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GW—20型工程钻机的转盘转速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王达,赵国隆,左汝强,孙建华,周红军,张林霞,李艺[1](2019)在《地质钻探工程的发展历程与展望——回顾探矿工程事业70年》文中提出伴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壮大,我国的探矿工程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70年来,通过几代探矿人的坚持不懈和努力奋斗,目前我国地质钻探技术水平基本与世界同步,在许多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有些钻探技术、装备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从整个地质行业乃至整个国家工业发展的维度上回顾我国探矿工程70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划分为4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探矿工程创建起步阶段(20世纪50-60年代);探矿工程技术稳步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70-80年代);探矿工程扩大服务领域阶段(大致为20世纪最后15年);钻探工程技术全面、深入发展,逐步进入世界一流的阶段(21世纪以来)。分别对这4个阶段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取得的主要技术成果进行了回顾和总结,阐明了70年来探矿工程为国家经济建设、为我国成为至今世界上唯一制造业体系最完整的国家做出的重要贡献。展望了在深地探测、大洋钻探、极地钻探、水合物及干热岩等新型资源勘查、环境工程等领域以及智能化等方面钻探工程的发展前景。
王迎,董学虎,韦丽娇,牛钊君,葛畅,刘信鹏[2](2019)在《全液压动力头钻机的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回转钻井是提高钻井效率与质量的有效技术措施。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机械传动转盘式钻机因自身自动化程度低导致劳动强度大、施工效率低等弊端渐渐退出施工场地,全液压动力头钻机越来越受用户青睐。本文介绍回转钻机现状及BZCD600型全液压动力头钻机结构设计、优势特点、钻机应用等情况,为我国钻机的研发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
田炯[3](2018)在《新型MQJ20/1350J煤层气钻机关键部件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煤层气是煤层中所生成的以甲烷为主(甲烷含量一般为90%99%)的天然气,也是人们常叫的瓦斯气;它属于自生自储式的非常规天然气。煤层气最初是以防止灾害为目的进行抽排的,而将煤层气作为作为一种资源进行大规模开发利用则始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美国阿拉巴马州黑勇士盆地的OakGrove煤层气田的建成投产,标志着现代煤层气工业的诞生。此后,美国煤层气工业迅速发展。我国的煤层气资源丰富,是继俄罗斯和加拿大之后的第三大储藏国。煤层气的开发对缓解清洁能源的供需矛盾、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集中化的煤层气开发需要专用钻采设备,而在我国,作为煤层气开采主要设备的煤层气钻机,还相对比较落后,没有适合现状煤层气开采的专用钻机。当前的煤层气钻井施工多采用水井钻机、工程钻机或石油钻机。水井钻机、工程钻机配置比较低端,能力小,效率低,搬迁造价高,无法适合煤层气的集中化开采;石油钻机功能齐全,自动化程度高,但采购费用高,运行维修成本高。为此,研发制造符合我国现状的煤层气钻机是势在必行的。本文设计出一种符合我国煤层气开采现状的MQJ20-1350J/2.8K型煤层气钻机,在采纳施工现场操作人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对MQJ20钻机的关键零部件绞车和钻塔做了整体优化。应用ANSYS软件对绞车关键轴强度及钻塔强度进行了有限元分析,确保了各零部件工作可靠。通过场内试验,表明该钻机使用方便,性能优越,完全满足了煤层气钻井的工艺要求,得到了用户的青睐和好评。
耿正,李小刚,张廷会[4](2017)在《大口径钻孔反井法施工及套管安装工艺研究》文中认为文章从大口径工程发展历程及现状入手,为探究反井法施工在特定工程中的优越性,结合不同工艺所施工的工程,使用对比、实例反证及计算等方法,介绍了反井法施工工艺和套管安装工艺的实用性、创新性。从理论研究到实际应用,两种工艺有效地解决了一些钻孔口径大、套管重量大、井下巷道已开拓等技术难题,对类似工程建设具有一定指导性和推广应用价值。
