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风浪载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随机风浪,破损舰船,水下爆炸载荷,倾覆概率
风浪载荷论文文献综述
江忠[1](2019)在《水下爆炸载荷和随机风浪联合作用下破损舰船的运动及其倾覆概率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当前在水下爆炸载荷和随机风浪联合作用下,破损舰船运动及其倾覆概率的计算结果误差较大的问题,对其进行研究。分析爆炸冲击波传播速度对战斗状态舰船的影响,推导出战斗状态下舰船横摇幅度加剧程度,得到水下爆炸载荷的倾侧力矩,并研究稳定航行中舰船的航速与绝对风速之间的关系,通过理论力学建立破损舰船的横摇运动方程,得出随机风浪对航行中舰船的扰动力矩,基于现有的倾覆准则,计算出水下爆炸载荷和随机风浪联合作用下破损舰船的倾覆概率。通过实验,对该方法与传统方法的计算结果误差值进行对比。与传统计算方法相比,该方法所得到的结果误差明显减小。(本文来源于《舰船科学技术》期刊2019年20期)
李欣[2](2018)在《复杂风浪联合作用下张力腿漂浮式风电机组载荷智能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中国海上风电发展方兴未艾,但仅限于近海区域,近海风电影响渔业、海军和通讯。在机组越做越大、可开发浅海风资源越来越少的大趋势下,逐渐成熟的深水漂浮式基础结合大功率容量机组无疑是海上风电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相比陆上和固定基础机组,漂浮式风力机的载荷更加复杂。基础6个自由度的多频段运动给流场带来更大扰动,易与风力机多体动力学模型产生共振,降低零部件疲劳寿命;另一方面,深水平均风速更大,风轮尺寸变大,载荷增加。为了降低发电成本,保证机组全生命周期安全可靠地运行,降载势在必行。而目前用于漂浮式风力机的载荷控制方式主要仍是变桨。变桨技术惯性大,动作慢,不能有效地适应载荷控制的局部性、随机性和快速性的要求。“智能叶片”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器的组合装置来实现局部气动表面的变形。柔性尾缘襟翼(DTEF,Deformable Trailing Edge Flap)作为公认的最有前景和最有可能商业化的一种智能叶片概念,目前应用到陆上及固定基础机组上的降载有效性已被广泛证明。因其控制对象是气动载荷,将其应用到漂浮式风电机组的效果预期可观,但DTEF目前应用到漂浮式风力机的研究资料甚少。为进一步推动DTEF实现工业应用,围绕大型海上漂浮式风电机组载荷智能控制的研究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张力腿式(TLP,Tension Leg Platform)UpWind/NREL 5 MW 风电机组为研究对象,采用FAST8/AeroDynl4开源代码,结合自主开发的基于DTEF的载荷智能控制系统,搭建了气动-水动-伺服-弹性仿真平台,选取IEC 61400-3标准中DLC 1.2和DLC 1.4分别考察DTEF对TLP漂浮式风电机组的疲劳和极限载荷控制的能力。沿着载荷传递路径分析发现:DTEF不仅能有效控制叶片、传动链和塔架的载荷,还能抑制叶片、塔架变形和基础震荡。此外,在额定风速以上DTEF的辅助变桨作用缓解了变桨系统的磨损,同时降低了发电机转速、扭矩和功率的波动。具体来说,在DLC 1.2工况下,经DTEF控制后主要零部件载荷的波动可降低20%~35%,基础横荡和艏摇的振动最大降低了 23%和40%。而DLC 1.4工况下,叶根挥舞力矩和叶尖挥舞方向变形波动幅度最大可减小50%,塔架扭矩和艏摇波动最大降低了 45%。关于DTEF控制效果的原因也做了相关分析。DTEF通过改变翼形的弧度和边界层压力分布从而改变升阻力与攻角的关系,使得气动载荷的波动减小。从机理层面讲,DTEF的变形引入额外的气动阻尼削弱了气弹耦合的同步性。而主要由重力和惯性力引起的以及波浪主导的物理量的变化不超过5%。另外,由于DLC 1.4中风向变化以及偏航控制的作用,仿真后期波浪方向与机组轴向(风向)几乎垂直,这导致最后阶段DTEF控制对基础运动均产生了负面影响。本文的研究为漂浮式风电机组以及DTEF控制器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在基础横荡和纵荡方向出现了较大的共振响应,基础自然频率应避免风和波的主要能量频率范围,或在选址时考虑风和波在频域的能量分布。未得到有效控制但量级很大的物理量如纵荡和塔基俯仰力矩,可以考虑改变传感器输入信号进行多目标全方位控制或采用更先进的控制策略,如模型预测控制算法。(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期刊2018-06-01)
