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菌酶纤维论文-崔亮亮

溶菌酶纤维论文-崔亮亮

导读:本文包含了溶菌酶纤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姜黄素,纤维化,抑制作用,稳定性的影响

溶菌酶纤维论文文献综述

崔亮亮[1](2019)在《姜黄素-异亮氨酸酯的合成及对溶菌酶淀粉样纤维的形成和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质是人体内含量最高的有机物,具有催化、转运等生物学功能,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蛋白质只有在正确的构象下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一旦蛋白质发生错误折迭形成错误的空间结构则会导致其无法发挥正常的功能,而错误折迭的蛋白质会发生聚集现象,形成蛋白质沉淀,这些沉淀呈纤维状,所以这样的行为又叫蛋白质的纤维化。这种淀粉样原纤维具有很强的细胞毒性,会对生物体造成很大的伤害并引起各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临床上针对这类疾病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寻找合适的抑制剂来阻止原纤维的生成从而达到控制疾病的产生,但对于已成熟的淀粉样原纤维来说,寻找合适的药物来破坏它的稳定性,进而使成熟纤维分解成小分子片段也是很重要的措施。姜黄素具有很强的抗氧化能力并可以抑制淀粉样纤维的生成,但它在水中的溶解度太差限制了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本文以提高姜黄素的水溶性为出发点,通过使用异亮氨酸对姜黄素进行改性,制备了一种水溶性的姜黄素衍生物:姜黄素-异亮氨酸酯,然后以鸡蛋清溶菌酶(HEWL)为模型蛋白探究了合成的姜黄素-异亮氨酸酯对溶菌酶纤维化的影响。最后又在成熟的溶菌酶纤维体系中加入姜黄素-异亮氨酸酯,研究了其对成熟溶菌酶纤维稳定性的影响。本文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以下叁个部分:第1章:简单介绍了蛋白质纤维化的过程和影响,以及对蛋白质纤维化抑制药物的筛选。第2章:选用商品化的Boc-L-异亮氨酸与姜黄素为原料,通过酯化反应和脱Boc保护基团反应得到目标产物:姜黄素-异亮氨酸双酯(DILC)和姜黄素-异亮氨酸单酯(MILC),通过重量分析法测试了二者在水中的溶解度,计算得出DILC和MILC的溶解度分别为3.05 mg/mL和2.12 mg/mL(293K),远远大于姜黄素本身在水中的溶解度:1-10μg/mL。同时利用光谱法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法探究了姜黄素衍生物对溶菌酶纤维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后的姜黄素仍然具有抑制溶菌酶纤维化的能力,且抑制效果具有浓度依赖性,但相同浓度下,MILC的抑制效果要比DILC更好,说明姜黄素中酚羟基在抑制溶菌酶纤维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不是唯一起作用的基团。第3章:在成熟的溶菌酶纤维体系中加入姜黄素衍生物,通过ThT荧光法、紫外-可见光吸收法、圆二色光谱法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法探究了姜黄素-异亮氨酸酯对成熟纤维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姜黄素衍生物都可以降低成熟纤维的稳定性,并破坏它的结构,且温度越高,成熟纤维分解所需的时间越短,相同温度下,MILC对成熟纤维的分解速率要高于DILC,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可以明显的看到成熟的丝状纤维被分解成更小的片段。(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9-06-01)