冯琳[5](2016)在《多功能钻机凿岩系统的参数匹配与性能分析》文中提出多功能钻机作为凿岩钻进作业中的一种主要钻进设备,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水利水电、隧道施工和矿山开采等各行各业中,加之我国地域特征的多样性,因此逐渐成为我国隧道机械化钻爆法施工的重要设备。本文以课题组研发的多功能钻机为研究对象,主要从多功能钻机凿岩系统的参数匹配与整机的性能分析两大方面重点分析研究。首先,在研究国内外多功能钻机发展概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课题组设计的多功能钻机特点、结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运用三维机械设计软件SolidWorks对钻机结构进行了三维几何建模,并验证了部件之间不会发生装配干涉,相对运动也满足设计要求,为后续的有限元分析奠定了基础。其次,以“凿岩机-钎杆-岩石”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分析研究了凿岩机钻进效率与影响因素间的关系,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辅之以软件仿真分析,并得出相应的影响规律,为多功能钻机在不同施工条件下的高效钻进提供参数设定上的依据。再次,根据多功能钻机的施工情况,分析确定了影响钻机整机结构性能的四种极限工况,应用ANSYS Workbench中的静力学模块对多功能钻机在四种极限工况下进行静力学计算和分析,得出所设计的钻机强度、刚度及稳定性满足工程施工的要求,保障了多功能钻机作业时的安全可靠性。最后,应用ANSYS Workbench中的Modal模块对多功能钻机在四种极限工况下进行了模态分析,着重提取了其前八阶的固有频率和各阶振型云图,为多功能钻机在外界激励作用下合理避开共振区提供了理论参考。本论文主要以多功能钻机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了多功能钻机钻进效率与参数间的匹配关系,并对整机进行了性能分析,为多功能钻机的高效、安全、可靠的工程施工提供理论指导。
史国芸[6](2016)在《全液压多功能钻机增加旋喷功能的研究》文中认为多功能钻机可适用于不同的地质条件,在建筑、隧道等工程中具有实际意义。在价格和技术的竞争中,如何提高钻机性能和拓展新的功能变得十分重要。本文综述了多功能钻机的发展现状,对国内外的多功能钻机特点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多功能钻机的发展趋势。基于拓展钻机的新功能这一趋势,以JD180BL全液压履带式多功能钻机为研究对象,增加旋喷的功能。通过对JD180BL钻机结构和性能进行分析,参考SM-14旋喷钻机特点,制定设计方案。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整机机械结构设计和校核、控制系统设计和钻机工作稳定性研究。机械结构根据旋喷功能的要求进行设计。动力头选用YDR150H型旋喷动力头,设计动力头滑架和滑道;增加进给梁(桅杆)的伸缩节结构;配合伸缩节,设计进给梁导杆;设计变幅机构,满足钻机运动范围;为钻机增加前后支腿和支脚结构,确保整机稳定。基于以上设计建立整机三维模型,选取旋喷动力头滑架和工作装置滑动座两关键部件,进行Solidworks有限元分析,证明设计满足强度要求。控制系统的设计包括液压设计和电气系统设计两部分。液压系统针对钻机进行旋转回路、冲击回路、给进回路和调整回路设计,完成液压原理图的绘制。电气系统设计包括绘制电气原理图,并选用JEANLUTZ钻机监控系统确保电气系统稳定。对该系统的显示处理设备、传感器等硬件选择和监控系统软件应用上进行详细说明。钻机的工作稳定性研究主要利用稳定角法,针对钻机在运输工况、立桅工况和作业工况下的整机稳定性进行计算,保证钻机的安全性。
翟佳伟[7](2015)在《液压钻机液压系统设计与研究》文中提出液压钻机(煤层气钻机)具有结构紧凑,性能可靠,操作灵巧,是目前国内石油矿业市场大中型工程的首选设备。本文根据液压钻机工况及国内煤层气状况,设计了一种名义钻井深度为1200m的全液压车载钻机。根据我国煤层气井用钻机的各项要求及国内外液压钻机研究现状,设计了一种全液压式车载钻机。本文主要对液压钻机液压系统进行了参数计算和试验研究。计算了进给油缸、动力头、举升油缸、卸扣器等关键部件技术参数。该钻机主要特点是采用全液压动力,能产生16顿下压力;在进行水平井作业时可保证钻头对岩层的钻压,提高水平井开发速度;增加了过载保护装置及减压钻进保护装置,可保护钻杆不被大扭矩力量损伤及保护钻头因钻压过大受到损伤;在将液压马达负载功率降低的情况下,将设备动力头运行速度进行提升,最大提升载荷可达720kN;对散热系统进行了优化,使用了液压马达进行驱动散热风扇,保证了整车具有单独作业的能力。本钻机已经生产制造完毕并已完成试验验证,由实验数据分析,钻机最大提升载荷可达720kN,钻机可达到1200m钻井深度,满足设计预期目标,可进行现场作业使用。