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石市十五冶医院,湖北黄石435000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临床诊疗体会。方法:采取回顾性方法对我院2011年7月~2014年10月间腹腔镜胆囊切术治疗的245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245例病人中,顺利完成手术237例,5例因胆囊周围粘连严重转开腹,2例发生胆囊动脉和肝右动脉出血,术中处理成功未中转开腹,1例因炎症较重,解剖关系辨认不清至胆总管横断伤,术中及时发现并中转开腹,在直视下行胆总管修补术,胆总管内置“T”管,术后支撑6个月拔管,手术时间前期约90~120分钟左右,近两年逐步缩短至50分钟左右,住院时间平均约3~5天。213例术后随诊均无发热、黄疸等症状。结论:严格掌握LC手术适应证,加强基本功训练,熟练掌握手术器械,严谨的学术态度,果断及时地中转开腹手术是避免和处理LC手术并发症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腹壁;
【分类号】:R47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医疗条件的不断提高,技术日益成熟,腹腔镜微创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在胆囊切除术中采用腹腔镜微创技术,其具有操作简单、损伤小、手术时间短、痛苦少、术后恢复快且并发症少等优点,现已成为临床行胆囊切除术首选方法。但是由于腹腔镜外科技术的特殊性,导致该手术在术中、术后并发症的致病性和隐蔽性等均不容忽视。腹腔镜下胆囊切除(LC)手术是在电视腹腔镜窥视下,利用相关的手术器械,通过腹壁小孔插入腹腔内施行胆囊切除术,是一种新型的胆囊切除技术。该技术在本院已开展多年,并成功完成了许多手术病例,积累了一定经验,是本院治疗胆道疾病的首选方法。
2结果
245例病人中,顺利完成手术237例,5例因胆囊周围粘连严重转开腹,2例发生胆囊动脉和肝右动脉出血,术中处理成功未中转开腹,1例因炎症较重,解剖关系辨认不清至胆总管横断伤,术中及时发现并中转开腹,在直视下行胆总管修补术,胆总管内置“T”管,术后支撑6个月拔管,手术时间前期约90~120分钟左右,近两年逐步缩短至50分钟左右,术中失血平均约50ml,引流管引流液术后一般30~80ml,术后2~3天拔管。住院时间平均约3~5天。213例术后随诊均无发热、黄疸等症状。
3.讨论
胆囊结石一旦造成胆囊颈管的嵌顿会引起胆汁排空受阻,使胆囊内压升高从而迅速引发胆囊急性炎症,同时会造成胆囊与CaIot三角及胆囊周围组织的炎症水肿和粘连,部分可合并Mirizzi综合征或胆总管结石,严重时胆囊出现坏疽穿孔,可引起胃、十二指肠或结肠与胆囊的包裹,甚至出现内瘘[2]。急性期胆囊炎行LC无疑会增加手术难度及风险,其可行性及安全性[3]仍受大家关注。过去认为急性胆囊炎时胆囊壁充血水肿明显,可致术中渗血较多,且妨碍术野,易导致误伤胆管,胆囊张力较高,夹持困难,故一直被列为腹腔镜胆囊切除的禁忌证。但随着LC经验的积累、器械的更新以及手术技巧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医生认为急性胆囊炎行LC安全有效。总结经验,我们认为急性胆囊炎行LC术时需要注意以下情况。
3.1手术时机的选择
急性胆囊炎一旦确诊要尽早手术,超过72h的急性胆囊炎手术难度及风险明显增加,除了解剖不清、粘连、易出血等增加了手术难度外,还可能导致胆囊穿孔甚至内瘘的形成,本组就发现2例胆囊十二指肠内瘘,另外,发病时间越长,还可能导致患者电解质紊乱、感染性休克等,影响患者术后的恢复。
3.2术中技巧
3.2.1胆囊的暴露良好的术野暴露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急性胆囊炎由于局部水肿、粘连、胆囊张力高夹持困难,往往导致暴露困难。我们在实践中总结了几个方法:①常规LC术通常采用三孔法,为了暴露方便,可以选用四孔法,由助手协助暴露;②胆囊穿刺减压,方便胆囊提拉牵引;③急性胆囊炎患者很多已经合并有腹膜炎,往往导致胃肠胀气,此外麻醉诱导时气道若打开不佳,也会导致胃扩张,此时术中行胃肠减压可有效减少胃肠胀气,有利于术野暴露;④分离与周边组织的粘连,分离粘连时建议使用电切功能而不是电凝,因为电凝非但不容易切断粘连的组织,反而容易因热传导损伤与之粘连的肠壁、胃壁,甚至胆管壁。分离粘连时注意不要遗漏内瘘的存在。
3.2.2CaIot三角的解剖急性胆囊炎由于组织水肿往往导致“三管-壶腹”关系不清,不能按照常规的方法去解剖胆囊管及胆囊动脉。我们的经验是先用电钩打开壶腹部前后浆膜,然后利用吸引器杆的吸引、刮扒功能,进行钝性分离,适当冲洗,保持术野清晰,由此显露胆囊管及胆囊动脉。另外,我们发现胆囊明显肿大时,壶腹部会出现左移,可达胆总管的前方,有时甚至位于胆总管的后方,由于胆囊及肝十二指肠韧带均水肿明显,分辨困难,很容易误伤胆管,此时操作时一定要切记紧靠胆囊,做到“宁伤胆,不伤管”,只要确认颈部与胆囊管连接变细部位后,即可依据“惟一管征”靠近胆囊离断胆囊管。术中还要注意排除胆囊管残留结石可能,我们的做法是,在离断胆囊管前用分离钳从靠胆总管侧向胆囊侧轻轻钳夹挤压,将结石推入胆囊;若胆囊管较长,也可先离断胆囊管,再用同样方法挤压,并观察有无清亮胆汁流出。
