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排放论文-孙一龙,郭勇,王长园

车载排放论文-孙一龙,郭勇,王长园

导读:本文包含了车载排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远程排放管理车载终端,重型车国Ⅵ排放标准,远程监控

车载排放论文文献综述

孙一龙,郭勇,王长园[1](2019)在《重型车OBDⅢ远程排放管理车载终端在线数据一致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一种远程排放管理车载终端和在线监控平台实现了对重型汽车整车的排放监控,利用远程排放管理车载终端获取的整车信息、动力系统数据、OBD信息与ECU信息进行了数据一致性对比;并对通过CVS全流排放分析仪获取的整车NOx排放瞬时值与通过远程排放管理车载终端获取的NOx排放瞬时值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分析表明,通过远程排放管理车载终端获取的车速、燃油消耗量及NOx排放值与试验测得的数据一致性较好,均能满足重型车国Ⅵ排放标准要求。(本文来源于《小型内燃机与车辆技术》期刊2019年02期)

钟庄敏[2](2018)在《基于车载测试的轻型汽油和混合电动车排放因子建立的关键问题与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机动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使得机动车已经成为我国大气环境污染的重要贡献源,而机动车排放源清单,作为机动车排放污染科学控制的数据基础,却依然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其中机动车排放因子是不确定性的重要来源。因此,开展机动车排放因子研究对于建立机动车高时空分辨率排放源清单和机动车排放科学控制都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基于便携式机动车排放测试系统(Portable Emission Measurement System,PEMS)建立机动车排放因子研究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为此,论文运用PEMS车载测试方法搭建了轻型汽油车排放测试系统,分别识别了基于台架稳态工况和实际行驶工况建立机动车排放因子的关键问题,构建了基于PEMS车载测试的实际行驶工况排放因子建立的流程框架,并以广州市的轻型汽油车和插电式混合电动车为案例,开展排放因子研究,获得了广州市15辆典型轻型汽油车和4辆插电式混合电动车的微观排放特征,可为其他城市开展基于PEMS车载测试的机动车排放因子建立提供方法参考。本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虽然机动车简易工况无法完整的模拟机动车在实际路况下的行驶特征,但是利用PEMS测试仪器与车检测试系统的连接,可以快速建立不同机动车类型在怠速、加速和25km.h~(-1)匀速叁种简单工况下的排放因子,测试时间约120s/辆。但由于简易工况与实际行驶工况差异较大,需要进一步开展基于实际道路行驶的PEMS车载测试,从而获得车辆行驶过程中的排放因子微观特征。(2)通过识别基于PEMS车载测试的实际行驶工况排放因子关键问题,构建实际行驶工况排放因子建立的流程框架,可获得平行性较好的机动车排放因子。其中需要特别考虑的因素包括:行驶路线、测试时间、是否开空调、行驶道路类型。(3)通过对广州市15辆典型轻型汽油车的排放因子研究表明:随着机动车排放标准的加严,轻型汽油车的CO_2、CO、NO_x和THC基于里程的排放因子下降明显;轻型汽油车的CO_2排放因子与车速具有强相关性(相关系数大于0.9),但CO、NO_x、THC和PN与车速的相关性不强,而加速度对这四种污染物的排放具有重要影响;不同污染物,特别是THC,在怠速冷启动和行驶冷启动时有不同的排放特征,在计算机动车排放量时不可忽略。(4)通过基于VSP瞬态工况排放因子的研究结果表明:CO、NO_x和THC的逐秒排放率,在每个VSP模式下随着国标的加严都有明显的下降,但国四车的CO_2排放率要小于国五车;涡轮增压汽油车的CO_2排放因子和燃油消耗率最高,而直喷车的NO_x和THC排放因子最小;汽车排量对各污染物的排放与燃油消耗也有重要影响,且与工况条件有密切关系。(5)建立了插电式混合电动车燃料生命周期评估方法框架,以比亚迪-秦混合电动车为例,开展了基于不同驾驶模式下的实际道路排放测试,研究表明:在油耗方面,ECO模式下的耗油量低于普通汽油车,但SPORT模式下的油耗量与普通汽油车无明显差异;而在排放方面,混合电动车的CO_2、NO_x和THC的燃油周期排放相比于传统汽油车,有明显的减排效果,但混合电动车的CO排放要高于国五的普通汽油车。论文以轻型汽油车和混合电动车为例,较为系统的开展了机动车基于PEMS车载测试的排放因子建立研究。构建的排放因子建立流程框架和混合电动车燃料全周期排放评估方法,不仅可有效的获得平行性较好的机动车排放因子,为其他城市开展机动车本地化排放因子建立提供指导,也为我国机动车基于PEMS测试的机动车排放因子建立规范化提供方法参考,从而有望推动建立我国可比性较强的机动车实际行驶工况下的排放因子数据库。(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8-10-12)