本文计算得出的煤层气钻机参数可为液压钻机的研制提供参考,对后续煤层气勘探开发中钻机的设计和选择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对煤层气的进一步深化开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胡凯[8](2012)在《厚大海相沉积地层桩基施工工艺浅析》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参与福建京福高速、长乐跨海大桥、金上大桥等工程中的海相沉积地层钻孔灌注桩施工,总结了厚大海相沉积地层桩基施工经验,对厚大海相沉积地层的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进行了总结和归纳,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了可借鉴的基础资料。
石璐[9](2012)在《12000Nm全液压坑道钻机动力头设计与仿真》文中认为在使用全液压煤矿用坑道钻机进行煤矿瓦斯抽放钻孔施工时,由于水力冲刷、瓦斯压力等作用及煤层断层、煤质松软等问题,会发生因钻孔坍塌造成的卡钻和埋钻事故。为增强钻机处理孔内事故的能力,打捞被埋钻具、减小经济损失,研制了与ZDY6000LD(A)型煤矿用全液压坑道钻机配套使用的12000Nm打捞用动力头。论文根据12000Nm打捞用动力头的技术参数对其进行了结构设计和优化,试制出了动力头样机,并进行了样机的型式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动力头回转性能满足企业标准的要求,达到课题研究的目标。本文利用有限元仿真分析软件对所设计的动力头进行强度分析和结构优化,以此对拖板上的筋板结构布置和数量进行调整,提高了动力头整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通过对胶筒在额定工况下的应力应变计算,分析了卡盘对钻杆的夹紧能力。并指出胶筒肩部倒角在10mm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减小应力集中现象,改善胶筒的受力情况。对配油套进行优化,在保证其足够的强度和刚度的条件下,使配油套减重达13.65%,为提高回转效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对此类钻机动力头今后的设计提供参考。对新研制的12000Nm动力头的样机,在15000Nm煤矿坑道钻机性能检测试验台上进行了型式试验,包括空载运转性能、负载运转性能和过载运转性能试验。对转矩、转速、功率和传动效率等性能参数进行了测试和分析。
石清荣,高保娟,徐新绿[10](2010)在《DGZ-180多功能钻机的研制》文中指出本文介绍了DGZ-180多功能钻机的研制概况以及主要技术参数、结构、性能、工况转换、生产试验情况等。
二、GW—20型工程钻机的转盘转速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W—20型工程钻机的转盘转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地质钻探工程的发展历程与展望——回顾探矿工程事业70年(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
1 新中国成立初期探矿工程创建起步阶段(20世纪50-60年代) |
1.1 创建探矿工程队伍 |
1.2 专业技术人才培养 |
1.3 发展科学研究和科技情报工作 |
1.3.1 科学研究工作 |
1.3.2 科技情报工作 |
1.3.2.1 创办专业杂志 |
1.3.2.2 创建学术组织 |
1.3.2.3 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 |
1.4 在引进的基础上研发国产钻探装备 |
1.5 初步建立管理体系,建章立制 |
1.5.1 操作规程 |
1.5.2 管理办法 |
1.5.3 定额 |
1.5.4 技术标准 |
1.6 小结 |
2 探矿工程技术稳步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70-80年代) |
2.1 以绳索取心为主体的多工艺钻探技术逐步完善 |
2.1.1 以金刚石钻探为代表的新技术开始起步 |
2.1.2 以绳索取心钻进为主的小口径金刚石钻进技术成为地质岩心钻探主体 |
2.1.3 液动冲击回转钻进技术得到推广应用 |
2.1.4 受控定向钻进技术研究应用成果斐然 |
2.2 以反循环为主体的多工艺空气钻探技术体系获推广应用 |
2.3 以低密度为主体的护孔、堵漏、保矿技术体系形成 |
2.4 以坑道机械化为主体的新奥法掘进技术体系得到推广应用 |
2.5 水文水井钻探、高温地热钻井技术体系初步形成 |
2.6 地质钻探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
2.7 地质勘查宏观协调和行业管理得到加强 |
2.8 科研能力及国际交流得以加强 |
2.9 小结 |
3 探矿工程扩大服务领域阶段(大致为20世纪最后15年) |
