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趋避行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气泡幕,鲢幼鱼,趋避行为
趋避行为论文文献综述
徐是雄,林晨宇,罗佳,赵守江,刘雁[1](2018)在《鲢幼鱼对不同气量气泡幕的趋避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鲢幼鱼在静水且黑暗处理下对不同气量气泡幕的响应,并观察发现其中的逃避行为,探究其在应对不同气量气泡幕时的行为策略及响应关系,为过鱼设施诱驱鱼手段的利用提供依据。鲢幼鱼体重(14.62±1.84)g、体长(11.68±0.56)cm。试验装置为自制钢混结构水槽,水槽中间位置底部铺设PVC管,上侧顶端布置小孔。气量设置:对照组0,试验组10、20、30、40、60、80、100和120 L/min。每次试验结束后更换试验鱼进行下一次试验。观察记录试验鱼在气泡幕前的折返情况、尝试距离和逃逸方式。结果表明:(1)对照组通过率(100%)显着高于试验组(平均53%),20、30 L/min时通过率最低,为40%;(2)对照组鲢幼鱼的尝试距离(229.6 cm)大于试验组的平均尝试距离(152.4 cm),对照组与30 L/min组之间鲢幼鱼尝试距离差异显着(P<0.05),其他组间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30 L/min气量组鲢幼鱼的尝试距离最小;(3)鲢幼鱼对气泡幕的通过率与尝试距离呈正相关,30 L/min工况下鲢幼鱼的通过率与尝试距离相对应,均为所有试验组中最小;(4)鲢幼鱼的逃逸次数占比随着气量的增大而增加。声场和水流流场的耦合作用对鱼趋避气泡幕行为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水生态学杂志》期刊2018年01期)
李靖阳[2](2017)在《体型大小认知在道德趋避行为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模拟小人任务,探讨了个体在遭遇不同体型大小的道德或不道德人物时,其趋避反应的变化倾向及其原因。实验1使用改进后的模拟小人任务进行实验,结果证实了道德-趋近、不道德-远离的具身联系显着快于道德-远离、不道德-趋近的联系,道德-趋避的匹配反应确实存在。实验2在实验1的基础上,添加了个体对他人体型大小认知的因素。结果表明,在意识到对方体型大小的情况下,道德-趋近的反应在对方体型大时明显快于对方体型小时;而不道德-远离的反应无论对方体型大或是小,反应时间都基本一致。实验3让被试在非关注对方体型大小的情况下进行反应,继续探究体型大小认知对道德趋避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体型大小对道德趋避行为的影响在关注和非关注条件下均存在;在道德-趋近的情况下被试对体型大的人物反应更快,在不道德-趋近的情况下被试对体型小的人物反应更快,而道德-远离、不道德-远离情况下体型大小对反应时无显着影响。本研究表明:对他人道德品质的认知与个体的趋避行为间存在着一定的具身联结,即对道德的人物,个体更倾向于靠近;对不道德的人物,个体倾向于远离。而在认知对方道德品质的同时,又认知对方的体型大小,可以对道德趋避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相对复杂的,与具体情境相关的,并且在意识和无意识条件下均能发生。研究的结果可以从社会心理和进化心理学的角度进行解释。(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22)
马惠霞,宋英杰,刘瑞凝,朱雅丽,杨琼[3](2016)在《情绪的动机维度对趋避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Gable和Harmon-Jones提出的情绪的动机维度模型,本研究采用改进的模拟"小人"任务实验范式考察了情绪的动机维度如何影响趋避行为。研究结果表明:(1)改进的模拟"小人"任务范式能较好地考察情绪对趋避行为的影响;(2)对情绪图片的有意识和无意识加工均出现了"趋利避害的相容效应",较好地解决了动机定向理论和事件编码理论的纷争;(3)和低动机强度积极情绪相比,高动机强度积极情绪对趋近行为的易化程度更高;和低动机强度消极情绪相比,高动机强度消极情绪对回避行为的易化程度更高。(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期刊2016年05期)
张瑞青[4](2016)在《高唤醒条件下情绪效价与趋避行为之间关系的ERP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趋近和回避是两种基本的行为倾向,由消极的、不被期待的外部事件引起的是回避动机,而由积极的、个体所期望的外部事件诱发的是趋近动机。几十年来,研究人员认为积极刺激引起接近或减少自我与刺激之间的物理距离的倾向,而消极刺激则引起回避或增加自我与刺激之间的物理距离的倾向。然而,最近一些研究又发现,消极刺激并不总是引起回避,比如有研究证明愤怒引起了趋近行为。面对这些不一致的结论,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情绪脑单侧化的趋近-回避模型认为趋近和回避分别在大脑的左右前回区域进行加工。“额叶皮层EEG不对称的趋-避理论”认为趋近动机会在左侧额叶皮层诱发更强的激活,而回避动机会在右侧额叶皮层诱发更强的激活。