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地重划区生态保育工法之初步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江前佰[1](2020)在《“农村再生计划”后中国台湾北部农村活化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在人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的今天,我国大量农村地区正面临着人口流失,耕地荒废等问题,乡村振兴迫在眉睫。我国台湾地区与内地情况相似,农村人口大量迁往六都,基于历史上的种种因素,于2010年出台了农村再生计划,鼓励村民自下而上进行社区更新。自农村再生计划实施以来,爆发了青年返乡的第三波热潮,许多农村重现活力。研究台湾农村再生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可以为我国广大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参考。2017年,我国台湾省农委会举行首届“金牌农村竞赛”来检验农村再生计划的第一阶段成果,北部地区的一些社区在该竞赛中脱颖而出。笔者前往我国台湾省的新竹县北埔乡南埔社区、新北市三芝区共荣暨安康社区和宜兰县员山乡内城社区进行实地调研,研究农村再生计划的具体实施情况。又通过对我国台湾省新竹市前溪社区、湖北省阳新县下屋村、安徽省亳州市余埠口村和贵州省桐梓县中关村的调研,对我国两岸村落形态、村庄环境、村民关系等进行对比,归纳总结出内地乡村建设中环境治理、产业提升、推广教育以及活化设计的相关经验。
靳兆腾[2](2020)在《中国乡村社区建设的长期经营策略初探 ——基于两岸乡村建设的典型案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尽管我国的乡村建设行动方兴未艾,但是比较缺乏从较长时间段视角出发去探索其背后的机制与设计问题的研究。不论在时间或者空间维度上,我国现已涌现的众多乡村设计实践都是散点式的存在,这类以点带动的乡村建设行动的弊端是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无法在乡村建设这一长期的历史任务中产生较好的化学反应。另外,建筑师在设计任务完成之后往往会撤出乡村的设计工作,这已发展为普遍的现象。建筑师为乡村所构画出的一时的畅想能否满足乡村的长期发展所需?为解决当下的诸多问题而开展的乡村设计实践能否为乡村未来的需求提供潜在的可能性?大兴土木之下的村落在塑造出一幅美丽的愿景之后,其未来又在何方?带着这一系列对于既有乡村建设行动的反思以及现在乡村热现象的警惕,本文开启了关于乡村长期经营策略的探索。本文系统梳理了我国乡村发展的历程,从长期经营的视角下,对两岸乡村建设现象进行了相关的实例分析与特征对比,深入发掘两岸乡村社区持续发展背后的逻辑动因、机制建构和具体路径,从而综合两岸在乡村长效性方面的治理优势,尝试建立我国乡村社区长期经营的概念框架和方法论述,促发传统乡村建设观念的革新以及对长期经营理念的探索与思考。全文按照“背景介绍——两岸乡村长期经营实例分析——两岸乡村长期经营实践特征比较——我国乡村社区长期经营的方法与模式——归纳总结”的结构框架分为五部分:绪论,阐述进行乡村长期经营研究的相关历史背景、理论基础以及价值意义,对乡村建设下的长期性概念进行了深入剖析,对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进行了明确界定。第一章,根据实地调研所获取的数据,介绍两岸乡村典型案例的基本信息,并对其经营概况和总体特征进行简要评述。第二章,确立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观点基调,从组织建构、长期乡建历程、行动差异和成效比较四个角度展开对比分析,以社区组织、城乡互动、政策导向、在地性、空间营造、跨领域等乡村社区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为切片,透视两岸乡村在长期经营上的实践特征。第三章,从空间专业者(建筑师)的视角解读乡村社区持续设计的特征与方法以及陪伴式经营现象,并尝试对我国乡村社区的长期经营模式以及理想行动路径进行归纳总结。结论、建议与反思,反思我国乡村建设传统观念的弊病,论述了乡村长期经营的现实意义以及前景展望。论文正文约82,000字,附图表170余张。
钟嘉伟[3](2019)在《铜陵西湖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修复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双修工作的开展,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在我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目前对于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修复设计理论研究及实践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主要问题是对于城市湿地保护与利用的平衡点无法很好的把握,缺乏从宏观到微观系统的生态修复设计策略的指导。