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小种分化论文-高莹莹,张梅,赵坤,董正中,余小林

生理小种分化论文-高莹莹,张梅,赵坤,董正中,余小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理小种分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芸薹根肿菌,根肿病,生理小种,致病性

生理小种分化论文文献综述

高莹莹,张梅,赵坤,董正中,余小林[1](2018)在《芸薹根肿菌致病性变异及生理小种分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十字花科作物根肿病是由芸薹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Woronin)侵染引起的世界性土传病害。防治该病一要加大抗性品种筛选力度;更要进一步明确病原菌的致病机理,加强根肿病的早期检测与鉴定,为开展根肿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研究依据与技术支撑。通过比较不同接种方法的发病情况,研究室内接种的适宜方法,利用正交试验探讨接种最优发病体系;以收集到的130多份芸薹属蔬菜品种为材料,通过插入法进行抗病性鉴定,筛选抗病品种;通过光学显微镜鉴定和PCR检测的方法检测根肿组织中存在的根肿菌,并利用ECD系统鉴定了7个不同地区的芸薹根肿菌生理小种,分析了不同生理小种ITS序列的差异。试验取得了以下研究结果:比较了3种接种方法对易感植株发病程度的影响,发病程度为插入法>蘸根法>注射法,病情指数依次递减。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接种浓度是影响发病的关键因素。用采自浙江省江山市白菜、上海青浦区白菜、浙江省温州市榨菜和浙江温岭甘蓝4个种植区的带菌土样对收集到的130多个芸薹属蔬菜品种进行抗病性筛选,结果显示,温岭和上海的病原菌致病性强。除了温州地区白菜类的病原菌致病性较弱外,其他3个地区都较强;对于芥菜类寄主,4个地区病原菌的致病性较强;对甘蓝类寄主,4个地区病原菌之间以及不同品种间存差异极显着。不同寄主品种对同一菌源或不同菌源的抗性反应差异显着。本研究中共筛选获得具有广谱性的高抗甘蓝品种‘雪剑四号’和‘271’。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和PCR检测等手段验证了根瘤组织中的确存在有根肿菌,同时,利用欧洲根肿病鉴别系统(ECD)对采自上述7个不同十字花科蔬菜种植区的芸薹根肿菌进行了生理小种的鉴定,结果显示,火烧坪地区的生理小种为ECD17/31/31,温岭地区的生理小种为ECD17/15/15,青浦区生理小种为ECD16/0/5,利川地区的生理小种为ECD16/4/0,西藏林芝根肿菌生理小种为ECD16/0/0,湖北省双河镇和浙江省温州根肿菌的生理小种类型同为ECD16/0/0。最后,利用已开发的3对针对根肿菌rDNA的引物进行PCR扩增,扩增结果与NCBI数据库中的芸薹根肿菌rDNA序列信息进行比对,结果显示,1RF和2RF(18SF-18SR)引物可用于芸薹根肿菌的早期快速检测。同时,基于序列结果构建的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芸薹根肿菌的聚类结果具有一定的地源特性,华东地区、长江流域以及西南地区的生理小种大致能分在一个亚组,其中,温州生理小种较为特别,需作进一步的深入探讨。(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0-17)

韦绍龙,霍秀娟,李朝生[2](2016)在《广西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对桂蕉6号的致病力分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桂蕉6号是广西的主栽香蕉品种,占全区香蕉种植面积的90%以上。为了明确广西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4号生理小种对桂蕉6号的致病力,通过采集分离,获得41个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菌株,用伤根淋灌法接种香蕉组培苗。根据病菌对桂蕉6号的致病力强弱,上述菌株可以分为3类,其中强致病力菌株22个,中致病力菌株7个,弱致病力菌株12个,分别占供试菌株的53.66%、17.07%、29.27%。由此可见,广西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存在明显的致病力分化现象,强致病力菌株为优势种群。(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11期)

