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损害论文-李肖凌,闫民利,侯兰兰,陈晓霞

听力损害论文-李肖凌,闫民利,侯兰兰,陈晓霞

导读:本文包含了听力损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2型糖尿病,听力损害,危险因素

听力损害论文文献综述

李肖凌,闫民利,侯兰兰,陈晓霞[1](2019)在《2型糖尿病合并听力损害的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听力损害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以2015年8月~2017年8月就诊的175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伴有听力损害分为听力损害组和非听力损害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周围神经病变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并对不同听力检查方法对糖尿病患者听力下降的检测意义进行评价。结果 175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合并听力损害患者74例(听力损害组),无听力损害患者101例(非听力损害组),听力损害的发生率为42.29%。组间临床资料比较,两组在年龄、甘油叁酯、密歇根神经病变筛查表(MNSI)评分、震动阈值以及感觉阈值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听力损害组甘油叁酯水平比非听力损害组明显降低,而年龄、MNSI评分、震动阈值以及感觉阈值则较非听力损害组明显增高。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NSI评分、震动阈值以及感觉阈值是影响听力损害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听力损害组74例患者中,ABR异常62例,检出率为83.78%,其中合并有PTA异常45例,另有10例ABR检测无异常者PTA检测为异常;DPOAE检测听力损害28例,检出率为36.49%,其中合并有PTA异常26例,另有33例DPOAE检测显示无异常而PTA检测显示异常。结论周围神经病变可能是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听力损害的危险因素,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对其听力损害的检出率较高,而纯音测听检测可作为补充检测发现更多听力损害患者。(本文来源于《右江医学》期刊2019年10期)

王国强,苏爱芳,宋伟伟,杜占申[2](2019)在《听性脑干反应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听力损害及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听性脑干反应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听力损害及预后判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HIE患儿45例,均进行听性脑干反应检测,随访3年,观察患儿预后。结果:45例(90耳)患儿中,77耳(85.6%)出现听力障碍,其中轻度38耳(49.4%)、中度19耳(24.7%)、重度20耳(2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及重度HIE患儿与轻度比较,听力损害程度更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21,P=0.009)。45例患儿中,40例完成了3年随访,听阈≤60dBnHL者预后较≥61dBnHL者更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分析患儿听性脑干反应的异常表现,其中轻度HIE患儿13例(76.5%)以Ⅰ波PL分化不良或延长为主;中度及重度HIE患儿26例(92.9%)以Ⅲ、Ⅴ波PL延长,Ⅲ~Ⅴ波IPL延长,Ⅰ~Ⅲ波IPL延长,Ⅰ~Ⅴ波PL延长,Ⅰ~Ⅲ/Ⅲ~Ⅴ波IPL延长比值小于1,以及Ⅴ/Ⅰ波幅小于0.5为主。结论:听性脑干反应可有效反映HIE与听力障碍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以及患儿预后与听力障碍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可作为辅助判断HIE听力损害程度及预后情况的有效手段。(本文来源于《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柳柯,龚树生[3](2019)在《隐匿性听力损失和耳蜗带状突触病变——对听觉损害与保护的新考量》一文中研究指出隐匿性听力损失(Hidden Hearing Loss,HHL)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是近年来耳科学领域的热点课题。基于动物模型的研究发现耳蜗带状突触病变可能是隐匿性听力损失发生的重要原因。尽管已经获得了很多证据,然而目前在HHL致病机制研究上仍存在诸多疑点,各种诱发因素在病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尚不明晰。临床上,目前还缺乏系统的检测手段对隐匿性听力损失做出诊断。本期专辑收录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内部分医疗机构在这个领域中的研究现状和思考,从中可以看出,在隐匿性听力损失和耳蜗带状突触病变的研究上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来源于《中华耳科学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孙山,矫芳[4](2019)在《66.3%受访者认为不健康生活方式在损害年轻人听力》一文中研究指出好的听力对于健康生活来说非常重要。现代生活中一些不好的用耳习惯、生活方式往往会给听力带来影响。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6.3%的受访者认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用耳习惯太过普(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报》期刊2019-03-28)

