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能计量知识讲座之一——第一讲 电能表基础知识(论文文献综述)
崔闯[1](2021)在《A公司计量检测设备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刘世伟[2](2020)在《基于LoRa的物联网电表抄表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的飞速发展,人与人之间通信需求已经全面转向人与人、人与物以及物与物之间的互联互通,全球联网已成为必然趋势。目前,组成物联网应用中的局域网或广域网通常采用多样的无线接入方式,如:基于2.4GHz的Wi-Fi、蓝牙、Zigbee等无线局域网以及2G3G4G组成的无线广域网,在实践中证实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体现在远距离和低功耗不能同时保留的问题上。在这种环境的驱使下,基于低功耗广域网(Low Power Wide Area Network,LPWAN)技术应时而生,可将远距离和低功耗两者兼顾。本文充分研究了电能表行业与物联网通信行业的发展现状,对当前已有的无线抄表技术进行分析比对,在此基础上,结合了低功耗广域网技术的特点和优势,设计了一种基于LoRa的物联网电表抄表系统。该系统由四部分组成:电表终端节点、LoRa网关、云平台服务器以及第三方客户端。首先利用SX1278射频芯片设计开发基于LoRa技术的电能表终端节点,从而组建了无线传输网络。其次,使用LoRa网关完成终端节点到上端服务器的协议转换,使得系统能够与云平台进行数据交互。最后,通过OneNET云平台完成电力信息采集和显示,并利用致力于第三方开发的API接口,将云平台数据交接到网页客户端,最终完成整个抄表系统的设计。LoRa电表抄表系统平台可以完成电压监测、谐波检测等一系列电表管理工作,用Eclipse编写的B/S架构的前端对用户进行电费使用情况分析,包括:剩余电费、已使用电费、任意时间段的电费分析。采用LoRa技术的抄表系统实现了对电力信息的数据采集和远距离传输,具有高可靠性、组网便捷等特点,并对电能表终端节点的电力数据进行有效管理,推动了智能城市的建设,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黄鹏[3](2019)在《电网公司反窃电管控评价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技的发展,窃电问题越来越严重。频发的窃电现象,给我国电力系统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每年由窃电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人民币。针对该问题,各个地区的电网公司都开始采取相应的反窃电管控措施,从而降低窃电事件发生的频率,避免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本文主要针对反窃电管控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汕头南澳供电局反窃电管控成果进行评价,实现对反窃电管控成果的科学评价,帮助汕头南澳供电局对反窃电管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总结相关经验,提高反窃电管理水平。本文的研究成果也能够为其他电网公司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基础,具有较好的研究和实践价值。首先,文章对目前国内外大部分电网公司的反窃电管理现状进行总结与分析,并提出了反窃电管理研究的意义、价值,总结目前我国反窃电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各电网公司反窃电的管控水平进行评价。以此为基础,对有关电网反窃电管理评价理论进行了总结,包含窃电现象、窃电方式、反窃电措施、评价方法、评价流程、等方面的分析。然后,文章提出相应的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并确定相应的评价流程。依据社会性成果、技术性成果、经济性成果等方面,进行反窃电管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同时对该体系内所有指标进行了详细介绍。通过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进行管控成果评价模型的构建;最后,文章重点阐述汕头南澳供电局反窃电管控措施及初期成果,并以此对汕头南澳供电局反窃电管控成果进行综合评价。先对技术性成果、经济性成果、社会性成果的各个指标进行释义及计算,再使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所有指标的权重值,并通过专家投票方式,将投票结果、权重数值相结合,通过模糊评价模型进行综合评价,分析计算结果,提出反窃电管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建议。并通过对汕头南澳供电局反窃电管控现状进行分析评价,得到其管控效果,进而采取管控措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通过反窃电管理,降低了反窃电产生的概率,为企业、社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周莹超[4](2016)在《基于ADE7763的电能表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能计量是一件极其重要的工作。