本文以铜陵市西湖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修复设计为例,在对近年来国内外最新的城市湿地生态修复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进行了分析总结的基础上,结合生态修复相关基础理论的研究与运用,探讨了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修复的策略,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与成果总结如下:1、通过对景观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生态设计与海绵城市四项与城市湿地生态修复相关理论基础的研究,梳理出理论在实际修复设计中的运用方法,为生态修复策略提供科了科学的理论支撑。2、通过对国内外城市湿地生态修复的最新理论与实践成果的深入研究,归纳总结了湿地功能区划与城市职能间的衔接、雨水径流的生态净化与利用措施、生态游憩设施的建设与乡土生态景观的营造等值得借鉴的设计思路与方法。3、综合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成果,提出了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修复的四大策略:基于生态敏感性的功能分区与空间布局策略、基于场地特征的土方水系梳理策略、基于多层次的立体栖息生境营造策略与基于可持续性的游憩及服务设施建设策略,并阐述了四大策略在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修复设计中的运用方法与要点。4、对铜陵市西湖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修复项目进行现状调查与分析,结合研究得出的生态修复策略,对铜陵西湖城市湿地公园进行生态修复设计实践,通过项目实施效果验证设计策略的科学性,理论结合实际,为今后各地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修复设计项目的规划与建设提供思路与参考。
吴诗嫚,叶艳妹,林耀奔[4](2019)在《德国、日本、中国台湾地区多功能土地整治的经验与启示》文中提出实现土地的综合发展是土地整治事业的终极目标。采用文献研究、比较分析和系统分析方法分析德国、日本、中国台湾地区多功能土地整治的特点与经验,探求适应新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土地整治新路径。结果表明,德国注重景观与生态保护的综合性整治,日本重视居住空间与农业用地共生,中国台湾地区聚焦优化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条件。结合中国政策背景和土地基本国情,得出以下启示:应健全法律制度,实现土地整治的规范化管理;强化景观生态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改善农村"三生"条件,促进乡村振兴与发展;关注人的需要和公平正义,构建城乡等值的生活条件。
毕博,陈丹,汤树海,陈菁,毕利东[5](2018)在《灌溉渠道生态化设计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灌区硬质化渠道导致生物栖息环境退化和水陆生物通道阻隔的问题,主要从生态护坡技术、营造生境条件、构建生物通道等方面,总结分析了国内外关于灌溉渠道生态化设计的方法和实践.研究表明,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渠道材质自然化、表面多孔粗糙化、流况多样化、断面和地形多样化、植栽绿美化、生物通道与生态保育等方面,中国的相关研究与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在阐述生态型渠道概念与作用的基础上,归纳分析了生态衬砌形式、新型生态护坡材料和植被工程护坡等生态护坡技术,渠道坡面生态孔洞、渠底多样化和多孔质空间等生境条件构建方法,以及硬质护坡坡面生态改造和边坡植被生态修复等生物通道构建方法,并对其特点和适用性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提出了中国灌溉渠道生态化设计研究的热点问题和发展方向.
崔莉[6](2018)在《基于景观格局变化分析的沿海区域生态系统保护研究——以浙江沿海地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浙江沿海区域为例,基于CLUE模型,揭示了未来规划情景与生态保护情景下区域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显示两种情景下森林景观与湿地景观空间格局具有显着的差异特征,生态保护情景下森林与湿地景观的空间连续性和规模较规划情景下都具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在此基础上,利用生境质量指数对历史时期和两种情景下的生态系统健康进行了评价,并据此遴选了浙江沿海地区生态系统敏感区,识别出了生态系统健康水平下降区和生态系统健康潜在威胁区。最后,依据未来景观格局变化、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结果以及生态系统健康敏感区,提出了浙江沿海地区生态系统的保护体系和保护措施。
刘文泽,王敬,施昱年,蔡宗翰,王凯汐,郭若男[7](2018)在《台湾农村土地整治的模式特点及其借鉴意义》文中指出农村土地整治是解决三农问题、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我国台湾的农村土地整治被称之为"农村土地重划",一直以来作为台湾农业发展、农村环境改善、农民生活提高的主要方式,其政策演进与总体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该文采用文献梳理与对比研究的方法,分别从台湾农村土地整治的初期手段"农地重划"、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社区土地重划",到2000年之后的"农村再生"工作的历史、内涵等角度进行分析,总结其经验做法,从公众参与程度、对农民意愿的尊重、重划追求的综合效益等角度提出其对大陆农村土地整治的借鉴意义。