3.1 贯彻地矿部“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取得显着经济效益 |
3.2 工程勘察钻探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
3.3 工程施工钻探技术与设备快速发展 |
3.3.1 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 |
3.3.2 基坑支护与地基处理设备 |
3.3.3 非开挖管线铺设技术与设备 |
3.3.4 其他特殊工程 |
3.4 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初显神威 |
3.5 坑探工程技术进步,服务领域拓宽 |
3.6 对接井施工技术解决盐岩采矿技术难题 |
3.7 建筑装修薄壁工程钻技术 |
3.8 地质钻探技术稳中求进 |
3.9 小结 |
4 钻探工程技术全面、深入发展,逐步进入世界一流的阶段(21世纪以来) |
4.1 地质工作管理体制大变革 |
4.2 全国各地积极开展深部钻探工程 |
4.3 钻探工程在地热、铀矿等新型能源资源勘探开发中一展身手 |
4.4 页岩气勘探开发依托钻井技术进步取得突破 |
4.5 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迈入世界领先水平 |
4.6 大陆科学钻探工程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
4.6.1 前期准备工作 |
4.6.2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科钻一井” |
4.6.3 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 |
4.6.4 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工程 |
4.6.5 松辽盆地科学钻探工程 |
4.6.6 极地钻探工程 |
4.7 积极开展大洋钻探 |
4.8 积极开展绿色勘查钻探技术研究 |
4.9 探矿工程专业标准体系逐步成熟并完善 |
4.10 钻探技术在矿山救援等特种工程中发挥巨大作用 |
5 展望 |
(2)全液压动力头钻机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回转钻机现状 |
2 全液压动力头钻机的结构设计 |
2.1 参数确定 |
2.2 动力头设计 |
2.3 液压系统 |
2.4 井架系统 |
3 全液压动力头钻机的优势特点 |
4 全液压动力头钻机的应用 |
5 结语 |
(3)新型MQJ20/1350J煤层气钻机关键部件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内外煤层气钻机概述 |
1.2 国内煤层气钻机 |
1.3 国外煤层气钻机的现状 |
1.4 国内钻机与进口车载钻机在煤层气施工中的主要差距及原因分析 |
1.5 本论文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
第二章 MQJ20绞车的总体设计及校核 |
2.1 MQJ20绞车的总体设计原则 |
2.2 MQJ20绞车的总体设计 |
2.3 MQJ20绞车的总体设计计算 |
2.3.2 动力轴的设计 |
2.3.3 过渡轴的设计 |
2.3.4 旋转轴的设计 |
2.3.5 提升轴的设计 |
2.4 MQJ20绞车的强度分析 |
2.4.1 动力轴的校核 |
2.4.2 过渡轴的校核 |
2.4.3 提升轴的校核 |
2.4.4 轴承的校核 |
2.4.5 绞车的校核 |
2.5 MQJ20绞车刹车系统分析 |
2.5.1 绞车刹车系统的设计要求 |
2.5.2 绞车刹车系统分析计算 |
2.6 绞车主要部件有限元分析 |
2.6.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6.2 有限元网格划分 |
2.6.3 有限元模型的加载与约束 |
2.6.4 模型等效应力与位移图 |
第三章 K41-200/2.8井架的整体设计及校核 |
3.1 井架的基本参数及工作原理 |
3.1.1 井架的基本参数 |
3.1.2 井架设计的设计标准及规范 |
3.1.3 井架的主要结构及工作原理 |
3.2 井架设计的设计准则 |
3.2.1 井架的设计载荷 |
3.2.2 井架的设计风速 |
3.3 井架的结构分析 |
3.3.1 井架主要型材选型及应力的确定 |
3.3.2 静强度校核条件 |
3.3.3 井架载荷的确定 |
3.4 井架稳定性校核 |
3.4.1 前开口井架整体稳定计算模型概述 |
3.4.2 井架整体性校核条件 |
3.4.3 井架大腿稳定性校核 |
3.4.4 井架整体稳定性校核 |
3.4.5 井架其他部分校核验算 |
3.5 井架稳定性的有限元分析 |
3.5.1 井架结构分析的目的及内容 |
3.5.2 井架静力计算模型的建立 |
3.6 井架载荷的确定 |
3.6.1 井架恒定载荷的确定 |
3.6.2 井架工作载荷的确定 |