付昱,王平,司味鑫,王祎,李昕[5](2018)在《丙戊酸治疗脑炎后癫痫持续状态造成可逆性听力损害一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女,31岁,主因"发热1周,头痛3 d,反应迟钝1 d"于2016年5月1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周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 0℃,时有咳嗽。3 d前出现头痛,以前额部为重,并阵发性加剧,曾静脉滴注"炎琥宁"等药物。1 d前,家人发现其反应较前明显迟钝,有时不能说出家人及自己姓名,睡眠较多。5岁时曾患有吉兰-巴雷综合征,无后遗症。(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师杂志》期刊2018年12期)

丁同慧,柳柯,阎艾慧[6](2018)在《早期听觉衰老小鼠在110dB白噪声暴露下听力损害特征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6月龄和2月龄C57BL/6J小鼠经中等偏强的白噪声暴露后的听力学、耳蜗带状突触及毛细胞线粒体的变化。方法 16只听力正常的6月龄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4组,其中3组为实验组,分别为噪声暴露后1天组(P1)、噪声暴露后7天组(P7)、噪声暴露后14天组(P14),另外1组未经噪声暴露,设为对照组。每组4只小鼠(8只耳蜗),实验组小鼠用110dB SPL白噪声暴露2小时,在噪声暴露后1天、7天和14天分别检测小鼠ABR阈值。之后处死动物取耳蜗器官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各组小鼠内外毛细胞、带状突触及线粒体DNA氧化损伤产物8-羟基-2-脱氧鸟苷(8-OHdG)变化。另取16只听力正常的2月龄同品系小鼠,实验分组及方法同上。结果 1)听力学结果:6月龄小鼠P1时各频率阈值与对照组相比均显着提高(P<0.05);P7时小鼠听阈与P1相比有所恢复,P14时小鼠听阈仍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2月龄小鼠经同等条件噪声暴露后,其听力在P7时基本恢复,P14时则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2)形态学结果:6月和2月龄小鼠在P1时耳蜗带状突触数量均明显减少,但2月龄小鼠突触数量在P7时明显恢复,P14时则完全恢复,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而6月龄小鼠P14时突触数量仅有部分恢复,其数量仍显着少于对照组(P<0.05)。6月龄小鼠经中等强度噪声暴露后中回区域内外毛细胞及纤毛大体上无明显缺失。但是在噪声暴露后各时间点,6月龄小鼠耳蜗毛细胞均可见8-OHdG明显表达。结论噪声暴露可与听觉老化作用相互迭加,使听力损害程度显着加重,其机制可能与毛细胞内线粒体损伤和带状突触受损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华耳科学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朱宗铭[7](2018)在《噪声作业工人早期听力损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噪声对人耳的听力尤其是高频听力有较为严重的损害,为了解噪声作业工人接触噪声早期出现的听力损失情况,我们对近几年来本中心职业健康检查的某企业噪声作业工人的检查情况进行了分析,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取本中心体检系统中某企业2008-2016年职业健康检查资料中接触噪声的作业工人体检资料为研究对象。1.2方法根据GBZ 188-2014《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的要求进(本文来源于《工业卫生与职业病》期刊2018年05期)

魏玉意,林丽玲,郑婉玉[8](2018)在《新诊断2型糖尿病听力损害的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新诊断2型糖尿病听力损害的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随机抽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该院87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观察组)及50名同期来该院行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作为观察对象,对其均实施听力学检测,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以探究新诊断2型糖尿病听力损害的特点及危险因素。结果 (1)新诊断2型糖尿病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甘油叁酯、听力测试、4.00 k Hz、8.00 k Hz测试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糖化血红蛋白是导致新诊断2型糖尿病听力损害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诊断2型糖尿病听力损害以高频听力损害为主,糖化血红蛋白是导致新诊断2型糖尿病听力损害的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糖尿病新世界》期刊2018年18期)

