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业电影论文-许国惠

香港商业电影论文-许国惠

导读:本文包含了香港商业电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冷战”,香港左派,戏曲电影,海报

香港商业电影论文文献综述

许国惠[1](2016)在《商业与政治:“冷战”时期香港左派对新中国戏曲电影海报的再创造》一文中研究指出"冷战"时期内地先后有数十部戏曲电影出口到香港。当时在港发行内地影片的南方影业有限公司尽管设有美术主任,却同时付钱给一家私人广告公司为其制作海报。为利用明星效应、吸引观众,左派电影公司的绝大部分海报都力求"逼真",与其他本地商业电影公司无异。本文认为,这些商业行为只是表象,是达到政治目的的手段,它可以帮左派避开港英政府的审查,最终目的是宣传爱国,即爱社会主义新中国。(本文来源于《当代电影》期刊2016年07期)

韩雪[2](2015)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香港电影:分立格局下的商业延续与文化传承》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分立格局的影响:"左""右"阵营的分化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结束了动荡和战乱的年代,开始满怀希望地迎接新生活、新政权以及一个全新的中国。新中国,作为特定历史语境下的一个专有名词,一方面体现出苦难之后"一个民族渴望新生的信念和期盼"[1],另一方面却又表达出"分立"的中国概念。"新中国电影"也就指代排除了香港和台湾后的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电影,于是,两岸叁地政治上的分立就直接影响了1950年代开始的中国电影分立发展的生态。在1950年代的香港影坛,最重要的、最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种影响的事(本文来源于《电影评介》期刊2015年23期)

于谦[3](2015)在《商业语境下香港文艺电影发展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香港电影的发展与中国电影的发展时间是一致的,但是香港电影的发展却能独辟蹊径,发展出一条在全球电影市场上都为之一撼的道路,被誉为“东方好莱坞”。香港电影一直以来就有着文艺电影的传统,历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佳影片有17部都是文艺电影,所以香港电影的发展是既有商业电影又有文艺电影,并不是大众认知的香港电影是商业类型片的天下。香港文艺电影的含义宽泛,现今它有着多种亚类型为其的分支,但是文艺电影最早的称呼来源是1950年代流行的“文艺小说”改编电影的这类影片的称呼。香港文艺电影的发展形成过程中,经历了“左”“右”格局和自由发展两个时期,为香港文艺电影美学样式的成形奠定了基础。在1970年代,嘉禾电影公司的“卫星制”制片模式,开创了港片的繁荣时期,各种电影类型层出不穷。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发展对香港文艺电影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一环,它给香港电影加入了人文关注与社会写实两大文艺片特色,给当下的文艺电影补充了人文内涵。在1980年代,香港电影开始出现复合类型的影片,商业电影与文艺电影开始出现交融的迹象,具体表现为商业电影文艺化、文艺电影商业化,这给香港电影的发展又带来新的方向。随着香港经济出现低迷,香港电影人开始了“北上”合拍电影的风潮,为香港电影与内地电影合作制片打开了大门,另外CEPA的出台,对香港电影产生较好地促进作用。作为香港文艺电影导演的代表人物,许鞍华、王家卫、关锦鹏等人对文艺电影有着不同的电影作者创作风格。在两岸叁地电影开始汇聚成华语电影这个大概念的时候,我们的电影受众对待香港文艺电影仍然是有着较好的接受度,现在的香港文艺电影所具有的愈加强烈的人文关怀、电影作者的后现代意识、对于不同情感的包容书写,商业类型元素的调节,令香港电影生成了一个艺术与商业互文的文艺电影,也令商业电影开始运用思辨元素。(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5-06-01)

李淑娴[4](2015)在《香港电影的竹与珠——浅析80年代以来香港文艺电影与商业电影》一文中研究指出香港电影历史悠久,由于它特殊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造就了它与中国其他地区迥异的电影艺术风格,使之独树一帜。曾经的香港电影无论从制作水平还是票房成绩都可和好莱坞电影相媲美。层出不穷的优秀导演以及优秀影片使得香港电影在中国甚至世界上都占有一席之地。成功的商业运营模式和深厚的艺术创作风格,值得后来的电影人认真仔细的学习。通过对香港不同风格电影的深入分析,可以提高我们对同类电影的把握,吸取他们精华的东西用到自己的电影创作中。(本文来源于《艺术科技》期刊2015年04期)

索亚斌[5](2010)在《香港电影:商业美学的分化与回归》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内地,很多和我年龄相仿的香港电影研究者,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都曾有过类似的青春经历,在设备简陋、空气混浊的录像厅里观看过大量香港电影。这一阶段也正值香港电影处于"黄金十年"的辉煌时期,其商业美学特征逐渐明晰确立,众多充满了创造(本文来源于《当代电影》期刊2010年11期)

张燕[6](2010)在《冷战背景下香港左派电影的艺术建构和商业运作》一文中研究指出在20世纪中期的冷战背景下,香港左派电影以"长城"、"凤凰"、"新联"为主力,全面开拓进步电影格局。当时面对右派电影、"绿背"阵营以及英殖民当局政治审查等现实状况,左派电影"在夹缝中求生存",实现了一种杂糅香港意识和中国认同的银幕文化体系。香港左派电影必须面对商业环境和香港生存,不仅形成了社会写实、伦理写作和家国同构为主导的艺术建构格局,而且在创作、制片、发行、放映等方面自觉遵循商业化运作模式。(本文来源于《当代电影》期刊2010年04期)