冯陈[3](2018)在《风浪流载荷作用下海洋平台应急撤离系统运动特性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上撤离系统是一种高效的应急救生设备,国外救生行业针对该类型设备研究起步早、技术成熟、研究成果丰富,在我救生行业中已产生垄断优势。相比之下,我国海上撤离系统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无大型海洋平台用撤离系统研发成功先例,为尽快实现装备国产化,相关研究工作刻不容缓。海洋平台应急撤离系统包括撤离箱、柔性网格滑道、登乘平台、配重块等模块,是一种结构形式复杂的柔性耦合多体系统,风浪流等载荷均会影响其运动特性,进而影响应急情况下人员撤离。本文以某型海洋平台应急撤离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系统中各模块结构及受力特性,提出一种分析海洋平台应急撤离系统在复杂海洋环境中运动特性的数值模拟方法。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叙述了海上撤离系统分类以及海洋平台应急撤离系统结构特点,讨论了海洋平台应急撤离系统所承受的环境载荷,论述了海洋环境相关载荷的理论计算方法,并基于理论方法,创建了风、流等载荷作用下的运动平衡方程,对比分析了不同风速计算公式下海洋平台应急撤离系统的位移规律,为接下来的数值模拟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叙述了某型海洋平台应急撤离系统的几何与材料参数,基于海洋平台应急撤离系统的结构特点,对海洋平台应急撤离系统的数值计算模型提出基本假定,为了提高计算效率,借鉴捕捞学相关理论,对海洋平台应急撤离系统滑道部分提出了一种新的简化方法,通过对比简化前后的单节滑道、完整滑道在风载作用下的计算结果,验证了本文简化方法的有效性。兼顾计算准确性与计算效率,得到了本文用于有限元计算的叁维数值模型。再次,应用ABAQUS/AQUA软件对海洋平台应急撤离系统在不同海洋环境中的运动响应展开分析。首先讨论了边界条件的设置,通过对比不同边界条件下的计算结果得出合适的边界条件。然后分析了单独风载荷作用下的位移规律,并将数值结果与前文理论方法计算结果对比,验证了本文有限元研究方法的有效性;然后基于登乘平台结构特点,选择合适的波浪理论与登乘平台建模方法,分析了波浪单独作用和波流耦合作用下登乘平台的动态响应规律。参考救生设备试验规范,讨论了在规定撤离海况中,风浪流耦合条件下海洋平台应急撤离系统的运动特性。最后,探讨了配重块质量、配重块工作深度和网孔尺寸对海洋平台应急撤离系统运动特性的影响规律,得出在特定海况下撤离系统最佳布放方法。总结撤离系统运动规律,针对设备安全性校核提出一种新的安全评估办法,为国产撤离系统设计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期刊2018-04-28)
黄致谦,李春,丁勤卫,周红杰,陈福东[4](2017)在《考虑到台风海况浮式风力机半潜式平台风浪流载荷动态响应及系泊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浮式风力机半潜式平台的动态响应及系泊性能,建立了基于半潜式平台的NREL5 MW浮式风力机模型.结合有限元方法,并利用辐射和衍射理论,在考虑风、浪、流载荷的联合作用下,运用Aqwa软件对极端海况下半潜式平台的动态响应及系泊性能进行数值仿真,得到了幅值响应算子(RAO)、附加质量、辐射阻尼随波浪频率的变化趋势以及极端海况下半潜式平台的动态响应和系泊线的张力响应.结果表明:半潜式平台在高频区域(大于1.6rad/s)具有良好的运动性能,动态响应小;垂荡方向动态响应不受波浪方向变化的影响,且波浪方向为0°时,纵荡和纵摇动态响应最为剧烈;台风海况下半潜式平台的动态响应和系泊线的张力响应均大于无台风海况;随着海况恶劣程度加深,半潜式平台的动态响应和系泊线的张力响应均明显增大.