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煮沸对免疫法胃液潜血试验的影响

加热煮沸对免疫法胃液潜血试验的影响

一、加热煮沸对免疫法胃液隐血试验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邓怡平[1](2021)在《穿心莲活性成分高值化加工利用应用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穿心莲(Andrographis paniculata(Burm.f.)Nees)为一年生草本,药用部位为其地上部分,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之效,是我国的传统中药。其主要成分穿心莲内酯(Andrographolide,AD)是一种二萜内酯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病毒、抗血栓生成、镇静、抗生育、保肝、抗癌、调节免疫和糖尿病的作用。尤其是以它的高抗炎作用,以及对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特性而被广泛认可,有“中药消炎药”、“天然抗生素”的美誉。但其脂溶性较低、水溶性极低,生物利用度低,这制约了其药效的发挥。且穿心莲内酯味极苦,服用较大剂量时会导致胃脘不适。将其制备成聚合物后,可以改善穿心莲内酯的吸收和分布,同时提高肺部和结肠的抗炎效果,降低毒副作用,丰富穿心莲内酯的剂型选择,提高穿心莲内酯稳定性;还可以减少病人用量,节约中药资源,进而可以减少穿心莲栽培量,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为了达到穿心莲有效成分高值化利用的目的,本研究中选用穿心莲叶为原料,利用超声微波辅助胶束提取法来提取穿心莲有效成分,并将其中的穿心莲内酯进行纯化。将穿心莲内酯与甘露低聚糖进行共价连接形成两亲性的聚合物,其可以在水中形成稳定的胶束,并考察了其理化表征、体外和体内评价以及抗炎活性。本研究中选择十二烷基二甲基甜菜碱作为表面活性剂并利用超声微波辅助胶束提取法来提取穿心莲有效成分。在超声功率为固定的50 W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了穿心莲提取的最优条件为:表面活性剂用量为3%,料液比为1:20,微波功率为800 W,微波时间为8 min。在该条件下,最终的穿心莲内酯提取率为2.41%,脱水穿心莲内酯的提取率为1.32%。将穿心莲提取液用盐沉降后,所得的提取液用乙酸乙酯萃取,并经过脱色纯化后,得到了纯度为97.85%的穿心莲内酯结晶,总收率为70.62%。将穿心莲内酯与琥珀酸酯反应形成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DAS),与甘露低聚糖链通过共价键连接形成两亲性聚合物结构,即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甘露低聚糖聚合物(DAS-Man)。通过高效液相色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检测其化学结构,发现制备成的DAS-Man成功将甘露低聚糖和穿心莲内酯通过琥珀酸酐连接到了一起。以DAS-Man的临界胶束浓度作为考察标准,确定了 DAS-Man的最佳制备比例为,穿心莲内酯和甘露低聚糖单个糖单元之间的摩尔比例为2:1,反溶剂类型为乙酸乙酯,所得产物的收率为28.79%,载药量为9.78%,临界胶束浓度为0.43 mg/mL。通过激光粒度仪的检测可以发现,DAS-Man胶束的平均粒径为115.1±13.74 nm,冻干后复溶的DAS-Man胶束的平均粒径为133.0±11.86 nm。电镜结果表明,DAS-Man粉体为40-70 nm小微粒构成的疏松的块状,DAS-Man胶束粒子为球形,部分粒子可以观察到明显的核壳结构,冻干使DAS-Man胶束的粒径变大,但对其分散性和溶解性无明显影响。XRD和DSC图谱中显示出,穿心莲内酯是典型的晶体结构,DAS-Man和DAS-Man冻干粉是以无定形态存在。穿心莲内酯吸热时伴随着失重,说明穿心莲内酯在熔融过程中同时伴有分解。DAS-Man和冻干DAS-Man的失重曲线与甘露低聚糖的类似,其原因可能是穿心莲内酯在DAS-Man中的载药量偏低导致。同时说明,DAS-Man溶解冻干后对其热稳定性无明显影响。DAS-Man中乙酸乙酯和DMSO的残留量分别为0.06%和0.09%,远小于中国药典中对Ⅲ类溶剂的要求,可以安全使用。体外溶出、释放、稳定性和模拟消化结果表明,DAS-Man可在水溶液中形成稳定的胶束,且在去离子水,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中的溶出度均接近完全溶出,在人工胃液中的释放率低于其他两种介质。DAS-Man的化学键和其形成的胶束在这三种溶剂体系中均稳定存在,其结构不易在水中被破坏,这有助于其以整体的胶束状态被摄入细胞,同时有助于其以完整状态进入结肠发挥作用。体外模拟消化实验表明,DAS-Man在模拟体液中以胶束状态存在。在经历了口腔、胃、小肠、大肠阶段的模拟消化以后,口腔中的游离的穿心莲内酯含量仅为投药量的 0.02±0.01%,在胃中为 0.17±0.02%,在小肠中为 0.63±0.02%,在大肠中为 16.63 ±1.82%。DAS-Man在口腔、胃、小肠中的粒径稳定,释放量低;在大肠中粒径变大、游离药物量增加,其原因可能是聚合物结构受到模拟大肠液中的细菌作用,部分共价键被破坏,穿心莲内酯被释放出来一部分,同时其胶束结构也受到影响,粒径增大。说明DAS-Man的胶束结构和聚合物结构在口腔到小肠阶段中非常稳定,而在大肠阶段中在细菌作用下被破坏,穿心莲内酯被释放,达到结肠给药的效果。生物利用度结果表明,DAS组和DAS-Man组的AUC值分别是是穿心莲内酯组的0.59倍和1.85倍,DAS-Man出峰时间比穿心莲内酯组晚,且存在双峰现象。组织分布实验结果表明,穿心莲内酯组在达到脾脏、肾脏和小肠峰值的时间为0.5 h,达到心脏、肝脏、肺脏中的达峰时间为1h,在脑、脊髓、大肠中达到峰值的时间为4 h。DAS-Man组在心脏、脾脏、肺脏、肾脏、小肠中的达峰时间为1h,在肝脏中的达峰时间为2 h,在大鼠脑、脊髓、大肠中的达峰时间为4 h。其原因可能是有部分DAS-Man以聚合物或者胶束的状态被摄取入细胞,并在肝脏中代谢成游离穿心莲内酯,另外有一部分在大肠中被分解后形成游离穿心莲内酯后再进入血液循环。DAS-Man组的肝肾中药物含量高于穿心莲内酯组,原因可能是其血流丰富,同时其也是穿心莲内酯的代谢部位。除肝肾外,DAS-Man在肺中的穿心莲内酯含量也高于穿心莲内酯组,其原因除了血药浓度高于穿心莲内酯组外,穿心莲内酯连接的亲水端甘露糖对肺部的靶向性也应该是其中一个原因,这对其在用于肺部炎症和感染的时候提高药效有一定作用。以脂多糖(LPS)致肺炎小鼠和恶唑酮(OXZ)致结肠炎作小鼠为模型动物对穿心莲内酯和DAS-Man的抗炎作用进行了考察。DAS-Man和穿心莲内酯能够降低LPS致急性肺炎小鼠肺组织的湿/干比、脾脏系数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同时也能够降低血清和组织中的TNF-α、IL-6和IL-1β炎症因子含量,改善肺组织病理状态。DAS-Man 和穿心莲内酯能够延长 OXZ 致结肠炎小鼠生存时间,降低炎症小鼠结肠组织的DAI评分,减轻结肠缩短,降低脾脏系数,同时也能够降低血清和组织中的MPO活性、NO、TNF-α、IL-4和IL-1β炎症因子含量,降低水肿程度,改善结肠病理状态。DAS-Man对肺炎小鼠和结肠炎小鼠抗炎效果好于穿心莲内酯,提示DAS-Man对LPS所致的急性肺损伤和OXZ所致的结肠炎症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穿心莲内酯可以抑制细胞炎症因子分泌有关。

