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头溢液50例临床分析

乳头溢液50例临床分析

一、乳头溢液50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丽娜,李军涛,黄涛,牛连杰,孙献甫,乔江华,卢振铎[1](2021)在《病理性乳头溢液581例临床病理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病理性乳头溢液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情况,为临床上选择更为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7月在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科住院就诊的581例病理性乳头溢液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生存随访情况。结果 581例患者中,术后病理恶性病变60例(10.3%)、良性病变521例(89.7%),其中未绝经428例(73.7%)、已绝经153例(26.3%),不同绝经状态患者良恶性病变病理诊断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19,P=0.016)。血性乳头溢液患者250例(43.0%),浆液性乳头溢液患者331例(57.0%),血性乳头溢液患者恶性病变比例明显高于浆液性乳头溢液患者(16.4%和5.7%;χ2=16.336,P<0.001)。乳腺导管内窥镜检查可见乳腺导管内占位患者532例(91.6%),余49例患者镜下未见明确乳管内占位(8.4%),良性病变患者导管镜检查结果阳性率明显高于恶性病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2.5%和83.3%;χ2=5.863,P=0.016)。结论绝经状态、溢液颜色性状等临床病理特征与乳腺导管内窥镜检查结果对诊断病理性乳头溢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综合评估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防止漏诊的发生。

高维阳[2](2021)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检测乳头溢液中癌胚抗原新技术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乳腺疾病患者乳头溢液的出现具有指标性意义,可因乳腺的良性疾病,也可是乳腺导管发生了癌变而表现出最早的临床症状。为了解决目前临床上没有对以乳头溢液为主诉的就诊患者针对性的检测手段来进行评估乳腺疾病的良恶性,提高检测的特异性,以减少对患者非必要进行的乳腺切除手术。我们设计了一个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的新型靶向拉曼探针技术应用于临床就诊患者,体外检测乳头溢液中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将检测方法的创伤性降低到最小限度,提高新型无创性诊断技术的准确率,辅助医生区分出乳头溢液的良恶性及时发现患者早期乳腺癌。方法:本文应用了一种简单的新型光谱分析技术,即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Surface 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SERS)来检测乳头溢液中的癌胚抗原(CEA)。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结合化学和生物免疫学的方法,合成了拉曼纳米探针组件,经过靶向特异性抗体的表面功能化纳米探针组件,靶向识别肿瘤标志物CEA。利用胶体银纳米微球(Ag NPs)的等离子拉曼增强效应,连接可特异性识别CEA的靶向抗体1(Ab1),同时连接拉曼信号分子4-氨基联苯(4-ABP)使其信号峰增强,制成了银纳米拉曼探针(Ag NPs-Ab1/4ABP)。利用磁纳米微球(MNs)连接可特异性识别CEA的靶向抗体2(Ab2)制成磁纳米捕获探针(MNs-Ab2)。因蛋白和靶向抗体间的特异性识别互作反应,形成了“三明治夹心”,可特异性的识别出乳头溢液中的CEA,并且识别反应是发生在混合的均相溶液中,使结合更加准确灵敏,特异性较高。结果:我们应用设计的靶向拉曼探针成功地检测了临床上10例患者乳头溢液中的CEA的含量,结果显示制备的拉曼探针在浓度0 ng/m L至20 ng/m L有良好的线性识别效果,填补了目前临床上没有针对乳头溢液患者的检测技术空白。另外,应用市售ELISA试剂盒检测了收集的13例就诊患者乳头溢液中CEA的含量,我们发现乳头溢液中CEA水平的高低与乳腺病变程度呈显着的正相关性。本论文设计的方法检测的乳头溢液中CEA的含量,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进行了对比,证明我们的检测方法具有优越的可替代性。结论:我们首次应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来检测乳头溢液中CEA的含量,此技术方法具有特异性高、用量少、引入的人为误差少、灵敏度强、可接受程度高、检测结果可视化、易于规模化检测等优点。临床上可以用来评估患者的乳头溢液的良恶性,对于发现患者乳房早期潜在的病灶尚小的乳腺癌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为临床上其他分泌型疾病的早期检测提供了参考思路。

