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产氢菌株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木质纤维素,生物制氢,嗜热菌,抑制剂耐受性
产氢菌株论文文献综述
胡彬彬[1](2018)在《产氢菌株的筛选及其利用木质纤维素发酵产氢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化石燃料的短缺及其燃烧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受到许多国家的关注,寻找新型的可再生清洁能源迫在眉睫。生物质是世界上储量最丰富的原料,其中废弃生物质资源化更是备受研究者的青睐,不仅可以解决废弃生物质的环境污染问题,还可以变废为宝。氢气是目前最清洁的能源,能量密度极高(143 GJ/吨),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能量载体。以生物质为原料的生物制氢技术可以避免传统制氢技术的缺点,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制氢策略。但是由于成本较高等原因一直阻碍生物制氢的发展,筛选特色产氢菌株以及开发新型发酵工艺可以提高生物产氢的效率和竞争力,是目前生物制氢的研究热点之一。从造纸污泥产氢体系中筛选到一株产氢菌株,16S rDNA鉴定表明其是一种新型的Thermoanaerobacterium thermosaccharolyticum,命名为MJ1。T.thermosaccharolyticum MJ1可以利用葡萄糖、木糖和纤维二糖产氢,但是不能利用蔗糖,代谢产物分析表明其通过乙酸和丁酸途径产氢。值得一提的是,MJ1不需要额外的解毒过程,可以直接利用甘蔗渣的稀酸预处理液发酵产氢,具有较好的抑制剂耐受性。在20%、40%、60%和80%预处理液含量时氢气产量可以达到39.6、105.4、111.8和110.4 mM;当预处理液含量为60%时,与不加碳酸钙组相比,添加40 mM碳酸钙后可以使氢气产量提高21.3%。此外,MJ1在较广的p H值范围内可以保持较高的氢气产量,但是简单的缓冲体系并不能显着提高氢气产量。稀酸预处理甘蔗渣是有代表性的生物质,MJ1能够直接利用未解毒的稀酸预处理甘蔗渣酶解液发酵产氢,在两阶段发酵模式下,氢气产量达到277.4 mM(6.2 L-H_2/L)。有趣的是第二阶段的氢气产量(167.8 mM)显着高于第一阶段(109.6 mM),通过代谢产物分析发现MJ1的代谢流在第二阶段发生了改变,B/A摩尔比显着提高,因此促进了氢气产量的提升。人工模拟第二阶段的发酵条件,研究表明乙酸和丁酸对产氢有显着影响,同时随着底物的不同而产生差异。3 g/L乙酸和2 g/L丁酸(第一阶段的代谢产物)可以分别使氢气的产量提高50.7%和27.8%。线性模拟发现乙酸浓度和生物量与氢气产量之间具有线性相关性。酸预处理液中抑制剂种类繁多,为了表征不同抑制剂对MJ1产氢的影响,以DSM1313为对照,选择了八种常见的抑制剂进行抑制剂耐受性及其对MJ1产氢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MJ1具有较好的抑制剂耐受性,其中阿魏酸和p-香豆酸对MJ1的生长影响最大,1.5 g/L的阿魏酸和0.5 g/L的p-香豆酸就可以完全抑制MJ1的生长。0.25 g/L p-香豆酸对MJ1延滞期影响较大,达到了10.7 h,其余抑制剂在选择浓度范围内对MJ1延滞期影响较小,基本上低于6 h,与对照相差不大。氢气产量随抑制剂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基本上与对生长影响相似。不同的是,香草醛和丁香醛对MJ1生长影响较小,却对氢气产量有显着影响。代谢产物分析发现香草醛和丁香醛对MJ1代谢产物总量的影响不大,但是会改变代谢流的走向,抑制乙酸和丁酸产量的同时提高乳酸的产量,因此不利于氢气的合成。综上所述,有些抑制剂通过抑制菌株生长而导致氢气产量的下降,有些则是通过改变代谢流的走向降低氢气的产量。抑制剂混合物对MJ1产氢的抑制表现出协同效应,代谢产物分析表明乳酸产量随抑制剂浓度的升高而增加,推测较高抑制剂混合物浓度下可能主要由香草醛和丁香醛起抑制作用。异源表达的β-葡萄糖苷酶可以显着提高热纤梭菌利用菇渣的产氢量,添加10 U/g-底物的β-葡萄糖苷酶时氢气产量提高37.1%。同时β-葡萄糖苷酶和Triton X-100协同可以提高28.1%的还原糖积累量,达到5.1 g/L。然而异源表达的融合β-葡萄糖苷酶对热纤梭菌利用菇渣的氢气产量和还原糖积累量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表明β-葡萄糖苷酶融合至纤维小体后并不会促进菇渣的降解。稀酸预处理甘蔗渣中残存的抑制剂能够完全抑制DSM1313的生长,采用叁种公认的方法对其进行解毒,结果表明漆酶和硼氢化钠具有一定的解毒作用,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氢气产量,但是总产氢量均低于7 mM。而水洗涤可以有效解除抑制作用,氢气产量达到44.0 mM,与对照相比提高了近10倍。DSM1313和MJ1的共培养体系可以显着提高氢气产量,最高氢气产量达到118.7 mM,是单培养的2.7倍和未解毒的24.5倍。漆酶和硼氢化钠解毒虽然适用于酵母产乙醇,但是并不适合细菌产氢,而水洗涤解毒具有较广的应用性。添加碳酸钙后可以提高DSM1313的菌体量,从而有利于提高纤维素的降解率。同时碳酸钙还可以上调与蛋白质合成、氨基酸合成、乙酰辅酶A合成、糖酵解途径以及转录过程等多种功能相关的基因,下调鞭毛装配、趋药性等功能相关的基因,表明碳酸钙的添加可以强化菌体的代谢途径,维持细胞的生理活性。(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8-04-11)