本研究基于这一理论,分别进行了两个实验来考察高唤醒条件下情绪效价和趋避行为之间的关系。实验一是行为实验,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实验设计,让被试观看不同情绪类型的图片并对想要趋近或想要回避进行1-5分的评定。结果发现:四种情绪类型两两之间均存在显着差异,其中,快乐和愤怒引起了趋近行为,且快乐引起的趋近强度大于愤怒:相反,厌恶和恐惧引起了回避行为,且恐惧引起的回避强度大于厌恶。实验二是ERP研究,采用4(情绪类型:快乐、愤怒、厌恶、恐惧)×2(脑区电极点:F7、F8)/(Fp1、Fp2)的两因素重复测量实验设计,要求被试对图片的情绪类型进行判断,比较被试在左右额叶皮层电极点上的脑波和脑区激活程度。结果发现:快乐和愤怒在左侧额叶皮层电极点诱发的波幅更大,在左侧额叶皮层引起了更大区域和程度的负向激活;厌恶和恐惧在右侧额叶皮层电极点诱发的波幅更大,在右侧额叶皮层引起了更大区域和程度的负向激活。最后得出结论:(1)快乐和愤怒情绪引起了趋近行为,厌恶和恐惧情绪引起了回避行为,且不存在性别差异。(2)在高唤醒条件下,对不同情绪类型所采取的趋避反应的差异显着,表现为:快乐引起的趋近强度大于愤怒引起的趋近强度;恐惧引起的回避强度大于厌恶引起的回避强度。(3)快乐和愤怒在左侧额叶皮层诱发的波幅更负,而厌恶和恐惧在右侧额叶皮层诱发的波幅更负。(4)快乐和愤怒在左侧额叶皮层引起了更大区域和更大程度的负向激活,而厌恶和恐惧在右侧额叶皮层引起了更大区域和更大程度的负向激活。(本文来源于《信阳师范学院》期刊2016-05-01)
朱诚峰,高在峰,沈模卫[5](2015)在《愧疚感对趋避行为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愧疚情绪作为一种道德情绪,在人际交往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愧疚情绪的相关研究中,研究者发现个体在引发愧疚后会表现出亲社会行为。然而,以往研究对象仅限于外显的行为,这种外显的趋近性是否存在知觉层面的趋避性动因,则是本研究所关心的核心问题。与此同时,已有研究创造基于走路姿势的生物运动刺激,并发现这种刺激在不同的透视视角下,导致观察者具有不同程度的面向偏见。这种面向偏见恰好为本研究的知觉倾向性测量提供了可靠的参考。本研究以个体的面向偏见效应作为测量指标,通过双人合作的颜色辨别任务构建人际交互的情景,并通过人为干预引起参与者对其同伴(由实验主试扮演)的愧疚情绪,考察引起愧疚的个体是否在面对愧疚对象(即同伴)具有更强的面向偏见。实验获得以下主要结果:(1)通过情景诱发任务,实验有效了引发了参与者的愧疚情绪,愧疚组被试的愧疚主观量表分数显着高于无愧疚组;(2)愧疚诱发的主效应显着,表明愧疚情绪对个体知觉倾向性产生影响,愧疚个体倾向于将生物运动刺激判断为趋近自己。本研究表明愧疚情绪确实对个体的知觉倾向性产生影响。该实验结果弥补了以往研究中愧疚研究的不足,从知觉层面深入剖析了愧疚对于外显趋避行为的动因。(本文来源于《第十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心理学与社会发展》期刊2015-10-16)
罗佳,白艳勤,林晨宇,王涛,刘国勇[6](2015)在《不同流速下气泡幕和闪光对光倒刺鲃趋避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鱼类运动的定向诱导技术具备重要应用前景,如海洋捕捞和过鱼设施鱼类诱集。目前国内外学者建议通过鱼类对外界环境因子如气泡、光照、声音、水流等响应行为的研究,来探讨鱼类的诱趋技术。其中气泡幕和闪光诱驱鱼技术被认为是鱼类潜在无损伤定向驱导技术之一[1,2]。气泡幕通过管中释放压缩空气产生,闪光则是由光源在短时间内的间歇性变化(包含颜色或光强)形成。鱼类对气泡(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赵丽荣[7](2015)在《电击抑制黑腹果蝇气味趋避行为的神经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动物对某些外界刺激会表现出特定的先天性应答行为。然而在自然界中它们所处的生态环境千变万化,根据不同环境来调整其先天行为对于果蝇的成功繁衍生息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种适应性行为也被称为上下文依赖性行为(context dependent behavior)。对其进行神经和分子机制的研究是现代神经科学的热点之一。本研究采用果蝇为模式生物,以电击为上下文研究气味的趋避行为。虽然电击刺激对果蝇在自然生态环境之下的生存并不重要,但是由于电击的给予比较容易实现和控制,电击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在动物行为学研究当中,是被研究得最多的一种外界刺激之一。果蝇经典厌恶性嗅觉学习记忆的研究成果极大地增加了我们对嗅觉与电击信号的神经环路及分子机制的了解。目前尚缺乏针对以电击为上下文的气味趋避行为的研究。本论文主要以行为学和分子遗传学作为研究手段,探索电击抑制气味趋避行为的神经环路和分子机制。具体开展了以下叁方面工作:1.建立了电击抑制果蝇气味趋避行为的一种行为学研究范式。本研究采用Tully范式的T型迷宫,以电击为背景信号,观测果蝇对3-辛醇(OCT)气味的规避行为。研究结果发现背景电击信号可以抑制果蝇对OCT的规避反应,且抑制作用随着电压强度升高而增强。