王洪雨[3](2021)在《纤维乳管镜诊治病理性乳头溢液的临床特征分析(附3503例报告)》文中认为目的:分析病理性乳头溢液(PND)患者的临床特征,为乳头溢液患者早期明确诊断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收集本中心2005年11月~2020年11月经纤维乳管内视镜(FDS)检查的PND患者共3503例,将患者发病年龄、病程、溢液量、性质(血性、黄色浆液性、无色或白色)、溢液乳孔(单孔或多孔)、患乳部位(单侧或双侧)等特征与镜下诊断(占位性或非占位性病变)进行综合性分析,重点论述经FDS诊断的导管内占位性病变和非占位性病变乳头溢液患者临床表现的差异,结合病理诊断及超声、钼靶检查,探索不同病因导致的乳头溢液的不同特征,分析乳腺癌与良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因素。结果:3503例PND患者,年龄分布14~84岁,平均年龄43.6岁,中位年龄43.6岁。超过半数(61.36%)患者年龄在31~50岁。溢液时间1天~30年。患者多为单侧(84.37%)、单孔(73.74%)溢液,量少(69.97%),黄色浆液性溢液最多(38.30%),其次是血性溢液(37.90%)。FDS诊断结果显示,乳管内占位性病变有1661例(47.42%),非占位性病变有1842例(52.58%)。大于40岁的乳头溢液患者是乳管内占位性病变的主要人群,其特点是:以单侧单孔溢液为主,量较多,多见血性,且与病程长短无相关性。3503例患者中,经手术治疗取得病理的有929例,其中,乳头状瘤687例(73.95%),导管扩张及导管炎136例(14.64%),乳腺恶性肿瘤66例(7.10%,浸润癌25例,原位癌39例,粘液癌2例),重度异型增生24例(2.58%),乳腺腺病11例(1.18%),乳腺纤维腺瘤5例(0.54%)。66例乳腺癌中53例(80.30%)溢液呈血性,24例重度异型增生中16例(66.67%)呈血性,687例乳头状瘤中316例(46.00%)呈血性,298例(43.38%)呈淡黄色浆液性,136例导管扩张及导管炎中61例(44.85%)呈血性,49例(36.03%)淡黄色浆液性。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溢液时间、溢液侧、溢液性质、溢液量、钼靶检查结果、超声检查结果与乳腺癌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以乳头溢液为症状的乳腺癌中,血性溢液及钼靶回报BI-RADS 4B及以上是两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66例以乳头溢液为首发症状的乳腺癌患者,平均年龄52.4(25-84),血性溢液54例(81.82%),超声检查准确率22.58%,钼靶检查准确率55.81%,冰冻病理检查准确率72.13%。术后病理原位癌39例,浸润癌25例,粘液癌2例。肿瘤中位最长径0.3cm,长径≤1cm的有50例,长径≤2cm的有60例。ER阳性56例,PR阳性52例,ki-67低增殖(<14%+)39例。39例行淋巴结活检共检出6例发生淋巴结转移。管腔A型乳腺癌45例(68.18%)。病理分期显示39例0期(59.09%),18例IA期(27.27%)。结论:PND好发于31~50岁,多为单侧、单孔、黄色浆液性溢液。对判断有无乳管内病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因素包括年龄、溢液量、溢液性质、溢液乳孔、患乳部位,与病程无关。乳头状瘤的溢液性质大多呈血性或淡黄色浆液性,而乳腺癌及重度异型增生绝大多数呈血性。血性溢液及钼靶回报BI-RADS 4B及以上,是乳头溢液为症状乳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以乳头溢液为首发症状的恶性肿瘤以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为主,肿瘤病灶小,淋巴结多为阴性,分期早,ER、PR表达阳性率高,病理分子分型以管腔A型居多。

郭瑞[4](2020)在《乳泣宁汤联合纤维乳管镜下药物灌注治疗肝郁脾虚型乳头溢液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乳头溢液是乳腺疾病的常见三大主要症状之一,其发生率约为5%-8%[1],临床上常见的乳头溢液种类多样,包括乳汁样、多色粘稠性、脓性、水性、浆液性、浆液血性、血性等,其中80%-90%的乳头溢液为良性病因所导致,主要包括乳导管炎、乳腺导管扩张症、导管内乳头状瘤及乳腺增生症等[2]。中医和西医对于乳头溢液的治疗方法区别较大,对于导管内占位性病变,西医目前以手术为主要治疗方式。临床实践中发现大多数的良性非肿瘤占位性乳头溢液可通过保守治疗而缓解或治愈,这些方法包括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等。局部治疗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纤维乳管镜下溢液乳管的药物冲洗或灌注治疗,亦可见中药的局部外用治疗。随着纤维乳管镜的日渐普及,人们对非肿瘤占位性乳头溢液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溢液乳管的局部药物灌注治疗经济、方便、有一定疗效,但其疗效有限,且部分患者运用该疗法后存在一定机率反复。而全身治疗方面,现代医学现在没有较好的办法,中医药对乳头溢液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根据临床经验,对非占位性良性乳腺病变导致的乳头溢液采取非手术治疗,可以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笔者科室运用口服中药辨证治疗联合纤维乳管镜下药物灌注治疗肝郁脾虚型乳头溢液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临床上非肿瘤性肝郁脾虚型乳头溢液的治疗效果及治愈率。但其具体疗效如何,尚需进一步临床验证。目的:通过临床观察肝郁脾虚型乳头溢液患者治疗后乳头溢液量变化、乳管镜下乳管内壁表现变化以及中医症候变化的情况,评价乳泣宁汤联合纤维乳管镜下药物灌注治疗肝郁脾虚型乳头溢液的临床疗效。为治疗肝郁脾虚型乳头溢液提供更优化的方案。方法:收集2019年01月01日至2020年08月01日于东方医院乳腺科门诊就诊且符合纳入标准的乳头溢液患者,根据样本量计算公式,考虑20%的脱落率,共收入48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纳入乳泣宁汤联合纤维乳管镜下药物灌注治疗组(试验组)、纤维乳管镜下药物灌注治疗组(对照组),每组患者24例。治疗时间为3周,建立前瞻性对照研究数据库,评价对比2种治疗方法在治疗第1、8、15、22天的乳头溢液量变化、乳管镜下乳管内壁表现变化、中医症候变化。并于治疗结束后1个月进行随访。结果:(1)治疗3周后,试验组治愈8例,显效7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治愈10例,显效2例,有效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66.67%,两者治疗肝郁脾虚型乳头溢液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乳泣宁汤联合乳管镜下药物灌注组疗效优于单纯乳管镜下药物灌注组。(2)试验组在治疗第15天起促进乳头溢液量减轻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镜下观察,两组在促进管壁充血及炎性絮状物减轻方面较各组治疗前对比均有一定疗效,但两组之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试验组在改善纳谷不馨、烦躁易怒、失眠多梦、胸闷胁痛、焦虑抑郁中医症候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两组皆未出现并发症及不良反应。(5)治疗后1个月随访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复发情况。结论:(1)乳泣宁汤联合纤维乳管镜下药物灌注治疗肝郁脾虚型乳头溢液疗效确切,优于单纯乳管镜下药物灌注治疗。(2)乳泣宁汤联合纤维乳管镜下药物灌注治疗肝郁脾虚型乳头溢液安全可靠,目前尚无不良反应及并发症。(3)乳泣宁汤联合纤维乳管镜下药物灌注治疗肝郁脾虚型乳头溢液短期随访无复发,可作为临床可供选择的治疗肝郁脾虚型乳头溢液的有效方案之一。

