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江大学论文-钱锋,王森民

之江大学论文-钱锋,王森民

导读:本文包含了之江大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建筑教育,宾夕法尼亚大学,布扎,之江大学

之江大学论文文献综述

钱锋,王森民[1](2019)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设计教育及其在中国的移植与转化 以之江大学建筑系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近代前往西方学习建筑的留学生回国后创立了早期的建筑教育体系和制度。当时最为集中的留学生群体是20世纪20年代留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庚款"留学生,这个时期这所学校深受法国"布扎"体系影响,其教学和设计思想通过留学生的引入影响了中国的早期建筑教育体制。文章试图剖析当时宾夕法尼亚大学设计教学的基本特点,进而以近代中国的之江大学为例,分析这些教学方法和思想如何对中国院校产生影响,阐述其在中国移植与转化的具体情况。(本文来源于《时代建筑》期刊2019年02期)

李杭春[2](2018)在《陈从周与之江大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之江四年,陈从周负笈求学,从结社办刊、师友交往中汲取学养,对陈先生日后的治学、写作和造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他学术成长轨迹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个人轨迹还原1935年秋,18岁的陈郁文从杭州梅登高桥两浙盐务中学入学位于石牌楼(今建国路)的(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8-12-28)

张淑锵,史伟东[3](2017)在《去留肝胆两昆仑:铁蹄下的之江大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今年是浙江大学建校120周年,也是浙大着名的"文军长征"80周年。今天的浙大之江校区当年是之江大学所在地,之大师生在抗战中也有悲壮的辗转迁徙历程,同时也有师生留守校园进行艰苦卓绝的护校、救难和抗争,二者可称为"去留肝胆两昆仑"。(本文来源于《杭州(我们)》期刊2017年07期)

李春颖[4](2017)在《战后之江大学复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之江大学是中国着名教会大学之一,是美国南北长老差会联合办理的特殊的高等教育机构。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政府组织教育复员,之江大学亦奉令回迁。受时局的影响,教育复员波折不断,也间接影响到了战后国民政府教育的发展。本文主要探讨抗战胜利后之江大学的复员情况。简而言之,之江大学复员工作可以分为叁部分:一是在渝师生及设备的回迁;二是接收和重建杭州原校舍;叁是沪校重新招生之问题。叁项工作可谓同时进行,校长李培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此时政局不稳,经济颓丧。在复员过程中,之江大学曾因经费短缺,一度引发师资危机。更因学生难以适应严格的积点制度而引发一场罢课运动。虽然波折频起,但之江大学仍成功复员。之江大学的复员既有教会大学复员的总体特点,也有其独特之处。其复员成功之因主要有叁点,一是教会大学相对独立的环境,二是之江大学规模相对较小,叁是校长李培恩的领导作用。复员成功后,之江大学积极争取大学冠名。从之江大学到私立之江文理学院再到私立之江大学的过程,是教会大学逐步向中国妥协的过程,更是一所高校不断推进自身发展的过程。(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7-05-01)

沈忠良[5](2017)在《之江大学从教会化到中国社会化的历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之江大学是美国南北长老会差会在中国联合创立的教会学校,最早可追溯到1845年于宁波开办的崇信义塾。之江大学作为一个教会院校,在发展初期具有非常浓厚的教会特色。而随着20世纪20年代中国民族主义和收回教育权运动的兴起,校长开始由中国出任,宗教色彩逐渐减弱。在抗日战争期间,之大几度易校,在颠沛流离的情况下治校办学。之江大学设立的工程学适应了战时的需要,得到了国民政府的大力支持,适应了战时的需要,在战争中得到了应用,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52年,在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下,之江大学的各个系部被分到其他大学,结束了100多年的历史。纵观这百年的发展,可以看到之大逐步从教会化走向中国社会化。(本文来源于《青春岁月》期刊2017年01期)

李云[6](2016)在《民国时期之江大学宗教教育的历史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之江大学是美国基督教南北长老会在中国开办的高等教育机构,也是民国时期十叁所基督教大学之一。以往学界多侧重于从宏观的视角对于之江大学的校史予以描述,或阐述其课程设置及其特点、国学教育等方面的问题,而对作为教会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或曰其为“本质属性”的宗教教育却少有研究。本文即从校训、校徽、校歌、校风等所表达的基督教精神,宗教课程设置以及课堂外的宗教教育活动等方面对之江大学的宗教教育进行考察。作为一所基督教大学,之江大学与其他基督教大学一样,为适应中国社会环境变化、时势的变迁,经历了由“布道者”到“教育家”的角色变化。在这一角色变化过程中,之江大学的宗教教育模式也进行了策略性的调整与转变。20世纪前二十年是中国基督教发展的黄金时期,但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思想界流传着“西方没落”之说,同时伴随着国内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更助长国人对于“宗教问题”的怀疑态度。进入20世纪二十年代,在民族主义浪潮的袭卷之下,中国社会相继爆发了非基督教运动与收回教育主权运动。这些都成了不利于中国基督教大学宗教教育发展的因素。面对民族主义与国家主义的冲击与挑战,之江大学在宗教教育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回应与调适。在宗教课程设置方面经历了由民国初期以圣经教义灌输为主的必修制到20世纪二十年代的选修制,再到抗战时期,乃至抗战胜利后被逐步调整为附系学程的转变。在课堂之外,之江大学通过养成学生基督化的日常生活规制,举办诸如宗教演讲、查经班、讨论会等丰富多彩的宗教活动以及组织众多的宗教社团或团契来对学生进行灵性教育,抑或信仰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基督化的人格”,即之江大学校训所说“诚仁”的品格,以达致“人格救国”的崇高目标与理想。总之,“以基督教义植德行之基,以文理科学备应世之务”是之江大学办学的目标与宗旨。民国时期的之江大学在应对与调适基督化与本土化、世俗化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时,积极探索并践行了早期以圣经为教材,以礼拜堂为实验室的“课程中心制”到以生活为教材,以现实社会为实验室的“人格中心制”的现代化的宗教教育模式,这一教育模式的转换,也是民国时期教会大学“处境化”的一个缩影。(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期刊2016-06-01)

