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政治取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学生,政治取向,特征,引导
政治取向论文文献综述
陈靓,赵文永[1](2019)在《当代大学生政治取向特征分析及其引导》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生是青年中的特殊群体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其政治取向直接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大学生关注的社会和政治热点都有所不同,价值取向也有所差异。要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取向特征,构建基于"理论引领、实践体验、舆论把控、情绪感染"的四位一体教育引导模式。应强化大学生对主流政治文化的认同,搭建大学生实践体验的活动平台,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积极作用,构建畅通高效的沟通机制。(本文来源于《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期刊2019年22期)
吴小龙[2](2019)在《唐睿宗的“让位”经历及政治取向》一文中研究指出唐朝近叁百年的统治期间共21帝(包括武则天),皇帝"中途"让位者不少。如高祖让位于太宗,武则天让位于中宗,睿宗让位于玄宗,玄宗让位于肃宗,顺宗让位于宪宗等。其中唐睿宗的让位经历颇有特点,在唐代皇帝中非常少见。他一生历经"一废两立叁让"[1],可以用"叁让皇位"来概括他身在朝堂近叁十年[2]的政治取向。笔者注意到以往有关唐睿宗的研究成果中,认为他懦弱、没主见、毫无政治建树者居多,鲜有对他缜密、睿智心理的认知,因此,笔者认为唐睿宗的"让位"经历及(本文来源于《乾陵文化研究》期刊2019年00期)
彭国翔[3](2019)在《阳明学的政治取向、困境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晚明的阳明学具有很多不同的面向,本文从政治取向这一角度,将中晚明的阳明学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观察,深入分析"得君行道"与"觉民行道"这两种不同政治取向的各自涵义及其关系,进而对于阳明学所蕴含的"民众政治主体"观念以及儒家传统的政治理想,从一个现代的角度予以分析和评价。具体讨论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如何理解阳明学者在"得君行道"之外所另行开辟的"觉民行道"这一路线?其次,如何理解"觉民行道"和"得君行道"在阳明学中作为两种不同政治取向之间的关系?第叁,如何理解阳明学中所隐含的"民众政治主体"这一观念及其所面临的困难?最后,如何才能建立儒家的政治主体并实现儒家的政治社会理想?(本文来源于《深圳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秦广强,张美玲[4](2019)在《“类聚群分”:当代中国中产阶层的多元构成及其多维政治取向》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中国的中产阶层伴随着改革以来的现代化和市场化进程而迅速成长,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根据瑞信研究院2015年发表的《全球财富报告》,中国中产阶层人数占全国成年人口的11%,按规模算达1.09亿,已是全球最多。中国的中产阶层在享受物质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同时,也感受到多方面的压力、困惑和矛盾。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市场竞争急剧激化,生活成本持续上升,股市、房市剧烈波动,未来的社会经济风险凸显,更加剧了中国中产阶层的压力感和焦虑感。在精英联盟和新富阶层迅速崛起的新时代背景下,作为"老中产"阶层的小业主和个体户群体已经在短时间内失去了曾经令人艳羡的经(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文摘》期刊2019年04期)
常新[5](2019)在《“得君行道”:朱熹政治取向与实践中的权利张力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宋代仁宗朝提出"本朝之治,与叁代同风"的"祖宗之家法"后,激发了士大夫"得君行道"的政治热情,这既促进了儒学向理学的转化,也激发了士大夫的政治担当意识。宋代政治权利结构和政治生态复杂,士大夫践行"得君行道"的政治理想受到诸多限制,存在朝廷和地方、官僚集团和理学家集团之间权利平衡问题。朱熹在南康军与浙东"得君行道"的治理实践中受到来自执政集团与豪族大姓的掣肘,最终其"见儒者之效"的政治抱负未能真正实现。(本文来源于《国学学刊》期刊2019年01期)
秦广强,张美玲[6](2019)在《“类聚群分”:当代中国中产阶层的多元构成及其多维政治取向》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结合体制分割和市场状况两大维度,划分出五种中产阶层基本类型,并利用2015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CSS)和潜类模型、多元对应分析技术,从政治关注、政治效能、政治信任、意见表达、集体行动五个关联性维度考察中产阶层的多维政治取向。结果显示,体制内两类中产阶层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再分配体制的特征,政治取向明显保守稳健;处于"高经济地位"和"低政治地位"的地位相悖位置的体制外新中产阶层(新社会阶层)展现了偏激进的政治取向;处于体制和市场"双重弱势"地位的体制外边缘中产和"老中产"则兼具政治激进和冷漠的复杂二重性,且这种二重性主要沿着年龄、市场机会和生活状况被分割开来。体制外的中产阶层构成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应在阶层整合、利益整合和畅通上升流动渠道等方面着力,培育并壮大中产阶层,使其更好地发挥社会"稳定器"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社会》期刊2019年02期)
杨学敏[7](2018)在《从《华盛顿邮报》中国“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新闻报道框架看其政治取向》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经济意义,本文以《华盛顿邮报》对中国"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报道为例,以新闻框架理论为抓手,分析了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观点和态度。研究结果发现《华盛顿邮报》对中国的报道充满了偏见、假象和敌意,并将中国塑造成了一个财力强大的强势国家。这样的偏见恰恰与美国一贯的冷战意识形态和"中国威胁论"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大国竞争的产物。但目前世界媒介话语权仍掌握在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手中,这些国家仍可以在意识形态的操纵下继续生产不利于它国的负面言论。(本文来源于《东南传播》期刊2018年08期)
