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冠心病的危险因子—C反应蛋白释义(论文文献综述)
吴小平[1](2021)在《心脾同治中药防治冠心病的临床评价及配伍规律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指出,现国内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3.3亿,其中冠心病(CHD)1100万,心血管死亡率居首位。随着人口老龄化,CHD防治形势将更加严峻,其仍是重要研究方向。中医心脾同治理论,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基础,发挥着重要临床价值。本研究运用网络药理学、系统评价和数据挖掘方法进一步探明心脾同治中药治疗CHD的作用机制、临床疗效和配伍规律。一、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心脾同治方治疗CHD的作用机制目的 研究心脾同治方的有效成分及作用靶点,预测其治疗CHD的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TCMSP数据库收集心脾同治方成分及其作用靶点,使用Cytoscape3.7.2 构建中药-成分-靶点网络图;通过 OMIM、DrugBank、GeneCards数据库获取CHD疾病靶点;药物靶点和疾病靶点经Uniprot数据库校正后,使用Venny2.1分析工具获得交集靶点。将交集靶点导入STRING平台进行靶点基因蛋白互作(PPI)分析,将PPI网络文本文件导入Cytoscape3.7.2中,筛选出PPI网络核心靶点。将药物-疾病共有靶点导入Metascape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论(GO)与基因本体论(KEGG)富集分析,运用Cytoscape 3.7.2构建“活性成分-疾病靶点-作用通路”网络图,利用软件中的Network Analyzer工具推测核心成分、核心靶点及核心作用通路。结果 经机体外源化学物吸收(ADME)筛选后,提取黄芪活性成分20种、白术活性成分7种、当归活性成分2种、丹参活性成分64种、黄连活性成分14种、莪术活性成分3种,其共同作用于224个靶点基因;检索OMIM、DrugB ank、GeneCards数据库获得CHD疾病靶点基因1990个,二者取交集,筛选出交集靶点129个。将交集靶点导入STRING平台进行靶点基因PPI分析,筛选出PPI网络核心靶点15个,包括主要有STAT3、JUN、AKT1、MAPK1、TNF、TP53、RELA、MAPK14、MAPK8、IL6、APP、VEGFA、CXCL8、EGFR、FOS。GO与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心脾同治方基于2209条生物过程、148项分子功能、96项细胞组成、193条信号通路,发挥调治CHD的作用。结论 预测心脾同治方可以通过PTGS2、PTGS1、SCN5A、ADRB2等关键靶点,调控FSS、AGE-RAGE、PI3K-Akt、MAPK等信号通路,从抗动脉粥样硬化(AS)、抗血小板聚集、抑制炎症反应、提高心肌能量代谢、减少心肌细胞凋亡等多维度共同发挥效用。二、心脾同治法治疗CHD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目的 通过Meta分析科学评价心脾同治法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为心脾同治法治疗CHD提供更多循证医学证据。方法 1.筛选标准:研究类型为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对象为CHD患者,包括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陈旧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无限制;干预措施方面,试验组为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联用心脾同治中药治疗,对照组为CHD常规西医治疗;疗程≥14天;结局观察指标包括心绞痛症状疗效、心电图疗效、中医证候疗效、高敏C反应蛋白(hs-CRP)。2.检索策略:计算机检索中、外文数据库各四个,分别为: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与 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检索起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3月。3.根据检索策略检索文献并进行资料提取,包括文献的一般资料、研究对象的特征、干预措施、疗效指标及文献的质量评价等。4.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与Meta分析。5.对纳入的研究进行安全性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3424篇文献,最终纳入文献17篇,总样本量为1460例,其中试验组748例,对照组71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心脾同治中药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在心绞痛症状有效率(RR=0.22,95%Cl=[0.1 7,0.26],P<0.00001)、心电图有效率(RR=1.34,95%C1=[1.25,1.44],P<0.00001)、中医证候有效率(RR=1.27,95%C1=[1.13,1.42],P<0.00001)、hs-CRP(MD=-2.29,95%Cl=[-2.80,-1.77],P<0.00001)方面,均优于单纯常规西医治疗。分析纳入文献的心电图疗效发表偏倚,基本呈不对称散点分布,提示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发表偏倚。8项研究观察了相关不良反应情况,其中3项研究出现了不良反应。试验组出现轻微胃部不适、腹泻、头晕,坚持服药后症状消失。对照组发生轻度头晕、腹泻,短时间内自行缓解。二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有出现肝功能异常病例,停用他汀后肝功能恢复正常,胃部不适者加用抑酸药后好转,考虑与他汀类药物及阿司匹林有关。结局指标的GRADE评级证据质量均为低级。结论 心脾同治中药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可改善患者心绞痛症状、中医证候,心电图与hs-CRP,其干预CHD具有一定疗效,具备较良好的安全性,但由于纳入研究的质量普遍不高,故仍需更多高质量循证证据提供支撑。三、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挖掘心脾同治法的配伍规律目的 通过小样本量心脾同治处方,探究心脾同治中药治疗CHD的配伍规律。方法 基于前述Meta分析研究中的心脾同治中药处方建立数据库。对数据进行预处理,统一中药名称。在二次核对处方数据的基础上,将心脾同治处方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应用“统计报表”模块对药物频次、四气五味分布、归经分布等进行统计;基于“数据分析”模块,设定支持度和置信度,筛选并分析高频药物组合及其关联特征,本研究不进行熵聚类新方药物组合分析。结果 17首处方共涉及中药40味,累计使用170频次,前10位高频中药依次是黄芪、丹参、党参、甘草、川芎、白术、茯苓、红花、当归、赤芍。心脾同治药物的四气以温性、平性为主,五味以甘味、苦味、辛味为主,脾、心二经用药频率最高。取支持度为6,共得到57个常用药物组合,包括27组对药、22组角药和7组串药,共涉及9味中药。设置支持度为6、置信度为0.9,对药物组合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得到药物组合18个。结论 脾胃受损,元气不足,继发气滞、湿蕴、痰阻、瘀血是胸痹的重要病机之一,故辨治胸痹可从脾治心。本研究通过分析小样本量心脾同治处方,初步探明了胸痹辨治中心脾同治法及其用药的规律特征。心脾同治用药特点可概括为:立足心脾、寒温并用、甘以健脾、苦以燥湿、辛以活血。补气健脾、祛湿化浊以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四味药为主导,和血药与活血药合用,丹参、川芎、红花、当归可谓心脾同治法中活血祛瘀之主帅。黄芪、丹参在心脾同治中常作为君药使用,使用剂量较大,“黄芪-丹参”为心脾同治中最经典的药对。然而由于样本量较小,仍需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进一步实践验证。
胡明哲[2](2021)在《新型预测因子、幽门螺杆菌感染及中医证候要素与广东地区sICAS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一 新型炎症、脂质标记物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及其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的回顾性分析目的:(1)通过对电子病案系统10年的信息回顾,总结广东地区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sICAS)患者临床资料特点以及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对比不同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以及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患者的临床资料、证候要素分布差异;(2)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ratio of neutrophils to lymphocytes,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ratio ofplatelets to lymphocytes,PLR)、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ratio of lymphocyte to monocyte,LMR)、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ratio of monocytes to HDL cholesterol,MHR)以及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therogenic index of plasma,AIP)等新型炎症、脂质标记物与sICAS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并评估其预测价值,挖掘简便、直观、稳定的血清学预测指标。方法:(1)回顾性收集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中心住院治疗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sICAS患者的电子病案资料。根据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狭窄3组;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神经功能缺损3组;(2)收集人口统计学信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及中医四诊、证候要素等信息;(3)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非参数检验分析不同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以及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sICAS患者临床资料、证候要素分布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上述新型炎症、脂质标记物对sICAS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预测价值,并判断其最佳切入点。结果:(1)本研究共筛选纳入 649例sICAS患者,其中男性患者比例高于女性;患者发病节气以立秋、夏至以及秋分为主;个人史以吸烟史为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为轻度或中度缺损;(2)所有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以中度及重度狭窄为主;责任血管Mori分型以A型为主;脑白质病变程度多为轻度;(3)所有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以风痰瘀血、肝阳上亢及气虚痰瘀证为主;舌象以淡暗舌、暗红舌及暗紫舌为主;苔象以白腻苔、黄腻苔及薄白苔为主;脉象以弦滑脉、数脉及弦脉为主;证候要素则以痰、瘀、风为主;(4)不同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3组患者在性别、责任血管Mori分型(A、B、C型)、脑白质病变分级(0、1、3级)、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1.2mm、>1.2mm)、中医辨证分型为风火痰瘀、气虚湿热痰阻证的患者人数构成比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发病时间、BMI、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水平、NLR、PLR比值等方面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多元无序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仅有高同型半胱氨酸是sICAS患者责任血管中度及重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B=0.301,P=0.006;B=0.330,P=0.002);(6)神经功能轻度及中度缺损的sICAS患者在合并糖尿病病史、责任血管Mori分型(B型)、脑白质病变分级(1级)、合并颈动脉斑块、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1.2mm、>1.2mm)等方面的人数构成比以及BMI、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水平、NLR、PLR、MHR、AIP 比值等方面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二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提示高 NLR 比值(B=0.504,P=0.000)、高 LMR比值(B=0.293,P=0.008)以及合并糖尿病病史(B=1.055,P=0.009)、高甘油三酯(B=1.477,P=0.033)以及高同型半胱氨酸(B=0.093,P=0.000)等是影响sICAS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结果提示高NLR比值对sICAS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一定的预测价值(P=0.000);而高LMR比值对sICAS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预测价值较低(P=0.489)。