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界面反应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金属基复合材料,显微组织,热力学分析
界面反应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王旭,王晨充,蒋大鸣,张智超[1](2015)在《亚规则溶体模型在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反应中的应用(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界面反应是影响复合材料综合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使用亚正规溶体模型来分析固液体界面反应的热力学研究。这一计算模型是用来揭示基体合金中加入的新合金元素对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反应的影响。结合实际研究中碳纤维增强铝镁合金复合材料,向基体合金中增加镁元素分析对Cf/Al-Mg复合材料界面反应的影响,并得出结论:合金中随着镁元素增加,可抑制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界面处脆性相Al4C3的生成。(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15年04期)
刘志远,杨志刚,李昭东,刘振清,张弛[2](2010)在《界面反应-扩散混合控制模型下先共析铁素体生长动力学的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界面反应-扩散混合控制模型用于描述先共析铁素体的台阶生长过程.考虑C原子长程扩散和界面反应对铁素体生长的共同控制作用,建立了混合控制机制下先共析铁素体生长动力学的理论模型.运用该模型对先共析铁素体的台阶生长过程进行了模拟,提出了决定先共析铁素体生长机制的控制因子S.S因子包含了碳扩散、界面迁移、相变温度以及成分的作用.通过该因子可判别是C原子长程扩散还是界面反应在先共析铁素体生长中起主导作用.当S较小时,铁素体生长以界面控制为主;当S较大时,铁素体的生长以扩散控制为主.对Fe-1%C(原子分数)合金在720℃的等温γ→α转变进行了模拟,所得结果与文献报道的实验结果符合较好.(本文来源于《金属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李子全[3](2002)在《预处理SiC颗粒在ZA-27合金中的分散润湿过程和界面反应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用扫描电镜 ( SEM)和透射电镜 ( TEM)并应用搅熔铸造工艺研究了预处理过的 Si C颗粒在加镁 ZA-2 7合金中的卷入、分散和润湿过程。在低温搅拌 ( 4 70℃ )时 ,预处理过的 Si C颗粒首先呈较大尺寸团聚体被卷入 ZA-2 7合金半固态浆料中 ,随后在搅拌剪切力的作用下 Si C团聚体逐渐变小 ,且由于发生了存在于 Si C表面的 Si O2与由于加 Mg而降低表面能的合金液间的润湿 ,并在旋涡能的促进下 ,Si C能呈单粒状分散在熔体中 ;在高温( 5 5 0℃ )搅拌时 ,由于 Si O2 与合金液中的活性原子 Mg和 Al等发生界面反应 ,促进了 Si O2 与合金液间的进一步润湿 ,随后 Si C能与合金液发生非反应润湿的主要原因是界面反应提供了无气洁净的 Si C表面。结合电镜观察和热力学计算及动力学分析 ,确认界面反应产物是尖晶石。探讨了搅拌时界面反应的过程并建立了反应润湿的模型 ,得出 Si C表面的残余 Si O2 厚度 X与反应时间 t成线性关系 ,即 X=L-DKVmt(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期刊2002年03期)
刘会杰,冯吉才,钱乙余,李卓然[4](1999)在《SiC与TiAl扩散连接中界面反应层的成长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对 Si C陶瓷与 Ti Al金属间化合物进行了真空扩散连接, 提出了界面反应层的成长模型, 并在试验结果的基础上给出了模型的具体表达式, 为控制接头的界面结构进而改善接头的性能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焊接技术》期刊1999年04期)
王金斌,杨国伟[5](1999)在《脉冲激光诱导液-固界面反应合成金刚石纳米晶中的结构相变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了脉冲激光诱导液固界面反应法(PLIR:pulsedlaserinducedliquidsolidinterfacereaction)制备金刚石纳米晶的物理化学机制,提出了金刚石纳米晶的成核机理,即由激光诱导石墨六方结构原子团过渡到石墨菱方结构、然后转变成立方金刚石晶核,以及由石墨六方结构直接转变成六方金刚石结构的相变模型,并讨论了基于液固界面反应的纳米晶生长动力学,较好地从动力学上解释了PLIR合成金刚石纳米晶的物理化学机制。(本文来源于《高压物理学报》期刊1999年02期)
夏培杰,赵文芳,莫亦波[6](1992)在《明胶层中的扩散和反应的动力学研究——(Ⅳ)扩散伴随油珠界面反应的动力学数值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一个数值模型来模拟一个反应物在明胶层中边扩散边在油珠界面上与另一个反应物反应的动力学过程。提出了处理油珠界面反应的动力学方程,并应用在模型设计中。采用模型模拟与动力学实验测量相结合的方法不仅可以获得反应物在明胶层中的扩散系数和界面反应的比速率常数等重要动力学参数,而且可以提供反应物和生成物在明胶层中的时空分布,并预测不同条件下的动力学过程。对模型的适用性也作了详细的讨论。(本文来源于《感光科学与光化学》期刊1992年01期)