郭海凌[5](2020)在《乳管冲洗配合内服逍遥二至丸治疗冲任失调型乳头溢液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乳管冲洗配合内服逍遥二至丸治疗冲任失调型乳头溢液(病理性非肿瘤性)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优势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病理性非肿瘤性乳头溢液的患者提供新的思路及方法。方法:将2019年3月至2019年10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乳腺专科门诊就诊符合冲任失调型乳头溢液(病理性非肿瘤性)的120例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A组和对照B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给予乳管冲洗配合内服中药农本方逍遥二至丸治疗,对照A组予内服逍遥二至丸加减,对照B组则予单纯乳管冲洗。通过对比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乳头溢液量(等级评估)、溢液孔乳管镜下表现、乳房疼痛及中医证候(腰膝酸软、神疲乏力、月经情况)积分变化、总有效率来评估疗效。治疗结束后3个月再次复查、评分,评估复发率。所有数据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及对照A组较治疗前均可不同程度地改善患者乳头溢液量、溢液孔乳管镜下表现、乳房疼痛及中医证候(腰膝酸软、神疲乏力、月经情况),P均小于0.05;在乳房疼痛、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及月经情况的改善方面,对照B组不能改善患者的上述症状(P>0.05),而治疗组与对照A组不仅能改善患者乳房疼痛及中医证候方面(两组治疗前后对比P均小于0.05),且疗效相当(P>0.05);在减少乳头溢液量方面,三组均有疗效(P<0.05),且疗效不同,经两两比较得出治疗组>对照A组=对照B组;在减轻溢液孔镜下表现方面,三组亦有不同程度的疗效,治疗组与对照B组疗效相当(P>0.05),均优于对照A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4.6%,复发率10.8%;对照A组总有效率86.5%,复发率24.3%;对照B组总有效率80.1%,复发率36.1%。而且在试验实施过程中三组患者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及肝肾功能受损等情况。结论:乳管冲洗配合内服逍遥二至丸加减治疗冲任失调型乳头溢液(病理性非肿瘤性)能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复发率低,治疗方法安全,执行方便,能较好的改善患者生活的质量,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王晓如[6](2020)在《加味当归芍药散联合甲泼尼龙治疗肝郁脾虚型非哺乳期乳腺炎肿块期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加味当归芍药散联合甲泼尼龙治疗肝郁脾虚型非哺乳期乳腺炎肿块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分析PRL、CD3、CD4、CD8、CD4/CD8、NK细胞的变化,为治疗NPM肿块期提供新的诊疗思路和临床参考。方法:按病例选择标准收集合格病例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在口服西药(同对照组)的基础上,予口服加味当归芍药散,每天早晚各1次,150ml/次,饭后30分钟后温服。对照组:予口服甲泼尼龙20mg qd(早),每2周依次减少药量至16、12、8、4 mg/d;两组疗程均为10周。记录治疗前后肿块面积、乳房疼痛、局部皮色、乳头溢液情况、肝郁脾虚型中医证候、PRL、CD3、CD4、CD8、CD4/CD8、NK细胞的变化,并在所有治疗结束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1、治疗前两组受试对象的肿块面积、乳房疼痛、局部皮色、乳头溢液情况、中医证候及PRL、CD3、CD4、CD8、CD4/CD8、NK细胞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指标:(1)组内比较:两组在肿块面积、乳房疼痛、局部皮色上均较前有明显改善(P<0.01)。观察组在乳头溢液方面取得良好疗效(P<0.05),而对照组并无明显改善乳头溢液(P>0.05)。(2)组间比较:观察组在肿块面积、乳房疼痛、局部皮色、乳头溢液方面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中医证候指标: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在治疗后均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更占优势(P<0.01)。4、疗效评价:(1)临床总疗效:经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疗效:经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3.33%,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实验室指标:两组PRL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观察组能显着降低PRL水平(P<0.01),而对照组并无法明显降低PRL(P>0.05)。两组均能有效调节CD3、CD4、CD8、CD4/CD8、NK细胞(P<0.01),但观察组对PRL、CD3、CD8、NK细胞的调节能力更强(P<0.01),而对照组对于CD4的调节能力更佳(P<0.05),而对比CD4/CD8,两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别(P>0.05)。6、安全性及不良反应评价: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00%、13.33%,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加味当归芍药散联合甲泼尼龙能够明显缩小肿块的大小,显着改善局部皮色,并能有效地减轻乳房疼痛及抑制乳头溢液情况,比单用西药疗效更加显着。2、加味当归芍药散联合甲泼尼龙相对于单用甲泼尼龙而言,能更加明显改善肝郁脾虚型中医证候,较大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有效降低西药所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3、加味当归芍药散联合甲泼尼龙能通过调节PRL、CD3、CD4、CD8、CD4/CD8、NK细胞以治疗肝郁脾虚型非哺乳期乳腺炎肿块期,总体上比单用西药更有优势。

