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醇酚化合物论文-王慧,杨莹,阿布都热西提·阿布力克木

硫醇酚化合物论文-王慧,杨莹,阿布都热西提·阿布力克木

导读:本文包含了硫醇酚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2-苯硫代乙醇,α,α-二溴甲基酮,还原反应,α,α,α-叁溴甲基酮

硫醇酚化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王慧,杨莹,阿布都热西提·阿布力克木[1](2019)在《硫醇还原α,α,α-叁溴甲基酮类化合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了一种合成α,α-二溴甲基酮类化合物的新方法,该反应以硫醇作为还原剂,高效还原α,α,α-叁溴甲基酮类化合物为目标化合物,合成了12种α,α-二溴甲基酮类化合物,该方法适用于脂肪族、芳香族和杂环类α,α,α-叁溴甲基酮类化合物。最佳的反应条件是n(α,α,α-叁溴甲基酮)∶n(还原剂)∶n(碳酸钾)=1∶2∶1. 2,二氯甲烷中0℃反应1 h,α,α-二溴甲基酮类化合物收率达81%~96%。其结构通过~1HNMR、~(13)CNMR、ESI-HRMS进行了表征和确认。该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效率高,为α,α-二溴甲基酮类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新途径。(本文来源于《化学试剂》期刊2019年05期)

姚幸之[2](2019)在《垃圾处置过程中挥发性化合物的释放及甲硫醇生物处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垃圾处理过程中释放的挥发性化合物虽然浓度较低,但其对恶臭污染和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甲烷是有机物厌氧生物降解的主要产物,是一种仅次于CO2的温室气体。甲烷氧化菌不仅能够氧化甲烷,减少生境中甲烷的排放,同时也会分泌大量有机碳于生境中。由于硫代谢微生物对底物具有非特异性,好氧条件下甲烷氧化产物如甲醇、乙酸和乳酸均可以作为其生长基质。因此,深入地探讨甲烷及其氧化碳(Methane-derivedcarbon)对含硫恶臭气体的影响机制对于控制垃圾处理过程中甲烷和恶臭气体排放具有重要的作用。鉴于此,本论文在调研分析浙江省某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3种不同垃圾处理工艺的主要恶臭污染物浓度及健康风险基础上,以甲硫醇(CH3SH)为典型的含硫恶臭化合物,研究了甲烷对生物滤器净化甲硫醇性能的影响,探究了甲烷和甲硫醇富集培养物的生长代谢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对氧气浓度的响应特征,研究成果可为垃圾处理过程中含硫恶臭气体生物处理技术的选择和优化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调研分析了浙江省某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中生活垃圾填埋、机械生物消融(Eco-mechanical biological treatment,EMBT)和厌氧发酵 3 种处理技术主要处理单元中挥发性化合物排放浓度,发现在填埋工艺中,高密度聚乙烯膜(High density polyethylene impermeable membrane,HDPE)破裂(尤其是接缝处)和集气井腐蚀处是填埋场气体泄漏的重要位点。在厌氧发酵和EMBT工艺中,垃圾接收和分选系统是挥发性化合物的重要排放点。含硫化合物包括甲硫醇、甲硫醚、二硫化碳和二甲基二硫醚是大部分垃圾处理单元主要的恶臭源。芳香族化合物(包括苯乙烯、间二甲苯、4-乙基甲苯和乙苯)和2-己酮分别为厌氧发酵和EMBT垃圾接收及分选处的主要恶臭物质。评估垃圾处理过程挥发性化合物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厌氧发酵的垃圾接收、分选和发酵区域,以及填埋场的正在填埋区总致癌风险为1.06E-04至8.04E-04,存在较大的潜在危害。丙烯醛在填埋区域膜破处和集气井腐蚀处与甲硫醇在膜破处急性毒性超过致残阈值(AEGL-2),若工作人员在未添加防护措施的情况下长时间近距离工作,会出现不可逆转且长期持久的健康危害。(2)以仅处理甲硫醇的生物滤器为对照,探究了甲烷共存下生物滤器对甲硫醇的净化性能,发现甲烷的存在可以促进含硫化合物的生物转化和降解。无甲烷组生物滤器的甲硫醇排放速率约为甲烷组的2.5倍,且甲烷组生物滤器不同深度的二甲基二硫醚降解速率均显着高于无甲烷组。在有氧条件下,甲硫醇代谢的中间有机硫化物主要为二甲基二硫醚,SO42-是生物滤器中CH3SH-S转化的主要终产物。分析甲硫醇净化生物滤器中微生物多样性,发现与无甲烷组相比,在实验结束时甲烷组生物滤器中细菌总量虽然较多,但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数却较少,这表明甲烷的存在促进了甲烷氧化和甲硫醇降解相关微生物的生长。Proteobacteria、Bacteroidetes、Actinobacteria、Gemmatimonadetes和Firmicutes是实验结束时生物滤器中主要的微生物。Q-PCR和克隆文库分析表明,Methylobacter和Thiobacillus是生物滤器中主要的甲硫醇降解微生物。(3)研究甲烷和甲硫醇共存下富集培养物的甲烷氧化和甲硫醇降解活性对氧气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着氧气浓度的减少,富集培养物的甲烷氧化活性受到一定的抑制,而甲硫醇浓度对富集培养物的甲烷氧化活性基本无明显影响。甲硫醇降解速率与甲硫醇浓度呈现显着的正相关性(R2=0.974-0.999)。在2000和4000 mg m-3甲硫醇浓度下,甲硫醇降解速率随氧气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表明充足的氧气有利于甲硫醇降解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探究在好氧条件下富集培养物的甲烷氧化和甲硫醇降解产物,发现CH4-C主要转化为CO2。随着甲硫醇浓度的增加,CH4-C转化为生物量-C的比例有所下降,且在低氧浓度下影响更为明显。在高甲硫醇和低氧气浓度时,胞外多聚物生成量显着增加。SO42-是富集培养物中CH3SH-S的主要转化产物。在富集培养物中检测到的主要好氧甲烷氧化菌是Methylosinus,主要甲硫醇降解微生物为Thiobacillus和Hyphomicrobium,其中Thiobacillus是低氧气浓度下富集培养物中主要的甲硫醇降解微生物。(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3-01)

