铂二亚胺类配合物论文-武可书,张雪,李广利,王琳,张金相

铂二亚胺类配合物论文-武可书,张雪,李广利,王琳,张金相

导读:本文包含了铂二亚胺类配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一价铜双核配合物,二亚胺类配体,炔双膦配体,有机合成

铂二亚胺类配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武可书,张雪,李广利,王琳,张金相[1](2019)在《炔双膦配体和二亚胺类配体混配的一价铜双核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炔双膦配体和二亚胺类配体为共配体,与四乙腈一价铜盐反应,最终合成了4种新颖的一价铜双核配合物,产率为35%~50%.进一步对其中2种配合物的晶体学结构进行表征,并测试了配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和固体发光性能.这4种铜配合物均具有固体发光现象,其中配合物4c的发光性能最好,是一种潜在的固体发光材料.(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李海莎[2](2017)在《不同基团修饰的铂二亚胺类配合物的光动力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癌症日益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但迄今为止并没有非常安全有效的癌症治疗方法,传统的治疗癌症方法还存在着很多缺点,科学工作者正在不断地研究更有效安全的癌症治疗方法。上世纪末,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被用于癌症治疗。它表现出特有的优点,如对肿瘤组织有选择性,药物毒副作用小,与传统手术疗法结合后可降低术后复发率等,因此光动力疗法成为了治疗癌症的一种新的选择。光动力反应是指光敏物质经光照作用后产生活性氧导致细胞损伤和坏死的作用,此反应在生物学和医学中被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即光动力疗法。光动力疗法的治疗效果主要取决于光敏剂经光照后产生可损伤细胞的活性物质单线态氧的能力。铂二亚胺类配合物是一类过渡金属配合物,其分子结构呈平面型,配合物MLCT/LLC T跃迁的最大吸收波长处于近红外光区。研究表明该类配合物避光条件下理化性质稳定,光照后可产生大量的单线态氧,可作为光动力疗法的光敏剂。对此类光敏剂的配体进行结构修饰,有望进一步提高其光动力活性,使其最大吸收波长红移。同时以表面改性后的磁性纳米复合粒子作为光敏药物的载体,可改善光敏剂的靶向性和生物相容性。本文通过大量文献调研,合成表征了一种新型铂二亚胺类配合物,检测了它产生单线态氧的能力,再将配合物负载至生物相容性较好的两种磁性纳米复合粒子后,研究了此类配合物及载药磁性纳米粒子与DNA的作用效果,进一步研究了配合物对肝癌细胞SMMC-7721的作用效果。具体工作如下:一、合成一种新的铂二亚类配合物Pt(4-Br-OPDI)_2,同时根据文献合成配合物Pt(DIBA-Na)(OPDI),以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元素分析等方法表征配合物的结构。二、采用化学捕获法,以DPBF为化学捕获剂,比较了配合物Pt(4-Br-OPDI)_2、Pt(DIBA-Na)(OPDI)和Pt(4-Br-OPDI)(OPDI)经红光光照后产生单线态氧的能力。结果表明,Pt(4-Br-OPDI)_2产生单线态氧的能力强于其他二者,光动力活性较高。叁、通过物理吸附的方法分别将配合物Pt(4-Br-OPDI)_2和Pt(DIBA-Na)(OPDI)负载于表面改性后的磁性纳米粒子(Fe_3O_4/TA)@Si O_2和Fe_3O_4@Si O_2-APTES上,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和标准曲线测定载药纳米粒子的载药率。结果表明,磁性纳米粒子(Fe_3O_4/TA)@Si O_2和Fe_3O_4@Si O_2-APTES负载配合物Pt(4-Br-OPDI)_2后的载药率分别为6.8%和4.5%,负载配合物Pt(DIBA-Na)(OPDI)后的载药率分别为7.6%和5.3%。四、以琼脂糖凝胶电泳法研究了配合物和载药纳米粒子与p BR322 DNA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配合物经红光光照后对DNA有明显损伤作用,载药纳米粒子光照后对DNA损伤作用增强,未经光照,配合物和载药纳米粒子对DNA损伤作用较弱甚至无损伤。五、采用MTT比色法研究了两种配合物对SMMC-772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其中配合物Pt(4-Br-OPDI)_2在有无光照条件下均对癌细胞增殖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光照组表现出光动力活性对细胞中增殖的抑制作用。配合物Pt(DIBA-Na)(OPDI)在有无光照的条件下均未对SMMC-7721细胞的增殖表现出抑制效果,说明该配合物对此类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甚微。(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7-06-01)

