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上穿工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综合管廊,顶涵,上穿地铁
上穿工程论文文献综述
孙佳伟[1](2019)在《综合管廊近距离密集顶涵上穿地铁既有线工程关键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北京市通州区某新区有3条综合管廊近距离密集顶涵上穿地铁既有线。经前期充分技术论证,与其他穿越地铁工程进行统筹协调配合,顶涵过程实施精细化控制,3条综合管廊顺利实现安全上穿地铁既有线。(本文来源于《建筑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李凯梁[2](2017)在《新建隧道上穿工程对既有地铁隧道纵向隆起变形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城市地铁的大量建设以及地铁网络的不断完善,新建隧道上穿既有已运营的地铁隧道的工程越来越多。新建隧道的开挖势必会破坏周围地层平衡应力场,从而使既有地铁隧道结构产生附加内力和变形,因此如何有效预测以及控制新建隧道上穿对既有地铁隧道的纵向隆起变形成为了穿越工程中急需解决的难题。为保证既有地铁的安全运营,本文着重研究新建隧道上穿工程对既有地铁隧道的卸荷作用机理、力学响应规律以及既有隧道结构隆起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及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建立了新建隧道上穿对既有地铁隧道的卸荷模型,基于Mindlin弹性应力解求解了既有地铁隧道受到的卸荷附加应力。通过求解卸荷附加应力系数,系统地分析了上穿卸荷因素对既有地铁隧道受到的卸荷作用的影响。研究表明:土体平均泊松比以及新建隧道纵坡对既有隧道受到的卸荷作用影响不大。针对新建隧道上穿既有地铁隧道工程,将既有地铁隧道视作搁置在利夫金地基模型上的Euler-Bernoulli梁模型,基于“两阶段分析法”思路,提出了一种新建隧道上穿工程对既有地铁隧道隆起位移的计算方法。通过算例结果与数值解的对比确定了利夫金模型的无量纲参数,改进了传统两阶段分析法中Winkler模型地基不连续的缺陷。基于叁个已报道的工程实例验证了本文计算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方法可快速有效预测既有隧道隆起位移。以深圳市地铁6号线上穿既有4号线拟建工程为背景,通过MIDAS/GTS NX软件建立了新建隧道上穿既有地铁隧道的叁维有限元模型,重点研究了新建隧道上穿卸荷因素对既有地铁隧道纵向隆起变形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抗浮措施及建议。研究表明:既有隧道隆起位移峰值与开挖断面面积近似成正比,工程中应考虑隧道施工的时空效应,尽量减小一次开挖面积及掘进距离,及时施作支护结构;上穿过程中,隆起值变化较为明显的阶段为穿越前后各1.5倍开挖外径,实际工程中可考虑在新建隧道内部距离既有隧道轴线1.5倍开挖外径的区域及相应的地表区域采取堆载抗浮措施;增大水平投影夹角可以降低既有隧道的隆起量,当水平投影夹角大于45°时,其降低速率变缓;随夹层土体厚度的增大,既有隧道最大隆起位移逐渐减小,且变化速率变缓,工程中应使夹层土体厚度大于1.5倍开挖外径;新建双线隧道对既有隧道的隆起影响可看作两个单线隧道的迭加,随着双线隧道轴线间距变大,既有隧道的隆起峰值变小,实际工程中应尽量增大双线隧道间的距离,消除隧道间的迭加效应。(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7-06-01)
许有俊,魏云杰,姜峰,刘忻梅[3](2016)在《地铁上穿工程中既有隧道卸荷附加应力系数》一文中研究指出推导了新建地铁上穿施工引起的既有隧道结构的卸荷附加应力系数解析解,利用Maple软件对卸荷面积、卸荷中心距既有隧道水平距离、卸荷平面至既有隧道顶部距离、卸荷宽长比等关键卸荷参数与附加应力系数的关系进行研究,旨从弹性卸荷理论的角度提出了地铁上穿工程中如何减小既有隧道结构卸荷效应的措施。研究表明:随着卸荷面积的增大,底板下方不同深度处的附加应力系数逐渐增大,应尽量减少一次卸荷面积,减少开挖进尺;当既有隧道处于卸荷面积边界附近时,卸荷附加应力系数急速衰减,应对开挖卸荷长度范围内的既有线结构周围土体进行重点加固;附加应力系数随着夹层土厚度的增加逐渐减小,应尽量加大新旧结构之间的距离;随着宽长比的增大,卸荷中心下的附加应力系数逐渐减小,建议采用长条形的土体开挖方式;在相同的卸荷面积条件下,泊松比对附加应力系数的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许有俊,丁亚会,刘忻梅[4](2015)在《地铁上穿工程中弹性空间内任一点卸荷附加应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地铁上穿工程中弹性卸荷力学计算模型,基于集中荷载作用于土中的Mindlin解,并运用迭加原理、奇函数性质、荷载的对称特性,讨论了全部弹性半空间无限体内附加应力解的情况,推导了单矩形荷载在弹性半空间无限体内任一点卸荷附加应力系数解析表达式,其研究成果可应用于快速预测既有地下结构物上方基坑开挖、新建地铁车站开挖卸荷引起的竖向附加应力及既有结构物的上浮变形计算等问题。(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期刊2015年06期)