严春宝[8](2018)在《李光耀的文化认同及其政治取向》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中国学术界对新加坡的研究有了较大进展,但论者在探讨新加坡文化时多被其成功的经济表象蒙蔽了理性的眼睛,往往以经济的成功取代了文化上的凋敝。有新加坡"国父"之称的李光耀其文化认同感在学者们的眼中是扑朔迷离的,多数人是由其政治观而顺延至其文化观,从而产生了文化认同与政治取向上的混淆。文章尝试从李光耀主政以来的华文教育政策及对南洋大学的态度上,剖析李氏的文化认同感及其政治取向,从而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一个成功的政治家,未必就是一个优秀的文化传播者,而更为严重的是,政治人物的主观努力,往往在客观上给文化的传播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本文来源于《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郑天皓[9](2018)在《民国创立时期吴稚晖政治取向论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吴稚晖的人生几乎与整部中国近现代史相重迭,历经该时期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及晚清到民国承接期的诸多历史转折点,最终去往台湾,是一位复杂而独特的历史人物。他的人生历经晚清、民国,对这期间的所有重大历史事件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军北伐、国民党叛变革命、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统一全国、抗日战争、国共两党的最终较量、蒋介石败退台湾等等,都不仅仅是经历,而是亲自参与,在有些事件中。吴稚晖还是其中极为核心的人物。这些事件扑朔在时间的尘霭里,需要各种图标和向导才能更真切地走近,如吴稚晖这样曾亲历过这一切的历史人物,他的言行、态度、立场、取向,不仅是我们对现代和民国史进行正确解读的路径和钥匙,也是真切、准确认识、评价吴稚晖的主要依据。本文在有关吴稚晖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对吴稚晖的政治解读,针对国民党官方对他的政治评价,特别选取了民国创立时期吴稚晖的种种表现作为解读其政治态度的言说点。中华民国的建立有叁个重要的时刻,第一个是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第二个是1925年在孙中山所建广州大元帅府的基础上的广州国民政府的建立,第叁个则是1927年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和其后“宁汉合流”、东北易帜等的完成。这叁次国民政府的建立主体不同,宗旨不同,目标也不尽相同,而与这些不同相对应,吴稚晖在这叁个节点上的表现也有很大的不同。在国民党官方和港台某些学者的眼里,吴稚晖被视为“党国元老”、“开国元勋”与民国“师保”。其实他对南京临时政府的创立可以说只是一个冷眼旁观者,对孙中山在广州叁次组建政府与广州国民政府也表现得颇为淡漠,与上述称谓都有距离。不过,其对蒋介石主导的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其后的“宁汉合流”,倒是全力支持、全程保驾护航,因此,吴氏对于蒋介石及其南京国民政府居于“师保”之地位当没有疑义。吴氏对南京临时政府、广州国民政府的冷眼旁观与对南京国民政府的热情介入形成鲜明对照。再进一步思考,我们认为吴氏的这种政治取向是有一定逻辑的,盖为其基于一定的政治态度所做出的立场选择。(本文来源于《鲁东大学》期刊2018-06-01)
燕红忠,卫辛[10](2017)在《晚清捐官、政治取向与辛亥革命》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发展与政治变革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现有研究对晚清时期政治变革的原因仍然存在多种不同的解释,文章回应了学术界关于社会流动和辛亥革命的探讨,以晚清捐官制度为切入点,通过对近代政治变革的影响因素和制度变动进行梳理,提出引发辛亥革命的新假说。研究发现,捐纳是促使辛亥革命爆发的重要因素之一,捐纳官员的政治意识和政治取向不仅直接影响其所任职地区的革命响应,而且也通过乡土关系网络影响其籍贯地精英阶层的政治态度。捐官制度作为晚清提升社会流动性的重要工具,不仅促进了近代新兴官僚阶层的崛起,而且通过新式教育、民众反抗、革命团体等途径推动了近代政治权利格局的变化,加速了辛亥革命的进程。捐纳制度通过对阶层(本文来源于《财经研究》期刊2017年10期)
政治取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唐朝近叁百年的统治期间共21帝(包括武则天),皇帝"中途"让位者不少。如高祖让位于太宗,武则天让位于中宗,睿宗让位于玄宗,玄宗让位于肃宗,顺宗让位于宪宗等。其中唐睿宗的让位经历颇有特点,在唐代皇帝中非常少见。他一生历经"一废两立叁让"[1],可以用"叁让皇位"来概括他身在朝堂近叁十年[2]的政治取向。笔者注意到以往有关唐睿宗的研究成果中,认为他懦弱、没主见、毫无政治建树者居多,鲜有对他缜密、睿智心理的认知,因此,笔者认为唐睿宗的"让位"经历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政治取向论文参考文献
[1].陈靓,赵文永.当代大学生政治取向特征分析及其引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
[2].吴小龙.唐睿宗的“让位”经历及政治取向[J].乾陵文化研究.2019
[3].彭国翔.阳明学的政治取向、困境和分析[J].深圳社会科学.2019
[4].秦广强,张美玲.“类聚群分”:当代中国中产阶层的多元构成及其多维政治取向[J].社会科学文摘.2019
[5].常新.“得君行道”:朱熹政治取向与实践中的权利张力问题[J].国学学刊.2019
[6].秦广强,张美玲.“类聚群分”:当代中国中产阶层的多元构成及其多维政治取向[J].社会.2019
[7].杨学敏.从《华盛顿邮报》中国“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新闻报道框架看其政治取向[J].东南传播.2018
[8].严春宝.李光耀的文化认同及其政治取向[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9].郑天皓.民国创立时期吴稚晖政治取向论析[D].鲁东大学.2018
[10].燕红忠,卫辛.晚清捐官、政治取向与辛亥革命[J].财经研究.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