张东栋,李秋莹,王司雯,孙彤,钟克利[2](2019)在《溶菌酶/壳聚糖/聚乙烯醇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不同质量比的壳聚糖/聚乙烯醇纳米纤维膜(CS/PVA),通过SEM分析纤维形貌差异。选择纤维形貌较好的CS/PVA(质量比为1/9)纳米纤维膜,添加不同含量溶菌酶制备溶菌酶/壳聚糖/聚乙烯醇系列纳米纤维膜(LZ/CS/PVA)。采用SEM、FTIR、XRD及DSC等方法分析LZ/CS/PVA纤维膜形貌特点和纤维膜的特性。结果表明:LZ的添加影响了纤维形貌均匀程度及纤维之间的黏结程度;随着溶菌酶的加入,纤维平均直径从339.62±92.72nm(CS/PVA)降低至262.10±86.32~283.01±96.83 nm(LZ/CS/PVA系列纤维)之间;LZ添加量为0.30%和0.50%时,纤维形貌良好;纤维膜各组分之间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阻碍晶体的形成,导致几乎无定形的结构;LZ的添加提高了纤维膜的热稳定性,熔点从185.60℃上升到189.30℃~191.00℃之间。LZ/CS/PVA纤维膜由安全无毒的材料制备而成,具有应用于食品工业的潜力。(本文来源于《现代食品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田晶[3](2018)在《单宁酸对溶菌酶纤维化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纤维化是一种独特的蛋白聚集行为。在人体中发生的蛋白纤维化过程被广泛地认为与许多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密切有关,如阿尔茨海默氏症、疯牛病、帕金森症和亨廷顿病,以及Ⅱ型糖尿病等。尽管科学家们对这类疾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目前人们对于这类疾病仍缺少有效治疗手法以及特效药物。鉴于蛋白纤维化与这类疾病的密切相关性,探寻对蛋白纤维化有抑制作用的有机分子并研究相关抑制机制无疑对蛋白纤维化疾病的治疗、预防、和药物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了单宁酸对溶菌酶纤维化的影响。利用ThT荧光光谱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和原子力显微镜(AFM)技术系统地研究了单宁酸对溶菌酶蛋白纤维化动力学,蛋白纤维二级结构,以及纤维形貌的影响。我们还通过荧光猝灭法和同步荧光法对单宁酸和溶菌酶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机理进行了研究。对不同温度下取得的荧光猝灭实验结果的差异进行了探讨,并指出了在以往类似研究中他人实验设计上的一个严重缺陷。我们具体的实验结果如下:结果表明,低浓度单宁酸对纤维化有抑制作用,较高浓度单宁酸会促使生成一种非纤维聚集体。单宁酸对溶菌酶的猝灭形式是静态猝灭,其生成的复合物中,二者比例近似为1:1,并且存在非辐射能量转移。单宁酸作用于溶菌酶时,酪氨酸残基几乎不参与体系的反应,但两者结合时会提高色氨酸残基周围微环境极性,并降低疏水性。在纤维孵化温度下,即323~333K范围内,溶菌酶与单宁酸的结合以疏水作用力为主,二者之间的疏水作用会减弱蛋白质分子间作用力,达到抑制溶菌酶分子自组装的作用,同时破坏富含β-sheet自组装结构,以至于不能形成纤维聚集体。单宁酸和溶菌酶相互作用的荧光猝灭实验的结果和温度密切相关。在非纤维孵化温度下,即298~308K范围内,溶菌酶与单宁酸的结合以氢键和范德华力为主,与高温下得到的实验结论完全不同。本研究对于深入了解一些有机分子对于纤维化的影响提供新的实验方法和思路。为全面理解类似结构有机分子对蛋白质纤维化影响提供了新的证据。(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8-06-01)