斯筱洁[8](2017)在《基于场地数据分析的湿地公园规划设计 ——以汉石桥湿地公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水资源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全球内60%的自然湿地正处于退化中,湿地退化已经成为八大生态危机之一。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数据上升为重要资源,风景园林行业也逐步引入更精确的量化分析来指导规划设计。在此研究背景下,本文以北京市汉石桥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GIS平台对SRTM数据中N40E116区块进行水文分析,划分流域及子流域,计算湿地涉及子流域面积,收集多年平均降水量,权重计算地表径流系数,推算湿地年获取水资源情况。结果发现,在理想情况下,每年获取水量为717.174万方,蒸发量高达2959.2万方,且汛期获水量占全年76.59%,淹没过渡期不明,核心场地无法保证其安全性,获水总量和时空分布情况不佳。通过高德指数平台采集的LBS数据,发现春季开园时期场地人均占地1500-3000平米,使用情况不佳。基于场地数据分析成果,规划通过动态水管理调蓄汛期旱期水资源,雨水净化再生和外来引水补水。设计后湿地公园提升水资源利用率、改善汛期淹没情况、提升场地使用率,是满足生态保护、休闲游憩、科普教学需要的一次规划设计。
曹振环,王金满,刘鹏,白中科[9](2016)在《采煤塌陷区农田整治规划设计技术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井工煤矿开采使大量土地沉陷,土壤结构和质量受到了极大破坏,尤其是对耕地的损毁,直接威胁到地区乃至国家的粮食安全,因此,探究采煤塌陷区农田整治规划设计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农田整治规划设计的研究较多,但结合采煤塌陷这一特殊背景的相关研究较少,此研究从田块的平面规划设计、田坎的稳定性分析、灌排工程的规划设计以及多技术支持下的农田整治规划设计4个角度出发,系统梳理了采煤塌陷区农田整治规划设计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采煤塌陷区农田整治规划设计深入研究的方向:1)加强基于地上修复与地下开采相结合的田块规划设计;2)开展丘陵山区抗塌陷的田坎设计;3)系统研究基于塌陷前后岩土参数差异性的防塌性措施;4)完善三维技术下的农田整治规划设计。
蔡朕[10](2014)在《西南丘陵山区生态化土地整治规划设计研究 ——以重庆市涪陵区义和镇朱砂村土地整治项目为例》文中提出目前,我国的土地整治事业正处于综合发展阶段,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各地开展的土地整治项目过多注重增加耕地面积和提高生产条件的便利性,对生态景观设计考虑甚少,忽略了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土地整治的生态效益。西南地区作为全国众多大江大河流域的生态屏障,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受到自身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社会经济条件以及民族习惯等因素的影响,造成西南丘陵山区自然生态灾害频发,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因此,对西南丘陵山区项目区的生态化土地整治规划设计研究,对于促进西南丘陵山区国土资源合理利用,改善其生态环境,缓解人地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重庆市涪陵区义和镇朱砂村土地整治项目为例,研究区域的基本现状特征为:研究区涉及一个行政村6个社,总面积为399.26hm2,项目实施规模为371.99hm2:研究区地处长江北岸,地貌以浅丘和中丘为主,海拔介于176m~267m之间;2012年,研究区总人口2543人,农民人均年收入为5987元,粮食总产量达到3636.39t。在对研究区遥感影像图、数字高程模型、土地利用现状矢量数据和土地统计台账等现状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以及对研究区进行实地踏勘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原理、方法与技术,分析研究区景观格局特征,并对研究区进行生态功能分区,分析各功能区的生态环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景观异质性较高,土地利用类型多样,但整体景观较为破碎且景观连通性较差。耕地斑块和林地斑块在景观中处于优势地位,且斑块密度较小,分布较为集中。