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磁场相对强度论文-刘宇航

地磁场相对强度论文-刘宇航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磁场相对强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古地磁学,相对古强度,极性漂移事件,巴里坤湖

地磁场相对强度论文文献综述

刘宇航[1](2013)在《巴里坤湖地磁场相对古强度定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洋沉积物、湖泊沉积物以及黄土等沉积物能很好地记录连续的地磁场相对古强度(RPI)变化,而且世界各地区的沉积记录具有非常好的一致性。随着RPI记录的增多,综合集成的标准RPI曲线(例如Sint-200, Sint-800以及Sint-2000)越来越受到关注,在布容期内作为千年尺度的地层对比以及高精度的定年手段。目前,RPI曲线主要以大洋沉积物记录为主,陆地上的分布非常稀少。相对于大洋沉积物,湖泊沉积物具有连续性好,沉积速率大,分布广泛,易于获得等优点,非常适合于RPI研究,而且陆地上的RPI研究能弥补目前RPI数据库地域分布不均的不足,更能验证全球各地区RPI曲线的可对比性。本文以巴里坤湖BLK11A孔沉积物为研究载体,进行了古地磁学和岩石磁学的详细研究,通过归一化天然剩磁获得了该地区长期以来地磁场的相对强度变化,为该区域的RPI研究提供了新的记录,建立了该区域的地磁场相对古强度变化的年代标尺。巴里坤湖的BLK11A孔沉积物详细的岩石磁学和古地磁研究表明:岩芯中的磁性矿物比较单一,以低矫顽力的磁铁矿为主;除底部54m-57m以外,x、ARM和SIRM指示的磁性矿物含量变化不大;磁性矿物颗粒以假单畴(PSD)为主。通过交变退磁方法可以获得稳定的特征剩磁,在4个深度段分别获得连续4个以上负倾角样品,并伴随有地磁场相对强度的衰减。岩石磁学参数(χ、ARM以及IRM20mT)归一化天然剩磁获得的地磁场相对强度曲线(RPI)能与Sint-200很好的对比,RPI的记录具有全球一致性。该钻孔基于RPI的年代模式与极性漂移事件的年代模式非常一致。(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3-05-01)

孟庆勇[2](2009)在《西太平洋特定海域沉积物的地磁场相对强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沉积物可以提供连续的地磁场相对强度(RPI)记录,这些记录在全球范围内的对比具有一致性。目前RPI记录越来越多地在布容极性期内作为千年尺度高精度的地层对比手段,但由于构建RPI所需的岩石磁学标准较高,总体来说,RPI数据还相对缺乏,尤其是太平洋地区连续的RPI记录更是相对较少。本文以西太平洋特定海域沉积物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古地磁和岩石磁学方面等多个参数的综合测量,通过归一化天然剩磁得到了地磁场相对强度变化曲线,为RPI研究提供了新的记录,为研究区测年提供了新的手段。西菲律宾海的Ph05孔沉积物的岩石磁学和古地磁研究表明,岩芯中的载磁矿物比较单一,以低矫顽力的磁铁矿为主,χ、ARM及SIRM等参数指示的磁性矿物的含量变化不大。磁性矿物的颗粒以准单畴为主,粒度指示参数χARM/χ具有冰期-间冰期旋回变化。通过交变退磁可得到稳定的特征剩磁,32-38 cm及108-110 cm处发现负倾角,并伴随着RPI的低值。谱分析检验后选择ARM作为归一化参数,通过ARM归一化天然剩磁获得了200 ka以来的地磁场相对强度记录。重建的RPI记录与综合曲线Sint-200有良好对比,可以反映全球性的信号。基于RPI建立的年代模型与氧碳同位素年代模型相似,可以作为独立的定年手段。对东菲律宾海帕里西维拉海盆西侧F090102孔柱样沉积物进行了系统的古地磁和岩石磁学分析,结果表明样品适合进行相对强度研究。根据功率谱分析结果,选择非磁滞剩磁作为归一化的参数,得到约2 Ma以来的地球磁场相对强度变化曲线。该曲线与SINT-2000曲线可详细对比,比如呈比较典型的锯齿状特征,布容期内的记录与800 ka以来的SINT-800曲线相符。布容/松山极性转换期呈单强度降低的特征,在极性转换期和极性漂移期,相对强度曲线表现为显着低值。对东海内陆架泥质区沉积物EC2005孔的磁学研究表明,岩芯在110 cm即受到还原成岩作用的影响;110-600 cm经历了铁氧化物还原阶段,样品中磁性矿物以PSD磁铁矿为主,随深度增加,其含量快速减少,其间随着硬磁矿物含量的波动,磁学参数也呈现出峰谷变化;600 cm向下岩芯经历硫酸盐还原阶段,各磁学参数都维持在很低的水平,顺磁性颗粒增加,并出现黄铁矿。早期成岩作用及重磁化作用使得古地磁信号被削弱和改造。(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09-04-01)