伴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自动化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能计量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随着未来电网建设向构建智能化电网发展的要求,对作为计量电能主要工具的电能表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因此开发先进的全电子式、具有防窃电功能的智能型电能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电子式电能表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总结与归纳了常见的窃电手段和现有防窃电的基本措施,深入研究了防窃电功能的实现方法,提出了一种单相多功能电能表的反窃电措施及解决方案,重点给出了一款具有防窃电功能的多功能三相SOC电能表的设计方案。论文首先确定了电能表应具有的功能和总体框架,然后根据功能要求对系统的各单元模块的软硬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设计。在硬件方面,首先给出了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选择具有功耗低、片内外围模块丰富,专用于电表、水表等智能化仪器仪表的专门控制芯片ADE7763系作为电能表的计量采样核心结合集成微处理器(即MCU)完成多功能电能表设计,然后对相关的外围电路及参数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和计算。在软件方面,采用模块化和层次化程序设计的思想,设计了系统的控制程序,这些控制程序主要包括:系统上电初始化程序、电能计量计算程序、通讯程序、时钟计时程序、按钮及显示程序、重要事件记录程序和掉电处理程序。最后对系统进行了仿真实验,结果表明电能具有计量精度高、止窃电能力较强和功能齐全的特点。
苏贤乐[5](2014)在《基于南方电网电能计量典型设计的电能计量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持续多年的电力市场改革浪潮,使电力市场转变成了卖方的市场。当前,计量监管检测部门需要以第三方的立场公平、公正地介入了供用电双方交易中。从前“既是裁判又是运动员”的管理模型已不再适应当前市场经济下新要求和新形势。目前我国电能计量管理模式还没有统一下来,因此各地市以本地原有的管理模型为依据构建了新的管理模式。本文在研究电能计量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计量管理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外电能计量管理发展过程和现状研究,以南方电网电能计量典型设计为基础,对惠州供电局现有电能计量管理模式提出改进方案,应用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电能计量装置,改善现有企业内部电能计量装置周期管理。本文是以南方电网电能计量典型设计为基础,以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为手段,从管理和运维两个方面,提出了电能计量管理工作的模式,阐述了电能计量机构未来的发展方向。
李玉峰[6](2013)在《高精度三相多功能工业电能表的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中国的经济进入快速的发展阶段,也将三相工业电能表的研究推向了高潮。针对先行国内市场上基于单芯片SOC结构的多功能电能表还存在匹配性不好、数据通信不够快速和可靠、精度一般、EMC方面存在诸多缺陷,尤其是快速瞬变脉冲群兼容性亟待提高,而国外同样功能的电能表性能稳定但价格高。故研究基于高性能的ARM处理器和专用计量IC双核架构的三相高精度多功能电能表十分必要。据此,本项目研究开发了一款基于ADI公司的ADE7880作为计量核心和ST公司的STM32F207ZE作为控制核心的三相高精度多功能工业电能表。该系统电能计量精度可以达到0.2S,电压、电流测量误差≤±0.1%,频率测量误差≤±0.1%,谐波测量精度可以达到A级,电压三相不平衡度测量误差≤±0.2%,电流三相不平衡度测量误差≤±1%,时钟误差≤0.1S/天。该系统符合DL/T645-2007多功能电能表通信协议,最大支持两路RS485接口且相互之间各自独立,同时也满足GB/T19862-2005电能质量监测设备通用要求。本项目设计的双核架构的三相高精度多功能工业电能表的升级版本现已经批量生产,并且已经通过了哈尔滨电工仪表研究所的认证。论文作者主要进行和完成了如下工作:1.调研国内外电能表的发展概况和趋势以及国内外电能计量芯片的发展状况,提出本文设计方案,分析本方案电能表的计量原理。2.论述了高精度三相多功能电能表的硬件设计部分,首先概述了ADE7880产品特性和基于ADE7880表计原理;其次对整个系统的硬件原理图进行规划设计,具体包括电源电路、计量电路、主控制电路等;再次对整个系统进行结构规划,选定器件封装和端子规格,完成PCB布线;最后进行焊接组装完成实物制作。3.论述了高精度三相多功能电能表的软件设计部分,具体包括系统软件开发环境的介绍,系统软件设计流程的规划,电能表相关参数地址表的分配。4.论述了高精度三相多功能电能表的测试与校准,首先介绍了三相工业电能表的常用校准方法,其次分析了高效快速的功率比较校准法,最后描述整个电能表的测试试验,具体包括功能测试、准确度测试、电气性能测试等方面的测试。在此基础上,查找软、硬件设计存在的错误并进行修正。