王长泰,林诚,陈征宇,刘国忠[7](1992)在《固液反应的界面反应模型——中速苯酐水解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作者提出的固液反应新模型——界面反应模型分析处理典型的中速反应苯酐在碱水溶液中的水解反应,并获成功.这一形式简单、使用极方便的数学模型在非瞬间反应系统的成功应用,更有力地证明其对某些类固液反应的适用性.本文并发现平桨搅拌系统j_D~R_e函数关系的特殊性以及在j_D~R_e函数式中添加尼Sc~m项的必要性.(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1992年01期)
王长泰,林诚[8](1991)在《固-液反应的界面反应模型——瞬间不可逆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固-液反应的新数学模型—界面反应模型.该模型假定反应集中在固液界面上进 行,概念简洁、数学形式简单,并便于动力学区的划分和判别.本文证明该模型在描述瞬间不可 逆反应上达到相当精确的程度,同时发现,液体向浸入其中的旋转圆柱固体表面传质的传质系数 同Re存在线性关系,在涉及的Re范围jD因子值几乎不随Re改变.(本文来源于《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1年02期)
李如生[9](1986)在《形成晶体条纹的一个界面反应-扩散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晶体生长动力学的非平衡非线性特性和耗散结构的概念,提出了一个非理想的界面反应一扩散模型,其中界面动力学引起的晶面多重态现象和扩散过程的耦合可导致滞后现象。它可以解释某些晶体中有序条纹的形成。(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1986年08期)
王忠烈,伊滕宪昭[10](1985)在《离子束引起界面反应和原子混合的唯象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离子束引起固体原子反应和混合是近年来国际上研究极为活跃的一个课题,利用这种原理在硅化物形成以及原子微合金方面都取得了很多有益结果。但是,对其物理机理的研究还很不够,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理论可以描述“离子混合”的过程。本文从固体中原子碰撞、运动、原子反应和合成的观点出发,讨论了快速离子轰击二元素系统所发生的二类基本过程:原子间的弹性碰撞、原子重排、反应以及形成稳定或亚稳态的过程。提出一个描述离子束引起界面相互作用的原子过程的唯象模型,得到了描述界面反应和扩散的动力学方程,提出了别区受反应控制和受扩散控制过程的判据并与实验结果作了比较。(本文来源于《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期刊1985年02期)
界面反应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建立了界面反应-扩散混合控制模型用于描述先共析铁素体的台阶生长过程.考虑C原子长程扩散和界面反应对铁素体生长的共同控制作用,建立了混合控制机制下先共析铁素体生长动力学的理论模型.运用该模型对先共析铁素体的台阶生长过程进行了模拟,提出了决定先共析铁素体生长机制的控制因子S.S因子包含了碳扩散、界面迁移、相变温度以及成分的作用.通过该因子可判别是C原子长程扩散还是界面反应在先共析铁素体生长中起主导作用.当S较小时,铁素体生长以界面控制为主;当S较大时,铁素体的生长以扩散控制为主.对Fe-1%C(原子分数)合金在720℃的等温γ→α转变进行了模拟,所得结果与文献报道的实验结果符合较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界面反应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王旭,王晨充,蒋大鸣,张智超.亚规则溶体模型在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反应中的应用(英文)[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5
[2].刘志远,杨志刚,李昭东,刘振清,张弛.界面反应-扩散混合控制模型下先共析铁素体生长动力学的模拟[J].金属学报.2010
[3].李子全.预处理SiC颗粒在ZA-27合金中的分散润湿过程和界面反应模型[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2
[4].刘会杰,冯吉才,钱乙余,李卓然.SiC与TiAl扩散连接中界面反应层的成长模型[J].焊接技术.1999
[5].王金斌,杨国伟.脉冲激光诱导液-固界面反应合成金刚石纳米晶中的结构相变模型[J].高压物理学报.1999
[6].夏培杰,赵文芳,莫亦波.明胶层中的扩散和反应的动力学研究——(Ⅳ)扩散伴随油珠界面反应的动力学数值模型[J].感光科学与光化学.1992
[7].王长泰,林诚,陈征宇,刘国忠.固液反应的界面反应模型——中速苯酐水解反应[J].化工学报.1992
[8].王长泰,林诚.固-液反应的界面反应模型——瞬间不可逆反应[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
[9].李如生.形成晶体条纹的一个界面反应-扩散模型[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6
[10].王忠烈,伊滕宪昭.离子束引起界面反应和原子混合的唯象模型[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