王首力[7](2020)在《术前中医提脓祛腐法对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疗效评价》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并比较不同外治法对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乳房肿块、乳房窦道、乳房瘘管、皮肤表面破溃情况及乳房疼痛度的改善情况。探索这种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以期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本研究病例来源于2018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期间于XXX医院乳腺外科门诊就诊的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患者60例。分别予以不同的外治法,其中治疗组30例患者接受乳房脓肿切开引流术、口服抗生素(头孢地尼1粒Tid)、中医提脓祛腐法治疗,对照组30例患者接受乳房脓肿切开引流术、口服抗生素(头孢地尼1粒Tid)治疗。该60例患者均采用彩色多普勒检查评估治疗前后患者乳房肿块的最大直径,利用探针探查乳房的窦道数目及瘘管数目,利用刻度尺测量皮肤表面破溃的最大直径,利用VAS评分表评价治疗前后患者的乳房疼痛程度。并对术后三个月的患者采取电话回访的方式进行统计评估,了解患者对术后的乳房外观、乳房功能的满意度、及复发情况。收集60例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评价不同外治法对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治疗效果。结果:1.治疗组及对照组在治疗前的患者年龄、乳房肿块大小、乳房窦道数目、乳房瘘管数目、皮肤破溃程度、乳房疼痛程度等方面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情况相当,可比性均衡(P>0.05)。2.症状积分的比较(1)组内比较:治疗组患者经治疗后的乳房肿块、乳房窦道、乳房瘘管、皮肤破溃程度、乳房疼痛程度的积分较前明显下降,且总的症状积分较前也明显下降,各观测指标的情况及总体情况均得到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经治疗后的乳房肿块、乳房窦道、乳房瘘管、皮肤破溃程度、乳房疼痛程度的积分较前均明显下降,且总的症状积分较前也明显下降,各观测指标的情况及总体情况均得到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的乳房肿块、乳房窦道、乳房瘘管、皮肤破溃程度、乳房疼痛程度的积分均下降的更多,且总体积分也有明显的下降,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3.治疗时长的比较经治疗后两组患者总的治疗时长,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63.07±20.6天,对照组89.57±17.25天,治疗组的治疗时长明显小于对照组的治疗时长。4.两组有效率的比较两组患者样本量均为30人,治疗组治愈3人,有效为27人,无效为0人,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治愈1人,有效16人,无效13人,总有效率为56.7%。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有效率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5.术后访视情况术后三个月对两组患者访视情况进行对比,治疗组患者对术后乳房外观、乳房功能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术后复发情况也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乳头溢液情况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由图5可知,治疗组患者无溢液的占比为56.25%,高于对照组。而有乳头溢液的患者中,对照组的占比高于治疗组。结论:(1)中医提脓祛腐法联合西医基础治疗组及西医基础治疗组对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炎性肿块的基础情况的改善均有疗效,但中医提脓祛腐法组效果更优;(2)中医提脓祛腐法联合西医基础治疗可有效缩短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炎性肿块的治疗时间;(3)中医提脓祛腐法联合西医基础治疗可有效缩小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二期手术的手术范围,而使术后乳房外观和乳房功能更佳;(4)术前应用中医提脓祛腐法联合西医基础治疗可降低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术后复发率;(5)中医提脓祛腐法联合西医基础治疗组及西医基础治疗组均对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二期手术后乳头溢液无明显影响。