(本文来源于《动力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杜文磊[5](2017)在《风浪联合作用下船舶运动与载荷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海洋运输业的高速化发展同时催生了船舶大型化的发展。以集装箱船为例,最新一代集装箱船运载能力可以达到初代的七倍以上。然而,大型化船舶的发展同时也给船舶设计与校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真实海洋环境中,航行的船舶不仅仅受到单一波浪载荷的影响,海风以及海风与波浪组合载荷形式,对船体响应会造成更大的影响。并且由于大型化船舶水线上结构巨大,更容易受到风载荷的影响。目前国内外风浪联合研究主要针对海洋平台开展,对航行的船舶研究内容较少。因此建立船舶风浪联合作用下船体运动与载荷响应预报体系,对于大型化船舶设计以及大风浪下航行安全性能评估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对比分析多种风载荷计算方法,选择求解精度较高的方法应用FORTRAN编译风载荷计算程序,实现不同航行状态下船舶遭遇定常风速及脉动风速时船体所受风力时域下求解。(2)通过叁维波浪载荷计算软件COMPASS-WALCS-NE计算船体在波浪中遭受的波浪力,将风力与波浪力结合加入船体运动微分方程求解风浪联合作用下船体运动响应,并应用达朗贝尔原理计算船体剖面载荷,建立风浪联合作用下船体运动与载荷响应计算方法。(3)以21000TEU集装箱船为计算算例,鉴于风力对船体横摇运动影响较大,分析满载工况不同环境参数下集装箱船风浪联合作用横摇响应规律,并与波浪载荷单独作用下船体横摇响应进行对比,获得风力对于总响应的影响程度;同时选择两种集装箱船非满载装载工况(Combo和OLG)计算相同风浪条件下,不同装载工况对船体横摇运动影响差异。(4)开展零航速状态下船体风浪联合作用运动与载荷响应模型试验,进一步研究风浪联合作用下船体运动与载荷响应规律,试验测试满载工况集装箱船横浪与斜浪状态下船体运动与载荷响应,以及两种非满载装载工况相同风浪条件下横摇运动响应。本文建立了风浪联合作用下船舶运动与载荷响应计算方法,能够对风浪环境下处于航行状态的船舶运动与载荷响应进行预报;通过算例分析,讨论了不同环境参数下,风力对于船体响应的影响程度;最后将试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理论算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期刊2017-12-01)
李浩然[6](2017)在《风浪载荷作用下浮式风机叶片结构强度及塔架结构疲劳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减小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以及减轻对环境的污染,清洁的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近年来,风能作为可能再生能源的一种,已经成为发展最快的能源之一。但是,传统的陆地风机受到选址的限制,以及人们对视觉噪声和环境污染的日益关注,其进一步发展受到了不小的阻力。因此,海上浮式风机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随着水深的增加以及风机单机尺寸的增大,海上风机的支撑结构逐渐由固定式支撑结构转变为浮式支撑结构。对于海上浮式风机,在风浪联合作用下,浮式支撑平台产生的六自由度运动使风机的受力更加复杂。因此,为了保证浮式风机的正常运行,对浮式风机的重要部位进行结构强度以及疲劳性能分析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利用数值计算的方法,针对在不同的海况条件下,采用单柱式Spar作为支撑结构的浮式风机叶片的结构强度和塔架底部的疲劳性能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考虑浮式支撑平台对于叶片的影响,提出了计算浮式风机叶片上每个叶素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公式,并根据该计算公式求出叶片上的气动载荷和惯性载荷。同时给出了对浮式风机叶片结构强度进行分析的有限元分析方法;2.