邢蕾[4](2018)在《溶菌酶变性和纤维化动力学的拉曼光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质的展开和折迭是实现生物蛋白特异性功能的基础物理化学过程,其中偶然发生的错误折迭常常导致蛋白质的变性和淀粉样纤维化,从而诱发诸如帕金森病或阿尔茨海默氏病等严重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当前,关于蛋白质错误折迭的研究主要着重于淀粉样生长的宏观特性(主要是形貌变化等),而对于蛋白质变性聚集过程(尤其是成核过程)的分子尺度观测和研究则寥寥无几。因此,尽管已有很多文献讨论蛋白质纤维化的微观机制,但由于缺乏直接的光谱和动力学证据,目前对于淀粉样蛋白形成的确切机理没有统一定论,尤其缺少对低聚物或纤维分子微观结构的细节描述。准确认知蛋白质展开或折迭过程中分子二级和叁级结构的变化,以及分子微环境的改变对理解蛋白质变性机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中,我们采用溶菌酶分子作为代表,通过振动分辨的Raman光谱测量,深入研究了其热变性、化学变性以及淀粉样纤维化过程中分子二级和叁级结构的变化。我们分别采用了对二级结构变化敏感的S-S伸缩振动,N-Cα-C键以及酰胺Ⅰ振动带作为光谱指针,研究了溶菌酶分子变性过程中的结构变化,特别是在纤维化过程中α螺旋和β片层结构的相对布居比。此外,通过对氨基酸侧链残基色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以及C-H键振动光谱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了解这些氨基酸侧链分子相互作用以及微环境的变化,从而认知相应溶菌酶蛋白的叁级结构变化。(1)溶菌酶的热变性以及化学变性在加热或盐酸胍作用下,鸡蛋清溶菌酶会发生典型的热变性或化学变性过程,然而迄今其变性机制仍存在“一阶段模型(single-stage)”和“多阶段模型(multi-stage)”的争议。本文中,我们应用了拉曼光谱分别研究了溶菌酶的热变性和化学变性过程。随着温度的升高和热孵化时间的延长,光谱显示氨基酸侧链基团的拉曼谱峰先于主链基团发生改变,这直接证实了溶菌酶分子热变性的二阶段机制,其中间状态-熔球状中间体具有完整的二级结构和松散的叁级结构。此外,叁级结构展开的特征温度约为74℃,,而在76.5℃左右发生二级结构的改变。溶菌酶的化学变性也具有类似热变性过程的变化规律,叁级结构在盐酸胍质量百分比浓度为31%的时候逐渐展开,而二级结构则在盐酸胍浓度增加至32.5%的时候迅速改变。此外,溶菌酶侧链和主链基团振动谱峰的依次改变也证实了盐酸脉变性剂的“outside-in”机理,即盐酸胍优先影响分布在蛋白质表面的基团,随后才逐渐影响位于疏水核心内部的分子基团。相比于热变性过程,溶菌酶的化学变性更加突出地表现出多步骤由外向内的机制,存在包含熔球状中间体在内的多个中间状态。总而言之,我们的拉曼光谱研究不仅在分子水平上给出了溶菌酶变性过程多态机制的直接实验证据,而且更为清晰地显示出溶菌酶蛋白变性中叁级和二级结构依次变化的特征温度与动力学浓度。(2)溶菌酶的纤维化蛋白质纤维化是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生的标志,伴随形成的是一个垂直于纤维轴的有序β片层结构,这一构象变化被普遍认为与蛋白质致病性以及毒性有关。然而,至今关于蛋白质纤维化过程中分子层次的微观结构及其动力学机制依然没有得到细致的阐述。本研究主要利用拉曼光谱追踪热酸(pH 2.0,65℃)条件下的溶菌酶淀粉纤维化过程。我们采用了叁个拉曼光谱指针N-Cα-C(933cm-1),酰胺Ⅰ(1650cm-1)以及色氨酸Fermi共振强度比(I1340/I1360),追踪纤维化过程中α螺旋结构、β片层结构以及三级结构的改变。结合它们的谱峰位置以及强度比例变化,我们得到了蛋白质结构随孵育时间变化的定量曲线,同时,联合多种技术手段(ThT荧光实验以及原子力显微镜)观测得到了溶菌酶的四步骤纤维化机制:在初始阶段(0-10小时),一旦自然态蛋白质在酸溶液中加热,它的球状叁维结构立即展开,并且α螺旋结构、β片层以及卷曲结构发生重排。α螺旋结构逐渐变成无序的卷曲结构,但是此时没有形成新的β片层。由于展开作用,氨基酸残基的侧链(如Trp)逐渐暴露于亲水环境中。在这个阶段,溶菌酶开始聚集,但尺寸太小,不容易被AFM观察到。在第二阶段(10-40小时)中,α螺旋继续展开,Trp残基更加暴露在亲水环境中,直到40小时,两者不再发生变化。此时分子间β片层依然没有形成,但溶菌酶形成了类似于球状的低聚物。在第叁阶段(40-90小时),分子间β片层开始形成,此时卷曲结构开始大量转化成分子间β片层结构。溶菌酶开始生长成没有分叉的原纤维,直径为6-12纳米。在成熟的阶段(90-160小时),原纤维逐渐组装成成熟的纤维样,直到160小时达到饱和。除此之外,金属离子Al(Ⅲ)离子在蛋白质纤维化过程中同样也被认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然而,在淀粉样纤维蛋白的形成过程中,Al(Ⅲ)离子对纤维化过程究竟是促进作用还是抑制作用以及其毒性的讨论仍然存在较多争论。我们主要利用拉曼光谱技术结合AFM、荧光光谱等技术手段同步检测了 Al(Ⅲ)/热孵育下的溶菌酶淀粉纤维化过程。在Al(Ⅲ)/热条件下的早期孵化阶段,Trp双峰的强度比I1340/I1360逐渐增加,表明更多的Trp吲哚环暴露在水里,暗示了溶菌酶叁级结构的展开。同时,透过率的测量表明Al(Ⅲ)离子在早期更有利于凝胶样的形成。大约几个小时后,在933 cm-1波数处,N-Cα-C伸缩振动的蓝移表明了溶菌酶的α螺旋二级结构的破坏。几乎同时,也发现了酰胺Ⅰ(1620-1700 cm-1)和酰胺Ⅲ(1220-1300 cm-1)拉曼频率的蓝移。因此,在Al(Ⅲ)/热孵育下溶菌酶形成了富含大量分子间β片层结构的成熟淀粉样纤维。有趣的是,在Al(Ⅲ)/热以及热酸孵化条件下,两种成熟纤维样的形态和光谱特征几乎相同。然而,通过比较两种环境下纤维化的相关动力学,我们得到了 Al(Ⅲ)离子对溶菌酶淀粉样纤维形成的矛盾作用:相比于酸性条件,在初始阶段,Al(Ⅲ)离子通过配位肽链的羰基氧原子从而延迟了对α螺旋的破坏作用,这导致凝胶化过程相对纤维化过程更为突出;然而,其离子静电能又通过吸引周围肽链骨架的N-H基团而加快形成了分子间β片层的氢键网络,从而促进了 α螺旋到分子间β片层的转变。(3)拉曼光谱预测蛋白质结构含量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得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含量对于理解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非常重要。我们的拉曼光谱研究给出了一种简单而快速的方法,以酰胺Ⅰ(1600-1700cm-1)的拉曼位移作为参数,获得了近13种蛋白质的酰胺Ⅰ拉曼频率和α螺旋、β片层以及卷曲结构(从x射线中衍生出的含量数据)的比例关系。结果显示,α螺旋和β片层的含量与酰胺Ⅰ的拉曼位移呈线性关系,它们之间具体的关系式如下:v(max)= 1680.3-0.25 ×(α-helix%)v(max)= 1663.9 + 0.38×(β-sheet%)它们的相关系数达到0.88,而卷曲结构由于与a螺旋以及b片层都重迭较为严重,因此线性关系较差。得出的这两个关系式也被用于预测了其他纯净物或者混合物的结构含量,结果显示具有一定的可信度。(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8-05-23)

