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非贯通裂隙岩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非贯通,裂隙岩体,损伤演化,应变率
非贯通裂隙岩体论文文献综述
邓正定,向帅,周尖荣,王观石,王月梅[1](2019)在《非贯通裂隙岩体损伤演化率相关性及变形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含非贯通裂隙岩体是自然界中岩体的主要赋存形式,其裂隙几何特征对岩体的强度及变形均产生显着影响。应变率对岩体的损伤演化及黏滞效应也具有显着的率相关性。首先,运用模型元件的方法,将非贯通裂隙岩体动态破坏过程视为具复合损伤、静态弹性特性、动态黏滞特性的非均质点组成,对黏弹性响应的Maxwell体进行改进,将细观损伤体与裂隙损伤演化的宏观损伤体根据等效应变假设并联组成宏细观复合损伤体,构建综合考虑岩体宏细观缺陷的动态损伤模型;其次,基于断裂力学及应变能理论,对岩体宏观裂隙动态扩展的能量机制进行分析,综合考虑初始裂隙应变能、裂隙动态损伤演化过程应变能、裂隙闭合应变能,得到裂隙岩体宏观动态损伤变量计算公式;最后,将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证明了模型的合理性,同时利用模型讨论了裂隙倾角、应变率、岩石性质对岩体变形特征的影响规律。(本文来源于《爆炸与冲击》期刊2019年08期)
李宏,张丽萍,邓清海,丁永政,刘兆冰[2](2018)在《非贯通裂隙岩体的单轴压缩颗粒流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颗粒流数值模拟带预制裂隙岩样的单轴压缩破裂过程,分析2组裂隙之间的错开程度对岩样破裂过程中的裂纹扩展规律及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裂隙间不同错开程度的岩样中的破裂模式大致相同,主要产生剪切裂纹和张拉裂纹,两者相互贯通将岩样大致分成4块;颗粒位移方向的变化是内部裂纹萌生和扩展的直观响应;岩样在压裂过程中大致可分为弹性阶段、峰前裂纹的萌生及稳定扩展阶段、峰后裂纹快速扩展失稳阶段;压裂破坏过程中产生的总能量,一部分储存于颗粒内部,一部分散失,裂纹萌生之时恰是耗散能增加之时。(本文来源于《水力发电》期刊2018年11期)
蒲诚[3](2018)在《非贯通裂隙岩体峰后力学特性及其本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1世纪是地下工程的世纪。随着地下工程的建设,人们发现,在围压的作用下裂隙岩体破坏后的承载力并未完全丧失,这对地下工程的的设计与开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开展裂隙岩体峰后强度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采用按一定比例配合而成的水泥砂浆来制作类岩石试件,通过预埋金属片的方式模拟非贯通裂隙,制作形成含不同倾角的非贯通裂隙类岩石试件。对试件进行单轴压缩试验及叁轴压缩试验获得试件的全应力—应变曲线,通过对曲线峰后段的研究,分析了围压及裂隙倾角对试件峰值强度、残余强度的影响;引入峰后弹性模量和比强度的概念来定量的表示试件峰后段的塑性特征;分析比较了类岩石试件峰前阶段以及峰后阶段c、f值的变化情况。同时,在研究类岩石试件破坏模式的基础上,将类岩石试件的破坏模式分为沿预制裂隙面破坏以及不沿预制裂隙面破坏这两种情况,在此基础上,运用元件模型以及损伤力学的相关理论进行非贯通裂隙类岩石试件本构关系的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峰值强度,残余强度对于围压的敏感度更高,并且,残余强度对围压的敏感度随围压的变化而变化;非贯通裂隙试件的残余强度随着裂隙倾角的增加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倾角裂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非贯通裂隙试件峰后段的塑性特征,裂隙倾角为90°时,裂隙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试件的塑性特征,当裂隙倾角为75°时,裂隙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小试件的塑性特征;试件的破坏模式随围压的变化而变化,在低围压下,试件的破坏形态以压裂破坏为主;随着围压的不断的增加,试件的破坏形态以剪切破坏为主;在高围压条件下,试件的表面没有观察到显着的破坏面的产生,试件呈现一定程度的塑性的流动破坏。(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郭豪[4](2018)在《关于“基于宏细观损伤耦合的非贯通裂隙岩体本构模型”的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袁小清等的论文《基于宏细观损伤耦合的非贯通裂隙岩体本构模型》[1],(以下称为原文)于2015年10月刊发在《岩土力学》第36卷第10期上。原文对耦合损伤理论进行了非常有意义的讨论,笔者有几点疑问,故提出与作者袁小清商榷。笔者采用符号参数如无说明,则其含义与原文相同。以下是讨论的内容:(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8年05期)
