导读:本文包含了交叉隧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儿童,前交叉韧带,胫骨骨折,关节镜
交叉隧道论文文献综述
陈孙裕,肖展豪,王建坤,蔡超[1](2019)在《锚钉骨隧道外固定治疗儿童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性骨折28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估使用锚钉骨隧道外固定治疗儿童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研究2014年3月至2016年8月,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并随访2年的28例儿童患者资料。男18例,女10例;年龄7~13岁,平均年龄11.0岁。Meyers-McKeever-Zaricznyj骨折分型:Ⅱ型16例,Ⅲ型8例,Ⅳ型4例。所有患者均行关节镜下手术,建立胫骨双隧道,高强度线经隧道后锚钉隧道外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性骨折,通过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评分,对比术前、术后数据评估其临床效果。并通过术后CT、核磁复查了解骨折有无移位、不愈合及骨骺损伤等情况。结果:2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5~36个月,平均31.3个月。膝关节活动度从术前47.8°±25.4°提高到末次随访128.5°±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37,P<0.01);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35.3±4.3)分到术后(89.8±4.6)分,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53,P<0.01);IKDC评分由术前(48.2±7.6)分改善为(87.6±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21,P<0.01)。影像结果显示骨折愈合,无移位,未见明显骨骺损伤。结论:带线锚钉骨隧道固定儿童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性骨折,减少线对隧道切割,对骨骺损伤小,操作简单,固定牢固,有效改善膝关节功能。(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马方南,刘瑞强,刘明军,王晓刚,陈辉[2](2019)在《关节镜下单束四股自体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股骨隧道改良取点法的临床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关节镜下单束四股自体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股骨隧道改良取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8年3月濮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50例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按照定位方法分为改良重建组、等长重建组、解剖重建组,各50例。解剖重建组接受关节镜下股骨止点解剖重建,等长重建组接受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单束等长重建,改良重建组接受关节镜下单束四股自体肌腱移植股骨隧道改良取点法重建。对比3组术前、术后6、12个月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膝关节韧带损伤情况(Lysholm膝关节评分)。结果术后6、12个月,改良重建组Lysholm膝关节评分均高于等长重建组和解剖重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术后6、12个月,改良重建组IKDC评分均高于等长重建组和解剖重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对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采用关节镜下单束四股自体肌腱移植股骨隧道改良取点法重建,可促使患者韧带、膝关节功能恢复。(本文来源于《河南医学研究》期刊2019年20期)
张洋洋,朱星宇,高筠涵[3](2019)在《复杂偏压地形下交叉隧道群合理进洞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托深圳地铁十号线凉帽山车辆段工程项目,依据洞口段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并结合隧道断面尺寸、长度、衬砌类型、隧道的施工功能等因素综合考虑比较进洞方式,认为较优进洞方案是斜井横通道进洞。斜井横通道进洞能提供3个掌子面,可以同时施工2~#牵出线,出入线和叁线隧道,有利于提高施工效率,保证工期,利用Flac 3D等数值分析软件验证施工工序、工法及支护的合理性。计算结果显示斜井及横通道现有设计工法及支护设计合理可行,结构安全稳定。(本文来源于《华东公路》期刊2019年05期)
刘聪,彭立敏,雷明锋,施成华,李玉峰[4](2019)在《立体交叉隧道结构地震动力响应特性及其相互影响规律振动台试验及数值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立体交叉隧道结构地震动力响应特性及相互影响规律等问题,在叁向El地震波作用下完成了3种地震烈度、6个工况的交叉隧道振动台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地震烈度越高,隧道各特征点的地震加速度、环向应变越大,在Ⅸ度叁向El波作用下,沿上跨隧道墙脚轴线方向,交叉中心断面处最大地震加速度比普通断面(受相邻隧道影响小)小,而轴向应变比普通断面大,沿下穿隧道拱腰轴线方向,交叉中心断面处最大加速度比普通断面大,而最大轴向应变比普通断面小。通过建立叁维数值模型与试验结果进行了相互验证,数值计算表明:在Ⅸ度叁向El波作用下,沿上跨隧道轴向,交叉中心断面处各特征点σ_1、σ_3及主震方向位移最大值均比普通断面大,沿下穿隧道轴向,交叉中心断面处各特征点σ_1、σ_3及主震方向位移最大值均比普通断面小。(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9年19期)
