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影响产妇分娩方式的社会心理因素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许梦白[1](2021)在《产后抑郁症中医证候特点分析及逍遥散的干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临床流行病学研究通过临床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探索引起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PPD)患者抑郁程度加重的影响因素,利用因子及聚类分析等方法探索PPD的中医证候特点,进一步归纳PPD的中医病机和治则,以期为PPD临床个体化精准辨证提供理论支持。2.中医文献方药研究检索中药内服方剂治疗PPD临床研究的相关文献,探讨治疗PPD内服方药的药物组成规律及遣方用药思路,为临床治疗PPD的选方用药提供参考,并为进一步探索中药治疗PPD的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3.动物实验机制研究结合PPD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及中医文献方药研究,开展动物实验,建立PPD大鼠模型并进行评价,造模成功后给予逍遥散干预。通过观察大鼠下丘脑病理组织形态、检测下丘脑-垂体-性腺(Hypothalamic-pituitary-gonadal,HPG)轴激素水平、下丘脑雌激素受体(ERα、ERβ、GPER)介导的PKA/CREB/BDNF信号通路表达水平等,探讨逍遥散治疗PPD的疗效及分子作用机制,为逍遥散治疗PPD提供具有科学内涵的客观依据,同时“以方测证”,揭示PPD的中医证候特点及病机本质。方法:1.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建立《产后抑郁症调查问卷》,收集PPD患者的一般情况、抑郁量表积分、中医症状及体征信息。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患者一般情况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对单因素分析结果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探索导致PPD患者抑郁程度加重的影响因素。采用频数分析、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方法,对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及体征进行研究,归纳PPD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进一步探寻PPD的中医病机和治则。2.中医文献方药研究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国内中文数据库2000年-2019年发表的关于中药治疗PPD临床研究的相关文献,按照筛选标准收集研究所需中药方剂。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24.0、Weka 3.8等软件对中药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探索中药治疗PPD的遣方用药规律,探析临床治疗PPD的用药思路。3.动物实验机制研究以妊娠后期慢性极轻度应激(Chronic ultramild stress,CUMS)方法建立PPD大鼠模型,综合大鼠的一般情况、体重、产仔及活仔量、行为学变化对模型进行评价,造模成功后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下丘脑病理组织形态,ELISA法检测血清E2、P、PRL含量;采用RT-qPCR及Western blot分别检测下丘脑组织匀浆中ERα、ERβ、GPER及PKA、CREB、BDNF的基因与蛋白表达水平,并采用免疫组化法对其分子蛋白表达进行定位分析,在基于HPG轴探索PPD的发病及逍遥散干预作用机制的同时,“以方测证”,以逍遥散为反证,揭示PPD肝郁脾虚证的证候生物学基础。结果:1.临床流行病学研究(1)206例PPD患者平均年龄为30.28±5.07岁;轻度抑郁患者94例,占比45.63%;中度抑郁患者72例,占比34.95%;重度抑郁患者40例,占比19.42%。在影响PPD患者抑郁程度加重的心理社会因素中,产前教育是影响PPD患者抑郁程度的保护因素,新生儿疾病、经前烦躁情况、孕期焦虑抑郁、孕产期负面事件、睡眠时间不足、患者受关心和支持度低是导致PPD患者抑郁程度加重的危险因素。(2)206例PPD患者的高频症状及体征有情绪抑郁、失眠多梦、神疲乏力、食少纳呆、烦躁易怒、善太息、乳房胀痛、悲伤欲哭、精神萎靡、健忘、腹胀,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舌黯及舌有瘀斑瘀点,苔白、苔薄、苔腻,脉细、脉弦、脉沉。将中医症状因子分析得出的9个公因子进行聚类分析,共出现5个聚类结果:①肝郁脾虚证,其症状包括善太息、腹胀、胁肋胀满甚则疼痛、乳房胀痛、食少纳呆;②阴血亏虚证,其症状包括面色淡白、爪甲色淡、肢体麻木、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头晕、耳鸣;③肝火炽盛证,其症状包括口苦、目赤、口干咽燥、便秘、烦躁易怒、头痛;④脾肾阳虚兼痰湿证,其症状包括脘痞、恶心、胸闷、惊恐易醒、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浮肿、小便清长或(和)夜尿增多;⑤心脾两虚兼血瘀证,其症状包括心悸、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精神萎靡、面色萎黄、健忘、失眠多梦、悲伤欲哭、面色晦暗、自汗、下腹刺痛、恶露色紫暗有块。2.中医文献方药研究(1)本研究共筛选处方112例,涉及中药116味,使用频次为1216次。治疗PPD的高频药物有柴胡、甘草、当归、白芍、茯苓、白术等17味。所有药物中,归经以脾经、肝经为主,温性和甘味药出现频率最高,药物功效以补益、理气、安神、活血化瘀等为主。(2)17味高频药物共聚为4类:①聚类1包括柴胡、白芍、当归、甘草;②聚类2包括白术、茯苓;③聚类3包括香附、陈皮、川芎、郁金;④聚类4包括茯神、黄芪、大枣、地黄、合欢皮、酸枣仁、远志。(3)17味高频药物关联分析共得出50条关联药物组合,符合二阶关联规则的有6组,符合三阶关联规则的有18组,符合四阶关联规则的有17组。3.动物实验机制研究(1)实验一:4组大鼠产仔及活仔量无明显差异,大鼠造模后出现倦怠嗜卧、活动量减少、粪便质软、体重降低等宏观表现,行为学结果中糖水消耗率及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明显减少,旷场实验中穿格、站立及修饰次数出现降低趋势性变化;氟西汀组及逍遥散组大鼠宏观表现及行为学结果均有明显改善,表明模型组大鼠产后出现抑郁样改变,PPD大鼠模型成功建立,“以方测证”,以逍遥散反证本研究建立的PPD大鼠模型是PPD肝郁脾虚证的病证结合模型。(2)实验二:在HPG轴中,HE染色发现模型组大鼠下丘脑神经元数目减少、排列疏松紊乱,大量神经元出现核固缩、深染及胞体萎缩、空泡样变性、周围脱髓鞘改变等严重病理学变化,而逍遥散组大鼠下丘脑组织病理学变化出现不同程度改善;ELISA检测显示模型组大鼠血清E2、P、PRL水平均明显降低;逍遥散组大鼠血清E2、P、PRL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均明显升高。(3)实验三:RT-qPCR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ERα、GPER、PKA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降低,ERβ、CREB、BDNF基因表达水平有降低趋势;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组大鼠下丘脑中ERα、CREB、BDNF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ERβ、GPER、PKA基因表达水平有升高趋势。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中ERα、CREB、BDN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ERβ、GPER、PKA蛋白表达水平有降低趋势;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组大鼠下丘脑中PKA、BDN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ERα、ERβ、GPER、CREB蛋白表达水平有升高趋势。免疫组化对上述指标进行定位分析,结果显示其免疫阳性神经元在下丘脑ARC及VMH中广泛分布,其中,模型组大鼠下丘脑ARC中ERα、PKA、CREB、BDNF的MOD值明显降低,VMH中的ERα、ERβ、GPER、CREB、BDNF的MOD值明显降低,逍遥散则可逆转这一改变,明显升高PPD模型大鼠下丘脑ARC及VMH中已降低的相关指标。结论:1.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相互影响,可作为应激源导致PPD的发生、发展。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肝火炽盛证、脾肾阳虚兼痰湿证、心脾两虚兼血瘀证及其症状表现是PPD患者具有临床意义的中医证候特点。2.女子产后多虚多瘀,气血失调,神魂失养,存在于PPD发病的始终。基于肝脾与情志、气血的密切相关性,临床治疗PPD患者可从肝脾论治,调理气血,临床可灵活运用疏肝解郁、理气健脾、益气养血、养心安神等治法。逍遥散用药组合气血兼顾,肝脾同调,是治疗PPD的常用方剂。3.以妊娠后期CUMS方法可建立病证结合的PPD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采用逍遥散对PPD模型大鼠进行干预,可通过HPG轴上调性改变下丘脑内雌激素受体ERα、ERβ、GPER介导的PKA/CREB/BDNF信号通路,调节抑郁样行为。4.基于“以方测证”及“微观辨证”等中医理论基础,肝郁脾虚证是PPD的重要证候特点,以逍遥散为反证的PPD肝郁脾虚证的证候生物学基础涉及到神经内分泌系统,可能与下丘脑组织病理学改变、HPG轴功能异常、性激素分泌减少、下丘脑雌激素受体介导的PKA/CREB/BDNF信号通路的下调性改变抑制神经发生有关。
