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有机共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α,β-不饱和酮,手性催化剂,不对称共轭加成
有机共轭论文文献综述
蒋伟健,陈志卫[1](2019)在《有机小分子催化α,β-不饱和酮的不对称共轭加成反应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不饱和酮的不对称共轭加成反应在有机合成中是一类连接C-C键的非常重要的反应。相比过渡金属催化,有机小分子催化剂有着独特的优势,如不含过渡金属、容易制备、价格低廉、反应条件温和以及稳定性强等。文章综述了几类有机小分子催化剂对α,β-不饱和酮的不对称共轭加成反应。结果表明,手性胺和手性磷酸催化剂在不对称加成中具有良好的收率及选择性,但是包含联萘酚骨架的催化剂对于大部分的共轭加成反应均具有优秀的催化作用以及优异的选择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化工》期刊2019年11期)
安纳[2](2019)在《共轭平衡视角下乡村人居环境有机更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和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在一定程度上为乡村发展带来了生机,但也相应产生了乡村人居环境空心化、老龄化、抛荒化等问题。结合我国城乡规划从粗放扩张逐步向精细持续过渡的宏观背景,本文提出基于共轭思维更新乡村人居环境的新思路,构筑共轭平衡视角下乡村人居环境有机更新框架,并以四川省蓬溪县广安村为实例,探究乡村人居环境有机更新方法,以多元共轭为理念基础,探索文化、产业、生态、等人居系统的共轭平衡,通过调整从乡村人居多系统之间的共轭关系,实现系统之间的高效、和谐、均衡发展。最终建立共轭平衡下的乡村人居环境模式,引导各村向动态的可持续更新发展,为我国乡村振兴提出策略性措施建议。(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8乡村规划)》期刊2019-10-19)
余凯晋,毕帅,明文勇,张颖杭,张帆[3](2019)在《新型共轭有机多孔聚合物的合成及光催化降解染料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Knoevenagel缩合反应,合成两种无贵金属催化的共轭有机多孔聚合物,POP-OCH_3和POP-CH_3。通过红外光谱,固态核磁,热重分析等对其进行结构表征,表明成功制备目标聚合物。通过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循环伏安对其光物理性能进行表征,证明POP-OCH_3具有更窄光学带隙,有更佳的潜在光催化活性。对两种聚合物进行降解罗丹明B研究,两种聚合物均呈现良好的降解性能,在60 min内均可降解完毕。其中POP-OCH_3呈现出更佳的性能,这归因于其更窄的光学带隙。(本文来源于《塑料工业》期刊2019年S1期)
吴姗姗,苏凯,唐茂伟[4](2019)在《含膦烯有机共轭发光材料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π-共轭材料在光学、电学、磁性、催化和化学传感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当今材料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将磷原子引入有机共轭体系,能够显着地改变分子的电子结构从而达到调控其光学与电子性能的目的,因此有机磷功能材料的开发备受关注。近年来,含有膦烯特征单元的共轭体系,因其展现出显着的发光性能而引起了较多的研究。综述了含磷烯有机π-共轭发光材料的研究工作,并展望了此类功能材料的发展及应用趋势。(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19年07期)
李伟庭[5](2019)在《共轭有机电子传输层及其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新兴能源之一,有机太阳能电池因其低成本,低污染,重量轻和灵活性而成为研究热点。但由于低效率和稳定性较差等问题制约了其商业应用,有许多方法可以提高器件效率,例如开发新的供体,受体材料,优化电池工艺和引入电子传输层。目前,用在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电子传输层一般为无机金属氧化物,比如ZnO和Cs_2CO_3等。这些无机电子传输层具有导电性强和较强的传输电子能力,但因为活性层是有机物,ZnO和活性层形成的欧姆接触较差。