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耒阳市人民医院湖南耒阳421800
【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乙型肝炎后肝硬化采用核苷类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9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8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应用抛硬币方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予以恩替卡韦治疗,对照组予以阿德福韦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乙肝病毒基因(HBV-DNA)含量、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转阴率、丙转氨酶(ALT)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HBV-DNA含量和ALT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两组患者的HBV-DNA含量和ALT水平均明显降低,且实验组患者的HBV-DNA含量(2.5±0.4)log拷贝/mL和ALT水平(52.3±10.4)U/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的HBeAg转阴率42.85%(21/49)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04%(1/49)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治疗过程中采用核苷类药物,临床效果显著,不仅能提升HBeAg转阴率,还能明显降低患者的HBV-DNA含量、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ALT水平,此外与阿德福韦酯相比,恩替卡韦临床疗效更高,可作为首选治疗药物。
【关键词】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核苷类药物;治疗效果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通常是因为乙肝病毒长期存活于患者体内,引发慢性肝炎,最终造成肝硬化。患者从感染直至肝硬化时间短则5年长则10年,还有可能长则40年,严重影响了患者生命安全和健康[1]。另外,此病症在失代偿期极易引发多种并发症,致死率较高,所以临床必须予以重视。本文选取了98例患者,旨在分析核苷类药物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具体报告如下文所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7月~2019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8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应用抛硬币方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9例患者。实验组中女性患者27例,男性患者22例;年龄38~69岁,平均年龄(56.7±3.6)岁;病程4~25年,平均病程(16.8±3.4)年。对照组中女性患者26例,男性患者23例;年龄39~70岁,平均年龄(56.9±3.4)岁;病程5~24年,平均病程(17.1±3.5)年。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相关诊断标准[2];②存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水、胸水等临床体征;③处于失代偿期;④了解本次研究内容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存在用药禁忌症;②合并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③治疗依从性差。
1.2方法
对照组口服阿德福韦酯(生产企业:齐鲁制药有限公司;规格:10mgx14片/瓶;国药准字:H20080032),每次10mg,每天1次;实验组口服恩替卡韦(生产企业:江西青峰药业有限公司;规格:0.5mgx7片/盒;国药准字:H20100141),每次0.5mg,每天1次。
1.3评价标准
⑴乙肝病毒基因(HBV-DNA)含量;⑵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转阴率⑶丙转氨酶(ALT);⑷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流感样症状、腹痛、哮喘、头痛以及咽炎等[3]。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完成后,将98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各项观察指标数据录入统计学数据分析软件SPSS25.0中,其中两组患者的HBeAg转阴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以百分率(%)表示,应用卡方检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BV-DNA含量和ALT水平以标准差±方差(±s)表示,应用t检验,如果P<0.05则表示研究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BV-DNA含量和ALT水平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前HBV-DNA含量和ALT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两组患者的HBV-DNA含量和ALT水平均明显降低,且实验组患者的HBV-DNA含量和ALT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3、讨论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通常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致,临床中针对HBV-DNA含量检测超出下限的患者大多予以干扰素进行治疗,但是干扰素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还有可能使患者病情恶化,所以临床中也卡死研究新型的抗病毒药物[4]。核苷类药物在进入人体后,能够生成大量磷酸核苷类似物,进而对HBV聚合酶逆转录酶产生靶向抑制作用,进而实现抗病毒效果,加上此药物长期使用的不良发应发生率较低,毒性低,服用方便,因此也得到了患者广泛认可[5]。恩替卡韦和阿德福韦酯均为临床中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常用核苷类药物,后者可以对病毒DNA的复制产生产生长期、持续抑制作用,但是疗程长,起效慢;而前者相比之下能够快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有利于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6]。本文研究结果也显示,实验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治疗过程中采用核苷类药物,临床效果显著,不仅能提升HBeAg转阴率,还能明显降低患者的HBV-DNA含量、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ALT水平,此外与阿德福韦酯相比,恩替卡韦临床疗效更高,可作为首选治疗药物。
参考文献:
[1]张玉亮.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应用中西医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药指南,2019,26(06):143-144.
[2]沈伟,陈彬,范久波,夏宁.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酯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实验室及超声指标比较[J/OL].现代仪器与医疗,2019,34(01):1-5[2019-03-06].
[3]路振宇,党殿杰,张丁,王晓芳,刘军英,李军,王君义,杨红亮.百丹疏肝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8,28(06):335-337.
[4]苟娟,李鳌,金梅.葛根芩连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糖代谢异常对脂肪细胞因子和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7(36):4028-4032.
[5]关涛.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运用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32):120-122.
[6]刘生水.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接受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31):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