本刊编辑部[5](2017)在《蛋清溶菌酶作为朊蛋白错误折迭和淀粉样纤维形成机制的蛋白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校维生素D生理与应用研究所白瑜博士于2017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蛋清溶菌酶作为朊蛋白错误折迭和淀粉样纤维形成机制的蛋白模型研究(项目编号:31702206)。蛋白质错误折迭形成的淀粉样纤维在机体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病理性聚集可以引起神经退行性疾病,如克一雅氏症、阿尔茨海默氏症、帕金森氏症、亨廷顿氏病(也称舞蹈症)等,机体中蛋白质错误折迭和淀粉样纤维的产生和清除一直是该类疾病的核心问题。该项目的创新性在于将蛋清溶菌酶的淀粉样纤维形成特性应用到(本文来源于《陕西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窦雪宇,王倩,马运良,谭业强,隋坤艳[6](2017)在《海藻酸钠纳米纤维膜的溶菌酶吸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膜具有比表面积大、孔隙连通性好和孔隙率高等特点,且从海带中提取的海藻酸钠(SA)具有优异的亲水性和生物相容性,且分子链糖环单元自身具有羧酸基团,可形成高效吸附配位基,无需经过额外的表面修饰,所以SA纳米纤维膜是非常理想的蛋白分离纯化材料。然而,SA由于较大的分子链刚性和强的链间静电排斥导致了链缠结不足,为其静电纺丝带来困难。本文利用表面活性剂-曲拉通,助溶剂-乙醇和助纺剂-高分子量聚氧化乙烯叁者之间有效的协同作用,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得到了形貌优异的SA纳米纤维膜,对其溶菌酶的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所得材料对溶菌酶的吸附量为1235 mg g-1,与之前的报道相比(160 mg g-1)有大幅度的提升,且吸附平衡时间仅为10h。SA作为一种来源丰富的天然多糖,在蛋白质纯化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未来有望在生物药物、食品、化工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B:生物大分子》期刊2017-10-10)

