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隔震效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馆藏浮放文物,滚动摩擦摆隔震装置,隔震效能,文物防震
隔震效能论文文献综述
陈科[1](2019)在《浮放文物滚动摩擦摆隔震(振)装置效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博物馆馆藏文物作为世界文明遗产,具有重要的文化、艺术和历史价值,且具有不可再生性。同时,馆藏文物具有轻质易损和浮放的共同特点,对振动荷载作用响应十分敏感,尤其是地震荷载。浮放文物隔震装置是文物预防性防震保护问题的决定性因素,而国内外针对基于“博物馆结构—展柜—隔震装置—浮放文物”系统的隔震装置性能设计研究甚是罕见。因此,本文针对博物馆馆藏文物研制了一种浮放文物隔震装置——滚动摩擦摆隔震装置(Rolling Friction Pendulum Isolator,RFPI),以浮放文物防震安全为研究中心,围绕应用RFPI隔震浮放文物地震反应为切入点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馆藏文物的震害特点研制了浮放文物滚动摩擦摆隔震装置,并建立隔震装置动力分析模型。首先理论推导了RFPI的谐振响应全过程,重点分析了稳态响应及其隔震机理,再讨论曲面半径、文物重量、激励特性对RFPI系统响应的影响规律;最后,通过数值法求解水平及竖向耦合荷载作用下装置系统的谐振响应,着重分析幅值比、频率比对系统响应的影响规律。(2)通过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研究RFPI系统的动力响应及其隔震效能。首先通过输入不同频率谐波,得到不同文物重量下RFPI系统水平向加速度传导比曲线,并以之验证第二章动力分析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然后,基于正弦共振拍波输入时RFPI系统的加速度传导比,构建RFPI系统响应随激励频率的响应模型;最后,分析了不同类别地震动对RFPI系统响应的影响规律,构建随机波作用下系统加速度传导比与地震动强度和文物质量的响应模型,从而研究激励特性和文物质量对RFPI动力响应的影响规律。(3)通过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研究应用RFPI隔震浮放文物的地震反应。重点讨论地震动频谱特性、强度、文物高宽比、质心高度及质量对地震反应的影响规律,建立不同高宽比浮放文物动力放大系数随地震动强度的响应模型;得到不同设防烈度下RFPI隔震效能指标,并给出隔震装置可靠使用范围。(4)以成都某博物馆为工程背景,结合该馆结构振动特性、文物特征、展柜边界条件设计RFPI特性参数,建立设计装置有限元仿真模型,研究其在楼面波作用下的动力响应,探讨设计参数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期实现基于“博物馆结构—展柜—隔震装置—文物”系统的隔震装置性能设计方法,进而推广滚动摩擦摆隔震装置在馆藏文物防震保护的应用。(本文来源于《西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宁响亮,夏俊勇,卜继玲,唐璐,刘军[2](2017)在《高铁桥梁典型减隔震装置及其减隔震效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论述了高铁桥梁进行减隔震设计的原理和必要性,介绍了国内外桥梁进行减隔震设计的标准规范和最常采用的装置以及国内在常用减隔震装置上取得的进展。对常见高铁简支梁桥缩尺模型,针对性地设计制造了摩擦摆支座和粘滞阻尼器,进行了中、低墩的振动台试验,试验数据表明其相对普通球型支座都具有良好的减隔震效能,摩擦摆支座尤其适合低矮墩结构,粘滞阻尼器尤其适用于高柔墩结构。文中还指出了摩擦摆支座剪力销结构的设计要点以及粘滞阻尼器设计中的注意事项。(本文来源于《机车电传动》期刊2017年06期)
张兰芬,孟庆利,赵成林,乔劼[3](2016)在《钢管混凝土柱自隔震技术隔震效能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地震发生频繁,灾害严重,造成大量建(构)筑物破坏,伤亡人员数量大,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的损失。文章介绍了一种新型的自隔震技术——钢管混凝土柱自隔震技术,通过减少建筑物底层刚度同时增加一定的阻尼,实现地震作用下建筑物减隔震的目的,并应用于实际工程,通过对此工程进行动力特性测试并计算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得出采用此自隔震技术能增大结构自振周期,减小地震作用,并提出了相关的展望。(本文来源于《四川建筑》期刊2016年05期)
文祝[4](2016)在《博物馆展陈文物隔震装置效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全球地震频发,在历次震害调查中发现除了人员的伤亡和公共财产的损失,博物馆展陈文物的震损也非常严重。国外博物馆展陈文物的有效防震措施是应用各种展陈文物隔震装置,其中多种隔震装置的设计原理是摩擦摆原理模型,而国内相关的研究和应用却很少。本文首先调研摩擦摆原理模型的特点,结合博物馆展陈文物的防震保护要求,在摩擦摆原理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滑动摩擦摆原理模型并对其进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滑动摩擦摆原理模型更适合于博物馆展陈文物的防震保护。然后,分别基于摩擦摆和滑动摩擦摆原理模型制作出了两种隔震装置,利用WS-Z30小型精密模拟地震振动台分别对其进行动力测试,对比两种隔震装置的水平向动力特性,试验结果与前面的理论分析基本一致;此外,针对影响隔震性能的整体性和连接精度等问题,对滑动摩擦摆式隔震装置进行改进设计并再次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隔震装置的隔震性能更好,为隔震装置的改进设计提供了建议;最后,为了进一步研究改进后滑动摩擦摆式隔震装置的隔震效能,以某博物馆为工程实例,通过对其进行现场振动测试,确定博物馆展陈文物在地震时可能受到的动荷载的频率范围,结合相关规范进一步确定其可能受到的地震作用。并以此为依据,利用叁方向、六自由度地震模拟振动台,对改进后滑动摩擦摆式隔震装置进行地震模拟试验,结果表明该隔震装置的隔震效能较好。(本文来源于《西南科技大学》期刊2016-05-30)