洪莹莹[3](2016)在《落叶松—杨栅锈菌生理小种分化与遗传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落叶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 Kleb.简称MLP)是青杨派、黑杨派及其杂交杨上重要的叶锈菌之一。该锈菌遗传结构复杂、变异性强。本研究在以往的落叶松-杨栅锈菌(MLP)生理小种分化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对全国的MLP生理分化进行鉴别寄主检测;同时利用SSR分子标记和毛细管电泳技术对该锈菌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系统研究,结果如下:对来自全国9个省份、18个地区的落叶松-杨栅锈菌单孢子堆化菌系进行了鉴别寄主反应型测定。初步将供试的25个菌系归为5个生理小种及3个新致病类群:Th_(053)菌系为1号生理小种(CMLP_1);Ts和Yl_(071)菌系归为2号生理小种(CMLP_2);Nm、Fx_(091)、Gd_(08)和Gf_(081)菌系归为3号生理小种(CMLP_3);Cj_(052)、Cj_(111)、Ns_(114)、Sb_(113)、Sp_(112)和Yl_(073)菌系归为4号生理小种(CMLP4);Bq、Tg_(081)、Wh_(03)、Yl_(035)和Yl_(08)等菌系归为5号生理小种(CMLP_5);Qh_(111)、Wh_(082)等菌系归为Ⅰ号新致病类群;Jh_(101)、Js_(102)等菌系归为Ⅱ号新致病类群;Sz_(103)、St_(112)、Hx_(112)等菌系归为Ⅲ号新致病类群。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39个MLP菌系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种群遗传结构分析。筛选出7对多态性较好的SSR引物进行DNA扩增,共检测到53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Na)为7.5714。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70527.8168,平均3.5359。供试的39个菌系在7个SSR位点上的多态性信息量(PIC)为0.87~0.98,平均0.95,均大于0.5,表明39个菌系具有很高的遗传多态性。但不同位点的Shannon′s多样性指数(I)差别较大,变化范围为0.9244~2.1969,平均值1.3494。这表明这39个样品在这7个位点上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平均观测杂合度(Obs_Het)为0.6317,平均期望杂合度(Exp_Het)为0.6335,Fst值范围为0.1400-0.6066,平均值为0.3519,说明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之内(64.81%)。MLP种群基因流Nm值为0.4605(小于1),说明MLP种群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群体间的遗传分化。菌系地理群体的Shannon′s信息指数(I)平均为0.6404,基因多样性指数(Nei′s)平均为0.4495,菌系的地理群体之间的遗传多样性较低。依据Nei′s无偏遗传距离将17个地理群划分为6个类群:菌群Ⅰ由北京延庆和四川菌系组成;菌群Ⅱ由陕西凤县、杨陵、宁夏固原、吉林长春和黑龙江哈尔滨诸菌系组成;菌群Ⅲ由秦岭火地塘、内蒙古呼和浩特和陕西宝鸡菌系组成;菌群Ⅳ由陕西太白山、周至渭河站、甘肃临夏和青海菌系组成;菌群Ⅴ由山东泰安/枣庄和江苏淮安/泗阳菌系组成;菌群Ⅵ仅含河南新乡菌系。(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6-05-01)

陆宁海,吴利民,郎剑锋,霍云凤,石明旺[4](2015)在《河南省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及致病力分化》一文中研究指出2013年从河南省4个地区采集玉米小斑病标样,对分离出的140个玉米小斑病菌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和群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玉米小斑病菌有T、C、S、O等4种生理小种,但各小种在地区间的分布存在差异,其中,O小种是河南省各玉米产区小斑病菌的优势小种,且在豫南分布最广泛,其次是C小种和S小种,T小种的比例最小。O小种具有不同致病力,强致病力菌株的出现频率较弱致病力菌株高,强致病力菌株主要分布在豫南地区,弱致病力菌株主要分布在豫北地区。(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07期)