胡久强,杨杰,陈勇,詹光维,刘光辉[3](2018)在《一种车载排放测试系统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汽车实际行驶排放的试验与评价,以车载排放测试系统研究为基础,以排放法规为指导,采用移动平均窗口法,开发了车载排放试验数据处理软件,解决了排放污染物的计算与排放性能评价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车载排放道路试验,从而建立了研究汽车在实际道路行驶条件下排放特性的技术手段。(本文来源于《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陈凡,许文靖[4](2018)在《基于车载测试的CNG汽车微观排放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分析CNG汽车道路排放的微观特性,采用车载排放测试系统,并选取市区主要道路为试验路段进行了实车道路试验。通过试验获取典型车辆的排放数据及行驶状态,分析车辆在实际行驶中的排放特性,为预测不同交通状态下CNG汽车的排放特性和区域排放清单建立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交通节能与环保》期刊2018年04期)

张岳秋,李梁,刘子建,于津涛,张凡[5](2018)在《重型车车载排放试验(PEMS)NO_x排放测量不确定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重型车依据DB11/965-2013标准在车载排放试验(PEMS)中的NO_x污染物排放.根据测量原理、测量方法和试验程序对NO_x建立了数学计算模型,并通过理论方法对模型中各种参数进行了相对不确定度分析,最终得出了NO_x排放不确定度评定结果.从不确定度的评定过程中可以看出,在试验时,应尽量保证车辆状况稳定,在日常保养中,应加强对排放分析系统的标定和维护,对流量计进行维护工作等.(本文来源于《车辆与动力技术》期刊2018年02期)

李勇[6](2018)在《车载修井机管柱排放机器人装置设计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油(气)田开采进行到中后期,修井逐渐成为油(气)田开采的主要作业方式。在修井作业中,需要将刚出井的高温管柱排放在修井机二层台的指梁间,这就需要工人登上二层台进行工作,此种排放方式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因此,设计一套代替人工进行管柱排放的机械手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在调研总结了以往各种钻、修井机排管系统的基础之上,结合工业机器人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际测量西安宇星石油机械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的型号为:XJ9028-00的车载修井机,设计出一套用于其修井机上的管柱排放工业机器人。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1)查阅资料并进行分析与总结,了解国内外主要的排管系统结构。通过实际测量计算,掌握车载修井机的结构特点;(2)在对现有的排管系统的充分分析与理解之上,针对本课题的特点,建立管柱排放系统方案。根据机械手需要完成的排管内容,针对车载修井机的结构特点,结合机械原理,工业机器人技术,设计出经济合理的机械手结构方案;(3)利用D-H坐标分析法对排管机械手进行运动学分析,利用Solidworks软件建立机械手叁维模型,并导入ANSYS Workbench中进行机构的动力学分析;(4)根据液压系统设计要求,计算各液压执行元件载荷,并根据载荷参数确定关键部件的驱动液缸的具体尺寸。根据所要完成的排管功能,结合所设计的驱动部件与控制液压回路,确定液压系统主要参数及方案,完成液压系统设计;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油田井口自动化装置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大学》期刊2018-05-25)