3.6.3 井架自然载荷的确定 |
3.6.4 井架起升载荷的确定 |
3.7 各工况下的加载输出 |
3.7.1 工况载荷加载 |
3.7.2 起升工况 |
3.8 井架的稳定性校核 |
3.8.1 前开口井架整体稳定计算模型概述 |
3.8.2 井架稳定性校核条件 |
3.8.3 井架稳定性校核 |
3.9 井架有限元分析结论 |
第四章 DZ200/2.8底座的整体设计及校核 |
4.1 底座的基本参数及工作原理 |
4.1.1 底座的基本参数 |
4.1.2 底座设计的标准及规范 |
4.1.3 底座的主要结构及工作原理 |
4.2 底座的设计计算及校核 |
4.2.1 底座关键部位的计算校核 |
4.2.2 底座主要焊缝的强度校核 |
4.3 底座的有限元分析 |
4.3.0 底座的主要技术参数 |
4.3.1 底座的设计工况 |
4.3.2 底座静力计算模型的建立 |
4.3.4 工况分析及坐标系的建立 |
4.3.5 各工况下的加载输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5)多功能钻机凿岩系统的参数匹配与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多功能凿岩设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多功能凿岩设备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多功能凿岩设备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多功能钻机 |
2.1 多功能钻机主要功能与施工工艺 |
2.1.1 地质超前钻探 |
2.1.2 探测和排放隧道施工中的涌水及瓦斯 |
2.1.3 隧道施工中的岩盘加固及岩浆止水等作业 |
2.1.4 管棚作业 |
2.1.5 锚固作业 |
2.2 多功能钻机结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
2.2.1 液压凿岩机工作原理 |
2.2.2 推进梁工作原理 |
2.2.3 动臂工作原理 |
2.2.4 自动换钎器工作原理 |
2.2.5 夹持器及中心定位器工作原理 |
2.2.6 前后辅助支腿及行走系统工作原理 |
2.2.7 凿岩钎具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影响凿岩效率的因素分析及参数匹配 |
3.1 液压凿岩机的主要影响参数 |
3.1.1 冲击机构工作参数分析 |
3.1.2 回转机构工作参数分析 |
3.2 钎具工作参数分析 |
3.3 岩石影响参数分析 |
3.3.1 岩石的强度和变形特性 |
3.3.2 岩石的凿入系数 |
3.4 凿岩效率 |
3.5 凿岩参数仿真分析 |
3.5.1 冲击速度对钻进效率影响规律 |
3.5.2 钎杆尺寸对钻进效率影响规律 |
3.5.3 岩石类型对钻进效率影响规律 |
3.5.4 理论与仿真分析对比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功能钻机的静力学分析 |
4.1 有限元简介 |
4.2 钻机静力学有限元分析 |
4.2.1 钻机极限工况分析 |
4.2.2 钻机模型简化 |
4.2.3 材料属性 |
4.2.4 定义接触 |
4.2.5 ANSYS Workbench单元选择 |
4.2.6 模型网格划分 |
4.2.7 约束与载荷施加 |
4.2.8 整机结构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有限元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多功能钻机的模态分析 |
5.1 模态分析简介 |
5.1.1 模态提取方案 |
5.1.2 ANSYS Workbench模态分析流程 |
5.2 钻机模态分析 |
5.2.1 钻机模态分析模型的建立 |
5.2.2 钻机模态分析结果 |
5.3 钻机模态分析结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6)全液压多功能钻机增加旋喷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多功能钻机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1. 多功能钻机的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多功能钻机的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多功能钻机发展趋势 |
1.3.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1.3.1.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2. 旋喷钻机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 |
2.1. 高压旋喷注浆技术的特点 |