因此,在本文中,我们引入共轭有机物作为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电子传输层,相对于无机类的阴极插入层,有机电子传输层在极性溶剂中具有良好的溶解性,易于实验和工业中的器件制备,而且通过引入不同的基团可以获得多变的有机材料,能有效地避免无机材料的单一性。包括以下内容:1、通过Suzuki-Miyaura反应制备两种不同分子量的吡咯并吡咯烷酮共聚芴衍生物(PDTFN-L和PDTFN-H)。我们将聚合物溶解到活性层中取代无机电子传输层的作用,简化操作程序和降低电池的制备工艺成本。因为聚合物分子中的烷基保证了和活性层之间良好的接触性。此外,器件内建电场得到增加,相应地提升了开路电压,主要是因为聚合物中的氮原子能和ITO的氧原子相互作用,ITO的功函数被明显降低。我们发现在去除了ZnO电子传输层后,电池的效率比使用ZnO电子传输层更高,达到3.62%。2、合成了叁种具有不同侧链修饰的苝二酰亚胺衍生物(PDIH,PDIC和PDIN),反应原料是1,7-二溴代苝二酰亚胺衍生物和不同苯酚衍生物,通过取代反应得到。将PDIH和PDIC构建不含无机电子传输层的太阳能电池,发现效率都比ZnO的要低,跟其活性层粗糙度较高有关,并且通过紫外光电子能谱测试得知,ITO的功函数降低并不明显,导致PDIH和PDIC电池的效率不高。而PDIN则取代ZnO作为有机电子传输层,在适当提高活性层粗糙度和降低ITO的功函数的同时,还能分别提高空穴传输效率和内建电场的协同作用下,最终使电池的效率达到3.12%。3、合成了联苯二酰亚胺和萘二酰亚胺衍生物(LBI-S、NDI-S、DA-LBI和DA-NDI),四种化合物在极性溶剂如甲醇或水中具有较好的溶解性,而且不会被氯苯溶解,能有效防止旋涂活性层时溶剂的侵蚀作用。连接了磺基甜菜碱的LBI-S和NDI-S的电池效率比连接了甲基丙烯酸酐DA-LBI和DA-NDI的低,这主要是因为后两者能使活性层更平整,而且经过紫外光处理后,烯烃官能团发生交联反应并形成聚合物。此外,DA-LBI和DA-NDI使ITO功函数降低的程度更大,获得较大的内建电场,相应地开路电压升高。(本文来源于《南昌航空大学》期刊2019-06-01)
何楚洹[6](2019)在《有机共轭类自由基分子发光机理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自由基分子被用作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新型发光层材料,但其发射机理尚不清楚。特别是在实验研究中,自由基分子的内量子效率可以达到100%,而理论预测不超过50%。针对该问题本工作研究了两个不同的有机共轭自由基体系。第一个体系(4-Ncarbazolyl-2,6-dichlorophenyl)bis(2,4,6-trichlorophenyl)methyl(TTM-1Cz)是深红色有机发光二极管中的发光层材料。本工作采用限制性含时密度泛函理论和非限制性含时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该分子的发光机理。研究显示在电致发光中TTM-1Cz分子的第一激发态是由一个空穴注入最高双占据分子轨道(Highest doubly 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HDMO)和一个电子注入单占据分子轨道(Singly occupied molecule orbital,SOMO)产生的。自然跃迁轨道分析表明第一激发态是典型的电荷转移态。发射波长和发射振子强度分别由HDMO-SOMO的能量间隙和空间重迭决定。基于分子的发射机理,揭开了实验研究中此类分子内量子效率为100%的谜团。此外,分子设计表明,吸电子基团可以调节TTM-1Cz分子的HDMO-SOMO间隙,将衍生物的发光区扩展到黄色和绿色区域。第二个体系(N-carbazolyl)bis(2,4,6-tirchlorophenyl)-methyl radical(CzBTM)是由非限制性含时密度泛函理论方法计算,研究表明分子的基态构型在不同环境下基本一致,且分子的第一、十二、十叁激发态是局部激发态,第叁激发态是电荷转移态,而基态到第九激发态的激发是由电荷转移和π→π~*局部激发共同主导。(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刘思奇[7](2019)在《共轭聚合物和富勒烯作为增容剂优化有机太阳能电池活性层薄膜形貌》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太阳能电池由于其质量轻便、可用于制备柔性器件且适用于卷对卷技术等独特的优点于近年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如何进一步提高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也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在二元体系中加入第叁组分制作叁元有机太阳能电池是一种提高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的有效方式,但是加入的第叁组分物质对活性层形貌产生影响的机理尚不清楚。