可将研究区划分为农业生产区和生态涵养区,其生态环境特征分别为:(1)农业生产区的生态服务价值总量为167.04万元,主要承担研究区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功能,但其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农业生产环境和居民生活环境不佳,故其生物生产功能和文化娱乐功能有待改善;(2)生态涵养区的生态服务价值总量为304.41万元,主要承担研究区农业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区内动植物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较好,自然生态环境较为优越,是维系研究区农业生态系统健康与稳定的生态屏障。根据研究区的整体景观格局和各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与优势,将研究区生态化土地整治的目标制定为:(1)改善研究区景观格局,构建研究区的生态安全格局;(2)改善农业生产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生产环境,满足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目标;(3)改善农业生产区的居民生活环境,实现村容整洁;(4)保护生态涵养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保障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将研究区生态化整治的原则总结为因地制宜、尊重自然规律、最小干扰、人地关系协调和整体性等5大原则。在目标和原则的支撑下,将研究区生态化土地整治内容划分为总体规划布局和工程规划设计两大方面。根据常规土地整治的工程分类标准和研究区生态化土地整治工程的建设内容,将研究区生态化土地整治工程类型划分为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和景观美化与生态防护工程。研究区生态化土地整治规划设计的总体思路在对生态涵养区进行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对农业生产区进行生态建设。研究区生态化土地整治总体规划布局的主要内容是构建以“生态源—生态斑块—生态廊道”为模式的研究区生态网络安全格局。即将生态涵养区全域和在农业生产区中呈较大规模且集中分布的林地、园地和可作为灌溉水源的坑塘水面划定为“生态源”,实施生态保护;将农业生产区内集中连片、具有较高提升潜力的22.17hm2旱地地块和1.12hm2的农民新村划定为“农田生态斑块”和“村庄生态斑块”,进行生态建设;在“生态斑块”和一般耕作区内部以及其与“生态源”和居民点之间规划设计9879m“沟渠生态廊道”和9262m“田间道路生态廊道”,构建廊道网络。研究区生态化土地整治工程规划设计是根据土地整治的生态化规划设计原则和方法,按照研究区生态化土地整治的总体规划布局,在保护“生态源”区域的基础上,对总体规划布局所划定的“生态斑块”和“生态廊道”进行具体的工程布局设计。生态化土地平整工程是对“农田生态斑块”在最大程度避免对土壤结构和质地造成破坏的前提下,进行田块归并,并整形修筑萓草生物田坎。生态化灌溉与排水工程是应用生态梯步、营造自然水流环境、增加绿化面积等生态保育设计技术,在各“农业生态斑块”和其他一般耕作区内部布局设计浆砌砖灌溉渠和浆砌卵石排水沟。生态化田间道路工程是采用泥结碎石材料和应用“生态涵管”、增加绿化面积等生态化措施,在各农业生产区内部布局设计田间道和生产路。实施景观美化与生态防护工程是在“村庄生态斑块”栽种观赏植物和布设休憩设施,并在4处不稳定坡体修筑生态袋护坡。
二、农地重划区生态保育工法之初步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地重划区生态保育工法之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农村再生计划”后中国台湾北部农村活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内地农村的衰败与人口流失 |
1.1.2 农村再生助台湾农村焕新生 |
1.2 关于乡村活化的研究与实践成果 |
1.2.1 国内的研究 |
1.2.2 国外的研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对象和内容 |
1.4.1 金牌农村竞赛 |
1.4.2 农村调研 |
1.5 研究方法 |
1.6 论文提纲及结构框架 |
第二章 中国台湾农村发展及农村再生计划的诞生 |
2.1 各历史时期台湾农村的发展 |
2.2 战后中国台湾农村的变迁 |
2.3 台湾关于农村建设的政策及活化体系 |
2.4 中国台湾地区划分及农村分布 |
2.5 农村再生计划与农村再生条例 |
2.5.1 农村再生计划提出和实施 |
2.5.2 农村再生条例的内容 |
2.5.3 农村再生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
2.5.4 农村再生计划整体愿景和区域目标 |
2.5.5 农村再生执行策略和总体营造发展概念 |
2.5.6 农村再生计划现阶段成果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台湾北部农村再生社区 |
3.1 客家黄金水乡——新竹北埔乡南埔社区 |
3.1.1 社区基本资料 |
3.1.2 再生计划前社区状况 |
3.1.3 农村再生计划 |
3.1.4 农村活化方式及社区现状 |
3.1.5 社区的管理与维护 |
3.1.6 南埔社区活化成果及现状总结 |
3.2 跨区域开发——新北三芝区共荣暨安康社区 |
3.2.1 社区基本资料 |
3.2.2 再生计划前社区状况 |
3.2.3 农村再生计划 |
3.2.4 农村活化方式及社区现状 |
3.2.5 社区活化成果总结 |
3.3 铁牛力阿卡——宜兰县员山乡内城社区 |
