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气溶胶影响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气溶胶,降水,日变化,直接效应
气溶胶影响域论文文献综述
周思媛,杨静,Wei-Chyung,Wang,赵传峰,龚道溢[1](2018)在《京津冀地区气溶胶影响夏季降水日变化的观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气溶胶对降水的影响被科学家们广泛关注。京津冀地区已成为我国气溶胶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但该地区气溶胶对降水日变化影响的观测研究比较缺乏。本研究基于11年高时空分辨率的降水资料和气象要素资料,通过比较干净站点日和污染站点日的降水日变化特征和云等相关气象场的变化,识别不同污染条件下,降水以及其他相关气象场的日变化不同特征,并探讨气溶胶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对降水日变化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在统一的气象背景场西南风环流下,京津冀地区污染情况下的大雨的峰值提前了4个小时左右,而小雨则推后了2-3个小时。进一步研究大雨在污染时的特征表明大雨开始时间提前以及持续时间增长。通过对大气动力场中垂直速度、大气稳定度和短波辐射加热的对比分析,推测吸收性气溶胶(黑碳)的直接效应加热了低层大气,使得中低对流层的大气稳定度降低,增强垂直对流运动,增加水汽输送,从而有利于大雨的提前发生。而通过宏观和微观云特性的分析,认为气溶胶间接效应在污染时水汽充足的条件下使云量增加,云水增多以及云有效半径增大,促进了云滴碰并增长,从而加快了降雨效率,促使降水提前到达峰值。(本文来源于《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S3 科学家论坛:气溶胶对流云降水天气相互作用前沿科学论坛》期刊2018-10-24)
刘骞,陈桂兴[2](2018)在《冷空气对华北气溶胶影响的定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冷空气活动是影响华北地区冬季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准确把握冷空气团的活动特征及其对气溶胶浓度变化的影响机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社会价值。本文以冷空气团的定量分析为切入点,利用最新发展的冷空气团等熵分析法[1]结合MERRA-2[2]大气再分析资料,对2014-2015年冬季华北地区的冷空气团和硫酸盐气溶胶(SO4)的时空变化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冷空气质量和SO4浓度都具有明显的季节内尺度(30-60天)和天气尺度(4-6天)变化,且在两种时间尺度中均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在季节内尺度,华北SO4浓度与极地冷空气团主体的位置和形态密切相关。冷空气主体的东西移动和纬向、经向模式之间的转换调节着输送到华北地区的冷空气质量,进而引起SO4浓度的季节内变化。天气尺度上,冷空气活动主要由东亚大槽的东移和加强引起。当冷空气入侵华北地区时,冷空气质量通量大值区与SO4浓度高值区呈较好的空间互补关系,其对于气溶胶的空间分布的指示性明显优于强北风。在此期间由于不同属性气团之间不交融,高浓度的气溶胶始终位于本地暖气团内并随之向南移动。冷空气活动对气溶胶的影响可以总结为清洁的极地冷气团将本地污染气团挤出华北地区。结合冷空气等熵分析法,进一步推导出冷空气影响下气溶胶变化诊断方程,并评估了不同物理过程对气溶胶变化的贡献。分析发现引起SO4浓度局地变化的主要是暖气团中的平流、冷气团中的平流和由冷空气质量水平辐合引起的冷暖气团垂直替换。其中与冷空气活动有关的两个过程是导致了SO4浓度降低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强冷空气活动期间。(本文来源于《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8 东亚冬季风研究论坛》期刊2018-10-24)
王琦,任爱玲,郭斌,张硕[3](2018)在《1,3-丁二烯-NO_x光照产生二次有机气溶胶影响因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室温为(297±2) K的条件下,采用自制的烟雾箱研究了光照强度与反应物初始浓度比值对1,3-丁二烯与NO_x共存的光照体系生成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影响。结果表明:SOA数浓度及1,3-丁二烯的分解率均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上升,SOA颗粒尺度及SOA数浓度随比值[C_4H_6]_0/[NO_2]_0的增加均有较为明显的增长,并且与颗粒物数浓度最大值呈现出较好的线性关系,傅里叶红外分析仪(FT-IR)在线测得C_4H_6-NOX光照体系中气相产物主要有CO、CO_2、甲醛和丙烯醛等。(本文来源于《煤炭与化工》期刊2018年09期)
张宝林[4](2018)在《沙尘天气及沙尘气溶胶影响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沙尘天气是强风把细小土壤颗粒携带到大气中去的一种现象,沙尘是连接有机界和无机界的重要媒介。总结了国内外沙尘对气象、生态系统、社会经济活动、人体健康与人类文明等方面影响的研究成果,提供了沙尘天气及沙尘气溶胶影响的较全面的认识,以期为沙尘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研究表明,目前对海洋生态系统、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沙尘活动与气候变化关系的研究较多,而对陆地生态系统、气象、气候影响的机理性研究还不够深入,同时亟需开展沙尘对雾和霾天气的影响以及沙尘载带污染物效应的研究。沙尘影响生物圈的各个层面,可能引发重大的跨区域环境问题,因而引起全球关注。沙尘活动的强弱既受气候、环境变化的影响,也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沙尘影响的研究表明对资源的过度追求而缺乏生态意识,可能会造成环境灾难和文明的衰退。(本文来源于《气象科技进展》期刊2018年01期)