代勋[5](2019)在《雅康高速公路天全隧道支洞与主洞交叉口施工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雅康高速是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2013~2030)的一条东西走向的横线联络高速,东起雅安市对岩镇,西至康定市炉城镇,全长约135 km,路基宽度24.5 m,同时,该项目桥隧比高达82%,是目前全省乃至全国桥隧比最高、施工难度最大的高速公路之一。为按期完成履约,保证天全隧道施工进度,采用双面掘进的施工方式,在保证质量与安全的前提下,完成既定目标,为类似工程积累施工经验。(本文来源于《建筑技术开发》期刊2019年19期)
沈潜[6](2019)在《关节镜下骺板规避法与胫骨隧道法缝线固定治疗儿童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效果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关节镜下胫骨隧道法与骺板规避法缝线固定治疗儿童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南阳市骨科医院小儿骨科手术的60例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儿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关节镜下胫骨隧道法缝线固定,观察组患儿采用关节镜下骺板规避法缝线固定,对比两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膝关节评分以及胫骨骺板损伤情况。结果随访结束时,两组患儿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膝关节评分高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胫骨骺板损伤发生率(3.3%)低于对照组(2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骺板规避法与胫骨隧道法缝线固定治疗儿童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均对膝关节活动度的改善以及膝关节功能恢复有积极意义,且骺板规避法缝线固定在减少患儿胫骨骺板损伤方面更有优势。(本文来源于《河南医学研究》期刊2019年19期)
赵卫卫,邵晨兰,付鹏,张建军[7](2019)在《早期减重步行训练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功能恢复及骨隧道改变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前交叉韧带(ACL)损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膝关节损伤,早期手术重建稳定性是目前公认的治疗方法,但是术后部分患者仍存在本体感觉差、步行能力下降等问题。减重步行训练(BWSTT)是近年来运动康复领域研究的热点,然而临床上多运用在中枢神经损伤患者的步行训练中,ACL重建术后运用BWSTT的报道尚不多见。目的探讨早期BWSTT对ACL重建术后功能恢复及骨隧道改变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德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ACL重建术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术后进行进阶性下肢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改良的BWSTT,将本体感觉训练加入BWSTT中。术后12周采用肌电图检测术侧下肢被动关节活动度(ROM)重现偏差度,判断本体感觉恢复情况,并测定股内侧肌表面肌电的积分肌电值(iEMG);术后4、12周行常规磁共振成像检测骨隧道宽度、移植物信号强度、腱骨结点T2值,采用2000国际膝部文件委员会(IKDC)主观膝部评估表、Lysholm评分评价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平衡量表、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平衡功能。结果术后4、12周观察组骨隧道宽度均小于对照组,术后4周观察组信号强度、腱骨结点T2值均高于对照组,术后12周观察组信号强度、腱骨结点T2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2周骨隧道宽度均大于术后4周,信号强度、腱骨结点T2值均低于术后4周(P<0.05)。术后12周观察组0°~40°区、41°~80°区、81°~120°区的被动ROM重现偏差度、iEMG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周观察组的2000 IKDC主观膝部评估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4、12周观察组Lysholm评分、Fugl-Meyer平衡量表评分、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周两组的2000 IKDC主观膝部评估表评分、Lysholm评分、Fugl-Meyer平衡量表评分、BBS评分均高于术后4周(P<0.05)。术后12周的骨隧道宽度与Lysholm评分、BBS评分均呈负相关(r=-0.32、-0.35,P<0.05)。结论早期BWSTT中加入本体感觉训练可以加速腱骨的恢复速度,增加肌力和本体感觉,改善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本文来源于《中国全科医学》期刊2019年29期)