姚祖福[2](2011)在《新型氧化硅、金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组装及其在生物医学、催化上的应用》文中指出新型金、氧化硅纳米材料和其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化学修饰、组装以及在化学、分子生物学、药学、医学等领域的应用研究是当前最热门的课题之一。本文对新型金、氧化硅纳米材料的制备、组装及在生物医学、化学催化上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研究。主要开展的工作如下:以3-巯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PTMOS)代替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作连接剂,合成了Au@SiO2核壳纳米粒,并对其进行了光谱、TEM、荧光显微镜成像等系列表征。实验结果表明,经改进后制得的Au@SiO2核壳纳米粒形貌呈球形、单分散性较好,金纳米粒位于其中心,分布均匀,无团聚的金纳米粒包覆在氧化硅壳中。荧光检测发现其有光致发光性质,荧光强度在连续扫描3600s后仍没有明显变化,表明该核壳纳米粒具有良好的抗漂白性能。在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及戊二醛交联剂的作用下,把TPA抗体固定在Au@SiO2核壳纳米粒上,利用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识别作用成功实现了对CNE-1/亲鼻咽癌细胞的荧光成像。以3-巯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作连接剂,利用巯基能形成二硫键的性质把氧化硅纳米粒自组装成氧化硅纳米线,合成了金纳米粒子修饰的氧化硅纳米线,并对其进行了光谱、TEM、荧光显微镜成像等系列表征。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合成得到不同粗细的有金纳米粒包埋于其中或附在表面的氧化硅纳米线。所有实验都是在溶液中进行,不需要高温、真空及特殊的仪器设备,方法安全可行,成本低,有望放大生产以适应对这类新型氧化硅纳米线的大量需求。金纳米粒通过化学键负载在氧化硅纳米线上,表现出了较好的稳定性和较高的催化活性,在NaBH4相对大量过量的条件下,对硝基苯酚的催化还原反应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反应速率常数k=0.85min-1。此外,金纳米粒附在氧化硅纳米线的表面,目标分子(特别是生物分子)易接近,可潜在用于化学传感及生物传感的应用。用普通光学玻璃做基底,用3-巯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做粘结剂,先在玻璃芯片上成功制得了排布均匀可控的金纳米粒单层膜,然后依次用组织多肽抗原抗体(anti-TPA)、小牛血清蛋白(BSA)对其功能化修饰,制成了对组织多肽抗原(TPA)有特异性响应的TPA光学免疫传感芯片。该传感芯片性能稳定,选择性好,可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直接对复杂样品检测其中TPA含量。该方法技术上只需要通过测量最大吸收波长处的吸光度变化值来测定样品中TPA含量,操作简单快捷,容易普及。在优化条件下,传感芯片用样品培育一定时间后,其吸光度减小值(△A)与样品中TPA的浓度(C)在1-1000ng/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1.2×10-3ng/L,灵敏度很高。通过对3种人工混合样品的回收试验,检测结果与真实值基本一致,回收率为95.7~103.0%,标准偏差RSD=1.6~2.8%,说明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都较好。将制得的传感芯片初步应用于人的血清样品中TPA的检测,发现对癌症患者的血清响应比较明显,而对健康人的血清响应不明显。基于金纳米粒紫外可见吸收的免疫传感法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分析方法,其在抗原定量检测上的应用是可行的。将胶体金直接依次用anti-TPA、BSA、PEG修饰制成溶液基TPA光学生物传感探针,建立了一种快速、简单、有效的TPA定量分析方法。考察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及工作溶液pH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优化条件下,探针吸光度的减少值与TPA的浓度在0.4-200ng/mL范围内近似呈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A=0.02767C+0.00632,线性相关系数R=0.99271,检测限约为0.108ng/mL。把方法应用于真实血清样品的测定,检测结果与真实结果基本一致,相对误差在-4.0~8.7%范围内。用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作粘结剂,在金纳米粒单层膜基础上继续交替铺上氧化硅纳米粒、金纳米粒,成功制得了金纳米粒/氧化硅纳米粒交替排列的多层膜芯片,并对其进行了紫外可见吸收光谱、SEM等系列表征。实验结果表明,随金纳米粒层层数的增加,芯片在540nm处的吸收峰增高,而吸收峰的峰位、峰形基本保持不变。金纳米粒/氧化硅纳米粒多层复合膜的扫描电镜图显示,制备的多层膜芯片表面金纳米粒层金纳米粒的大小为20nm左右,分布比较均匀、规整,为进一步的应用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用anti-TPA对制得的多层复合膜进行修饰、用BSA封住余留的活性点,由此所制得的传感芯片对TPA分子有特异性识别响应,TPA分子通过对anti-TPA分子免疫反应使传感芯片在最大吸收波长处的吸光度值减小。实验结果显示,吸光度的减少值与TPA的浓度在1-10000ng/L范围内近似呈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A=0.05266C+0.00758,线性相关系数R=0.99734,检测限约为0.027ng/L。把制得的TPA传感芯片应用于血清真实样品的检测,结果表明,3个血清样品的测试结果和当地医院测得值基本一致,标准偏差在允许范围之内。

梁云[3](2011)在《酪蛋白糖巨肽(CGMP)对大鼠早期结直肠癌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膳食结构的改变,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在全球恶性肿瘤发病率中上升至第三位,其死亡率居恶性肿瘤死因的第二位,深入研究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分子遗传学机制,寻找并利用有效的早期分子标志物对结直肠癌的预防、诊断以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膳食中的天然抗癌成分预防癌症是较有效的方法,酪蛋白糖巨肽作为一种生物活性肽,其与抗肿瘤的关系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为了解酪蛋白糖巨肽对大鼠结直肠癌异型隐窝灶、p16基因甲基化、p16蛋白、MUC2蛋白的影响,本实验选取健康的雌性wistar大鼠50只,分成五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低剂量CGMP组、中剂量CGMP组、高剂量CGMP组。其中正常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模型对照组腹腔注射二甲肼,中、低、高剂量组在腹腔注射二甲肼的同时,灌胃不同剂量的CGMP,分别为10mg/kg/d、50mg/kg/d、100mg/kg/d,连续注射和灌胃15周后,处死各组大鼠,取其结肠组织,首先检测结肠末端异型隐窝灶个数,然后取部分结肠组织提取DNA,甲基化修饰后利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技术检测各组大鼠p16基因甲基化状况,并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p16蛋白、MUC2蛋白表达。研究结果表明:(1)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以及各剂量CGMP组之间体质量变化无明显差异(2)检测正常对照组未发现异型隐窝灶,模型对照组异型隐窝灶个数为33.1±3.1,低剂量CGMP组其个数为27.8±4.5,中剂量其个数为22.8±5.4,高剂量为20.6±1.9,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灌胃CGMP显着抑制了异型隐窝灶的形成,且异型隐窝灶个数呈剂量依赖性降低。(3)检测正常对照组大鼠p16基因未发生甲基化,模型对照组甲基化阳性率为80%(8/10),低剂量CGMP组甲基化阳性率为70%(7/10),中剂量CGMP组甲基化阳性率为40%(4/10),高剂量CGMP组甲基化阳性率为50%(5/10),与模型对照组相比,CGMP抑制了结直肠癌p16基因异常甲基化,中剂量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4)免疫组化检测p16蛋白和MUC2蛋白表达:p16蛋白和MUC2蛋白在正常对照组均高表达,与模型对照组相比,CGMP各剂量组促进了p16蛋白和MUC2蛋白的表达,且以中剂量效果最佳。