陈双,潘凤娟,周长军,李春杰,华萃[5](2015)在《黑龙江省安达地区大豆孢囊线虫生理小种遗传分化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孢囊线虫病是严重制约大豆生产的重要世界性病害,黑龙江省是我国大豆的主产区域之一,田间种植抗线3号生理小种的品种抗性已减弱甚至丧失,但线虫具体发生怎样的变异还不清楚。目前,Riggs和Schmit的鉴别标准已不能满足当前小种的鉴定,通过线虫的卵量来比较鉴别寄主的抗性差异可能将是更进一步分析小种变异的重要指标之一。本研究在田间鉴别寄主初步鉴定变异的地块,采取了安达地区两个地点的土样进行单孢囊分离培养和温室生理小种鉴定,同时也采取了山东泰安4号生理小种的田间土样作为对照。每个土样进行单孢囊繁殖,然后扩繁接种鉴别寄主,35 d~40 d后调查植株根表和土壤里的雌虫总数,再研磨雌虫收集卵量。利用孢囊的雌虫指数温室盆栽结果鉴定出安达的两个土样和山东的样品都是4号生理小种,但是通过线虫卵量和对照感病品种Lee比较,却发现安达的两个样品和山东的4号样品有很大的差异。田间初步实验和温室盆栽鉴定结果表明安达地区3号生理小种已经发生变异,温室试验表明该地区存在4号小种,且小种的毒性有明显的分化。图2,表2,参15。(本文来源于《土壤与作物》期刊2015年01期)

刘巍[6](2015)在《东北地区粳稻白叶枯病菌生理分化及水稻品种对9号小种抗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抗病品种的筛选和种植是控制水稻白叶枯病最经济有效的办法。水稻白叶枯病菌与抗病品种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互相适应和选择乃至协同进化,使水稻白叶枯病菌的致病性和抗病品种的抗病性之间形成动态平衡。单一化种植抗病品种降低了水稻在遗传上的多样性,加快品种抗性的丧失,并且进一步加快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毒力分化和致病性的变异,从而为抗病育种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因此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的生理分化的研究和动态监测,了解东叁省各个地区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毒力分化、菌群结构,以及抗病品种的合理布局,具有重大意义。本试验对东北叁省主要水稻种植区进行了水稻白叶枯病发病情况调查,发现在东北地区相对靠南,气温高的地区发病较重,并且有扩展趋势;通过致病性测定和特异性引物PCR鉴定,得到171个菌株。其中分离的菌种中黑龙江省共分离了44个菌株;吉林省共分离了60个菌株;辽宁省共分离了77个菌株。本试验为东北叁省水稻白叶枯生理小种鉴定奠定了基础,并且为东北地区水稻白叶枯病病菌遗传进化动态提供支持。本试验对分离得到的171个水稻白叶枯病菌菌株进行生理小种鉴定,鉴别寄主为IRBB2(Xa2)、IRBB3(Xa3)、IRBB5(Xa5)、IRBB13(Xa13)、IRBB14(Xa14)和IR24(Recurrent parent),发现了各个生理小种出现的频率有明显的差异。东北叁省水稻白叶枯病菌的优势小种为1号小种(R1),出现的频率为71.72%,该小种明显高于其他所有小种;其次为生理小种9号小种(R9),出现的频率为12.41%;未发现5号小种(R5)和7号小种(R7)小种的菌株。在发现的6个生理小种中,9号是毒性最强的小种。利用这个小种的代表菌株JYJ152对吉林省种植的30个水稻品种进行互作。结果显示没有高抗(HR)和高感(HS)的品种,抗病(R)品种有13个、感病(S)品种有7个,以及中抗(MR)品种有6个和中感(MS)品种有4个。品种反应型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抗病类型,频率为43.30%。这一结果表明,在吉林省种植的水稻品种中,抗源比较丰富。在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抗源,控制白叶枯病的危害。(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5-03-01)

