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女粉丝论文-张立立

超女粉丝论文-张立立

导读:本文包含了超女粉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身份认同,隐喻,身份认同叁阶段,粉丝转喻命名方式

超女粉丝论文文献综述

张立立[1](2010)在《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超女粉丝团名称和成员身份认同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命名和身份认同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身份认同研究的一部分。耐尔森福特(Nelson Foote,主张符号互动论在身份认同中起到重要作用)认为,身份认同是一个过程,是通过命名(naming)来进行的,认同的概念是有关自我的产物。但近年来,命名和身份认同的研究一直不是国内身份认同研究的重点。近年来,随着湖南卫视“超级女生”节目的热播,“超级女生”粉丝团相继成立。与以往普通的粉丝活动有所不同,这些超女粉丝团有着别具特色的粉丝团名称,粉丝团的集体活动也较以往粉丝自发的粉丝活动声势更为浩大,更为高效。目前,在中国国内,超女粉丝团名称引起了不少语言学学者的关注,他们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是迄今为止,尚未有学者将粉丝团名称和粉丝团团员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详细系统的研究。本文则基于身份认同和隐喻学的理论框架,结合作者对粉丝团名称构成和粉丝团隐转喻命名方式的分类,概括和总结了粉丝团名称在粉丝团成员建立粉丝团身份认同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以及粉丝名称和超女之间存在的隐喻关系,提出了本文的猜想:粉丝团名称和粉丝团的转喻命名方式是粉丝团成员建立粉丝团身份认同的重要手段之一,身份认同是粉丝团命名的驱动力,而粉丝团转喻命名方式是这一动力在语言层面的实现。根据对粉丝团名称的分类,笔者对粉丝团名称构成方式和特点进行了总结概括,发现大部分粉丝团名称的构成方式大致相同,均取自粉丝团所拥护超女选手姓名中的某个字。同时,大部分粉丝团名称均由年轻人普遍喜爱的事物转喻而来。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这种特殊的命名方式在粉丝团名称和超女选手之间建立了关联,这种关联关系在粉丝团成员建立主体“我”和客体“我“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极大地激励粉丝团成员积极扮演粉丝名称暗示出来的粉丝团成员角色。同时,这种关联还在粉丝团团员建立身份认同的叁阶段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粉丝团转喻性的命名方式对建立粉丝团和超女选手之间的关联至关重要,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粉丝团身份认同的建立。由此,本文的猜想得到了验证,即通过建立粉丝团命名和超女选手之间的转喻性关联,粉丝团名称和粉丝团的转喻命名方式对粉丝团身份认同建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最后该论文结合一些热点社会问题,将粉丝团命名和粉丝团成员身份认同的关系上升到另一个层面,即团体命名和团体成员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这些热点社会问题包括:美国历史中对美国黑人的称呼问题,台湾土着民称呼和身份认同问题,中国当今社会存在的“农民工”这一称号和“农民工”身份认同问题。(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0-05-01)

杨玲[2](2009)在《超女粉丝与当代大众文化消费》一文中研究指出湖南卫视主办的《超级女声》节目曾在2005年掀起了一场全民娱乐风暴,成为当代中国媒介娱乐工业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大量来自不同阶层、职业和年龄段的超女粉丝,不仅为他们喜爱的超女选手提供了全方位的热情支持,还利用新媒介技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粉丝文化。在本论文中,我将以一个“学者粉”(aca-fan)的身份,论述我个人在过去叁年多的时间里亲身参与、观察到的超女粉丝文化。本论文的核心观点是,超女粉丝社群的出现代表了一种更活跃、更自主、更富参与性的大众文化消费模式正在中国逐渐成形。这种消费模式以愉悦、认同和想像为核心,以新媒介的生产和消费为主要活动,以粉丝网络社群为平台,以粉丝文化制成品为标志。它打破了生产和消费的传统二元对立,改变了媒介娱乐工业中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权力关系,并涉及性别政治、阶级认同和道德观念等重要社会问题。本论文分为四章。第一章提出了论文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我首先概述了西方的叁种主要消费理论,以及英美粉丝研究中对粉丝与消费关系的论述。粉丝作为过度的、完美的和积极的消费者,表明消费其实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活动。为此,我对文化消费进行了重新界定,把文化和消费都视作消费者制造意义和建构认同的过程。超女粉丝的文化消费就是围绕意义、认同、社群和文化参与等要素展开的。在本章的第叁节,我分析了现有超女粉丝研究中的不足,并试图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和学者粉的主体立场来弥补这些缺失。第二章论述了粉丝文化消费模式的心理根源:粉丝认同。认同是围绕明星建立起来的粉丝文化的一个关键维度,粉丝对于特定明星的喜爱和依恋主要是基于对该明星的认同。认同既是粉丝消费和文化参与的基石,也是粉丝社群凝聚力的源泉。在借鉴西方理论资源的基础上,我根据超女粉丝社群的实际情况,把超女粉丝与偶像的认同划分为认同话语、认同实践和认同仪式叁个相互关联的层面,并对这叁个层面进行了逐一阐释。本章试图回答的问题是:超女粉丝究竟是如何与偶像建立认同的?这种认同是通过哪些形式和实践展演的,蕴含了怎样的社会、道德和审美理想?第叁章讨论的是粉丝文化消费模式的第二个面向:新媒介和参与性文化。其具体表现形式就是粉丝“产消者”的出现。超女粉丝不仅是过度的消费者,同时还是不知疲倦的偶像推广者和媒介生产者。他们利用新媒介技术开展了一系列颇有成效的草根宣传,为娱乐公司节省了大量的宣传费用。本章首先分析了流行音乐工业的发展变迁和大陆偶像经济的出现,然后论述了玉米的产消实践,揭示了粉丝产消者出现的制度、技术和社会语境。本章结尾还讨论了粉丝与娱乐公司的合作和冲突,粉丝产消者与工业生产者之间的权力博弈。第四章将研究重心从粉丝产消者转移到了粉丝生产者,以超女粉丝小说为例,探讨了粉丝社群的文化生产。本章讨论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超女粉丝小说:一个是百度“小葱的图书馆”吧发表的以李宇春为原型的玉米原创小说,另一个是百度“绯色超女”吧发表的以06超女为原型的超女同人文。我分别从创作动机、主题、惯例和主要代表作等方面对这两个亚文类进行了论述。我认为,与流行的商业言情小说相比,超女粉丝小说更真实、更大胆地反映了女性的幻想和欲望,其中一部分文本还蕴含了激进的性别政治。在结语中,我提出粉丝文化是一种超越了旧有理论范式的新型大众文化。研究粉丝文化有助于我们重新反思“大众”、“大众文化”、“消费”等文化研究中的关键术语,有助于我们更多地了解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混杂性和矛盾性。(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期刊2009-05-11)