本文旨在从相容性的角度来分析第叁组分物质对活性层形貌产生影响的机理,从而对结构-相容性-形貌-器件性能之间的关系有更深的理解,对如何选择合适的第叁组分以提高叁元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提供参考。首先,将J71作为第叁组分引入PBDB-T:PNDI-2T-TR(5)体系中,制作叁元全聚合物有机太阳能电池。通过对各项测试数据的观察可知,J71的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范围,与PBDB-T:PNDI-2T-TR(5)的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范围互补。同时,J71、PBDB-T和PNDI-2T-TR(5)的能级可以形成小瀑布型的级联能级排列,有利于电子/空穴的传输。J71的荧光光谱与PBDB-T的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有重迭区域,这表明J71与PBDB-T之间发生了F?rster共振能量转移。通过动态力学分析(DMA)和差示扫描量热(DSC)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再依据Fox方程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到J71:PNDI-2T-TR(5)共混物的相容性要优于PBDB-T:PNDI-2T-TR(5)共混物的结论,并可通过计算得知这两种共混物的Flory-Huggins相互作用参数分别为-1.003和0.006。因此,可得出J71可以作为界面增容剂,优化给体与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论。由于受体PNDI-2T-TR(5)的表面能比给体PBDB-T和给体J71的表面能低得多,导致PNDI-2T-TR(5)在活性层薄膜表面富集。通过对原子力显微镜(AFM)和掠入射广角x射线散射(GIWAXS)测试结果的分析,可以进一步证明PNDI-2T-TR(5)的结晶和垂直分布都发生了优化。加入适量的J71通过对形貌等产生影响,亦可促进电子在正向器件结构中的传递和收集,从而提高该全聚合物体系的光伏性能,使得这一叁元全聚合物体系的最大光电转换效率达到9.12%。然后,将叁种结构略有不同的富勒烯衍生物PC_(61)BM、PC_(71)BM和ICBA分别引入到PDCBT:ITIC活性层中,用以研究不同种富勒烯衍生物第叁组分对活性层结晶性、受体聚集、给体和受体的相分离等影响。通过对各项基本表征的分析可知,PC_(61)BM、PC_(71)BM和ICBA这几种第叁组分富勒烯衍生物均在可见光区域短波长范围内有紫外-可见光吸收,与聚合物/小分子体系的光吸收产生互补,使得体系在可见光区域全波段都有光吸收。同时,通过对原子力显微镜(AFM)和差示扫描量热(DSC)测试的结果分析可知,第叁组分富勒烯衍生物的加入,降低了PDCBT:ITIC的结晶性,同时抑制小分子ITIC的聚集,减小受体聚集尺寸,增加其电荷传输效率,而增多的接触界面也可更好的使激子发生分离。富勒烯衍生物作为各向同性的电荷传输载体,可很好的进行电荷传输,用于提高器件性能。在将结构对称的富勒烯衍生物ICBA作为第叁组分添加进高效的PDCBT:ITIC体系后,器件效率从8.84%提高到了9.36%。(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9-05-27)
孙其坤[8](2019)在《新型共轭有机发光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刺激响应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共轭有机分子具有离域π电子,在外场能量刺激下的激发态进行辐射退变,可表现各种光电响应行为或性质。电、光、热和机械力刺激等是较常见的激发方式,不同组成和结构的共轭有机分子,在不同外场刺激下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响应行为,如光致发光、力致发光、力致变色、电致发光、光生电压、场效应,以及热电和压电现象等。这些刺激响应行为在显示照明、生物传感、医学影像、信息记录/存储、光学加密和防伪等等现代高新技术领域,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潜在应用。宏观性质是微观结构的反映。