结论:本回顾性分析的主要研究结果提示广东地区sICAS患者中医证候要素以痰、瘀、风为主;高同型半胱氨酸是影响sICAS患者责任血管中度及重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糖尿病病史、高甘油三酯、高同型半胱氨酸以及高NLR、LMR 比值是影响sICAS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高NLR 比值对sICAS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预测价值较高。研究二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缺血性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风险相关性的Meta分析目的:通过实施观察性研究的Meta分析,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及其亚型发病风险的相关性,以期更新循证医学依据,为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方法:计算机检索 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包括 CENTRAL 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NKI、万方、重庆VIP等数据库。纳入报告了多变量调整优势比(odds ratios,OR)及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的观察性研究。检索时限为自数据库成立至2020年4月。利用Stata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选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分析,同时进行亚组分析、异质性检验、敏感性分析以及发表偏倚风险评估。结果:(1)共纳入24项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观察性研究,其中17项为病例对照研究,7项为队列研究。效应量合并结果提示Hp感染与IS发病风险增加显着相关[OR(95%CI)=1.52(1.31-1.77)];(2)亚组分析结果提示研究类型、患者背景、Hp检验方式以及国家地域差异等因素可能是导致研究之间存在较大异质性的主要原因。其中以脑卒中分型及Hp感染检测手段为分组依据进行亚组分析的效应量合并结果提示Hp感染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增加显着相关[OR(95%CI)=2.69(1.63-4.44)];而IgG抗体阳性及CagA抗体阳性的Hp感染均与IS的发病风险呈正相关[OR(95%CI)=2.09(1.23-3.56);OR(95%CI)=1.42(1.18-1.70)];(3)尽管各研究之间存在较大的异质性(I2=65.8%,P=0.000),但敏感性分析提示效应量合并结果稳定,并且漏斗图未发现明显的发表偏倚(P=0.112)。结论:Hp感染与IS及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密切相关,但Hp感染与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等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研究三 Hp感染与sICAS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及其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的相关性研究目的:基于Meta分析结论,通过前瞻性病例系列分析的形式,进一步评价Hp感染与广东地区sICAS患者发病特点及其中医证候要素、阴阳类证分布规律之间的相关性,为sICAS患者的病因防治、中医证候辨证思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连续性纳入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于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中心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sICAS患者;根据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将入组患者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狭窄三组;根据Hp毒力菌株感染情况将入组患者分为I型感染、II型感染及Hp阴性三组;(2)收集入组患者人口统计学信息、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及中医证候要素、阴阳类证分布规律等信息;(3)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非参数检验等分析不同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sICAS患者临床资料特征差异以及Hp感染与各类临床资料特征的相关性;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Hp感染与sICAS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1)共筛选纳入148例sICAS患者,其中颅内动脉轻度狭窄者49例,中度狭窄者27例,重度狭窄者72例;HpⅠ型感染者88例,Ⅱ型感染者12例,Hp阴性者48例;所有患者中医证候要素以痰湿证、内火证为主,阴阳类证以阴证类为主;(2)不同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3组患者在职业为农民、HpⅠ型感染或Hp阴性的患者人数构成比以及脂蛋白a、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水平、ApoA1/ApoB 比值等方面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重度狭窄组在职业为农民、Hp Ⅰ型感染或Hp阴性的人数构成比以及脂蛋白a水平、ApoA1/ApoB 比值等方面与轻度狭窄组相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Hp感染分型的3组患者在BMI评分、颈动脉等回声斑块检出率以及证候要素为内火证的人数构成比等方面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Hp Ⅰ型感染组在BMI评分、颈动脉等回声斑块检出率以及证候要素为内火证等方面的人数构成比与Hp阴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p Ⅱ型感染组在颈动脉等回声斑块检出率以及证候要素为内火证等方面的人数构成比与Hp阴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多元无序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ApoA1/ApoB比值及Hp Ⅰ型感染是sICAS患者颅内动脉重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Hp感染程度与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B=0.959,P=0.038)。结论:Hp感染是sICAS患者颅内动脉重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感染程度越重,狭窄程度越高。合并Hp感染的sICAS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以痰湿及内火证为主,阴阳类证则以阴证类为主。
滕静[3](2020)在《升解通瘀颗粒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升解通瘀颗粒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的心绞痛症状积分、心电图、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以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评价升解通瘀颗粒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从抗炎角度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我院门诊及病房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52例。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升解通瘀颗粒,每日3次,每次2袋,疗程4周;对照组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每日3次,每次4粒,疗程4周。分别在治疗前以及治疗后观察心绞痛症状积分、心电图、中医证候积分、西雅图心绞痛生活质量评分以及HS-CRP、IL-6、INF-α等炎症因子,并记录血常规、肝肾功、凝血功能指标水平。结果:1、一般资料:本试验计划纳入60例符合纳排标准的UA患者,共脱落5例,未完成病例3例。试验组脱落2例,未完成1例;对照组脱落3例,未完成2例。最终观察52例,试验组27例,对照组25例。入组患者平均年龄为62.6±8.16岁。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均以男性居多,试验组男性22(81.5%)例,对照组男性16(64%)例。两组BMI数值均>25 kg/m2,其分级属于超重水平。吸烟史及饮酒史各组均占40%或以上。两组患者合并高血压疾病约80%;合并糖尿病者,试验组占33.3%,对照组占48%;合并陈旧性心肌梗死及脑梗死者近约20%。有半数以上患者曾行冠脉支架植入,有2例患者曾行冠脉搭桥术。血运重建后两组患者均存在冠状动脉主支及主要分支狭窄50%及以上者达90%以上。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指数、心率、血压、合并疾病以及治疗前心绞痛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评分、炎症因子水平等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疗效分析:①心绞痛症状积分:试验组治疗后心绞痛症状各项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经配对样本t检验,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后心绞症状各项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经配对样本t检验,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试验组心绞痛发作次数低于对照组,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P=0.03<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心绞痛持续时间、疼痛程度、硝酸甘油用量及心绞痛总积分上两组间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心绞痛症状疗效比较: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5.