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状溃疡出血硬化剂注射后十二指肠急性蜂窝织炎1例

球状溃疡出血硬化剂注射后十二指肠急性蜂窝织炎1例

一、球部溃疡出血注射硬化剂后合并十二指肠急性蜂窝织炎一例(论文文献综述)

陆晓君[1](2019)在《TNF-α拮抗剂治疗药物引起的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的多中心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评价TNF-α拮抗剂治疗药物引起的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的疗效。方法:对22例TEN患者,在排除结核、病毒性肝炎等感染性疾病及肿瘤后,使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益赛普)治疗,25mg/次(首剂加倍),皮下注射,1次/3天,连续6~8次,使用复方甘草酸苷抗炎、保肝及各种对症支持治疗。评估治疗后的各项指标:临床症状、肝肾功能、不同阶段DASI评分、DASI50、DASI75、DASI90改善情况、外周血TNF-α和疱液TNF-α水平及不良反应等,应用SPSS23.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2例患者均完成治疗痊愈出院。除了2例合并感染,其余20例患者在首次治疗24-60小时内体温控制,并于48~120小时恢复正常;22例患者在治疗后24~48小时内控制水疱新发,48~96小时后皮肤颜色由鲜红色转为暗紫色,2周恢复正常;转氨酶2~4周内恢复正常,肌酐在3~14天后得到控制。DASI评分从治疗前的53.64±8.67降至治疗3周时的2.05±1.21(p<0.01),治疗3周时DASI50、DASI75、DASI90改善比例分别为 100%、100%、90.9%(p<0.01),外周血TNF-α值从治疗前的(33.95±27.9)pg/ml降至恢复期的(2.17±0.75)pg/ml(p<0.01),治疗前疱液TNF-α:6.4~338.6 pg/ml,中位数67.7 pg/ml,疱液/外周血TNF-α比值:1.83~28.21。治疗过程中未发现各种急性不良反应。结论:TNF-α拮抗剂是治疗药物引起的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有效及安全的药物。

徐加鹤[2](2008)在《07-08年肛肠外科进展一角》文中提出一、肛裂出于对手术切开内括约肌可能引起失禁的担忧,局部使用药物以替代手术治疗慢性肛裂的热情一直不断,一篇来自加拿大的研究(DCR2007,50(4):442-448)评价两个大病例组的随机对比试验比较了内括约肌侧切和局部使用硝酸甘油治疗慢性肛裂的长期结果。1997年2月-October 1998年10月,自然积累的82个慢性肛裂病人随机参加0.25%硝酸甘油软膏tid局部应用或内括约肌侧切。2004年,实施电话调查。51/82个病人(62%)完成了调查。平均随访时间79(±1)月。比起硝酸甘油治疗组来内括约肌侧切病人似乎在过去的几年里没有经受肛裂的症状(0比41%;P=0.0004),也不需要再

