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硫氮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S,N比,代谢途径,最佳微氧条件,生物群落
硫氮比论文文献综述
邵博[1](2019)在《微氧强化自养-异养联合反硝化处理含不同硫氮比废水的效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针对自养-异养联合反硝化脱硫技术(DSR工艺)在处理实际不同S/N水质工业废水时遇到的技术瓶颈,尝试引入微量的氧气作为调控手段,并开展了微氧强化DSR处理不同S/N废水的机制研究,开发出应对解决由于进水S/N波动而使得DSR工艺崩溃的技术策略。课题首次通过微氧来补充强化DSR工艺处理不同S/N废水,实验分别模拟实际极端高、低S/N比废水,首先从去除效能上判断,微氧是否可以作为一种有效手段来解决这一难题。然后分别研究仅氧气作为电子受体和仅乙酸盐作为电子供体以及高S/N废水的DSR条件,合并拟合说明,氧气对DSR中各个物质去除途径的强化。此外,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分别研究了,氧气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群落变化和功能基因响应的影响,从基因表达层面反映出氧气对于不同代谢途径的影响。最后,从去除效能、代谢途径、电子平衡、群落结构和功能基因相结合,解析出微氧强化DSR工艺的作用机制,为工程应用实践提供技术指导。研究表明,氧气确实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来调控不同电子供、受体之间的竞争,使之处理实验适应不同S/N废水的处理。但是,氧气浓度是DSR工艺中核心调控因素。在低氧气浓度条件下(<0.0.030mM),氧气抑制了异养反硝化使得乙酸盐去除效率下降。高浓度氧气浓度条件(>0.122mM)则会导致自养和异养反硝化的两个阶段基本上完全受到抑制,硝酸盐去除速率下降,同时硫化物主要被转化为硫代硫酸盐,而非生物单质硫。在水相中传质氧气浓度为0-0.122mM之间,硫化物、硝酸盐和乙酸盐的比去除速率分别高达3.187、3.897和0.432mM/g-VSS·h,这也说明污染物始终能保持很高的去除速率而实现高效去除,此浓度范围定义为“微氧强化区间”。而在氧气浓度介于0.030-0.091mM,氧气的介入促进了硫化物和乙酸盐的快速去除,而并未对硝酸盐产生影响,同时又极大提高了生物单质硫的和合成量与合成率,因此定义为“最佳微氧”条件。从生物群落方面,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加,Azoarcus和Alishewanella、Stappia属的丰度分别增加了10.1%、12.3%、6.8%,而Thauera属的丰度从79.7%下降到55.0%,整整下降了24.7%。这就说明氧气的加入促进了异养反硝化属Azoarcus和好氧反硝化属Alishewanella、Stappia,而抑制了异养反硝化属Thauera,因而推测Thauera、Azoarus和Alishewanella属内的部分微生物,可能和乙酸盐的兼性氧化和硫化物生物氧化相关。从功能基因角度,氧气加入后,SQR和SoxB基因表达丰度分别增加了38.6%、60.4%,反之narG、nirS、nirK和nosZ基因的表达分别下降49.7%、42.2%、53.7%、83.6%,而napA和cnorB基因始终在4.9%之间波动。这意味着氧气促进了SQR基因和SoxB基因的表达,而抑制了narG、nirS、nirK和nosZ基因的表达,但对napA和cnorB基因并无太大影响。并且硫氧化基因表达丰度比值SQR/SoxB呈现出趋势和单质硫合成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因此SoxB基因可能和硫化物生物氧化到硫代硫酸盐之间存在正相关,SoxB基因可能控制合成硫代硫酸盐。此外,从反硝化功能基因cnorB/nosZ值从1.058增加到12.702,该上升趋势说明氧气对N_2O还原阶段抑制远大于对NO还原阶段的抑制,因而系统中可能导致潜在的N_2O积累排放。此外,本文对氧气介入前后以及不同氧气环境下,DSR体系中的电子平衡进行了研究。加入氧气后,体系内电子缺失率由0.4%增加到51.1%,这也意味着电子不平衡现象越来越明显,因此DSR体系本身中存在除氧气和硝酸盐以外的额外电子受体。微氧介入后的系统电子不平衡现象,促进了对DSR工艺代谢和内在电子传递的深度理解,同时拓展了在污水处理中,甚至是自然界地球生态系统中,对微氧或有氧条件下硫氮碳协同代谢认识的新视野。针对工程化应用前景,面对实际水质波动变化的含硫含氮高COD废水,合适浓度微氧的引入,确实可以调控电子竞争、缓解负面抑制、促进污染物去除,消除进水S/N波动变化对处理效果的不利影响,突破传统厌氧条件下的技术瓶颈,弥补DSR工艺的不足,扩大此工艺在未来实际中的工程应用,具有较强的工程开发潜力和技术实践价值。(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冯丽丽,姚芳芳,王希华,杨庆松,杨海波[2](2011)在《低硫氮比酸雨对亚热带典型树种气体交换和质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我国亚热带典型树种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木荷(Schima superba)和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1年生幼苗为期4个月的模拟酸雨处理,以当地水库水为对照,研究硫氮比(摩尔比)为1.58的酸雨胁迫(中度酸雨pH3.5、重度酸雨pH2.5)下植物气体交换参数、光合色素含量、质膜透性和丙二醛含量等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中度酸雨对植物的气体交换和质膜没有造成明显影响。重度酸雨导致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下降;植物叶片的质膜透性和丙二醛含量显着上升;重度酸雨的氮肥效应虽提高了叶片叶绿素含量,但单位叶绿素的净光合速率仍下降明显。与以往高硫氮比(摩尔比>6)酸雨胁迫研究相比,低硫氮比可能会减缓中度酸雨(pH3.5)对植物气体交换和质膜的负面影响;但是当pH值降至2.5时,酸雨仍然会造成植物气孔部分关闭,膜系统损伤,叶绿素光合活性下降,并最终抑制植物光合作用。(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1年07期)