研究不同共轭有机材料的各种刺激响应行为,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其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而且对开发功能更多、性能更优的刺激响应材料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纯有机力致发光、力致变色和光致磷光材料,已成为近年来的热门研究领域,但目前性质优良的该类材料不多,其发光机理仍不清楚,缺乏有效的设计策略。针对不同材料体系具有不同结构特点,可能表现不同的刺激响应行为和机理,本论文设计合成了叁类共轭有机分子体系,测定了它们在光和机械力刺激下的力致发光、力致变色和光致磷光响应行为,结合晶体结构分析和量子化学计算,对新型共轭有机发光材料的多种刺激响应行为进行了研究,获得了一些性质优良的材料,加深了其结构与性能关系理解。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叁联吡啶衍生物多被用于设计合成功能性的有机金属络合物,纯有机的叁联吡啶衍生物因其多氮杂环特性,具有发展力致发光、力致变色和光致磷光行为的潜力,但未见研究报道。本论文设计合成不同卤素和极性基团取代的8种叁联吡啶衍生物,发现重卤素溴苯基(Br-TPY)和碘苯基(I-TPY)取代,能赋予晶态材料荧光?磷光双发射行为,Br-TPY的磷光效率高达18.7%,而I-TPY还表现了独特的光刺激晶型可逆转变现象和发光行为变化。首次研究了双发射有机晶体在流体静高压下的变色行为,发现Br-TPY的荧光和磷光强度及光谱红移均呈现明显的不同步变化现象。理论模拟和计算结果指出,静高压下晶体体积收缩会使单线态能级水平下降幅度远大于叁线态。我们将频哪醇硼酸酯和甲酰胺基引入到苯基叁联吡啶,发现它们均呈现明亮的力致发光现象。特别是强极性和多杂原子的酰胺基苯基叁联吡啶,强化的系间窜越和分子间相互作用,使其光致磷光寿命远高于其它的叁联吡啶衍生物,而且表现少见的力致荧光?磷光双发射和复合白光发射现象。2.咔唑本身就是一个室温磷光材料,并呈现肉眼可见的力致发光。基于咔唑设计合成不同取代基的新型室温磷光材料已有报道,本文首次研究苯基咔唑(NPC)的力致发光性质及其在多色力致发光材料制备中的应用,首次设计合成氰基在NPC苯环上进行邻-、间-和对位取代的叁种异构体(NPC-o CN、NPCm CN和NPC-p CN),并研究了它们室温磷光性质。发现了NPC晶体具有触敏性力致发光特性,这与其压电空间群属性和能够组装形成3D超分子氢键网络有关。基于NPC具有较低的熔点和易于结晶性,本文首次提出通过熔融掺杂各种有机荧光体,可获得多色力致发光材料,为简单便捷地拓展力致发光光谱范围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新途径。通过氰基苯基咔唑异构体的室温磷光性质研究,发现异构化能够调控晶体堆迭结构、分子间相互作用和系间窜越概率,为研究和优化室温磷光材料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NPC-p CN具有明亮长寿命室温磷光,在重度研磨下,其磷光特性几乎不变,据此制备了具有优良的可加工性和室温磷光性质的PMMA/NPC-p CN共混体,并分析了其结构与性能关系。发现这种掺杂聚合物表现独特的掺杂浓度依赖性的磷光光色、磷光记录和记忆功能,其分辨率高达数百目,刺激记忆高达15个小时以上,开辟了有机小分子室温磷光材料普适应用的新途径。3.9,10-二苯基蒽具有大的内旋转位垒,在苯环邻位键接新的基团,能进一步增加空间位阻,可能有效阻止芳环跨面内旋转,形成两个稳定的构象异构体。基于这一思想,设计合成了可用于多种回旋交叉构象异构体制备的9,10-二(2-醛基苯基)蒽(An-Ph-CHO)和9,10-二(2,5-二甲基苯基)蒽(An-Ph-4CH3)。首次成功分离和表征了An-Ph-CHO两个构象异构体,制备了具有指定构象的以二苯基恶二唑或二苯基乙烯为杈体的蒽中心回旋交叉构象异构体,初步研究表明它们具有不同的聚集态结构和力致发光性质。从An-Ph-4CH3出发,获得了以二苯基乙烯苯为杈体的蒽中心回旋交叉共轭分子(An-O-CH3),发现它是顺式和反式构象异构体的混合物,但通过加热熔融该混合物能实现构象异构体的可逆性转变和分离。理论计算指出回旋构象异构体转变过程中,伴随着蒽环平面?折曲构型的转变。初步实验研究发现,只有syn-An-O-CH3具有强的力致发光特性,这可能与其晶体压电空间群属性有关。因此,共轭有机材料性质与分子构象紧密相关,具有指定构象分子的设计合成、分离和性质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9-04-20)