唐文亮[7](2012)在《基于SOC技术的单相智能电表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智能电网建设步伐的加速,人们对智能电表的需求与日俱增,尤其对单相智能电表的需求规模越来越大。现在已经出厂的单相智能电表大多以“专用计量芯片+专用RTC+控制芯片”的组合方案为主,但此方案存在芯片之间传输可靠性低、更新换代兼容性差和成本较高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单相智能电表的性能、降低单相智能电表的生产成本,本文采用SOC技术,以美信出厂的高集成度、高性能的系统级芯片71M6542F为核心,设计了一款具有双向计量、实时时钟、多通信方式的高精度远程费控单相智能电表。该电表集成度高、计量精准、性能稳定且成本低廉,为智能电表的未来发展开辟了新的思路。本文首先介绍智能电表的发展历史,探讨了国内外单相智能电表发展现状,根据需求对比分析各种SOC方案的优劣,从而引出基于71M6542F芯片的远程费控单相智能电表,重点分析了71M6542F芯片工作原理和特性。然后,按照电路模块的不同功能应用,设计出了硬件总体框图,阐述了基于71M6542F的远程费控单相智能电表的硬件设计,包括电流电压采样电路、电源管理、通信电路、按键显示等接口电路,给出了硬件各电路的工作原理和电路的具体实现。接着,按照模块化和层次化的设计思想,介绍了基于71M6542F芯片的单相智能电表软件设计和运行平台,重点探讨了时钟的温度补偿算法以及小电流滤波算法。最后,介绍了基于SOC技术单相智能电表的误差分析和校正,按技术条件对单相智能电表进行了性能测试,给出了性能测试结果并说明了目前的运行情况。实际应用中的测试和运行表明,本文设计的基于71M6542F的单相远程费控智能电表工作稳定性高,计量精确,满足国家电网的相关技术要求。
吁少锋[8](2011)在《基于FPGA的电能集中采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能需求量日益增加,居民楼和公寓等用电户集中场所的电能采集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现如今大多数的电能采集方案中,核心控制器采用的是单片机或是数字信号处理器,由它们控制模数转换器、滤波器和其他一些元件进行电能的采集,然而单片机受自身指令周期及处理速度的影响,数字信号处理器在提高电能的采集速度的同时也增加了成本,所以采用单片机或者数字信号处理器都不能完全达到多用户电能集中采集系统的高速要求。在高速电能集中采集方面,作为核心控制器的FPGA和单片机、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相比,有着巨大的优势,其中FPGA作为专用集成电路(ASIC)领域中的一种半定制电路,既没有定制电路的局限性,又克服了原有可编程器件门电路数有限的缺点,而且FPGA内部有高频率的时钟,延时小,组成形式灵活方便设计者可根据用户的不同要求设计产品。本文就是基于FPGA提出了一种多用户电能集中采集系统。本文简要介绍了电能发展的历程,针对感应式机械电能表和电子电能表,进行了电能测量基本原理的分析和性能比较,提出基于FPGA的电能集中采集系统,分析了采集系统中电能计量IP核的结构,同时简要介绍了IP核中滤波器的原理。本文重点分析了电能采集系统中的乘法器和滤波器——有限长脉冲响应(FIR)滤波器和无限长脉冲响应(IIR)滤波器,给出了VHDL描述,在MATLAB和QuartusⅡ中完成了设计和仿真。
熊学海[9](2011)在《电能计量实时仿真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发展智能电网的新形势下,急需研究分布式能源、储能装置、充电站、微网等带来的电网双向潮流、双向信息互动、实时电价等新情况下的电能计量新问题。无功计量收费是大势所趋,可是目前非正弦无功功率理论尚未统一,缺乏非线性负荷无功计量标准,无功计量问题存在较大争议。谐波污染的严重使妥善处理谐波电能的准确、合理计量及收费变得迫切。但是,目前缺乏可以方便、快速、高效应用于进行理论、算法研究验证的系统平台。论文提出基于dSPACE平台构建电能计量实时仿真系统,可以开展算法优化设计、谐波分析、谐波计量、谐波治理、非正弦无功理论、无功计量、无功补偿、冲击负荷计量和特种谐波源仿真等研究验证。首先,提出基于dSPACE平台构建电能计量实时仿真系统的基本思想,详细论述系统结构和功能,阐述利用该系统进行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设计制作系统的输入接口电路,实现电压、电流变换调理和采集。在输入接口电路中,设计高精度全数字锁相环实现对电网频率进行精密跟踪锁定,使得达到整周期采样或减小非整周期采样的程度以减小测量误差。实验结果表明,设计的输入接口电路能实现预期功能,全数字锁相环的锁定精度达到0.0002Hz以上,能支持各种工况的实验研究。其次,设计基于Simulink建立实时模型和进行仿真实验的方法和流程,选择四种数值积分算法进行三相三线制电路的有功电能计量建模和实验。实验结果验证了构建、设计电能计量实时仿真系统的思路、方法、技术的可行性,以及证明了采用该系统开展高级电能计量研究的可行性。再次,对国内外各厂家的电能表进行无功电能计量实验发现各厂家所采用的无功功率理论不同。根据理论定义分析论证Fryze时域无功与基于周期函数空间的通用无功定义对于无功计量相同和差异的原因,分析其无功电能计量统一性条件和非一致性情况。进行三相四线制电路的无功计量建模和实验研究。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①此两种功率理论的有功功率定义统一,有功功率的物理意义明确。②此两种功率理论对于无功功率的定义适用于正弦和非正弦的情况,在对称时两种无功功率定义是一致的,此时无功计量结果都相同,而在不对称时两种无功功率定义就不一致,此时无功计量结果不相同。③K2006比较仪是采用经典正弦无功功率定义,故不能准确反映非正弦(即含谐波)时的无功功率。