李一章[2](2021)在《基于症状管理理论探讨高龄产妇睡眠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基于症状管理理论调查高龄产妇睡眠质量现状,对可能影响高龄产妇睡眠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确定抑郁在疲劳和睡眠质量间的中介效应。为提升高龄产妇的睡眠质量并保障身心健康提供有效指导。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0月在济南市某4家三甲医院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产后四十二天回院复查的高龄产妇作为调查对象。基于症状管理理论调查高龄产妇睡眠质量状况。本研究所使用的研究工具包括高龄产妇的一般人口学资料资料、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焦虑自评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疲乏量表。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Pearson相关、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应用PROCESS插件计算中介作用的95%可信区间。结果:1,高龄产妇的一般人口学资料本研究共调查研究对象212人,高龄产妇的平均年龄为36.8±1.63。文化程度方面,高中-大专106名(50%)占比最高。在家庭人均月收入方面,大于3500元179名(84.4%)占比最高。在城镇居住者居多170名(80.2%)。职业方面,职员86名(40.6%),占比最多。在休假方式方面,带薪休假者占比高于无薪休假者。在医疗支付方面,使用医疗保险者占比最高。经产妇所占比例高于初产妇。胎儿为单胎产妇占比最高。在分娩方式方面,剖宫产比例最高(65.1%)。在喂养方式方面,纯母乳喂养所占比例高于其他喂养方式。无饮酒和吸烟者所占比例分别为99.1%和98.6%。2,高龄产妇睡眠质量的单因素分析结果高龄产妇PSQI总分为8.87±3.52。家庭人均月收入小于2000的睡眠总分得分高(F=14.013,P<0.001)。无薪休假比有薪休假睡眠总分高(t=-3.024,P=0.02)。自费者比有医疗保险者睡眠总分高(t=-3.59,P<0.001)。剖宫产比顺产的睡眠总分高(F=5.917,P=.003)。乳制品喂养睡眠总分最高(F=7.314,P=0.001)。Pearson相关分析所显示的结果表明,高龄产妇的睡眠总分与抑郁、焦虑、疲劳呈正相关(r=0.651,P<0.001;r=0.669,P<0.001;r=0.575,P<0.001),提示抑郁越严重,焦虑越严重,疲劳越严重,睡眠总分的得分越高,其睡眠质量越不佳。高龄产妇的睡眠总分与社会支持水平呈负相关(r=-0.349,P<0.001)。3,高龄产妇睡眠质量的多因素分析结果家庭人均月收入的水平与睡眠总分的关系为负相关,家庭人均月收入越多,睡眠总分越低,睡眠质量越好。剖宫产与睡眠总分呈正相关。抑郁得分与睡眠得分的关系为正相关,焦虑总分与睡眠总分的关系为正相关,提示焦虑和抑郁程度越严重,睡眠总分的得分越高,睡眠质量不佳。疲劳与睡眠总分呈正相关,疲劳越严重,睡眠质量越差。睡眠质量55.3%的变异被5个变量所共同解释,调整后R2=0.553。4,高龄产妇的抑郁状况在疲劳和睡眠质量间的中介作用PROCESS插件分析结果显示,中介效应占比:间接效应/总效应(%)=0.3302/0.6335=52.1%。高龄产妇的抑郁在疲劳和睡眠质量间的间接效应为0.3302,对效应贡献率52.1%,95%的可信区间为(0.2204-0.4544)。结论:1,在高龄产妇人群中睡眠质量不佳较为常见,其睡眠质量有待改善,提示临床医护工作者应该重视高龄产妇的睡眠问题。2,焦虑、抑郁、疲劳、家庭人均月收入、分娩方式均是高龄产妇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提示临床医护工作者应该关注影响高龄产妇睡眠的因素并及时干预,以便提升高龄产妇的睡眠质量。3,高龄产妇的抑郁水平在疲劳和睡眠质量关系间存在中介作用,在高龄产妇这一人群的睡眠质量问题上,提示我们关注疲劳对睡眠质量产生直接影响的同时,也要注意疲劳对抑郁水平造成的影响,通过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改善高龄产妇所存在的睡眠问题。
邝钰贤[3](2021)在《基于聚焦解决模式的护理干预对初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初产妇产前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母乳喂养知识水平的现状,探讨基于聚焦解决模式的护理干预对初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的影响。为制定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的干预措施提供借鉴、为改善母乳喂养状况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2020年5月~2020年12月,采用便利抽样法,在南昌市某三甲医院产科门诊及住院部选取116名待产的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抛硬币法,以病区划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入住产科一病区的初产妇作为干预组,入住二病区的初产妇作为对照组,每组各58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母乳喂养健康指导,干预组除了接受常规指导外,还实施基于聚焦解决模式的母乳喂养护理干预措施。在产前进行基线调查,产后第1周、产后第42天、产后第4个月、产后第6个月进行干预效果的评价。使用中文版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简式量表、母乳喂养知识问卷、母乳喂养状况调查问卷分别去评测初产妇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母乳喂养知识水平以及纯母乳喂养率。最后采用Excel 2019对收集到的资料和数据进行录入,采用SPSS 2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基线调查结果:干预组、对照组完成资料收集分别为55例和52例,共107例。两组初产妇干预前的一般人口学资料、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和母乳喂养知识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初产妇具有可比性。2.干预对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的影响:经组间比较,产后第1周、产后第42天、产后第4个月、产后第6个月干预组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总分、技能和内心活动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总分及各维度得分的时间因素与干预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因素与干预因素存在交互作用,随时间的推移,两组产后第42天的自我效能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较前提高,但干预组提高的幅度较大(P<0.05),产后第6个月干预组自我效能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较前提高,而对照组自我效能总分及各维度得分较产后第42天有所下降;通过组内比较,两组在干预前后5个时间点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总分和各维度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对母乳喂养知识的影响:通过组间比较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产后各时间点,干预组的母乳喂养知识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干预对纯母乳喂养率的影响:通过组间比较,产后各时间点,干预组的纯母乳喂养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初产妇产前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母乳喂养知识均处于中等水平,基于聚焦解决模式制定的护理干预措施能给予初产妇心理、信息等各方面的支持,可有效提高初产妇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2.基于聚焦解决模式的护理干预能提高初产妇的母乳喂养知识水平。3.基于聚焦解决模式的护理干预能提高初产妇产后的纯母乳喂养率,延长纯母乳喂养持续时间,改善母乳喂养状况。
