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北部论文-本报记者

渤海湾北部论文-本报记者

导读:本文包含了渤海湾北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国海油,中国石化,油气勘探,海洋石油,苏北盆地,北部湾盆地,中海石油,油气行业,南黄海盆地,增储上产

渤海湾北部论文文献综述

本报[1](2019)在《中国石化与中国海油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7月10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的附属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就渤海湾、北部湾、南黄海和苏北盆地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共涉及双方探矿权19个、总面积约2.69万平方公里。在合作框架协议下,同时签署渤海湾盆地、苏北盆地(本文来源于《中国石化报》期刊2019-07-11)

唐正浩[2](2018)在《渤海湾盆地北部石炭—二迭系盖层封闭能力综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渤海湾含油气盆地深层资源具有巨大的潜力,上古生界石炭—二迭系地层油气勘探开发在多个地方已取得显着的成效。深层油气富集的盆地多为迭合盆地,改造强烈,盖层封闭性是油气保存的关键因素。本文对渤海湾盆地北部石炭-二迭系盖层的宏观发育特征、微观封闭性、时间有效性进行分析研究,然后综合利用影响盖层封闭能力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对渤海湾盆地北部石炭-二迭系盖层封闭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盖层的宏观发育特征涉及盖层的岩性、发育厚度、及平面展布面积等特征。通过测井资料、岩性资料分析可知渤海湾盆地北部石炭-二迭系盖层岩性以泥质岩为主,其中石千峰组、上石盒子组、下石盒子组盖层岩性是泥岩和砂质泥岩,山西组、太原组盖层岩性是泥岩和炭质泥岩,本溪组盖层岩性是泥岩、铝土岩和铝土质泥岩。上石盒子组、下石盒子组的泥质岩盖层发育厚度大、平面展布面积大,宏观发育特征最好,石千峰组和本溪组盖层宏观发育特征最差。盖层的微观封闭性主要涉及物性封闭和超压封闭。盖层的物性封闭性用排替压力值来表征。通过压汞实验以及数学拟合得到研究区盖层排替压力值分布情况。总体上渤海湾盆地北部石炭-二迭系盖层排替压力值范围在0-12 Mpa左右,在冀中坳陷研究区高排替压力值区域主要在北部的苏50井周围和文23井周围,黄骅坳陷研究区高排替压力值区域在中部的庄古2井、埕海24井周围和南部的王古1井、乌深1井周围。通过声波时差随深度的变化关系,发现部分地区在山西组和太原组地层中存在超压。山西组盖层超压区域主要分布在冀中坳陷研究区北部苏50井、葛2井周围,压力系数1.3-1.6,太原组盖层超压区域主要分布在黄骅坳陷研究区中部埕海24井、海古1井周围,压力系数1.3-2.0。盖层在时间上的有效性指的是岩石发育成有效盖层的时间要早于油气大规模排出的时间,对研究区重点区块重点井恢复排替压力史,结合排烃史,发现盖层具有封堵油气能力的时间要早于主要排烃期,可以判定研究区盖层封闭能力在时间上是有效的。利用影响盖层封闭能力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建立评价指标Q,利用Q的评价值划分盖层封闭能力等级,对盖层封闭能力进行综合评价。质量最好的盖层是冀中凹陷研究区北部上石盒子组、下石盒子组盖层和黄骅坳陷研究区中部太原组盖层,石千峰组、本溪组盖层质量普遍不好。(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8-02-01)