姬爱冬[3](2007)在《健中愈疡片对胃溃疡线粒体DNA修复酶调控机制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指出一、目的:胃溃疡是针对胃粘膜的侵袭因素超过防御因素和修复能力的结果。胃溃疡的粘膜修复,是指胃粘膜对有害因素如对食物、幽门螺杆菌感染、乙醇、酸、胆盐、非固醇类抗炎药、应激及温度(过冷、过热)等造成粘膜损伤的修复能力。导师刘友章教授通过多年对胃溃疡病的潜心研究,研制出了健脾益气中成药健中愈疡片,临床实践证明其对顽固难愈的胃溃疡具有极佳的疗效,中医药治疗胃溃疡显示出了良好的效果与优势,而健脾益气则是中医药治疗胃粘膜损伤的主要治则。中药对胃粘膜的保护作用往往是多环节、多途径的。近年来关于线粒体DNA修复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胃粘膜线粒体DNA的完整性和自我修复能力对胃溃疡的康复十分重要。这方面的研究,拓展了我们对胃溃疡胃粘膜损伤和自我修复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使我们不再单单从外部因素来研究胃溃疡的修复,而是从外部损伤和自身修复是否平衡的角度来重新看待这个问题。但是中药和线粒体DNA修复酶之间是否有关系及它们之间是如何协调作用的,还需要进一步更深入的研究,因此我们的课题通过实验来揭示健脾益气中药对线粒体DNA修复酶的干预、调控作用,来进一步明确中药治疗胃溃疡的机制并找到中药新的作用靶点。二、方法:本课题采用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用健脾益气为治则的健中愈疡片治疗胃溃疡,并与粘膜保护剂胃舒平以及H2受体拮抗剂法莫替丁对胃粘膜线粒体8—氧鸟嘌呤DNA糖基化酶、胸腺嘧啶乙二醇DNA糖基化酶、3—甲基腺嘌呤DNA糖基化酶等DNA修复酶的调控作用和对胃痛和脾虚两方面的治疗效果以及溃疡愈合质量等进行对比,在临床方面测定胃痛等级的评分和脾虚等级的评分以及综合疗效,在动物实验方面测定大鼠体重、单位时间扭动次数、悬吊时间、胃溃疡指数、胃粘膜微循环状况的B/(R+G+B)比值等,从分子水平探讨复方健脾益气中药在胃粘膜损伤修复过程中对线粒体修复酶的调控机制及对胃溃疡的治疗效果。结果三、结果:(一)临床观察结果:1.在线粒体DNA修复酶方面:正常组胃粘膜8—氧鸟嘌呤DNA糖基化酶和胸腺嘧啶乙二醇DNA糖基化酶含量最低,而胃溃疡组8—氧鸟嘌呤DNA糖基化酶和胸腺嘧啶乙二醇DNA糖基化酶含量很高,与正常组相比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胃舒平组8—氧鸟嘌呤DNA糖基化酶和胸腺嘧啶乙二醇DNA糖基化酶含量与胃溃疡组没有明显差异(P>0.05);法莫替丁组8—氧鸟嘌呤DNA糖基化酶和胸腺嘧啶乙二醇DNA糖基化酶含量较胃溃疡组极显着降低(P<0.01),但仍极显着地高于正常组(P<0.01);健中愈疡片组8—氧鸟嘌呤DNA糖基化酶和胸腺嘧啶乙二醇DNA糖基化酶含量最高,与其它四组均有极显着差异(P<0.01)。2.胃痛评分:治疗前正常组与其它四组相比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而其它四组之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在治疗后健中愈疡片组与法莫替丁组胃痛评分最低,二者相比没有差异(P>0.05);而胃舒平组胃痛评分较低,与胃溃疡组相比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但与健中愈疡片及法莫替丁组相比也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在治疗前后胃痛评分差值的比较上,健中愈疡片组与法莫替丁组相比没有差异(P>0.05),而胃舒平组与健中愈疡片相比具有显着差异(P<0.05),与法莫替丁组相比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3.脾虚症状:治疗前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的脾虚等级比例处于均衡状态,而经过治疗后,健中愈疡片脾虚症状的改变最为明显,与其它四组相比均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而法莫替丁组与胃舒平组与胃溃疡组相比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但法莫替丁组与胃舒平组相比没有显着差异(P>0.05)。4.临床疗效:临床疗效综合了胃痛与脾虚的治疗结果,对药物的功效进行了总体评价。结果显示:健中愈疡片、法莫替丁和胃舒平组与胃溃疡组比较,均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其中胃舒平组与健中愈疡片组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5),健中愈疡片组与法莫替丁组相比没有显着差异(P>0.05)。(二)动物实验结果:1.