邓春浩,苟维超,孙良昱,陈坤明[2](2016)在《不产氧光合细菌分离鉴定及其产氢菌株的快速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建立产氢不产氧光合菌株的快速筛选方法,从采自陕西、河南、安徽3个省8份不同水样中分离出的不产氧光合细菌,通过菌落形态、革兰氏染色、细菌特征峰及16SrDNA鉴定等方法进行初步鉴定获得不产氧光合细菌,同时利用自制的产氢菌株快速筛选系统对其产氢能力进行检测,并分析菌液终点氧化还原电位与细胞产氢的关系。结果表明:共分离得到31株光合细菌,其中18株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5株荚膜红细菌(Rhodobacter capsulatus)、4株球形红细菌(Rhodobacter sphaeroides)和2株固氮红细菌(Rhodobacter azotoformans),此外还有2株菌与Rhodobacter sp.TCRI 14相似。这些光合细菌的产氢能力存在显着差异,其中3株产氢性能较高,2株为沼泽红假单胞菌,1株为球形红细菌。通过菌液终点氧化还原电位与细胞产氢能力对比,发现产氢较高的菌株其菌液的终点氧化还原电位也明显较低。(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16年08期)
赖志城[3](2014)在《嗜热厌氧杆菌利用甘蔗渣发酵产氢及其高糖耐受菌株的转录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氢能因其清洁能量密度等特性,符合人类长远发展的需要,其制备方法已成为各国的战略储备技术生物制氢因反应条件温和而成为目前氢能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该过程没有产业化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成本高,而利用工业和农业废弃物发酵制氢有望降低成本本论文以实验室构建保存的嗜热厌氧杆菌突变株(Thermoanaerobacteriumaotearoense SCUT27/Δldh)为研究对象,实现利用甘蔗渣发酵生产氢气;通过驯化培养获得可耐受高浓度碳源的突变株,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了菌株驯化前后基因表达差异,从转录水平解析高糖底物耐受的分子机理研究中首先考察了纤维素类廉价底物水解液成分对T. aotearoense SCUT27/Δldh菌株的生长影响结果表明(1)该菌株能够有效利用多种单一碳源或混合碳源发酵产H2,且在不添加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的情况下,直接利用木聚糖和葡聚糖积累氢气(2)总酚浓度超过2g/L会明显抑制菌株生长,而在考察浓度范围内糠醛以及羟甲基糠醛(HMF)对菌株的生长没有显着抑制(4)当碳源浓度超过80g/L时,菌株迟滞期明显延长,如浓度到达120g/L,迟滞期将延长至100h其次通过响应面优化建立了适合本研究菌株T. aotearoense SCUT27/Δldh发酵产氢的甘蔗渣水解方案,即甘蔗渣经2.3%H2SO4在115oC处理114.2min可获得最优的H2产量小试研究结果表明,2L甘蔗渣水解液发酵可获得298.4mmolH2,产率为1.86mol H2/mol总糖,最大氢气产率可达21.61mmol/L/h,该结果跟同类发酵水平相近考虑到菌株T. aotearoense SCUT27/Δldh能够在厌氧55oC条件下有效利用甘蔗渣稀酸水解液高速积累H2,该发酵过程将有望成为一种更具现实意义的环境友好H2生产途径为了改进该菌株高糖浓度底物耐受性差的劣势,本研究通过传代驯化筛选到一株高糖底物耐受性大幅提高的突变株SCUTG3#4在2L120g/L混合糖为碳源发酵过程中,驯化后突变株SCUTG3#4迟滞期从100h缩短至24h,发酵末期氢气累积量达3.09L,且液相产物乙醇转化率达到1.22mol/mol糖,比驯化前提高了41%转录组数据分析表明,驯化前后转录基因表达水平有显着上调的基因有35个,下调的基因有24个进一步的分析显示,(1)相比于驯化前突变株SCUT G3#4细胞内UDP-Ga(lUDP-α-D-半乳糖)和1-(5-磷酸-D-核糖)-5-氨基-4-咪唑羧酸(CAIR)积累增加;(2)甘油磷脂代谢途径中的mtGDP的表达下调,导致胞内甘油含量增加(3)ABC转运蛋白上调,导致胞内几种小分子溶质,如乳糖和支链氨基酸等含量增加;(4)DNA复制能力降低,磷酸转移酶系统(PTS)Lac家族中的纤维二糖的转运系统下调这些差异基因表达是上调或下调,其生理基础是为了维持细胞内外渗透压平衡而作出的应激反应,通过提高细胞内水活度,使细胞体积和膨压达到正常水平,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代谢(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4-05-02)