陈友风[4](2011)在《瘀血体质与瘀血病证方药证治研究》文中提出瘀血体质是人类基本体质类型的一种,是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在后天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在生长衰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体内血行不畅或停滞的一种个体特质。瘀血体质可以通过形态结构、脏腑功能和心理素质表现出来,往往决定着对某些发病因素的易感性和对发病后证候类型的倾向性。有生理性瘀血质和病理性瘀血质,生理性瘀血质多是指相对健康的正常人,但体内已具有血液运行不畅的潜在因素,现在多称为亚健康状态;病理性瘀血质是指已发生瘀血证的体质状态,是生理性瘀血质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引发瘀血证的原因不同,瘀血停留的病位不同,瘀血证可以表现为多种临床疾病,包括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精神、神经、肿瘤等各科。中医对瘀血体质的论述早有记述,《内经》称为“太阴之人”,张仲景称为“蓄血”、“宿血”之人,后世对瘀血体质的描述更加明确,日本一贯堂医学也对瘀血体质进行了肯定,认为“先天遗传”是瘀血体质形成的基础,沿瘀血命运路线发展,最终发展为瘀血证。为了预防瘀血病证的发生,必须预先调整瘀血体质,调整的方法可从饮食起居、身体锻炼、心态平衡、针灸推拿、服用药物着手。田代华教授曾用和血与活血药为主,组成“活血健体汤”调整瘀血体质,并根据其兼挟体质进行加减应用,是调整瘀血体质的较好方法。当代中国对瘀血证的报道越来越多,引起了中西医家的广泛关注。1988年10月,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在北京主持召开了“血瘀证国际会议”,对血瘀证制定了明确的诊断标准,从临床症状、体征和理化检查等方面作了全面评定,并拟定了评分标准。在其所列指标中,规定理化检查对瘀血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此后一些专业委员会也相继召开会议,制定了本专业瘀血证的评定标准。同时,人们又对瘀血证所致的疾病进行了探讨。本人曾查阅60余种中医古今医籍,据不完全统计,共查出70余种中医传统病证。陈可冀先生曾对瘀血证所致西医疾病进行过统计,共计有18类57种以上疾病。可见,瘀血证对人类的危害之大。在了解瘀血证所致疾病之后,本文又对瘀血证的方药证治进行了探讨,从60余种中医古今书籍中,筛选出治疗瘀血证的常用方剂95首,分为活血化瘀、理气活血、活血通络、补气活血、养血活血、清热活血、温经活血、补肾活血、活血化痰、活血祛风等10类,对其出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等进行了介绍;陈可冀先生也从15部中药着作中拣出150种活血化瘀药物,并筛选常用的药物37种,分为和血、活血、破血3类,本文则对其中30种药物的出处、药性、功效主治、药理、临床报道(单味药物为主)进行了介绍;在证治方面,主要介绍了古代对瘀血病证的治疗、现代对瘀血病证的治疗,以及田代华教授对瘀血病证的治疗。田代华教授先将瘀血证分为轻、重两类,然后以活血药为主组成“活血祛瘀汤”,治疗瘀血轻证;以破血药为主组成“破血逐瘀汤”,治疗瘀血重证,并对病因不同、病位不同所致各种兼症进行加减,曾临床应用多年,取得了较好疗效。总之,本文试图在古今医家对瘀血体质和瘀血病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全面的总结,理清瘀血病证发生的源流,找出预防、治疗瘀血病证的方法,以便更好地为广大民众解除疾病的痛苦,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石伟超[5](2010)在《半夏泻心汤对EG模型小鼠胃肠组织中相关免疫球蛋白及EOT-1mRNA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建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G)模型,用半夏泻心汤对该模型的干预效果验证该模型是否可以作为半夏泻心汤方证模型;观察半夏泻心汤对Eotaxin-1mRNA表达的影响,从而探讨其通过作用于嗜酸粒细胞膜上的Eotaxin-1特异性受体CC趋化因子受体3(CCR3)这一机制参与EG的治疗。方法:OVA+AL(OH)3腹腔注射加PLGA+OVA灌胃制备EG小鼠模型,观察外周血与胃肠组织嗜酸粒细胞数以及肠道IgA. IgG含量的变化、胃肠病理形态学变化验证造模是否成功。在EG模型上,治疗组给予半夏泻心汤、西药对照组给予泼尼松龙、中药对照组给予香砂六君子汤灌胃,20天后处死小鼠。取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取新鲜胃肠组织做病理切片,常规HE染色,观察其病理形态学变化并计数EOS;收集小肠冲洗液,ELISA法检测其IgA、IgG的含量;并-80℃保存部分新鲜胃肠组织,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胃肠组织中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1(EOT-1)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SPSS16.0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1.EG模型小鼠的一般状况:OVA+AL(OH)3腹腔注射加PLGA+OVA灌胃后,模型组小鼠出现进食减少、精神萎靡、消瘦、泄泻等临床症状。2.EOS计数:模型组外周血及胃肠组织切片EOS计数高于正常组,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半夏泻心汤组与西药对照组EOS计数比模型组减少,其差别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中药对照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3.病理:模型组小鼠胃肠组织表面粘膜层覆盖减少,肉眼可见有胃肠粘膜的红肿充血以及损伤,并可见有部分粘膜缺损及溃疡的产生,深度可累及粘膜下层,个别可深达肌层,上皮细胞受损破坏,粘液腺有脱落,小肠绒毛缺损,腺体结构破坏,甚至凝固性坏死,尤其小肠组织中可见有中性粒细胞、EOS等炎症细胞的增多与浸润。半夏泻心汤组与西药对照组胃肠溃疡粘膜表面已形成了上皮、固有膜和粘膜肌层,其粘膜厚度与皱襞,小肠绒毛数及排列接近正常粘膜。而中药对照组,其溃疡灶多形成了尚且完整的上皮和固有膜,虽其粘膜厚度略薄,但形成的皱襞形态优于模型组。4.小肠冲洗液中IgA与IgG含量测定:模型组IgA与IgG含量与正常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半夏泻心汤组与西药对照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半夏泻心汤组、西药对照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中药对照组相比半夏泻心汤组与西药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中药对照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5. Eotaxin-1mRNA表达水平:半夏泻心汤组与西药对照组Eotaxin-1mRNA表达水平均数比模型组低,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对照组Eotaxin-1mRNA表达水平均数与模型组相比,其差别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OVA+AL(OH)3腹腔注射加PLGA+OVA灌胃可以成功建立EG小鼠模型。2.半夏泻心汤干预EG小鼠模型可以改善临床症状和胃肠粘膜的病理变化,使外周血和胃肠粘膜EOS下降、IgA与IgG降低,下调Eotaxin-1 mRNA表达水平,其疗效与西药特效药泼尼松龙相似,EG模型可以作为半夏泻心汤方证的研究模型。3.半夏泻心汤能降低肠道IgA与IgG的合成与释放,进而降低炎症因子对胃肠黏膜的损害,通过抑制IgA与IgG的生成参与胃肠的修复机制。4.半夏泻心汤能够降低Eotaxin-1mRNA表达水平,同时使外周血及胃肠道EOS生成减少,而Eotaxin-1仅通过其在EOS膜上的特异性CCR3而发生作用,说明半夏泻心汤可能通过作用于CCR3这一分子免疫机制来完成对EG的治疗。