杨靓[4](2021)在《基于以艾扬格瑜伽为基础的康复理疗护理模式对预防产妇产后沮丧(babyblue)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查阅文献及病历调查,分析影响产妇发生产后沮丧(babyblue)的相关因素,进一步探究在基于以艾扬格瑜伽为基础的康复理疗护理模式下在预防产妇产后沮丧的效果,为预防产妇产后沮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在我院产科2018年10月~2018年12月之间生产的200名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其产后沮丧的原因进行调研,根据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制定一种以艾扬格瑜伽为基础的康复理疗护理模式,之后再选取在我院产科2019年11月~2020年05月期间登记进行生产的产妇111例作为研究对象,将产妇分为对照组(A组,55例)和实验组(B组,56例),针对于对照组的产妇予以围产期常规护理干预,对于实验组的研究对象予以艾扬格瑜伽为基础的康复理疗为主的护理模式干预,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爱丁堡围生期抑郁量表(EPD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S)、睡眠质量、生活质量及产妇角色适应性、沮丧发生率及护理满意率的评分。结果影响产妇产生产后沮丧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产褥期活动、产褥期丈夫陪伴、新生儿喂养方式、身心疲劳情况和产褥期照护者。通过对高危因素的分析,在对产妇进行以艾扬格瑜伽为基础的康复理疗护理模式干预下,B组护理后EPDS评分和GSES评分均低于A组(P<0.05)。B组SSRS量表中社会支持、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总分的利用率均高于A组(P<0.05)。B组的PSQI评分较低,产妇角色适应性评分较A组高(P<0.05)。B组WHOQOL-BREF量表中周围环境、社会关系、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评分均高于A组(P<0.05)。B组产后抑郁发生率为3.57%,明显低于A组34.55%(P<0.05)。B组护理满意率高于A组(P<0.05)。结论:以艾扬格瑜伽为基础的康复理疗综合护理模式的应用有利于降低产妇产后沮丧发生率,提高产妇自我效能。
邵丽婷[5](2021)在《基于体验式教学理念的产前健康教育在初产妇围生期的应用效果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基于体验式教学理念制定出产前健康教育方案,并应用于临床,探讨基于体验式教学理念的产前健康教育课程对初产妇分娩自我效能、分娩恐惧、母乳喂养成功率及分娩结局的影响,为今后创新产前健康教育教学方式,提升产前服务质量提供借鉴依据。方法本研究选择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212例初产妇,按意愿分组将其分为对照组、干预组,对照组为常规产前健康教育,干预组为在对照组基础上参加体验式教学产前健康教育,由研究设计者采用简化中文版分娩自我效能量表(CBSEIC-32)、分娩态度问卷(CAQ)、母乳喂养工具(BAT)量表对干预前后初产妇自我分娩效能、分娩恐惧及对母乳喂养成功率进行评价,并分析对初产妇分娩方式、产程时间、产后2h出血量、新生儿出生体重和出生1分钟及5分钟的Apgar评分的影响。结果1.最终干预组105例和对照组104例初产妇完成了本研究,两组失访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79.8%的初产妇希望自然分娩,2.4%的初产妇希望剖宫产,19.6%的初产妇觉得两种方式均可;初产妇对妊娠及分娩知识以比较了解为主,构成比为63.6%,不了解的构成比为36.4%。其中,CBSEI-32平均得分为(224.97±36.44)分,EE-16得分为(115.44±19.79)分,OE-16得分为(109.54±18.09)分,初产妇自我效能期望高于结果期望;初产妇总体属于轻度分娩恐惧水平(33.63±8.10),其中无分娩恐惧的初产妇52例(25%),属于轻度分娩恐惧的初产妇有124例(59%),属于中度分娩恐惧的初产妇有23例(11%),属于重度分娩恐惧的初产妇有10例(4%)。2.干预前两组初产妇CBSEI-C32基线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CBSEI-C32评分(274.41±26.39)高于对照组(240.61±31.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后CBSEI-C32评分均高于干预前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干预前两组初产妇CAQ基线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CAQ得分(25.11±3.83)低于对照组CAQ得分(29.55±5.32),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前CAQ得分均高于干预后CAQ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经体验式教学产前健康教育干预后,干预组BAT得分(6.87±2.02)高于对照组BAT得分(4.73±1.7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干预组初产妇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初产妇会阴侧切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自然分娩初产妇在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总产程及产后出血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产程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两组新生儿出生1分钟、5分钟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出生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入组时两组初产妇的对分娩的态度以轻度分娩恐惧为主,自我分娩效能结果预期低于自我效能预期。接受产前健康教育后可有效降低初产妇对分娩的恐惧,提高其分娩自我效能,有利于初产妇度过分娩期,但相对于一般产前健康教育,体验式教学产前健康教育效果更为显着。体验式教学产前健康教育可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并降低剖宫产率及会阴侧切率,缩短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总产程、减少产后出血量。
郭橄榄[6](2021)在《初产妇产前抑郁与分娩方式、产时并发症及胎儿结局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通过探讨初产妇产前抑郁与分娩方式、产时并发症及胎儿结局的关系,进一步了解围产期女性产前心理问题对母儿的不利影响,以期为临床医务人员开展孕期心理宣教工作和母婴保健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3月1日-2020年3月1日在安徽省妇幼保健院住院待产的初产妇共1109例,入院时向其阐述研究目的和意义后采取自愿参与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收集资料和自测爱丁堡抑郁量表(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EPDS),本研究调查问卷由课题组编写,包含年龄、孕前体重、文化程度、婚姻情况、是否吸烟饮酒、收入情况、孕次、产次、孕周等。根据EPDS评分结果进行分组,其中EPDS评分≥10为研究组,共305例;EPDS评分<10为对照组,共804例。采用SPSS23.0软件包进行研究资料分析,运用t检验、?2检验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初产妇产前抑郁与分娩方式、产时并发症及胎儿结局的相关性。结果:抑郁组孕妇平均年龄为(27.10±2.89)、身高为(161.75±4.82)、妊娠前体质指数(BMI)为(20.24±2.54)、孕周为(278.01±9.29)、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6.6%、高中及中专13.4%、大专及以上80%,其中经济基础水平较低孕妇20%、中等经济基础水平孕妇占43.9%、高收入孕妇家庭占36.1%,此次为第3次妊娠的妇女5.9%、第2次妊娠占24%、首次怀孕占70.1%;非抑郁组孕妇平均年龄为(27.30±2.82)、身高为(162.14±4.73)、妊娠前体质指数(BMI)为(20.55±2.52)、孕周为(278.51±7.60)、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4.7%、高中及中专9.8%、大专及以上85.5%、经济基础水平较低孕妇占21.8%、中等经济基础水平孕妇占41.2%、高收入孕妇家庭占37%、第3次妊娠的孕妇占4.1%、第2次妊娠占20.8%、首次怀孕占75.1%。两组妊娠初产妇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组305例与非抑郁组804例的中转剖宫产[33例(10.8%)vs56例(7.0%),P=0.035]、胎盘早剥[6例(2.0%)vs 3例(0.4),P=0.023]、产后出血[28例(9.2%)vs 38例(4.7%),P=0.005]、新生儿转儿科[11例(3.6%)vs 10例(1.2%),P=0.010]、早产[12例(3.9%)vs 13例(1.6%),P=0.020]、胎儿窘迫[40例(13.1%)vs 70例(8.7%),P=0.028]等指标,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产钳助产、产时感染、新生儿体质量、身长、胸围、新生儿1 min Apgar、5 min Apgar评分等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初产妇分娩方式、产时并发症及胎儿不良结局与产前抑郁密切相关(OR>1,P均<0.05)。结论:产前抑郁与分娩方式、产时并发症及胎儿不良结局存在相关性。患有产前抑郁的初产妇,其非自然分娩率、产时并发症、新生儿转儿科及早产风险增加,应及早对妊娠期女性进行心理筛查和心理干预,以期降低孕期不良情绪导致的母婴危害,充分保障分娩的安全。