刘洪艳,王广策,侍浏洋,朱大玲[4](2012)在《1株转座子插入突变菌株TB34的筛选及产氢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分离自红树林污泥的厌氧发酵产氢细菌Pantoea agglomerans BH18为出发菌株,利用转座子Tn7构建突变体文库.通过卡那霉素抗性筛选与PCR扩增,鉴定转座子插入突变菌株.通过初筛和复筛,获得1株突变菌TB34,其产氢量较野生菌株明显提高.在初始pH为7.0和葡萄糖浓度10 g.L-1的海水培养条件下,产氢量(H2/葡萄糖)为(2.04±0.04)mol.mol-1,相比野生菌株产氢量提高43%.经过5次连续传代培养,突变菌株TB34表现出稳定的产氢特性.测定突变菌株TB34在不同碳源培养条件下的产氢量.结果表明,突变菌株TB34和野生菌株BH18都能利用蔗糖、葡萄糖和果糖发酵产氢.与野生菌株BH18不同,突变菌株TB34在以木糖为底物培养条件下仍能够发酵产氢,产氢量(H2/木糖)为(1.34±0.09)mol.mol-1,扩大了底物利用范围.(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2年07期)
肖燕[5](2012)在《K.pneumoniae ECU-15菌株产氢培养基优化及其对产氢过程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暗发酵制氢具有不需要光照、反应器要求简单、产氢速率较快和能够利用有机废弃物进行氢气生产等优点,以及广阔的产业化前景。但是,产氢得率低、发酵底物成本高等问题限制了暗发酵制氢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因此,本论文以实验室自行筛选的一株兼性厌氧菌——K.pneumoniae ECU-15菌株为研究对象,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实验、Box-Behnken实验和响应面分析法等优化方法对该菌株的产氢培养基进行了优化,确定了培养基中关键组分及其最佳组成,随后研究了发酵温度和pH对菌体生长、氢气生成和氢酶表达活性的影响。采用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Box-Behnken实验和响应面分析法对K.pneumoniae ECU-15菌株最优产氢的培养基成分及其组成进行了优化,并得到了最优产氢培养基组分:葡萄糖35.62g/L;酵母粉9.0g/L;硫酸铵2.78g/L;磷酸盐缓冲液200.0mM;微量元素23.15ml/L;L-cys1.0g/L。初始pH为6.0-6.2,培养温度为37℃的条件下,培养基优化后该菌株的产氢量为4061.1ml/L较优化前的2114.3ml/L增加了92%。恒定的发酵pH更有利于K.pneumoniae ECU-15菌株产氢,当pH控制在6.0-6.2时,该菌株的产氢量为5363.8ml/L比不控制过程pH时的4061.1ml/L增加了32%。发酵温度和发酵pH对菌体生长、氢气合成以及氢酶的表达活性有着显着的影响。实验的温度范围内(30-40℃),最大菌体量和产氢量随发酵温度的上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37℃时得到最高菌体量5.48g/L和最大产氢量5363.8ml/L。产氢酶和吸氢酶的表达活性与发酵温度正相关,二者均在40℃时表现出最高的表达活性,分别为995.7U/(g DCW)和1042.1U/(g DCW)。在研究的pH范围内(5.0-8.0),最大菌体量随着发酵pH的上升而增加,pH为8.0时取得最大值5.86g/L。最大产氢量随pH的升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pH为6.0时得到最大产氢量5363.8ml/L,从而可知pH为6.0时最适合氢气的生成,pH为8.0时最适合菌体的生长。pH对氢酶活性有较大影响,产氢酶表达活性随着pH的升高而降低,该数值从pH为5.0时的1081.4U/(g DCW)降为pH为8.0时的250U/(g DCW);吸氢酶的表达活性随着发酵pH的升高而升高,该数值从pH为5.0时的905.4U/(g DCW)增加为pH为8.0时的1041.2U/(g DCW)。(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2-04-11)
俞鸣铗,张翀,邢新会[6](2011)在《大肠杆菌高效产氢菌株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替代能源中,氢能由于其清洁、能量密度高等因素,被广泛认为是最具潜力的替代能源之一。目前,对于厌氧发酵产氢菌的代谢工程改造研究处于发展阶段,多数研究集中于敲除某个基因或某条代谢途径来评价对于细菌产氢能力的影响,但是针对单个或几个基因的敲除或表达,所获取的菌株只是在目标基因局域上发生改变,往往很难达到全局的优化、强化产氢效率的目的。(本文来源于《第八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1-10-10)