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两组心绞痛症状改善的总有效率比较,经卡方检验X2=0.016,P=0.899>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心电图比较:治疗后试验组心电图总有效率为59.3%,对照组心电图总有效率为60%,两组差别比较经卡方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后试验组中医证候疗效有效率为88.9%,对照组为80%,两组有效率差异经卡方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3、生活质量评价:治疗后两组患者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价在PL、AS1、AF、TS、DP各项较治疗前评分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试验组在改善AS1方面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炎症因子水平:治疗后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HS-CRP、IL-6、INF-α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经配对样本t检验,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试验组HS-CRP、IL-6 水平下降较对照组明显,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安全性评价:治疗期间两组患者无不良事件发生;不良反应中试验组有3例患者出现大便次数增多,对照组有2例患者自觉食欲下降、恶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指标均无明显异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升解通瘀颗粒能显着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心绞痛临床症状,提高中医证候疗效,具有与通心络胶囊同等的疗效,且在改善心绞痛发作次数上优于通心络胶囊。2、升解通瘀颗粒能有效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生活质量,且长解通瘀颗粒在改善心绞痛稳定状态方面优于通心络胶囊。3、升解通瘀颗粒能有效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HS-CRP、IL-6、INF-α水平,在降低HS-CRP、IL-6水平上优于通心络胶囊。4、升解通瘀颗粒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试验过程无不良事件发生,血常规、肝肾功、凝血功能等指标未见异常。
张辛欣[4](2020)在《急性冠脉综合征高危因子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中医证候关联规则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检索文献确立影响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发生的高危因素,并据此构建ACS高危因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Nomogram模型,用以估测ACS发病风险概率,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通过文献检索的方式,系统收集ACS中医常见证型及主症,对ACS常见中医证型的症状之间进行关联规则评价,确定每种证型的常见主症,以期为临床辨证提供有效的检索工具。方法:通过中英文网络数据库查找2000年01月-2019年12月中与ACS发病相关的文献,搜集汇总影响ACS发生的危险因素,使用IBM SPSS 22.0及Graph Pad prism8.0软件,运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学方法确定ACS发生的高危因素,绘制ROC曲线评估预测指标的准确性,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通过文献查阅收集的方式,整理自2010年01月-2019年12月的ACS中医医案文献,对证型、症状归纳统计,使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Apriori算法对常见证型-症状关联规则分析,并筛选出现各证型的频率高者前10位中医症状,总结ACS高频证型的主要症状。结果:文献统计结果显示ACS组210例,非ACS组141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CS组年龄、hs-CRP、Hcy、Fib、尿酸、RDW、心率指标水平高于非ACS组,两组在吸烟、冠心病家族史、糖尿病病史、高尿酸血症病史方面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s-CRP升高{OR(优势比,odds ratio)=1.214,95%CI(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0.962-1.088)}、Hcy水平升高(OR=1.254,95%CI:1.150-1.368)、Fib增大(OR=2.494,95%CI:1.719-3.602)、尿酸升高(OR=1.016,95%CI:1.006-1.025)、RDW升高(OR=1.659,95%CI:1.203-2.288)是ACS发生的危险因素(OR>1,P<0.05)。绘制ROC曲线,ROC曲线显示,5项指标联合预测准确性最高(AUC:0.948,P<0.05),根据最大约登指数求得各指标临界值为hs-CRP(3.395mg/m L)、Hcy(12.83μmol/L)、Fib(3.15mg/L)、尿酸(314.295μmol/L)、RDW(13.105%),运用R软件初步构建急性冠脉综合征Nomogram模型,列线图模型的C-index为0.949((P<0.01));按照中医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筛选有效医案200例,涉及证型23种,痰瘀阻滞证共35例(17.6%),构成症状及舌脉33个,胸闷、胸痛、脉弦滑、苔白腻、乏力、气短、舌质暗红为主要症状,舌质暗红与胸痛关联最密切;气虚血瘀证33例(16.6%),构成症状及舌脉42个,胸痛、气短、胸闷、乏力、苔薄白为主要症状,胸闷、胸痛、气短三者关联度最强;气滞血瘀证25例(12.6%),构成症状及舌脉38个,胸痛、胸闷、脉弦细、舌质暗红、苔薄白为主要症状,胸闷、舌质暗红、苔薄白关联度较高,苔薄白和胸痛关联密切;痰浊闭阻证23例(11.6%),构成症状及舌脉47个,胸闷、胸痛、脉弦滑、胃脘症状、苔白腻为主要症状,胸闷、胸痛、脉弦滑为关联度较高的一组症状;气阴两虚证21例(10.6%),构成症状及舌脉40个,乏力、苔薄白、胸闷、舌质红、气短为主要症状,胸闷、苔薄白,乏力关联度最高;心阳不振证18例(9.0%),构成症状及舌脉47个,胸闷、胸痛、乏力、苔薄白、畏寒为主要症状,胸闷、胸痛、乏力三者之间关系较紧密。结论:hs-CRP≥3.395mg/m L、Hcy≥12.83μmol/L、Fib≥3.15mg/L、尿酸≥314.295μmol/L、RDW≥13.105%是ACS发生的高危因素,ACS回归方程为logit(P)=-19.293+0.182×hs-CRP+0.254×Hcy+0.867×Fib+0.019×尿酸+0.406×RDW,构建急性冠脉综合征Nomogram预警模型,用来预测ACS的风险概率;初步确立了急性冠脉综合征中医常见6种证型,分别为痰瘀阻滞证、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心阳不振证。并根据关联规则的置信度和支持度归纳总结了每种证型中关联度较强的症状组合,可为临床证型诊断提供参考借鉴。
刘丽[5](2020)在《桂枝新加汤对自主神经功能损害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脂、hs-CRP的影响及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桂枝新加汤对自主神经功能损害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大鼠脂质因子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并从临床上观察其疗效,以期为自主神经功能损害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方法:1.动物实验部分: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假手术组、立普妥组、桂枝新加汤组,每组12只,空白组给予普通饲料饲养18周,将模型组、立普妥组、桂枝新加汤组采用颈交感干离断(TCST)模拟长效神经节阻滞(SGB),制造自主神经功能损害模型,假手术组仅进行麻醉及颈交感干剥离操作,但不离断及结扎。同时,除空白组外,其余四组在1-12周给予高脂饲料喂养及维生素D3腹腔注射,建立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造模成功后,在第12-18周给予普通饲料喂养,立普妥组予立普妥灌胃,桂枝新加汤给予中药灌胃,每日一次,连续6周,观察各组大鼠在第12周末、18周末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胆固醇(HDL-C)、低密度胆固醇(LDL-C)及hs-CRP的变化,比较各组大鼠在造模前后及治疗后出汗电位的变化,以此为代表反应大鼠的自主神经功能。2.临床实验部分:收集60例青岛市中医医院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立普妥(20mg,qd)口服,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桂枝新加汤(桂枝9g、白芍15g、甘草6g、生姜15g、大枣9g、党参15g),药品由青岛市中医医院中药房统一调配成免煎颗粒后包装,每次1袋,早晚餐后冲服。两组疗程均为半个月,观察TC、TG、HDL-C、LDL-C、hs-CRP的变化及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自主神经量表(SCOPA-AUT)的评分变化。结果:动物实验中,立普妥组与桂枝新加汤组在18周末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较第12周末均降低,经统计处理分析,P<0.05,具有差异性。此两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均升高,且桂枝新加汤组较立普妥组升高更多,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组、模型组、假手术组12周末和18周末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桂枝新加汤组大鼠hs-CRP在第18周末较12周末明显降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四组hs-CRP水平的变化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观察中,经治疗,患者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降低,经统计处理分析,组内比较P<0.05,具有差异性。两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组间比较中,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hs-CRP水平都有降低,但对照组降低很少,实验组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桂枝新加汤可以降低SC OPA-AUT评分,治疗前后水平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也有降低,但明显不如实验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桂枝新加汤可以降低TC、TG、LDL-C的水平且能够提高HDL-C的水平,降低血脂,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2.桂枝新加汤可以降低hs-CRP的水平,抑制体内炎性反应,防治颈动脉粥样硬化;3.桂枝新加汤可以提高大鼠颈交感干受损后的出汗电位,降低患者的SCOPA-AUT评分,改善自主神经功能。