祝华聪[7](2020)在《基于医疗工艺设计的医疗建筑分娩中心人性化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进步,医疗建筑的理念已经逐渐由“技术至上”转变为“以人为本”。医疗建筑的设计由最初的经济、实用、美观向规范化、标准化、技术至上演进。融合绿色建筑理念及智能化、信息化技术,新时期的医疗建筑开始考虑“人性化主义”,依照患者对就医品质的追求提升,全面满足患者对医疗服务、医疗建筑空间品质等就医体验的更高要求,因此在医疗空间的设计上应满足所有的使用人群对就医品质的需求。医疗建筑设计工作需要先确定工艺流程,这一阶段非常重要且复杂。医疗建筑设计不单单是建筑学领域,还与医学、卫生学和医技工程学等边缘学科息息相关。医疗建筑作为公共建筑,因为其极具工艺性,所以我们在进行医疗建筑的设计前需要先进行医疗工艺设计。医疗建筑中的医疗工艺设计,必须先了解医院里的医疗流程,“医疗工艺”是指“医疗流程和医疗设备的匹配,以及其他相关资源的配置”,“医疗流程”是指“医疗服务的程序和环节”医疗工艺设计也是医院运营方式的设计或体现。而最能反映医院品质的是医疗工艺设计流程中的三级流程,即医院建筑细部的使用体验感。本文为了探讨基于医疗工艺设计的医疗建筑分娩中心的人性化设计,梳理了分娩中心建筑空间内的医疗工艺流程,分析使用者对分娩中心内各区域医疗环境的复合需求,以确定分娩中心区域的空间布局优化原则;根据医疗流程确定每个功能空间的医疗工艺设计方法,并根据患者的行为心理需求和满足医疗流程的人性化需求的主观意愿,更新和补充建筑空间设计细节;研究了分娩中心在医院中的总体布局位置;通过引入智慧医疗和设备管理信息化,选择符合人体工程学标准的陈设及医疗设备布局,确定功能空间的符合人性化的平面布局方式;提出新的设计策略,依照三级流程内空间布局优化原则及人性化设计手法,应用模块设计理论及装配式干式作业施工技术,创新性地提出ZP医疗模块化系统,为目前分娩中心空白的三级医疗工艺设计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旨在为分娩中心的未来建设提供相关的重要依据和参考。
江林娜[8](2020)在《产妇家庭亲密度、心理韧性与其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我国“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产妇数量增长速度日益增快,其情绪与心理健康也日益受到关注与重视。既往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作为积极品质对个体负性情绪具有重要的调节和缓冲作用,个体主观幸福感越高,其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发生率越低。家庭是个体生活的重要环境,对培养个体健全的人格,体验幸福感有着重要的作用。产妇在孕晚期由于行动日渐不便,产后需要“坐月子”等原因与家人共处的时间增多,不良的家庭环境可能引发产妇不良情绪,影响其主观幸福感。家庭亲密度可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家庭亲密度水平较高的个体,其主观幸福感较高。心理韧性作为个体重要的心理资源,研究证实其可以缓冲不良环境对个体心理发展结果的影响,并且心理韧性与主观幸福感之间有着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具备良好的心理韧性也许可帮助其顺利渡过这一特殊时期。既往在以老年人、留守儿童等为对象的研究中,家庭亲密度和心理韧性对其主观幸福感有积极影响,然而以产妇为研究对象,其主观幸福感与家庭亲密度、心理韧性之间的关系研究则较少见,有待进一步探讨。本研究探讨产妇主观幸福感与其家庭亲密度、心理韧性三者间的关系,同时验证产妇心理韧性水平在其家庭亲密度与主观幸福感间的调节作用与中介作用,旨在为临床医护人员提高产妇主观幸福感、促进其心理健康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研究目的调查广东省某三线城市某所公立三甲医院住院产妇主观幸福感现状,分析产妇家庭亲密度、心理韧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探讨产妇心理韧性在其家庭亲密度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调节作用与中介作用,为产妇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理论研究及提高产妇主观幸福感相关干预提供有益参考。研究内容与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应用自编一般资料调查表、总体幸福感量表、心理韧性量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中文版,于2018年10月~2019年3月,通过便利抽样调查广东省某三线城市某所公立三甲医院住院产妇的主观幸福感、家庭亲密度、心理韧性状况并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心理韧性在产妇家庭亲密度对其主观幸福感影响的作用机制。统计与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和AMO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产妇的一般资料采用频数、率表示;产妇的主观幸福感、家庭亲密度、心理韧性得分及各维度得分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产妇主观幸福感在一般人口学资料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产妇主观幸福感、家庭亲密度、心理韧性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产妇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产妇心理韧性在家庭亲密度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调节作用采用分层逐步回归分析。利用AMOS 21.0软件构建产妇心理韧性在家庭亲密度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模型并进行路径分析,依据吴明隆和温忠麟等的标准,将χ2/df<5、RMSEA<0.08、NFI、CFI和TLI>0.90作为评价模型拟合良好的标准,采用Bootstrap法(N=1000)检验心理韧性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1.产妇主观幸福感、家庭亲密度及心理韧性得分情况(1)产妇主观幸福感总均分89.08±13.63分,各维度均分分别为:精力21.01±3.67分、对健康的担心12.09±4.29分、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12.67±2.35分、忧郁或愉快的心境18.42±3.20分、松弛与紧张18.05±3.79分,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 6.83±1.83 分。(2)产妇家庭亲密度总均分52.62±7.70分,条目均分3.29±1.27分。(3)产妇心理韧性总均分60.90±14.13分,条目均分2.44±1.07分,各维度均分分别为:力量性21.06±4.82分,乐观性9.40±2.60分;坚韧性30.44±7.93分。2.不同人口学特征产妇主观幸福感得分比较结果居住条件较好的产妇主观幸福感得分高于居住条件较差的产妇(t=7.97,P<0.001),配偶支持度较高的产妇主观幸福感得分高于配偶支持度较低的产妇(t=14.16,P<0.001),对医护服务态度满意的产妇主观幸福感得分高于对医护服务态度不满意的产妇(t=10.05,P<0.001),新生儿性别与期待相符的产妇主观幸福感水得分高于新生儿性别与期待不相符的产妇(t=4.82,P=0.029)。3.产妇主观幸福感、家庭亲密度及心理韧性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产妇家庭亲密度与心理韧性及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46、0.34,P<0.01),产妇心理韧性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r=0.46,P<0.01)。4.产妇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分析结果(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产妇配偶支持度、医护服务态度、家庭亲密度、坚韧性、力量性是产妇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共解释总变异25.5%。(2)分层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产妇家庭亲密度对其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不显着(B=0.14,P>0.05),产妇心理韧性对其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显着(B=0.39,P<0.001),家庭亲密度与心理韧性的乘积项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不显着(B=0.04,P>0.05),因此,产妇心理韧性在其家庭亲密度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调节作用不显着。(3)心理韧性的中介效应模型构建分析和Bootstrap法检验,结果显示:结构方程模型各适配指标均符合适配标准:χ2/df=2.073,CFI=0.949,PNFI=0.717,IFI=0.950,TLI=0.936,PCFI=0.750,AGFI=0.904,GFI=0.934,NFI=0.907,RMR=0.040,模型拟合度良好。Bootstrap检验(N=1000)结果显示,间接效应和总效应95%CI均不包括0,直接效应95%CI包括0,且P>0.05,表示总效应、间接效应均显着,直接效应不显着。产妇家庭亲密度到主观幸福感的总效应、间接效应、直接效应分别是0.449、0.284、0.165,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63.3%,根据温忠麟等学者的理论,将本研究的产妇心理韧性在家庭亲密度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作用视为部分中介作用,两者共同解释了主观幸福感变异量的44.9%。研究结论1.本研究所调查广东省某三线城市某所公立三甲医院住院产妇在居住条件较好、配偶支持度较高、对医护服务态度满意、新生儿性别与期待相符时主观幸福感水平较高。2.本研究中产妇配偶支持度、医护服务态度、家庭亲密度、心理韧性的坚韧性和力量性维度可正向预测其主观幸福感。产妇家庭亲密度可通过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影响其主观幸福感。