韩遵民[6](2010)在《舒肝健脾颗粒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黏膜形态学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目前认为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的结肠炎性疾病。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该病在我国的发病率日益升高,以慢性复发型最为多见。伴随着中国医学的发展,中国历代医家对于该病的认识是一个逐渐积累、不断提高的过程,从简单对症状的描述,到对病因病机较详尽的阐述,以及治疗方药及手段的逐渐丰富,这个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去发掘和继承。现代中医学者在历代医家治疗经验的基础之上,结合目前该病发病的临床特点,制定了对该病的诊疗指南以指导临床。同时,众多学者开始对中医药治疗该病的机理开展研究。西医对该病的确切病因目前仍然不明确,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于机体的结果,主要和环境因素、遗传易感性、感染因素以及机体的免疫反应异常有关系,上述因素共同参与本病的发病。本病临床除腹痛、便血等消化道表现外,还有口腔溃疡、眼病等肠道外表现。消化内镜检查对于该病的确诊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目前对该病病因没有明确的认识,治疗上以支持治疗、抑制炎症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为主,但疗效并不理想。舒肝健脾颗粒由香附、陈皮、白术、白芍、当归等药物组成,用于治疗慢性复发性溃疡性结肠炎有较好的疗效。本论文观察了舒肝健脾颗粒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结肠黏膜病理学上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药物可明显改善UC大鼠的症状,减少脓血便的次数,改善炎症细胞浸润,促进黏膜溃疡愈合。

曹玲芝[7](2009)在《四君子汤对小鼠大肠杆菌性腹泻防治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主要探讨四君子汤煎剂防治小鼠大肠杆菌性腹泻的作用机制。试验方法:通过腹腔注射大肠杆菌建立动物腹泻模型,将试验小鼠分为预防组、治疗组、自愈组和空白对照组,攻菌小鼠每只腹腔注射2.6亿大肠杆菌O101诱发腹泻。预防组提前5d开始用四君子汤煎剂灌胃直到试验结束,每次灌服0.5mL,早晚各一次;治疗组:造模后开始用四君子汤煎剂灌胃,早晚各一次;自愈组,仅用大肠杆菌进行造模;空白对照组,四君子汤煎剂和大肠杆菌肉汤悬液均用生理盐水代替。每天观察小鼠的临床症状,各组剖检3只小鼠,观察记录剖检变化,应用常规切片技术、电镜技术对各组小鼠的病理组织学变化以及超微结构变化进行观察,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PCR方法对小鼠的肠粘膜修复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研究。试验结果如下:临床症状:自愈组、治疗组和预防组小鼠攻菌后8h左右出现腹泻症状,小鼠精神沉郁,倦怠,饮食量减少,被毛逆立,腹式呼吸,排黄色稀便,眼睑红肿,有分泌物流出,96h后,症状有所好转并逐渐恢复;与自愈组相比治疗组小鼠腹泻率较低,临床症状较轻;预防组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小鼠腹泻率显着降低,恢复时间明显缩短;空白对照组小鼠未见异常。剖检变化:攻菌后,小鼠肝脏、肾脏、脾脏肿大,十二指肠有散在出血点,肠壁变薄,肠管内充满黄色稀薄的内容物,胆囊充满胆汁,胃鼓气严重。120h后,剖检变化较轻;治疗组在96h后剖检变化不明显;预防组小鼠病变明显减轻,肝脏、肾脏、脾脏病变消失,十二指肠出血点减少;空白对照组剖检未见异常。病理组织学变化:小鼠攻菌后,小肠绒毛断裂,绒毛上皮细胞肿胀,部分坏死脱落,粘膜下层充血水肿,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杯状细胞数量增多,肠腺变性明显。120h后,病变有所减轻并逐渐恢复。与自愈组相比治疗组杯状细胞数量变化不显着,120h后病理变化逐渐减轻;预防组杯状细胞数量和粘膜下层充血水肿变化不显着,96h后逐渐恢复;空白对照组肠道组织结构正常,绒毛排列整齐,肠腺轮廓清晰。超微结构变化:扫描电镜显示攻菌后,绒毛肿胀,杯状细胞形态异常,数量增多,顶端微绒毛肿胀脱落,排列杂乱稀疏。96h后,绒毛结构逐渐恢复;治疗组较自愈组病变较轻;预防组超微结构病变较轻,微绒毛排列紊乱,无脱落现象,72h后逐渐恢复;空白对照组小肠粘膜绒毛高度一致,排列整齐,微绒毛分布均匀致密整齐,杯状细胞数量、形态及分布均正常。透射电镜观察显示,攻菌后,粗面内质网扩张形成许多小空泡,存在胞吐现象和吞饮小泡。上皮微绒毛排列紊乱。线粒体空泡化,嵴和膜消失。杯状细胞内含有大量的粘原颗粒;96h后,超微结构病变好转并逐渐恢复;治疗组与自愈组基本相同,预防组超微结构病变较轻;空白对照组小肠吸收上皮细胞微绒毛排列整齐,线粒体结构正常,细胞器完整。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腹泻初期,预防组、治疗组和自愈组较空白对照组PCNA、TGFβ1表达量增加,其中预防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粘膜细胞修复相关基因表达检测结果显示,腹泻初期,预防组、治疗组和自愈组TGFβ1、EGFR表达量较空白对照组差异极显着(P<0.01),其中预防组,治疗组与自愈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结论:预防组小鼠在临床症状、剖检变化、病理组织学变化以及电镜观察等方面结果均显示四君子汤预防效果显着。预防组粘膜修复基因PCNA、EGFR、TGFβ1的表达量明显增加。结果表明四君子汤对小鼠大肠杆菌性腹泻的防治效果可能与调控粘膜修复基因PCNA、EGFR、TGFβ1的表达密切相关。

刘洪贵[8](2009)在《牛源金黄色葡萄球菌免疫胶体金试纸条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奶牛乳房炎、子宫内膜炎等疾病的重要致病菌,因此,快速诊断牛源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理论意义。本研究应用PCR方法扩增出金黄色葡萄球菌A蛋白(spa)功能区基因片段,克隆测序后,与E.coli表达载体PQE-30连接,转入E.coli表达菌株BL21(DE3),筛选得到可诱导表达spa蛋白的工程菌株,经IPTG诱导,分离纯化spa重组蛋白,建立间接ELISA方法,检测重组蛋白与抗体IgG结合情况。此外,应用纯化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凝集因子A重组蛋白和全菌体疫苗分别免疫小鼠。应用间接ELISA方法和凝集试验分别检测小鼠血清中IgG抗体水平,当效价达到要求后,提取相应的抗体。用胶体金标记鼠抗金黄色葡萄球菌凝集因子A(clfA)重组蛋白特异性抗体,利用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抗体包被硝酸纤维素膜检测线,重组金黄色葡萄球菌A蛋白包被硝酸纤维素膜的质控线,组装免疫胶体金试纸条。结果表明: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中扩增出了spa基因,重组克隆PGEM-spa经测序后,与GenBank上S. aureus株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一致性分别为98%和99.1%。SDS-PAGE结果表明,重组质粒PQE-30-spa在E. coli XL1-Blue中成功表达。二疫三周后,蛋白组及全菌体组小鼠血清效价达到最高值分别为1:160000、1:1000。免疫胶体金试纸条可以在10 min内完成对含金黄色葡萄球菌样品的检测;敏感度为3×104 cfu/mL;与大肠杆菌、链球菌、李氏杆菌、巴氏杆菌及蜡样芽孢杆菌无交叉反应;稳定性和重复性较好。综上所述,该试纸条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黑龙江株具有特异性好,灵敏度较高的特点。