刘金涛,赵萍,张子豪,连晓峰[3](2018)在《洋葱硫醇类化合物与开发生物农药潜力的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洋葱硫醇类化合物与开发成生物农药的潜力进行综述,介绍了洋葱硫醇类化合物的研究现状,分析了洋葱内的化学成分,生物农药的种类、生物农药的特点以及对洋葱利用存在的问题,最后对洋葱硫醇类化合物开发成为生物农药原材料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2018年全国生物技术大会论文集》期刊2018-11-09)

邵松海[4](2018)在《KarenzMT~(TM)系列硫醇化合物及其应用介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2018第十九届中国辐射固化年会论文报告集》期刊2018-09-13)

胡黎娟[5](2018)在《稀土金属有机胺化物在(硫)醇与杂累积双键化合物加成反应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次成功使用简单的稀土金属硅胺化合物催化醇和碳二亚胺以及硫醇和异(硫)氰酸苯酯的分子间加成反应;并且仔细研究了上述反应可能的催化机理。主要研究成果如下:一.稀土金属硅胺化合物催化碳二亚胺和醇的分子间加成反应以简便易得的叁硅胺稀土RE[N(TMS)2]3(Ln=Yb,Y,Sm,Nd,La)催化碳二亚胺和醇的分子间加成反应。对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溶剂以及温度等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筛选。最终,以N,N-二异丙基碳二亚胺与苯甲醇为模版反应,在催化剂用量为1mol%,60 o C下1.5-24 h完成了催化加成。对于底物碳二亚胺和醇的底物适应性也做了研究。此外,我们还设法通过核磁管反应证明了活性中间体的生成并提出了可能的机理,对该反应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二.稀土金属硅胺化合物催化异(硫)氰酸苯酯和硫醇的分子间加成反应以简便易得的叁硅胺稀土RE[N(TMS)2]3(Ln=Yb,Y,Sm,La)催化异氰酸苯酯和硫醇的分子间加成反应。对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溶剂以及温度等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筛选。最终,在甲苯溶剂中以催化剂用量为1 mol%,40 o C下反应30 h为最优条件,异氰酸苯酯和硫醇的反应获得良好以上的产率(71%-99%),底物适用性良好,并且在拓展底物的过程中得到了反应的中间体,提出了可能的机理。对于异硫氰酸苯酯与硫醇的反应,该反应在上述最优条件下需要加入2当量的异硫氰酸苯酯,反应才能获得良好以上的产率(75%-90%)。(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8-06-01)