2.2. 国外具有旋喷功能钻机的特点 |
2.2.1. SM-14钻机整机结构分析 |
2.2.2. SM-14钻机实现旋喷的控制方法 |
2.2.3. SM-14钻机的工作原理 |
2.3. 本课题的设计要求 |
2.3.1. 机械部分的设计要求 |
2.3.2. 液压系统的设计要求 |
2.3.3. 电控系统的设计要求 |
2.4. 研究对象的分析 |
2.4.1. 研究对象的结构分析 |
2.4.2. 研究对象的性能分析 |
2.5. 总体方案 |
2.6. 本章小结 |
3. JD180BL增加旋喷功能的重要结构设计 |
3.1. 动力头的选择 |
3.2. 伸缩节结构的设计 |
3.3. 导杆机构的设计 |
3.4. 变幅机构的设计 |
3.5. 动力头滑架的设计 |
3.6. 支腿和支脚的设计 |
3.7. 整机三维建模 |
3.8. 本章小结 |
4. 钻机关键部件的有限元研究 |
4.1. 有限元法概述 |
4.2. SIMULATION插件在SOLIDWORKS中的应用 |
4.3. 旋喷动力头滑架的有限元分析 |
4.4. 工作装置滑动座的有限元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钻机的工作稳定性研究 |
5.1. 计算原理与方法 |
5.1.1. 力矩法 |
5.1.2. 稳定系数法 |
5.1.3. 稳定角法 |
5.2. 最不利组合载荷的确定 |
5.3. 不同工况下整机稳定性计算 |
5.3.1. 运输工况整机稳定性计算 |
5.3.2. 立桅工况整机稳定性计算 |
5.3.3. 作业工况整机稳定性计算 |
5.4. 本章小结 |
6. JD180BL增加旋喷功能的控制系统研究 |
6.1. JD180BL增加旋喷功能的液压系统研究 |
6.1.1. 液压基本回路的简介 |
6.1.2. JD180BL整机液压系统重要回路的分析 |
6.1.3. JD180BL增加旋喷功能的液压系统设计 |
6.2. JD180BL增加旋喷功能的电气系统研究 |
6.2.1. 钻机电气系统的设计方案 |
6.2.2. JEANLUTZ钻机监控系统的硬件选择 |
6.2.2.1. 显示处理设备的选择 |
6.2.2.2. 传感器的选择 |
6.2.3. JEANLUTZ钻机监控系统的软件应用 |
6.3.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主要结论 |
7.2. 后续研究工作的开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第一导师简介 |
第二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7)液压钻机液压系统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内容 |
1.4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液压钻机参数设计 |
2.1 液压钻机最大提升载荷 |
2.2 钻机给进与提升速度 |
2.2.1 动力头正常钻井速度 |
2.2.2 动力头快速动作速度 |
2.3 卸扣器参数选取 |
2.3.1 卸扣器计算 |
第三章 液压系统设计 |
3.1 液压系统设计 |
3.1.1 液压系统组成 |
3.1.2 液压系统总体设计要求 |
3.2 液压系统回路 |
第四章 主要液压元件设计选型 |
4.1 液压元件选型 |
4.1.1 泵的选型 |
4.1.2 阀的选型 |
4.2 给进液压缸参数设计及校核 |
4.2.1 主进给油缸推力 |
4.2.2 主进给油缸内径 |
4.2.3 主进给油缸活塞杆外径 |
4.2.4 水平钻井作业验证 |
4.2.5 主进给油缸工作行程 |
4.2.6 主进给油缸弯曲稳定性验算 |
4.3 加压绳系选型 |
4.4 动力头计算 |
4.4.1 低速大扭矩液压马达型号选取 |
4.4.2 动力头输出扭矩验证 |
4.4.3 动力头输出最高转速验证 |
4.5 井架举升油缸计算 |
4.5.1 液缸举升井架起升力确定 |
4.5.2 举升油缸计算 |
4.5.3 井架起升与下放时间 |
4.6 系统散热计算 |
4.6.1 散热功率确定 |
4.6.2 散热系统的配置 |
第五章 现场试验流程设计 |
5.1 试验目的 |
5.2 试验内容 |
5.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5.4 现场问题及解决方案 |
5.5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12000Nm全液压坑道钻机动力头设计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全液压钻机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 |
1.3 课题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2 全液压钻机概述 |
2.1 钻机的分类 |
2.1.1 立轴式钻机 |
2.1.2 转盘式钻机 |