产妇心理韧性在其家庭亲密度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调节作用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吕晶晶[9](2020)在《叙事护理在初产妇自然分娩中的干预效果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叙事护理在初产妇自然分娩应对中的干预效果,为叙事护理在自然分娩过程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非随机历史对照研究方法,将2019年02月至04月入院产科行自然分娩的初产妇60例设为对照组,接受常规自然分娩护理措施;将2019年05月至07月入院产科行自然分娩的初产妇60例设为试验组,在接受常规自然分娩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借鉴我国学者提出的进入患者故事、正向回馈、总结反思三大步骤,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在产前访视、产程中的各个阶段及产后实施个体化叙事护理。评估两组研究对象产前焦虑状况、疼痛程度及产后分娩体验、首次母乳喂养成功率、总产程时长等是否有差异。结果:除外样本脱落共113名患者纳入研究,其中试验组56例,对照组57例。两组初产妇的年龄、学历、孕周、身高、生产时体重、体质指数等基线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产妇第一产程潜伏期(宫口开至3-4cm)和活跃期(宫口开至7-8cm)时疼痛评分,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用统计学意义(5.80±0.75vs6.33±0.51,p=0.000;7.88±0.76vs8.51±0.50,p=0.000);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产妇活跃期焦虑评分更低(45.88±4.72vs56.86±7.74,p=0.000),总产程时长较短(8.69±1.80vs10.24±2.03,p=0.000),首次母乳喂养成功率更高(87.50%vs63.16%,p=0.003),产后2小时内测得的分娩体验得分也更高(51.21±6.71vs42.32±6.41,p=0.000)。结论:叙事护理在初产妇自然分娩应对中,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产前疼痛程度和焦虑状况、优化产妇分娩体验,并对分娩结局中首次母乳喂养成功率的提高、总产程时长的缩短有一定积极意义。本研究初次将叙事护理应用于初产妇自然分娩的临床过程中,积累了产科叙事护理的经验,不仅使实践护理人文精神回归变得有可操作性,促进融洽与信任的医患关系和谐发展,同时也让产妇和家属建立对自然分娩的信心,使产妇有良好的分娩体验。
邱蕾[10](2020)在《计划行为理论框架下妊娠妇女选择剖宫产分娩意向和行为的纵向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指导,构建妊娠妇女选择剖宫产分娩的理论行为模型,在对理论模型中核心变量准确测量的基础上,通过纵向追踪研究分析妊娠妇女分娩方式选择意向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素;同时识别选择剖宫产分娩行为的决定因素,并构建妊娠妇女选择剖宫产分娩的实际行为模型,为控制妊娠妇女过度选择剖宫产分娩提供准确的干预靶点和管理切入点。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专家组讨论等方法构建妊娠妇女选择剖宫产分娩的理论行为模型。为了对理论行为模型核心变量进行准确测量,遵循量表研制的原则和方法,基于横断面调查在2018年5月到7月以我国四个城市1053名初产妇为研究对象,研制妊娠妇女分娩态度量表和妊娠妇女分娩主观规范量表,引入妊娠妇女分娩自我效能量表,并对量表信度和效度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通过纵向追踪设计的研究方法,以湖北省武汉市和潜江市的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收集实证数据。该纵向追踪调查在妊娠妇女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和产后四周的四个时间点进行;自2018年9月开始,2019年10月完成全部随访调查,最终共有794名妊娠妇女完成全部四次调查,随访率为75.40%。基于此数据应用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和增长混合模型考察妊娠妇女分娩方式选择意向发展轨迹的平均趋势与亚组异质性,以及相关因素(分娩态度、主观规范和自我效能等)对妊娠妇女分娩方式选择意向发展轨迹的影响。同时,借助结构方程模型对理论模型中变量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从而识别行为决定因素,构建妊娠妇女选择剖宫产分娩的实际行为模型。结果:1本研究所研制的分娩态度量表和分娩主观规范量表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分别为0.86,0.89,两个量表的信度良好。证实性因子分析均显示两个量表因子结构与实际数据适配情形良好,两个量表均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2本研究中,纳入研究分析的样本量估算值为656例,考虑存在调查对象失访情况和最终需排除有剖宫产医学指征的调查对象,因此第一次基线调查招募的样本量估算值为1010例。实际的纵向追踪调查中,在第一次基线调查时招募了1053例妊娠妇女,最终共有794名妊娠妇女完成全部四次调查,失访259人,随访率为75.40%。但由于需排除有剖宫产医学指征的调查对象233例,即最终纳入到本研究分析中的样本共计561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失访者和未失访者人群在基线调查时获得的基本人口学特征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人群在分娩方式选择意向的分布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完成全部四次调查的794名妊娠妇女中,剖宫产分娩总数为354人,剖宫产率为44.58%(354/794),其中有233例妊娠妇女报告存在剖宫产医学指征,选择性剖宫产总数为121例,选择性剖宫产率为15.24%(121/794),选择性剖宫产占剖宫产分娩的比重为34.18%(121/354)。在纳入分析的561例样本中,调查对象在孕早期、孕中期和孕晚期展现剖宫产意向的比例分别为10.0%,9.6%和10.9%。4调查对象分娩方式选择意向的发展趋势主要从平均趋势和亚组异质性发展轨迹两个方面进行阐述。(1)平均趋势:构建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结果显示,分娩方式选择意向在随访期间的平均增长率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潜斜率发展因子eta1的均值为-0.140,P<0.01);个体在分娩方式选择意向初始水平及增长速度上均存在显着的个体差异(潜截距发展因子eta0和潜斜率发展因子eta1的方差估计值分别为0.676和0.121,P<0.01)。此外,自我效能、分娩态度、主观规范、是否是独生子女以及是否有流产史对妊娠妇女分娩方式选择意向发展轨迹有显着的影响效应(P<0.05)。(2)异质性亚组分析:构建增长混合模型结果显示,妊娠妇女分娩方式选择意向呈现三类不同的发展轨迹,即剖宫产意向——稳定轨迹,顺产意向——缓慢增强轨迹和由顺转剖意向——快速增强轨迹,各发展轨迹组的人数占比分别为7.8%,87.2%和5.0%。与顺产意向——缓慢增强轨迹人群相比,剖宫产意向——稳定轨迹人群约有高于9.58倍的可能性会采取选择性剖宫产行为;由顺转剖意向——快速增强轨迹人群约有高于6.53倍的可能性更会采取选择性剖宫产行为。5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分娩方式选择意向对妊娠妇女实际分娩方式有正向的预测效应(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23);妊娠妇女分娩态度和主观规范对其分娩方式选择意向有直接的影响效应(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10,0.34)。自我效能不仅对妊娠妇女实际分娩方式有直接的影响效应(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10),而且还可以通过分娩方式选择意向,对实际分娩方式选择行为有间接效应(间接效应值为-0.34*0.23=-0.08)。此外,是否有流产史和是否为独生子女也对实际分娩方式选择行为有直接的影响效应(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10,-0.11)。结论:1本研究研制的妊娠妇女分娩态度量表和分娩主观规范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以较准确测量妊娠妇女对于分娩方式态度和主观规范的个体差异。2妊娠妇女选择性剖宫产率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亟需探索更有效的干预和管理措施以降低选择性剖宫产的使用。3计划行为理论在揭示妊娠妇女分娩方式选择行为机制上是有效的;分娩态度、自我效能、主观规范对妊娠妇女分娩方式选择意向发展轨迹以及实际分娩方式选择行为均有显着的影响效应。因此,提高妊娠妇女自我效能、转变其对自然分娩的消极态度以及增强有利于自然分娩的主观规范等干预措施将有助于降低妊娠妇女选择性剖宫产率。4具有剖宫产意向——稳定轨迹和由顺转剖意向——快速增强轨迹的亚人群发生选择性剖宫产的风险明显增加。鉴于此,这两类轨迹组的亚人群需要引起卫生工作者的关注,有必要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孕期健康教育。
二、影响产妇分娩方式的社会心理因素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影响产妇分娩方式的社会心理因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产后抑郁症中医证候特点分析及逍遥散的干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产后抑郁症中西医研究进展 |
1 产后抑郁症的西医研究进展 |