由于我们所用的电击强度和气味浓度与标准嗅觉记忆范式所用的是一样的,果蝇在该条件下尚能习得相当强的嗅觉记忆,所以果蝇不太可能丧失了对气味的注意力,电击可能是通过减弱OCT气味的厌恶性价值来抑制对气味规避。我们的行为学分析结果与这一假说相吻合。2.神经环路的解析。本研究使用Gal4/UAS二元表达系统将温度敏感型shibirets细胞型特异性地表达在蘑菇体神经元中,并在进行行为学分析之前通过升高温度阻断其神经递质的正常释放,结果发现电击丧失了对气味规避行为的抑制作用。可见电击对气味厌恶性价值的抑制是经由蘑菇体介导的。在厌恶性嗅觉学习过程中,电击(US)和气味(CS)的同时呈现使得CS气味获得了US的厌恶性价值,从而在随后对该气味(conditioned odor)的规避行为测试中果蝇表现出比训练前更高的规避指数。嗅觉记忆(即增强的规避指数)的提取也同样需要蘑菇体的神经输出。有意思的是,我们的数据表明电击不能够抑制条件化气味的习得规避行为。这说明蘑菇体内介导电击抑制气味规避的神经环路和经典嗅觉记忆的神经环路是相互独立、平行的。而且蘑菇体的下游存在着一个待发现的抑制环路,特异性地抑制果蝇对气味的先天规避行为,很有可能是通过抑制LH通路实现的。3.遗传分析。除了本论文所研究的电击抑制行为以外,蘑菇体对于学习记忆和注意力都很重要。但是在分子水平上是否共享重要的调控基因尚缺乏系统研究。本论文遴选了一系列重要的学习记忆和注意力相关的突变体进行行为学分析。结果发现上述基因都不能调控电击抑制气味的规避行为。其中dunce和rutabaga被认为是调控果蝇类注意力行为的重要基因。这一阴性结果建议电击不是通过对果蝇注意力的干扰来抑制气味的规避行为,从支持了我们在第一部分的假说:电击通过减弱气味的厌恶性价值来抑制对气味的规避。(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5-05-26)
曹文萍[8](2015)在《游客的旅游目的地信任、情绪与趋避行为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信任既影响旅游者的出游决策和到访意愿,同时也关系到旅游目的地的长远发展,研究意义重大。近年来越来越激烈的区域旅游竞争,促使旅游目的地形象和旅游品质愈加受到重视,同时游客对目的地的信任程度作为衡量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也受到了学界和业界的共同关注。本文立足于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信任问题,探究因信任而引发的游客趋避行为,以及游客情绪在行为发生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在参考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细致思辨信任、情绪和趋避行为叁者的关系,构筑出叁者的概念模型;然后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在韶山获取541份基础数据,运用Spss17.0和Amos17.0对其进行分析得到:第一,游客的旅游目的地信任对趋近行为有显着地正向影响;第二,游客的旅游目的地信任与情绪之间存在显着地正向影响;第叁,旅游者情绪的激活度对回避行为有显着的负向影响。最后基于上述结论,对旅游目的地的信任建设和良性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宋慧萍[9](2015)在《趋避行为对道德判断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德判断是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评价性活动之一,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见且复杂的心理活动。具身认知观点的兴起,为理解和研究道德判断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新颖的途径。具身认知观点认为身体感受性对道德判断具有影响作用。引入具身认知视角后,道德研究成果颇丰,但极少有研究直接关注趋避行为。趋避行为作为人类基本的生存技能,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尤为常见,它是个体对环境最基本的反应。已有研究表明,趋避行为影响人们的态度与认知决策。本研究从具身认知的角度出发,通过两个实验来探讨趋避行为对外显和内隐道德判断的影响。实验1以手臂的弯曲/伸展作为趋避行为,检验其对外显道德判断的影响,结果表明趋近、中性、回避叁种行为条件下,被试的道德判断得分呈递减趋势,且相互之间存在显着差异。实验2以拉/推操作杆为趋避行为,采用趋避训练与内隐联想测验相结合的方式,考察趋避行为对内隐道德判断影响,结果表明,在内隐联想测验的不一致任务中,趋近、中性、回避训练条件下,被试的反应时呈递增趋势,且相互之间存在显着差异;在内隐联想测验的一致任务中,趋近、中性、回避训练条件下,被试的反应时呈递减趋势,且相互之间存在显着差异。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趋避行为会影响个体的外显道德判断。与中性和回避行为相比,趋近行为会使个体做出更为宽松的道德判断;与趋近和中性行为相比,回避行为则使个体的道德判断变得更为严苛。2.趋避行为会影响个体的内隐道德判断。