于远航[8](2020)在《肉牙肿性乳腺炎病因及临床诊治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肉芽肿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mastitis,GM,以下均简称为GM)是以在乳腺小叶为中心,周边可见多灶性微脓肿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以非干酪样坏死,坏死性肉芽肿为病理特征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所以又称为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好发于有过哺乳史,且于断乳后2-5年的20-40岁的初产妇或经产妇。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在临床上除了病理为诊断的“金标准”外,无其他明显特异性,极易误诊为乳腺癌等疾病,从而导致失治误治,对患者的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目的:本文第一部分对于GM的流行病学、发病原因、诊断、鉴别诊断及其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尽可能的抓住GM的病因学和诊治的关键。同时提出亟待解决的问题,找到GM的临床研究下一步的方向。第二部分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60例已经治愈的GM患者,以及借鉴近十年对于主题是对GM诊治进行分析的1048例患者,对其一般情况、发病特点和原因、诊治特点及后期随访复发的情况进行系统的认识,积累对该病的临床经验,对此后开展对该病的其他研究做一个基础,为今后开展该病的临床工作提供一个参考。方法:第一部分于中英文数据库中以“肉芽肿性乳腺炎”和“granulomatous mastitis”为关键词,1988年-2019年2月的全面检索大量相关文献,并进行归纳总结,进行综述。第二部分1.在中文数据库中以“肉芽肿性乳腺炎”为关键词搜索,用“分析”为在结果中二次搜索,根据纳排标准最终剩余20篇文献,提取其中共1048例患者的相关信息。2.收集从2016年12月-2019年12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乳腺外科门诊治疗的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共60例,通过查阅病历资料,门诊及线上进行随访的调查,了解其情况,与文献中的1048例,共1108例患对其部分一般情况和临床症状体征、部分检查及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第一部分文献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临床经验总结。结果:1.我院60例患者全部为女性,年龄范围25-44岁,其中25岁-35岁的患者居多,占总数的68.3%,其中BMI不在正常范围值的有文献中1048例患者最大65岁,最小16岁,主要集中在25-40岁。年龄段分布广,跨度大。本病全年均可发病,季节不限,本院研究中重要集中在夏季多发。文献研究中提到秋季多发。2.多数发生在断乳后2.5年内的初产妇和经产妇。研究中有哺乳期乳腺炎或乳汁淤积的共有235例,占研究总数的23%。单侧乳房多发,双侧发病在研究中只有20例双乳发病,其余都是单侧乳房发病,且在本院60例研究中有左乳多于右乳,其中涉及单象限发病的有39例,主要集中在外上象限。两个象限以上发病的21例,其中有3例患者全乳房发病。病灶大小主要为5-10cm,有32例(53.3%)3.本研究中本院患者病程7d-14个月,平均3.03个月。本院将该病分肿块型,脓肿型,窦道型,混合型。60例患者中,于外院就诊治疗过的有53名患者,来我院时处于肿块型的有23例(38.3%),脓肿型的15例(25.0%),窦道型的13例(21.7%),混合型的9例(15.0%);4.本研究60例患者中先天乳头畸形有24例,患过哺乳期乳腺炎或乳汁淤积的有19例,15例有患侧乳房外伤史,口服避孕药或精神类药物的患者有8例等。文献回顾中,哺乳期乳腺炎史有239例,先天乳头畸形或凹陷有223例,患侧外伤史50例,流产史53例,药物史34例,泌乳素增高28例等。5.进行相关检查过程中,60例本院患者患侧乳房导管扩张48例(80%),液体流动(液性暗区)44例(73.3%),患侧淋巴结肿大22例(36.7%)。文献中报道了427超声结果,其中82例被误诊为乳腺癌,其余主要以不规则低回声结节或肿块为主,部分显示液性暗区,脓肿形成,考虑炎性包块等。性激素检查中,异常患者不正常项出现69次,其中32例(53.3%)泌乳素不在正常范围内。60例患者中,有43例做了细菌培养+药敏,42例无菌生长,1例分泌物为含有金色葡萄球菌。文献中也有也有129例出现炎细胞浸润,怀疑恶变26例,误诊率较高。7.文献中采用的治疗,有抗生素、中药、激素、引流、外敷、手术等,术式主要为手术区段切除、单纯肿物切除、皮下腺体切除、乳房重建术、乳房全切术等。本院治疗采取两种方法,第一种是中药+手术治疗,第二种是中药+引流+手术治疗。中药辨证论治,引流采取普通切开引流术伴搔扒换药,手术为清创缝合术。两种治疗年龄、病程、分型、象限分布、伴随症状中都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基线相同,有比较意义。中药+手术组治愈9例,显效12例,中药+引流+手术治愈24例,显效15例,总有效率100%,两组在整体疗效(P=0.00<0.05),疗效具有统计学差异,证明两组有效果,且效果明显;在乳房外形上两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治疗前后病灶最长径比较,第一组和第二组组内分别比较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明显差异,第一组和第二组治疗前的最长径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第一组和第二组治疗后最长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0.05),说明中药+引流+手术组在诊对术后病灶大小上优于中药+手术组。8.通过门诊、微信平均随访22.46±8.834月,中药+手术组原位置复发2例(3.3%),经过切开引流后再行清创缝合术后痊愈,随访未见复发;中药+引流+手术组随访期间未见原位置复发情况。结论:1.本病的近年来的发病趋势升高,且一般为女性,也有男性患者(但由于病人数量有限,本院未对男性病人进行统计)。2.该病好发于有过哺乳史,且于断乳后2-5年的20-40岁的初产妇或经产妇。3.四季均可发病,本研究中夏季多发。4.一般都是乳房外伤史、口服避孕药、精神类药物,外伤,泌乳素增高、促排卵、口服性激素类药物、哺乳期乳腺炎或乳汁淤积、肥胖、吸烟等不良习惯等提示可能有GM的发病相关因素。5.双乳均可发病,单侧多发,本研究中左侧多发,四个象限均可发病,本研究中外上象限多发。6.发病时主要是以初期以乳房肿块伴疼痛,后期发展破溃流脓形成窦道或瘘管且经久不愈,且发展过程迅速。可能伴有淋巴结肿大、发热、咳嗽、关节肿痛、四肢红斑、乳头溢液等症状。7.该病可根据临床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的可行初步诊断,但病理检查时GM的诊断金标准。8.治疗根据患者情况而定,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是目前本作者认为最值得推广的办法之一,本研究中认为中药+引流+手术方案更优。9.本病极易复发,切除范围要斟酌而定,选择手术时机,保持乳房外形美观也是治疗考虑范畴的重要范畴之一。术后也要一定时间内的药物调理,防止复发。

随影[9](2020)在《基于临床数据采集,研究浆细胞性乳腺炎不同治疗方式之间的临床疗效差异》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临床数据,研究浆细胞性乳腺炎不同治疗方式之间的临床疗效差异,为临床合理选择治疗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01月-2019年07月期间在安徽省中医院血管乳腺外科门诊或病房就诊,诊断为浆细胞性乳腺炎并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人100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手术+中药治疗组50例和单纯中药治疗组50例。治疗方法:单纯中药组口服我院名老中医周玉朱教授自拟方丹参化瘀汤加减方,手术中药治疗组在单纯中药组治疗基础上加手术治疗。通过观察病程、费用、生活质量、乳房外观改变等指标,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 21.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在疾病不同分期时,手术中药组病程短于单纯中药组;(2)在疾病不同分期时,手术中药组费用高于单纯中药组;(3)单纯中药组生活质量总评分、乳房外观优良率均高于手术中药组;(4)三组手术方式中(切开组、VSD组、BD针组),VSD组病程最短,BD针组乳房外观优良率最高;(5)对于肿块期和瘘管期患者,单纯中药组生活质量总评分、乳房外观优良率均高于手术中药组;对于脓肿期患者,手术中药组生活质量总评分高于单纯中药组,乳房外观优良率低于单纯中药组;(6)两组患者在口服中药期间,均未发生明显的局部或全身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对于疾病不同分期的患者,手术联合中药治疗与中药保守治疗二者各有优劣。临床上在不考虑费用的情况下对于乳房美观要求较高、恐惧手术、惧怕术后创面疼痛等患者,建议行中药的保守治疗;对于追求短病程、速疗效,对乳房外观要求较低的患者可积极行手术治疗,尤其对于脓肿期患者,手术干预治疗还可提高生活质量,应积极考虑。在临床中应在充分考虑患者自身条件的情况下给出治疗建议,并尊重患者的自主选择。