黄刘宏,贺永胜,李跃波,刘锋,何为[5](2014)在《爆炸震动对整体隔震电磁屏蔽室屏蔽效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电磁屏蔽室在爆炸引起的地冲击震动下屏蔽效能严重下降的问题,结合自有专利技术的隔震器,设计建造了整体隔震电磁屏蔽室,并利用野外化爆试验及屏蔽效能测试,研究爆炸冲击震动对整体隔震电磁屏蔽室屏蔽性能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在累计装药量160 kg的多炮次爆炸冲击震动下,尽管输入的震动加速度峰值高达115 m/s2,但采取了整体隔震措施的屏蔽室底板加速度响应峰值仅18 m/s2,有效地减轻了冲击震动对屏蔽室的不利影响,实现了所设计的电磁屏蔽室屏蔽效能不出现较大损失,仍满足Ⅰ级屏蔽指标的要求。(本文来源于《兵工学报》期刊2014年12期)
曾聪,吴斌,陶忠,潘文,白俊峰[6](2012)在《昆明新国际机场主航站楼A区隔震效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昆明新国际机场主航站楼A区为复杂大跨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位于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的昆明市,经多方论证最终对该结构采用了基础隔震技术,建成后它将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体隔震建筑。本文采用ANSYS有限元程序建立结构分析模型,模型主要由非线性杆单元、壳单元和非线性的隔震单元组成。首先介绍了隔震方案的论证过程及隔震支座的布置对结构隔震效能的影响,然后介绍了用于时程分析的地震波的选取过程,最后通过多遇和罕遇烈度下的弹性时程分析,研究了该结构的变形、内力和隔震效果。计算结果表明,该结构不仅可以实现小震下"降一度"的减震目标,还可以满足大震下隔震层最大剪切位移的控制指标,隔震层的设计是合理的,结构在隔震后的抗震性能是可以满足要求的。(本文来源于《第六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Ⅰ)》期刊2012-08-10)
曾聪,吴斌,陶忠,潘文,白俊峰[7](2012)在《昆明新国际机场主航站楼A区隔震效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昆明新国际机场主航站楼A区为复杂大跨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位于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的昆明市,经多方论证最终对该结构采用了基础隔震技术,建成后它将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体隔震建筑。本文采用ANSYS有限元程序建立结构分析模型,模型主要由非线性杆单元、壳单元和非线性的隔震单元组成。首先介绍了隔震方案的论证过程及隔震支座的布置对结构隔震效能的影响,然后介绍了用于时程分析的地震波的选取过程,最后通过多遇和罕遇烈度下的弹性时程分析,研究了该结构的变形、内力和隔震效果。计算结果表明,该结构不仅可以实现小震下"降一度"的减震目标,还可以满足大震下隔震层最大剪切位移的控制指标,隔震层的设计是合理的,结构在隔震后的抗震性能是可以满足要求的。(本文来源于《土木工程学报》期刊2012年S1期)
杨清伦[8](2012)在《大型多工况隔震试验效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抗震概念一直主导着人类的土建工程设计并逐渐发展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抗震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然而近些年来超过设防烈度大地震频发,逐渐引起了人们对抗震设计理念中天然缺陷的思考。本论文是依托于导师陈青来教授自主设计的“大型基础隔震试验”独立完成的,论文中涉及到的所有数据都是本次试验中采集的数据。本论文可以概括为以下叁个层次的部分:论文首先介绍了隔震思想在抗震主导的工程界形成并逐渐引起重视的过程、隔震技术研究和推广的必要性并阐述了隔震思想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其次,介绍了可以为本论文提供理论支持的现代隔震技术中较为先进的隔振理论;最后以前面两部分作为理论和思想依托,结合导师陈青来教授设计的“大型基础隔震试验”通过matlab分析软件对八度罕遇地震、九度罕遇地震两种工况下试验模型1-6层地震加速度、地震反应速度的时程对比分析初步得出了该模型试验隔振效果的对比分析结果。(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2-05-20)