杨静[7](2009)在《香港商业电影的审美文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香港素有东方好莱坞之称。几十年来所制作的影片数量,几乎超越了西方国家;电影数量的输出仅仅次于美国。与内地和台湾电影相比较,香港率先汲取了好莱坞电影工业的长处,告别了“小作坊”式的生产模式,获得了宝贵的电影产业化经验,发展了适合大众娱乐消费的电影新形式。香港商业电影作为电影史上的一个成功典范,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多方面的关注。香港商业电影的成长有自身特殊的文化背景。作为殖民发展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的国际商业大都市,香港电影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商业气息,以商业利益为目的。它不仅具备商业电影的一般性,如类型化、明星制等;同时,也保留了自身传统文化内涵使香港商业电影呈现出独特的审美文化研究价值。本文试以武侠片和喜剧片为依据,来分析香港商业电影发展概述以及审美文化特征。论文主要分为叁章。第一章简述了香港商业电影发展概述。第二章分析了香港商业电影的审美视域。第叁章对香港商业电影中的部分成功范例进行简略分析。(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09-04-30)

付淳[8](2008)在《在艺术与商业间求取平衡》一文中研究指出香港商业电影不仅获取了巨额的商业利润,也开创了不少新的艺术手法,而徐克作为香港商业电影的代表之一,一直在商业和艺术之间寻求某种平衡,在两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也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本文采用个案分析法和比较法,把徐克放在整个香港新浪潮电影和商业电影的背景下研究其影片的风格特征,即独具一格的改编艺术、以独特的视角刻画人物形象、匠心独运的电影符号美学、求新多变的主题。本文的立足点是从徐克电影看香港商业电影的艺术特征,因此第叁章重点分析徐克电影在香港商业电影中的地位以及香港商业电影的总体特征,使徐克电影与香港商业电影相互映照。最后从现实角度分析香港商业电影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指出与国语电影互汇互融及采用国际化、全球化的路线才是香港商业电影的出路。(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08-11-01)

张新英[9](2006)在《王晶:香港商业电影的集大成者》一文中研究指出香港电影具有良好的文化生态和结构,不仅在亚洲电影业鳌头独占,而且在全球电影业中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多种文化声音的交融、碰撞与并存,人文关怀与商业诉求的齐头并进,艺术探索的先锋态势与类型衍生的巨大能量,欲言又止的文化身份与立足草根的创作姿态,成为香港电影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特征。近年来,内地电影产业问题成为理论界和业界的瞩目焦点,与之相对应的是,香港电影同时也在寻求艺术与商业平衡协调的良性运作机制。对香港电影进行观察研究,可以为国产电影的发展策略提供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思考。本期“香港电影研究”专栏,将以王晶、陈果两位导演的个案研究和香港武侠影视剧的类型分析为选题进行探讨,以期为香港电影以及中国电影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进行探索和思考。(本文来源于《枣庄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3期)

陈林侠[10](2004)在《从启蒙理性、寓言化到商业叙事——对大陆、台湾、香港电影中风俗叙事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8 0年代以来 ,大陆电影出现了历史化、风俗化的倾向 ,强调与现实的时空差距与断裂。这并非偶然之事 ,一方面 ,现实生活的缺场是启蒙理性的当代嬗变 ;另一方面 ,体制化的现实已丧失了叙事的可能。与之相反 ,以侯孝贤、蔡明亮为代表强调成长与现代性的台湾电影对此却显得平静如水。对专注考察人类精神状态的导演来说 ,风俗成了文化“圈地运动”的重要工具 ,虚构风俗设立的寓言世界直接映照了抽象的生存本质。在以香港电影为代表的商业叙事中 ,风俗则出现了艺术想象与叙事功能的双重僵化。民俗或被低俗化或走向了习以为常的错误认知 ,这显然值得我们注意。(本文来源于《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期刊2004年03期)

香港商业电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一、分立格局的影响:"左""右"阵营的分化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结束了动荡和战乱的年代,开始满怀希望地迎接新生活、新政权以及一个全新的中国。新中国,作为特定历史语境下的一个专有名词,一方面体现出苦难之后"一个民族渴望新生的信念和期盼"[1],另一方面却又表达出"分立"的中国概念。"新中国电影"也就指代排除了香港和台湾后的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电影,于是,两岸叁地政治上的分立就直接影响了1950年代开始的中国电影分立发展的生态。在1950年代的香港影坛,最重要的、最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种影响的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香港商业电影论文参考文献

[1].许国惠.商业与政治:“冷战”时期香港左派对新中国戏曲电影海报的再创造[J].当代电影.2016

[2].韩雪.20世纪50年代初的香港电影:分立格局下的商业延续与文化传承[J].电影评介.2015

[3].于谦.商业语境下香港文艺电影发展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5

[4].李淑娴.香港电影的竹与珠——浅析80年代以来香港文艺电影与商业电影[J].艺术科技.2015

[5].索亚斌.香港电影:商业美学的分化与回归[J].当代电影.2010

[6].张燕.冷战背景下香港左派电影的艺术建构和商业运作[J].当代电影.2010

[7].杨静.香港商业电影的审美文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

[8].付淳.在艺术与商业间求取平衡[D].南昌大学.2008

[9].张新英.王晶:香港商业电影的集大成者[J].枣庄学院学报.2006

[10].陈林侠.从启蒙理性、寓言化到商业叙事——对大陆、台湾、香港电影中风俗叙事的比较研究[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4

标签:;  ;  ;  ;  

香港商业电影论文-许国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