3.3.1 社区基本资料 |
3.3.2 再生计划前社区状况 |
3.3.3 农村再生计划 |
3.3.4 农村活化方式 |
3.3.5 社区活化成果总结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两岸农村活化设计比较研究 |
4.1 台湾地区未参与农村再生计划的农村 |
4.1.1 普通农村——新竹市前溪社区 |
4.1.2 艺术村——芝柏山庄和牧蜂农庄 |
4.2 内地普通农村 |
4.2.1 文明村——湖北省阳新县下屋村 |
4.2.2 普通农村——安徽省亳州市余埠口村 |
4.3 美丽乡村示范村——贵州省桐梓县中关村 |
4.3.1 农村基本概况 |
4.3.2 农村改造及现状 |
4.3.3 对该村现状的思考 |
4.4 中国台湾与内地农村对比研究 |
4.4.1 农村行政结构对比 |
4.4.2 村落布局对比 |
4.4.3 建筑样式对比 |
4.4.4 农民收入对比 |
4.4.5 农村环境对比 |
4.4.6 农村青年就业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农村再生计划”台湾北部农村活化经验 |
5.1 计划为导向 |
5.2 培根为基础 |
5.1.1 何为培根计划 |
5.1.2 培根学习与结业 |
5.1.3 培根计划分区与培训团队 |
5.1.4 培根计划的参与度 |
5.3 自下而上,多方参与 |
5.3.1 村民自发参与 |
5.3.2 专业人士的参与 |
5.4 设计理念与建设手段 |
5.4.1 里山里海和永续发展理念 |
5.4.2 雇工购料为手段 |
5.4.3 传统文化和技术的传承 |
5.5 农村社区中的活化设计 |
5.5.1 道路与步道系统的活化设计 |
5.5.2 公共空间和建筑的设计更新 |
5.6 社区的管理与维护 |
5.7 农村活化评价指标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我国台湾北部地区“农村再生计划”活化再生的内容 |
6.2 我国内地农村活化现状 |
6.3 对乡村振兴的启示 |
6.4 研究不足 |
6.5 对未来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 B:部分农村总图 |
附录 C:图表索引 |
(2)中国乡村社区建设的长期经营策略初探 ——基于两岸乡村建设的典型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课题背景 |
0.1.1.选题缘起 |
0.1.2.乡建历程与现状 |
0.2.研究内容 |
0.2.1.乡村长期经营的涵义 |
0.2.2.乡村建设长期性的四个层面 |
0.2.3.乡建行动持续性缺乏的反思 |
0.3.国内外相关理论综述 |
0.3.1.国内乡村建设理论 |
0.3.2.国外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 |
0.3.3.乡土聚落及交叉学科理论 |
0.3.4.关于长期经营的相关论述 |
0.4.研究动机与目的 |
0.4.1.引入台湾乡村建设的先进经验 |
0.4.2.寻求应对复杂现实环境下的乡村长期经营策略 |
0.4.3.建立乡村长期经营机制的价值 |
0.5.研究方法 |
0.5.1.文献回顾法 |
0.5.2.个案研究 |
0.5.3.田野调查 |
0.5.4.对比分析 |
0.6.研究框架 |
第一章 两岸乡村长期经营实例分析 |
1.1.两岸乡村社区的长期经营实践发展 |
1.2.台湾地区乡村型社区长期营建实例分析 |
1.2.1.艺术造村的土沟社区 |
1.2.2.经济自立的仕安社区 |
1.2.3.文化发掘的无米乐社区 |
1.2.4.工艺创作的板头社区 |
1.2.5.跨域整合的桃米社区 |
1.3.大陆地区乡村长期营建实例分析 |
1.3.1.遗产保护为核心的云南沙溪古镇 |
1.3.2.老屋拯救带动的浙江松阳四都乡 |
第二章 两岸乡村长期经营实践特征比较 |
2.1.自下而上主导的台湾乡村社区营造 |
2.1.1.台湾乡村社区长期经营概况描述 |
2.1.2.台湾乡村社区营造的的组织基础与行动历程 |
2.1.3.台湾乡村社区长期经营特点分析 |
2.2.自上而下主导的大陆地区乡村建设 |
2.2.1.大陆地区乡村社区长期经营概况描述 |
2.2.2.大陆地区乡村社区的组织基础与行动历程 |
2.2.3.大陆地区乡村社区长期经营特点分析 |
2.3.两岸乡村长期经营行动差异与成效分析 |
2.3.1.乡村持续治理的参与力量 |
2.3.2.行动的成效差异与持续潜力 |
2.3.3.台湾地区乡村型社区营造模式对内地乡村建设的启发 |
第三章 我国乡村社区长期经营的方法与模式 |
3.1.空间专业者的长期陪伴现象与作用 |
3.1.1.两岸建筑师群体的长期陪伴现象 |
3.1.2.空间专业者与社区关系的建立方式 |
3.1.3.空间专业者长期陪伴的意义与价值 |
3.2.乡村社区持续性设计的特点与方法 |
3.2.1.乡村持续性设计的特点 |
3.2.2.乡村持续性设计的方法 |
3.3.乡村长期经营的模式总结与策略分析 |
3.3.1.社区长期经营体系建构的价值与意义 |
3.3.2.长期经营体系的动力支撑 |
3.3.3.长期经营的指导策略与操作方法 |
结论、建议与反思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外文译着 |
中文着作 |
期刊文献 |
参考学位论文 |
图片索引 |
附录:两岸乡村建设访谈及调研札记汇总 |
作者简介 |
(3)铜陵西湖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修复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相关概念释义 |
1.1.1 湿地 |