范伟,邢蕾,周晓国,刘世林[7](2017)在《拉曼光谱技术原位测量丁二酰亚胺加速溶菌酶纤维化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质的纤维化会引起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症等一系列疾病~1,其中主要涉及成核过程、a-helix结构、random coil、β-sheet结构的渐变过程。已有的研究表明在成核过程中产生的低聚物可能是主要的细胞毒性来源~2,而不可溶的成熟纤维样相对无毒,因此,减少低聚物的含量有可能降低纤维化过程对细胞的毒害作用。为此,我们以模型蛋白分子-溶菌酶的纤维化过程作为范例,通过应用高分辨的拉曼光谱技术观察溶菌酶纤维化过程中分子层次上的结构改变。通过对特征官能团的光谱指针峰Trp(758cm~(-1)),Trp(1341-1361cm~(-1)),Trp(1552cm~(-1)),NC_aC(933cm~(-1)),以及AmideⅠ强度和位置的定量分析,我们证实了溶菌酶纤维化过程中a-helix结构优先转化成random coil,继而转化成β-sheet结构的step-by-step机制,并且丁二酰亚胺分子能够直接作用在random coil上,加速了其向β-sheet结构的转变,从而打破原有的step-by-step机制,有效促进溶菌酶纤维化过程,减少毒性的低聚物存在的时间。(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化学动力学会议论文集》期刊2017-08-18)

邢蕾,范伟,周晓国,刘世林[8](2017)在《拉曼光谱研究溶菌酶纤维化结构与进程》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质依赖于其稳定的球状结构发挥正常的生物功能。然而在某些条件下,其结构会发生展开并错误折迭~(1,2),其中最被广泛研究的即为蛋白质纤维化。它由大量分子间β-sheet沿着纤维轴生长而构成。这一结构被ThT荧光光谱以及CD光谱所证实,其细长纤维样的形貌也被AFM技术所证实。这一刚性有序的结构被认为与神经退行性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如阿尔兹海默病,帕金森症等~(3,4)。尽管这一结构变化过程被普遍接受,但是关于其微观层次的分子结构变化以及其特征时间一直以来都没有明确结论。本文以溶菌酶蛋白为模型~5,利用拉曼光谱同时对其纤维化过程中叁级结构以及二级结构的变化进行了观测。我们采用1340-1360cm~(-1)范围Trp侧链残基的吲哚环伸缩振动表征蛋白质叁级结构的变化,927cm~(-1)范围N-C_α-C基团以及1650cm~(-1)范围AmideⅠ基团的拉曼光谱指针表征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变化。结合ThT荧光光谱以及AFM图谱,我们定量分析了微观结构以及宏观结构的变化,从而得到溶菌酶蛋白纤维化过程的反应历程及主要中间状态的特征时间:溶菌酶纤维化过程中,其叁级结构首先变化,形成部分展开态,随后二级结构中α-helix在10h左右开始减少,而β-sheet则在40h左右开始大量增多,最终在160h左右纤维样达到饱和,这说明α-helix结构可能并不是直接转化为β-sheet结构,而是优先转化为random coil结构。(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化学动力学会议论文集》期刊2017-08-18)

刘辉[9](2017)在《以卵清溶菌酶为模板制备贵金属合金纳米纤维及其电催化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课题主要研究了以卵清溶菌酶作为生物模板,以硼氢化钠作为还原剂,制备铑镍合金纳米纤维、钯铜合金纳米纤维。并且对实验制得的纳米纤维样品通过不同的测试方法表征分析,最终发现了最佳前驱盐溶液的比例、浓度、孵化时间、还原剂浓度等反应条件,通过TEM、HRTEM、UV、EDS、SAED、XRD、CV表征手段对样品分析表征了纳米纤维的外观形貌、颗粒尺寸、组成元素、物理化学性能以及纳米颗粒的晶体结构。主要完成内容如下:1、通过TEM表征确定卵清溶菌酶及其纤维形貌结构。通过讨论不同条件下的对照实验探究出制备铑镍双金属纳米纤维的最佳条件,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成功的制备出铑镍双金属纳米纤维。溶菌酶纤维化过程在70℃金属浴中进行,加入化学体系比例为1:1,化学体系量为180μL,采用20mM NaBH4作为还原剂为最佳条件,得到铑镍双金属纳米纤维形貌较均匀,金属粒子粒径约为2nm,纤维直径约为20nm,长度可达10μm。且制备出的铑镍双金属纳米纤维相比于商业Pt/C催化剂呈现出了更好的氧化还原性。2、通过讨论不同条件下的对照实验探究出制备钯铜合金纳米纤维的最佳条件,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成功的制备出钯铜合金纳米纤维。结果发现,加入180μL比例为1:1的前驱盐PdCl2与CuAc2、孵化时间为16h、还原剂采用20mM的NaBH4时得到的钯铜合金纤维最佳。钯铜合金纳米纤维约为30nm左右,纤维长度约为20nm,且颗粒大小约为3nm。且制备出的钯铜合金纳米纤维相比于商业Pd/C催化剂表现出了更高的催化氧化活性。(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7-05-01)