李祥[6](2020)在《芪蛭通络胶囊中补益气血类药药效学评价及血清药化初步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芪蛭通络胶囊上市多年,临床效果良好。其作为一个由26味中药构成的大复方,成分复杂,药效物质基础尚不明确,为寻找芪蛭通络胶囊中的药效物质基础,确定该胶囊的真正活性成分。本研究根据芪蛭通络胶囊中各药味的传统功效与现代药理研究,将该胶囊进行拆方研究,本研究主要研究拆方后芪蛭通络胶囊中的8味补益气血药,对这8味补益气血药进行药效学评价以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探究补益气血药味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方法1.采用饥饿、高脂联合醋酸泼尼松龙口服的方法制备气虚血瘀证模型,以相关行为学表征、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及血清中ET-1、C-反应蛋白、NO含量作为观测指标,观察芪蛭通络胶囊全方、补益气血组、全方缺补益气血组对气虚血瘀证大鼠的影响。2.采用力竭游泳的方法制备气虚证模型,以各组力竭游泳时长、血清尿素含量、肝糖原含量、乳酸脱氢酶活性以及胸腺、脾脏脏器指数作为观测指标,观察芪蛭通络胶囊全方组、补益气血组、全方缺补益气血组对气虚小鼠运动及免疫功能的影响。3.采用乙酰苯肼联合环磷酰胺的方法制备血虚小鼠模型,以各组小鼠外周血WBC、PLT、RBC、HGB、MCH、HCT的数值作为观测指标,观察芪蛭通络胶囊全方组、补益气血组、全方缺补益气血组对血虚小鼠补血作用的影响。4.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仪,确立补益气血药组相关的超高效液相特征图谱,考察并确定不同批次下补益气血药组特征图谱的共有峰;随后通过对补益气血药各单味药、补益气血药缺单味药及对照品在同条件下的超高效液相图谱的鉴别和指认,确定共有峰的归属,明确各味药对指纹图谱的贡献。5.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仪,建立空白大鼠、模型大鼠、空白给药大鼠、模型给药大鼠血清超高效液相特征图谱,通过各色谱图的比较,分析补益气血组潜在的入血成分,初步探究芪蛭通络胶囊中补益气血药味的药效物质基础。结果1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出现“气虚血瘀”的表现,模型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升高(P<0.05),C-反应蛋白、ET-1水平增高(P<0.05),NO含量降低(P<0.05),上述指标证实,复制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较为成功。各给药组的全血粘度在各切变率下均低于模型组(P<0.05),各给药组C-反应蛋白、ET-1水平低于模型组(P<0.05),NO含量高于模型组(P<0.05)。表明各给药组对气虚血瘀证大鼠均可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其中芪蛭通络胶囊中缺补益气血药味组在全血粘度(低切I)中低于空白组(P<0.05),但在降低C-反应蛋白、ET-1含量,同时升高NO含量中,芪蛭通络胶囊全方组更好,表明补益气血药味对全方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2.与模型组相比,全方组与补益气血组在力竭游泳时间长短上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与模型组相比,实验各组可有效提高小鼠抗疲劳能力,减少小鼠体内肝糖原的消耗(P<0.05),降低小鼠体内尿素氮的含量(P<0.05),同时降低乳酸脱氢酶的活性(P<0.01)。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胸腺、脾脏指数降低(P<0.05),说明造模成功,模型组免疫力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全方组和补益气血组的胸腺、脾脏指数显着增高(P<0.01),缺补益气血组的脏器指数增高程度不及其他两组(P<0.05),证实补益气血药味可缓解运动性疲劳,提高免疫功能。3.模型组的WBC、PLT、RBC、HGB、MCH较空白组有下降趋势(P<0.05或P<0.01),HCT有上升趋势(P<0.01),说明造模成功。与模型组对比,全方组与补益气血组均能提高WBC、PLT、RBC、HGB、MCH,同时降低HCT(P<0.05或P<0.01)。同缺补益气血组相比,全方组和补益气血组可显着升高HGB、MCH,同时降低HCT(P<0.05或P<0.01),证实补益气血药味在芪蛭通络胶囊中确有补血作用,进一步说明补益气血药味在芪蛭通络胶囊全方中发挥着一定作用。4.首先对供试品制备条件进行摸索,同时考察并优化了设定的色谱条件,最终确立了芪蛭通络胶囊中补益气血药的超高效液相特征图谱。最终确定该图谱建立的色谱条件为:选用Zorbax SB-C18色谱柱(100mm×2.1mm,1.8μm);选择的流动相为乙腈(A)-0.1%磷酸水(B);最终确定其梯度洗脱条件为(011min,5%17%A;1117min,17%17%A;1725min,17%30%A;2536min,30%42%A;3646min,42%70%A),进样量为1μL,检测波长210nm,柱温为25℃,流速为0.3mL·min-1,信号采集时间为46min。随后考察了8批样品的相似度,均高于98%,证实该方法稳定可靠,同时在图谱中共指认出23个共有峰。随后对补益气血药的单味药和补益气血药缺单味药的超高效液相图谱进行对比,并归属其中的共有峰,数据表明芪蛭通络胶囊中8味补益气血药在共有峰图谱上均有所体现。随后与对照品溶液色谱图进行比对,指认鉴定出7个成分,分别为3号峰为没食子酸、8号峰为芍药苷、11号峰为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15号峰为黄芪甲苷、16号峰为大黄素、17号峰为阿魏酸、20号峰为人参皂苷Rb1。5.通过模型大鼠与空白大鼠、空白给药大鼠与模型给药大鼠入血成分两两对照后,结合补益气血药UPLC特征图谱,共检测出10个入血成分,其中4个为原型成分,6个为代谢成分。结论从芪蛭通络胶囊全方中拆分出来的补益气血药味,对全方作用的发挥有很大作用,研究补益气血药味组的药效物质基础对阐释全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具有一定的帮助。最终通过构建的8味补益气血药体外指纹图谱,以及利用血清药物化学的方法,考察空白与模型大鼠,空白给药与模型给药大鼠体内的入血成分,探究补益气血药在体内的代谢及转化,有助于揭示全方中补益气血药的药效物质基础,为芪蛭通络胶囊全方物质基础的揭示提供条件,为芪蛭通络胶囊的配伍科学性提供实验支持,同时为以后大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思路。
顾叶青[7](2020)在《天津成年人群中正常范围内甲状腺功能指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联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1.通过横断面研究设计,在甲状腺功能正常的人群中,探讨甲状腺功能指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的相关性,为进一步探索甲状腺功能指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影响提供基础资料。2.通过队列研究设计,在甲状腺功能正常的人群中,评估基线甲状腺功能指标及其长期变化趋势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关联;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估甲状腺功能指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诊断能力并计算其截断值。3.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等严谨的统计方法,设计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对新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匹配基线特征相似的对照组,评估基线甲状腺功能指标及其长期变化趋势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关联。进一步明确甲状腺功能指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影响。方法1.该研究人群来源于2013-2019年天津慢性低度炎症与健康队列的数据。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roxine,FT4)和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水平的浓度通过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颈动脉粥样硬化通过超声检查进行评估。甲状腺功能指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每年评估一次。2.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甲状腺功能指标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的关联。3.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FT3、FT4和TSH的基线值、平均值和变化值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之间的关联。采用ROC曲线及AUC评估甲状腺功能指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预测价值,并计算其截断值。4.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对新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匹配基线特征相似的对照组,并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基线甲状腺功能指标及其长期变化趋势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联。结果1.横断面研究分析结果本研究纳入的受试者全部是甲状腺功能正常的人,最终纳入了14,406人,其中5,013人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为30.9%。在调整了多个混杂因素后,FT3、FT4和TSH每增加一个单位,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的调整比值比(odds ratio,OR)(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分别为1.11(1.02,1.20)(P=0.01),1.05(1.03,1.07)(P<0.0001),和1.04(0.99,1.08)(P=0.10)。2.队列研究分析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了3,543人,经过最大6年的随访(随访时间中位数:4.2年),有955人新诊断为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密度为111.3每1000人年。在调整了多个混杂因素后,FT3、FT4和TSH每增加一个单位,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调整风险比(hazards ratio,HR)(95%CI)分别为1.12(0.99,1.28)(P=0.08),1.01(0.98,1.04)(P=0.59),0.97(0.90,1.05)(P=0.45)。FT3、FT4和TSH平均水平每增加一个单位,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调整HR(95%CI)分别为1.35(1.22,1.49)(P<0.0001),1.16(1.12,1.20)(P<0.0001),0.93(0.86,1.02)(P=0.11)。FT3、FT4和TSH变化量每增加一个单位,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调整HR(95%CI)分别为1.34(1.22,1.47)(P<0.0001),1.22(1.19,1.25)(P<0.0001),0.92(0.77,1.09)(P=0.32)。FT3和FT4平均水平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AUC(95%CI)分别为0.57(0.55,0.59)和0.59(0.57,0.61)(所有P<0.0001)。FT3和FT4的平均水平对颈动脉粥样硬化预测的截断值,分别为4.89 pmol/L和14.86 pmol/L;FT3和FT4变化量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AUC(95%CI)分别为0.53(0.51,0.55)(P=0.02)和0.56(0.54,0.58)(P<0.0001)。FT3和FT4变化量对颈动脉粥样硬化预测的截断值,分别为6.22 pmol/L和0.26 pmol/L。3.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分析结果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产生了948名新发颈动脉粥样硬化和948名非颈动脉粥样硬化者。该研究结果显示,基线FT3、FT4和TSH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联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的P>0.05)。FT3和FT4平均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成明显正相关(所有的P<0.01),但TSH平均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关联无统计学意义(P>0.05)。FT3和FT4变化量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成明显正相关(所有的P<0.0001),但TSH变化量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关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甲状腺功能正常的人群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30.8%)仍然很高。即使在甲状腺功能正常的人群中,甲状腺功能指标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有关,其中FT3和FT4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呈正相关,但未发现TSH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的关联。该研究首次在甲状腺功能正常的中国人群中发现甲状腺功能指标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有关联,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控提供了新的思路。2.随访期间FT3和FT4的平均水平和变化量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正相关,但未发现基线FT3和FT4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关联有统计学意义。同时,该研究未发现TSH水平(包括基线、平均水平、变化量)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有关联。