许宁,陶秀祥,谢茂华[6](2018)在《硫醇硫醚类煤炭含硫模型化合物介电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煤中含硫杂质的微波响应特性是研究煤炭微波脱硫的基础性问题。本文选取了几种典型的硫醇硫醚类煤炭含硫模型化合物及其结构类似物,采用同轴空气线法测试了其在9 k Hz~6.5 GHz频率的介电性质。结果表明,ε′的大小关系为:叁苯基甲硫醇>叁苯基甲醇>二苯二硫醚>二苄基硫醚>联苄;ε″和tanδ的大小关系为:二苯二硫醚>叁苯基甲硫醇>叁苯基甲醇>二苄基硫醚>联苄。在频率2.2 GHz附近,可以实现二苯二硫醚和叁苯基甲硫醇的选择性加热。(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8年05期)

符鑫博,白仁青卓玛,赵勋章,李阳[7](2016)在《6-溴-8-叔丁基-5H-[1,2,4]叁嗪并[5,6-b]吲哚-3-硫醇类化合物的合成(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5-叔丁基靛红(1)与N-溴代丁二酰亚胺(NBS)在环境友好的聚乙二醇-400(PEG-400)为溶剂的条件下进行溴代反应,生成5-叔丁基-7-溴靛红(2a)。随后,其在NaH为碱、DMF为溶剂的条件下发生烷基化反应,生成N-烃基取代的5-叔丁基-7-溴靛红2b-f。化合物2a-f与硫代氨基脲(3)反应得到一系列结构新颖的6-溴-8-叔丁基-5H-[1,2,4]叁嗪并[5,6-b]吲哚-3-硫醇衍生物4a-f。(本文来源于《化学研究与应用》期刊2016年06期)

