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权力转移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权力转移
权力转移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易君[1](2019)在《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变化的权力转移理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特朗普执政以来,中美关系从顺利对接到发生激烈的贸易冲突,发生了"过山车式"的变化。表面上看,这种变化很突然,令人难以琢磨。但从部分美国人所信奉的权力转移理论来看,这种变化是一种必然的现象。由于中美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中国迅速发展对美国的地区和全球霸权均构成了强大的压力。为延缓霸权衰落和权力转移出现,美国必然从各方面采取措施牵制中国发展,维持中美力量差距。在此考量下,特朗普政府未来可能采取更加消极的对华政策,在具体问题领域不断制造事端,以制约中国发展,但挑起对华霸权战争的可能性不大。(本文来源于《湖北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张翔[2](2018)在《中美权力共享模式的构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崛起已成为本世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件,但对于其能否实现和平崛起,各国大多莫衷一是。在既有的对崛起大国的研究中,奥根斯基的“权力转移”理论对这一疑问给出了否定的答案。这一理论认为崛起国不会满足于权力结构现状,必将通过优化“内部因素”实现权力的稳步积累,当其权力处于无限接近主导国的过程中时,二者爆发权力转移战争的风险最高。虽然奥根斯基以及“权力转移”理论的支持者对这一理论进行了诸多完善,但依旧无法帮助崛起国与主导国预测权力转移,相反却进一步促使两类大国竞相采取预防性战争的手段以维护彼此的权力地位。此举最终不仅将令双方深陷无限对抗的泥潭,还会使整个国际社会重蹈世界大战的覆辙。为此,探索大国合作与权力共享的途径势在必行。然而,就中美当前的互动现状来看,两类大国实现合作并非易事。种种原因导致中美两国日益对彼此弥合分歧、增进合作的努力失去信心,转而将双方存在的矛盾诉诸于遏制与对抗,对此若仅将研究视角局限于两类大国的互动显然将无法跳出现实主义宿命论的怪圈。有鉴于此,需要重新对大国权力共享模式进行思考,这一模式不仅应当实现崛起国与主导国的权力共享,还需要将地区内的所有国家与国际组织作为参与行为体共同纳入其中。以此为基础构建起的权力共享模式是一种适用于地区内的国际制度,这一制度以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为依据,以由地区内所有国家组成、根据发展水平划分而成的两大国家共同体为平台,并以集体表决和相互制衡作为互动原则。权力共享模式淡化了崛起国与主导国的特殊身份,将两类大国的权力斗争融入到两大国家共同体的制衡关系中,从而将地区事务的决定权交由地区国家共同行使,以达到权力共享的目的。(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8-06-01)
游启明[3](2018)在《权力转移理论及其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国间因权力增长不平衡而出现权力转移是国际政治的常态。对这种现象进行思考,不仅有利于从理论层面厘清权力转移现象的本质,也能为发展国家间关系提供启示。国际政治中的权力转移理论对该问题进行了持续、深入地探讨。作为理论的开创者,奥根斯基在批判均势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权力转移理论的核心假设。随后学者们从概念以及推论两个层面进一步深化了权力转移理论。作为一种持续性的理论努力,权力转移理论对国家目标、大国间权力的动态关系和国际秩序的研究都呈现出进步性,但它也需要深化对权力转移原因的探讨,并改变权力转移理论的"现状偏见""主导国偏见"和"能动型崛起国"缺位问题。中国学界可以批判地利用这一理论框架,提出实现"中国梦"的国际战略。(本文来源于《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期刊2018年03期)
余珍艳[4](2018)在《权力转移理论与中美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冷战结束以来,中美之间经济的不平衡增长、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以及美国整体实力的相对衰退显示中美之间开启了权力转移的漫长进程,使权力转移理论广泛应用于中美关系的学术研究中。参照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一贯的外交战略,以及中国对国际组织的参与度和对全球规范的遵守,可以看出作为一个成长的、保守的崛起国,中国一直是国际体系负责任的参与者和建设者,无意称霸世界。随着近年来中美两国合作领域的增多,合作程度的不断加深,两国能够维持一种相对稳定的良性竞争模式,使得中美之间的权力转移具有以和平方式实现的可能性。