冯丽霞,王越奎,贾杰,赵霞[3](2015)在《钌二亚胺类配合物金属中心手性构型光致翻转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特定条件下使手性构型翻转是实现手性物质自发拆分的重要手段,有关现象正日益受到科研工作者的关注。本文对钌二亚胺类配合物Δ/Λ-[Ru(diimine)2(L-trp)]+(图1)的电子圆二色谱(ECD)及其光照下金属中心手性构型的翻转机理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氨基酸折迭方式对分子稳定性的影响。其中,二亚胺(diimine)类配体为邻菲罗啉(phen)和联吡啶(bipy),L-trp为L-色氨酸。首先我们在第一性原理基础上对其水溶液中低能构象的ECD谱进行了理论计算,跃迁分析表明短波区一正一负的激子裂分主要来自于配体间的π-π*跃迁,长波区头两个吸收带主要起源于钌与配体的d-π*荷移跃迁,某些较纯的d-d跃迁则出现在短波300~350 nm范围内。计算谱与实验谱吻合较好(比较示例如图2),表明计算方法合理。?(?S)-[Ru(phen)2(L-trp)]+实验表明1,光照下phen、bipy体系的金属Ru中心手性构型均可由?-型自发翻转为Λ-型。为了理解该手性构型的自发翻转机理,我们对翻转过程中可能涉及的过渡态进行了搜索,并通过振动频率分析、内禀反应坐标计算证明过渡态是合理的。此外,我们还对上述体系在光照下的低能单重、叁重激发态的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上述构型翻转存在两个可能的通道,分别涉及菱形和叁棱柱形过渡态。但其基态和单重激发态的反应能垒都很高(phen体系的相应能垒分别为47.2和53.4 kcal/mol,bipy体系则为46.0和54.2 kcal/mol),常温下无法自发翻转。而在叁重激发态势能面上有关反应的能垒则很低(phen和bipy体系的菱形过渡态能垒分别为8.5和9.6 kcal/mol),因而常温下借助分子的热运动即可翻转。这表明其手性构型翻转的机理为:光照下体系被激发到第一单重激发态,经无辐射的系间跨越转移到其叁重激发态上,构型翻转后返回基态。此外,Williams认为手性?(?S)-构型之所以比?(?S)-型稳定,是由于?(?S)-构型中氨基酸侧链上的R基团较为庞大,其在空间上易与邻近的二亚胺中的氢原子产生排斥,造成能级升高1。然而我们的理论计算结果表明情况并非如此(R基团与氢原子的距离相当远,并不存在任何空间排斥)。事实上,对于自由的L-色氨酸NH2CH(R)COO-,由于N和O上孤对电子的排斥作用,其N-C-C-O环中的O必在N-C-C面的上方,即独立存在的L-色氨酸的稳定构型必为λ折叠。当其与Ru形成配合物后,CH键需为向下的直立键,即N原子和取代基R需处在COO面的上方,因此该环必为δ型。这意味着,如果配合物的其它两个螯合环没有区别,L-trp中N-C-C-O的二面角越小,环张力越小,分子越稳定。分子构型数据显示,对phen、bipy体系,?(?S)-型配合物中L-trp上的N-C-C-O二面角均小于?(?S)-型(phen:19.9?vs 22.7?;bipy:20.4?vs 23.5?),这恰好印证了上述推断,也说明?(?S)-构型是此类配合物的热力学稳定构型。这一研究不仅对于深入理解手性转化和手性相互作用的规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对于探求生命体系的手性起源也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七届全国分子手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5-11-06)