晏尚元[3](2008)在《“超女快男”粉丝名的认知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概念整合理论、范畴化理论及典型理论为基础,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超女快男"粉丝名的概念整合及范畴化过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到语言现象的产生过程及人类认知结构是如何与客观事物相关联的。(本文来源于《长沙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06期)

施健[4](2008)在《基金经理PK超女粉丝》一文中研究指出这些日子明星基金经理们似乎风光不在。不少看惯了资产翻番的基民们不再偏爱明星基金,转而投向其他领域去追涨杀跌了。(本文来源于《大众理财顾问》期刊2008年06期)

刘大坤[5](2008)在《公民社会的培育与民主政治的促进——“超女”及其“粉丝”现象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超女"及其粉丝现象体现了公平公正和透明的参与精神,显示了民主政治的精神实质,表明有中国特色的公民社会正在兴起,"超女"及其粉丝现象的出现对我国公民社会的形成和民主政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本文来源于《辽宁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1期)

刘立荣[6](2007)在《“粉丝”受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回顾以往受众研究的基础上,以“超女(《超级女声》节目)粉丝”为例,对“粉丝”这个特殊受众群体作了初步的分析与研究。论文第一章回顾了以往受众研究、提出了本文要研究的对象“粉丝”。第二章在分析“粉丝”出现的社会背景的基础上,回顾了其形成过程,分析了“粉丝”的数量规模,并提出“粉丝”组织的叁种形式。第叁章分别从心理学、行为学以及社会学角度对“粉丝”受众进行了解读:在“粉丝”受众的形成过程中,“投射”心理和“移情”心理起了很大的作用,并形成了“粉丝”受众认同感、敬佩感、无距离感等心理感受;受众对媒介产品的欣赏、为偶像的拉票行为既是一种“使用与满足”行为,又是一种消费行为;从社会学角度看,“粉丝”已经具备了群体的部分特征。论文第四章对“粉丝”受众与媒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做了探讨。媒体与“粉丝”之间不再是以前单向的传受关系,媒体作为节目主办方、宣传单位等影响了受众,同时“粉丝”受众通过互联网等技术也可以反作用于媒体。尽管与传统意义上的“受众”相比,“粉丝”受众具备了一定的主动性,但是作为组织性不强的一个群体,还存在诸多缺陷:恶性竞争、盲目性、易受利用性等等。本文第五章对此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几种对策包括媒体的正面引导、开展媒介教育等。(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期刊2007-03-01)

[7](2005)在《超女粉丝长春PK》一文中研究指出鼎沸喧嚣的《超级女声》终于尘埃落定。让我们借着"超女"的余温,回顾一下长春的超女粉丝们街头PK的火爆场面。(本文来源于《东西南北(大学生)》期刊2005年10期)