在改善胃痛方面的结果:扭动次数主要用来衡量胃痛的程度。模型组扭动次数最多,与正常组相比具有极显着的差异(P<0.01),而经过治疗后,各组的扭动次数均有所下降。健中愈疡片组、法莫替丁组和胃舒平组三组与模型组比较均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健中愈疡片组、法莫替丁组和胃舒平组比较,扭动次数具有显着差异(P<0.05),而健中愈疡片组和法莫替丁组比较没有差异(P>0.05)。2.在改善脾虚证候方面的结果:体重变化和悬吊时间主要用来说明对脾虚证候的改善情况。模型组体重和悬吊时间与正常组比较,明显下降,具有极显着的差异(P<0.01),而经过治疗后,法莫替丁组、胃舒平组和模型组三个组之间比较,体重和悬吊时间均没有差异(P>0.05),而健中愈疡片组和正常组相比,体重和悬吊时间均没有差异(P>0.05),和模型组相比,体重和悬吊时间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3.溃疡愈合质量:3.1胃粘膜损伤溃疡指数评分是胃溃疡愈合质量的直接指标。从实验结果看出,模型组溃疡指数最高,与正常组相比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经用药后,各组的溃疡指数均有所下降,但与正常组相比仍然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健中愈疡片、法莫替丁组和胃舒平组比较,溃疡指数具有显着差异(P<0.05),而健中愈疡片和法莫替丁组比较,溃疡指数没有差异(P>0.05)。3.2胃粘膜微循环状态的B/(R+G+B)值是胃溃疡愈合质量的间接指标。从实验结果看出,模型组较正常组极显着降低(P<0.01),而用药后,各组的B/(R+G+B)值均有升高,其中胃舒平组和法莫替丁组相比没有显着差异(P>0.05),但二者与正常组相比均有极显着差异(P<0.01);而健中愈疡片组和正常组相比B/(R+G+B)值没有显着差异(P>0.05),而与胃舒平与法莫替丁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4.在线粒体DNA修复酶方面:正常组胃粘膜3—甲基腺嘌呤DNA糖基化酶含量最低,而胃溃疡组3—甲基腺嘌呤DNA糖基化酶含量很高,与正常组相比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胃舒平组3—甲基腺嘌呤DNA糖基化酶含量与胃溃疡组没有明显差异(P>0.05);法莫替丁组3—甲基腺嘌呤DNA糖基化酶含量较胃溃疡组极显着降低(P<0.01),但仍极显着地高于正常组(P<0.01);健中愈疡片组3—甲基腺嘌呤DNA糖基化酶含量最高,与其它四组均有极显着差异(P<0.01)。四、结论:(一)在胃痛治疗方面:健中愈疡片、法莫替丁、胃舒平对于改善胃痛症状均具有明显效果。但健中愈疡片和法莫替丁对胃痛的治疗效果基本相同,对改善胃痛的疗效都极为显着,均优于胃舒平。(二)在脾虚证治疗方面:法莫替丁、胃舒平对脾虚证候的治疗效果差,基本不具备健脾益气的作用,而健中愈疡片改善脾虚症状的效果是最好的。(三)在溃疡愈合质量方面:健中愈疡片和法莫替丁对胃溃疡愈合的疗效基本相同,二者对胃溃疡的治疗康复作用优于胃舒平,并且健中愈疡片对胃粘膜微循环的改善是最显着的,基本恢复到了正常水平,效果远远优于胃舒平与法莫替丁。(四)在临床疗效方面:三种药物对胃溃疡均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健中愈疡片和法莫替丁的综合疗效基本相同。但健中愈疡片的疗效优于胃舒平。(五)在作用机制上:正常胃粘膜因为没有受到损害,所以胃粘膜没有进行线粒体DNA的自我修复;而胃溃疡在胃粘膜受到损害后,线粒体DNA修复酶对受损DNA进行了修复;胃舒平对胃粘膜主要是物理性保护作用,与线粒体DNA修复酶的自我修复作用关系不大;法莫替丁抑制胃酸分泌,减少了有害因素,所以线粒体DNA修复酶的含量反馈性地降低,但仍然进行着自我修复;而健中愈疡片极大地提高了线粒体DNA修复酶对受损胃粘膜的自我修复机制,促进了溃疡的自我愈合。(六)总体评价:健中愈疡片治疗胃溃疡,具有极好的止痛和改善脾虚证候的效果,在止痛作用上与法莫替丁基本相同,但在改善脾虚证候和改善胃粘膜微循环上,具备了优于西药的效果。在作用机理上健中愈疡片极大地提高了线粒体DNA修复酶对受损胃粘膜的自我修复机制,促进了溃疡的自我愈合,这是和西药作用机制不同的方面,西药治疗侧重于对有害因素的消除和抵御,而健中愈疡片侧重于自身的修复,即符合中医理论中“扶正驱邪”、“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观点。所以我们的课题提供了中药优越疗效的客观事实及显示了中医药的临床优势。我们知道,中药的作用机理是多途径、多方面的,我们的课题仅仅证明了对线粒体DNA修复酶的调控和影响是健中愈疡片治疗胃溃疡的机制和作用靶点之一,希望今后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我们能用更多的实验来寻找到中医药治疗疾病的本质和机制,为中医药这一瑰宝的研究、发展、创新作出应有的贡献。