耿杨涛[7](2018)在《驾驶行为和冷起动工况对轻型车车载排放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于实验室循环工况测试方法,每次实际行驶污染物排放(RDE)试验都不可重复,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通状况、车辆动力学状态以及其他边界条件。尽管RDE法规中已对测试设备、行驶路线以及数据处理方法等做出明确规定,但有关动力学状态的校验方法还不够完善,法规中一些被忽略的边界条件仍对排放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此,本文以轻型汽油车作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了驾驶行为和冷起动工况对车辆实际道路排放特性的影响。具体内容如下:对不同驾驶行为下的RDE测试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在RDE测试均通过窗口有效性验证的前提下,与正常驾驶行为相比较,激烈驾驶行为导致CO_2的排放升高了10-20%,CO的排放升高了124-833%,PN的排放升高了112-234%,但NO_X的排放随着驾驶激烈程度的变化无明显规律。表明,CO_2移动平均窗口法不能很好的排除激烈驾驶工况点。引入动力学参数来量化不同的驾驶行为,并对各动力学参数与车辆实际排放污染物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就v·a_(pos)而言,CO_2、CO和PN的排放因子随v·a_(pos)的增加而增加;在v·a_(pos)较小时,驾驶越激烈NO_X排放因子越高,随着v·a_(pos)的增加,不同驾驶行为下NO_X排放因子逐渐趋于同一水平。就RPA而言,CO_2、CO、PN和NO_X的排放因子随RPA的增加而增加,当RPA>0.7m/s~2时,CO排放随RPA的变化呈指数化增长,PN排放呈线性化增长关系。对RPA和v·a_(pos)95与各种排放污染物的相关系数进行了评估,并提出评判激烈驾驶工况点的方法。结果发现,各排放污染物中PN与动力学参数RPA和v·a_(pos)95的相关性最强,CO次之,NO_X排放与动力学参数相关性较差,且v·a_(pos)95和各种污染物排放的相关系数大于RPA,表明动力学参数v·a_(pos)95评价驾驶行为的激烈程度优于RPA。同时,参照WLTC循环v·a_(pos)上限去除激烈驾驶工况点的方法,可以显着缩小不同驾驶行为下排放结果之间的差异。使用移动平均窗口法对比了包含冷起动数据与不包含冷起动数据时各污染物排放因子。结果发现,相较包含冷起动数据排放因子,剔除冷起动数据后CO_2、CO和PN的排放均有所下降,而NO_X的排放未展现出类似的规律。因此,移动平均窗口法有必要考虑将冷起动数据纳入计算。分析了一定环境温度范围内车辆冷、热起动的排放。结果发现,车辆起动阶段CO和PN的排放率随发动机熄火浸车时间的增加而升高,而相较车辆冷、热状态,低速时频繁加速、减速行为是导致NO_X排放升高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车辆起动阶段,冷机状态是导致CO和PN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驾驶行为是导致NO_X排放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评估了不同环境温度下车辆冷起动对排放特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冷起动阶段,不同环境温度下CO_2排放因子相对稳定,CO和NO_X排放因子在23℃左右最低,呈明显的马鞍状,反映出标定控制策略的影响,PN的排放因子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而下降。(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8-05-01)

[8](2018)在《Tantulum公司研发车载自动诊断设备 可评估氮氧化物排放情况》一文中研究指出据外媒报道,Tantulum公司与来自帝国理工学院的数据科学家合作研发"Air.Car"——车载自动诊断连接设备,当车辆在行驶时,提供实时、高精度的氮氧化物的反馈信息。上个月在英国有1000辆汽车测试了该设备,该设备被安装在英国主要城市的柴油车上,以评估这些车辆氮氧化物实时排放情况。(本文来源于《汽车与新动力》期刊2018年01期)

郭威[9](2017)在《满足国五车载测量法排放要求的重型商用车控制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们对于健康生活环境的日益重视,国家正逐步实施越来越严格的柴油机车辆排放标准,GB 17691-2015规定的中国第五阶段排放标准已经全面实施,国家第六阶段排放标准也已经出了二次征求意见稿,我们不难看出,对于重型柴油车排放污染物的控制要求,在以前的台架测量发动机排放结果的基础上,增加了整车的排放控制要求,即采用车载测量方法(以下简称PEMS)利用便携式排放测试系统安装在车上,检测车辆实际道路行驶中的排气污染物排放情况,并以此评价整车排放水平。针对刚刚发布施行的国五阶段重型柴油车PEMS排放标准要求,分析整车的排放应对策略,为今后的PEMS测试试验提供研究方向和经验。(本文来源于《装备制造技术》期刊2017年12期)

杨国栋[10](2017)在《车载排放测试系统测量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简述了车载测试设备(即PEMS系统)测量的影响因素,通过与全流稀释定容取样系统(即CVS系统)的比对测试,分析发现车载测试设备的满量程测量精度将导致较大的测量误差,同时根据研究情况讨论车载排放测试设备的测量控制因素。(本文来源于《汽车与配件》期刊2017年23期)