1.1.2 城市湿地 |
1.1.3 城市湿地公园 |
1.1.4 生态修复 |
1.2 国内外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
1.2.1 国外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修复研究动态 |
1.2.2 国内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修复研究动态 |
2 引言 |
2.1 研究背景 |
2.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2.1 研究目的 |
2.2.2 研究意义 |
2.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2.3.1 研究内容 |
2.3.2 研究的方法 |
2.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3 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修复设计相关理论基础及运用方式 |
3.1 景观生态学理论 |
3.1.1 理论内容概述及分析 |
3.1.2 运用方式的探究 |
3.2 恢复生态学理论 |
3.2.1 理论内容概述及分析 |
3.2.2 运用方式的探究 |
3.3 生态设计理论 |
3.3.1 理论内容概述及分析 |
3.3.2 运用方式的探究 |
3.4 海绵城市理论 |
3.4.1 理论内容概述及分析 |
3.4.2 运用方式的探究 |
3.5 本章小结 |
4 国内外实践案例研究 |
4.1 国外实践案例研究 |
4.1.1 美国巴吞鲁日湖区总体规划 |
4.1.2 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 |
4.2 国内实践案例研究 |
4.2.1 微山湖湿地公园 |
4.2.2 衢州鹿鸣公园 |
4.3 本章小结 |
5 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修复设计策略研究 |
5.1 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修复设计原则 |
5.1.1 生态优先原则 |
5.1.2 因地制宜原则 |
5.1.3 协调发展原则 |
5.2 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修复设计的目标 |
5.2.1 修复湿地生境 |
5.2.2 衔接城市职能 |
5.3 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修复设计的层次与内容 |
5.3.1 宏观层次——功能分区及空间布局 |
5.3.2 中观层次——土方水系的梳理与栖息生境的营造 |
5.3.3 微观层次——游憩及服务设施建设 |
5.4 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修复设计策略 |
5.4.1 基于生态敏感性的功能分区及空间布局策略 |
5.4.2 基于场地特性的土方水系梳理策略 |
5.4.3 基于多层次的立体栖息生境营造策略 |
5.4.4 基于可持续性的游憩及服务设施建设策略 |
5.5 本章小结 |
6 铜陵市西湖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修复设计实践 |
6.1 项目背景 |
6.1.1 研究区背概况 |
6.1.2 前期调研及问题分析 |
6.2 设计原则,目标及思路 |
6.2.1 设计原则 |
6.2.2 设计目标 |
6.2.3 设计思路 |
6.3 结合生态修复策略系统实施建设 |
6.3.1 功能分区布局——统筹资源分布,分区开发保护 |
6.3.2 土方水系梳理——保留场地肌理,加以改造利用 |
6.3.3 栖息生境营造——恢复栖息场所,营造多样景观 |
6.3.4 游憩设施建设——绿色基础设施,降低环境影响 |
6.4 项目修复效果 |
6.4.1 湿地生境恢复 |
6.4.2 湿地物种丰富度增加 |
6.4.3 湿地的观赏与游憩价值提高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讨论 |
7.1 结论 |
7.2 讨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4)德国、日本、中国台湾地区多功能土地整治的经验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土地整治的发展历程 |
二、德国、日本、中国台湾地区多功能土地整治的特点和经验 |
1. 德国多功能土地整理的特点和经验 |
2. 日本多功能土地整理的特点和经验 |
3. 中国台湾地区多功能土地重划的特点和经验 |
三、德国、日本、中国台湾地区多功能土地整治的启示和中国探索 |
(5)灌溉渠道生态化设计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生态型渠道的概念和作用 |
1.1 生态型渠道的概念与演进 |
1.2 生态型渠道的生态环境功能 |
2 灌溉渠道生态护坡技术 |
2.1 生态衬砌形式 |
2.2 新型生态护坡材料 |
2.3 植被工程护坡 |
3 灌溉渠道生境条件构建 |
3.1 渠道坡面生态孔洞 |
3.2 渠底多样化和多孔质空间 |
4 灌溉渠道生物通道构建 |
4.1 硬质护坡坡面生态改造 |
4.2 边坡植被生态修复 |
5 结语 |
(6)基于景观格局变化分析的沿海区域生态系统保护研究——以浙江沿海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综述 |