以采用单柱式Spar作为浮式支撑结构的DTU 10MW浮式风机的叶片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海况下,叶片所受的气动载荷沿叶片长度的分布、叶片根部的弯矩、叶尖变形和Mises等效应力进行了分析和讨论。3.为了得到塔架底部轴向应力的时历曲线,提出了塔架底部结构的简化模型。用雨流计数法对轴向应力的时历曲线进行处理,得到对应不同平均应力和应力幅值的循环数。用Goodman修正公式修正平均应力对疲劳损伤的影响。根据不同海况下的风浪联合分布概率,运用Miner线性累积损伤原理得到浮式风机塔架底部各点的短期疲劳累积损伤。依据长期疲劳性能分析中计算载况的选取准则,计算塔架底部的长期疲劳累积损伤和疲劳寿命。4.以采用OC3-Hywind浮式支撑平台的NREL 5MW浮式风机的塔架底部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海况下,塔架底部的轴向应力、短期疲劳累积损伤、长疲劳累积损伤和疲劳寿命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同时,研究了不同数值模拟时长和不同风浪夹角对塔架底部各点疲劳累计损伤的影响。对比分析了单独风作用下和单独浪作用下塔架底部各点的疲劳累积损伤。本文的研究主要关注在随机风浪载荷作用下,浮式风机叶片的结构强度和塔架底部的疲劳性能,对未来海上浮式风机的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有较好的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7-01-01)
张楠[7](2016)在《风浪载荷对船载红土镍矿流态化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红土镍矿作为IMSBC规则中划分的A组货物的一种,其具备该组货物的易发生流态化的属性。即在船舶运输中,当含水量超过一定值时,在风浪、船舶机械等振动下,析出水分与货物在表面形成泥浆,泥浆随着船舶的摇摆,会影响船舶的稳性,导致船舶重心晃动,严重时会导致船舶倾覆,造成人员和财产的损失。本文主要从红土镍矿的土力学属性出发,研究船舶在航行中风浪载荷对红土镍矿的液化影响。期望为海事部门监督管理易流态化货物安全提供新的参考。本文首先介绍土体发生液化的机理,将土体液化与IMSBC规则中的易流态化货物发生流态化进行比较,得出理论上的一致性。然后,使用岩土工程中常用的数值模拟软件模拟土力学的动叁轴实验,达到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应用土力学理论对船载易流态货物进行液化模拟的目的。在改变模型参数的情况下,比较分析得出船舶载运红土镍矿时,矿石发生流态化的外部影响因素。最后,对海浪密度谱、船舶航行中的摇摆计算和波浪载荷施加于船舶的动应力加以归纳总结。本文通过对IMSBC规则和土体振动液化理论的深入研究,得出了红土镍矿的流态化机理。运用土体的边界面模型,参考动叁轴实验对红土镍矿流态化进行数值模拟。依据CCS规范提供的方法,获得计算波浪载荷对船舶的作用力。将数值模拟与实船计算获得的波浪力结合,得到监管易流态化货物安全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本文来源于《大连海事大学》期刊2016-06-01)
张杨,李春,叶舟,王东华,汤金桦[8](2015)在《浮式风机平台风浪流载荷动态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漂浮式风力机平台的动态响应,建立基于ITI Energy Barge平台的NREL 5MW漂浮式风力机模型。通过辐射衍射理论并结合有限元方法,考虑风、浪、流环境载荷的联合作用,对平台的动态响应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得到了波激力和漂移力随波浪频率的变化及平台在纵荡、垂荡和纵摇方向上的动态响应。结果表明:平台在低频波浪时容易出现较大响应;波激力在数量级上远大于漂移力,且各自由度波浪力在低频波浪部分响应较大;极端海况下,驳船式平台在纵荡、垂荡和纵摇方向响应非常剧烈。(本文来源于《能源工程》期刊2015年05期)