宋明全[9](2007)在《结直肠癌黏膜下浸润和无黏膜下浸润的差异蛋白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的改变,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在我国呈上升态势,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注意力转向这种疾病。结直肠癌的临床治疗效果与早期发现密切相关。早期结直肠癌的5年生存率超过90%,甚至部分病人可达到长期无瘤状态。随着纤维结肠镜检查的逐渐普及,内镜微创治疗成为治疗结直肠癌的快捷有效的方法。然而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等内镜微创治疗并非对所有的早癌均适合,对于黏膜下层结直肠癌,由于黏膜下层有丰富的淋巴管和血管,即使内镜完全切除,也仍有29%左右的病例已发生了淋巴结转移,所以这部分病人更适合手术治疗给予淋巴结清扫。病理学分型是指导临床治疗结直肠癌的最可观的标准。目前修订的Vienna病理学分型修订方案是一种能比较准确地提供结直肠癌诊断和相应处理方式的病理学分类方式。Vienna病理学分型对结直肠癌的分类主要依据肠镜钳取的组织活检标本,但是通过肠镜获取的标本通常比较表浅,很难到达黏膜肌层,通常的结肠镜活检标本不能确定结直肠癌细胞是否有黏膜下浸润,更不能确定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无法明确诊断出结直肠癌是否已经浸润到黏膜下。即内镜活检材料与外科病理手术切除标本不同,前者钳取的组织较少,位置表浅,在判断肿瘤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方面(如癌细胞浸润)存在局限,无法准确判断是否能是通过内镜黏膜切除就可以彻底治疗,还是需要手术切除并清扫淋巴结。本实验通过蛋白质组学的方法,鉴定出在Vienna病理学分型中出现黏膜下浸润和无黏膜下浸润的差异蛋白,为结直肠癌病理学分型寻找蛋白标志物;为结直肠癌选择是通过肠镜微创切除还是手术给予淋巴结清扫提供客观参考依据;并可进一步为结直肠癌的生物学治疗寻找新的靶点。本实验首先利用n-甲基-n-亚硝基脲(MNU)诱导出结直肠癌近交系大鼠动物模型;再通过维也纳病理学诊断标准将大鼠结直肠癌的组织标本鉴别出有黏膜下浸润和无黏膜下浸润的两类;应用荧光差异定量双向电泳技术( DIGE )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鉴定出这两类大鼠结直肠癌组织的差异蛋白;并应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部分差异蛋白在转录和翻译水平的表达进行进一步观察。DIGE是定量蛋白质组学方面的一个进步,与传统2DE相比,DIGE可以提供更为准确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利用DIGE技术分析我们得到了结直肠癌有黏膜下浸润和无黏膜下浸润的1640-1880个蛋白差异点;在T-test Value<0.001和Average Ratio>2.0的条件下,实验最后得到黏膜浸润与无黏膜浸润的差异蛋白5个,这些蛋白均与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有显着差异,且黏膜浸润与无黏膜浸润癌组织的显着差异的5个蛋白与正常组织相比较其表达趋势相一致仅仅是表达的程度不同。经过MALDI-TOF-MS鉴定,有黏膜下浸润比较无黏膜下浸润的大鼠结直肠癌组织表达显着上调的蛋白有3个:胶转蛋白(Transgelin)、肽基脯氨酰异构酶A (Peptidylprolyl isomerase A)和Tropomyosin1, alpha isoform d;显着下调的蛋白有2个,为碳酸脱羧酶2(carbonic anhydrase 2,CAⅡ)和一种没有命名的蛋白质。对于应用蛋白质组学方法鉴定出的5种差异蛋白,本实验继续选择了两种分别在黏膜下浸润中表达减少和增多的CAⅡ和Transgelin,应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给以进一步研究。结果显示,在结直肠癌有黏膜下浸润时,CAⅡ和Transgelin的转录水平和翻译水平的表达,与蛋白质组学的结果相一致。本实验结果说明近交系大鼠结直肠癌无黏膜下浸润和黏膜下浸润至少存在Transgelin、Peptidylprolyl isomerase A、Tropomyosin1、CAⅡ等5种差异表达的蛋白;可以作为鉴别结直肠癌是否出现黏膜下浸润的标记物。