这些结果表明血清FT3和FT4持续高水平和/或不断升高会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风险。3.相比于随访期间FT3和FT4的变化量,其平均水平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诊断能力更强。当FT3和FT4的平均水平或变化量超过截断值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就会增加。4.通过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发现随访期间FT3和FT4的平均水平和变化量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仍然呈明显的正相关。该研究结果与队列研究的结果类似。5.为了预防和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可能有必要关注那些血清FT3和FT4水平持续高和/或不断升高的人群。甲状腺功能可能作为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一个新的靶向,为将来新药的研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李莹莹[8](2020)在《老年住院患者血N末端B型利钠肽原水平与衰弱的关系及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背景]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的首要死亡原因。老年人群中,尤其是在老年住院患者中,衰弱的发生率也较高。衰弱与心血管疾病往往同时存在又相互促进。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erminal type B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作为目前心血管领域,尤其是心力衰竭领域广泛应用的生物标志物,与许多心血管疾病的预后密切相关。对临床上未诊断心力衰竭的老年住院患者,NT-proBNP与衰弱之间的关系,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目前研究较少。[目的]分析老年非心力衰竭住院患者血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erminal type B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水平与衰弱的关系,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及性别差异,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入选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在我院住院的年龄≥65岁老年患者,排除临床诊断心力衰竭或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50%的患者,采用Fried表型进行衰弱评估,将患者分为无衰弱组、衰弱前期组和衰弱组,收集临床资料和实验室及辅助检查,测定血NT-proBNP水平,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认知功能。横断面分析NT-proBNP水平与衰弱的关系,并探讨NT-proBNP 及 NT-proBNP 联合其他生物标志物对衰弱 的诊断价值。根据血 NT-proBNP水平将患者分为两组:低NT-proBNP组和高NT-proBNP组,分别在患者入组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记录复合终点事件发生情况。复合终点事件包含全因死亡、各种原因再次入院或急诊室治疗。采用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终点事件的影响因素。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NT-proBNP和衰弱对不同性别老年住院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共604例患者纳入分析,平均年龄74.9±6.5岁,其中无衰弱组130例(21.5%),衰弱前期组327例(54.1%),衰弱组147例(24.3%)。随衰弱程度升高,NT-proBNP水平升高(P<0.001)。衰弱组NT-proBNP水平显着高于衰弱前期组[235.7(104.1,650.3)比 123.2(67.7,281.7),P<0.001],衰弱前期组显着高于非衰弱组[123.2(67.7,281.7)比 88.2(49.9,203.1),P<0.001]。随衰弱程度升高,左房前后径增大(P<0.05),而 LVEF 降低(P<0.05)。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NT-proBNP 水平与衰弱独立相关(Log NT-proBNPOR=2.581,95%CI=1.52~4.381,P<0.001)。NT-proBNP 对衰弱有一定诊断价值,ROC 曲线下面积为 0.688(95%CI:0.647~0.727,P<0.001)。NT-proBNP联合前白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hsCRP)、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对衰弱的诊断价值最大,ROC曲线下面积0.717(95%CI:0.677~0.756),显着高于前白蛋白联合hsCRP及25(OH)D3的检测方法[曲线下面积差为0.0426(95%CI:0.0114~0.0737),P=0.0074]。NT-proBNP 联合前白蛋白;NT-proBNP联合前白蛋白、hsCRP、25(OH)D3;前白蛋白联合hsCRP及25(OH)D3这三种检测手段对不同性别的衰弱诊断,无明显差异(P>0.05)。根据前期研究中NT-proBNP对衰弱的诊断界值170.6 ng/L,将患者分为两组:低 NT-proBNP 组(<170.6ng/L)和高 NT-proBNP 组(≥170.6ng/L)。分别在患者入组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记录复合终点事件发生情况。中位随访时间344天(265,359),随访期间复合终点事件发生178例(29.5%),全因死亡19例(3.2%),失访12例(2.0%)。按NT-proBNP高低分组,低NT-proBNP组 356 例(58.9%),高 NT-proBNP 组 248 例(41.1%)。两组相比,高 NT-proBNP组患者年龄更大(77.6±6.3比73.1±6.0岁,P<0.001),女性比例高(54.4%比46.1%,P=0.043),体重指数低(24.4±3.5 比 25.5±3.4kg/m2,P<0.001);合并心房颤动(28.6%比 9.8%,P<0.001)、心肌梗死(12.9%比 4.8%,P<0.001)和卒中/TIA(25%vs 17.7%,P=0.029)的比例高;血红蛋白(125.9±15.7 比 131.2±14.4 g/L,P<0.001)、白蛋白(39.1±3.1 比 39.7±3.1 g/L,P=0.020)、甘油三酯(1.3±0.7 比 1.4±0.9mmol/1,P=0.026)、肌酐清除率(65.4±21.5比81.7±22.9ml/min,P<0.001)更低;认知水平和日常活动能力更低,握力更弱,步行速度更慢,呼气峰流速更低(P<0.05)。1年随访结果显示,高NT-proBNP组患者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显着高于低NT-proBNP组(35.1%比25.6%,P=0.013)。其中,高NT-proBNP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着高于低 NT-proBNP 组(16.9%比 10.7%,P=0.028);高 NT-proBNP 组患者的全因死亡率显着高于低 NT-proBNP 组(4.8%比 2.0%,P=0.048)。Kaplan-Meier 生存分析显示同样的趋势。另外,高NT-proBNP组的再入院率、急诊再入院率均显着高于低NT-proBNP组(P均<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结果显示,NT-proBNP是复合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log NT-proBNP HR=1.314,95%CI:1.002~1.721,P=0.048),也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log NT-proBNP HR=1.777,95%CI:1.185~2.664,P=0.005)。衰弱是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4.412,95%CI:1.273~15.288,P=0.019)。采用 Kaplan-Meier 生存分析法,分别分析 NT-proBNP 和衰弱对不同性别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发现,男性患者中,高NT-proBNP组的无事件生存率显着低于低NT-proBNP组(log-rank P=0.0234);女性患者中,衰弱患者1年的无事件生存率显着低于无衰弱者(log-rank P=0.0030)。[结论]老年住院衰弱患者中血NT-proBNP水平升高,且经过校正房颤、肌酐清除率的影响因素后,仍是衰弱的独立相关因素。NT-proBNP对衰弱有一定诊断价值,NT-proBNP联合前白蛋白、hsCRP、25(OH)D3的4种生物标志物的联合检测对住院衰弱患者的诊断价值最大,且男性和女性之间并无显着差异;经过1年随访,NT-proBNP是患者复合终点事件和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衰弱是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两者对预后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
杜旭勤[9](2020)在《基于mRNA表达谱和TLR信号通路探讨养阴益气活血法防治GK大鼠大血管病变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实验研究选用GK大鼠作为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模型动物,研究养阴益气活血法的代表方参芪复方对GK大鼠大血管病变的影响。应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探索养阴益气活血法干预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分子机制,从差异m RNA表达谱和TLR信号通路探讨养阴益气活血法通过阻断“代谢记忆”,调控免疫炎症微环境途径来防治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分子机制。方法:第一部分:养阴益气活血法对GK大鼠大血管病变的影响研究。100只空腹血糖≥11.1mmol/l的7-8周龄雄性自发性2型糖尿病GK大鼠适应性饲养一周后,给予高脂饲料饲养4周,维持高血糖状态以模拟糖尿病高血糖“代谢记忆”过程来建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模型。造模成功后,将100只实验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模型组、西药组、参高组、参中组、参低组,每组各20只GK大鼠,另设20只Wistar大鼠作为空白组。西药组给以二甲双胍灌胃干预,参高组、参中组、参低组分别予以参芪复方高、中、低剂量灌胃干预,模型组与空白组均予以蒸馏水灌胃干预12周。实验灌胃干预期间密切观察六组大鼠一般状况,每周测体重和空腹血糖。实验结束后,检测血清CHOL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TLR4、IFN-γ、IL-4水平,HE染色观察胸主动脉形态学改变情况,TUNEL染色观察胸主动脉凋亡情况。第二部分:养阴益气活血法对GK大鼠大血管病变m RNA表达谱的影响研究。实验大鼠造模、分组和给药方法均同第一部分。干预结束后,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对每组随机选取的4个胸主动脉组织样本进行m RNA表达谱检测,对筛选出的免疫炎症相关差异m RNA进行蛋白互作网络分析、GO富集分析,以及KEGG富集分析。结果:第一部分:1、本实验成功建立了GK大鼠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模型:与空白组Wistar大鼠比较,模型组GK大鼠精神萎靡,反应迟缓,懒动,体重升高缓慢,存在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糖、高血脂和免疫炎症紊乱;胸主动脉HE染色显示血管内皮损伤严重,TUNEL染色显示细胞凋亡明显,凋亡率增高,以上均符合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特征。2、养阴益气活血法治疗GK大鼠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效果确切:经过养阴益气活血法的代表方参芪复方治疗后,参芪复方各组大鼠精神状态逐渐变好,血糖、血脂水平下降,TLR4表达减少,促炎细胞因子IFN-γ表达水平下降,抗炎细胞因子IL-4表达水平增加,血管内皮损伤恢复至接近正常,胸主动脉组织细胞凋亡减少,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血糖、血脂和免疫炎症介质水平变化,以及胸主动脉病理、细胞凋亡等方面均体现出了养阴益气活血法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有效干预。