刘桂杰[9](2015)在《船舶风、浪载荷下的增阻失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船舶在实际海况下航行,克服船身阻力所需要的功率占船舶能耗分布的最大比重。而相比于静水中的阻力,船舶受到风、波浪作用的影响引起附加阻力,造成船舶增阻。在船舶动力系统输出功率不变的情况下,船舶阻力增加必然造成船舶失速。国际海事组织(IMO)在提出新船能效设计指数(EEDI)概念中有一项重要参数—f_w(船舶失速系数),对于IMO强制执行EEDI指标,研究船舶风、浪载荷增阻下的失速对快速准确评估EEDI值、优化船型和绿色节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风、浪载荷增阻的角度研究了船舶失速问题,针对风、浪载荷下增阻问题尝试了不同计算方法,并通过试验值验证了其计算精度。其中,风载荷的计算以经验公式中洪碧光法计算值作为失速系数计算的基本方法,并以CFD值和试验值的验证了该经验公式的计算精度;波浪增阻以CFD方法作为研究方法,以一阶线性规则波为载荷对不同航速、波长下的船舶阻力和运动进行了数值计算,并通过了分析船舶运动响应曲线研究了船舶在波浪中阻力的变化。本文最后尝试性地应用CFD方法计算了风浪联合作用下的阻力与运动,并通过计算结果分析了风浪场联合作用下船舶在阻力和运动幅度增大的原因。一方面风场直接作用于船舶使运动响应的幅度增大,一方面风浪场耦合作用增大了改变了波浪参数。在风浪联合作用下船模阻力换算至实船时,文中将总阻力减去风载荷阻力和静水阻力部分归结为波浪增阻部分,并以波浪增阻换算方法换算得到风浪联合作用下实船的总阻力,从而结合了静水工况下主机输出功率曲线得到设计航速下的失速系数f_w。(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期刊2015-01-01)
廖丽恒[10](2015)在《半潜式海洋平台在风浪载荷联合作用下的一体化动力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类对深海资源探索开发的进程日渐加快,各式各样适应于深海工程的钻井平台不断地推陈出新。从长远发展来看,系泊浮式海洋平台无疑是近些年深海开发的热点与重点,其中以半潜式平台为代表,正朝着更大水深、更好经济性、更强适应性的方向飞速发展,同时对其结构和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应用通用有限元软件来分析浮式平台上部高耸塔架动力响应的工作还较少。本文以半潜式平台作为研究对象,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其进行了动力时程分析。本文对各类系泊浮式平台的结构特点、性能优缺点及发展前景进行了对比,介绍了半潜式平台的工作特点和发展趋势,阐述了高耸结构风效应与机理的研究方法和半潜式平台风载荷的研究现状。从工程应用的角度列举了台风风场模型,详细分析了一个完整的风场模型具有的四个方面特征,简要介绍了Monte-Carlo方法的基本思想和原理,并将该方法引入台风风场的极值风速预测中。利用FLUENT软件对半潜式海洋平台上部结构进行了CFD数值模拟,探讨了计算流域的确定、边界条件的选取、湍流模型的选择等问题,计算了在自存状态下海洋平台水平及倾斜时的风载荷,分析了不同倾角对其风压风载的影响,并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其精度。利用ANSYS软件建立了半潜式平台主体和锚泊系统的整体耦合有限元模型,计算了静力状态下锚泊系统内力;在随机风载荷和规则波浪载荷数值模拟的基础之上,以我国南海百年一遇海况作为风浪载荷条件,模拟了在风浪联合作用下半潜式平台及其锚泊系统的运动响应。(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5-01-01)
风浪载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前,中国海上风电发展方兴未艾,但仅限于近海区域,近海风电影响渔业、海军和通讯。在机组越做越大、可开发浅海风资源越来越少的大趋势下,逐渐成熟的深水漂浮式基础结合大功率容量机组无疑是海上风电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相比陆上和固定基础机组,漂浮式风力机的载荷更加复杂。基础6个自由度的多频段运动给流场带来更大扰动,易与风力机多体动力学模型产生共振,降低零部件疲劳寿命;另一方面,深水平均风速更大,风轮尺寸变大,载荷增加。为了降低发电成本,保证机组全生命周期安全可靠地运行,降载势在必行。而目前用于漂浮式风力机的载荷控制方式主要仍是变桨。变桨技术惯性大,动作慢,不能有效地适应载荷控制的局部性、随机性和快速性的要求。