李超英[10](2012)在《基于电网智能化的中低压线损管理研究》文中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中长期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节约能源低碳发展则是当前全球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社会面临的一项极为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作为供电企业,输电变电和配电能量损耗是其主要供电成本之一,近年来随着用电负荷逐年增大和农村“四到户服务”的深入开展,中低压电网线损电量越来越大,如何有效减少中低压电网的电量损失,是供电企业实现节能减排环保的关键突破口之一。目前我国在中低压电网线损管理方面尽管有考核指标,有相应的理论计算,也有不同的降损措施。但是,在即将迎来智能电网时代的今天,如何从战略高度着眼,从战术角度入手,把科学的系统的管理手段和先进的智能的技术手段有机的结合起来,在现有降损的基础上再最大限度的挖掘潜力,还没有形成一套规范的成熟的降损管理方案。本文通过构建较完整科学的管理体系,首创线损管理新的逐点计算方法,并应用中低压智能电网的集中抄表模块等有机融合,成功地解决了人为因素干扰线损管理指标的问题,并提出了对应的措施和依据,使中低压线损有了大幅度实质性的降低。为全国供电行业智能化电网中低压线损管理提供参考和应用,以促进我国智能化电网中低压电网线损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本文选题的切入点是国内外供电行业和电气理论界长期共同面对的热点问题,研究内容既有线损管理探索的前沿理论和计算,也有线损管理的创新实践。是我国现阶段智能化电网中低压电网线损管理研究的一种新的最有效的方法。第一章是本文的纲领,主要论述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阐述了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和路线图,并初步总结了本文的重点难点和若干创新点。第二章是本文的理论基础,分别论述了本文研究所涉及的主要理论知识,主要包括了电网线损相关的概念、指标和管理的重要性及线损管理的智能化趋势。第三章主要分析研究了我国中低压线损管理现状,指出了传统的线损管理的不足,阐述了科学的线损管理体系。第四章主要构建了基于智能化电网的线损管理架构,主要研究了智能化线损管理的基本特征、设计思路与原则、体系架构及功能。第五章主要构建了智能化中低压电网线损管理的技术体系,由电网的规划建设、经济运行,并探索出线损管理新的计算方法。第六章主要构建了智能化中低压电网线损管理的组织体系,研究了线损管理的组织结构、发展规划、考核评价。第七章主要构建了智能化中低压电网线损管理的保障体系,研究了线损管理制度建设、人员保证、监督保证、激励保证。第八章选取了我国国家电网山东夏津县电业总公司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通过本文上述研究内容在供电企业节能降损中的应用,指出供电企业在智能化中低压电网线损有效降低的策略和措施,从实践的角度对国家电网山东夏津县电业总公司的中低压电网线损管理进行了可行性和适用性的应用研究。
二、电能计量知识讲座之一——第一讲 电能表基础知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能计量知识讲座之一——第一讲 电能表基础知识(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LoRa的物联网电表抄表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工作内容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2 系统总体设计及相关技术 |
2.1 低功耗广域网技术概述 |
2.2 LoRa通信技术 |
2.3 LoRaWAN及其网络结构 |
2.4 LoRa与其他无线技术对比 |
2.5 LoRa无线组网方案 |
2.6 系统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
2.7 LoRa私有协议的设计 |
2.8 本章小结 |
3 抄表系统硬件设计 |
3.1 电表硬件总体设计 |
3.2 硬件系统芯片选择 |
3.3 LoRa通信芯片的选择 |
3.4 其他电路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抄表系统软件设计 |
4.1 电表节点的软件设计 |
4.2 LoRa网关的软件设计 |
4.3 云平台服务器的软件设计 |
4.4 B/S客户端的搭建 |
4.5 本章小结 |
5 系统测试 |
5.1 LoRa电表终端相关测试及结果 |
5.2 LoRa网关相关测试及结果 |
5.3 云平台服务器相关测试及结果 |
5.4 数据库及客户端功能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电网公司反窃电管控评价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外对于项目评价的研究动态 |
1.2.2 国内对于项目评价的研究动态 |
1.2.3 国外对于反窃电的研究动态 |
1.2.4 国内对于反窃电的研究动态 |
1.3 研究意义、内容以及目的 |
1.3.1 研究意义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目的 |
第二章 反窃电管控评价理论综述 |
2.1 窃电现象 |
2.1.1 窃电的定义 |
2.1.2 窃电的原因 |
2.1.3 窃电的危害 |
2.1.4 窃电的趋势 |
2.2 窃电方式 |
2.2.1 无表型窃电 |