3、养阴益气活血法可通过降低TLR4水平,调节Th1、Th2类细胞因子的表达来调整Th1/Th2细胞免疫平衡,减轻炎症反应,抑制细胞凋亡,阻断“代谢记忆”,从而防治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经过参芪复方治疗后,血清TLR4表达减少,Th1类特征性促炎因子IFN-γ的表达减少,Th2类特征性抗炎因子IL-4的表达增加,IFN-γ/IL-4水平下降,胸主动脉组织细胞凋亡减少,以上体现出养阴益气活血法可通过降低TLR4水平,使Th1/Th2免疫平衡向Th2细胞偏移,减轻炎症反应,抑制细胞凋亡,阻断“代谢记忆”,从而防治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第二部分:1、养阴益气活血法可广泛调控GK大鼠胸主动脉差异m RNA的表达:与空白组Wistar大鼠比较,模型组GK大鼠胸主动脉m RNA差异表达明显,此决定了GK大鼠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在病理形态上的差异表现;与模型组比较,参高组、参中组差异m RNA以上调为主,且参高组上调趋势更明显;参低组差异m RNA以下调为主。2、养阴益气活血法可广泛调控GK大鼠胸主动脉免疫炎症相关差异m RNA的表达:与空白组Wistar大鼠比较,模型组免疫炎症相关的差异基因表达明显,此提示免疫炎症过程可能参与了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与模型组比较,参高组、参中组免疫炎症相关的差异m RNA以上调为主,且参高组上调趋势更明显;参低组差异m RNA以下调为主;在排序前十免疫炎症相关的差异m RNA中,参芪复方可逆向调节的差异m RNA是Irf7、Mx2、Ccl21、Adrb2。3、养阴益气活血法可调控GK大鼠蛋白互作网络关键基因的表达:参芪复方治疗后大鼠胸主动脉组织蛋白互作网络分析发现,差异基因Il6、Socs3、Ccl2、Cxcl1编码蛋白的网络节点度最高,这些基因可能是参芪复方调控大鼠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免疫炎症反应过程的关键基因。4、养阴益气活血法可调控差异m RNA免疫炎症密切相关的生物学过程:GO富集分析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参芪复方可逆向调节免疫炎症相关差异m RNA Mx2、Irf7、Adrb2、Ccl21,以及免疫炎症相关的关键基因Il6、Ccl2、Cxcl1涉及的生物学过程与免疫炎症反应过程密切相关。5、养阴益气活血法可调控TLR信号通路和NLR信号通路:KEGG Pathway富集分析显示,参芪复方调控免疫炎症相关差异m RNA涉及的信号通路中最为显着(q-value<0.05)的是TLR信号通路和NLR信号通路。6、养阴益气活血法可影响TLR信号通路相关差异基因的表达:TLR信号通路差异基因统计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参高组有4个显着性差异基因Irf7、Il6、Fos、Nfkbia,推测养阴益气活血法可能通过调控Irf7、Il6、Fos、Nfkbia基因的表达,影响TLR信号通路,从而防治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结论:养阴益气活血法能改善糖尿病大血管病变GK大鼠的一般状态,降低血糖,改善脂代谢紊乱,调整Th1/Th2免疫平衡,减轻炎症反应,保护大鼠血管内皮损伤,阻断“代谢记忆”;其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调控免疫炎症密切相关的生物学功能和TLR信号通路、NLR信号通路及Irf7、Mx2、Ccl21、Adrb2、Il6、Socs3等基因,达到促进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早期受损血管内皮细胞修复的作用;其中调控TLR信号通路,是调整Th1/Th2免疫平衡,减轻炎症反应,抑制细胞凋亡,阻断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代谢记忆”的可能机制。体现了养阴益气活血法的代表方参芪复方整体治疗,防治结合,少火生气以扶正祛邪的中医优势。
高志祥,姜义山,龙能吉,肖聪[10](2019)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易发生谵妄,因此明确术后谵妄危险因素非常必要。目的:探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谵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2016年5月至2018年12月行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的60岁以上患者资料,收集患者围术期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谵妄分为非谵妄组和谵妄组,分析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结果与结论:(1)患者365例在髋关节置换中有96例(发生率约为26%)术后出现谵妄;(2)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合并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疾病、疾病类型、认知障碍、睡眠障碍、焦虑、美国麻醉师协会评分、营养障碍、衰弱GFI指数、术前及术后白细胞计数、术后红细胞比容、术后血红蛋白水平、术后C-反应蛋白及术中失血量方面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 <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OR=1.19,95%CI:1.12-1.25)、美国麻醉师协会评分评分(OR=8.03,95%CI:4.54-14.21)、GFI评分(OR=2.14,95%CI:1.78-2.57)、术后C-反应蛋白水平(OR=1.07,95%CI:1.05-1.09)、合并慢性阻塞性疾病(OR=0.43,95%CI:0.26-0.69)、股骨颈骨折(OR=3.67,95%CI:2.23-6.13)行全髋关节置换是老年行全髋关节置换后发生谵妄的高危因素(P<0.05);(4)ROC曲线分析显示:年龄>71岁,美国麻醉师协会评分评分>2分,衰弱GFI评分≥5分,术后C-反应蛋白>47 mmol/L,此时4个变量灵敏性和特异性较好,对预测术后谵妄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二、冠心病的危险因子—C反应蛋白释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冠心病的危险因子—C反应蛋白释义(论文提纲范文)
(1)心脾同治中药防治冠心病的临床评价及配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综述一 现代医学冠心病与消化系统的整体性 |
1.1 消化系统是诱发CHD的重要病因靶位 |
1.2 CHD合并消化系统障碍或疾病状态 |
参考文献 |
2 综述二 心脾同治法防治CHD |
2.1 心脾同治法的概述与源流 |
2.2 CHD从脾治心的理论依据 |
2.3 心脾同治法的相关方剂与中药 |
2.4 心脾同治方的概况与前期研究基础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心脾同治方治疗CHD的作用机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心脾同治方成分及作用靶点的筛选 |
1.3 CHD疾病靶点基因的检索 |
1.4 网络药理学相关网络的构建 |
2 结果 |
2.1 心脾同治方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 |
2.2 CHD疾病靶点 |
2.3 心脾同治方作用于CHD的成分及作用靶点 |
2.4 PPI网络构建及拓扑分析 |
2.5 GO富集分析 |
2.6 KEGG富集分析 |
2.7 心脾同治方成分-CHD疾病靶点-作用通路网络图的构建 |
3 讨论 |
3.1 心脾同治方治疗CHD的活性成分分析 |
3.2 心脾同治方作用于CHD的核心靶点基因分析 |
3.3 心脾同治方作用于CHD的通路分析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心脾同治法治疗CHD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筛选标准 |
1.2 检索策略 |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
1.4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4 发表偏倚评价 |
2.5 Meta分析结果 |
2.6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2.7 结局指标的GRADE评级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挖掘心脾同治法的配伍规律 |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分析软件 |
1.3 数据处理及录入 |
1.4 组方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纳入研究处方的基本特征 |
2.2 药物频次统计 |
2.3 药物气味归经统计 |
2.4 药物剂量统计 |
2.5 药物组合分析 |
2.6 药物间关联规则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新型预测因子、幽门螺杆菌感染及中医证候要素与广东地区sICAS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中医学对中风病的认识 |
1.1.1 中医学对中风病的病名认识 |
1.1.2 中医学对中风病的病位认识 |
1.1.3 中医学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认识 |
1.1.4 中医学对中风病的辨证论治认识 |
1.2 中医学对血脉病的认识 |
1.3 中医学对sICAS的认识 |
1.3.1 中医学对sICAS的病因认识 |
1.3.2 中医学对sICAS的病机认识 |
1.4 现代医学对sICAS的认识 |
1.4.1 sICAS的流行病学特征 |
1.4.2 sICAS的病因及危险因素研究 |
1.4.3 sICAS的病理生理学研究 |
1.4.4 炎症反应与sICAS |
1.4.5 菌群感染与sICAS |
1.4.6 临床分型标准 |
1.4.7 sICAS的现代医学诊疗进展 |
第二章 新型炎症、脂质标记物与sICAS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及其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的回顾性分析 |
2.1 研究背景 |
2.2 研究方案 |
2.2.1 研究目的 |
2.2.2 研究设计 |
2.2.3 研究对象 |
2.2.4 诊断标准 |
2.2.5 纳入标准 |
2.2.6 排除标准 |
2.2.7 数据采集标准 |
2.2.8 数据录入标准 |
2.2.9 质量控制标准 |
2.2.10 伦理考虑 |
2.2.11 统计学方法 |
2.3 研究结果 |
2.3.1 数据筛选流程图 |
2.3.2 人口统计学信息分布情况 |
2.3.3 中医四诊信息、辨证分型及证候要素分布情况 |
2.3.4 发病节气分布规律 |
2.3.5 不同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sICAS患者临床资料对比结果 |
2.3.6 sICAS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2.3.7 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sICAS患者临床资料对比结果 |
2.3.8 sICAS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2.3.9 NLR、LMR比值对sICAS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预测价值 |
2.4 讨论 |
2.4.1 研究背景及主要研究结果 |
2.4.2 新型炎症标记物与sICAS患者发病特点的相关性 |
2.4.3 新型脂质标记物与sICAS患者发病特点的相关性 |
2.4.4 sICAS患者24节气发病规律探讨 |
2.4.5 sICAS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探讨 |
2.4.6 研究优势及局限性 |
2.5 结论 |
第三章 Hp感染与缺血性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风险相关性的Meta分析 |
3.1 研究背景 |
3.2 研究目的 |
3.3 资料与方法 |
3.3.1 文献检索策略 |
3.3.2 文献纳入标准 |
3.3.3 文献排除标准 |
3.3.4 文献资料提取及评价标准 |
3.3.5 统计学方法 |
3.4 结果 |
3.4.1 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 |
3.4.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3.4.3 Hp感染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风险的相关性分析 |
3.4.4 亚组分析结果 |
3.4.5 敏感性分析及发表偏倚分析结果 |
3.5 讨论 |
3.5.1研究背景及主要研究结果 |
3.5.2 研究优势及局限性 |
3.6 结论 |
第四章 Hp感染与sICAS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及其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的相关性研究 |