曹峻玲[5](2013)在《变位分配法在地铁上穿工程中上浮变形控制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托某地铁上穿工程,采用FLAC3D数值计算结果进行施工卸荷效应分析,依据变位分配原理,制定了CRD法各个小导洞的上浮变形控制标准及变位分配曲线。第叁方远程监控量测数据表明,变位分配法成功地将既有线的最大上浮变形值控制在允许的4mm范围之内,确保了上穿工程中既有线的运营安全。(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期刊2013年02期)
赵云非[6](2012)在《新建工程上穿既有地铁线监测设计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大量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兴建,新建工程上穿正在运营的地铁线路工程大量增加,两个结构之间距离越来越近,有些甚至底板至结构顶板距离只有几十公分,施工风险极大。因此缜密、合理的监测设计方案对保证运营地铁安全将十分重要。既有线结构隆沉、位移、裂缝、轨道沉降和轨道几何形位的变化作为反映结构安全的监测项目,在监测设计中必须给予重点关注。这些监测项目应该实现实时化,这样不仅可以知晓地铁结构箱体的变化情况,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地铁箱体的变化及时调整施工方案,尽最大努力减小施工对既有线箱体的影响,确保既有线运营的绝对安全。(本文来源于《湖南交通科技》期刊2012年04期)
许有俊,陶连金,李文博,王枫[7](2012)在《地铁上穿工程中既有隧道结构周围土体注浆加固范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托北京地铁4号线西单车站上穿既有1号线区间隧道工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地铁上穿工程中的既有隧道结构周围土体合理注浆加固范围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注浆宽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加固深度的增加,既有隧道结构的上浮变形值逐渐减小,对既有隧道结构的合理加固深度为13.5 m(加固深度达到既有隧道结构的底部)时,即可将既有线结构的上浮变形控制在安全的范围之内。加固深度hz≥18.0 m时,对既有隧道结构的上浮变形值的控制不再起作用;注浆深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加固宽度的增加,既有结构的上浮变形值逐渐减小,合理的加固宽度取值为6.0 m。(本文来源于《铁道建筑》期刊2012年11期)
王雁飞[8](2012)在《变位分配法在地铁上穿工程中上浮变形控制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托某地铁上穿工程,采用FLAC3D数值计算结果进行了施工卸荷效应分析,依据变位分配原理,制定了CRD法各个小导洞的上浮变形控制标准及变位分配曲线,第叁方远程监控量测数据表明,变位分配法成功地将既有有线的最大上浮变形值控制在允许的4mm范围之内,确保了上穿工程中既有线的运营安全。(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科技与经济》期刊2012年09期)
李兴祖,赵云非[9](2011)在《西青道下沉隧道上穿地铁1号线工程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天津西站交通枢纽西青道下沉隧道工程需上穿正在运营的地铁1号线,由于下沉隧道底板距离地铁1号线结构顶板最近处只有30cm,因此施工对地铁运营安全的风险极大。文章针对西青道下沉隧道工程实施的各个阶段,通过对工程监测的数据进行分析,不断对施工方案进行调整、优化和完善,从而确保了工程实施安全和地铁运营安全。(本文来源于《天津建设科技》期刊2011年04期)