张梅[7](2014)在《芸薹根肿菌致病性及其生理小种分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十字花科作物根肿病也称根癌,是由芸薹根肿菌(Plasmodiaphora brassicae Woronin)侵染引起的世界性土传病害,在中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危害严重。目前生产上主要采用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但鉴于农业防治劳动强度大、周期长且容易造成土壤板结;化学药剂防治,容易造成农药残留;生物防治研究不太成熟且生防菌种类有限等种种因素导致整体防效并不理想。因此,在生产上培育具有根肿病抗性的十字花科品种是最根本最安全的途径。但当前我们对于根肿病抗性的遗传规律并不十分明确,培育出的抗病品种通常具有生理小种特异性,加之病原菌变异迅速,使得其抗性不能持久,所以,要想有效地防治根肿病,一方面必须加大抗性品种筛选力度,为抗病育种提供多来源的抗性资源,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明确病原菌的致病机理,加强根肿菌的早期检测,从而开展根肿病的综合防治。本研究通过比较不同接种方法的发病情况,研究室内接种的适宜方法,利用正交试验探讨接种最优发病体系;以收集到的130多个芸薹属蔬菜品种为材料,通过插入法进行抗病性鉴定,筛选抗病品种;利用光学显微镜鉴定和PCR检测的方法检测根肿组织中存在的根肿菌,并利用ECD系统鉴定了七个不同地区的芸薹根肿菌生理小种;分析了不同生理小种ITS序列的差异。取得了以下研究结果:(1)插入法接种易感植株的病情指数最高,接种浓度是影响发病的关键因素。本试验研究了叁种接种方法对易感植株发病程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发病程度为插入法>蘸根法>注射法,病情指数呈依次递减趋势。同时利用正交试验探索室内接种的最优条件,主要研究接种浓度、接种次数、接种量和接种时间四个因素。结果表明,接种浓度是影响发病的关键因素。接种浓度越高,病指越高。另外,以新鲜和冷冻感病肿根为材料研究其致病性差异,结果显示,相较于冷冻病根,新鲜感病肿根的致病性更强,前者的病指为72.04,后者的病指只有27.78。(2)不同病原菌存在致病性差异。用采自浙江省江山市白菜、上海青浦区白菜、浙江省温州市榨菜和浙江温岭甘蓝四个种植区的带菌土样对收集到的130多个芸薹属蔬菜品种进行抗病性筛选,结果显示,温岭地区和上海地区的病原菌致病性强度显着高于江山地区和温州地区。对于白菜类寄主,除了温州地区的病原菌致病性较弱外,其他叁个地区的病原菌致病性都较强;对于芥菜类寄主,四个地区病原菌的致病性都表现的较强;而对于甘蓝类寄主,四个地区病原菌的病情指数则呈现比较大的差异。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病原菌之间以及不同品种之间的p值均为0,表明不同病原菌和不同品种之间存在极显着的差异。(3)抗性鉴定筛选获得2个广谱高抗品种。利用插入法接种四个不同地区的带菌土样,分析36个白菜类品种、78个甘蓝类品种、15个芥菜类品种和1个花叶芝麻菜的抗病性差异。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寄主品种对同一菌源或不同菌源的抗性反应有明显不同,而同一寄主品种对不同菌源的抗性反应也多表现不一致的现象,甚至截然相反的现象。本研究共筛选到具有广谱性的高抗品种2个:‘雪剑四号’和‘271’,广谱性的中抗品种5个,分别是‘777-1’、‘553-4’、‘544-2’、‘Y38-4’和‘573-12’,筛选得到的7个抗性材料均属于甘蓝类。(4)湖北省火烧坪根肿菌生理小种为ECD17/31/31,湖北省利川根肿菌生理小种为ECD16/4/0,浙江省温岭根肿菌生理小种为ECD17/15/15,上海青浦区根肿菌生理小种为ECD16/0/5,西藏林芝、湖北省双河镇和浙江省温州根肿菌的生理小种类型同为ECD16/0/0。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和PCR检测等手段验证了根瘤组织中的确存在有根肿菌,同时,利用欧洲根肿病鉴别系统(ECD)对采自上述七个不同十字花科蔬菜种植区的芸薹根肿菌进行了生理小种的鉴定,结果显示,火烧坪地区的生理小种为ECD17/31/31,温岭地区的生理小种为ECD17/15/15,青浦区生理小种为ECD16/0/5,利川地区的生理小种为ECD16/4/0,西藏林芝、湖北省双河镇和浙江省温州根肿菌的生理小种类型同为ECD16/0/0。(5)利用已开发的叁对引物,对芸薹属根肿菌rDNA ITS序列进行扩增,并筛选出两对可用于区分不同根肿菌的常规PCR引物。利用己开发的叁对针对根肿菌rDNA的引物进行PCR扩增,扩增结果与NCBI数据库中的芸薹根肿菌rDNA序列信息进行比对,结果显示,1RF和2RF (18SF-18SR)引物可用于芸薹根肿菌的早期快速检测。(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4-03-09)