4.1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 |
4.2 研究设计 |
4.3 材料与方法 |
4.3.1 研究对象 |
4.3.2 诊断标准 |
4.3.3 纳入标准 |
4.3.4 排除标准 |
4.3.5 数据采集项目 |
4.3.6 样本含量估计 |
4.3.7 数据录入标准 |
4.3.8 质量控制标准 |
4.3.9 伦理考虑 |
4.3.10 统计学方法 |
4.4 研究结果 |
4.4.1 不同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sICAS患者临床资料对比结果 |
4.4.2 Hp感染与sICAS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
4.4.3 Hp感染与sICAS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相关性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
4.5 讨论 |
4.5.1 研究背景及主要研究结果 |
4.5.2 Hp感染与sICAS患者发病特点的相关性 |
4.5.3 Hp感染与sICAS患者凝血功能的相关性 |
4.5.4 合并Hp感染的sICAS患者中风病阴阳类证分布规律 |
4.5.5 合并Hp感染的sICAS患者中风病证候要素分布规律 |
4.5.6 研究优势及局限性 |
4.6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3)升解通瘀颗粒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炎症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不稳定型心绞痛与炎症以及中医药干预 |
1 不稳定型心绞痛与炎症 |
1.1 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
1.2 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 |
1.3 炎症标志物 |
2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中医药干预 |
2.1 辨证分型 |
2.2 辨证论治 |
2.2.1 活血化瘀法 |
2.2.2 化痰泄浊法 |
2.2.3 宣通心阳法 |
2.2.4 滋阴益肾法 |
2.2.5 益气活血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升解通瘀方释义及现代研究 |
1 升解通瘀方来源 |
2 升解通瘀方组方分析 |
3 升解通瘀方现代药理学研究 |
4 升解通瘀方的实验室研究 |
5 升解通瘀方的临床研究 |
6 升解通瘀颗粒质量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前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随机和分组方法 |
2.2 给药方法 |
2.3 观察项目 |
2.4 疗效判定标准 |
2.5 不良事件与不良反应 |
2.6 试验流程图 |
3 统计学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1 一般资料比较 |
2 疗效指标分析 |
2.1 心绞痛症状积分比较 |
2.2 心绞痛症状疗效比较 |
2.3 心电图疗效比较 |
2.4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3 生活质量评分分析 |
4 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
5 安全性评价 |
5.1 不良反应与不良事件 |
5.2 安全性指标比较 |
讨论 |
1 UA的西医认识及目前问题 |
2 研究设计讨论 |
3 临床疗效讨论 |
4 升解通瘀颗粒抗心绞痛的机理探讨 |
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急性冠脉综合征高危因子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中医证候关联规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引言 |
一、ACS预警数学模型的建立 |
(一)资料与方法 |
1.文献来源 |
2.检索方法 |
3.纳入标准 |
4.剔除标准 |
5.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
6.质量控制 |
7.数据分析方法 |
(二)统计结果 |
1.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
2.单因素分析 |
3.Logistic回归分析 |
4.ACS预警模型的建立与ROC曲线分析 |
5.Nomogram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建立 |
6.DCA分析 |
二、ACS中医证候症状关联规则评价 |
(一)资料与方法 |
1.文献来源 |
2.检索方法 |
3.剔除标准 |
4.纳入标准 |
5.统一数据标准 |
(二)统计结果 |
1.各证型症状频次统计 |
2.证型症状间关联分析 |
讨论 |
一.ACS高危因子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一)一般指标 |
(二)理化指标 |
二、ACS中医证候关联规则研究 |
结语 |
一.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急性冠脉综合征预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论文着作 |
(5)桂枝新加汤对自主神经功能损害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脂、hs-CRP的影响及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动物实验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及药品 |
1.3 主要仪器 |
1.4 饲料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及处理 |
2.2 大鼠模型建立 |
2.3 药物干预 |
2.4 取材及检测 |
2.5 统计学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各组大鼠血清总胆固醇的状况 |
3.2 各组大鼠甘油三酯的状况 |
3.3 各组大鼠高密度脂蛋白的状况 |
3.4 各组大鼠低密度脂蛋白的状况 |
3.5 各组大鼠超敏C反应蛋白的状况 |
3.6 各组大鼠出汗电位的状况 |
4 结论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选择标准 |
2 研究方案 |
2.1 实验设计 |
2.2 治疗方法 |
2.3 疗程 |
2.4 观测指标 |
2.5 统计学处理 |
3 一般资料分析 |
3.1 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患者的性别散布状况 |
3.2 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状况 |
4 治疗结果分析 |
4.1 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患者SCOPA-AUT量表评分状况 |
4.2 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状况 |
4.3 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患者甘油三酯状况 |
4.4 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状况 |
4.5 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状况 |
4.6 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状况 |
5 安全性分析 |
6 结论 |
讨论 |
1 造模方法及评价 |
1.1 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
1.2 自主神经功能受损模型 |
2 动脉粥样硬化与脂质因子、hs-CRP的关系 |
3 AS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关系 |
4 桂枝新加汤的组方及释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1 颈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
1.1 现代医学对于CAS的研究进展 |
1.2 传统医学对于CAS的研究进展 |
2 对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认识 |
2.1 现代医学对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认识 |
2.2 传统医学对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认识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致谢 |
附件 |
(6)芪蛭通络胶囊中补益气血类药药效学评价及血清药化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总论 |
1 芪蛭通络胶囊的研究现状 |
2 芪蛭通络胶囊中8味补益气血药的研究现状 |
3 立题依据 |
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芪蛭通络胶囊中补益气血药组对气虚血瘀证大鼠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芪蛭通络胶囊中补益气血药组对气虚小鼠运动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芪蛭通络胶囊中补益气血药组对血虚小鼠补血作用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芪蛭通络胶囊中补益气血药组体外化学成分特征图谱的建立 |
第一节 补益气血药组体外化学成分特征图谱方法的建立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二节 补益气血药组体外化学成分特征图谱共有峰的指认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芪蛭通络胶囊中补益气血药血清药物化学初步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本章小结 |
结语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 |
发表论文 |
致谢 |
(7)天津成年人群中正常范围内甲状腺功能指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联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甲状腺功能指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的关联分析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估 |
1.1.3 甲状腺功能的评估 |
1.1.4 协变量的测量和评估 |
1.1.5 统计分析方法 |
1.2 结果 |
1.2.1 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与非颈动脉粥样硬化者基线特征比较 |
1.2.2 不同FT3水平基本特征比较 |
1.2.3 FT3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的关联 |
1.2.4 FT4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的关联 |
1.2.5 TSH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的关联 |
1.3 讨论 |
1.3.1 在甲状腺功能正常的人群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现状 |
1.3.2 混杂因素的调整 |
1.3.3 与以前研究相比较 |
1.3.4 甲状腺功能指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联的可能机制 |
1.3.5 本研究的优势和局限性 |
1.4 小结 |
二、甲状腺功能指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关联及其预测价值 |
2.1 研究设计 |
2.2 对象和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估 |
2.2.3 甲状腺功能的评估 |
2.2.4 其他变量的测量和评估 |
2.2.5 统计分析方法 |
2.3 结果 |
2.3.1 新发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非颈动脉粥样硬化者基线特征比较 |
2.3.2 不同基线FT3水平基本特征比较 |
2.3.3 基线FT3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关联 |
2.3.4 基线FT4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关联 |
2.3.5 基线TSH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关联 |
2.3.6 随访期间FT3平均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关联 |