赵梦,朱强,王文彦,王丕琳[10](2019)在《138例乳头溢液病例的临床特征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对乳头溢液病例的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年龄、乳头溢液的性状、是否合并乳房肿块等因素与乳头溢液病理诊断的关系,为合理制订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乳腺科住院治疗的138例乳头溢液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年龄、乳头溢液的性状、是否合并乳房肿块等因素与乳头溢液性疾病的病理诊断间的关系。结果统计分析显示年龄>50岁者病变为恶性的例数(10例)高于年龄≤50岁者(1例),差异有显着性(P=0.000)。乳头血性溢液患者病变为恶性的例数(9例)高于浆液性(1例)及清水样(1例)溢液的患者,差异有显着性(P=0.000)。影像学检查有阳性发现的乳头溢液患者病变为恶性的例数(8例)高于影像学检查阴性(3例)的患者,差异有显着性(P=0.037)。结论患者年龄、乳头溢液的性状、是否合并乳房肿块对鉴别乳头溢液的良恶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乳头溢液50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乳头溢液50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病理性乳头溢液581例临床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乳腺导管内窥镜检查方法
    1.3 手术方法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术前相关检查结果
    2.2 临床病理特征
    2.3 不同绝经状态与术后病理的关系
    2.4 乳头溢液性状与术后病理的关系
    2.5 乳腺导管内窥镜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的关系
3 讨论

(2)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检测乳头溢液中癌胚抗原新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及缩略词
第1章 绪论
    1.1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
        1.1.1 SERS的简介
        1.1.2 SERS的技术优势
        1.1.3 SERS在生物医学的应用
        1.1.4 SERS在生物医学检测的研究进展
    1.2 早期乳腺癌评估与诊断的研究进展
        1.2.1 乳头溢液疾病的临床现状
        1.2.2 乳腺疾病的临床诊断方式
        1.2.3 乳头溢液与乳腺癌的相关性
        1.2.4 肿瘤标志物CEA的简介
        1.2.5 肿瘤标志物CEA的检测方法
    1.3 基于SERS技术检测乳头溢液中癌胚抗原的研究意义
        1.3.1 临床上诊断乳头溢液的难点
        1.3.2 拉曼探针检测乳头溢液中癌胚抗原的研究意义
第2章 拉曼探针的制备
    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1.3 试剂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拉曼探针检测乳头溢液中CEA实验设计
        2.2.2 水热合成法制备羧基银纳米微球
        2.2.3 拉曼探针的合成方案
    2.3 实验结果
        2.3.1 银纳米微球粒子的合成浓度
        2.3.2 合成银纳米微球电镜呈像结果
        2.3.3 拉曼探针的Zeta电位和粒径
        2.3.4 紫外分光光度计的检测拉曼探针的结果
        2.3.5 拉曼探针的拉曼光谱图
    2.4 拉曼探针的制备小结
第3章 临床样本的采集和检测
    3.1 实验仪器和试剂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试剂
        3.1.3 试剂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合成拉曼探针
        3.2.2 拉曼探针在模拟血清检测中的研究
        3.2.3 验证血清中小分子物质对拉曼探针的影响
        3.2.4 验证肌酐对银纳米微球拉曼探针的影响
        3.2.5 临床样本乳头溢液的收集
        3.2.6 建立乳头溢液患者电子信息数据库
        3.2.7 拉曼探针检测乳头溢液中CEA的预实验
        3.2.8 ELISA检测乳头溢液中CEA浓度
    3.3 实验结果
        3.3.1 拉曼探针对模拟血清样本的检测结果
        3.3.2 血清中小分子物质对拉曼探针的影响结果
        3.3.3 肌酐对银纳米微球拉曼探针的影响结果
        3.3.4 拉曼探针检测乳头溢液中CEA预实验结果
        3.3.5 ELISA检测结果
    3.4 临床诊断和ELISA检测方法小结
第4章 基于拉曼探针检测乳头溢液中癌胚抗原
    4.1 实验仪器和试剂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试剂
        4.1.3 试剂配制
    4.2 实验方法
        4.2.1 拉曼探针检测标准曲线的绘制
        4.2.2 临床样本的准备与检测
    4.3 实验结果
        4.3.1 拉曼探针检测的标准曲线
        4.3.2 拉曼探针检测乳头溢液中CEA的结果
    4.4 小结与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纤维乳管镜诊治病理性乳头溢液的临床特征分析(附3503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乳管镜仪器设备
    2.3 乳管镜检查及手术治疗
    2.4 乳腺超声检查
    2.5 钼靶检查
    2.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乳头溢液患者基本资料
    3.2 乳管镜诊断结果与临床因素的关系
    3.3 乳头溢液的病因
    3.4 不同性质乳头溢液的病因构成
    3.5 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因素相关性分析
    3.6 恶性乳头溢液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乳头溢液为症状的乳腺疾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乳泣宁汤联合纤维乳管镜下药物灌注治疗肝郁脾虚型乳头溢液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祖国医学对乳头溢液的认识
        1.概述
        2.古代医家对乳头溢液中医病名的认识
        3.古代医家对乳头溢液的辨治
        4.现代中医家对乳头溢液的辨治
        5.小结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乳头溢液的研究进展
        1.概述
        2.病因
        3.诊断
        4.治疗
    第三节 药物灌注治疗乳头溢液的研究进展
        1.单纯药物灌注治疗
        2.药物灌注联合中药内服
        3.药物灌注联合理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2.研究内容
    结果
        1.试验完成情况
        2.基本信息情况分析
        3.基线比较
        4.疗效评价
    小结
讨论
    1.基本信息情况讨论
    2.临床疗效讨论
    3.乳头溢液的中医辨证讨论
    4.乳泣宁汤的中医辨证讨论
结语
不足与展望
附录一: 病例报告表
附录二: 乳管镜下表现典型图像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乳管冲洗配合内服逍遥二至丸治疗冲任失调型乳头溢液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内容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1.2 诊断标准
        1.2.1 乳头溢液病因诊断
        1.2.2 乳头溢液量的评估
        1.2.3 中医诊断标准
        1.2.4 乳管镜下表现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病例
        1.7 停药指征
        1.8 安全性评定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组
        2.2 对照 A 组治疗方法
        2.3 对照 B 组治疗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疗效评定标准
        2.6 统计方法
        2.7 伦理及知情同意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临床资料均衡性比较
    2 脱落病例及原因分析
    3 疗效观察
        3.1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乳头溢液量(等级)比较
        3.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溢液孔镜下表现积分比较
        3.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乳房疼痛积分比较
        3.4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腰膝酸软积分比较
        3.5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疲乏力积分比较
        3.6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月经情况积分比较
        3.7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泌乳素水平比较
        3.8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安全性情况比较
        3.9 疗效指数比较
        3.10 近期随访情况
        3.11 统计结果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乳头溢液的认识
        1.1 西医病因病机
        1.2 乳头溢液的诊断
        1.3 西医治疗
    2 中医对乳头溢液的认识
        2.1 中医病因病机
        2.2 中医辨证分型
        2.3 中医治疗
    3 本课题立题依据
    4 乳管冲洗意义与药物分析
    5 逍遥二至丸组方依据
    6 逍遥二至丸药物组成及分析
    7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临床症状、中医证候评分表
附录二 知情同意书
综述 乳头溢液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奖项