郑振鹏[10](2010)在《天津西站北广场上穿工程对既有隧道结构的保护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天津西站北广场出租车入口通道位于地铁隧道的上方,基坑坑底距隧道顶的最小距离仅为4.8m,基坑开挖对该地铁隧道变形影响的分析与设计为该工程的关键。为此建立了该基坑工程的数值分析模型,对实际施工工况进行了模拟,分析了施工过程中开挖卸荷对地铁隧道变形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本文来源于《中外建筑》期刊2010年07期)
上穿工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我国城市地铁的大量建设以及地铁网络的不断完善,新建隧道上穿既有已运营的地铁隧道的工程越来越多。新建隧道的开挖势必会破坏周围地层平衡应力场,从而使既有地铁隧道结构产生附加内力和变形,因此如何有效预测以及控制新建隧道上穿对既有地铁隧道的纵向隆起变形成为了穿越工程中急需解决的难题。为保证既有地铁的安全运营,本文着重研究新建隧道上穿工程对既有地铁隧道的卸荷作用机理、力学响应规律以及既有隧道结构隆起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及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建立了新建隧道上穿对既有地铁隧道的卸荷模型,基于Mindlin弹性应力解求解了既有地铁隧道受到的卸荷附加应力。通过求解卸荷附加应力系数,系统地分析了上穿卸荷因素对既有地铁隧道受到的卸荷作用的影响。研究表明:土体平均泊松比以及新建隧道纵坡对既有隧道受到的卸荷作用影响不大。针对新建隧道上穿既有地铁隧道工程,将既有地铁隧道视作搁置在利夫金地基模型上的Euler-Bernoulli梁模型,基于“两阶段分析法”思路,提出了一种新建隧道上穿工程对既有地铁隧道隆起位移的计算方法。通过算例结果与数值解的对比确定了利夫金模型的无量纲参数,改进了传统两阶段分析法中Winkler模型地基不连续的缺陷。基于叁个已报道的工程实例验证了本文计算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方法可快速有效预测既有隧道隆起位移。以深圳市地铁6号线上穿既有4号线拟建工程为背景,通过MIDAS/GTS NX软件建立了新建隧道上穿既有地铁隧道的叁维有限元模型,重点研究了新建隧道上穿卸荷因素对既有地铁隧道纵向隆起变形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抗浮措施及建议。研究表明:既有隧道隆起位移峰值与开挖断面面积近似成正比,工程中应考虑隧道施工的时空效应,尽量减小一次开挖面积及掘进距离,及时施作支护结构;上穿过程中,隆起值变化较为明显的阶段为穿越前后各1.5倍开挖外径,实际工程中可考虑在新建隧道内部距离既有隧道轴线1.5倍开挖外径的区域及相应的地表区域采取堆载抗浮措施;增大水平投影夹角可以降低既有隧道的隆起量,当水平投影夹角大于45°时,其降低速率变缓;随夹层土体厚度的增大,既有隧道最大隆起位移逐渐减小,且变化速率变缓,工程中应使夹层土体厚度大于1.5倍开挖外径;新建双线隧道对既有隧道的隆起影响可看作两个单线隧道的迭加,随着双线隧道轴线间距变大,既有隧道的隆起峰值变小,实际工程中应尽量增大双线隧道间的距离,消除隧道间的迭加效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上穿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1].孙佳伟.综合管廊近距离密集顶涵上穿地铁既有线工程关键技术[J].建筑技术.2019
[2].李凯梁.新建隧道上穿工程对既有地铁隧道纵向隆起变形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
[3].许有俊,魏云杰,姜峰,刘忻梅.地铁上穿工程中既有隧道卸荷附加应力系数[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6
[4].许有俊,丁亚会,刘忻梅.地铁上穿工程中弹性空间内任一点卸荷附加应力研究[J].工业建筑.2015
[5].曹峻玲.变位分配法在地铁上穿工程中上浮变形控制的应用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3
[6].赵云非.新建工程上穿既有地铁线监测设计探析[J].湖南交通科技.2012
[7].许有俊,陶连金,李文博,王枫.地铁上穿工程中既有隧道结构周围土体注浆加固范围研究[J].铁道建筑.2012
[8].王雁飞.变位分配法在地铁上穿工程中上浮变形控制的应用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
[9].李兴祖,赵云非.西青道下沉隧道上穿地铁1号线工程实践[J].天津建设科技.2011
[10].郑振鹏.天津西站北广场上穿工程对既有隧道结构的保护设计[J].中外建筑.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