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甘孜州职业技术学校626000
摘要:我国近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根据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以全面提高学生道德素养为目的,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要求学生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
一、转变观念,提高对培养中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充分认识
1.养成良好习惯,是学生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古国,我国的养成教育可谓源远流长。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对后世养成教育,产生了长远的影响。我国近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由此可见,培养一代青少年从小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是保证青少年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且,这对于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是一项奠基工程,可谓百年大计。青少年时期是一生的奠基时期,又是培养行为习惯的最佳期。
2.抓好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精神的时代要求。
青少年是我们事业的接班人,是处于生长发育中的社会公民,他们的道德素质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新一代国民的道德水平。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道德养成的重要基础。
3.抓好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应从中职学生实际出发。
就现在中职生状况来说,他们的文明道德习惯、学习习惯、卫生健身习惯的现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造成这种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社会等外来的不良影响,但更重要是我们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中职学生正处生理变化阶段,心理要求独立、自作主张,但缺乏把握好自己的能力,行为习惯差,抓学生养成教育,抓行为习惯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4.抓好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有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就我国目前中职教育的实际看,在德育中忽视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且这方面的教育也是不规范的。可见,培养青少年的良好行为习惯,既有利于克服我国长期以来在青少年德育中追求“高、大、全”的弊端,又有利于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进素质教育,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另外,从行为习惯培养入手,来探讨和研究良好行为习惯与健康人格培养,不仅可以克服长期以来青少年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弊端,而且也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形势。
二、中职学生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
1.以自我为中心,行为不计后果。
表现为故意损坏公私物品、随意破坏环境、扰乱公共秩序、打架斗殴、抽烟酗酒,以及赌博、攀比吃穿、拉帮结派等。
2.强调个人自由,无视校纪校规。
他们往往因自控能力差,养成了自由懒散的不良习惯,对学校的管理或多或少存在逆反心理,不能很好地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特别是强调个人自由,淡化时间观念,表现为上课迟到、早退、旷课,不按时完成作业,生活习惯不好、打架,不注重公共卫生(如教室、宿舍卫生、随地吐痰)等。
3.忽视交往礼仪,文明素养不够。
他们不注重塑造自身形象,我行我素,不懂得基本的礼仪常识,不会或不喜欢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具体表现为:不尊敬师长,如上课不服从课堂管理、给老师起绰号、顶撞老师。如经常讲粗话、脏话、给同学起绰号,男生留长头发、戴耳环,以及女生化妆等。
三、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因素
1.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永远是教育的主题。教师的言谈举止、丰富学识都会给学生以无言教育,因此,老师为了让学生具有良好行为习惯,就要充分注意这种表率作用。在日常生活中老师在与学生交往中要特别重视语言内在和外显的教育、引导作用。
2.培养学生的自觉性。
中职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得到学生自身的重视,并加以修炼,这样才能标本兼治,事半功倍。另一方面,要建立学生互动评价体系,寻找行为差距。中职生虽然具备了一定自我评判能力,他们能较客观、公正地评价别人的行为,但对自己的行为评价,却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这种评价结果不利于学生自我教育的正常发展,更不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3.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配合,创造良好的行为养成环境。
作为中职教育者,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经常性地开展家访活动。或通过电话与家长探讨交流,让家长理解学校教育的各项措施和对学生的要求,帮助家长转变观念,全力配合好学校搞好子女的教育工作。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持之以恒,严格训练,反复强化,坚持不懈。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应当克服各种不利的因素,使学生都能够健康地成长,这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关于正式颁发〈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通知》。
[2]濮泗荣实施养成教育培养良好习惯.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年,28期。
[3]武亚梅良好习惯重培养养成教育抓实效.新课程(教研版),2009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