葛淑兰,石学法,杨刚,吴永华[3](2007)在《西菲律宾海780ka以来气候变化的岩石磁学记录:基于地磁场相对强度指示的年龄框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对取自西菲律宾海本哈姆高原东部的两个钻孔岩芯进行了岩石磁学和古地磁研究,两个岩芯长度近4m,水深均超过5000m。在岩芯146底部出现了磁倾角倒转和相对磁偏角偏移,被认为是布容-松山极性转换(780ka);而岩芯89中没有发现磁倾角倒转和磁偏角偏移,表明其底部年龄比780ka年轻。岩石磁学结果表明沉积物的磁学特征符合磁性"均一性"条件:即主要载磁矿物为低矫顽力的磁铁矿,磁性矿物粒度在假单畴-单畴范围内,并且磁性矿物含量变化不超过10倍;据此构建了地磁场相对强度(RPI)的3个指标NRM/κ,NRM/ARM和NRM/SIRM。综合古地磁和地磁场相对强度与Sint800的对比结果,我们得到了两个岩芯的深度-年龄对比,在此基础上获得的岩石磁学记录表明,岩芯记录了Brunhes期以来的气候演化:冰期时,磁性矿物的粒度变粗,细粒磁性矿物含量降低;反之,间冰期时磁性矿物的粒度变细,细粒磁性矿物含量增加,与南海ODP1143孔记录的氧同位素具有一致的变化,这反映了间冰期时加强的化学风化对源区物质的影响而不是海面升降造成的沉积分选。而且,在间冰期时磁学参数反映的粒度大小亚峰谷值与氧同位素的亚峰谷值一一对应,表明间冰期沉积过程能反映气候的细微变化。这种磁学参数对气候的响应也出现在南海钻孔中,表明该特征至少是东亚海域沉积物的共同规律。对细粒磁性矿物比较敏感的ARM显示了与磁学粒度参数相似的变化,在间冰期为高值,冰期为低值,而对粗颗粒更敏感的κ和SIRM则缺乏这种与冰期-间冰期旋回的对应关系。与此同时,S-ratio变化不大并且缺乏与亚洲风尘记录的对应关系,表明自从780ka以来沉积区的低矫顽力磁性矿物一直是主要磁性载体,并且暗示物质来源应以来自陆地的悬浮体为主,而非风尘。研究区内自西向东降低的沉积速率表明了沉积物的主要来源是西部的吕宋岛和东亚大陆。400kaB.P.前后,磁学参数出现转折,粒度由逐渐变粗到稳定,磁性矿物含量降低以及变化幅度增加;同时,碳酸盐含量的变化也相应降低,反映了全球海区出现的碳酸盐溶解加剧即中布容事件。磁性矿物含量和粒度与冰期-间冰期的同步变化反证了地磁场相对强度指示年龄的正确性,同时岩石磁学参数对稳定氧同位素和碳酸盐含量的响应也揭示了岩石磁学方法是进行古气候和古海洋研究的有效工具。(本文来源于《第四纪研究》期刊2007年06期)