2.1.3 动力头式全液压钻机 |
2.2 动力头概述 |
2.2.1 动力头主要作用 |
2.2.2 动力头分类及工作原理 |
2.3 液压卡盘概述 |
2.3.1 常开式卡盘 |
2.3.2 常闭式液压卡盘 |
2.4 煤矿用坑道钻机动力头的设计要求和基本参数 |
2.4.1 动力头的设计要求 |
2.4.2 动力头的基本参数 |
2.5 本章小结 |
3 12000Nm 全液压动力头设计 |
3.1 动力头传动部分设计 |
3.1.1 液压马达的选择 |
3.1.2 减速箱的设计 |
3.2 液压卡盘设计 |
3.2.1 卡盘承载力 |
3.2.2 等效夹紧力 |
3.2.3 胶筒外形尺寸 |
3.2.4 前后端盖上螺栓数目及规格 |
3.2.5 夹持范围 |
3.3 本章小结 |
4 12000Nm 全液压动力头强度有限元分析 |
4.1 有限元概述 |
4.1.1 有限元法的发展历史 |
4.1.2 有限元法基本思想 |
4.1.3 有限元的理论基础 |
4.1.4 有限元软件的选择 |
4.1.5 ABAQUS 有限元软件分析步骤 |
4.2 全液压动力头强度有限元分析 |
4.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2.2 有限元单元的生成 |
4.2.3 模型装配关系的建立 |
4.2.4 边界条件的处理与载荷的施加 |
4.2.5 有限元结果及分析 |
4.3 液压卡盘有限元分析 |
4.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3.2 有限元单元的生成 |
4.3.3 模型装配关系的建立 |
4.3.4 边界条件的处理与载荷的施加 |
4.3.5 有限元结果及分析 |
4.4 配油套的结构优化 |
4.4.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4.2 有限元单元的生成 |
4.4.3 模型装配关系的建立 |
4.4.4 边界条件的处理与载荷的施加 |
4.4.5 有限元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型式试验 |
5.1 试验台简介 |
5.2 型式试验 |
5.2.1 空载运转性能实验 |
5.2.2 负载运转性能试验及传动效率 |
5.2.3 过载运转性能实验 |
5.2.4 升温 |
5.3 实验结果分析 |
5.3.1 低转速大转矩实验结果分析 |
5.3.2 高转速小转矩实验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束语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DGZ-180多功能钻机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况 |
2 主要技术参数 |
3 结构、性能及工况转换 |
(1) 回转工况转换为冲击工况 |
(2) 冲击工况转换为回转工况 |
4 生产试验情况 |
5 结语 |
四、GW—20型工程钻机的转盘转速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地质钻探工程的发展历程与展望——回顾探矿工程事业70年[J]. 王达,赵国隆,左汝强,孙建华,周红军,张林霞,李艺.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19(09)
- [2]全液压动力头钻机的设计[J]. 王迎,董学虎,韦丽娇,牛钊君,葛畅,刘信鹏. 现代农业装备, 2019(04)
- [3]新型MQJ20/1350J煤层气钻机关键部件的研制[D]. 田炯.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8(03)
- [4]大口径钻孔反井法施工及套管安装工艺研究[A]. 耿正,李小刚,张廷会. 加强科技创新 服务公司发展——陕西天地地质有限责任公司科学技术创新成果论文集(2017), 2017
- [5]多功能钻机凿岩系统的参数匹配与性能分析[D]. 冯琳.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6(02)
- [6]全液压多功能钻机增加旋喷功能的研究[D]. 史国芸.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9)
- [7]液压钻机液压系统设计与研究[D]. 翟佳伟.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5(06)
- [8]厚大海相沉积地层桩基施工工艺浅析[J]. 胡凯.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2(18)
- [9]12000Nm全液压坑道钻机动力头设计与仿真[D]. 石璐. 西安科技大学, 2012(02)
- [10]DGZ-180多功能钻机的研制[J]. 石清荣,高保娟,徐新绿. 地质装备, 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