袁小清,刘红岩[5](2018)在《对“基于宏细观损伤耦合的非贯通裂隙岩体本构模型”讨论的答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基于宏细观损伤耦合的非贯通裂隙岩体本构模型》~([1])一文中(以下简称原文),我们主要有两个意图:①目前所建立的损伤模型较少有同时考虑裂隙岩体宏细观损伤两种不同维度的损伤变量因子;②裂隙岩体宏观损伤变量在刻画上应尽可能将宏观裂隙几何力学特性同时考虑。鉴于上述想法,基于Lemaitre应变等效假设,推导了考虑宏细观缺陷耦合的复合损伤变量,并给出同时考虑试件尺寸、裂隙几何与力学特性的宏观损伤变量的计算公式,(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8年05期)
李凯,刘红岩,侯思雨,李俊峰[6](2017)在《非贯通裂隙岩体单轴压缩损伤本构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的裂隙岩体损伤本构模型大多仅考虑了裂隙的几何特征而未能同时考虑其强度及变形参数,这显然不能很好的反应压缩荷载下裂隙岩体的力学特征。为此拟推导一个能综合考虑裂隙几何、强度及变形参数的裂隙岩体单轴压缩本构模型。首先,基于损伤力学中的损伤应变能与断裂力学中的能量释放量相关联的观点,推导出了考虑裂隙几何、强度参数的非贯通节理岩体的损伤变量计算公式;其次,考虑裂隙面法向及切向刚度等变形参数对岩体弹性模量的影响;进而建立了综合考虑节理的几何、强度及变形参数的非贯通裂隙岩体损伤本构模型,最后利用该模型讨论了裂隙倾角、半长、内摩擦角、切向刚度、法向刚度等对岩体力学性质的影响。计算结果与目前的理论及实验结果比较吻合,说明综合考虑上述参数的裂隙岩体损伤本构模型能较好地反映裂隙岩体的力学特性。(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2017年增刊III》期刊2017-08-01)
袁小清[7](2016)在《非贯通裂隙岩体复合损伤本构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断裂力学主要是针对含有内部裂纹的均质材料,研究其在外荷载作用下内部裂纹的扩展规律,用断裂力学来研究岩石的破坏问题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是适合的,但它无法描述分布极不均匀的微裂纹和微裂隙等几何不连续缺陷。引入宏观损伤张量可以描述宏观裂隙对岩石造成的初始宏观缺陷,同样没有考虑岩石内部微裂隙分布的随机性。基于统计细观损伤力学的研究方法能通过用一定假设条件下的概率分布函数来描述岩样内部存在的微损伤,描述岩样内部微损伤随外部荷载变化的统计演化方程也能被确定。这种研究方法建立了描述细观损伤和宏观荷载之间的桥梁,描述完整岩石较为合适,但不能描述同时含有宏细观不同尺度缺陷裂隙岩体。本文以非贯通裂隙岩体为研究对象,基于宏细观损伤耦合建立损伤本构模型,用于裂隙岩体强度和变形的分析、预测。将宏细观损伤耦合计算方法应用到寒区节理岩体,并对寒区节理岩体的风化程度进行预测。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单轴压缩下所提出的基于宏细观缺陷耦合的复合损伤模型既能反映完整岩石的变形和强度,又能刻画非贯通裂隙的主要几何、力学特征和试件的尺寸效应。模型能比较全面地考虑非贯通裂隙岩体的宏观损伤和细观受荷行为,克服了以往宏观损伤变量需要引入传压系数和传剪系数的不足,以及利用无限大板理论进行计算带来的误差。(2)在此基础上针对常规叁轴压缩所提出的叁维损伤模型能较好地描述裂隙岩样峰前应力应变行为。利用模型讨论了不同围压下裂隙岩体宏细观缺陷对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宏细观缺陷对岩石力学特性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围压效应。(3)针对寒区节理岩体所提出的冻融受荷复合损伤变量可以较好地反映节理岩体的冻融损伤特性。当冻融循环对节理岩体峰值应变影响较小时,由完整岩石冻融循环下的单轴抗压强度和节理岩体未冻融时的力学参数,可以对冻融循环条件下节理岩体的风化程度做出合理预测。(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6-05-01)
袁小清,刘红岩,刘京平[8](2015)在《基于宏细观损伤耦合的非贯通裂隙岩体本构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非贯通裂隙岩体工程结构中的受荷岩体,提出受荷细观损伤与裂隙宏观损伤的概念。以完整岩石的初始损伤状态作为基准损伤状态,综合考虑裂隙宏观缺陷的存在、微裂纹细观缺陷在受荷下的损伤扩展以及宏细观缺陷在受荷过程中的耦合,基于Lemaitre应变等效假设,推导了考虑宏细观缺陷耦合的复合损伤变量,并给出同时考虑试件尺寸、裂隙几何与力学特性的宏观损伤变量的计算公式,从而建立了基于宏细观缺陷耦合的非贯通裂隙岩体在荷载作用下的损伤本构模型。用宏细观损伤耦合的本构模型来描述非贯通裂隙岩体在受荷过程中的细观损伤演化与宏观损伤行为,与非贯通裂隙岩体实际受荷情况符合较好。研究结果表明:(1)完整岩样和裂隙岩样的应力-应变行为在峰值强度之前差异较大,峰值强度以后差异逐渐减小,最后趋于一致,二者具有相近的残余强度;(2)裂隙岩体强度随裂隙贯通率的增加而增大,随裂隙倾角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同时还与裂隙面的内摩擦角有关;(3)裂隙倾角为90°时,裂隙岩样的峰值强度最高;张开型裂隙岩样的裂隙倾角为45°时,峰值强度最低;(4)非贯通裂隙岩体工程结构中的受荷岩体,其力学性能由受荷细观损伤与裂隙宏观损伤及其耦合效应所决定,基于宏细观损伤耦合的复合损伤变量可以较好地反映非贯通裂隙岩样的力学特性。(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5年10期)