2 产后抑郁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
3 逍遥散治疗产后抑郁症的病机及治则分析探讨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雌激素受体与产后抑郁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
1 雌激素受体 |
2 雌激素受体介导的PKA/CREB/BDNF信号通路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产后抑郁症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候特点的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章 中医治疗产后抑郁症用药规律的现代文献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逍遥散治疗产后抑郁症作用机制的动物实验研究 |
实验一 产后抑郁症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实验二 基于HPG轴探讨产后抑郁症发病机制及逍遥散干预作用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实验三 产后抑郁症大鼠下丘脑中雌激素受体介导的PKA/CREB/BDNF信号通路变化及逍遥散的干预作用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语 |
1 研究总结 |
2 创新性 |
3 不足之处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基于症状管理理论探讨高龄产妇睡眠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内容 |
4 研究意义 |
5 理论模型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1 睡眠与健康 |
2 产妇睡眠现状及影响因素 |
2.1 产妇睡眠现状 |
2.2 高龄产妇睡眠现状 |
2.3 产妇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 |
2.3.1 生理因素对睡眠的影响 |
2.3.2 心理因素对睡眠的影响 |
2.3.3 社会支持对睡眠的影响 |
2.3.4 疲劳对睡眠的影响 |
3 问题提出 |
4 测量工具 |
4.1 睡眠质量测量工具 |
4.2 心理因素的测量工具 |
4.3 社会支持的测量工具 |
4.4 疲劳的测量工具 |
5 小结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工具 |
3 资料收集与伦理考究 |
4 数据分析 |
5 技术路线图 |
第四章 结果 |
1 调查对象一般人口学资料 |
2 调查对象的相关指标得分 |
3 调查对象睡眠质置各维度情况与基本资料的差异比较 |
3.1 调查对象睡眠质量各维度情况 |
3.2 调查对象睡眠质量总分及各维度与一般人口学资料差异比较 |
3.3 调查对象的抑郁与睡眠质量各维度的相关性分析 |
3.4 调查对象的焦虑与睡眠质量各维度的相关性分析 |
3.5 调查对象的社会支持与睡眠质量各维度的相关性分析 |
3.6 调查对象的疲劳与睡眠质量各维度的相关性分析 |
4 调查对象睡眠各维度的多因素分析 |
4.1 调查对象睡眠总分的多因素分析 |
4.2 调查对象日间功能障碍维度的多因素分析 |
4.3 调查对象睡眠障碍维度的多因素分析 |
4.4 调查对象入睡时间维度的多因素分析 |
4.5 调查对象睡眠效率维度的多因素分析 |
4.6 调查对象睡眠时间维度的多因素分析 |
4.7 调查对象催眠药物维度的多因素分析 |
4.8 调查对象睡眠质量维度的多因素分析 |
5 调查对象抑郁在疲劳与睡眠质量关系间的中介作用 |
第五章 讨论 |
1 调查对象睡眠质量情况 |
2 调查对象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
2.1 一般人口学资料对调查对象睡眠质量的影响 |
2.1.1 家庭人均月收入 |
2.1.2 休假方式和医疗费用支付方式 |
2.1.3 分娩方式 |
2.1.4 喂养方式 |
3 其他指标对调查对象睡眠质量的影响 |
3.1 焦虑、抑郁对调查对象睡眠质量的影响 |
3.2 社会支持对调查对象睡眠质量的影响 |
3.3 疲劳对调查对象睡眠质量的影响 |
4 高龄产妇的抑郁在疲劳和睡眠质量之间的中介作用 |
第六章 结论 |
第七章 创新性与局限性 |
1 创新性 |
2 局限性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基于聚焦解决模式的护理干预对初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母乳喂养的重要性 |
1.1.2 全球的母乳喂养状况 |
1.1.3 母乳喂养的影响因素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理论 |
1.2.2 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护理干预的研究现状 |
1.3 聚焦解决模式的概述和研究进展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第2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对象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2.3 剔除标准 |
2.3 研究方案 |
2.3.1 样本含量的确定 |
2.3.2 分组方法 |
2.3.3 伦理原则 |
2.4 研究工具 |
2.4.1 初产妇一般资料调查表 |
2.4.2 中文版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简式量表(Breastfeeding Self-efficacyScale-Short Form, BSES-SF) |
2.4.3 母乳喂养知识问卷 |
2.4.4 母乳喂养状况调查表 |
2.5 干预方法 |
2.5.1 对照组 |
2.5.2 干预组 |
2.6 资料的收集与质量控制 |
2.7 数据处理 |
第3章 结果 |
3.1 两组初产妇的一般资料 |
3.2 两组初产妇干预前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和母乳喂养知识得分比较 |
3.3 干预对初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的影响 |
3.3.1 两组初产妇干预后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得分的比较 |
3.3.2 两组初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
3.3.3 两组初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干预前后的组内比较 |
3.4 干预对初产妇母乳喂养知识的影响 |
3.4.1 两组初产妇干预后母乳喂养知识得分的比较 |
3.4.2 两组初产妇母乳喂养知识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
3.5 干预对初产妇纯母乳喂养率的影响 |
第4章 讨论 |
4.1 一般资料结果分析 |
4.2 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情况分析 |
4.2.1 初产妇产前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情况 |
4.2.2 基于SFA模式的护理干预对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的影响 |
4.3 基于SFA的护理干预对母乳喂养知识的影响 |
4.4 基于SFA的护理干预对纯母乳喂养率的影响 |
第5章 结论 |
第6章 创新性与展望 |
6.1 研究的创新性 |
6.2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初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4)基于以艾扬格瑜伽为基础的康复理疗护理模式对预防产妇产后沮丧(babyblue)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3 研究内容 |
第一部分 产妇产后沮丧(babyblue)的影响因素研究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基于以艾扬格瑜伽为基础的康复理疗护理模式对预防产妇产后沮丧(babyblue)的效果研究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全文总结 |
1 主要研究结论 |
2 研究的创新点 |
3 新冠疫情期间的质量把控问题 |
4 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基于护理模式对预防产妇产后抑郁的影响因素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活动 |
(5)基于体验式教学理念的产前健康教育在初产妇围生期的应用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章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国内外体验式教学产前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 |
2.1 国外体验式教学产前健康教育的研究 |
2.2 国内体验式教学产前健康教育的研究 |
3 相关概念 |
4 研究目的 |
5 研究意义 |
6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1 研究设计 |
2 研究对象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剔除?脱落标准 |
3 样本量估算 |
4 分组方法 |
5 伦理原则 |
6 干预方案 |
6.1 对照组 |
6.2 干预组 |
7 评价指标 |
7.1 一般资料问卷: |
7.2 分娩自我效能 |
7.3 分娩恐惧 |
7.4 首次母乳喂养成功率 |