3.2.3术中出血的处理
3.2.3.1胆囊床的出血急性期胆囊壁水肿明显,组织变脆,层次不清,易导致胆囊床出血。在剥离胆囊时尽可能找到准确的解剖层次,在炎症水肿带间用电凝钩或超声刀自肝床切除胆囊,分离过程中边止血、边分离,不宜过快,防止撕裂肝床及深入肝实质。对无系膜的嵌入型胆囊,紧贴肝床剥离胆囊时极易造成难以控制的肝脏出血,此时分离层面可稍偏向胆囊黏膜层[4],不要在意胆囊穿破,残留于胆囊窝内的部分胆囊黏膜,可用电凝棒“地毯式”烧灼。胆囊床的少量渗血一般经电凝棒止血均可达到满意效果。但是紧靠肝门处的出血不可轻易电凝止血,若能找到出血点,则可轻轻提起后予以钳夹止血,若找不到出血点,则可采用止血纱压迫止血。
3.2.3.2胆囊动脉的出血由于对胆囊动脉一般都非常重视,我们在术中损伤胆囊动脉主干的几率很少,但是在胆囊管的后方常常有胆囊动脉的后支,剪断胆囊管时易损伤该分支血管,引起出血,此时盲目钳夹止血易损伤胆管。所以,若能明确胆囊动脉主干,建议可先予以可吸收夹夹闭,再剪断胆囊管,可避免后支损伤出血。
3.2.4胆总管结石的残留对于既往有胆源性胰腺炎、黄疸史,术前直接胆红素、r-GT升高,或B超提示胆管扩张者,需行术中胆道造影。本组7例行术中胆道造影者,1例提示胆总管结石,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了二次手术。术中胆道造影又能及时发现解剖异常,避免胆管损伤,能有效提高手术安全性,减少术后并发症。
3.2.5放置腹腔引流急性胆囊炎时术中渗血较多,术后的炎症渗出较多,容易引起胆囊窝积液,成为潜在病灶。而放置引流管可以减少胆囊窝积液,及早发现出血、胆漏等并发症。本组64例均在肝下间隙放置引流。视情况于术后48~72h拨管。术后24~48h所有病例均有炎性渗液引出,引流量25~160ml。因此,放置引流是很有必要的。
3.3术中再诊断
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属于常见疾病,依据患者既往有胆囊结石病史、腹部的症状、体格检查以及B超结果,诊断一般不难,但是对于一些合并胆囊结石的上腹部急腹症,有时会误诊为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本组1例患者术中证实为十二指肠溃疡合并穿孔,患者有胆囊结石,因穿孔小,局部包裹,症状局限,术前被误诊为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术中予以行LC+腹腔镜下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
总之,急性胆囊炎行LC术虽然有一定的风险和手术难度,但是对于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经验的医师来说,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术中仔细解剖分离,注意手术技巧,术后常规腹腔引流,绝大多数急性胆囊炎患者行LC是安全可行的,尤其适合于发病<72h的患者[5]。参考文献:
[1]黄志强.现代腹腔镜外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80.
[2]王俊,李其唤.1082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临床分析.中华现代医学杂志,2002,12(11):99-100.
[3]汤朝辉,宗明,何晓晖,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的原因分析(附5260例报告).肝胆外科杂志,2002,10:18.
[4]龚军,俞小炯,董科,等.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Mirizzi综合征的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2,35(5):1-3.
[5]向忠罗.本院20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体会[J].临床医学,2012(03):102.
[6]陈万发,罗强,余忠.复杂LC术中胆管损伤的预防:附272例报告[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7,13(7):489-490.
[7]罗千名.28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33):166.
[8]饶雷平.64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临床观察[J].中外妇儿健康,2011,19(7):18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