孟庆勇,李安春,蒋富清,徐兆凯,刘建国[4](2007)在《东菲律宾海沉积物的地磁场相对强度记录》一文中研究指出相对于火山岩在间断的点上对地磁场给出的描述,深海沉积物相对强度的研究能够给出长时间的地磁场变化记录。本文以东菲律宾海深海区F090102柱样沉积物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古地磁和岩石磁学方面等多个参数的综合测量,通过归一化天然剩磁(NRM)得到地磁场相对强度变化曲线,为地磁场相对强度研究提供了新的纪录,并为研究区的地层对比和测年提供了新的手段。(本文来源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叁届年会论文集》期刊2007-10-01)

葛淑兰,石学法,张伟滨[5](2007)在《地磁场相对强度研究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介绍了地磁场相对强度研究的两种方法:常规归一化方法和假-Thellier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做法,探讨了前者选择不同归一化参数的一般原则,并对比了两种方法的差异,指出地磁场相对强度研究方法在目前海洋沉积物定年研究中的应用方向和前景。(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期刊2007年02期)

王永,迟振卿,李德贵,闵隆瑞,诸惠燕[6](2004)在《泥河湾盆地0.8Ma以来的地磁场相对强度记录》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泥河湾井儿洼钻孔上部80m沉积层进行了较详细的岩石磁学研究,结果表明,井儿洼钻孔沉积物符合地磁场相对强度研究,并可用非磁滞剩磁(ARM)作为天然剩磁(NRM)的归一化参数.井儿洼钻孔上部80m沉积记录的地磁场相对强度与海洋沉积物0.8Ma以来的地磁场相对强度记录较为一致,B/M界限位于钻孔77m处.说明这种沉积记录是可靠的,反映了地磁场变化的真实记录,可以作为区域性地层划分与对比的依据.(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04年09期)

韩家懋,姜文英[7](2002)在《地磁场长期变研究新动向:海洋沉积的相对古强度记录》一文中研究指出地磁场变化的研究在地球科学的很多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如何获得地磁场长期变标准曲线,是地球物理学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综述了国外对深海沉积记录长时间尺度相对古强度研究的最新成果,系统介绍了200 ka和整个布容期的相对古强度变化曲线,变化曲线可靠性的验证方法,及其在定年、古气候研究中的应用,并指出了进一步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学术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02-12-01)

韩家懋,姜文英[8](2002)在《地磁场长期变化研究新动向:海洋沉积的相对古强度记录》一文中研究指出地磁场变化的研究在地球科学的很多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如何获得地磁场长期变标准曲线,是地球物理学重要的研究课题.文中综述了国外对深海沉积记录长时间尺度相对古强度研究的最新成果,系统介绍了200 ka和整个布容期的相对古强度变化曲线,变化曲线可靠性的验证方法,及其在定年、古气候研究中的应用,并指出了进一步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本文来源于《自然科学进展》期刊2002年01期)

刘育燕,叶干,森永速男,安川克己[9](1990)在《古地磁场相对强度与古气候的关系——石灰岩洞穴二次生成物的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作者以洞穴二次生成物-石笋,做为研究对象,探讨古地磁场相对强度与古气候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古地磁场的相对强度与古气候呈现一正相关关系。即,地磁场强度增加,古气温上升,地磁场强度减弱,古气温下降。文章指出,这种利用两者的正相关关系,以古地磁反推古气候的古环境研究方法值得提倡。(本文来源于《广西地质》期刊1990年01期)

刘育燕,谭承泽,森永速男,安川克己[10](1990)在《古地磁场相对强度的非热剩磁法测定及初步结果》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叙述了近年来国际上新兴起的利用沉积剩磁与非磁滞剩磁以及饱和等温剩磁的比值推求古地磁场相对强度的基本原理以及该方法应用于石灰岩洞穴二次沉积物磁性分析上的可行性及优越性,并使用我国广西石笋样品求出了中国6000年以来的古地磁场相对强度的变化规律。该规律具有叁个特点:1.若干个以1000年为短周期的运动,复合于一长周期运动之内;2.存在五个极大值及五个极小值;3.目前地磁场相对强度近于极小值区。(本文来源于《物探与化探》期刊1990年01期)