(6)加味当归芍药散联合甲泼尼龙治疗肝郁脾虚型非哺乳期乳腺炎肿块期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标准
        1.6 病例脱落标准
        1.7 样本量估算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一般资料信息
        3.2 临床疗效指标
        3.3 中医证候积分指标
        3.4 实验室指标
        3.5 安全性指标
    4 疗效判定标准
        4.1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4.2 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4.3 安全性及不良反应评价标准
    5 统计方法
第二部分 结果
    1 一般资料比较
    2 治疗前观察指标比较
        2.1 治疗前临床疗效指标比较
        2.2 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2.3 治疗前实验室指标比较
    3 治疗前后疗效指标比较
        3.1 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指标比较
        3.2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4 治疗后疗效比较
        4.1 临床总疗效比较
        4.2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5 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
    6 安全性评价
        6.1 生命征及实验室评价
        6.2 不良反应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 立题依据
    2 西医对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认识及治疗
    3 中医对非哺乳期乳腺炎肿块期的认识
    4 加味当归芍药散的药效及药理分析
        4.1 加味当归芍药散的药效分析
        4.2 加味当归芍药散的药理分析
    5 研究结果分析
        5.1 对临床疗效指标的分析
        5.2 对临床总疗效的分析
        5.3 对中医证候的分析
        5.4 对泌乳素的分析
        5.5 对免疫指标的分析
        5.6 对安全性的分析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术前中医提脓祛腐法对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
    2 研究方法
        2.1 患者情况
        2.2 分组情况
        2.3 治疗方法
        2.4 注意事项
    3 观察指标及设备
        3.1 观察指标
        3.2 设备及方法
    4.疗效标准
    5.统计学处理
    6.质量控制
        6.1 数据记录
        6.2 依从性
    7.研究结果
        7.1 两组患者年龄资料的统计学描述
        7.2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各项观察指标的统计学分析
        7.3 结果比较
        7.4 两组患者治疗时间(病程)的对比
        7.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有效率的比较
        7.6 术后两组患者访视情况的统计学分析
讨论
    1.定义
    2.中医对GLM的认识
        2.1 古代文献对病名的研究
        2.2 中医病因病机
        2.3 中医对GLM的治疗
    3.中医提脓祛腐法
    4.中医提脓祛腐法对GLM临床疗效分析
        4.1 中医提脓祛腐法对症状积分的分析
        4.2 中医提脓祛腐法对治疗时间的分析
        4.3 中医提脓祛腐法对治疗后有效率的分析
        4.4 中医提脓祛腐法对术后的乳房外观、乳房功能、乳头溢液的分析
    5.中医提脓祛腐法对GLM术后复发情况的分析
    6 总结
    7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量化评价积分表
    附录2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术后回访
    附录3 :知情同意原则
综述 非哺乳期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临床治疗进展
    1.概述
    2.GLM的病因
        2.1 现代医学病因
        2.2 中医病因病机
    3.临床特点
        3.1 临床表现
        3.2 影像学表现
        3.3 病理学
    4.鉴别诊断
    5.治疗
        5.1 现代医学治疗
        5.2 传统医学的治疗
    6.预防
    7.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简历
    一、教育经历
    二、攻读学位期间学术论文成就