车载排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机动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使得机动车已经成为我国大气环境污染的重要贡献源,而机动车排放源清单,作为机动车排放污染科学控制的数据基础,却依然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其中机动车排放因子是不确定性的重要来源。因此,开展机动车排放因子研究对于建立机动车高时空分辨率排放源清单和机动车排放科学控制都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基于便携式机动车排放测试系统(Portable Emission Measurement System,PEMS)建立机动车排放因子研究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为此,论文运用PEMS车载测试方法搭建了轻型汽油车排放测试系统,分别识别了基于台架稳态工况和实际行驶工况建立机动车排放因子的关键问题,构建了基于PEMS车载测试的实际行驶工况排放因子建立的流程框架,并以广州市的轻型汽油车和插电式混合电动车为案例,开展排放因子研究,获得了广州市15辆典型轻型汽油车和4辆插电式混合电动车的微观排放特征,可为其他城市开展基于PEMS车载测试的机动车排放因子建立提供方法参考。本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虽然机动车简易工况无法完整的模拟机动车在实际路况下的行驶特征,但是利用PEMS测试仪器与车检测试系统的连接,可以快速建立不同机动车类型在怠速、加速和25km.h~(-1)匀速叁种简单工况下的排放因子,测试时间约120s/辆。但由于简易工况与实际行驶工况差异较大,需要进一步开展基于实际道路行驶的PEMS车载测试,从而获得车辆行驶过程中的排放因子微观特征。(2)通过识别基于PEMS车载测试的实际行驶工况排放因子关键问题,构建实际行驶工况排放因子建立的流程框架,可获得平行性较好的机动车排放因子。其中需要特别考虑的因素包括:行驶路线、测试时间、是否开空调、行驶道路类型。(3)通过对广州市15辆典型轻型汽油车的排放因子研究表明:随着机动车排放标准的加严,轻型汽油车的CO_2、CO、NO_x和THC基于里程的排放因子下降明显;轻型汽油车的CO_2排放因子与车速具有强相关性(相关系数大于0.9),但CO、NO_x、THC和PN与车速的相关性不强,而加速度对这四种污染物的排放具有重要影响;不同污染物,特别是THC,在怠速冷启动和行驶冷启动时有不同的排放特征,在计算机动车排放量时不可忽略。(4)通过基于VSP瞬态工况排放因子的研究结果表明:CO、NO_x和THC的逐秒排放率,在每个VSP模式下随着国标的加严都有明显的下降,但国四车的CO_2排放率要小于国五车;涡轮增压汽油车的CO_2排放因子和燃油消耗率最高,而直喷车的NO_x和THC排放因子最小;汽车排量对各污染物的排放与燃油消耗也有重要影响,且与工况条件有密切关系。(5)建立了插电式混合电动车燃料生命周期评估方法框架,以比亚迪-秦混合电动车为例,开展了基于不同驾驶模式下的实际道路排放测试,研究表明:在油耗方面,ECO模式下的耗油量低于普通汽油车,但SPORT模式下的油耗量与普通汽油车无明显差异;而在排放方面,混合电动车的CO_2、NO_x和THC的燃油周期排放相比于传统汽油车,有明显的减排效果,但混合电动车的CO排放要高于国五的普通汽油车。论文以轻型汽油车和混合电动车为例,较为系统的开展了机动车基于PEMS车载测试的排放因子建立研究。构建的排放因子建立流程框架和混合电动车燃料全周期排放评估方法,不仅可有效的获得平行性较好的机动车排放因子,为其他城市开展机动车本地化排放因子建立提供指导,也为我国机动车基于PEMS测试的机动车排放因子建立规范化提供方法参考,从而有望推动建立我国可比性较强的机动车实际行驶工况下的排放因子数据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车载排放论文参考文献

[1].孙一龙,郭勇,王长园.重型车OBDⅢ远程排放管理车载终端在线数据一致性研究[J].小型内燃机与车辆技术.2019

[2].钟庄敏.基于车载测试的轻型汽油和混合电动车排放因子建立的关键问题与特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

[3].胡久强,杨杰,陈勇,詹光维,刘光辉.一种车载排放测试系统的应用研究[J].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2018

[4].陈凡,许文靖.基于车载测试的CNG汽车微观排放特性研究[J].交通节能与环保.2018

[5].张岳秋,李梁,刘子建,于津涛,张凡.重型车车载排放试验(PEMS)NO_x排放测量不确定度研究[J].车辆与动力技术.2018

[6].李勇.车载修井机管柱排放机器人装置设计与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8

[7].耿杨涛.驾驶行为和冷起动工况对轻型车车载排放特性的影响[D].重庆大学.2018

[8]..Tantulum公司研发车载自动诊断设备可评估氮氧化物排放情况[J].汽车与新动力.2018

[9].郭威.满足国五车载测量法排放要求的重型商用车控制策略研究[J].装备制造技术.2017

[10].杨国栋.车载排放测试系统测量影响因素研究[J].汽车与配件.2017

标签:;  ;  ;  

车载排放论文-孙一龙,郭勇,王长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