7.5 分娩结局 |
8 调查过程 |
8.1 预调查 |
8.2 正式调查 |
8.3 质量控制 |
9 数据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1 研究对象失访情况 |
2 基线分析 |
2.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分析 |
2.2 两组初产妇对分娩知识的认知 |
2.3 两组初产妇入组后的总体心理状态 |
3 体验式产前健康教育对初产妇心理状态的影响 |
3.1 两组初产妇分娩自我效能比较 |
3.2 两组初产妇自我分娩恐惧比较 |
4 母乳喂养成功率比较 |
5 体验式教学产前健康教育对初产妇分娩结局的影响 |
5.1 两组初产妇分娩方式的比较 |
5.2 两组初产妇自然分娩初产妇会阴侧切率比较 |
5.3 两组初产妇经阴道分娩产程时间及产后2h出血量比较 |
5.4 两组新生儿出生体重的比较 |
5.5 两组新生儿出生Apgar评分的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1 两组初产妇基本资料结果分析 |
1.1 人口学特征分析 |
1.2 两组初产妇对分娩认知的分析 |
1.3 两组初产妇入组后总体心理状态分析 |
2 体验式教学产前健康教育干预对初产妇心理状态的影响 |
2.1 对初产妇分娩自我效能水平的影响 |
2.2 对初产妇分娩恐惧的影响 |
3 对母乳喂养成功率的影响 |
4 对初产妇分娩结局的影响 |
4.1 对初产妇分娩方式的影响 |
4.2 对初产妇会阴侧切率的影响 |
4.3 对初产妇产程时间及产后出血量的影响 |
5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五章 结论 |
1 结论 |
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孕产妇产前健康教育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
(6)初产妇产前抑郁与分娩方式、产时并发症及胎儿结局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调查方法 |
2.3 调查内容 |
2.3.1 基本信息 |
2.3.2 产前抑郁测评方式 |
2.3.3 观察指标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两组初产妇临床一般资料比较 |
3.2 两组研究对象分娩方式的比较 |
3.3 两组研究对象产时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3.4 两组研究对象胎儿结局的比较 |
3.5 两组研究对象的多因素综合回归 |
4 讨论 |
4.1 产前抑郁与分娩方式的关系 |
4.2 产前抑郁与初产妇产时并发症的关系 |
4.3 产前抑郁与胎儿结局之间的关系 |
4.4 本研究的优势 |
4.5 本研究的不足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本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产前抑郁研究进展及干预措施 |
参考文献 |
(7)基于医疗工艺设计的医疗建筑分娩中心人性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基础 |
1.1.1 医疗建设高速发展 |
1.1.2 国家重视妇女儿童健康 |
1.1.3 分娩行为的历史变革 |
1.1.4 医疗工艺设计的发展 |
1.1.5 对人性化设计的关注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3 研究方法 |
1.3 国内外现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4 研究的内容和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分娩中心的医疗工艺设计 |
2.1 分娩中心概念 |
2.2 产时服务新模式 |
2.3 各分娩方式的医疗工艺设计 |
2.3.1 传统分娩方式 |
2.3.2 LDR分娩方式 |
2.3.3 LDRP分娩方式 |
2.3.4 水中分娩方式 |
2.3.5 四种分娩模式对比 |
2.4 分娩中心使用者人性化需求分析 |
2.5 国内外分娩中心的人性化设计对比 |
2.5.1 国内外医疗建筑差异 |
2.5.2 国内外医疗建筑床位安排及环境对比 |
2.5.3 国内外医院分娩中心流线与布局对比 |
2.5.4 国内外医院分娩中心典型空间人性化设计对比 |
2.6 分娩中心医疗流程 |
2.7 医疗工艺设计要点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分娩中心人性化设计要点 |
3.1 分娩中心位置布局 |
3.1.1 分娩室的人性化布局 |
3.2 医疗设施的人性化布置 |
3.3 人体工程学的应用 |
3.4 人性化的室内设计 |
3.4.1 照明及电气设计 |
3.4.2 色彩设计 |
3.4.3 材料选择 |
3.4.4 绿植应用 |
3.4.5 引入配套外延功能 |
3.5 人性化的智慧分娩中心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人性化的模块设计系统 |
4.1 子模块的设计 |
4.1.1 分娩室内的卫生间模块设计 |
4.1.2 设施单元系统的模块设计 |
4.2 ZP医疗模块设计系统的应用 |
4.2.1 隔离分娩室的模块化设计 |
4.2.2 导乐分娩室的模块化设计 |
4.2.3 其他区域的模块化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8)产妇家庭亲密度、心理韧性与其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理论基础 |
1.2.1 机体-环境交互作用模型 |
1.2.2 资源保存理论 |
1.3 主观幸福感 |
1.3.1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
1.3.2 测评工具 |
1.3.3 产妇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现状 |
1.4 产妇家庭亲密度与其主观幸福感 |
1.4.1 家庭亲密度的概念 |
1.4.2 家庭亲密度的测评工具 |
1.4.3 产妇家庭亲密度与其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
1.5 产妇心理韧性与其主观幸福感 |
1.5.1 心理韧性的概念 |
1.5.2 心理韧性的测评工具 |
1.5.3 产妇心理韧性与其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
1.6 研究意义 |
1.6.1 理论意义 |
1.6.2 实践意义 |
1.7 研究目的 |
1.8 研究假设 |
1.9 研究内容 |
1.10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抽样方法 |
2.3 调查工具 |
2.4 调查方法 |
2.5 质量控制 |
2.6 统计分析 |
2.7 伦理原则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338例产妇一般人口学资料 |
3.2 338例产妇主观幸福感得分 |
3.2.1 产妇主观幸福感总均分及各维度均分情况 |
3.2.2 产妇主观幸福感各条目得分情况 |
3.3 338例产妇心理韧性得分 |
3.4 338例产妇家庭亲密度得分 |
3.5 不同人口学特征的产妇主观幸福感得分比较 |
3.6 产妇家庭亲密度、心理韧性与其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 |
3.7 产妇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3.8 产妇心理韧性在其家庭亲密度对主观幸福感影响中的调节作用 |
3.9 产妇心理韧性在其家庭亲密度对主观幸福感影响中的中介效应 |
3.9.1 模型检验及评价 |
3.9.2 中介效应的检验 |
第四章 讨论 |
4.1 产妇主观幸福感现状 |
4.1.1 产妇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得分分析 |
4.1.2 产妇主观幸福感各条目得分分析 |
4.2 产妇家庭亲密度现状 |
4.3 产妇心理韧性现状 |
4.4 不同人口学特征的产妇主观幸福感得分差异比较 |
4.4.1 居住条件较好的产妇主观幸福感得分较高 |
4.4.2 配偶支持度较高的产妇主观幸福感得分较高 |
4.4.3 对医护服务态度满意的产妇主观幸福感得分较高 |
4.4.4 新生儿性别与期待相符的产妇主观幸福感得分较高 |
4.4.5 不同产次的产妇主观幸福感得分无差异 |
4.5 产妇家庭亲密度、心理韧性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
4.5.1 产妇家庭亲密度与其心理韧性呈正相关 |
4.5.2 产妇家庭亲密度与其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 |
4.5.3 产妇心理韧性与其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 |
4.6 家庭亲密度、心理韧性对产妇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
4.6.1 产妇家庭亲密度对其主观幸福感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
4.6.2 产妇心理韧性对其主观幸福感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
4.7 产妇心理韧性在其家庭亲密度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作用 |
4.7.1 产妇心理韧性在其家庭亲密度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调节作用 |
4.7.2 产妇心理韧性在其家庭亲密度对主观幸福感影响中的中介作用 |
第五章 总结 |
5.1 研究过程 |
5.2 主要结论 |
5.3 本研究的创新点 |
5.4 本研究局限与展望 |
5.5 对策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9)叙事护理在初产妇自然分娩中的干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语表 |