刘涛[10](2005)在《家蚕生物反应器表达人乳铁蛋白及其功能研究》文中认为人乳铁蛋白是一种多功能的铁结合糖蛋白。本研究利用家蚕核型多角体杆状病毒表达系统成功表达了重组人乳铁蛋白。本实验运用RT-PCR技术从人的乳腺组织中克隆了人乳铁蛋白(hLF)cDNA。BLAST分析测序结果表明重组人乳铁蛋白其DNA序列与GenBank中另外4个hLF cDNA序列具有高度的同源性(同源性达到99%)。序列之间的差异可能是由hLF mRNA本身的多态性造成,也可能是由于中国人hLF的特殊性引起。这些差异引起的氨基酸变化对人乳铁蛋白生物活性的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将人乳铁蛋白cDNA克隆在质粒pBacPAK8的Bam HⅠ位点和Xho Ⅰ位点,构建成重组转移质粒pBacPAK-hLF。该质粒DNA与已线性化BacPAK6 DNA共转染家蚕细胞BmN,在培养的贴壁细胞中挑出空斑,经过3轮纯化,获得重组病毒vBm-hLF。 本研究利用重组病毒感染家蚕细胞和家蚕幼虫作为宿主表达重组人乳铁蛋白。经12%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表明在重组病毒感染的家蚕细胞和家蚕幼虫中存在人乳铁蛋白基因的表达产物。表达产物分子量约为78kDa,略低于天然乳铁蛋白分子量,估计可能为不完全糖基化或者蛋白降解造成。 在感染了重组病毒的家蚕细胞中,大约105家蚕细胞可以获得13.5μg rhLF。体外生物活性研究表明重组人乳铁蛋白和天然乳铁蛋白具有类似的抑菌活性,能够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而且重组人乳铁蛋白的抑茵活性还稍强些。这可能与蛋白的糖基化程度和结合铁的饱和度不同有关。此研究为重组人乳铁蛋白作为一种食品,医药,化妆品中的天然有效的抗菌剂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感染了重组病毒的家蚕幼虫中,大约每升家蚕血淋巴中可以获得192毫克重组人乳铁蛋白。重组人乳铁蛋白表达量在感染重组病毒120小时后达到最大,随后迅速降低。体内生物活性研究了重组人乳铁蛋白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急性结肠炎的预防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重组人乳铁蛋白可以显着的抑制DSS诱导的结肠炎症状,这为重组人乳铁蛋白作为急性肠道疾病的治疗剂或者辅助治疗剂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加热煮沸对免疫法胃液隐血试验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热煮沸对免疫法胃液隐血试验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穿心莲活性成分高值化加工利用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穿心莲简介
        1.2.1 穿心莲的生物学特性
        1.2.2 穿心莲的生长特性
        1.2.3 穿心莲资源分布
        1.2.4 穿心莲化学成分研究
        1.2.5 穿心莲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因素
        1.2.6 穿心莲的药理作用
        1.2.7 穿心莲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
    1.3 穿心莲内酯研究概况
        1.3.1 穿心莲内酯结构和理化性质
        1.3.2 穿心莲内酯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1.4 聚合物胶束研究进展
        1.4.1 pH响应性聚合物胶束
        1.4.2 还原响应性聚合物胶束
        1.4.3 温度响应性聚合物胶束
        1.4.4 光响应性聚合物胶束
        1.4.5 酶响应性聚合物胶束
        1.4.6 多响应性聚合物胶束
        1.4.7 聚合物前药胶束
    1.5 课题研究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技术路线
2 穿心莲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和纯化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HPLC法检测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含量
        2.3.2 穿心莲原料内有效成分含量的确定
        2.3.3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2.3.4 超声微波辅助胶束提取穿心莲有效成分的工艺优化
        2.3.5 提取率计算
        2.3.6 穿心莲内酯的纯化
    2.4 实验结果
        2.4.1 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标准曲线的绘制
        2.4.2 穿心莲原料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2.4.3 提取工艺优化结果
        2.4.4 穿心莲内酯纯化结果
    2.5 本章小结
3 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甘露低聚糖聚合物(DAS-Man)的制备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的制备
        3.3.2 DAS-Man的制备
        3.3.3 制备体系中高沸点溶剂的去除
        3.3.4 DAS-Man制备条件优化
    3.4 材料表征和评价方法
        3.4.1 HPLC法检测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含量
        3.4.2 傅里叶红外光谱的检测(FTIR)
        3.4.3 紫外吸收光谱检测
        3.4.4 核磁共振氢谱检测(~1H NMR)
        3.4.5 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测定
    3.5 实验结果与讨论
        3.5.1 DAS标准曲线的绘制
        3.5.2 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的合成结果
        3.5.3 DAS-Man的合成结果和收率
        3.5.4 DAS-Man的红外光谱
        3.5.5 DAS-Man的紫外光谱
        3.5.6 DAS-Man的核磁共振氢谱结果
        3.5.7 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测定结果
    3.6 本章小结
4 DAS-Man的理化性质和溶剂残留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粒径检测
        4.3.2 扫描电镜检测(SEM)
        4.3.3 透射电镜检测(TEM)
        4.3.4 原子力显微镜检测(AFM)
        4.3.5 X射线衍射检测(XRD)
        4.3.6 示差扫描热量分析(DSC)
        4.3.7 热重分析(TG)
        4.3.8 溶剂残留检测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粒径检测结果
        4.4.2 扫描电镜结果
        4.4.3 透射电镜结果
        4.4.4 原子力显微镜结果
        4.4.5 X射线衍射结果
        4.4.6 示差扫描热量分析结果
        4.4.7 热重分析结果
        4.4.8 溶剂残留检测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DAS-Man自组装胶束的体外评价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HPLC法和UV法检测药物浓度
        5.3.2 穿心莲内酯的饱和溶解度检测
        5.3.3 溶出度检测
        5.3.4 释放率检测
        5.3.5 稳定性检测
        5.3.6 体外消化稳定性
        5.3.7 体外毒性检测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4.1 DAS-Man标准曲线的绘制
        5.4.2 饱和溶解度检测
        5.4.3 溶出度检测
        5.4.4 释放率检测结果
        5.4.5 稳定性检测结果
        5.4.6 体外模拟消化结果
        5.4.7 毒性实验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DAS-Man胶束的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仪器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HPLC法检测药物浓度
        6.3.2 生物利用度测定
        6.3.3 组织分布测定
    6.4 实验结果与讨论
        6.4.1 生物利用度测定结果
        6.4.2 组织分布测定结果
    6.5 本章小结
7 DAS-Man胶束对LPS致肺炎小鼠的抗炎活性评价
    7.1 引言
    7.2 实验材料与仪器
        7.2.1 实验材料
        7.2.2 实验仪器
    7.3 实验方法
        7.3.1 LPS致小鼠肺炎模型的制备和给药
        7.3.2 样品处理和含量测定
        7.3.3 含量测定
    7.4 实验结果与讨论
        7.4.1 小鼠肝脏系数检测结果
        7.4.2 小鼠脾脏系数检测结果
        7.4.3 肺湿/干比检测结果
        7.4.4 MPO含量测定
        7.4.5 NO含量测定
        7.4.6 TNF-α含量测定
        7.4.7 IL-6含量测定
        7.4.8 IL-1β含量测定
        7.4.9 肺脏HE染色结果
    7.5 本章小结
8 DAS-Man胶束对恶唑酮致结肠炎小鼠的抗炎活性评价
    8.1 引言
    8.2 实验材料与仪器
        8.2.1 实验材料
        8.2.2 实验仪器
    8.3 实验方法
        8.3.1 OXZ致小鼠结肠炎模型的制备和给药
        8.3.2 疾病活动指数评价(DAI)
        8.3.3 样品处理
        8.3.4 含量测定
    8.4 实验结果与讨论
        8.4.1 小鼠存活数量
        8.4.2 小鼠DAI评分
        8.4.3 小鼠结肠形态
        8.4.4 小鼠肝脏系数检测结果
        8.4.5 小鼠脾脏系数检测结果
        8.4.6 MPO含量测定
        8.4.7 NO含量测定
        8.4.8 TNF-α含量测定
        8.4.9 IL-4含量测定
        8.4.10 IL-1β含量测定
        8.4.11 结肠HE染色结果
    8.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2)新型氧化硅、金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组装及其在生物医学、催化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纳米材料概述
        1.1.1 纳米材料的特性
        1.1.2 纳米材料的性能
        1.1.3 纳米材料的应用
        1.1.4 纳米材料的制备
        1.1.5 纳米材料的表征
    1.2 金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
        1.2.1 制备
        1.2.2 性质
        1.2.3 组装
        1.2.4 应用
    1.3 氧化硅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第二章 单分散、规则球形Au@SiO_2核-壳纳米粒的制备、光谱研究及在肿瘤细胞造影上的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过程
        2.2.1 试剂和药品
        2.2.2 仪器
        2.2.3 样品的制备
        2.2.4 表征
        2.2.5 Au/SiO_2核壳纳米粒的表面修饰与肿瘤细胞标记上的应用研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Au/SiO_2核壳纳米粒的透射电镜图(TEM)及能量色散x-射线图谱(EDX)
        2.3.2 Au/SiO_2核壳纳米粒的制备与形成机制
        2.3.3 Au/SiO_2核壳纳米粒的光学性能
        2.3.4 Au/SiO_2核壳纳米粒的修饰及其在肿瘤细胞造影上的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金纳米粒包埋或附在表面的氧化硅纳米线的制备及在催化上的应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过程
        3.2.1 试剂和药品
        3.2.2 仪器
        3.2.3 Au@SiO_2核壳纳米粒的制备
        3.2.4 金纳米粒修饰的氧化硅纳米线的制备
        3.2.5 表征
        3.2.6 金纳米粒修饰的氧化硅纳米线的催化活性研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金纳米粒修饰的氧化硅纳米线的TEM照片及EDX图谱
        3.3.2 金纳米粒修饰的氧化硅纳米线的形成机制研究
        3.3.3 金纳米粒修饰的氧化硅纳米线的光学性质
        3.3.4 金纳米粒修饰的氧化硅纳米线在催化上的应用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单层金纳米粒薄膜的制备及在肿瘤标志物检测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过程
        4.2.1 试剂和药品
        4.2.2 仪器
        4.2.3 柠檬酸修饰的金纳米粒(直径约20nm左右)的合成
        4.2.4 TPA免疫传感器的制备
        4.2.5 TPA免疫传感器的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TPA免疫传感器的制备及免疫分析原理
        4.3.2 TPA免疫传感器的光化学性质
        4.3.3 实验条件的最优化
        4.3.4 干扰成分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4.3.5 工作曲线和检测限
        4.3.6 免疫传感器的稳定性以及传感器与传感器之间的重现性
        4.3.7 回收试验
        4.3.8 免疫传感应用于实际血清样品的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组织多肽抗原抗体修饰的复合金纳米粒的制备及其在组织多肽抗原检测中的应用
    5.1 引言
    5.2 实验过程
        5.2.1 试剂和药品
        5.2.2 仪器
        5.2.3 柠檬酸修饰的金纳米粒(直径约20nm左右)的合成
        5.2.4 基于金纳米粒紫外可见吸收的TPA探针的制备
        5.2.5 TPA探针的表征
        5.2.6 应用
    5.3 结果与讨论
        5.3.1 TPA探针的制备及免疫分析原理
        5.3.2 金纳米粒与anti-TPA功能化后制成的TPA探针的TEM照片
        5.3.3 anti-TPA分子在金纳米粒上的固定与作用力分析
        5.3.4 光化学特性表征
        5.3.5 实验条件的优化
        5.3.6 干扰成分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5.3.7 工作曲线和检测限
        5.3.8 真实血清样品的检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金纳米粒/氧化硅纳米粒交替排列多层膜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过程
        6.2.1 试剂和药品
        6.2.2 仪器
        6.2.3 柠檬酸修饰的金纳米粒(直径约20nm左右)的合成
        6.2.4 APTMOS修饰的氧化硅纳米粒(直径约50nm左右)的合成
        6.2.5 金纳米粒/氧化硅纳米粒交替排列多层膜的制备
        6.2.6 TPA免疫传感器的制备
        6.2.7 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金纳米粒/氧化硅纳米粒交替排列多层膜的制备、功能化及免疫分析原理
        6.3.2 表征
        6.3.3 实验条件的优化
        6.3.4 TPA传感芯片吸光度的变化与TPA浓度之间的关系研究
        6.3.5 干扰成分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6.3.6 免疫传感器的稳定性以及传感器与传感器之间的重现性
        6.3.7 真实血清样品的检测应用研究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3)酪蛋白糖巨肽(CGMP)对大鼠早期结直肠癌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酪蛋白糖巨肽(CGMP)的研究背景
        1.1.1 酪蛋白糖巨肽
        1.1.2 酪蛋白糖巨肽的生物活性
    1.2 生物活性肽的抗肿瘤功能
        1.2.1 生物活性肽的抗肿瘤研究进展
        1.2.2 生物活性肽抗肿瘤的的机制
    1.3 结直肠癌的研究背景
    1.4 结直肠癌与与DNA甲基化
        1.4.1 结直肠癌与整体基因组低甲基化
        1.4.2 结直肠癌中CpG岛高甲基化
        1.4.3 营养与结直肠癌DNA甲基化
    1.5 结直肠癌与p16、MUC2蛋白
    1.6 DNA甲基化检测原理及方法
        1.6.1 DNA甲基化检测基本原理
        1.6.2 DNA甲基化基本方法
    1.7 选题依据
        1.7.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7.2 甲基化特异性PCR技术的优越性
    1.8 选题意义
    1.9 研究课题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试剂
    2.3 主要仪器和设备
    2.4 主要试剂配制
    2.5 实验方法
        2.5.1 实验流程
        2.5.2 CGMP对大鼠早期结直肠癌异型隐窝灶的影响
        2.5.3 CGMP对大鼠早期结直肠癌p16基因异常甲基化的影响
        2.5.4 CGMP对大鼠早期结直肠癌p16蛋白、MUC2蛋白的影响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大鼠体质量变化
    3.2 CGMP对大鼠结直肠癌异形隐窝灶的影响
    3.3 CGMP对大鼠结直肠癌p16基因异常甲基化的影响
        3.3.1 大鼠组织基因组DNA提取及含量纯度鉴定
        3.3.2 正常对照组大鼠p16基因甲基化检测情况
        3.3.3 模型对照组p16基因甲基化检测情况
        3.3.4 低剂量CGMP组p16基因甲基化检测情况
        3.3.5 中剂量CGMP组p16基因甲基化检测情况
        3.3.6 高剂量CGMP组p16基因甲基化检测情况
        3.3.7 CGMP对大鼠结直肠癌早期p16基因异常甲基化的影响
    3.4 CGMP对大鼠结直肠癌p16蛋白的影响
    3.5 CGMP对大鼠结直肠癌MUC2蛋白的影响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研究结果
        4.1.1 CGMP对结直肠癌大鼠体质量变化的影响
        4.1.2 CGMP对结直肠癌大鼠异型隐窝灶的影响
        4.1.3 CGMP对大鼠结直肠癌早期p16基因异常甲基化的影响
        4.1.4 甲基化特异性 PCR 全程控制
        4.1.5 CGMP对大鼠结直肠癌MUC2蛋白的影响
    4.2 创新点
    4.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参加科研情况说明以及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致谢