2.2.2 技术性窃电 |
2.2.3 智能化窃电 |
2.2.4 人为因素窃电 |
2.3 电网公司反窃电措施 |
2.3.1 现场检查措施 |
2.3.2 后台分析措施 |
2.4 反窃电管控成果评价 |
2.4.1 反窃电管控成果评价特点 |
2.4.2 反窃电管控成果评价流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反窃电管控成果评价指标体系 |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概述 |
3.1.1 指标的概念 |
3.1.2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2.1 反窃电管控成果分类 |
3.2.2 基层指标选取 |
3.2.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反窃电管控成果评价模型 |
4.1 指标权重的确定 |
4.1.1 层次分析法 |
4.1.2 指标权重的确定过程 |
4.2 评价模型的构建 |
4.2.1 评价模型的选用 |
4.2.2 模糊综合评价的过程 |
4.2.3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
4.2.4 评价模型的构建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反窃电管控成果综合评价 |
5.1 反窃电管控综述 |
5.1.1 反窃电管控措施 |
5.1.2 反窃电管控初期成果 |
5.2 管控成果各指标的赋值及计算 |
5.2.1 技术性评价指标的赋值及计算 |
5.2.2 经济性评价指标的赋值及计算 |
5.2.3 社会性评价指标的赋值及计算 |
5.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5.3.1 一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
5.3.2 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
5.4 指标隶属度矩阵的确定 |
5.5 成果模糊综合评价过程 |
5.6 结果分析与提议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4)基于ADE7763的电能表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窃电与反窃电技术探讨 |
1.3.1 窃电手段 |
1.3.2 反窃电策略 |
1.4 现行电子式电能表的不足 |
1.4.1 软件的可靠性 |
1.4.2 通信规约 |
1.4.3 显示器 |
1.4.4 谐波计量 |
1.4.5 多功能电能表在技术上的不足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电子式电能表 |
2.1 电子式电能表论述 |
2.2 电能测量原理 |
2.3 计量三相有功电能的方法 |
2.4 电子式电能表的结构与原理 |
2.4.1 输入变换电路介绍 |
2.4.2 乘法器介绍 |
2.4.3 电压/频率转换器介绍 |
2.4.4 分频计数器介绍 |
2.4.5 显示器介绍 |
2.5 电子式电能表基本术语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功能电能表硬件的设计 |
3.1 硬件总体设计方案 |
3.2 电能表内部电源电路设计 |
3.3 MCU的选择以及资源分配 |
3.3.1 MCU的选取 |
3.3.2 M30624FGPFP介绍 |
3.3.3 处理器资源分配 |
3.4 计量模块硬件设计 |
3.4.1 ADE7763芯片介绍 |
3.4.2 电参数变换模块的电路设计 |
3.4.3 ADE7763外部连接电路 |
3.5 内部实时时钟电路设计 |
3.6 通讯电路设计 |
3.6.1 RS485通讯接口设计 |
3.6.2 红外通讯接口设计 |
3.6.3 GPRS通讯接口设计 |
3.7 储存电路设计 |
3.7.1 铁电与EEPPOM接口电路设计 |
3.7.2 内部存储Flash接口电路设计 |
3.8 按键和显示电路设计 |
3.9 电能表防窃电设计 |
3.10 电能表系统硬件可靠性设计 |
3.11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能表软件系统设计 |
4.1 软件设计环境与方案 |
4.1.1 程序设计的大环境 |
4.1.2 软件设计的总框架方案 |
4.2 初始化模块 |
4.3 电能计量的模块 |
4.3.1 ADE7763管理部分 |
4.3.2 电量累加处理 |
4.4 通信模块 |
4.4.1 DL/T645-2007规约概述 |
4.4.2 通信模块的设计 |
4.5 需求的计算模块 |
4.5.1 需求量以及测量的方案 |
4.5.2 需量计量的实现 |
4.6 时钟模块 |
4.7 按键的显示模块 |
4.8 事件记录模块 |
4.8.1 事件记录的方法与内容 |
4.8.2 简单的Flash文件系统原理与实现步骤 |
4.9 掉电处理的模块 |
4.10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多功能电能表测试 |
5.1 基本参数与主要技术标准 |
5.2 功能测试 |
5.2.1 测试计量功能 |
5.2.2 测试显示与按键 |
5.2.3 测试时段和费率 |
5.2.4 测试数据存储和结算功能 |
5.2.5 测试事件记录 |
5.2.6 测试通信 |
5.2.7 测试安全管理 |
5.2.8 模拟测试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的总结 |
6.2 本文研究的不足 |