程志[8](2016)在《嘧啶与硫醇类化合物在模拟海水中对纯铜缓蚀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毫无疑问,自古以来铜就是重要的金属材料。由于它良好的的机械加工性、导热导电性和在恶劣环境下的耐腐蚀性,铜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经济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铜相比铁、铝等金属有着较好的耐腐蚀性,铜更是被大量的应用到海洋环境中。然而,在广大的海洋环境中,氯离子等腐蚀性离子的存在不可避免,但是这会极大地限制铜在工业领域的应用。目前,人们已经采用多种方法来减缓或减轻铜及其合金在海水中的腐蚀。其中,合理的添加和使用缓蚀剂是一种经济、有效地保护方法之一。特别是使用含有N、O、S原子和π键的有机物作为缓蚀剂已经吸引了人们极大的兴趣。这些有机化合物可以贡献自身的孤电子对给金属原子的未占用的d轨道形成配位键,同时,他们也可以接受金属原子的自由电子形成反馈键。因而,这些含有杂原子的有机化合物展现了良好的缓蚀性能。但是,现在许多广泛应用的缓蚀剂要么对人体、自然有害,要么是难以被微生物降解。因此,寻找和开发高效而绿色的缓蚀剂是广大科研工作者迫在眉睫的任务。因为一些医药制品都具有碳环和杂环,而且他们大都对人体和水生环境无害。目前,许多医药制品,像青霉素、氯康唑、酮康唑和阿奇霉素等抗生素对铜在恶劣的环境下已经表现出了良好地缓蚀性能。同时,在保护铜的许多方法中,由于自组装膜的高效性和可操作性,有机物的自组装膜也被认为是保护金属的有效方法。分子的自组装通过简单的分子化学吸附和金属成键从而均一地覆盖在金属表面,表现出了高效的缓蚀性能。目前,人们已经探索了众多有机物的自组装膜,像苯并叁氮唑、硫醇和有机硅烷等。考虑到每一种有机物具有的有限的单一化学性能,要么是能和金属表面原子形成结合位点,要么是能够有效地抵抗介质中的腐蚀性离子。考虑到这些,我们致力于开发更加理想的有机物分子,不仅能和金属表面原子结合形成均一的分子膜层,而且还能将金属与介质很好地隔绝开来,展现出良好的缓蚀性能。通常来说,巯基被认为是上好的吸附基团,而链烃和苯基等又是常用的疏水基团。一些分子能够同时拥有巯基和苯基等疏水基团,这样的分子很可能会有十分优良的缓蚀效果。在本论文中,工作分为叁个部分:首先,选取4,6-二氨基-2-巯基嘧啶(damp)作为铜的缓蚀剂分子。damp是一种无毒而又经济的生物医药中间体,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生物领域。damp分子中含有两个氨基、一个巯基和一个含氮的六元环。damp在3.5wt.%nacl溶液中对铜的缓蚀保护通过失重和电化学方法检测。铜腐蚀前后的表面形态则采用扫描电镜和能量散射光谱来观察。我们也用量子化学计算来解释damp实验中的缓蚀行为。然后,利用失重法和电化学方法探索了1,3,5-苯叁硫酚(btt)在铜基上的自组装膜对铜在3.5wt.%nacl溶液中的缓蚀行为。用扫描电镜和能量散射仪来观测铜基的表面形貌,用接触角和红外光谱检测铜基表面前后组成。同时,通过化学计算来解释btt分子的缓蚀机理。最后,采用同样的失重法和电化学方法等常用腐蚀方法调察了4'4-二巯基二苯硫醚(tbbt)对金属铜在模拟海水中的腐蚀抑制行为。另外还考察了组装条件对膜质量的影响,并对膜的吸附和缓蚀机理进行了相关的探索和比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4,6-二氨基-2-巯基嘧啶作为铜的缓蚀剂在3.5wt.%nacl溶液中的实验及理论研究运用失重法、电化学阻抗和动电位极化研究了4,6-二氨基-2-巯基嘧啶(damp)在3.5wt.%nacl溶液中对铜的腐蚀抑制行为,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量散射光谱(eds)对铜的表面缓蚀剂的吸附进行观测和表征。实验表明,damp在实验浓度范围内的缓蚀效率随着浓度的上升而升高,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动电位极化曲线表明damp是一种混合型缓蚀剂,可以同时抑制阳极和阴极的化学反应。sem和eds确认了damp分子在铜基表面上的吸附。量子化学计算结果指出,damp分子是通过n、s原子和嘧啶环吸附在铜基表面上的。damp分子在铜基上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曲线。2.1,3,5-苯叁硫酚自组装膜对铜在3.5 wt.%NaCl溶液中的缓蚀行为的研究在铜基表面制备了1,3,5-苯叁硫酚(BTT)自组装膜。利用失重法和电化学方法探索了不同浓度下BTT对铜在3.5 wt.%NaCl溶液中的缓蚀行为。实验结果表明,较高的BTT浓度、合适的组装时间有助于增强自组装膜的缓蚀性能。BTT自组装膜可以同时抑制阴极和阳极的化学反应,当BTT浓度为1mML-1时达到最大的缓蚀效率92.2%。扫描电镜和能量散射能谱证实了BTT分子在铜基上的吸附。化学计算结果表明,BTT分子通过S原子平行地吸附在铜表面上。而且,BTT在铜上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3.4'4-二巯基二苯硫醚自组装膜对铜在3.5 wt.%NaCl溶液中的缓蚀行为的研究通过自组装的方法在铜电极上制备了不同浓度的4'4-二巯基二苯硫醚(TBBT)自组装膜。运用失重法和电化学方法探索其在模拟海水中对铜的腐蚀的抑制情况,寻找最佳组装浓度。同时,还考察了不同的组装时间对自组装膜的影响。结果发现,较长的组装时间有利于形成效果更好的TBBT膜,有利于TBBT对铜腐蚀的抑制,达到了一个相当好的腐蚀缓蚀效率,95.7%。红外光谱、扫描电镜、接触角等试验也证实了这个结果。(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6-05-02)