冯丽霞,张春霞,刘林林,赵霞,王越奎[4](2014)在《钌二亚胺类配合物金属中心手性构型光致翻转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钌-二亚胺类配合物Δ/Λ-[Ru(diimine)2(L-ser)]+(图1)的电子圆二色谱(ECD)及其光照下金属中心手性构型的翻转机理进行了研究。其中,二亚胺(diimine)类配体为邻菲罗啉(phen)和联吡啶(bipy),L-ser为L-丝氨酸。为了明确此类配合物的手性起源,我们在第一性原理基础上对其水溶液中低能构象的ECD谱进行了理论解析。计算谱的带形和数目与实验谱吻合(比较示例如图2),表明计算方法合理。实验表明[1],光照下phen体系的金属中心手性构型可从Δ-型自发翻转为Λ-型,而bipy的手性构型则可从Λ-型翻转为Δ-型。为了理解手性构型的这种自发翻转机理,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对构型翻转所涉及的可能过渡态进行了优化,并通过振动频率分析及内禀反应坐标(IRC)计算确证了过渡态与相应反应物和产物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上述构型翻转存在两个可能的反应通道,分别涉及菱形和叁棱柱形过渡态。对于phen体系,两个通道的能垒分别为46.7和54.0 kcal/mol,而对bipy体系则分别为46.0和55.5 kcal/mol。显然,常温或不太高的温度下,手性构型的自发翻转是不可能的。为此,我们分别研究了两个体系在光照下处于低能的单重和叁重激发态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单重激发态的势垒仍然很高,但在叁重激发态的势能面上有关反应的能垒很低,如phen体系的两个翻转通道的能垒分别为5.6和11.9 kcal/mol。因此,我们认为其金属中心手性构型翻转的机理为:光照下体系被激发到第一单重激发态,经无辐射的系间跨越转移到其叁重激发态上,构型翻转后回到基态。这一研究对理解有关配合物的手性转化规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全国量子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4-06-12)

闫俊芳[5](2011)在《氮杂β-二亚胺和次磷酸类配合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离子与有机配体自组装构筑的配合物,由于具有结构新颖和功能独特的特点,被同时认为是当前最有发展潜力的功能材料,已经成为当前配位化学、材料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主要以课题组以往的理论和实践为基础,以2-吡啶腈与二(叁甲基硅基)胺锂为原料,与各种不同的金属无水氯化物反应,得到了5个未见报道的化合物,用X-ray单晶衍射分析测定了其结构,并且对所有的化合物进行了结构的测定。具体分为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地介绍了配位聚合物、超分子化学、配位化学和晶体工程的理论知识及其配位化学与配位聚合物在国内外的一些研究和应用进展。第二部分:2-吡啶腈与二(叁甲基硅基)胺锂按2:1比例反应,通过质谱证实得到氮杂β-二亚胺化合物[NH=C(2-Py)N=C(2-Py)NH2]配体,接着以该配体为原料,通过去氢,与各种金属无水氯化物,氯化亚铜、氯化锌、四氯化锆、四氯化铪、氯化钴、氯化亚铁和氯化铝,期望得到氮杂β-二亚胺配体金属配合物,没有得到一种氮杂β-二亚胺配体金属配合物。同时,上面的合成过程也进行了一锅反应,氮杂β-二亚胺配体与无水氯化亚铜反应得到配合物2a和2b,与无水四氯化钛反应得到配合物2c.第叁部分:为了研究次磷酸类配合物{[(C6H5)2P(O)O]2Zn)n在材料方面的应用,在得到{[(C6H5)2P(O)O]2Zn)n的基础上。因此利用溶积为500ml的高压反应釜,以六水氯化锌和二苯基次磷酸钠为原料,通过改变温度、时间进行反应条件的筛选,希望得到产率较高的目标产物。以2-吡啶睛、二(叁甲基硅基)胺基锂和一氯二苯基膦为原料,合成得到含磷亚胺化合物3a。第四部分:对前叁章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同时陈列了本论文所有反应的合成过程,展望了关于在合成β-二亚胺类金属配合物领域方面的设想及其二苯基氧化磷金属化合物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1-06-01)