王迎进,孙金鱼,赵明根[9](2019)在《共轭效应的本质及其在有机反应中的特殊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共轭效应是有机化学中特别重要的电子效应之一,存在于共轭体系之中;大学有机化学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并能熟练应用共轭效应理论解决有机化学中的实际问题。由于共轭效应涉及微观认知,学生普遍感觉不易理解。但作为教学重点与难点,又必须掌握;同时也是学生大学毕业后继续深造学习所必须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解、掌握并能熟练应用该理论知识解决有机化学中的学习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计算并给出了3个二烯烃分子轨道中最高占据分子轨道(HOMO)、最低空分子轨道(LUMO)结构图,揭示了共轭体系内部因存在电荷转移现象而产生电子云的平均化本质,表现在键参数中的键长平均化变化。(本文来源于《化学通报》期刊2019年04期)
张凯强,曾艳红,李慧美,李海星,郭雨韵[10](2019)在《有机介质中包衣菌体催化合成c9,t11-共轭亚油酸》一文中研究指出以3种脂肪醇(正辛醇、月桂醇和肉豆蔻醇)为原料,合成得到3种谷氨酸二烷基酯核糖醇(2C8GE、2C12GE和2C14GE),比较了不同谷氨酸二烷基酯核糖醇及其浓度和所用溶剂种类,以及缓冲液pH、包衣时间、温度和干燥方式对包衣Lactobacillus helveticus L7菌体酶活的影响。确定了制备包衣菌体的条件为:表面活性剂为谷氨酸双十二烷基酯核糖醇(2C12GE),将其配制成质量分数为1.0%的丙酮溶液;菌体用pH 5.8的磷酸盐缓冲液重悬;在4℃下处理4h经冷冻干燥而成包衣菌体。亚油酸经包衣菌体催化18h后,其转化率为95.3%,c9,t11-共轭亚油酸的产量为1906 mg/L。包衣菌体在有机溶剂中重复使用5次仍然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在以亚油酸为底物时,包衣菌体中亚油酸异构酶的米氏常数(Km)为35.7 mmol/L,最大反应速度(Vmax)为5.6 mmol/h。经包衣处理后,菌体中亚油酸异构酶和底物的亲和力有所降低。(本文来源于《精细化工》期刊2019年09期)
有机共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和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在一定程度上为乡村发展带来了生机,但也相应产生了乡村人居环境空心化、老龄化、抛荒化等问题。结合我国城乡规划从粗放扩张逐步向精细持续过渡的宏观背景,本文提出基于共轭思维更新乡村人居环境的新思路,构筑共轭平衡视角下乡村人居环境有机更新框架,并以四川省蓬溪县广安村为实例,探究乡村人居环境有机更新方法,以多元共轭为理念基础,探索文化、产业、生态、等人居系统的共轭平衡,通过调整从乡村人居多系统之间的共轭关系,实现系统之间的高效、和谐、均衡发展。最终建立共轭平衡下的乡村人居环境模式,引导各村向动态的可持续更新发展,为我国乡村振兴提出策略性措施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有机共轭论文参考文献
[1].蒋伟健,陈志卫.有机小分子催化α,β-不饱和酮的不对称共轭加成反应研究进展[J].浙江化工.2019
[2].安纳.共轭平衡视角下乡村人居环境有机更新研究[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8乡村规划).2019
[3].余凯晋,毕帅,明文勇,张颖杭,张帆.新型共轭有机多孔聚合物的合成及光催化降解染料研究[J].塑料工业.2019
[4].吴姗姗,苏凯,唐茂伟.含膦烯有机共轭发光材料研究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19
[5].李伟庭.共轭有机电子传输层及其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应用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9
[6].何楚洹.有机共轭类自由基分子发光机理的理论研究[D].西北大学.2019
[7].刘思奇.共轭聚合物和富勒烯作为增容剂优化有机太阳能电池活性层薄膜形貌[D].南昌大学.2019
[8].孙其坤.新型共轭有机发光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刺激响应行为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9
[9].王迎进,孙金鱼,赵明根.共轭效应的本质及其在有机反应中的特殊性[J].化学通报.2019
[10].张凯强,曾艳红,李慧美,李海星,郭雨韵.有机介质中包衣菌体催化合成c9,t11-共轭亚油酸[J].精细化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