三、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区概况 |
(二) 基础资料 |
(三) 模型与方法 |
1. CLUCE模型 |
2. 生境质量指数 |
3. 生态系统健康敏感区识别方法 |
四、未来景观格局情景模拟与分析 |
(一) 景观格局变化驱动力分析 |
1. 景观格局变化驱动因子 |
2. 逻辑斯蒂回归模型估计 |
(二) 情景设计与景观变化需求 |
1. 未来情景设计 |
2. 未来景观变化需求 |
(三) 未来景观格局变化模拟 |
1. 未来森林景观格局变化 |
2. 未来湿地景观格局变化 |
3. 未来其他景观格局变化 |
五、生态系统健康敏感区识别 |
(一)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
1. 历史时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
2. 规划情景下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
3. 生态保护情景下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
(二) 浙江沿海地区生态系统健康敏感区识别 |
1. 规划情景生态系统健康敏感区 |
2. 生态保护情景生态系统健康敏感区 |
六、生态系统保护体系与保护措施 |
(一) 生态体系 |
(二) 技术措施 |
(三) 保障措施 |
七、结论与展望 |
(一) 结论 |
(二) 展望 |
(7)台湾农村土地整治的模式特点及其借鉴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台湾农村土地整治的内涵和目标 |
1.1 农地重划 |
1.2 农村社区土地重划 |
1.3“农村再生”工作 |
1.3.1 社区总体营造 |
1.3.2“富丽农渔村”计划 |
1.3.3 农村再生计划 |
2 台湾农村土地整治的借鉴意义 |
2.1 完备的制度保障 |
2.2 系统的农民培训 |
2.3 合理的资金和利益分配机制 |
2.4 高效的分级管理模式 |
2.5 注重提高综合效益 |
3 结语 |
(8)基于场地数据分析的湿地公园规划设计 ——以汉石桥湿地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研究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1.1 水资源现状严峻 |
1.1.2 自然湿地不断退化 |
1.1.3 数据分析的时代浪潮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图 |
1.5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点 |
1.5.1 数据分析的应用 |
1.5.2 应对水资源时代主题 |
1.5.3 设计成果可供反馈与验证 |
2 湿地与湿地公园研究 |
2.1 相关定义解析 |
2.1.1 湿地 |
2.1.2 湿地公园 |
2.2 湿地的分类 |
2.2.1 国外湿地分类系统 |
2.2.2 国内湿地分类系统 |
2.3 湿地保护政策 |
2.3.1 国外湿地保护政策 |
2.3.2 国内湿地保护政策 |
2.4 湿地公园类型 |
2.4.1 按湿地公园形成过程分类 |
2.4.2 按公园内湿地类型分类 |
2.5 湿地公园建设的意义与其价值 |
2.5.1 履行《湿地公约》和推行湿地保护 |
2.5.2 生物多样性保育与栖息地保护 |
2.5.3 区域水环境提升 |
2.5.4 提供科普游憩,拉动旅游资源 |
2.5.5 湿地科研学术基地 |
2.6 湿地公园规划基本理论 |
2.6.1 生态学理论 |
2.6.2 生态承载力理论 |
2.6.3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
2.6.4 生态基础设施理论 |
2.6.5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7 湿地公园规划原则 |
2.7.1 公园选址三要素原则 |
2.7.2 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优先原则 |
2.7.3 生态主题与历史文化展现原则 |
2.8 湿地公园国内外建设现状 |
2.8.1 国外湿地公园建设概况 |
2.8.2 国内湿地公园建设概况 |
2.9 本章小结 |
3 数据发展现状及应用研究 |
3.1 相关定义解析 |
3.1.1 传统数据 |
3.1.2 新型数据 |
3.2 新型数据发展进程与现状 |
3.3 数据在风景园林行业的应用 |
3.4 选用数据类型概述 |
3.4.1 DEM格网数字高程模型 |
3.4.2 LBS空间位置服务 |
3.5 本章小结 |
4 案例分析评价 |
4.1 天津蓟县于桥水库河口湿地 |
4.1.1 项目背景 |
4.1.2 规划目标 |
4.1.3 方案设计亮点 |
4.1.4 案例借鉴意义 |
4.2 鳌鼓湿地森林公园 |
4.2.1 项目背景 |
4.2.2 规划方案 |
4.2.3 方案设计亮点 |
4.2.4 案例借鉴意义 |
4.3 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 |
4.3.1 项目背景 |
4.3.2 规划方案 |
4.3.3 方案设计亮点 |
4.3.4 案例借鉴意义 |
4.4 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 |
4.4.1 项目背景 |
4.4.2 规划方案 |