丁建军[6](2006)在《钌(Ⅱ)二亚胺类配合物荧光猝灭氧气传感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氧分子浓度的测定对于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医疗诊断、环境监测等研究领域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由于光化学氧传感器自身的高灵敏度、高选择性而引起越来越多科学家的浓厚兴趣。这类光学氧传感器通常由发光强度对氧气浓度高度敏感的发光分子与载体组成。氧气分子通过载体的孔道到达发光分子并猝灭其发光,由于发光强度具有氧气浓度依赖特性而实现对氧气浓度的检测。对这类传感器的设计与优化通常从对发光分子和载体材料的设计选择以及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等方面来考虑。钌(Ⅱ)二亚胺类配合物因为具有长的激发态寿命、强的光致发光、大的Sokes位移等常被用于氧气传感的研究。 本论文通过常规方法设讨、合成了两种具有优良光化学传感性能的钌(Ⅱ)配合物:(1)二氯化·4,4′-二甲基-2,2′-联吡啶·二(2,2′-联吡啶)合钌(Ⅱ)(英文缩写,[Ru-mbpy]~(2+));(2)二氯化·4,4′-二甲酸二丁酯-2,2′-联吡啶·二(2,2′-联吡啶)合钌(Ⅱ),[Ru-dmfbpy]~(2+)。以溶胶—凝胶方法采用有机改性剂制备出了有机—无机杂化材料。通过物理吸附等手段,将钌(Ⅱ)配合物分别掺杂到有机—无机杂化复合材料中,制备了一些氧气传感器件,使用自行设计组装的流通式氧传感器测定装置,对这些器件进行了氧传感测试,结果表明这些氧气传感器件具有优良的传感性能。 通过测定荧光强度一响应时间关系、Stem-Volmer方程线性关系等数据,表征了氧气传感器件的性能,系统研究了钌(Ⅱ)配合物的浓度、干凝胶的热处理温度以及陈化时间对氧传感性能的影响,并比较了两种钌(Ⅱ)配合物所组成的氧传感器的性能。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氧传感器,均具有较快的响应时间、长时期的稳定性,两种钌(Ⅱ)联吡啶配合物的掺杂浓度对氧传感性能有着明显的影响,随着钌(Ⅱ)配合物浓度的增加,第一种钌(Ⅱ)配合物氧传感灵敏度逐渐下降,而第二种钌(Ⅱ)配合物的氧传感灵敏度先增加后减小。每种样品的Stem-Volmer方程线性关系不同,第二种钌(Ⅱ)配合物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近于直线的Stem-Volmer方程线性关系。(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06-05-01)