许涯男[8](2005)在《千姿百态“超女粉丝”》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势庞大的"超女迷"们照例守在电视前期待着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等当红偶像的驾临,他们甚至因"超女"之名大办"超女局",集体观战,热烈讨论,热泪盈眶,心潮澎湃。千奇百怪的心态伴随着横亘经年的卓绝赛事一同前行,走向逐渐明朗、分类逐渐清晰,这心态综合起来,将决定谁能成为笑到最后的"超级女声"。 "超女迷"类型1 狂热粉丝型 "超女大赛"可谓是内地有史以来最成功、最快速的造星运动,与之相辅相成(本文来源于《新闻天地》期刊2005年09期)

超女粉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湖南卫视主办的《超级女声》节目曾在2005年掀起了一场全民娱乐风暴,成为当代中国媒介娱乐工业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大量来自不同阶层、职业和年龄段的超女粉丝,不仅为他们喜爱的超女选手提供了全方位的热情支持,还利用新媒介技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粉丝文化。在本论文中,我将以一个“学者粉”(aca-fan)的身份,论述我个人在过去叁年多的时间里亲身参与、观察到的超女粉丝文化。本论文的核心观点是,超女粉丝社群的出现代表了一种更活跃、更自主、更富参与性的大众文化消费模式正在中国逐渐成形。这种消费模式以愉悦、认同和想像为核心,以新媒介的生产和消费为主要活动,以粉丝网络社群为平台,以粉丝文化制成品为标志。它打破了生产和消费的传统二元对立,改变了媒介娱乐工业中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权力关系,并涉及性别政治、阶级认同和道德观念等重要社会问题。本论文分为四章。第一章提出了论文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我首先概述了西方的叁种主要消费理论,以及英美粉丝研究中对粉丝与消费关系的论述。粉丝作为过度的、完美的和积极的消费者,表明消费其实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活动。为此,我对文化消费进行了重新界定,把文化和消费都视作消费者制造意义和建构认同的过程。超女粉丝的文化消费就是围绕意义、认同、社群和文化参与等要素展开的。在本章的第叁节,我分析了现有超女粉丝研究中的不足,并试图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和学者粉的主体立场来弥补这些缺失。第二章论述了粉丝文化消费模式的心理根源:粉丝认同。认同是围绕明星建立起来的粉丝文化的一个关键维度,粉丝对于特定明星的喜爱和依恋主要是基于对该明星的认同。认同既是粉丝消费和文化参与的基石,也是粉丝社群凝聚力的源泉。在借鉴西方理论资源的基础上,我根据超女粉丝社群的实际情况,把超女粉丝与偶像的认同划分为认同话语、认同实践和认同仪式叁个相互关联的层面,并对这叁个层面进行了逐一阐释。本章试图回答的问题是:超女粉丝究竟是如何与偶像建立认同的?这种认同是通过哪些形式和实践展演的,蕴含了怎样的社会、道德和审美理想?第叁章讨论的是粉丝文化消费模式的第二个面向:新媒介和参与性文化。其具体表现形式就是粉丝“产消者”的出现。超女粉丝不仅是过度的消费者,同时还是不知疲倦的偶像推广者和媒介生产者。他们利用新媒介技术开展了一系列颇有成效的草根宣传,为娱乐公司节省了大量的宣传费用。本章首先分析了流行音乐工业的发展变迁和大陆偶像经济的出现,然后论述了玉米的产消实践,揭示了粉丝产消者出现的制度、技术和社会语境。本章结尾还讨论了粉丝与娱乐公司的合作和冲突,粉丝产消者与工业生产者之间的权力博弈。第四章将研究重心从粉丝产消者转移到了粉丝生产者,以超女粉丝小说为例,探讨了粉丝社群的文化生产。本章讨论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超女粉丝小说:一个是百度“小葱的图书馆”吧发表的以李宇春为原型的玉米原创小说,另一个是百度“绯色超女”吧发表的以06超女为原型的超女同人文。我分别从创作动机、主题、惯例和主要代表作等方面对这两个亚文类进行了论述。我认为,与流行的商业言情小说相比,超女粉丝小说更真实、更大胆地反映了女性的幻想和欲望,其中一部分文本还蕴含了激进的性别政治。在结语中,我提出粉丝文化是一种超越了旧有理论范式的新型大众文化。研究粉丝文化有助于我们重新反思“大众”、“大众文化”、“消费”等文化研究中的关键术语,有助于我们更多地了解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混杂性和矛盾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超女粉丝论文参考文献

[1].张立立.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超女粉丝团名称和成员身份认同的关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2].杨玲.超女粉丝与当代大众文化消费[D].首都师范大学.2009

[3].晏尚元.“超女快男”粉丝名的认知解读[J].长沙大学学报.2008

[4].施健.基金经理PK超女粉丝[J].大众理财顾问.2008

[5].刘大坤.公民社会的培育与民主政治的促进——“超女”及其“粉丝”现象解读[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

[6].刘立荣.“粉丝”受众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7

[7]..超女粉丝长春PK[J].东西南北(大学生).2005

[8].许涯男.千姿百态“超女粉丝”[J].新闻天地.2005

标签:;  ;  ;  ;  

超女粉丝论文-张立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