白羽,蔡体久,韩伟,李永峰,刘海亮[7](2011)在《连续流Biohydrogenbacterium R3 sp.nov.菌株糖蜜废水发酵产氢能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从连续流搅拌槽式反应器(CSTR)内的活性污泥中分离出的高效厌氧产氢菌BiohydrogenbacteriumR3 sp.nov.为发酵产氢微生物,糖蜜废水为发酵底物,试验分析了连续流发酵法R3菌株的产氢效能。结果表明:在温度36℃、水力停留时间6 h、进水COD在2 600~4 440 mg/L范围内变化,CSTR反应器可实现连续稳定产氢,并且分别得到最大产气量和产氢量为6.08 L和3 L;进水底物质量浓度的变化,对系统产氢效能的影响十分明显。进水pH值的降低影响系统的COD去除效率,但对出水pH值却无明显影响,可见,R3菌株纯培养CSTR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发酵制氢系统,系统氧化还原电位稳定在-445~-420 mV。(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8期)
刘洪艳,陈国超[8](2011)在《产氢菌株Clostridium sp.T7的快速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取自潮间带的污泥分别在不同温度下(80、100、121,℃)进行热休克预处理,富集产氢菌群并测定其产氢量,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混合菌群组成.结果表明:3种热处理条件下混合菌群的产氢量都要高于对照未处理菌群.DGGE图谱表明,与80、100,℃热休克处理混合菌群相比,经121,℃热休克处理富集的混合菌群,其电泳条带最少,测序结果发现该混合菌群中包括产氢菌Clostridium sp..从该混合菌群中纯化并鉴定了1株产氢菌株Clostridiumsp.T7(登录号HM104461).培养温度对菌株T7产氢有一定影响,温度在25~55,℃范围内菌株Clostridium sp.T7都能产氢,最适产氢温度是35,℃.(本文来源于《天津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樊进茹[9](2010)在《产氢细菌的分离及其对大豆异黄酮转化菌株促转化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异黄酮是大豆在生长过程中形成的次生代谢产物,主要由染料木素(genistein)、黄豆苷原(daidzein)和黄豆黄素(glycitein)组成。它能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发挥类似雌激素效应,故称之为植物雌激素。具有防治癌症、降低血脂、预防骨质疏松、改善妇女更年期综合症和抗氧化等多种生理功能。摄入体内的大豆异黄酮,在胃肠道微生物菌群作用下转化为各种不同代谢产物。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大豆异黄酮代谢产物具有比大豆异黄酮更高更广的生物学活性。从保定市动物园饲养的动物和本实验室喂养的鸡粪样中分离出八种兼性厌氧产氢细菌,分别命名为菌株4,7,9,21,26,28,208和G30。通过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序列分析,将菌株4,9,21,26和208鉴定为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菌株7为变栖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variicola);菌株28为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菌株G30为费格森埃希氏菌(Escherichia fergusonii)。这些产氢菌株均能在有氧条件下生长发酵产生氢气。Sharpea azabuensis Niu-O16(AY263505)是从牛瘤胃胃液分离的能将黄豆苷原(daidzein)还原为二氢黄豆苷原(DHD)的革兰氏阳性细菌菌株。野生型Niu-O16为严格厌氧菌株,经耐氧驯化后能够在有空气氧条件下生长,但转化效率明显降低。本研究尝试,将从不同动物粪样中分离出的兼性厌氧产氢细菌与驯化后的Niu-O16混合培养,以提高Niu-O16的转化效率。研究结果显示,除产氢菌株28与Niu-O16混合培养后转化效率无明显变化外(P>0.05),其它产氢菌株与Niu-O16混合培养后的转化率均显着高于对照(P<0.01),其中以菌株G30与Niu-O16混合培养的转化率最高,高达82.8%,比驯化后单独培养Niu-O16的转化率提高了25.7%。通过对两菌株混合培养后转化动态进行研究发现,混合培养可加快底物黄豆苷原的转化速度,当底物浓度为0.2 mmol/L时,混合培养菌株在12 h内,可将80%以上的黄豆苷原转化为DHD。另外,该混合培养体系能够转化黄豆苷原的最大浓度为1.2 mmol/L。(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10-06-14)