(4)瘀血体质与瘀血病证方药证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瘀血体质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二、瘀血体质的文献源流
    (一) 中医历代文献综述
    (二) 日本瘀血体质的研究
三、瘀血体质的形成因素
    (一) 先天因素
    (二) 后天因素
        1.内伤七情
        2.外感寒热
        3.跌扑损伤
        4.饮食起居不慎
        5.失血离经
        6.久病入络
        7.年老致瘀
        8.产后致瘀
        9.地域因素
四、瘀血体质与兼挟体质
    (一) 虚瘀体质
    (二) 痰瘀体质
    (三) 气滞血瘀
五、调整瘀血体质的意义和方法
    (一) 调整瘀血体质的意义
    (二) 调整瘀血体质的方法
        1.注意饮食起居
        2.加强身体锻炼
        3.保持心态平衡
        4.适当服用药物
        5.针灸推拿保健
六、瘀血体质与瘀血证的关系
七、瘀血证的诊断标准
    (一) 学会诊断标准
    (二) 日本小川新的标准
    (三) 专科诊断标准
八、瘀血证与相关疾病
    (一) 易引起的中医病证
        1.水肿
        2.胸痹心痛
        3.中风
        4.吐血等失血证
        5.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
    (二) 易引起的西医疾病
        1.心血管系统疾病
        2.消化系统疾病
        3.呼吸系统疾病
        4.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5.代谢系统疾病
        6.妇产科疾病
        7.眼科疾病
        8.肿瘤科疾病
九、瘀血证的方药证治
    (一) 治疗瘀血证的常用方剂
        1.活血化瘀方
        2.理气活血方
        3.活血通络方
        4.补气活血方
        5.养血活血方
        6.清热活血方
        7.温经活血方
        9.活血化痰方
        10.活血祛风方
    (二) 治疗瘀血证的常用药物
    (三) 瘀血病证的临床治疗
        1.古代对瘀血病证的治疗
        2.现代对瘀血病证的治疗
        3.田代华教授对瘀血病证的治疗
讨论
    一、瘀血体质是导致瘀血证发生的重要基础,要避免瘀血证的发生,必须调理瘀血体质
    二、瘀血证是瘀血质发展的必然结果,可造成诸多临床疾病,必须首先明确其诊断标准
    三、收集了较多活血化瘀的方药文献,总结了古今治疗瘀血病证的资料
    四、介绍了导师田代华教授治疗瘀血病证的经验
参考文献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摘要

(5)半夏泻心汤对EG模型小鼠胃肠组织中相关免疫球蛋白及EOT-1mRNA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一览表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半夏泻心汤研究进展
        1.1 半夏泻心汤文献整理研究
        1.2 半夏泻心汤临床应用研究
        1.3 半夏泻心汤实验研究
        1.4 半夏泻心汤药理学研究进展
    2.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研究进展
        2.1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文献研究
        2.2 小肠肠道中IgA、IgG在EG发病中的作用
        2.3 Eotaxin-1与EG间的联系
    3. 半夏泻心汤方证与EG的关联分析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EG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二 半夏泻心汤对EG模型小鼠病理组织及IgA、IgG的实验观察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三 半夏泻心汤对EG模型小鼠Eotaxin-1mRNA表达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讨论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清单
致谢

(6)舒肝健脾颗粒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黏膜形态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上篇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1 古代医家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2 现代中医学者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和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溃疡性结肠炎的现代研究进展
        1 病因及发病机制
        2 病理学
        3 临床表现
        4 诊断
        5 并发症
        6 治疗
        7 预后
        8 癌变的监测
        参考文献
    综述三 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的研究进展
        1 目前UC大鼠模型的研究进展
        2 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下篇 动物实验 舒肝健脾颗粒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黏膜形态学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个人简历