冯丽丽[3](2010)在《低硫氮比酸雨对亚热带5种典型树种幼苗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工业的发展,酸雨污染日益加剧,酸雨对植物特别是森林植被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酸雨在植物生理生态方面的影响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显着的成果。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东部地区大气中的NOx排放量已经超过SO2排放量,酸雨的硫氮比值正在逐步减小。而我们过去很多的模拟研究多集中在硫氮比(摩尔比)大于6的硫酸型酸雨,因此深入研究硫氮比值较低的酸雨对植物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我国亚热带典型树种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木荷(Schima superba)、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湿地松(Pinus elliottii)和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一年生幼苗为期4个月的模拟酸雨处理,以当地水库水为对照,研究硫氮比(摩尔比)为1.58的酸雨胁迫(中度酸雨pH3.5、重度酸雨pH2.5)下,植物茎干生长参数、气体交换参数、质膜透性、养分元素等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低硫氮比酸雨能够引起植物产生一系列的形态和生理生态反应,主要表现在:(1)中度酸雨(pH3.5)对5种植物的茎干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均未出现显着伤害症状。重度酸雨(pH2.5)下,除湿地松外,其余幼苗的叶片均出现退绿、黄化、坏死斑等可见伤害症状;香樟、枫香、湿地松和水杉的茎干生长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2)中度酸雨(pH3.5)下,植物的气体交换和光合响应均没有出现明显变化。除水杉外,中度酸雨(pH3.5)对其余幼苗的膜系统伤害较小。高浓度酸雨胁迫(pH2.5)诱导植物气孔部分关闭,引起植物体内外气体交换参数变化,导致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下降;另一方面,酸雨破坏叶片膜系统,加速脂质过氧化,降低叶绿素光合活性,并最终影响到叶片光合速率。但是重度酸雨(pH2.5)下植物的光合响应参数变化不明显。(3)中等强度的酸雨(pH3.5)对5种幼苗叶片的N、P含量均没有产生显着影响。枫香叶片的K含量和湿地松叶片的Al、Na含量显着上升,其余幼苗叶片的K、Ca、Na、Mg、Al、Mn、Fe、Zn含量均没有产生显着变化。重度酸雨(pH2.5)的氮肥效应使得木荷、枫香、水杉和湿地松的叶片N含量均呈现上升趋势。枫香的Ca、Mg、Mn含量,湿地松的Ca、Mn、Na含量和水杉的Al、Mg、Na含量显着升高。香樟的Al含量和枫香的K含量显着降低。(4)与以往高硫氮比(摩尔比大于6)酸雨研究结果相比发现,低硫氮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植物生长的氮供给,提高了植物叶片的氮含量,在短期内可能会促进植物的茎干生长,减缓酸雨对植物的气体交换和膜系统的负面影响。但是对于较敏感的树种如水杉,中度酸雨(pH3.5)仍然造成植物叶片膜系统损伤。此外,低硫氮比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植物对酸雨的光合适应性。2、不同植物对低硫氮比酸雨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在实验数据的基础上,综合多项指标发现:湿地松具有更高的抵御环境胁迫的能力,其次是香樟、枫香和木荷,水杉的适应能力较差。(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0-05-01)
J.S.Jacobson,吕奎山[4](1989)在《在不同含硫、氮比的模拟酸雨条件下肥料对萝卜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温室中连续进行了两次实验,以验证在生长介质中加入一定量的肥料时,酸雨中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的比会影响植物的假说。用萝卜类植物,在氮—磷—钾养分含量不同的情况下,在每二个星期的周期中,在含硫、氮数量比为0.3到7.5、pH 为2.6~5.0的模拟酸雨中暴露10次,每次1小时。随(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与发展》期刊1989年01期)
硫氮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对我国亚热带典型树种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木荷(Schima superba)和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1年生幼苗为期4个月的模拟酸雨处理,以当地水库水为对照,研究硫氮比(摩尔比)为1.58的酸雨胁迫(中度酸雨pH3.5、重度酸雨pH2.5)下植物气体交换参数、光合色素含量、质膜透性和丙二醛含量等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中度酸雨对植物的气体交换和质膜没有造成明显影响。重度酸雨导致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下降;植物叶片的质膜透性和丙二醛含量显着上升;重度酸雨的氮肥效应虽提高了叶片叶绿素含量,但单位叶绿素的净光合速率仍下降明显。与以往高硫氮比(摩尔比>6)酸雨胁迫研究相比,低硫氮比可能会减缓中度酸雨(pH3.5)对植物气体交换和质膜的负面影响;但是当pH值降至2.5时,酸雨仍然会造成植物气孔部分关闭,膜系统损伤,叶绿素光合活性下降,并最终抑制植物光合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硫氮比论文参考文献
[1].邵博.微氧强化自养-异养联合反硝化处理含不同硫氮比废水的效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2].冯丽丽,姚芳芳,王希华,杨庆松,杨海波.低硫氮比酸雨对亚热带典型树种气体交换和质膜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1
[3].冯丽丽.低硫氮比酸雨对亚热带5种典型树种幼苗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0
[4].J.S.Jacobson,吕奎山.在不同含硫、氮比的模拟酸雨条件下肥料对萝卜生长的影响[J].农业环境与发展.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