赵锦芳,宋文路,程军,张传溪[10](2010)在《产气肠杆菌fhlA基因克隆、表达及重组菌株产氢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以产氢细菌产气肠杆菌Enterobacter aerogenes ATCC13408为研究对象,克隆甲酸-氢裂解酶(formate hydrogen lyase,FHL)系统的转录激活蛋白FHL activator(fhlA)基因,构建过表达重组菌株,以提高菌株产氢效率。【方法】利用简并引物和Genome walking技术,克隆fhlA的全长基因,将该基因连接到改造质粒pGEX-4T-2-Cat中,电击转化得到重组菌株,用厌氧发酵方法测定重组细菌的产氢量。【结果】E.aerogenes ATCC13408fhlA ORF全长2073bp,编码一个含690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GenBank accessionGU188474)。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证明fhlA基因在重组菌中得到了融合表达。对重组后菌株的产氢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底物产氢潜力由原来的1.23±0.08mol H2/mol葡萄糖提高到了1.48±0.04mol H2/mol葡萄糖,提高了20.36%。【结论】本研究首次克隆了E.aerogenes ATCC13408的fhlA基因,并将该基因在原菌中过量表达。重组后菌株的产氢量得到显着提高,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E.aerogenes ATCC13408的fhlA基因提供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10年06期)
产氢菌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建立产氢不产氧光合菌株的快速筛选方法,从采自陕西、河南、安徽3个省8份不同水样中分离出的不产氧光合细菌,通过菌落形态、革兰氏染色、细菌特征峰及16SrDNA鉴定等方法进行初步鉴定获得不产氧光合细菌,同时利用自制的产氢菌株快速筛选系统对其产氢能力进行检测,并分析菌液终点氧化还原电位与细胞产氢的关系。结果表明:共分离得到31株光合细菌,其中18株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5株荚膜红细菌(Rhodobacter capsulatus)、4株球形红细菌(Rhodobacter sphaeroides)和2株固氮红细菌(Rhodobacter azotoformans),此外还有2株菌与Rhodobacter sp.TCRI 14相似。这些光合细菌的产氢能力存在显着差异,其中3株产氢性能较高,2株为沼泽红假单胞菌,1株为球形红细菌。通过菌液终点氧化还原电位与细胞产氢能力对比,发现产氢较高的菌株其菌液的终点氧化还原电位也明显较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产氢菌株论文参考文献
[1].胡彬彬.产氢菌株的筛选及其利用木质纤维素发酵产氢机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
[2].邓春浩,苟维超,孙良昱,陈坤明.不产氧光合细菌分离鉴定及其产氢菌株的快速筛选[J].西北农业学报.2016
[3].赖志城.嗜热厌氧杆菌利用甘蔗渣发酵产氢及其高糖耐受菌株的转录特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
[4].刘洪艳,王广策,侍浏洋,朱大玲.1株转座子插入突变菌株TB34的筛选及产氢分析[J].环境科学.2012
[5].肖燕.K.pneumoniaeECU-15菌株产氢培养基优化及其对产氢过程影响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
[6].俞鸣铗,张翀,邢新会.大肠杆菌高效产氢菌株的构建[C].第八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
[7].白羽,蔡体久,韩伟,李永峰,刘海亮.连续流BiohydrogenbacteriumR3sp.nov.菌株糖蜜废水发酵产氢能力分析[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
[8].刘洪艳,陈国超.产氢菌株Clostridiumsp.T7的快速筛选[J].天津科技大学学报.2011
[9].樊进茹.产氢细菌的分离及其对大豆异黄酮转化菌株促转化作用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
[10].赵锦芳,宋文路,程军,张传溪.产气肠杆菌fhlA基因克隆、表达及重组菌株产氢量[J].微生物学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