(7)四君子汤对小鼠大肠杆菌性腹泻防治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动物腹泻的研究近况
    1.2 建立动物腹泻模型的研究进展
        1.2.1 腹泻模型的评价标准
        1.2.2 动物急性腹泻模型的建立
        1.2.3 动物慢性腹泻模型的建立
        1.2.4 动物溃疡性结肠炎腹泻模型的建立
    1.3 单味和复方中药治疗动物腹泻的研究进展
        1.3.1 单味药治疗动物腹泻
        1.3.2 复方中药治疗动物腹泻
    1.4 四君子汤对胃肠运动的研究进展
        1.4.1 四君子汤免疫药理学研究
        1.4.2 四君子汤现代药理学研究
    1.5 与动物腹泻相关的细胞因子
2 小鼠大肠杆菌性腹泻模型的建立
    2.1 材料
        2.1.1 试验动物
        2.1.2 菌种
        2.1.3 试剂
        2.1.4 仪器设备
    2.2 方法步骤
        2.2.1 培养基及试剂的制备
        2.2.2 细菌形态学观察
        2.2.3 细菌纯化
        2.2.4 菌种保存
        2.2.5 大肠杆菌悬液的制备
        2.2.6 细菌计数
        2.2.7 动物处理及分组
    2.3 结果
        2.3.1 细菌培养特性及形态特征
        2.3.2 细菌计数结果
        2.3.3 小鼠攻菌后观察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3 四君子汤对腹泻小鼠防治效果的研究
    3.1 防治效果观察
        3.1.1 材料
        3.1.2 方法步骤
        3.1.3 结果
        3.1.4 讨论
        3.1.5 小结
    3.2 四君子汤对腹泻小鼠肠道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3.2.1 材料
        3.2.2 方法步骤
        3.2.3 结果
        3.2.4 讨论
        3.2.5 小结
    3.3 四君子汤对腹泻小鼠肠道粘膜超微损伤的影响
        3.3.1 试验试剂
        3.3.2 仪器设备
        3.3.3 方法步骤
        3.3.4 结果
        3.3.5 讨论
        3.3.6 小结
4 四君子汤对小鼠腹泻防治机制的研究
    4.1 四君子汤对腹泻小鼠粘膜修复基因表达的免疫组化研究
        4.1.1 试剂与药品
        4.1.2 方法步骤
        4.1.3 结果
        4.1.4 讨论
        4.1.5 小结
    4.2 四君子汤对腹泻小鼠粘膜修复基因表达的影响
        4.2.1 材料
        4.2.2 方法步骤
        4.2.3 结果
        4.2.4 讨论
        4.2.5 小结
5 结论
    5.1 成功建立小鼠腹泻模型
    5.2 四君子汤对大肠杆菌性小鼠腹泻预防效果显着
    5.3 四君子汤对大肠杆菌性小鼠腹泻的防治作用与调控粘膜修复因子的表达有关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作者简介
致谢

(8)牛源金黄色葡萄球菌免疫胶体金试纸条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因子的研究进展
    1.3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1.4 免疫胶体金技术
    1.5 目的和意义
    1.6 创新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S.aureus spa 基因的PCR 扩增结果
    3.2 S.aureus spa 基因的T-A 克隆及序列测定结果
    3.3 spa 基因重组表达载体构建结果
    3.5 血清IgG 水平变化
    3.6 多克隆抗体的纯化及浓度测定
第四章 讨论
    4.1 spa重组蛋白的表达及活性检测
    4.2 捕获抗原的抗体选择
    4.3 抗体的制备及效价
    4.4 抗体纯化
    4.5 胶体金颗粒的制备
    4.6 免疫胶体金探针的制备
    4.7 免疫胶体金试纸条性能测试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结直肠癌黏膜下浸润和无黏膜下浸润的差异蛋白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研究背景
1 结直肠癌动物模型的构建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参考文献
2 结直肠癌粘膜下浸润和无粘膜下浸润的差异蛋白鉴定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参考文献
3 CAⅡand Transgelin 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参考文献
4 结论
致谢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10)家蚕生物反应器表达人乳铁蛋白及其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人乳铁蛋白的研究进展
        1 分布和含量
        2 乳铁蛋白的分离及含量测定
        2.1 乳铁蛋白的分离
        2.2 乳铁蛋白的含量测定
        3 乳铁蛋白的分子结构
        4 乳铁蛋白的糖基化反应
        5 乳铁蛋白的配基作用
        6 乳铁蛋白受体
        7 乳铁蛋白与转铁蛋白
        8 生物学功能
        8.1 参与铁代谢
        8.2 广谱抗菌活性
        8.3 抗病毒活性
        8.4 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
        8.5 细胞繁殖中的作用
        8.6 对基因表达的调控
        8.7 抗肿瘤作用
        8.8 抗氧化活性
        9 乳铁蛋白基因
        10 重组人乳铁蛋白
        11 人乳铁蛋白转基因研究
        12 对重组人乳铁蛋白主要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的分析
        13 人乳铁蛋白转基因研究的展望
        14 乳铁蛋白的开发和应用前景
    第二章 家蚕/BmNPV表达系统研究进展
        1 杆状病毒的生活循环
        2 杆状病毒的基因及其功能
        2.1 编码多角体有关的蛋白质的基因
        2.2 编码病毒体结构蛋白基因
        3 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建立及其原理
        4 杆状病毒载体表达系统的改进
        4.1 重组病毒筛选方法的改进
        4.2 提高病毒重组效率方面的改进
        4.3 杆状病毒转移载体的改进
        5 杆状病毒载体表达系统的特点
        5.1 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优点
        5.2 家蚕/ Bm NPV系统相对于 Sf细胞/AcNPV系统的优势
        5.3 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存在的缺陷
        6 BESV的表达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第一章 实验设计方案
        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3 实验流程图
    第二章 人乳铁蛋白基因cDNA的克隆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RNA浓度测定
        2.2 hLf cDNA克隆
        3 讨论
        3.1 RNA提取
        3.2 cDNA合成与克隆
    第三章 家蚕杆状病毒重组转移载体的构建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重组转移载体pBacPAK-hLf的构建
        2.2 重组转移载体pBacPAK-hLf的鉴定
        2.3 hLf cDNA的DNA序列分析
        3 讨论
    第四章 重组家蚕杆状病毒的筛选和鉴定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病毒 Bm-BacPAK_6 DNA的线性化
        2.2 共转染及重组病毒的筛选
        2.3 重组病毒的鉴定
        2.4 重组病毒的滴度测定
        3 讨论
    第五章 rhLf在家蚕细胞、幼虫中的表达及纯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hLf标准曲线绘制
        2.2 rhLf在家蚕细胞中的表达
        2.3 rhLf在家蚕幼虫中的表达
        2.4 质谱鉴定分析
        3 讨论
    第六章 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表达的rhLf的生物活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rhLf的体外抑菌作用
        2.2 rjLf对 DSS诱导的结肠炎的预防作用
        3 结论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加热煮沸对免疫法胃液隐血试验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穿心莲活性成分高值化加工利用应用基础研究[D]. 邓怡平.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2]新型氧化硅、金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组装及其在生物医学、催化上的应用[D]. 姚祖福. 中南大学, 2011(12)
  • [3]酪蛋白糖巨肽(CGMP)对大鼠早期结直肠癌影响的研究[D]. 梁云. 天津商业大学, 2011(06)
  • [4]瘀血体质与瘀血病证方药证治研究[D]. 陈友风.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01)
  • [5]半夏泻心汤对EG模型小鼠胃肠组织中相关免疫球蛋白及EOT-1mRNA表达的影响[D]. 石伟超. 暨南大学, 2010(02)
  • [6]舒肝健脾颗粒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黏膜形态学的影响[D]. 韩遵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1)
  • [7]四君子汤对小鼠大肠杆菌性腹泻防治机制的研究[D]. 曹玲芝. 河北农业大学, 2009(10)
  • [8]牛源金黄色葡萄球菌免疫胶体金试纸条的研制[D]. 刘洪贵.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09(S2)
  • [9]结直肠癌黏膜下浸润和无黏膜下浸润的差异蛋白鉴定[D]. 宋明全. 上海交通大学, 2007(04)
  • [10]家蚕生物反应器表达人乳铁蛋白及其功能研究[D]. 刘涛. 浙江大学, 2005(11)

标签:;  ;  ;  ;  ;  

加热煮沸对免疫法胃液潜血试验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