袁小清,刘红岩,刘京平[9](2016)在《非贯通裂隙岩体叁维复合损伤本构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非贯通裂隙岩体工程结构中的受荷岩体,提出受荷细观损伤与裂隙宏观损伤的概念。以完整岩石的初始损伤状态作为基准损伤状态,综合考虑裂隙宏观缺陷的存在,微裂纹细观缺陷在受荷下的损伤扩展,以及宏细观缺陷在受荷过程中的耦合,基于Lemaitre应变等效假设,推导考虑宏细观缺陷耦合的复合损伤变量(张量)。给出宏观损伤变量(张量)的计算公式,建立基于宏细观缺陷耦合的非贯通裂隙岩体在荷载作用下的叁维复合损伤本构模型,利用试验数据对模型合理性进行验证,讨论不同围压下宏细观缺陷对裂隙岩体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工程结构中的受荷岩体,其力学性能由宏观缺陷、细观缺陷以及所处应力状态所决定。单轴应力状态下,岩石力学性质具有明显的脆性,受裂隙几何分布影响较大,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围压状态下,岩石力学性质具有明显延性特征。随围压增加,裂隙岩样的各向异性得到弱化,并趋于各向同性。2裂隙岩样常规叁轴压缩试验时,若考虑岩石的压密过程,初始轴向应变在高围压时不能忽略。(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汪卫明,赵向涛[10](2012)在《含非贯通裂隙的叁维岩体拓扑识别的切割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岩体中的裂隙是影响其物理力学性质的关键因素,对裂隙岩体进行拓扑识别,是各种不连续数值分析方法的基础.由于裂隙随机分布且数量巨大,使得裂隙岩体中的块体形状复杂、块体搜索难度很大.考虑裂隙分布的随机性及块体中的非贯通裂隙,提出了叁维裂隙岩体拓扑识别的切割算法.首先,生成初始块体,并根据裂隙的统计数据随机生成其几何信息.然后,逐条加入裂隙面,通过其与已有块体的线段、多边形面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拓扑计算,实现其对已有块体的切割,从而生成新的块体信息.最后,通过算例分析,对所提的切割算法的效率进行了验证.该方法能够快速、有效地实现叁维裂隙岩体的拓扑识别,且能记录块体内部的非贯通裂隙,可以作为裂隙岩体非饱和渗流分析及裂隙扩展过程模拟分析的基础.(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2年03期)
非贯通裂隙岩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颗粒流数值模拟带预制裂隙岩样的单轴压缩破裂过程,分析2组裂隙之间的错开程度对岩样破裂过程中的裂纹扩展规律及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裂隙间不同错开程度的岩样中的破裂模式大致相同,主要产生剪切裂纹和张拉裂纹,两者相互贯通将岩样大致分成4块;颗粒位移方向的变化是内部裂纹萌生和扩展的直观响应;岩样在压裂过程中大致可分为弹性阶段、峰前裂纹的萌生及稳定扩展阶段、峰后裂纹快速扩展失稳阶段;压裂破坏过程中产生的总能量,一部分储存于颗粒内部,一部分散失,裂纹萌生之时恰是耗散能增加之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贯通裂隙岩体论文参考文献
[1].邓正定,向帅,周尖荣,王观石,王月梅.非贯通裂隙岩体损伤演化率相关性及变形特征[J].爆炸与冲击.2019
[2].李宏,张丽萍,邓清海,丁永政,刘兆冰.非贯通裂隙岩体的单轴压缩颗粒流数值模拟[J].水力发电.2018
[3].蒲诚.非贯通裂隙岩体峰后力学特性及其本构关系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8
[4].郭豪.关于“基于宏细观损伤耦合的非贯通裂隙岩体本构模型”的讨论[J].岩土力学.2018
[5].袁小清,刘红岩.对“基于宏细观损伤耦合的非贯通裂隙岩体本构模型”讨论的答复[J].岩土力学.2018
[6].李凯,刘红岩,侯思雨,李俊峰.非贯通裂隙岩体单轴压缩损伤本构模型[C].《工业建筑》2017年增刊III.2017
[7].袁小清.非贯通裂隙岩体复合损伤本构模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
[8].袁小清,刘红岩,刘京平.基于宏细观损伤耦合的非贯通裂隙岩体本构模型[J].岩土力学.2015
[9].袁小清,刘红岩,刘京平.非贯通裂隙岩体叁维复合损伤本构模型[J].岩土工程学报.2016
[10].汪卫明,赵向涛.含非贯通裂隙的叁维岩体拓扑识别的切割算法[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