2.3.7 随访期间FT4平均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关联 |
2.3.8 随访期间TSH平均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关联 |
2.3.9 随访期间FT3变化量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关联 |
2.3.10 随访期间FT4变化量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关联 |
2.3.11 随访期间TSH变化量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关联 |
2.3.12 敏感性分析的结果 |
2.3.13 甲状腺功能长期趋势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能力 |
2.4 讨论 |
2.4.1 与以前研究相比较 |
2.4.2 基线甲状腺功能指标不能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解释 |
2.4.3 TSH水平不能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解释 |
2.4.4 甲状腺功能对疾病预测的截断值 |
2.4.5 本研究的优势和局限性 |
2.5 小结 |
三、甲状腺功能指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联: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
3.1 研究设计 |
3.2 对象和方法 |
3.2.1 研究对象 |
3.2.2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估 |
3.2.3 甲状腺功能的评估 |
3.2.4 其他变量的测量和评估 |
3.2.5 倾向性评分匹配法 |
3.2.6 统计分析方法 |
3.3 结果 |
3.3.1 匹配前新发颈动脉粥样硬化与非颈动脉粥样硬化者基线特征比较 |
3.3.2 匹配后新发颈动脉粥样硬化与非颈动脉粥样硬化者基线特征比较 |
3.3.3 基线甲状腺功能指标与新发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联 |
3.3.4 甲状腺功能指标平均水平与新发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联 |
3.3.5 甲状腺功能指标变化量与新发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联 |
3.4 讨论 |
3.4.1 倾向性评分在控制混杂中的作用 |
3.4.2 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在心血管研究中的应用 |
3.4.3 倾向性评分匹配法的优势和劣势 |
3.4.4 本研究的优势和局限性 |
3.5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综述 甲状腺功能对心血管疾病及其危险因素的影响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老年住院患者血N末端B型利钠肽原水平与衰弱的关系及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N末端B型利钠肽原对老年住院衰弱患者识别价值 |
对象与方法 |
研究对象 |
临床数据库的建立 |
血样本采集及检测 |
超声心动图的测量 |
评估认知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衰弱程度的评估方法 |
数据录入 |
伦理审核及注册 |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一 不同衰弱程度住院老年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 |
二、不同衰弱程度老年患者NT-proBNP及其他检査结果 |
三、不同衰弱程度老年患者超声心动图参数比较 |
四、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住院衰弱患者的相关因素 |
五、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住院衰弱患者的独立相关因素 |
六、NT-proBNP对衰弱的诊断价值 |
七、NT-proBNP联合其他生物标志物对老年住院患者衰弱的诊断价值 |
讨论 |
第二部分 N末端B型利钠肽原对老年住院非心衰患者预后的影响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不同NT-proBNP水平的住院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特征 |
二、高NT-proBNP组和低NT-proBNP组患者1年随访结果 |
三、Cox回归分析对老年住院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 |
四、NT-proBNP和衰弱对不同性别住院患者预后的影响 |
讨论 |
结论 |
展望 |
综述: 衰弱与生物标志研究进展及思考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及对照表 |
致谢 |
(9)基于mRNA表达谱和TLR信号通路探讨养阴益气活血法防治GK大鼠大血管病变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养阴益气活血法对GK大鼠大血管病变的影响研究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饲养环境及饲料 |
1.3 实验药品 |
1.4 主要仪器及试剂盒 |
2.实验方法 |
2.1 造模方法及分组 |
2.2 给药方法 |
2.3 标本采集与处理 |
2.4 观察指标及检测 |
2.5 统计学方法 |
3.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一般情况观察 |
3.2 体重变化情况 |
3.3 空腹血糖比较 |
3.4 血清CHOL水平比较 |
3.5 血清TLR4水平比较 |
3.6 血清IFN-γ、IL-4、IFN-γ/IL-4水平比较 |
3.7 胸主动脉HE染色比较 |
3.8 胸主动脉TUNEL染色比较 |
4.小结 |
第二部分 养阴益气活血法对GK大鼠大血管病变mRNA表达谱的影响研究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饲养环境、饲料及药品 |
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2.实验方法 |
2.1 造模方法、分组、给药方法、标本采集与处理 |
2.2 RNA的抽提与质检 |
2.3 测序实验 |
2.4 芯片数据分析 |
3.芯片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胸主动脉mRNA筛选结果分析 |
3.2 蛋白互作网络分析 |
3.3 差异mRNA的GO富集分析 |
3.4 差异mRNA的KEGG Pathway富集分析 |
3.5 TLR信号通路相关差异基因统计 |
4.小结 |
讨论 |
1.中医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认识 |
1.1 中医古籍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 近代医家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中医辨证论治 |
2.西医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认识 |
2.1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病理机制 |
2.2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西医治疗 |
3.实验药物评价 |
3.1 中医“少火壮火”理论在糖尿病大血管病变防治中的运用 |
3.2 养阴益气活血法在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中的应用 |
3.3 参芪复方的组方原则及药理研究 |
3.4 参芪复方的前期研究 |
3.5 阳性对照药物的选择 |
4.实验动物模型的评价 |
4.1 动物种属和造模方法选择 |
4.2 本实验动物模型评价 |
5.养阴益气活血法对GK大鼠大血管病变的作用探讨 |
5.1 养阴益气活血法对大鼠一般状态的影响 |
5.2 养阴益气活血法对大鼠糖脂代谢的影响 |
5.3 养阴益气活血法对大鼠免疫炎症因子的影响 |
5.4 养阴益气活血法对大鼠主动脉内皮损伤和细胞凋亡的影响 |
6.养阴益气活血法对GK大鼠大血管病变的分子机制探讨 |
6.1 基于基因表达谱芯片研究养阴益气活血法的作用机制 |
6.2 养阴益气活血法调控差异mRNA表达 |
6.3 养阴益气活血法调控蛋白互作网络关键基因表达 |
6.4 养阴益气活血法调控IRF7、CCL21、IL-6、SOCS3基因表达 |
6.5 养阴益气活血法调控免疫炎症相关生物学过程 |
6.6 养阴益气活血法调控TLR信号通路 |
6.7 养阴益气活血法调控NLR信号通路 |
7.养阴益气活血法防治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优势 |
7.1 整体治疗,多靶点干预 |
7.2 防治结合,治未病 |
7.3 少火生气,扶正祛邪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养阴益气活血法治疗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TLR信号通路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1: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10)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Introduction |
1 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
1.1 设计 |
1.2 时间及地点 |
1.3 对象 |
1.4 材料 |
1.5 方法 |
1.5.1 资料收集 |
1.5.2 危险因素及谵妄的判定 |
1.6 主要观察指标 |
1.7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Results |
2.1 受试者数量分析 |
2.2 全髋关节置换后谵妄组与非术后谵妄组相关因素比较 |
2.3 全髋关节置换后谵妄组发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2.4 全髋关节置换后发生术后谵妄危险因素连续性变量的ROC曲线下面积 |
2.5 植入物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 |
3 讨论Discussion |
3.1 全髋关节置换后谵妄的危险因素 |
3.2 全髋关节置换后谵妄的预防与治疗 |
3.3 文章局限性 |
四、冠心病的危险因子—C反应蛋白释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心脾同治中药防治冠心病的临床评价及配伍规律研究[D]. 吴小平.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新型预测因子、幽门螺杆菌感染及中医证候要素与广东地区sICAS的相关性研究[D]. 胡明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升解通瘀颗粒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炎症因子的影响[D]. 滕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急性冠脉综合征高危因子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中医证候关联规则研究[D]. 张辛欣.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桂枝新加汤对自主神经功能损害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脂、hs-CRP的影响及临床观察[D]. 刘丽.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芪蛭通络胶囊中补益气血类药药效学评价及血清药化初步研究[D]. 李祥.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2020(08)
- [7]天津成年人群中正常范围内甲状腺功能指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联性分析[D]. 顾叶青.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8]老年住院患者血N末端B型利钠肽原水平与衰弱的关系及临床应用研究[D]. 李莹莹.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
- [9]基于mRNA表达谱和TLR信号通路探讨养阴益气活血法防治GK大鼠大血管病变的机制研究[D]. 杜旭勤.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1)
- [10]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J]. 高志祥,姜义山,龙能吉,肖聪.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9(32)
标签:成分分析论文; 糖尿病论文; 中医论文; nt-probnp论文; 心血管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