李昊一,任静,李妍,商艳丽,杜保安[10](2016)在《溶菌酶纤维化过程的二维相关红外光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纤维化与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在内的多种影响人类健康的重点大疾病密切相关。研究蛋白纤维化过程对这类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我们以溶菌酶纤维化体系为研究对象,应用二维相关红外光谱技术对蛋白纤维化动力学过程进行了初步探索。通过二维相关分析,我们发现溶菌酶纤维化过程应该是一个蛋白先去折迭之后再聚集的分步过程。同时,我们还发现本该同步变化的蛋白酰胺Ⅰ带、Ⅱ带、Ⅲ带,其变化步调并不同步。对这一现象我们也提出了一个初步的解释。(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6年S1期)

溶菌酶纤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不同质量比的壳聚糖/聚乙烯醇纳米纤维膜(CS/PVA),通过SEM分析纤维形貌差异。选择纤维形貌较好的CS/PVA(质量比为1/9)纳米纤维膜,添加不同含量溶菌酶制备溶菌酶/壳聚糖/聚乙烯醇系列纳米纤维膜(LZ/CS/PVA)。采用SEM、FTIR、XRD及DSC等方法分析LZ/CS/PVA纤维膜形貌特点和纤维膜的特性。结果表明:LZ的添加影响了纤维形貌均匀程度及纤维之间的黏结程度;随着溶菌酶的加入,纤维平均直径从339.62±92.72nm(CS/PVA)降低至262.10±86.32~283.01±96.83 nm(LZ/CS/PVA系列纤维)之间;LZ添加量为0.30%和0.50%时,纤维形貌良好;纤维膜各组分之间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阻碍晶体的形成,导致几乎无定形的结构;LZ的添加提高了纤维膜的热稳定性,熔点从185.60℃上升到189.30℃~191.00℃之间。LZ/CS/PVA纤维膜由安全无毒的材料制备而成,具有应用于食品工业的潜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溶菌酶纤维论文参考文献

[1].崔亮亮.姜黄素-异亮氨酸酯的合成及对溶菌酶淀粉样纤维的形成和稳定性的影响[D].河北大学.2019

[2].张东栋,李秋莹,王司雯,孙彤,钟克利.溶菌酶/壳聚糖/聚乙烯醇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表征[J].现代食品科技.2019

[3].田晶.单宁酸对溶菌酶纤维化的影响研究[D].河北大学.2018

[4].邢蕾.溶菌酶变性和纤维化动力学的拉曼光谱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

[5].本刊编辑部.蛋清溶菌酶作为朊蛋白错误折迭和淀粉样纤维形成机制的蛋白模型研究[J].陕西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6].窦雪宇,王倩,马运良,谭业强,隋坤艳.海藻酸钠纳米纤维膜的溶菌酶吸附性能研究[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B:生物大分子.2017

[7].范伟,邢蕾,周晓国,刘世林.拉曼光谱技术原位测量丁二酰亚胺加速溶菌酶纤维化过程[C].第十五届全国化学动力学会议论文集.2017

[8].邢蕾,范伟,周晓国,刘世林.拉曼光谱研究溶菌酶纤维化结构与进程[C].第十五届全国化学动力学会议论文集.2017

[9].刘辉.以卵清溶菌酶为模板制备贵金属合金纳米纤维及其电催化性能的研究[D].燕山大学.2017

[10].李昊一,任静,李妍,商艳丽,杜保安.溶菌酶纤维化过程的二维相关红外光谱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6

标签:;  ;  ;  ;  

溶菌酶纤维论文-崔亮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