地磁场相对强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沉积物可以提供连续的地磁场相对强度(RPI)记录,这些记录在全球范围内的对比具有一致性。目前RPI记录越来越多地在布容极性期内作为千年尺度高精度的地层对比手段,但由于构建RPI所需的岩石磁学标准较高,总体来说,RPI数据还相对缺乏,尤其是太平洋地区连续的RPI记录更是相对较少。本文以西太平洋特定海域沉积物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古地磁和岩石磁学方面等多个参数的综合测量,通过归一化天然剩磁得到了地磁场相对强度变化曲线,为RPI研究提供了新的记录,为研究区测年提供了新的手段。西菲律宾海的Ph05孔沉积物的岩石磁学和古地磁研究表明,岩芯中的载磁矿物比较单一,以低矫顽力的磁铁矿为主,χ、ARM及SIRM等参数指示的磁性矿物的含量变化不大。磁性矿物的颗粒以准单畴为主,粒度指示参数χARM/χ具有冰期-间冰期旋回变化。通过交变退磁可得到稳定的特征剩磁,32-38 cm及108-110 cm处发现负倾角,并伴随着RPI的低值。谱分析检验后选择ARM作为归一化参数,通过ARM归一化天然剩磁获得了200 ka以来的地磁场相对强度记录。重建的RPI记录与综合曲线Sint-200有良好对比,可以反映全球性的信号。基于RPI建立的年代模型与氧碳同位素年代模型相似,可以作为独立的定年手段。对东菲律宾海帕里西维拉海盆西侧F090102孔柱样沉积物进行了系统的古地磁和岩石磁学分析,结果表明样品适合进行相对强度研究。根据功率谱分析结果,选择非磁滞剩磁作为归一化的参数,得到约2 Ma以来的地球磁场相对强度变化曲线。该曲线与SINT-2000曲线可详细对比,比如呈比较典型的锯齿状特征,布容期内的记录与800 ka以来的SINT-800曲线相符。布容/松山极性转换期呈单强度降低的特征,在极性转换期和极性漂移期,相对强度曲线表现为显着低值。对东海内陆架泥质区沉积物EC2005孔的磁学研究表明,岩芯在110 cm即受到还原成岩作用的影响;110-600 cm经历了铁氧化物还原阶段,样品中磁性矿物以PSD磁铁矿为主,随深度增加,其含量快速减少,其间随着硬磁矿物含量的波动,磁学参数也呈现出峰谷变化;600 cm向下岩芯经历硫酸盐还原阶段,各磁学参数都维持在很低的水平,顺磁性颗粒增加,并出现黄铁矿。早期成岩作用及重磁化作用使得古地磁信号被削弱和改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磁场相对强度论文参考文献

[1].刘宇航.巴里坤湖地磁场相对古强度定年研究[D].兰州大学.2013

[2].孟庆勇.西太平洋特定海域沉积物的地磁场相对强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

[3].葛淑兰,石学法,杨刚,吴永华.西菲律宾海780ka以来气候变化的岩石磁学记录:基于地磁场相对强度指示的年龄框架[J].第四纪研究.2007

[4].孟庆勇,李安春,蒋富清,徐兆凯,刘建国.东菲律宾海沉积物的地磁场相对强度记录[C].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叁届年会论文集.2007

[5].葛淑兰,石学法,张伟滨.地磁场相对强度研究方法[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7

[6].王永,迟振卿,李德贵,闵隆瑞,诸惠燕.泥河湾盆地0.8Ma以来的地磁场相对强度记录[J].科学通报.2004

[7].韩家懋,姜文英.地磁场长期变研究新动向:海洋沉积的相对古强度记录[C].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学术论文摘要汇编.2002

[8].韩家懋,姜文英.地磁场长期变化研究新动向:海洋沉积的相对古强度记录[J].自然科学进展.2002

[9].刘育燕,叶干,森永速男,安川克己.古地磁场相对强度与古气候的关系——石灰岩洞穴二次生成物的新研究[J].广西地质.1990

[10].刘育燕,谭承泽,森永速男,安川克己.古地磁场相对强度的非热剩磁法测定及初步结果[J].物探与化探.1990

标签:;  ;  ;  ;  

地磁场相对强度论文-刘宇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