前言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1.1 自然分娩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
1.1.1 分娩相关概念与发展现状 |
1.1.2 影响正常分娩的因素 |
1.1.3 分娩疼痛对母儿的影响 |
1.1.4 分娩疼痛管理 |
1.2 初产妇心理状态与分娩疼痛关系 |
1.3 叙事护理研究进展 |
1.3.1 叙事疗法 |
1.3.2 叙事护理 |
1.3.3 叙事护理国内外应用 |
1.3.4 叙事护理临床应用步骤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1.3 脱落剔除标准 |
2.1.4 样本量的计算 |
2.2 研究方法 |
2.2.1 干预前期的准备 |
2.2.2 对照组 |
2.2.3 试验组 |
2.2.4 安全控制 |
2.3 研究工具 |
2.3.1 视觉模拟疼痛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
2.3.2 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 |
2.3.3 中文版分挽体验问卷(Childbirth Experience Questionnaire 2.0,CEQ2.0) |
2.3.4 母乳喂养测量工具(Breastfeeding Measurement Tools,BAT) |
2.3.5 总产程时长 |
2.4 统计分析 |
2.5 质量控制 |
2.6 伦理原则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2组行自然分娩初产妇干预后疼痛评分比较 |
3.3 2组行自然分娩初产妇焦虑评分比较 |
3.4 2组行自然分娩初产妇干预后分娩体验评分的比较 |
3.5 2组行自然分娩初产妇总产程时长的比较 |
3.6 2组行自然分娩初产妇首次母乳喂养成功率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4.1 叙事护理在初产妇自然分娩过程中应用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
4.2 叙事护理有利于降低行自然分娩初产妇的第一产程疼痛程度 |
4.3 叙事护理有利于缓解行自然分娩初产妇的产前焦虑状况 |
4.4 叙事护理有利于优化行自然分娩初产妇的分娩体验及部分结局指标 |
4.5 叙事护理在初产妇自然分娩过程中应用的难点与不足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叙事护理在国内外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2 知情同意书(患者) |
附录3 焦虑自评量表(SAS) |
附录4 分娩体验问卷(Childbirth Experience Questionnaire 2.0,CEQ2.0) |
附录5 母乳喂养测量工具(Breastfeeding Measurement Tools,BAT) |
附录6 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
附录7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计划行为理论框架下妊娠妇女选择剖宫产分娩意向和行为的纵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全文缩写词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研究理论和方法学基础 |
一、计划行为理论 |
(一)理论介绍 |
(二)理论指导本研究可行性分析 |
二、研究的方法学基础 |
(一)结构方程模型 |
(二)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 |
(三)增长混合模型 |
第二部分 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
一、研究目的 |
二、理论行为模型与研究假设 |
(一)妊娠妇女选择剖宫产分娩的理论行为模型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三)研究假设 |
三、研究内容 |
(一)研制理论行为模型核心变量测量量表 |
(二)分析妊娠妇女孕期分娩方式选择意向变化趋势 |
(三)构建妊娠妇女选择剖宫产分娩的实际行为模型 |
第三部分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一、基于横断面调查理论行为模型核心变量测量量表研制 |
(一)研究现场 |
(二)研究对象 |
(三)量表的研制和评价 |
(四)数据收集与分析 |
二、基于纵向调查妊娠妇女选择剖宫产分娩意向及行为研究 |
(一)研究现场 |
(二)研究对象 |
(三)调查工具 |
(四)数据收集与分析 |
(五)质量控制 |
三、研究技术路线 |
第四部分 理论行为模型核心变量测量量表的研制 |
一、横断面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
二、妊娠妇女分娩态度量表的研制 |
(一)量表条目分析与筛选 |
(二)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评价 |
三、妊娠妇女分娩主观规范量表的研制 |
(一)量表条目分析与筛选 |
(二)妊娠妇女分娩主观规范量表信度和效度评价 |
四、妊娠妇女分娩自我效能量表的引入及信效度检验 |
五、小结 |
第五部分 妊娠妇女分娩方式选择意向变化趋势分析 |
一、纵向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
(一)失访者与未失访者人群相关特征比较分析 |
(二)纳入分析的研究对象基本人口学特征 |
二、研究对象分娩方式选择意向分布现状 |
三、理论行为模型核心变量的变化趋势 |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
(二)妊娠妇女分娩态度发展趋势分析 |
(三)妊娠妇女分娩主观规范发展趋势分析 |
(四)妊娠妇女分娩自我效能发展趋势分析 |
四、妊娠妇女分娩方式选择意向发展轨迹:平均趋势 |
(一)分娩方式选择意向无条件LGCM |
(二)分娩方式选择意向有条件LGCM |
五、妊娠妇女分娩方式选择意向发展轨迹:异质性亚组分析 |
(一)模型构建及数据分析策略 |
(二)GMM拟合信息及潜在类别数量的选择 |
(三)分娩方式选择意向在各潜在类别的发展轨迹 |
(四)分娩方式选择意向发展轨迹分组的预测效度 |
(五)不同分娩方式选择意向潜类别与实际分娩方式选择的关系 |
六、小结 |
第六部分 基于SEM妊娠妇女选择剖宫产分娩实际行为模型 |
一、选择性剖宫产组和自然分娩组多维特征比较 |
(一)两组之间基本人口学特征比较 |
(二)两组之间分娩态度、主观规范和自我效能测量值的比较 |
二、妊娠妇女分娩方式选择意向的SEM分析 |
(一)假设模型图 |
(二)模型设定 |
(三)模型拟合评价 |
(四)模型参数估计结果分析 |
三、妊娠妇女实际分娩方式选择行为的SEM分析 |
(一)假设模型图 |
(二)模型设定 |
(三)模型拟合评价 |
(四)模型参数估计结果分析 |
四、模型交互效度检验 |
(一)交互效度检验的模型设定 |
(二)结果 |
五、小结 |
第七部分 讨论 |
一、我国妊娠妇女选择剖宫产分娩的意向和行为现状 |
二、妊娠妇女分娩态度量表和分娩主观规范量表评价 |
三、妊娠妇女分娩方式选择意向变化趋势 |
四、妊娠妇女选择剖宫产分娩的行为机制 |
(一)妊娠妇女选择剖宫产分娩意向和行为受多个变量的直接影响 |
(二)分娩方式选择意向是解释选择剖宫产分娩行为机制中的重要变量 |
(三)妊娠妇女分娩方式选择行为机制中各变量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联系 |
(四)计划行为理论在揭示妊娠妇女分娩方式选择行为机制上是有效的 |
五、失访对本研究结果的影响分析 |
第八部分 总结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的创新点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妊娠妇女选择性剖宫产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基线调查问卷 |
致谢 |
四、影响产妇分娩方式的社会心理因素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产后抑郁症中医证候特点分析及逍遥散的干预作用机制研究[D]. 许梦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症状管理理论探讨高龄产妇睡眠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 李一章. 山东大学, 2021(09)
- [3]基于聚焦解决模式的护理干预对初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的影响研究[D]. 邝钰贤. 南昌大学, 2021(01)
- [4]基于以艾扬格瑜伽为基础的康复理疗护理模式对预防产妇产后沮丧(babyblue)的效果研究[D]. 杨靓.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5]基于体验式教学理念的产前健康教育在初产妇围生期的应用效果评价[D]. 邵丽婷.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初产妇产前抑郁与分娩方式、产时并发症及胎儿结局的关系[D]. 郭橄榄.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7]基于医疗工艺设计的医疗建筑分娩中心人性化设计研究[D]. 祝华聪. 沈阳大学, 2020(06)
- [8]产妇家庭亲密度、心理韧性与其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 江林娜. 南方医科大学, 2020
- [9]叙事护理在初产妇自然分娩中的干预效果研究[D]. 吕晶晶.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1)
- [10]计划行为理论框架下妊娠妇女选择剖宫产分娩意向和行为的纵向研究[D]. 邱蕾.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