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广西南宁530021
摘要:目的探讨髋周肌群稳定性训练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5年2月来我院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40例,按照术后康复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其中20例患者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进行治疗,作为对照组;20例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髋周肌群稳定性训练方式进行康复治疗,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髋周肌群稳定性训练可有效提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且治疗后患者并发症较少,疗效安全、可靠,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髋关节置换术;髋周肌群;稳定性训练
关节置换术是指用人工关节替代和置换病伤关节[1]。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外科治疗方式,目前在髋关节毁损性疾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虽然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可显著改善患者髋关节的功能,减轻疼痛[2],但是由于置换术使患者本身的髋关节中心改变,造成髋周肌群的肌肉长度和力臂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从而影响了患者术后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3]。因此如何有效的改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周肌群的功能对于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笔者采用髋周肌群稳定性训练方法进行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治疗的相关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1年9月至2015年2月来我院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40例,年龄43~69岁,平均年龄61.4±4.4岁,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2例,40例患者按照术后康复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其中20例患者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式进行治疗,作为对照组,20例患者采用髋周肌群稳定性训练方式进行康复治疗,作为观察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见表1。
1.2方法
1.2.1临床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联合髋周肌群稳定性训练方式进行康复治疗,即术后第1d,在无痛的情况下,帮助患者进行患侧踝关节全范围的屈伸运动训练,并进行患者腘绳肌、股四头肌和臀肌的等长收缩训练。依据患者术后身体恢复的实际情况,适量调节患者每日的训练量,循序渐进的增加患者每日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频率,进行负重训练和抗阻训练,以尽早的恢复患者髋周肌群的肌肉力量,同时通过对髋周肌群的肌力进行训练可有效的促进患者下肢血液循环,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并可增加关节固定牢固程度,避免出现关节脱位,整个稳定性训练过程中采取下肢远端固定,近端根据髋关节活动度作等分划分在各个等分范围内由小幅度至大幅度循序渐进运动,患者有一定肌力时可自我主动进行,肌力不足时为保护髋关节防止髋关节脱位可由康复治疗师辅助主动运动,髋周肌群的肌力是决定髋关节置换是否可以长期有效的重要因素,外展肌群缺乏力量易造成假体承重不均衡,从而造成假肢出现松动、断裂,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对照组患者根据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治疗的目的:促进患者恢复体力、增强肌力、增加关节活动度、恢复ADL协调性[4],四个大方面来设置常规康复治疗方法进行康复治疗,方法为耐力训练、肌力训练、活动度训练和ADL训练。
1.2.2临床观察指标以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作为观察指标,其中日常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进行评价[5],运动功能采用Harris评分进行评价,术后并发症主要考察假体松动、脱位、深静脉栓和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1.2.3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3.0软件包对两组患者的观察指标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非等级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α=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比较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Barthel评分和Harris评分发现,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评分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的比较结果见表2。
3.讨论
临床研究发现,髋关节周围的众多肌肉组织对于维持髋关节的稳定性和运动功能具有重要意义[6]。患者在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前,由于髋关节受到损毁,会造成髋关节的运动功能受限,导致髋周肌群肌肉萎缩,肌力下降,进一步影响了患者髋关节的运动能力和稳定性[7]。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髋关节周围的疼痛程度减轻,从而为髋周肌群的训练提供了条件,同时通过对患者髋周肌群增加肌力训练,有效的增加了患者下肢血管的血流量,降低了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8]。本次临床研究发现,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Barthel评分和Harri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说明髋周肌群稳定性训练可有效提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髋关节的运动能力,提高预后效果;同时研究还发现,观察组患者的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进一步说明了髋周肌群稳定性训练通过对髋关节周围肌肉组织进行肌肉训练,有效的改善了下肢动脉血流循环,增加了假体的稳定性,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总之,髋周肌群稳定性训练可有效提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且治疗后患者并发症较少,疗效安全、可靠,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南登崑.康复医学(第3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58.
[2]侯来永,宋军,薛勇,谢欲晓.单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前膝关节屈伸肌力的等速测试研究.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6):527-529
[3]张夏琦,张绍东.全髓关节置换术后重建髓关节稳定性的技术[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3,21(8):790-793.
[4]陆廷仁.骨科康复学(第一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06
[5]吕汐妍,王跃,谭波.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前康复干预对术后早期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3,27(6):653-656.
[6]施培华,赵凯.全髋关节置换及其康复治疗[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0,5(4):313-314.
[7]李广伟.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严重髋关节疾病[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17(13):2297-2304.
[8]刘汉平,葛崇林,李家民,等.96例人工全骸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0):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