徐然[3](2017)在《渤海湾盆地北部中、新元古界烃源岩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渤海湾盆地是中国东部富含油气资源的大型盆地,北部广泛发育中、新元古界的长城系、蓟县系和青白口系地层,地层厚度大,研究潜力巨大。渤海湾盆地北部的中、新元古界海相碳酸盐岩分布广泛,且沉积岩层巨厚,对碳酸盐岩作为烃源岩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由于本区勘探程度较低,缺失井下资料数据,本论文旨在根据野外露头资料和综合前人研究资料对渤海湾盆地北部中、新元古界烃源岩进行综合评价,为研究该区深层的油气藏成藏条件和勘探潜力奠定基础。在渤海湾盆地北部中、新元古界露头区选取了75块中、新元古界野外烃源岩分析样品,进行了总有机碳、全岩显微组分鉴定和岩石热解分析等项目,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对烃源岩氯仿抽提物及重要生物标识化合物展开了定性与定量检测。渤海湾盆地北部中、新元古界地层发育,烃源岩主要为黑色、灰黑色页岩和海相碳酸盐岩。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和本区烃源岩实际情况,将本区页岩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下限定为0.3%,碳酸盐岩烃源岩丰度下限定为0.15%。综合评价来看,本区中、新元古界下马岭组、铁岭组、洪水庄组页岩为好烃源岩,高于庄组和雾迷山组碳酸盐岩评价为差烃源岩,但由于雾迷山组地层巨厚,仍具有一定的生烃潜力。本区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种类繁多,根据饱和烃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结果表明,中、新元古界烃源岩的有机质主要源于菌藻类低等生物,有机质类型较好,多为Ⅰ-Ⅱ1型,中、晚元古代藻类浮游植物的繁盛和细菌的强烈活动是中、上元古界烃源岩有机质生源构成的重要前提和物质基础。冀中北部中、新元古界生烃量远大于冀北地区。(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7-04-20)

白玉,刘少峰,李超,马方彬[4](2016)在《渤海湾盆地中北部沉降史分析及裂后期异常沉降分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渤海湾盆地新生代沉降过程与西太平洋板块俯冲过程的对应关系,作者收集整理27口钻孔和1条地震地质剖面数据,并运用回剥技术和应变速率反演方法,模拟出渤海湾盆地中北部裂陷期地壳应变速率变化,分离出裂后期异常沉降。模拟获得裂陷期地壳应变速率曲线具有明显的叁次大的波动,可指示叁次构造沉降事件:裂陷Ⅰ幕(60~42 Ma),对应于渤海湾盆地孔店组—沙四段沉积过程,平均构造沉降速率为4.6 m/Ma;裂陷Ⅱ幕(42~36 Ma),对应沙叁段—沙二段沉积过程,平均构造沉降速率为5.5~30.5 m/Ma;裂陷Ⅲ幕(36~24.6 Ma),对应于沙一段—东营组沉积过程,平均构造沉降速率为14.7~54.7 m/Ma。研究区内裂后期观测构造沉降与模拟的理论值存在明显的差异,即存在异常沉降。盆地北部异常沉降值在100~200 m,中部渤海海域异常沉降值在500~700 m,裂后期异常沉降向海域增大。作者推测渤海湾盆地裂后异常沉降主要是太平洋板块俯冲诱发的深部地幔物质流动导致向下拖拽力引起的。因此,渤海湾盆地中异常沉降可能是一种动力沉降。(本文来源于《高校地质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唐令,庞雄奇,胡涛,潘志鸿,徐田武[5](2015)在《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北部古近系沙河街组盐岩成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东濮凹陷是渤海湾盆地盐岩最发育的凹陷,其古近系沙河街组主要发育4套累计厚度超过1000m的盐岩,其成因颇受争议,目前主要有"深水成盐"、"浅水成盐"2种对立的观点。深水成盐的观点认为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的盐是在一定的水深条件下形成的,分层卤水是成盐的基本形式。其主要证据有:(1)盐岩与深湖相的暗色泥岩、油页岩互层;(2)盐岩沉积在湖盆最大的裂陷期,深水泥岩中有深水重力流砂体。"浅水成盐"论者主要依据沉积学,认为其盐是湖水持续蒸发浓缩的结果。其主要证据为:(1)在某些盐岩发育的层段也发现了较薄的红层,具有干旱氧化的沉积相标志;(2)4套盐岩由沉积中心向盆地边部过渡的顺序是:岩盐—膏盐—碳酸盐—碎屑岩。这2种观点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深水成盐"论者的卤水分层成盐模式对东濮凹陷还只是一种假想模式。而浅水成盐的论据不够充分,同时两种成盐观点对同一种现象也有不同的解释。另一方面是关于盐岩物质来源也存在很大争议,主要有海水侵入来源、地下深部热卤水来源和地表径流来源3种观点。该研究将通过测定在暗色泥页岩中趋于富集的、对氧化-还原条件较为敏感的痕量元素V和Ni的含量及比值,进而探讨沉积时盐湖水介质的氧化-还原条件;测定硫酸盐硫同位素,使用这2种方法可综合判断盐岩的形成环境是还原环境还是氧化环境,即是"深水成盐"还是"浅水成盐"。同时还要进行层序地层学和沉积相2方面的研究。一方面,通过层序地层学的研究,对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进行系统的对比,特别是盐岩的对比,进而对盐岩在平面上的发育特征、在垂向上的演化规律以及在空间上与砂泥岩的相变关系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通过详细的岩心观察,收集盐岩、泥页岩及砂岩的颜色、结构、沉积构造、古生物等方面的信息,认真甄别"浅水"与"深水"条件下的沉积特征,结合测井曲线特征、地震相特征以及区域构造背景等,对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的沉积相进行分析,进而对盐岩的成因进行研究。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盐岩成因的研究是个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古生物学、沉积学、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以及数学、物理化学和计算机应用等多个学科。其研究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而且对东濮凹陷、渤海湾盆地以及中国中东部中、新生代含盐盆地的隐蔽油气藏勘探开发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2015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沉积学与非常规资源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10-24)