[9](2018)在《研究发现吸烟会损害人的听力细胞》一文中研究指出吸烟危害健康是大家都知道的,不仅容易引发肺癌,而且会导致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这些都属于物理损伤,那吸烟还会造成哪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影响呢。日本国立国际医疗研究中心近日研究发现,吸烟会给人的听力带来不利影响,这似乎是因为香烟的烟雾会损害人的听力细胞。而如果烟民戒烟的话,听力下降的风险也会降低。(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8年54期)

高海涛,曲雁,张勋,穆俊晌,张璞[10](2018)在《糖尿病听力损害大鼠耳蜗组织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表达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在糖尿病听力损害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将32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模型组采用链脲佐菌素构建糖尿病模型,且在20周内保持空腹血糖>16.7 mmol/L。20周结束时检测两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BR)相关指标及血清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水平;取大鼠耳蜗组织,HE染色观察耳蜗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RAGE蛋白表达;采用RT-PCR法检测RAGE 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模型组血清AGEs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模型组波Ⅰ潜伏期、波Ⅲ潜伏期、波Ⅴ潜伏期、波Ⅰ~Ⅲ间期、波Ⅲ~Ⅴ间期、波Ⅰ~Ⅴ间期及ABR阈值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HE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耳蜗组织中血管纹正常,模型组耳蜗中毛细血管管径变小、管腔变细。模型组及对照组耳蜗组织RAGE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8.57%、7.14%(P<0.05),RAGE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82±0.13、1.00±0.08(P<0.01)。结论糖尿病听力损害大鼠耳蜗组织中RAGE表达上调,RAGE表达变化可能参与了糖尿病大鼠听力损害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18年12期)

听力损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听性脑干反应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听力损害及预后判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HIE患儿45例,均进行听性脑干反应检测,随访3年,观察患儿预后。结果:45例(90耳)患儿中,77耳(85.6%)出现听力障碍,其中轻度38耳(49.4%)、中度19耳(24.7%)、重度20耳(2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及重度HIE患儿与轻度比较,听力损害程度更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21,P=0.009)。45例患儿中,40例完成了3年随访,听阈≤60dBnHL者预后较≥61dBnHL者更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分析患儿听性脑干反应的异常表现,其中轻度HIE患儿13例(76.5%)以Ⅰ波PL分化不良或延长为主;中度及重度HIE患儿26例(92.9%)以Ⅲ、Ⅴ波PL延长,Ⅲ~Ⅴ波IPL延长,Ⅰ~Ⅲ波IPL延长,Ⅰ~Ⅴ波PL延长,Ⅰ~Ⅲ/Ⅲ~Ⅴ波IPL延长比值小于1,以及Ⅴ/Ⅰ波幅小于0.5为主。结论:听性脑干反应可有效反映HIE与听力障碍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以及患儿预后与听力障碍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可作为辅助判断HIE听力损害程度及预后情况的有效手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听力损害论文参考文献

[1].李肖凌,闫民利,侯兰兰,陈晓霞.2型糖尿病合并听力损害的影响因素分析[J].右江医学.2019

[2].王国强,苏爱芳,宋伟伟,杜占申.听性脑干反应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听力损害及预后判断中的应用[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9

[3].柳柯,龚树生.隐匿性听力损失和耳蜗带状突触病变——对听觉损害与保护的新考量[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9

[4].孙山,矫芳.66.3%受访者认为不健康生活方式在损害年轻人听力[N].中国青年报.2019

[5].付昱,王平,司味鑫,王祎,李昕.丙戊酸治疗脑炎后癫痫持续状态造成可逆性听力损害一例[J].中国医师杂志.2018

[6].丁同慧,柳柯,阎艾慧.早期听觉衰老小鼠在110dB白噪声暴露下听力损害特征及机制研究[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8

[7].朱宗铭.噪声作业工人早期听力损害分析[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18

[8].魏玉意,林丽玲,郑婉玉.新诊断2型糖尿病听力损害的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8

[9]..研究发现吸烟会损害人的听力细胞[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

[10].高海涛,曲雁,张勋,穆俊晌,张璞.糖尿病听力损害大鼠耳蜗组织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表达及意义[J].山东医药.2018

标签:;  ;  ;  

听力损害论文-李肖凌,闫民利,侯兰兰,陈晓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