郑旻,杜晓禾,倪纲[8](2019)在《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骨折单隧道ETHIBOND线套扎联合Endobutton复位固定方法的应用及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全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骨折单隧道5号ETHIBOND线套扎联合Endobutton复位固定方法的应用及疗效分析方法:自2016年3月—2018年03对12例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骨折采用前内、外侧及后内侧低、高位入路进行关节镜下经胫骨单隧道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近端5号ETHIBOND线套扎联合Endobutton复位加强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后采用抽屉试验及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本文来源于《2019楚天骨科高峰论坛暨第二十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9-10)
刘冠胜[9](2019)在《交叉隧道掘进过程中的受力与变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在既有隧道地层中开挖新隧道对地表以及既有隧道的应力和沉降规律,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进行建模,利用生死单元技术模拟隧道的开挖过程。考虑真实地层性质和模型的几何非线性问题,逐步开挖隧道,记录隧道开挖过程中的沉降值,统计得到隧道开挖过程中对周围土体的沉降影响。结果表明,在越靠近既有隧道时沉降越大,沉降速率也在加大,最大沉降量为14.5mm。希望论文研究结果为实际工程的安全施工提供重要的技术参考和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工程建设与设计》期刊2019年16期)
余先知,王骁男,庞林军,周跃飞,龚超[10](2019)在《复杂地形立体交叉隧道施工工序的数值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城市地铁隧道中,线路错综复杂,下穿上跨、立体交叉、平面分叉等情况较多。文章依托深圳地铁10号线凉帽山车辆段处出入线和试车线立体交叉隧道工点,利用数值仿真技术模拟不同施工工序情况下的隧道结构稳定性和安全性。结果显示,2号方案(开挖顺序入线隧道-出线隧道-试车线)衬砌应力结果最好,沉降和隆起值均控制在较小范围内,综合考虑认为在4个设计方案中是最优推荐选项。(本文来源于《四川建筑》期刊2019年04期)
交叉隧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单束四股自体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股骨隧道改良取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8年3月濮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50例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按照定位方法分为改良重建组、等长重建组、解剖重建组,各50例。解剖重建组接受关节镜下股骨止点解剖重建,等长重建组接受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单束等长重建,改良重建组接受关节镜下单束四股自体肌腱移植股骨隧道改良取点法重建。对比3组术前、术后6、12个月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膝关节韧带损伤情况(Lysholm膝关节评分)。结果术后6、12个月,改良重建组Lysholm膝关节评分均高于等长重建组和解剖重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术后6、12个月,改良重建组IKDC评分均高于等长重建组和解剖重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对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采用关节镜下单束四股自体肌腱移植股骨隧道改良取点法重建,可促使患者韧带、膝关节功能恢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交叉隧道论文参考文献
[1].陈孙裕,肖展豪,王建坤,蔡超.锚钉骨隧道外固定治疗儿童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性骨折28例[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9
[2].马方南,刘瑞强,刘明军,王晓刚,陈辉.关节镜下单束四股自体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股骨隧道改良取点法的临床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19
[3].张洋洋,朱星宇,高筠涵.复杂偏压地形下交叉隧道群合理进洞技术研究[J].华东公路.2019
[4].刘聪,彭立敏,雷明锋,施成华,李玉峰.立体交叉隧道结构地震动力响应特性及其相互影响规律振动台试验及数值仿真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9
[5].代勋.雅康高速公路天全隧道支洞与主洞交叉口施工技术[J].建筑技术开发.2019
[6].沈潜.关节镜下骺板规避法与胫骨隧道法缝线固定治疗儿童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效果比较[J].河南医学研究.2019
[7].赵卫卫,邵晨兰,付鹏,张建军.早期减重步行训练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功能恢复及骨隧道改变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9
[8].郑旻,杜晓禾,倪纲.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骨折单隧道ETHIBOND线套扎联合Endobutton复位固定方法的应用及疗效分析[C].2019楚天骨科高峰论坛暨第二十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9].刘冠胜.交叉隧道掘进过程中的受力与变形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
[10].余先知,王骁男,庞林军,周跃飞,龚超.复杂地形立体交叉隧道施工工序的数值仿真研究[J].四川建筑.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