“智能叶片”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器的组合装置来实现局部气动表面的变形。柔性尾缘襟翼(DTEF,Deformable Trailing Edge Flap)作为公认的最有前景和最有可能商业化的一种智能叶片概念,目前应用到陆上及固定基础机组上的降载有效性已被广泛证明。因其控制对象是气动载荷,将其应用到漂浮式风电机组的效果预期可观,但DTEF目前应用到漂浮式风力机的研究资料甚少。为进一步推动DTEF实现工业应用,围绕大型海上漂浮式风电机组载荷智能控制的研究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张力腿式(TLP,Tension Leg Platform)UpWind/NREL 5 MW 风电机组为研究对象,采用FAST8/AeroDynl4开源代码,结合自主开发的基于DTEF的载荷智能控制系统,搭建了气动-水动-伺服-弹性仿真平台,选取IEC 61400-3标准中DLC 1.2和DLC 1.4分别考察DTEF对TLP漂浮式风电机组的疲劳和极限载荷控制的能力。沿着载荷传递路径分析发现:DTEF不仅能有效控制叶片、传动链和塔架的载荷,还能抑制叶片、塔架变形和基础震荡。此外,在额定风速以上DTEF的辅助变桨作用缓解了变桨系统的磨损,同时降低了发电机转速、扭矩和功率的波动。具体来说,在DLC 1.2工况下,经DTEF控制后主要零部件载荷的波动可降低20%~35%,基础横荡和艏摇的振动最大降低了 23%和40%。而DLC 1.4工况下,叶根挥舞力矩和叶尖挥舞方向变形波动幅度最大可减小50%,塔架扭矩和艏摇波动最大降低了 45%。关于DTEF控制效果的原因也做了相关分析。DTEF通过改变翼形的弧度和边界层压力分布从而改变升阻力与攻角的关系,使得气动载荷的波动减小。从机理层面讲,DTEF的变形引入额外的气动阻尼削弱了气弹耦合的同步性。而主要由重力和惯性力引起的以及波浪主导的物理量的变化不超过5%。另外,由于DLC 1.4中风向变化以及偏航控制的作用,仿真后期波浪方向与机组轴向(风向)几乎垂直,这导致最后阶段DTEF控制对基础运动均产生了负面影响。本文的研究为漂浮式风电机组以及DTEF控制器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在基础横荡和纵荡方向出现了较大的共振响应,基础自然频率应避免风和波的主要能量频率范围,或在选址时考虑风和波在频域的能量分布。未得到有效控制但量级很大的物理量如纵荡和塔基俯仰力矩,可以考虑改变传感器输入信号进行多目标全方位控制或采用更先进的控制策略,如模型预测控制算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风浪载荷论文参考文献
[1].江忠.水下爆炸载荷和随机风浪联合作用下破损舰船的运动及其倾覆概率计算[J].舰船科学技术.2019
[2].李欣.复杂风浪联合作用下张力腿漂浮式风电机组载荷智能控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8
[3].冯陈.风浪流载荷作用下海洋平台应急撤离系统运动特性数值模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8
[4].黄致谦,李春,丁勤卫,周红杰,陈福东.考虑到台风海况浮式风力机半潜式平台风浪流载荷动态响应及系泊性能分析[J].动力工程学报.2017
[5].杜文磊.风浪联合作用下船舶运动与载荷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7
[6].李浩然.风浪载荷作用下浮式风机叶片结构强度及塔架结构疲劳性能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7
[7].张楠.风浪载荷对船载红土镍矿流态化的影响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6
[8].张杨,李春,叶舟,王东华,汤金桦.浮式风机平台风浪流载荷动态响应研究[J].能源工程.2015
[9].刘桂杰.船舶风、浪载荷下的增阻失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5
[10].廖丽恒.半潜式海洋平台在风浪载荷联合作用下的一体化动力效应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