崔娜[9](2016)在《羧基苯氧基酞菁化合物的合成及催化氧化硫醇钠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天然气的深度开采,天然气逐渐呈现高酸性、高硫化氢以及高硫醇含量的特点。为了满足环保和生产要求,天然气脱硫醇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工业上天然气脱硫醇主要采用碱洗法,存在脱硫醇不彻底,碱液不能再生等缺点。今后的发展趋势是采用类似于在炼厂广泛应用的液化气Merox抽提-氧化脱硫醇法进行天然气脱硫醇,但该方法所用的酞菁钴类催化剂,存在容易聚集的缺陷,导致催化氧化硫醇钠活性降低。本文旨在设计并合成碱溶性好、不易聚集且具有较高催化氧化活性的酞菁金属类催化剂,为其今后在天然气脱硫醇领域的应用提供基础。为改善酞菁金属类催化剂的溶解性,设计了分子中带有8个羧基取代基的新型酞菁(金属)配合物--四-β-(间二羧基苯氧基)酞菁(金属)。以4-硝基邻苯二甲腈和5-羟基间苯二甲酸为原料,合成了4-(3,5-二羧基苯氧基)邻苯二甲腈,并通过柱色谱方法进行提纯。利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方法对其进行表征。采用DBU液相催化法合成了四-β-(间二羧基苯氧基)酞菁及四种新型酞菁金属配合物:四-β-(间二羧基苯氧基)酞菁钴、四-β-(间二羧基苯氧基)酞菁铜、四-β-(间二羧基苯氧基)酞菁锌以及四-β-(间二羧基苯氧基)酞菁镍。利用红外光谱、UV-Vis光谱、质谱以及XRD对酞菁及其金属配合物的结构和物相进行了表征,确定了其结构。酞菁(金属)类化合物在极性溶剂(溶液)中容易发生聚集,且聚集会导致其催化氧化硫醇钠性能降低。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分析手段,对酞菁及其金属配合物进行了聚集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四-β-(间二羧基苯氧基)酞菁钴比其他四种化合物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在溶液中不易发生聚集,为获得稳定性较好的酞菁金属催化剂提供了参考。研究了四-β-(间二羧基苯氧基)酞菁钴在10wt%NaOH、水以及DMF叁种不同极性溶剂(溶液)中的溶解性能,随着溶剂(溶液)极性的增强,四-β-(间二羧基苯氧基)酞菁钴的溶解度逐渐增大,表明四-β-(间二羧基苯氧基)酞菁钴具有较大的极性。与叁种工业催化剂在10wt%NaOH中进行溶解度对比,发现四-β-(间二羧基苯氧基)酞菁钴具有更好的碱液溶解性。四-β-(间二羧基苯氧基)酞菁钴对于乙硫醇、正丙硫醇、正丁硫醇、叔丁硫醇所形成的硫醇钠均表现出较好的催化氧化活性,并且对不同结构硫醇钠具有不同的催化转化效果。与叁种工业应用催化剂相比,四-β-(间二羧基苯氧基)酞菁钴催化氧化硫醇钠性能明显较强,无论是初始催化转化率还是最终催化转化率,均高于目前工业应用的叁种催化剂,并且该催化剂具有在碱液中稳定性相对好的优点。综合表明,四-β-(间二羧基苯氧基)酞菁钴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对四-β-(间二羧基苯氧基)酞菁钴催化剂在碱液中的稳定性机理进行了解释,氢键作用、溶剂化作用以及空间位阻效应,共同使得四-β-(间二羧基苯氧基)酞菁钴在碱液中不容易聚集,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分析了四-β-(间二羧基苯氧基)酞菁钴催化氧化硫醇钠机理,为今后四-β-(间二羧基苯氧基)酞菁钴催化剂的工业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期刊2016-05-01)