王婧[7](2015)在《之江大学建筑艺术漫谈》一文中研究指出浙江大学之江校区前身为杭州市在清末民初时所创办的一所教会大学,之江大学于1907年由美国北长老会与南长老会联合创办,是中国十叁所基督教大学之一,之江大学建筑纯粹照搬美国殖民风格与多数中西杂糅的中国教会大学非常不同,其校园规划采用美国早期校园规划布局,既继承英国传统教堂学校的住宿制,又吸取美国自然式布(本文来源于《现代装饰(理论)》期刊2015年08期)

任杭璐,袁彦鹏[8](2014)在《之江大学课程设置本土化进程的社会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之江大学作为近代中国13所基督教大学的代表之一,又作为近代浙江唯一一所教会高等教育机构,于1931年7月在中国注册立案。其课程设置的演进轨迹毋庸置疑是教会在华办学传播西方文明道路中的一个缩影,因而成为研究浙江近代高等教育课程设置的一个典型。(本文来源于《重庆高教研究》期刊2014年04期)

丁文博[9](2013)在《之江大学旧址上红房、下红房建造特征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之江大学作为十叁所基督教教会大学之一,第一批建筑均由美国建筑师设计、并在美国长老会派遣牧师的监督下完成。其中上红房、下红房的建造特征体现了特定时空背景下的美国类型特征与技术水平。本文着重分析了上红房、下红房特定的历史文化与技术背景下,平面布局与结构体系的特征、建筑材料与建造工法的关联。通过对上红房、下红房的图解分析,尝试在西方建筑技术背景下,上红房、下红房如何在平面格局、空间组织等方面适应地形条件、外籍教授的生活习惯,进一步理解来自西方的施工技术、建筑材料与建造工法对于上红房、下红房的建筑外部与内部特征所产生的影响。距今已有百余历史的上红房、下红房依旧保存完好,作为之江大学旧址中红砖建筑的代表作,不仅是历史记忆的标志物之一,更是在处理建筑与场地关系、形式与功能的关系、材料与工法的关系等各方面提供了设计启发。(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3-05-01)

任杭璐,刘剑虹[10](2011)在《立案前之江大学的课程设置及其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之江大学作为19世纪末由西方差会组织在中国创办的13所基督教会大学的代表之一,是唯一由美国南、北长老会在浙江联合创立的高等教育机构。其独具特色的课程设置奠定了浙江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为近代浙江新式人才的培养做出了不可抹煞的贡献。(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期刊2011年06期)

之江大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之江四年,陈从周负笈求学,从结社办刊、师友交往中汲取学养,对陈先生日后的治学、写作和造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他学术成长轨迹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个人轨迹还原1935年秋,18岁的陈郁文从杭州梅登高桥两浙盐务中学入学位于石牌楼(今建国路)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之江大学论文参考文献

[1].钱锋,王森民.20世纪20年代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设计教育及其在中国的移植与转化以之江大学建筑系为例[J].时代建筑.2019

[2].李杭春.陈从周与之江大学[N].文汇报.2018

[3].张淑锵,史伟东.去留肝胆两昆仑:铁蹄下的之江大学[J].杭州(我们).2017

[4].李春颖.战后之江大学复员研究[D].浙江大学.2017

[5].沈忠良.之江大学从教会化到中国社会化的历史研究[J].青春岁月.2017

[6].李云.民国时期之江大学宗教教育的历史考察[D].杭州师范大学.2016

[7].王婧.之江大学建筑艺术漫谈[J].现代装饰(理论).2015

[8].任杭璐,袁彦鹏.之江大学课程设置本土化进程的社会学分析[J].重庆高教研究.2014

[9].丁文博.之江大学旧址上红房、下红房建造特征浅析[D].南京大学.2013

[10].任杭璐,刘剑虹.立案前之江大学的课程设置及其特点[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

标签:;  ;  ;  ;  

之江大学论文-钱锋,王森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