然而,两国间挥之不去的战略互疑和在多方面利益上的严重分歧为中美之间权力的和平转移蒙上阴影。(本文来源于《国际关系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刘长敏,李益斌[5](2017)在《权力转移理论视角下的中俄美中亚格局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中俄美分别提出了自己的中亚战略。俄罗斯和美国试图巩固自己在中亚的地位,在中国"一带一路"规划中,中亚地区也被囊括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范畴之内,形成叁国中亚战略交错和对冲的局面。基于奥根斯基的权力转移理论,对这一事实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剖析,可以发现,冷战后中亚地区经历了从权力真空到美俄争霸,再到中俄美不等边叁角关系形成的不同发展阶段,客观上形成了权力转移的事实。中俄美叁者的中亚战略在地区指向方面有较多的重迭,但从战略意图到具体实施具有较大差异性。中国无意参与中亚地区争霸,但由于国家实力与战略意愿的提升,客观上会导致中国在该地区权力和影响力的上升。(本文来源于《太平洋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彭培根[6](2016)在《权力转移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和平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权力转移这一概念被广泛使用,但是该概念通常拥有“权力冲突”与“权力斗争”的内涵。中国在现阶段强调和平发展,也强调要避免“权力转移”的逻辑。然而,权力转移并不一定意味着冲突与战争,权力转移理论系统地论述了“权力转移”这一概念、其过程以及结果,而这些论述中也包含了权力和平转移的条件。本文通过权力转移理论审视中国和平发展的过程,将和平发展与权力转移放在同一个框架下思考,在“权力转移”框架下探讨中国为何能够和平发展。权力转移理论将权力持平视为霸权战争的必要条件。本文通过对中美两国权力进行评估,指出不管是在传统的权力衡量要素方面还是在软实力方面,中国均与美国存在较大差距,中美之间尚未达到权力持平,这构成了中国现阶段和平发展的客观因素。另一方面,权力转移理论认为“强大且满意”崛起国是和平转移的重要条件。通过分析中国对国际体系的参与度,本文指出中国在参与国际组织的数量与对国际规则的遵守程度都非常高,表现出了“现状满意国”倾向,这构成了中国现阶段和平发展的主观因素。此外,现阶段美国表现出了非现状国倾,此种倾向对中国的和平发展构成了潜在威胁。基于这些观察,本文认为中国应该充分利用中美权力尚未持平的这个阶段,妥善处理中美关系;同时,在进一步融入国际体系的过程中,创造性合作性地邀请主导大国参与;另外,中国需要正视并妥善处理来自美国的威胁,为自身的和平发展继续创造有利条件。(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6-06-07)
李洁宇[7](2016)在《论“权力转移”理论的缺失和“权力共享”理论的可行——兼论南海海域管控权共享的理念》一文中研究指出权力转移理论基本假设充满了悲观色彩,认为由于挑战国权力赶超霸权国和前者对后者制定的国际秩序不满意,挑战国将发动对霸权国的战争。而权力共享理论则认为,由于共同利益的存在和权力变迁的自然规律,理性的国家行为体将以整合资源手段的形式实现权力共享。《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沿海国在海域中关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具有管控权,南海争端的现实情势和《公约》文本的法理规定让南海海域管控权共享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具有可行性。(本文来源于《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刘文祥,杨小勇[8](2015)在《道义现实主义视角下权力转移理论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现实主义权力转移理论认为权力转移的根本原因在于内生的工业化动力导致权力转移的不可逆转性,由于受制于意识形态等局限,该理论侧重强调西方的主导者地位,强调预防权力转移带来的冲击与挑战,这种研究不可避免具有先天的逻辑缺陷。新古典现实主义范式之一的道义现实主义是目前现实主义的一个中国学派分支,该理论也对权力转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应对,是探析当今大国权力转移的一个重要视角。(本文来源于《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期刊2015年03期)
李洁宇,邹立刚[9](2015)在《从“权力转移”到“权力共享”——中国南海战略的理论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权力转移理论的惯有论调是中国权力在接近美国时或实现对美国的权力优势替代后将挑战美国主导下建立的国际秩序,而权力转移理论则关注更有意义的国家间合作,认为权力的整合将使权力效用最大化。中国的自我定位是体系内国家,以满意型国家的姿态积极融入国际体系,遵守体系内规范,从事体系内国家的规范行为。关于南海争端,中国的"九段线"、西沙群岛基线、"搁置争端、共同开发"方案符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提倡的"海洋自由"原则和公平解决海洋争端的规定。(本文来源于《湖湘论坛》期刊2015年03期)