6.3 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基于南方电网电能计量典型设计的电能计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本文主要内容及研究的方法 |
1.4. 本文所做的工作 |
第二章 国内外计量管理发展过程概述 |
2.1. 我国电能计量的行政管理发展过程 |
2.2. 我国电能计量的技术管理发展过程 |
2.3. 国外电能计量管理模式介绍 |
2.3.1. 国外电能计量管理行政管理模式 |
2.3.2. 国外电能计量技术管理模式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计量及企业信息化管理理论 |
3.1. 计量管理理论综述 |
3.1.1. 计量管理的概念 |
3.1.2. 计量管理的特点 |
3.1.3. 计量管理的任务 |
3.1.4. 计量管理的基本方法 |
3.1.5. 电力企业计量管理的特点 |
3.1.6. 计量管理对电力企业的意义 |
3.2. 企业信息化管理概述 |
3.2.1. 企业信息化的含义 |
3.3. 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
3.3.1. 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惠州供电局计量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
4.1. 惠州供电局概况 |
4.2. 惠州供电局计量管理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
4.2.1 惠州供电局计量管理现状分析 |
4.2.2 惠州供电局计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构建惠州供电局电能计量管理模式及其相关措施 |
5.1. 南方电网电能计量典型设计简介 |
5.2. 构建基于南方电网电能计量典型设计的电能计量管理模式思想与原则 |
5.2.1. 构建基于南方电网电能计量典型设计的计量管理模式的思想 |
5.2.2. 构建基于南方电网电能计量典型设计的计量管理模式的原则 |
5.3. 构建基于南方电网电能计量典型设计的电能计量管理模式的主要措施 |
5.3.1. 计量资产、人员、服务管理提升 |
5.3.1.1. 计量设备精细化管理提升 |
5.3.1.2. 计量技术人员管理提升 |
5.3.1.3. 建立技术交流、沟通机制 |
5.3.1.4. 客户服务水平提升 |
5.3.2. 计量装置运维管理提升 |
5.3.2.1. 规范计量设备安装选型 |
5.3.2.2. 规范日常运行维护工作 |
5.3.2.3. 依托自动化技术,监控计量装置运行状态 |
5.3.2.4. 电能计量管理信息化,决策数据化 |
5.3.2.5. 采用电力营销系统支撑计量管理工作 |
5.4. 基于南方电网电能计量典型设计的电能计量管理模式成效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高精度三相多功能工业电能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插图清单 |
表格清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电能表的发展概况和发展趋势 |
1.2.1 感应式电能表 |
1.2.2 机电一体式电能表 |
1.2.3 电子式电能表 |
1.3 国内外电能计量芯片的研究状况 |
1.3.1 国外电能计量芯片的研究情况 |
1.3.2 国内电能计量芯片的研究情况 |
1.4 方案论证 |
1.4.1 方案论证及选择 |
1.4.2 阐述本文方案设计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系统的硬件设计 |
2.1 ADE7880芯片特性 |
2.2 ADE7880计量原理 |
2.2.1 有效值计算 |
2.2.2 有功功率计算 |
2.2.3 无功功率计算 |
2.2.4 视在功率计算 |
2.3 电源电路设计及测试 |
2.3.1 电源电路设计 |
2.3.2 电源电路测试 |
2.4 计量采样电路设计 |
2.4.1 电流采样电路原理图 |
2.4.2 电压采样电路原理图 |
2.4.3 主计量模块电路原理图 |
2.5 RS485通讯电路设计 |
2.6 存储和时钟电路设计 |
2.7 按键显示电路设计 |
2.8 基于STM32的主控制电路设计 |
2.9 器件选择 |
2.10 结构设计 |
2.11 PCB设计 |
2.11.1 显示层PCB设计 |
2.11.2 采样分析层PCB设计 |
2.12 焊接装配完毕实物图 |
2.1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的软件设计 |
3.1 系统软件开发环境MDK |
3.2 系统软件设计流程 |
3.3 地址表分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测试与校准 |
4.1 三相电能表校准方法分析 |
4.2 功率比较校准法校准 |
4.3 系统测试 |
4.3.1 功能测试 |
4.3.2 准确度测试 |
4.3.3 性能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需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基于SOC技术的单相智能电表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智能电表的发展历程 |
1.1.1 感应式电能表 |
1.1.2 电子式电能表 |
1.1.3 智能式电能表 |
1.2 国内外智能电表的现状和趋势 |