4.4.3 方案设计亮点 |
4.4.4 案例借鉴意义 |
4.5 山东安丘拥翠湖国家湿地公园 |
4.5.1 项目背景 |
4.5.2 规划方案 |
4.5.3 方案设计亮点 |
4.5.4 案例借鉴意义 |
4.6 本章小结 |
5 北京汉石桥湿地公园规划设计 |
5.1 基本情况概述 |
5.1.1 交通区位分析 |
5.1.2 自然地理概况 |
5.1.3 人文资源概况 |
5.1.4 土地利用现状 |
5.2 基于大数据的场地现状分析 |
5.2.1 选用数据种类与数据源 |
5.2.2 保护区水文分析 |
5.2.3 保护区内水资源规划建议 |
5.2.4 现状场地地理数据分析 |
5.2.5 场地地形改造建议 |
5.2.6 现状场地到访分析(淡季) |
5.2.7 人群活动规划建议 |
5.3 规划总论 |
5.3.1 湿地公园定位 |
5.3.2 规划依据 |
5.3.3 规划原则 |
5.3.4 规划目标 |
5.4 总体布局及功能分区 |
5.4.1 总体布局 |
5.4.2 功能分区 |
5.4.3 高程设计与淹没反馈 |
5.4.4 交通规划 |
5.4.5 种植规划 |
5.5 专项策略 |
5.5.1 生态保护策略 |
5.5.2 水资源调配策略 |
5.5.3 科普宣教策略 |
5.5.4 游览体验策略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附件 |
(9)采煤塌陷区农田整治规划设计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采煤塌陷区田块的平面规划设计 |
1.1 塌陷区典型田块的规划设计 |
1.1.1 基于田块基本要素的设计 |
1.1.2 田块的优化设计 |
1.2 抗塌陷田块的规划设计 |
2 采煤塌陷区田坎稳定性的规划设计 |
2.1 坎高、侧坡对田坎稳定性的影响 |
2.2 材质对田坎稳定性的影响 |
3 采煤塌陷区灌排工程的规划设计 |
3.1 沟渠的生态化设计 |
3.2 灌溉管网的优化设计 |
4 采煤塌陷区多技术支持下的农田整治规划设计 |
5 研究展望 |
(10)西南丘陵山区生态化土地整治规划设计研究 ——以重庆市涪陵区义和镇朱砂村土地整治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主要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动态 |
2.2 国内研究动态 |
2.3 国内研究成果的主要贡献和不足 |
第3章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
3.1 相关概念 |
3.2 基础理论 |
第4章 研究区概况 |
4.1 地理位置 |
4.2 自然条件 |
4.3 社会经济条件 |
4.4 土地利用状况 |
4.5 基础设施条件 |
第5章 景观格局和生态环境分析 |
5.1 景观格局分析 |
5.2 生态环境分析 |
第6章 生态化土地整治目标、原则、内容 |
6.1 生态化土地整治的目标 |
6.2 生态化土地整治的原则 |
6.3 生态化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内容 |
第7章 生态化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方案 |
7.1 总体规划布局 |
7.2 工程规划设计 |
第8章 结论和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农地重划区生态保育工法之初步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再生计划”后中国台湾北部农村活化设计研究[D]. 江前佰.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2]中国乡村社区建设的长期经营策略初探 ——基于两岸乡村建设的典型案例分析[D]. 靳兆腾. 东南大学, 2020(01)
- [3]铜陵西湖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修复设计研究[D]. 钟嘉伟.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4]德国、日本、中国台湾地区多功能土地整治的经验与启示[J]. 吴诗嫚,叶艳妹,林耀奔.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3)
- [5]灌溉渠道生态化设计研究进展[J]. 毕博,陈丹,汤树海,陈菁,毕利东.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2018(08)
- [6]基于景观格局变化分析的沿海区域生态系统保护研究——以浙江沿海地区为例[J]. 崔莉. 管理世界, 2018(06)
- [7]台湾农村土地整治的模式特点及其借鉴意义[J]. 刘文泽,王敬,施昱年,蔡宗翰,王凯汐,郭若男. 台湾农业探索, 2018(02)
- [8]基于场地数据分析的湿地公园规划设计 ——以汉石桥湿地公园为例[D]. 斯筱洁.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9]采煤塌陷区农田整治规划设计技术的研究进展[J]. 曹振环,王金满,刘鹏,白中科.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6(04)
- [10]西南丘陵山区生态化土地整治规划设计研究 ——以重庆市涪陵区义和镇朱砂村土地整治项目为例[D]. 蔡朕. 西南大学, 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