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毅飞(许昌学院音乐学院,河南许昌461000)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2-0053-01
对于声乐学习者来说,什么样的声音才是正确的?为什么自己“内耳”听到的好听声音,听众听了未必是美妙的,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大多数声乐学习者。笔者认为“内耳”与整体歌唱、歌唱心理以及基本状态等都有着很紧密地联系,在声乐的学习和演唱中具有非常重要作用。
一、歌唱发声的共鸣原理
(一)物体发声的共鸣原理
我们处于歌唱中的共鸣腔不仅有共鸣现象,而且还有交混回响的现象。就像音乐厅中那种交混现象时一样的。但我们体内腔体有限,不可能产生出以回声效果出现的交混回响,我们听觉往往感觉不到或者把它忽略了。但我们的头脑中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通常所说的“共鸣”是包含共鸣和交混回响两层含义的。[1]
(二)歌唱的发声原理
在上物理课的时候,老师会拿音叉给学生听,当没有放在共鸣箱上时,音量是极小的,耳朵只有靠近音叉才啊能听到;一旦将音叉放在共鸣箱上,音量就打了许多,甚至最后一排同学都能听得清。民族器乐的唢呐,如果将它的喇叭头取下来,不仅声音很小,而且难听得不堪入耳;如果把喇叭头安上再吹,不仅声音响亮而且音色也好听多了。此外,乐器中的钢琴、胡琴、月琴、吉它、鼓等等,这些乐器,除了弦、皮发出的音源以外,还巧妙的利用木板、竹筒、木桶、木箱的共鸣作用,既使音量扩大又美化了声音的色彩。[1]
二、歌唱时“内耳”的感觉与客观声音的关系
(一)声音的亮与暗
关于声音的亮与暗的问题,沈湘老师说:最好是又亮又暗。这是我们“内耳”必须要记住的。意大利语好的声音是Chiaro(明亮)、Scuro(暗),明亮不是炸,不是尖,也不是贼亮、刺耳,这种不叫明亮叫刺耳,叫尖。要明亮而不是刺耳,要明亮而不是憋,不是窝在里面,不是堵,是柔。意大利人所说的暗不包括难听的暗。要正面的理解,暗是柔,柔的声音的泛音甚至比亮的声音泛音的基音都要得到更多的共鸣。歌唱要从一开始就一步一步地来,从易到难,好的声音是非常自然的声音,而且是有呼吸支持的,有共鸣的。从低到高全是一样,这是最好的声音。你问,怎么做到?要去磨,去练习,最后必须凭耳朵听,声音的共鸣对不对?是否过前或过后?要用耳朵去判断。每个人的音色各有不同,有人最舒服亮一些,有人暗一些,有了充分的共鸣,找到他最舒服的状态就够了。[2]
(二)所谓“内耳”听到的声音
就是声带振动后以身体为媒介传送到听觉中枢的声音,内耳听到的是一种不客观的声音。它是一种物理现象,我们听自己说话或是唱歌的声音都是不客观的。我们在声乐的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去体会自己的声音,有时我们会感觉我们的声音很亮,有时会感觉很暗。有时会感觉我们的声音像一条细线,有时会感觉我们的声音很粗,甚至会感觉无边无涯。究竟什么样的声音才是我们歌唱中需要的声音?什么声音是错误的声音?哪些声音是我们在歌唱中要克服的声音?这就是我现在要谈的问题。为什么声乐的学习者会对自己的声音会产生错觉呢?就是因为是我们在我们自己的身体里听自己的声音,在共鸣腔体里听声音,“内耳”就给我们一个错觉。
(三)“内耳”的错觉
我们的内耳听起来是比较大的声音,在别人听起来是暗的,是小的,也是不结实的,不圆润的;从科学上分析,这是声门上既有声带振动的音波,也有声带边缘振动的音波,这是一个共振的合音。最好的方法是把这个声音录下来。“内耳”一定要记住这个声音,今后就唱这个难听的声音。
三、“内耳”与歌唱心理、基本状态及整体歌唱的关系
要谈及“内耳”以下几点是基础。歌唱的姿势、整体歌唱以及歌唱的心理等几个方面是基础。有了好的基本状态下的“内耳”才能靠得住。我们应在学习歌唱或艺术实践中要特别注意培养自己正确的歌唱姿势,注意歌唱的整体感和良好的歌唱心理。下面先谈谈基本状态与“内耳”的关系。
(一)基本状态及整体歌唱与“内耳”的关系