1.3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4 课题的来源及本文主要内容 |
第2章 基于 SOC 技术的单相智能电表总体设计 |
2.1 单相智能电表的设计要求 |
2.1.1 单相智能电表的工作原理 |
2.1.2 单相智能电表的功能要求 |
2.1.3 单相智能电表的技术指标 |
2.2 单相智能电表的 SOC 芯片选型 |
2.3 71M6542F 芯片介绍 |
2.3.1 71M6542F 芯片的结构和特性 |
2.3.2 71M6542F 芯片的工作原理 |
2.3.3 71M6542F 芯片的优缺点分析 |
2.4 单相智能电表的系统框架 |
2.4.1 单相智能电表的硬件结构设计 |
2.4.2 单相智能电表的软件架构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 71M6542F 的单相智能电表硬件设计 |
3.1 电源电路设计 |
3.1.1 电源方案对比 |
3.1.2 电源电路 |
3.2 采样电路设计 |
3.2.1 单相智能电表的接口规格 |
3.2.2 电压采样电路 |
3.2.3 火线电流采样电路 |
3.2.4 零线电流采样电路 |
3.3 通信电路设计 |
3.3.1 RS-485 通信电路 |
3.3.2 红外通信电路 |
3.3.3 载波通信接口 |
3.3.4 其他通信电路 |
3.4 显示与按键电路 |
3.5 其他接口电路设计 |
3.5.1 继电器控制电路 |
3.5.2 指示灯和电池接入电路 |
3.5.3 脉冲输出电路 |
3.6 硬件抗干扰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 71M6542F 的单相智能电表软件设计 |
4.1 软件开发环境与设计原则 |
4.1.1 软件开发环境 |
4.1.2 软件设计思想 |
4.2 主程序设计 |
4.2.1 正常状态的程序设计 |
4.2.2 低功耗状态的程序设计 |
4.3 计量单元程序设计 |
4.3.1 多路采样和 CE 初始化 |
4.3.2 电参量计算程序设计 |
4.3.3 脉冲计量程序设计 |
4.4 通信单元程序设计 |
4.5 显示与按键程序设计 |
4.5.1 显示驱动程序设计 |
4.5.2 显示管理程序设计 |
4.5.3 按键程序设计 |
4.6 时钟单元程序设计 |
4.6.1 时钟读写程序设计 |
4.6.2 时钟的工作误差 |
4.6.3 时钟的温度补偿 |
4.7 电流滤波程序设计 |
4.7.1 无限脉冲响应滤波器 |
4.7.2 软件滤波算法的实现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单相智能电表的误差修正与测试 |
5.1 单相智能电表误差分析与修正 |
5.1.1 单相智能电表的误差分析 |
5.1.2 单相智能电表的误差修正 |
5.1.3 单相智能电表的校表流程 |
5.2 单相智能电表的基本性能测试 |
5.2.1 起动试验 |
5.2.2 潜动试验 |
5.2.3 有功基本误差试验 |
5.2.4 电压影响试验 |
5.2.5 频率影响试验 |
5.2.6 功耗测试 |
5.2.7 其他性能测试 |
5.3 单相智能电表的运行情况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利 |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附录 C 电能量处理程序部分代码 |
附录 D 智能单相电表实物图 |
(8)基于FPGA的电能集中采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电能计量技术的发展过程 |
1.2 本研究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电能测量技术 |
2.1 感应式电度表测量原理 |
2.2 电子式电度表 |
第三章 基于FPGA 的电能计量IP 核的分析 |
3.1 电能计量IP 核总体方案的设计 |
3.1.1 基于单片机或DSP 的电能采集系统的分析 |
3.1.2 基于FPGA 的电能集中采集系统的分析 |
3.2 电能计量IP 核结构设计 |
3.3 数字滤波器概述 |
3.3.1 数字滤波器的分类 |
3.3.2 研究数字滤波器结构的意义 |
3.3.3 数字滤波器的特点 |
3.4 FIR 型滤波器和IIR 型滤波器 |
第四章 基于FPGA 滤波器的设计 |
4.1 CIC 抽取滤波器 |
4.2 去直流高通滤波器的设计 |
4.3 FIR 低通滤波器的设计 |
4.3.1 FIR 滤波器的设计方法 |
4.3.2 FIR 数字滤波器的实现 |
4.4 DFC 数字频率变换器 |
第五章 基于FPGA 乘法器的设计 |
5.1 移位相加乘法器 |
5.2 基 4Booth 算法乘法器 |
5.2.1 BOOTH 算法的运算规则 |
5.2.2 基 4BOOTH 算法的设计 |
5.3 移位相加——加法器树乘法器 |
5.4 实验结果分析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9)电能计量实时仿真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智能电网电能计量新问题 |
1.1.2 非正弦无功计量现状 |
1.1.3 谐波电能计量现状 |
1.2 电能计量装置的发展现状 |
1.2.1 电能表的发展现状 |
1.2.2 电能表检定装置的发展现状 |
1.3 电能计量仿真系统的发展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工作 |
2 电能计量实时仿真系统设计 |
2.1 系统结构与功能 |
2.2 选实时仿真平台的原则及dSPACE 平台简介 |
2.3 输入接口电路设计 |