孔丹丹,陈咏梅,万平玉[10](2015)在《金电极检测脱硫工艺中高浓度烷基硫醇类化合物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化学方法快速检测油品脱硫工艺中不同阶段硫醇类化合物的浓度,对脱硫工艺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烷基硫醇分子在金电极表面的选择性吸附特征,发现吸附的硫醇分子在较高电位下发生氧化反应可形成明显的氧化峰,并且氧化峰电流随硫醇浓度的增加呈线性增长趋势.研究表明:采用循环伏安法,以氧化峰积分面积为指标定量测试油品中的硫醇时,在1.0~10.0g·L-1区间内具有较好线性.其中:线性相关度R2为0.995 2,同时数据重现度RSD为1.21%(n=5),检测限LOD为0.45g·L-1,加标回收值在93.1%~102.5%之间.(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硫醇酚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垃圾处理过程中释放的挥发性化合物虽然浓度较低,但其对恶臭污染和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甲烷是有机物厌氧生物降解的主要产物,是一种仅次于CO2的温室气体。甲烷氧化菌不仅能够氧化甲烷,减少生境中甲烷的排放,同时也会分泌大量有机碳于生境中。由于硫代谢微生物对底物具有非特异性,好氧条件下甲烷氧化产物如甲醇、乙酸和乳酸均可以作为其生长基质。因此,深入地探讨甲烷及其氧化碳(Methane-derivedcarbon)对含硫恶臭气体的影响机制对于控制垃圾处理过程中甲烷和恶臭气体排放具有重要的作用。鉴于此,本论文在调研分析浙江省某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3种不同垃圾处理工艺的主要恶臭污染物浓度及健康风险基础上,以甲硫醇(CH3SH)为典型的含硫恶臭化合物,研究了甲烷对生物滤器净化甲硫醇性能的影响,探究了甲烷和甲硫醇富集培养物的生长代谢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对氧气浓度的响应特征,研究成果可为垃圾处理过程中含硫恶臭气体生物处理技术的选择和优化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调研分析了浙江省某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中生活垃圾填埋、机械生物消融(Eco-mechanical biological treatment,EMBT)和厌氧发酵 3 种处理技术主要处理单元中挥发性化合物排放浓度,发现在填埋工艺中,高密度聚乙烯膜(High density polyethylene impermeable membrane,HDPE)破裂(尤其是接缝处)和集气井腐蚀处是填埋场气体泄漏的重要位点。在厌氧发酵和EMBT工艺中,垃圾接收和分选系统是挥发性化合物的重要排放点。含硫化合物包括甲硫醇、甲硫醚、二硫化碳和二甲基二硫醚是大部分垃圾处理单元主要的恶臭源。芳香族化合物(包括苯乙烯、间二甲苯、4-乙基甲苯和乙苯)和2-己酮分别为厌氧发酵和EMBT垃圾接收及分选处的主要恶臭物质。评估垃圾处理过程挥发性化合物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厌氧发酵的垃圾接收、分选和发酵区域,以及填埋场的正在填埋区总致癌风险为1.06E-04至8.04E-04,存在较大的潜在危害。丙烯醛在填埋区域膜破处和集气井腐蚀处与甲硫醇在膜破处急性毒性超过致残阈值(AEGL-2),若工作人员在未添加防护措施的情况下长时间近距离工作,会出现不可逆转且长期持久的健康危害。(2)以仅处理甲硫醇的生物滤器为对照,探究了甲烷共存下生物滤器对甲硫醇的净化性能,发现甲烷的存在可以促进含硫化合物的生物转化和降解。无甲烷组生物滤器的甲硫醇排放速率约为甲烷组的2.5倍,且甲烷组生物滤器不同深度的二甲基二硫醚降解速率均显着高于无甲烷组。在有氧条件下,甲硫醇代谢的中间有机硫化物主要为二甲基二硫醚,SO42-是生物滤器中CH3SH-S转化的主要终产物。分析甲硫醇净化生物滤器中微生物多样性,发现与无甲烷组相比,在实验结束时甲烷组生物滤器中细菌总量虽然较多,但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数却较少,这表明甲烷的存在促进了甲烷氧化和甲硫醇降解相关微生物的生长。Proteobacteria、Bacteroidetes、Actinobacteria、Gemmatimonadetes和Firmicutes是实验结束时生物滤器中主要的微生物。Q-PCR和克隆文库分析表明,Methylobacter和Thiobacillus是生物滤器中主要的甲硫醇降解微生物。(3)研究甲烷和甲硫醇共存下富集培养物的甲烷氧化和甲硫醇降解活性对氧气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着氧气浓度的减少,富集培养物的甲烷氧化活性受到一定的抑制,而甲硫醇浓度对富集培养物的甲烷氧化活性基本无明显影响。甲硫醇降解速率与甲硫醇浓度呈现显着的正相关性(R2=0.974-0.999)。在2000和4000 mg m-3甲硫醇浓度下,甲硫醇降解速率随氧气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表明充足的氧气有利于甲硫醇降解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探究在好氧条件下富集培养物的甲烷氧化和甲硫醇降解产物,发现CH4-C主要转化为CO2。随着甲硫醇浓度的增加,CH4-C转化为生物量-C的比例有所下降,且在低氧浓度下影响更为明显。在高甲硫醇和低氧气浓度时,胞外多聚物生成量显着增加。SO42-是富集培养物中CH3SH-S的主要转化产物。在富集培养物中检测到的主要好氧甲烷氧化菌是Methylosinus,主要甲硫醇降解微生物为Thiobacillus和Hyphomicrobium,其中Thiobacillus是低氧气浓度下富集培养物中主要的甲硫醇降解微生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硫醇酚化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王慧,杨莹,阿布都热西提·阿布力克木.硫醇还原α,α,α-叁溴甲基酮类化合物的研究[J].化学试剂.2019