曾聪[9](2008)在《昆明新机场航站楼关键减隔震技术之上柔下刚结构隔震效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昆明新机场项目是昆明市由2007年开始投资建设的一项国家级重大项目,整个工程投资近200亿人民币,机场建成后将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机场之一。而机场的航站楼的建设无疑是整个项目的重中之重。由于机场航站楼处于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的昆明市,而且距离小江断裂带又仅有9公里之遥,加之其结构形式特殊,使其抗震性能成为各方最关心的焦点之一。经过多番论证,最终决定对该航站楼采用基础隔震,整个隔震层共使用1712个直径为1米的迭层橡胶支座。建成后,这座航站楼将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最复杂的减隔震建筑,对这种特殊结构采用隔震技术,不仅在国内尚属首次,在国际上也几乎无先例可循,对其进行的研究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昆明新机场航站楼的结构体系非常特殊,下部五层是钢筋混凝土框架加剪力墙结构体系,而上部是一个由钢结构飘带支承的大跨度钢结构双层网架。其上部钢结构部分的总体高度约为混凝土部分的3倍,而质量仅为下部混凝土部分的1/30,其竖向刚度分布体现为上柔下刚的特征。因此,针对上柔下刚结构的隔震效能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课题来源于云南省科技攻关项目子课题。首先立足于工程跟进,通过使用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了航站楼的有限元模型,并对模型先后进行了静力分析、模态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与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使用MIDAS计算的结果进行对比,证明了ANSYS模型是合理、有效的。之后运用编制的APDL命令流对结构进行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下的反应谱分析和时程分析,为工程设计单位提供了采用不同模型的力学软件的验算结果,论证了结构隔震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保证了工程设计的安全和准确。之后本文还针对昆明新机场航站楼上柔下刚的特性,做了有针对性的理论研究。将机场模型简化为双质点体系,使用3D-BASIS软件进行计算,讨论隔震层刚度的变化对上部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规律。并提出了评价上柔下刚结构隔震效能的加速度二次放大系数。得到以下结论:结构的上柔下刚现象越严重,结构的二次放大效应系数就越大,鞭梢效应就越显着;与非隔震结构相比,对上柔下刚结构采用隔震技术后,能够显着地降低结构在地震下的加速度反应和加速度二次放大效应。预想的由于隔震层刚度的变化而引起的上部结构加速度二次放大作用突然增大的现象并未发生,结构加速度反应与隔震层刚度变化的关系基本呈线性规律。(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08-10-01)
袁万诚,盛善定,胡世德,范立础[10](1992)在《悬索桥支座的减隔震效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广东汕头海湾大桥初设方案为背景,应用作者编制的大跨桥梁空间非线性地震反应程序NSRAP,并利用作者研制的桥梁新型减震橡胶支座的动力试验滞回模型,分析了悬索桥塔梁连接处设置减震橡胶支座,纵向柔性弹性支座,挡块或采用全飘浮体系或采用塔、梁铰接体系的地震反应;讨论了地震运动从一个支承点传播到另一个支承点所存在的相位差和悬索桥结构阻尼比对地震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悬索桥支座部位设置减震支座有很好的减震效果。(本文来源于《全国桥梁结构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期刊1992-11-01)
隔震效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论述了高铁桥梁进行减隔震设计的原理和必要性,介绍了国内外桥梁进行减隔震设计的标准规范和最常采用的装置以及国内在常用减隔震装置上取得的进展。对常见高铁简支梁桥缩尺模型,针对性地设计制造了摩擦摆支座和粘滞阻尼器,进行了中、低墩的振动台试验,试验数据表明其相对普通球型支座都具有良好的减隔震效能,摩擦摆支座尤其适合低矮墩结构,粘滞阻尼器尤其适用于高柔墩结构。文中还指出了摩擦摆支座剪力销结构的设计要点以及粘滞阻尼器设计中的注意事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隔震效能论文参考文献
[1].陈科.浮放文物滚动摩擦摆隔震(振)装置效能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9
[2].宁响亮,夏俊勇,卜继玲,唐璐,刘军.高铁桥梁典型减隔震装置及其减隔震效能研究[J].机车电传动.2017
[3].张兰芬,孟庆利,赵成林,乔劼.钢管混凝土柱自隔震技术隔震效能初探[J].四川建筑.2016
[4].文祝.博物馆展陈文物隔震装置效能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6
[5].黄刘宏,贺永胜,李跃波,刘锋,何为.爆炸震动对整体隔震电磁屏蔽室屏蔽效能的影响[J].兵工学报.2014
[6].曾聪,吴斌,陶忠,潘文,白俊峰.昆明新国际机场主航站楼A区隔震效能分析[C].第六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Ⅰ).2012
[7].曾聪,吴斌,陶忠,潘文,白俊峰.昆明新国际机场主航站楼A区隔震效能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12
[8].杨清伦.大型多工况隔震试验效能分析[D].山东大学.2012
[9].曾聪.昆明新机场航站楼关键减隔震技术之上柔下刚结构隔震效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
[10].袁万诚,盛善定,胡世德,范立础.悬索桥支座的减隔震效能分析[C].全国桥梁结构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