孟艳静,龙强,陈磊,王锋,项青霞[6](2014)在《渤海湾北部和南海北部海浪特征的计算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渤海湾北部浮标站的观测资料对该海域的海浪类型特点和风浪成长时有效波高与风速、风时、风区之间的关系以及浪高预报方法的适用性做了分析,并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对比了渤海湾北部和南海北部海浪特征。结果表明:渤海湾北部海浪以风浪为主,波高≥2m的风浪多由具有较长风区的NE、ENE风产生,二者占总数的76.9%,且大浪多出现在秋冬季,比例高达83.4%;整体而言,苏联法在渤海湾北部风浪较小时的计算优势明显,海大法更适用于浪高较大情况下的波高计算,这与SMB法普遍适用于南海北部浪高计算的情况不同,浪高较小时,渤海湾北部浪高比南海北部浪高对风速更加敏感,成长得更块,浪高超过1m后,波浪成长速度又低于南海北部;受风区限制,渤海湾北部在风力大于5级和南海北部风力大于7级条件下,相应海区风浪均不能达到充分成长状态。(本文来源于《第六届海峡论坛2014年两岸民生气象论坛文集》期刊2014-06-14)

龙强,王锋,孟艳静,米欣悦[7](2014)在《MEOFIS平台在渤海湾北部海面气温和风速精细化预报中的适用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动力-统计"预报方法的MEOFIS(精细化气象要素客观预报)平台以相关模式预报结果为基础,结合历史实况资料建立预报模型,实现站点的精细化预报.利用2009~2011年的T639模式产品和渤海湾北部相关观测站的数据积累统计建模,并对2012~2013年海面4个季节的气温和风速进行预报统计,对比分析该平台在海面气温和风速预报中的适用性.经客观检验,1℃误差范围内,海面各季节的气温和风速预报准确率均高于陆上的预报;海面日最高、日最低和逐3 h气温预报准确率均超过68%,秋季的日最高气温、逐3 h气温和冬季的日最低气温预报最为理想,准确率分别达86.8%、75.2%和78.9%,春季的气温预报整体不理想;显着性检验结果显示:和T639直接输出的结果相比,MEOFIS在各季节的气温预报中具有明显的订正能力.2 m/s误差范围内,过渡性季节春、秋季的日最大风速预报准确率均超过75.0%,夏季的预报效果较差,但逐3 h风速预报准确率最高,达78.0%,冬季的风速预报效果整体不佳;利用总体平均经验模态分解法(EEMD)对各月逐3 h的海面气温和风速预报误差做滤波处理,结果显示MEOFIS平台对这两要素的预报误差均存在明显的双周震荡波,通过滤波可以提高二者预报的准确率,且气温预报准确率的提高更大.预报偏差和方差小的季节,预报准确率的改善更为理想.(本文来源于《应用海洋学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白玉[8](2014)在《渤海湾盆地中北部沉降史分析与裂后期异常沉降分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前人对盆地沉降史和构造演化过程的研究基础之上,本文以渤海湾盆地内钻孔数据和地震剖面为研究对象,运用盆地分析、盆地模拟等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获得不同时期的沉降量和沉降速率信息。关于沉降史的研究,打破了前人对整个沉降过程的统一研究,而是将它划分为裂陷期和裂后期两个部分来单独研究。裂陷期结合当时地壳应力状态分布特征,完成了沉降幕次的重新划分,重点是对裂后期异常沉降特征进行研究,定量获得裂后异常沉降量和沉降速率特征,并以此来探究异常沉降过程与西太平洋板块俯冲间的动力关系。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认识和结论:(1)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裂陷期地壳应变速率曲线具有明显的叁次大的波动,可指示叁次构造沉降事件:孔店组-沙四段沉积期(60-42Ma)为裂陷Ⅰ幕,平均构造沉降速率约为3.5-6.9m/Ma;沙叁段-沙二段沉积期(42-36Ma)为裂陷Ⅱ幕,平均构造沉降速率约为4.9-50m/Ma;沙一段-东营组沉积期(36-24.6Ma)为裂陷Ⅲ幕,平均构造沉降速率范围在11.54-54.7m/Ma之间。伸展因子曲线呈现“一陡一缓”的阶梯状结构样式,表明每一幕沉降过程都是由一个快速拉伸沉降和缓慢热衰减沉降组成。应变速率模拟结果表明大规模构造沉降事件出现时期也对应于应变速率峰值,最大可达40Ga-1(1/s),与此时地壳发生强烈水平拉伸相吻合。裂后早期沉降速率明显慢于裂陷期沉降速率,表现出典型的缓慢热衰减沉降特征。陆上约在5.3Ma左右,海域约在12Ma左右,对应于明化镇组沉积期,普遍发生异常加速沉降,这一现象在整个研究区都有表现。(2)研究区裂后期观测的构造沉降与模拟的理论值存在明显的差异,即存在异常沉降值。盆地北部异常沉降值在100-200m,中部渤海海域异常沉降值在500-700m,陆地异常沉降值在100-300m,裂后期异常沉降值具有从研究区北部以及中部陆上向渤海海域增大的特征规律。裂后异常沉降过程表现为迭加了两幕加速沉降过程。(3)裂后异常沉降主要是太平洋板块俯冲“板片”诱发的深部地幔物质流动,并导致向下拖拽力而引起的,异常沉降在本质上是一种动力沉降。(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4-05-01)