[2].姚幸之.垃圾处置过程中挥发性化合物的释放及甲硫醇生物处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9

[3].刘金涛,赵萍,张子豪,连晓峰.洋葱硫醇类化合物与开发生物农药潜力的研究综述[C].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2018年全国生物技术大会论文集.2018

[4].邵松海.KarenzMT~(TM)系列硫醇化合物及其应用介绍[C].2018第十九届中国辐射固化年会论文报告集.2018

[5].胡黎娟.稀土金属有机胺化物在(硫)醇与杂累积双键化合物加成反应中的应用[D].苏州大学.2018

[6].许宁,陶秀祥,谢茂华.硫醇硫醚类煤炭含硫模型化合物介电性质[J].广东化工.2018

[7].符鑫博,白仁青卓玛,赵勋章,李阳.6-溴-8-叔丁基-5H-[1,2,4]叁嗪并[5,6-b]吲哚-3-硫醇类化合物的合成(英文)[J].化学研究与应用.2016

[8].程志.嘧啶与硫醇类化合物在模拟海水中对纯铜缓蚀性能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6

[9].崔娜.羧基苯氧基酞菁化合物的合成及催化氧化硫醇钠性能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6

[10].孔丹丹,陈咏梅,万平玉.金电极检测脱硫工艺中高浓度烷基硫醇类化合物含量[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标签:;  ;  ;  ;  ;  

硫醇酚化合物论文-王慧,杨莹,阿布都热西提·阿布力克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