与中性和回避训练相比,趋近训练能够更快建立起“积极-不道德”的联结,从而使个体的道德判断变得宽松;与趋近和中性训练相比,回避训练则能够更快建立起“消极-不道德”的联结,从而使个体的道德判断变得更加严苛。(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宋慧萍,丁道群[10](2014)在《趋避行为对道德判断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德判断是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评价性活动之一,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见且复杂的心理活动。具身认知观点的兴起,为理解和研究道德判断提供了一个有效而新颖的途径,认为身体感受性对道德判断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引入具身认知视角后,道德研究成果颇丰,但较少研究直接关注趋避行为。趋避行为作为人类基本的生存技能,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尤为常见,它是个体对环境最基本的反应。大量研究表明,趋避行为影响人们的态度与认知决策。研究从具身认知的角度,通过两个实验来探讨趋避行为对道德判断的影响:实验1以手臂的弯曲/伸展为趋避行为,检验手臂动作对道德变量的即时影响;实验2以拉/推操作杆为趋避行为,通过趋避训练和内隐联想测验(IAT),考察趋避行为对道德变量的影响,即在道德判断中是否可以通过趋避训练来影响判断,形成趋近-积极、回避-消极的联结,从而导致趋近行为下,道德判断更宽松;回避行为下,道德判断更严苛。(本文来源于《第十七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4-10-10)
趋避行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采用模拟小人任务,探讨了个体在遭遇不同体型大小的道德或不道德人物时,其趋避反应的变化倾向及其原因。实验1使用改进后的模拟小人任务进行实验,结果证实了道德-趋近、不道德-远离的具身联系显着快于道德-远离、不道德-趋近的联系,道德-趋避的匹配反应确实存在。实验2在实验1的基础上,添加了个体对他人体型大小认知的因素。结果表明,在意识到对方体型大小的情况下,道德-趋近的反应在对方体型大时明显快于对方体型小时;而不道德-远离的反应无论对方体型大或是小,反应时间都基本一致。实验3让被试在非关注对方体型大小的情况下进行反应,继续探究体型大小认知对道德趋避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体型大小对道德趋避行为的影响在关注和非关注条件下均存在;在道德-趋近的情况下被试对体型大的人物反应更快,在不道德-趋近的情况下被试对体型小的人物反应更快,而道德-远离、不道德-远离情况下体型大小对反应时无显着影响。本研究表明:对他人道德品质的认知与个体的趋避行为间存在着一定的具身联结,即对道德的人物,个体更倾向于靠近;对不道德的人物,个体倾向于远离。而在认知对方道德品质的同时,又认知对方的体型大小,可以对道德趋避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相对复杂的,与具体情境相关的,并且在意识和无意识条件下均能发生。研究的结果可以从社会心理和进化心理学的角度进行解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趋避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1].徐是雄,林晨宇,罗佳,赵守江,刘雁.鲢幼鱼对不同气量气泡幕的趋避行为[J].水生态学杂志.2018
[2].李靖阳.体型大小认知在道德趋避行为中的作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7
[3].马惠霞,宋英杰,刘瑞凝,朱雅丽,杨琼.情绪的动机维度对趋避行为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6
[4].张瑞青.高唤醒条件下情绪效价与趋避行为之间关系的ERP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6
[5].朱诚峰,高在峰,沈模卫.愧疚感对趋避行为的影响研究[C].第十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心理学与社会发展.2015
[6].罗佳,白艳勤,林晨宇,王涛,刘国勇.不同流速下气泡幕和闪光对光倒刺鲃趋避行为的影响[J].水生生物学报.2015
[7].赵丽荣.电击抑制黑腹果蝇气味趋避行为的神经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15
[8].曹文萍.游客的旅游目的地信任、情绪与趋避行为的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
[9].宋慧萍.趋避行为对道德判断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5
[10].宋慧萍,丁道群.趋避行为对道德判断的影响[C].第十七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