郭增元[5](2017)在《气溶胶影响亚洲夏季风的机理和云滴谱相对离散度对气溶胶气候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NCEP/NCAR(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2001-2010年的再分析资料,检验了全球气候系统模式CESM中大气模块CAM对亚洲夏季风和大气热源的模拟能力,结果显示模式可以再现亚洲夏季风和大气热源的主要特征。通过敏感试验探讨人为气溶胶影响亚洲夏季风的机理,分析讨论了气溶胶引起的非均匀加热的变化对辐散风和无辐散风强度的影响,在机理上解释了亚洲夏季风减弱的原因,结果表明:人为气溶胶的增加使东亚夏季风强度在我国东南地区,中南半岛北部和印度半岛北部减弱,而我国东南部季风的减弱促使我国内陆降水减少,沿海降水增加。进一步分析人为气溶胶增加的作用发现,它改变了大气热源的分布,造成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和南海大气热源的增强,我国东部地区和中南半岛大气热源的减弱,其中气溶胶主要通过影响凝结潜热来改变大气热源,主要是对对流过程的影响。另一方面,大气热源分布的变化改变了季风区的热力结构,使我国东南地区,中南半岛北部的非均匀加热减弱,从而减少了全位能的产生,使得全位能向辐散风的转换减小,辐散风减弱;同时,我国东南部,中南半岛北部季风由于辐散风向无辐散风转换的减弱,无辐散风减弱,最终导致了夏季风强度的减弱。而且,人为气溶胶对亚洲夏季风的影响主要通过热力和动力响应产生作用。对云滴谱离散度计算方法在模式中表现进行了评估,检验了五种不同离散度计算参数化方案对模拟能力的改进并对不同参数化方案间气溶胶气候效应进行了比对,通过原始方案的模拟结果与观测对比可以看出,除了在极地地区有一定偏差外,原始方案基本反映了各气象量的分布特征。新的云滴谱相对离散度计算方案加入后的方案,相较于原始方案,模式的模拟结果在降水和云短波辐射强迫上有较大改善,且在五种方案中总的改善最大。其他变量改善不明显。不同方案产生的总的气候效应较为一致,在总云量上表现为增加,在地面气温,降水量,云短波辐射强迫和大气顶净辐射通量上表现为减少,云的辐射强迫均增强了。不同方案模拟的气候效应中,降水,云长波辐射强迫和大气顶向上长波辐射通量的差异最大。总云量,地面气温,云短波辐射强迫和大气顶向下短波辐射通量只在极地地区差异较大。(本文来源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期刊2017-04-01)
陆雯茜,吴涧[6](2016)在《气溶胶影响印度夏季风和东亚夏季风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印度半岛和东亚是气溶胶大值区,也是亚洲季风的主要影响区域,季风和季风降水的变化对季风区的经济尤其是农业生产有重大影响。气溶胶影响印度季风的研究开始较早,研究工作也较多,已取得了较为全面的进展。早期研究表明大气棕云导致负辐射强迫可减缓温室气体带来的增暖。现有研究表明吸收性气溶胶对印度季风爆发早期有增强作用,随后气溶胶对印度和东亚夏季风有减弱作用。由于影响季风的因子较多、研究工作较为复杂,现有的气溶胶影响亚洲季风的研究还存在不确定性。回顾和概括了前人的研究,通过气溶胶影响东亚季风与印度季风的对比,讨论现有研究的不足,并为未来气溶胶影响季风特别是影响东亚夏季风的研究指出方向。(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进展》期刊2016年03期)
朱延年,余兴,徐小红,刘贵华,戴进[7](2015)在《利用卫星分析对流云成冰能力与繁生机制及气溶胶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进一步了解复杂的对流云冰相过程和气溶胶的成冰作用,利用多源卫星反演得到深厚对流云晶化温度(Tg)和-5℃有效半径(re-5),结合气溶胶分类和光学厚度,通过中国及周边141个个例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污染气溶胶与沙尘具有相当成冰能力,当re-5<12μm时,随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增加Tg变暖,成冰能力增强;(2)当re-5≥12μm时,气溶胶使滴径减小,减弱冰晶繁生作用,从而降低云成冰能力;(3)对洁净海洋对流云而言,冰晶繁生机制为主要成冰机制,而大陆性对流云繁生作用仅占20%。(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15年06期)
赵晓妮[8](2014)在《气溶胶影响我国气候变化趋势》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气污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很多人并不知道,与环境问题密切相关的气溶胶与云和降水还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美国马里兰大学大气海洋系教授、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云、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国家重大研究项目首席科(本文来源于《中国气象报》期刊2014-10-29)