杨洪燕,陈兵,马志军,华宁,Jan,A.van,Gils[9](2013)在《红腹滨鹬春季迁徙停歇期在渤海湾北部潮间滩涂的能量补给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红腹滨鹬(Calidris canutus)是一种食性特化的长距离迁徙鸻鹬类鸟,在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它们在春季迁徙时主要利用渤海湾北部的潮间带滩涂湿地补充能量。对红腹滨鹬春季在迁徙停歇地的能量补给策略,Battley等(2005)根据迁徙时间压力曾提出红腹滨鹬在渤海湾停歇期间具有极高的能量补充速率。本研究通过测量红腹滨鹬肌胃大小、分析其食性和调查滩涂中的食物资源,对Battley等(2005)提出的假说进行了检验。我们发现,红腹滨鹬在渤海湾停歇期间的肌胃大小是这一物种目前己知最小的(4.9±0.8 g,n=27)。其主要食物光滑河篮蛤的个体虽小(1-4 mm)但其密度和生物量在春季达到高峰。尽管河篮蛤的单位能量(1.1 kJ/g DMshell)大大低于红腹滨鹬"消化限制模型"的预测值(>4.5 kJ/g DMshell),但基于(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全国鸟类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届海峡两岸鸟类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3-11-08)

阙品甲,常雅婧,张正旺[10](2013)在《渤海湾北部环颈鸻孵化成功率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近30年以来,作为多种水鸟赖以生存的栖息地,东亚地区潮间带的面积已经减少了35%以上。与此同时,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上已有21%(33种)的水鸟被列为受胁种或近危种,潮间带的丧失已成为威胁东亚地区水鸟生存的重要因素。已有研究大多关注在此迁徙中停的种类,繁殖水鸟的生存状态及受胁因素缺乏适当评估。而孵卵是鸟类繁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孵化成功率的高低既能对个体的生育率和适合度产生直接影响,也关系到一个种群或一个物种的兴衰存亡。了解鸟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孵化成功率及其影响因(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全国鸟类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届海峡两岸鸟类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3-11-08)