逄锐之[10](2014)在《超越权力转移:亚太地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构的理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权力转移理论诞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这一理论源远流长,可追溯及古希腊时代,对当前国际关系学界仍具有重要影响。但是,这一理论的各要素在解释冷战后的国际关系时具有明显的过时性。冷战之后,美国依据这一理论,在亚太地区实行“美国领导者”战略,将中国锁定为美国亚太地区主导权的威胁,然而,这一战略存在着严重问题,难以解释中美两国关系的现实。现实中,中美两国确实存在竞争关系,但却也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合作和权力分享,两国关系实际上已经超越了权力转移理论的逻辑。为此,习近平提出了以“新型大国关系”的视角看待并发展中美两国关系。而“新型大国关系”的理论前提实际上是权力分享的逻辑。与权力转移理论相比,权力分享理论对冷战后国际关系,尤其是大国关系更具解释力。然而,中美两国的权力分享仍然存在困难,只有克服或缓解这些困难,才能跨越权力转移理论的鸿沟,避开“修昔底德陷阱”。(本文来源于《外交学院》期刊2014-06-01)
权力转移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崛起已成为本世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件,但对于其能否实现和平崛起,各国大多莫衷一是。在既有的对崛起大国的研究中,奥根斯基的“权力转移”理论对这一疑问给出了否定的答案。这一理论认为崛起国不会满足于权力结构现状,必将通过优化“内部因素”实现权力的稳步积累,当其权力处于无限接近主导国的过程中时,二者爆发权力转移战争的风险最高。虽然奥根斯基以及“权力转移”理论的支持者对这一理论进行了诸多完善,但依旧无法帮助崛起国与主导国预测权力转移,相反却进一步促使两类大国竞相采取预防性战争的手段以维护彼此的权力地位。此举最终不仅将令双方深陷无限对抗的泥潭,还会使整个国际社会重蹈世界大战的覆辙。为此,探索大国合作与权力共享的途径势在必行。然而,就中美当前的互动现状来看,两类大国实现合作并非易事。种种原因导致中美两国日益对彼此弥合分歧、增进合作的努力失去信心,转而将双方存在的矛盾诉诸于遏制与对抗,对此若仅将研究视角局限于两类大国的互动显然将无法跳出现实主义宿命论的怪圈。有鉴于此,需要重新对大国权力共享模式进行思考,这一模式不仅应当实现崛起国与主导国的权力共享,还需要将地区内的所有国家与国际组织作为参与行为体共同纳入其中。以此为基础构建起的权力共享模式是一种适用于地区内的国际制度,这一制度以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为依据,以由地区内所有国家组成、根据发展水平划分而成的两大国家共同体为平台,并以集体表决和相互制衡作为互动原则。权力共享模式淡化了崛起国与主导国的特殊身份,将两类大国的权力斗争融入到两大国家共同体的制衡关系中,从而将地区事务的决定权交由地区国家共同行使,以达到权力共享的目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权力转移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易君.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变化的权力转移理论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9
[2].张翔.中美权力共享模式的构建研究[D].西北大学.2018
[3].游启明.权力转移理论及其批判[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8
[4].余珍艳.权力转移理论与中美关系[J].国际关系研究.2018
[5].刘长敏,李益斌.权力转移理论视角下的中俄美中亚格局演变[J].太平洋学报.2017
[6].彭培根.权力转移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和平发展[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6
[7].李洁宇.论“权力转移”理论的缺失和“权力共享”理论的可行——兼论南海海域管控权共享的理念[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6
[8].刘文祥,杨小勇.道义现实主义视角下权力转移理论探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5
[9].李洁宇,邹立刚.从“权力转移”到“权力共享”——中国南海战略的理论定位[J].湖湘论坛.2015
[10].逄锐之.超越权力转移:亚太地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构的理论视角[D].外交学院.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