邓洁淳,徐海明,马红云,江志红[9](2014)在《中国东部地区人为气溶胶影响东亚夏季风爆发和推进过程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一个高分辨率的公用大气环流模式(CAM5.1)研究我国东部地区人为气溶胶对东亚夏季风爆发和推进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CAM5.1模式能很好地模拟出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大尺度环流的季节性转变。南海夏季风在中国东部地区人为气溶胶的影响下提前2候爆发,并且可能是影响1993年后南海夏季风提前爆发的重要原因。人为气溶胶使得低纬度地区的东西风分界线在5月中旬明显向东扩展,南海地区出现显着的西/西南风差值气流,同时赤道纬向西风提前向北增强。人为气溶胶中硫酸盐和黑碳气溶胶含量的季节变化通过改变大气的热力结构,影响我国东部地区大气低层环流场,减弱夏季风前期北上的西南风暖湿气流,而相反地增强了其盛期在华北地区的偏南风分量,造成东亚夏季风北边缘从5月上旬—6月初缓慢北移至长江中下游地区,而后在7月中旬加速向北推进,且到达的最北位置要偏北1个纬度。(本文来源于《热带气象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李军霞,银燕,李培仁,徐芬[10](2014)在《气溶胶影响云和降水的机理和观测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气溶胶对云和降水的影响,对于气候系统、大气环境以及水循环至关重要。气溶胶粒子作为云凝结核和大气冰核影响云的微物理过程,进而影响雨、雪、雹和其他形式的降水。近年来,在理解气溶胶的化学成分,气溶胶微物理特性以及气溶胶作为云凝结核和大气冰核影响云降水等方面已取得重大进展。本文对于气溶胶的概念、来源以及气溶胶的直接和间接效应进行了简要概述,重点总结了国内外在气溶胶影响云和降水的机理研究方面的成果,回顾了近年来利用卫星、地面观测设备、机载探测设备等对气溶胶和云进行遥感观测和直接观测所获得的观测事实并讨论了其可能的物理机制,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气象科学》期刊2014年05期)
气溶胶影响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冷空气活动是影响华北地区冬季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准确把握冷空气团的活动特征及其对气溶胶浓度变化的影响机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社会价值。本文以冷空气团的定量分析为切入点,利用最新发展的冷空气团等熵分析法[1]结合MERRA-2[2]大气再分析资料,对2014-2015年冬季华北地区的冷空气团和硫酸盐气溶胶(SO4)的时空变化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冷空气质量和SO4浓度都具有明显的季节内尺度(30-60天)和天气尺度(4-6天)变化,且在两种时间尺度中均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在季节内尺度,华北SO4浓度与极地冷空气团主体的位置和形态密切相关。冷空气主体的东西移动和纬向、经向模式之间的转换调节着输送到华北地区的冷空气质量,进而引起SO4浓度的季节内变化。天气尺度上,冷空气活动主要由东亚大槽的东移和加强引起。当冷空气入侵华北地区时,冷空气质量通量大值区与SO4浓度高值区呈较好的空间互补关系,其对于气溶胶的空间分布的指示性明显优于强北风。在此期间由于不同属性气团之间不交融,高浓度的气溶胶始终位于本地暖气团内并随之向南移动。冷空气活动对气溶胶的影响可以总结为清洁的极地冷气团将本地污染气团挤出华北地区。结合冷空气等熵分析法,进一步推导出冷空气影响下气溶胶变化诊断方程,并评估了不同物理过程对气溶胶变化的贡献。分析发现引起SO4浓度局地变化的主要是暖气团中的平流、冷气团中的平流和由冷空气质量水平辐合引起的冷暖气团垂直替换。其中与冷空气活动有关的两个过程是导致了SO4浓度降低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强冷空气活动期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气溶胶影响域论文参考文献
[1].周思媛,杨静,Wei-Chyung,Wang,赵传峰,龚道溢.京津冀地区气溶胶影响夏季降水日变化的观测研究[C].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S3科学家论坛:气溶胶对流云降水天气相互作用前沿科学论坛.2018
[2].刘骞,陈桂兴.冷空气对华北气溶胶影响的定量研究[C].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8东亚冬季风研究论坛.2018
[3].王琦,任爱玲,郭斌,张硕.1,3-丁二烯-NO_x光照产生二次有机气溶胶影响因素的研究[J].煤炭与化工.2018
[4].张宝林.沙尘天气及沙尘气溶胶影响的研究进展[J].气象科技进展.2018
[5].郭增元.气溶胶影响亚洲夏季风的机理和云滴谱相对离散度对气溶胶气候效应的影响[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7
[6].陆雯茜,吴涧.气溶胶影响印度夏季风和东亚夏季风的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16
[7].朱延年,余兴,徐小红,刘贵华,戴进.利用卫星分析对流云成冰能力与繁生机制及气溶胶影响[J].高原气象.2015
[8].赵晓妮.气溶胶影响我国气候变化趋势[N].中国气象报.2014
[9].邓洁淳,徐海明,马红云,江志红.中国东部地区人为气溶胶影响东亚夏季风爆发和推进过程的数值模拟[J].热带气象学报.2014
[10].李军霞,银燕,李培仁,徐芬.气溶胶影响云和降水的机理和观测研究进展[J].气象科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