石凤梅,马立功[8](2013)在《黑龙江省玉米大斑病菌小种生理分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黑龙江省不同玉米种植区域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组成、频率及变化趋势,进而应用抗性品种进行生态学防治病,采用常规鉴别寄主鉴定技术,对采自2009年和2010年黑龙江省的45份玉米大斑病病菌菌株的生理小种进行分化。结果表明:在供试菌株中鉴定出0、1、2、12、13和23N共6个生理小种。0号和1号生理小种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35.72%和31.25%,并在黑龙江省各地广泛存在,因此0号和1号生理小种是黑龙江省玉米大斑病菌的优势小种。表明黑龙江省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呈现复杂化,并不断有新小种出现。(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02期)

孙海燕,李琦,申成美,李伟,陈怀谷[9](2011)在《江苏省西瓜枯萎病菌生理小种分化和营养体亲和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尖孢镰孢菌西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niveum)引起的西瓜枯萎病是西瓜生产上为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随着西甜瓜生产的设施化和规模化,高产连作的种植布局使得西瓜枯萎病频繁暴发,该病害已成为影响瓜类优质、高效生产的主要障碍。推广和使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的最经济有效的途径。西瓜枯萎病菌不同菌株之间存在生理小种分化,摸清不同地区生理小种分化的现状,对加速该地区西瓜抗病育(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1-08-18)

张明会,徐秀德,刘可杰,董怀玉,姜钰[10](2011)在《我国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及小种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温室条件下,利用从美国新引进的B37、B37Ht1、B37Ht2、B37Ht3、B37HtN和OH43、OH43Htl、OH43Ht2、OH43Ht3、OH43HtN两套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对来源于我国15省33市(县)的39株玉米大斑病菌株进行小种鉴定。结果表明,在供试菌株中共鉴定出0、1、2、12、123、1N、123N共7个生理小种,其中以0号和1号生理小种在我国分布广泛,出现频率最高,分别为33.3%和35.9%;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和河北等省(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明显、种类多,其他省(区)小种种类相对少。(本文来源于《玉米科学》期刊2011年04期)

生理小种分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桂蕉6号是广西的主栽香蕉品种,占全区香蕉种植面积的90%以上。为了明确广西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4号生理小种对桂蕉6号的致病力,通过采集分离,获得41个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菌株,用伤根淋灌法接种香蕉组培苗。根据病菌对桂蕉6号的致病力强弱,上述菌株可以分为3类,其中强致病力菌株22个,中致病力菌株7个,弱致病力菌株12个,分别占供试菌株的53.66%、17.07%、29.27%。由此可见,广西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存在明显的致病力分化现象,强致病力菌株为优势种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理小种分化论文参考文献

[1].高莹莹,张梅,赵坤,董正中,余小林.芸薹根肿菌致病性变异及生理小种分化的研究[C].中国园艺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2].韦绍龙,霍秀娟,李朝生.广西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对桂蕉6号的致病力分化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6

[3].洪莹莹.落叶松—杨栅锈菌生理小种分化与遗传多样性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4].陆宁海,吴利民,郎剑锋,霍云凤,石明旺.河南省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及致病力分化[J].湖北农业科学.2015

[5].陈双,潘凤娟,周长军,李春杰,华萃.黑龙江省安达地区大豆孢囊线虫生理小种遗传分化现象[J].土壤与作物.2015

[6].刘巍.东北地区粳稻白叶枯病菌生理分化及水稻品种对9号小种抗性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

[7].张梅.芸薹根肿菌致病性及其生理小种分化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4

[8].石凤梅,马立功.黑龙江省玉米大斑病菌小种生理分化的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3

[9].孙海燕,李琦,申成美,李伟,陈怀谷.江苏省西瓜枯萎病菌生理小种分化和营养体亲和群研究[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

[10].张明会,徐秀德,刘可杰,董怀玉,姜钰.我国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及小种分布研究[J].玉米科学.2011

标签:;  ;  ;  ;  

生理小种分化论文-高莹莹,张梅,赵坤,董正中,余小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