(8)肉牙肿性乳腺炎病因及临床诊治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GM的病因及临床诊疗的研究进展文献整理
    1 引言
    2 流行病学
        2.1 国外流行病学
        2.2 国内流行病学
    3 病因及和增加发病几率的因素
        3.1 西医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3.1.1 自身免疫
        3.1.2 炎性反应
        3.1.3 激素水平改变
        3.1.3 避孕药
        3.1.4 其他
        3.2 中医的病因病机
    4 临床表现
        4.1 发病部位和好发部位
        4.2 临床症状和体征
        4.2.1 主要临床表现
        4.2.2 伴随症状
    5 诊断
        5.1 符合临床表现
        5.2 辅助检查
        5.2.1 实验室检查
        5.2.2 影像学检查
        5.3 病理检查
    6 鉴别诊断
        6.1 乳腺癌
        6.2 炎性乳腺癌
        6.3 急性感染性乳腺炎或乳房脓肿
        6.4 浆细胞性乳腺炎
        6.5 乳房结核
        6.6 结节病
    7 治疗
        7.1 手术治疗
        7.2 非手术治疗
        7.2.1 激素治疗
        7.2.2 中医治疗
        7.2.3 其他治疗
    8 随访与复发
第二部分 肉芽肿性乳腺炎病例临床回顾
    一 资料与方法
        1 文献病例资料来源
        1.1 检所关键词
        1.2 相关检索数据库
        1.3 纳入和排除标准
        1.4 检索步骤
        2 临床资料来源
        2.1 研究对象
        2.2 选择患者标准
        2.3 诊断标准
        2.4 疗效评价标准
        2.5 外形评价标准
        2.6 观察指标
    二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1.1 年龄分布
        1.2 患者BMI值
        1.3 发病季节
        1.4 婚育史、哺乳史
        1.5 既往史
        1.6 过敏史
        1.7 家族史
        2 临床症状与体征
        2.1 发病部位
        2.2 病程
        2.3 临床症状和体征
        2.4 外院治疗及诊断情况
        3 辅助检查
        3.1 实验室检查
        3.2 影像学检查(以基本的超声检查为主)
        3.3 病理学检查
        4 治疗
        4.1 中药运用
        4.2 根据一般资料就行基线分析:
        5 随访与复发
讨论
    1 一般资料讨论
    2 发病机制讨论
    3 临床症状讨论
    4 诊断讨论
    5 治疗讨论
    6 本研究中治疗方式的优势
结语
    1 结论
    2 存在问题及展望
        2.1 课题方面的不足
        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中引用病例的文献来源
附录二 收集病例调查问卷
综述 肉芽肿乳腺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基于临床数据采集,研究浆细胞性乳腺炎不同治疗方式之间的临床疗效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对照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对PCM的认识
        1.1 PCM的病因
        1.2 PCM的临床表现
        1.3 PCM的辅助检查
    2 PCM治疗研究
        2.1 PCM中医治疗研究
        2.2 PCM西医治疗研究
        2.3 PCM手术治疗现状总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分组
        2.3 西医、中医诊断标准
        2.4 纳入标准
        2.5 排除标准
    3.研究方案
        3.1 研究方法
        3.2 药物来源
        3.3 手术方法
    4.观察指标及方法
        4.1 观察指标
        4.2 观察方法
    5.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6.结果
        6.1 一般情况
        6.2 病程比较(见表 5)
        6.3 费用比较(见表 6)
        6.4 生活质量评分比较(见表 7)
        6.5 乳房外观改变(见表 8)
        6.6 不同手术方式对临床疗效的差异(见表 9)
        6.7 疾病不同时期对临床疗效的差异
        6.8 药物安全性检测
第三部分 讨论及结论
    1 结果讨论
        1.1 PCM患者的临床特点
        1.2 PCM患者的中医辨证论治
        1.3 三种手术方式对PCM患者临床疗效的分析
        1.4 三种不同分期的PCM患者临床疗效分析
    2 结论与展望
        2.1 结论与体会
        2.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浆细胞性乳腺炎诊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10)138例乳头溢液病例的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影像学检查结果
    2.2 术后病理诊断
    2.3 年龄因素与病理诊断的关系
    2.4 乳头溢液的性状与病理诊断的关系
    2.5 影像学检查阳性与病理诊断的关系
3 讨论

四、乳头溢液50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病理性乳头溢液581例临床病理分析[J]. 王丽娜,李军涛,黄涛,牛连杰,孙献甫,乔江华,卢振铎.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21(06)
  • [2]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检测乳头溢液中癌胚抗原新技术的研究[D]. 高维阳. 吉林大学, 2021(01)
  • [3]纤维乳管镜诊治病理性乳头溢液的临床特征分析(附3503例报告)[D]. 王洪雨. 中国医科大学, 2021
  • [4]乳泣宁汤联合纤维乳管镜下药物灌注治疗肝郁脾虚型乳头溢液的疗效观察[D]. 郭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乳管冲洗配合内服逍遥二至丸治疗冲任失调型乳头溢液的临床观察[D]. 郭海凌.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加味当归芍药散联合甲泼尼龙治疗肝郁脾虚型非哺乳期乳腺炎肿块期的临床疗效分析[D]. 王晓如.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术前中医提脓祛腐法对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疗效评价[D]. 王首力.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肉牙肿性乳腺炎病因及临床诊治的研究进展[D]. 于远航.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基于临床数据采集,研究浆细胞性乳腺炎不同治疗方式之间的临床疗效差异[D]. 随影.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10]138例乳头溢液病例的临床特征分析[J]. 赵梦,朱强,王文彦,王丕琳. 中国医刊, 2019(06)

标签:;  ;  ;  ;  ;  

乳头溢液50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