“内耳”与歌唱的“基本状态”是相互作用的。在好状态下出好的声音,好的内耳帮我们记住好状态。我们只有通过良好的基本状态的学习,在用我们的“内耳”来记住好状态下发出的声音,我们的声乐学习才能上一个新的台阶,才能进步。
(二)歌唱的心理与“内耳”的关系
歌唱艺术是依靠歌唱者自身的乐器,经过科学的训练后而掌握的歌唱技能,然后再进入音乐形象的再创作过程。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首先要从培养强烈的歌唱欲望开始。良好的歌唱心里还与学唱者谐和的心理状态有关。这是学习声乐中最重要的东西,只有养成了良好的歌唱心理才能唱出好的声音。心里有底了,歌唱就放得开了,所谓“艺高人胆大”就是这个道理。[1]这也是学习声乐的基础。
四、建立正确的“内耳”听觉意识,运用“内耳”听觉
(一)声乐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的“内耳”听觉意识
唱歌既要唱声更要唱情,感情真挚,声情并茂,才能唱得生动感人,扣人心弦。如何鉴别正确的声音概念,办法很简单,两个字:多听。男、女、高、低声部的歌唱都要听、好好地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演唱的也好,教学的也好,从你演唱实践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来。所以,对耳朵的训练是十分重要的,一定要在这方面真正的下功夫。
(二)声乐学习者如何正确运用自己的“内耳”听觉
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一个好的状态,也需要好的“内耳”,歌唱不是找感觉,只有把各个方面的关系处理好了,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进步。我国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吴雁泽一再强调:我们在歌唱中一定要感觉“声音像天鹅绒般柔美”。只有这样,我们的声音才能打动人,不知不觉地就把混声给唱好了。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说法,一种很好的感觉,我们只有靠我们的“内耳”去感受,去记住这种感觉,从而来指导我们歌唱。
有些声乐学习者,经常是处于一种“找感觉”的状态,我认为这样也是不对的。因为,歌唱就是歌唱,并不是“找感觉”。歌唱是一种感情的表达,你要感染听众,不能张嘴就是“找感觉”,这样不可能感动听众,我这个问题已经在前面说过,现在,我在强调一下,因为它很重要。所以,我们再学习声乐的过程中也不要只注重自己的“内耳”而忽略了歌唱的其它方面。只有这样,声乐学习才能进步,你的声音也才会越来越好。
结语
我们在声乐学习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内耳”在歌唱中的作用和地位。我们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听觉意识,养成在学习中注意听自己的声音,培养自己的“内耳”,只有这样,你才知道,哪个声音是对的,哪个是错的。当然,也要协调处理好“内耳”与歌唱的基本状态、歌唱的心理以及整体歌唱等各方面及各个环节间的相互关系。让我们的“内耳”的作用在歌唱中得以最大的发挥,从而,真正地为我们的歌唱服务,为我们的歌唱学习带来实实在在的益处。
参考文献:
[1]孙从音、乔鸿第、管谨义.读谱歌唱的艺术.北岳文艺出版社,山西,2000,第一版
[2]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上海,第一版
[3]林俊卿.歌唱发音的科学基础.上海音乐出版社,上海,1962,第一版
[4]赵震民.声乐理论与教学.上海音乐出版社,上海,2002,第一版
[5]韩勋国.声乐艺术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1,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