铂二亚胺类配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癌症日益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但迄今为止并没有非常安全有效的癌症治疗方法,传统的治疗癌症方法还存在着很多缺点,科学工作者正在不断地研究更有效安全的癌症治疗方法。上世纪末,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被用于癌症治疗。它表现出特有的优点,如对肿瘤组织有选择性,药物毒副作用小,与传统手术疗法结合后可降低术后复发率等,因此光动力疗法成为了治疗癌症的一种新的选择。光动力反应是指光敏物质经光照作用后产生活性氧导致细胞损伤和坏死的作用,此反应在生物学和医学中被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即光动力疗法。光动力疗法的治疗效果主要取决于光敏剂经光照后产生可损伤细胞的活性物质单线态氧的能力。铂二亚胺类配合物是一类过渡金属配合物,其分子结构呈平面型,配合物MLCT/LLC T跃迁的最大吸收波长处于近红外光区。研究表明该类配合物避光条件下理化性质稳定,光照后可产生大量的单线态氧,可作为光动力疗法的光敏剂。对此类光敏剂的配体进行结构修饰,有望进一步提高其光动力活性,使其最大吸收波长红移。同时以表面改性后的磁性纳米复合粒子作为光敏药物的载体,可改善光敏剂的靶向性和生物相容性。本文通过大量文献调研,合成表征了一种新型铂二亚胺类配合物,检测了它产生单线态氧的能力,再将配合物负载至生物相容性较好的两种磁性纳米复合粒子后,研究了此类配合物及载药磁性纳米粒子与DNA的作用效果,进一步研究了配合物对肝癌细胞SMMC-7721的作用效果。具体工作如下:一、合成一种新的铂二亚类配合物Pt(4-Br-OPDI)_2,同时根据文献合成配合物Pt(DIBA-Na)(OPDI),以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元素分析等方法表征配合物的结构。二、采用化学捕获法,以DPBF为化学捕获剂,比较了配合物Pt(4-Br-OPDI)_2、Pt(DIBA-Na)(OPDI)和Pt(4-Br-OPDI)(OPDI)经红光光照后产生单线态氧的能力。结果表明,Pt(4-Br-OPDI)_2产生单线态氧的能力强于其他二者,光动力活性较高。叁、通过物理吸附的方法分别将配合物Pt(4-Br-OPDI)_2和Pt(DIBA-Na)(OPDI)负载于表面改性后的磁性纳米粒子(Fe_3O_4/TA)@Si O_2和Fe_3O_4@Si O_2-APTES上,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和标准曲线测定载药纳米粒子的载药率。结果表明,磁性纳米粒子(Fe_3O_4/TA)@Si O_2和Fe_3O_4@Si O_2-APTES负载配合物Pt(4-Br-OPDI)_2后的载药率分别为6.8%和4.5%,负载配合物Pt(DIBA-Na)(OPDI)后的载药率分别为7.6%和5.3%。四、以琼脂糖凝胶电泳法研究了配合物和载药纳米粒子与p BR322 DNA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配合物经红光光照后对DNA有明显损伤作用,载药纳米粒子光照后对DNA损伤作用增强,未经光照,配合物和载药纳米粒子对DNA损伤作用较弱甚至无损伤。五、采用MTT比色法研究了两种配合物对SMMC-772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其中配合物Pt(4-Br-OPDI)_2在有无光照条件下均对癌细胞增殖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光照组表现出光动力活性对细胞中增殖的抑制作用。配合物Pt(DIBA-Na)(OPDI)在有无光照的条件下均未对SMMC-7721细胞的增殖表现出抑制效果,说明该配合物对此类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甚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铂二亚胺类配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武可书,张雪,李广利,王琳,张金相.炔双膦配体和二亚胺类配体混配的一价铜双核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李海莎.不同基团修饰的铂二亚胺类配合物的光动力活性研究[D].山西大学.2017

[3].冯丽霞,王越奎,贾杰,赵霞.钌二亚胺类配合物金属中心手性构型光致翻转机理[C].中国化学会第七届全国分子手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5

[4].冯丽霞,张春霞,刘林林,赵霞,王越奎.钌二亚胺类配合物金属中心手性构型光致翻转机理的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全国量子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2014

[5].闫俊芳.氮杂β-二亚胺和次磷酸类配合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D].山西大学.2011

[6].丁建军.钌(Ⅱ)二亚胺类配合物荧光猝灭氧气传感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标签:;  ;  ;  ;  

铂二亚胺类配合物论文-武可书,张雪,李广利,王琳,张金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