渤海湾北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渤海湾含油气盆地深层资源具有巨大的潜力,上古生界石炭—二迭系地层油气勘探开发在多个地方已取得显着的成效。深层油气富集的盆地多为迭合盆地,改造强烈,盖层封闭性是油气保存的关键因素。本文对渤海湾盆地北部石炭-二迭系盖层的宏观发育特征、微观封闭性、时间有效性进行分析研究,然后综合利用影响盖层封闭能力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对渤海湾盆地北部石炭-二迭系盖层封闭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盖层的宏观发育特征涉及盖层的岩性、发育厚度、及平面展布面积等特征。通过测井资料、岩性资料分析可知渤海湾盆地北部石炭-二迭系盖层岩性以泥质岩为主,其中石千峰组、上石盒子组、下石盒子组盖层岩性是泥岩和砂质泥岩,山西组、太原组盖层岩性是泥岩和炭质泥岩,本溪组盖层岩性是泥岩、铝土岩和铝土质泥岩。上石盒子组、下石盒子组的泥质岩盖层发育厚度大、平面展布面积大,宏观发育特征最好,石千峰组和本溪组盖层宏观发育特征最差。盖层的微观封闭性主要涉及物性封闭和超压封闭。盖层的物性封闭性用排替压力值来表征。通过压汞实验以及数学拟合得到研究区盖层排替压力值分布情况。总体上渤海湾盆地北部石炭-二迭系盖层排替压力值范围在0-12 Mpa左右,在冀中坳陷研究区高排替压力值区域主要在北部的苏50井周围和文23井周围,黄骅坳陷研究区高排替压力值区域在中部的庄古2井、埕海24井周围和南部的王古1井、乌深1井周围。通过声波时差随深度的变化关系,发现部分地区在山西组和太原组地层中存在超压。山西组盖层超压区域主要分布在冀中坳陷研究区北部苏50井、葛2井周围,压力系数1.3-1.6,太原组盖层超压区域主要分布在黄骅坳陷研究区中部埕海24井、海古1井周围,压力系数1.3-2.0。盖层在时间上的有效性指的是岩石发育成有效盖层的时间要早于油气大规模排出的时间,对研究区重点区块重点井恢复排替压力史,结合排烃史,发现盖层具有封堵油气能力的时间要早于主要排烃期,可以判定研究区盖层封闭能力在时间上是有效的。利用影响盖层封闭能力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建立评价指标Q,利用Q的评价值划分盖层封闭能力等级,对盖层封闭能力进行综合评价。质量最好的盖层是冀中凹陷研究区北部上石盒子组、下石盒子组盖层和黄骅坳陷研究区中部太原组盖层,石千峰组、本溪组盖层质量普遍不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渤海湾北部论文参考文献

[1].本报.中国石化与中国海油签订合作框架协议[N].中国石化报.2019

[2].唐正浩.渤海湾盆地北部石炭—二迭系盖层封闭能力综合评价[D].东北石油大学.2018

[3].徐然.渤海湾盆地北部中、新元古界烃源岩评价[D].东北石油大学.2017

[4].白玉,刘少峰,李超,马方彬.渤海湾盆地中北部沉降史分析及裂后期异常沉降分离[J].高校地质学报.2016

[5].唐令,庞雄奇,胡涛,潘志鸿,徐田武.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北部古近系沙河街组盐岩成因分析[C].2015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沉积学与非常规资源论文摘要集.2015

[6].孟艳静,龙强,陈磊,王锋,项青霞.渤海湾北部和南海北部海浪特征的计算比较[C].第六届海峡论坛2014年两岸民生气象论坛文集.2014

[7].龙强,王锋,孟艳静,米欣悦.MEOFIS平台在渤海湾北部海面气温和风速精细化预报中的适用性分析[J].应用海洋学学报.2014

[8].白玉.渤海湾盆地中北部沉降史分析与裂后期异常沉降分离[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

[9].杨洪燕,陈兵,马志军,华宁,Jan,A.van,Gils.红腹滨鹬春季迁徙停歇期在渤海湾北部潮间滩涂的能量补给策略[C].第十二届全国鸟类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届海峡两岸鸟类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3

[10].阙品甲,常雅婧,张正旺.渤海湾北部环颈鸻孵化成功率及其影响因素[C].第十二届全国鸟类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届海峡两岸鸟类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3

标签:;  ;  ;  ;  ;  ;  ;  ;  ;  ;  

渤海湾北部论文-本报记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