2.4 高精度全数字锁相环设计 |
2.4.1 锁相环概述 |
2.4.2 ADPLL 的基本原理 |
2.4.3 ADPLL 的锁定时间与锁定精度 |
2.4.4 ADPLL 的参数设计与实验 |
2.5 人机交互控制界面设计 |
2.6 小结 |
3 电能计量实时仿真系统建模与验证 |
3.1 建模与实验的基本流程 |
3.2 四种基本数值积分算法 |
3.2.1 矩形积分算法 |
3.2.2 梯形积分算法 |
3.2.3 Simpson 积分算法 |
3.2.4 Cotes 积分算法 |
3.3 三相三线制有功电能计量建模 |
3.3.1 理论依据 |
3.3.2 实时计量模型 |
3.4 三相三线制有功电能计量实验 |
3.5 小结 |
4 时域无功电能计量一致性条件分析与实时仿真 |
4.1 各厂家电能表无功计量实验 |
4.2 Fryze 时域功率理论 |
4.3 基于周期函数空间的通用功率理论 |
4.4 时域无功计量一致性条件的理论分析 |
4.4.1 理论分析 |
4.4.2 结论总结 |
4.5 三相四线制时域无功电能计量建模 |
4.5.1 Fryze 时域功率理论的离散化 |
4.5.2 通用功率理论的离散化 |
4.5.3 建立实时模型 |
4.6 三相四线制时域无功电能计量实验 |
4.6.1 三相对称 |
4.6.2 三相不对称 |
4.6.3 缺B 相 |
4.6.4 实验总结 |
4.7 小结 |
5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5.1 主要工作和结论 |
5.2 未来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C.实物照片 |
(10)基于电网智能化的中低压线损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 本文研究的重点难点 |
1.4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2.1 电网智能化理论 |
2.2 电网线损管理理论 |
2.3 线损管理智能化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中低压线损管理的现状分析 |
3.1 传统的线损管理的不足 |
3.2 科学的线损管理体系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电网智能化的中低压线损管理架构 |
4.1 智能化线损管理体系的基本特征 |
4.2 智能化线损管理体系的设计思路与原则 |
4.3 智能化线损管理的体系架构 |
4.4 智能化线损管理体系的功能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智能化中低压线损管理的技术体系 |
5.1 智能化电网规划与建设 |
5.2 智能化中低压电网的经济运行 |
5.3 智能化线损计算方法新探索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智能化中低压线损管理的组织体系 |
6.1 智能化线损管理的组织结构 |
6.2 智能化线损管理的发展规划 |
6.3 智能化线损管理的考核评价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智能化中低压线损管理的保障体系 |
7.1 智能化线损管理的制度建设 |
7.2 智能化线损管理的人员保证 |
7.3 智能化线损管理的监督保证 |
7.4 智能化线损管理的激励保证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实例研究:山东夏津县电业总公司中低压智能化电网线损管理评价和应用研究 |
8.1 企业概况 |
8.2 夏津县中低压智能线损管理体系 |
8.3 配变集抄对中低压线损的有效管控评估 |
8.4 到户集抄管理降损对平均电价的有效管控评估 |
8.5 综合集抄对中低压电网运行状况的有效管控评估 |
8.6 线损管理成果的综合应用评估分析 |
8.7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
9.1 研究总结 |
9.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电能计量知识讲座之一——第一讲 电能表基础知识(论文参考文献)
- [1]A公司计量检测设备营销策略研究[D]. 崔闯. 河北科技大学, 2021
- [2]基于LoRa的物联网电表抄表系统设计[D]. 刘世伟.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3]电网公司反窃电管控评价技术的研究[D]. 黄鹏.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4]基于ADE7763的电能表设计与研究[D]. 周莹超. 广西大学, 2016(02)
- [5]基于南方电网电能计量典型设计的电能计量管理研究[D]. 苏贤乐.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5)
- [6]高精度三相多功能工业电能表的研究[D]. 李玉峰. 安徽大学, 2013(12)
- [7]基于SOC技术的单相智能电表的设计与实现[D]. 唐文亮. 湖南大学, 2012(06)
- [8]基于FPGA的电能集中采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吁少锋. 江西理工大学, 2011(11)
- [9]电能计量实时仿真系统研究[D]. 熊学海. 重庆大学, 2011(01)
- [10]基于电网智能化的中低压线损管理研究[D]. 李超英. 天津大学, 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