何阳[4](2007)在《TriVex系统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及静脉性皮肤病变127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估静脉曲张旋切系统(TriVex system)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适应症,治疗效果及手术并发症,同时观察其联合长效青霉素的使用对静脉性皮肤病变的疗效,探讨TriVex系统的相对于传统手术及其他微创治疗方式的优缺点及改进措施。方法:对127例患者189条患肢采用静脉曲张旋切系统治疗浅静脉曲张和静脉性皮肤病变,术后合并皮肤病变者辅以长效青霉素肌注。术后随访3~40月,记录术前CEAP分级及手术前后静脉曲张及皮肤病变改善状态,同时观察手术相关并发症的情况,对各项资料进行收集并加以分析。结果:189条患肢中186条经静脉曲张旋切系统治疗后彻底治愈,3条好转,术后78例患者出现皮下淤血,18例出现局部皮肤感觉异常,所有并发症均在短期内消失;没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伤口感染、急性蜂窝织炎、皮肤溃烂坏死发生;1例患者术后2年出现非原手术区域的局部静脉曲张复发,经局部剥脱后痊愈。术前伴活动性皮肤溃疡的患者溃疡在术后1月内全部愈合,色素沉着及肢体肿胀术后均不同程度改善,湿疹形成、慢性蜂窝织炎、浅静脉血栓形成及血栓性浅静脉炎、曲张静脉术前破裂出血的治疗总有效率达100%。结论:TriVex系统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及静脉性皮肤病变是一种有效、简便且安全的微创新技术,较其他静脉曲张微创技术而言有更广的适应范围,与传统手术方式相比更有其显着的优势,治疗彻底,能够明显改善静脉性皮肤病变,可以有效地预防复发,可用于一切深静脉通畅的浅静脉曲张的患者,特别适用于CEAP分级级别较高的合并各种皮肤病变的下肢静脉曲张。皮下淤血、局部皮肤感觉异常和皮下硬结为其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但均为可逆性。TriVex手术操作简单快速,创伤小,术后患者痛苦极小,恢复快,几乎无严重的深静脉血栓、皮肤溃烂及坏死、肢体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外表美观,治疗彻底,治愈率高,近期效果满意,但远期效果仍待进一步观察与随访。

李平,张啸[5](2002)在《球部溃疡出血注射硬化剂后合并十二指肠急性蜂窝织炎一例》文中研究指明 患者男,42岁,因黑便3 d行急诊胃镜检查,胃镜见十二指肠球部大弯侧有一直径0.8 cm×0.8 cm溃疡,覆白苔,边缘明显渗血,即镜下给予1%乙氧硬化醇4 ml注射治疗。次日出现上腹部明显疼痛,伴恶心、呕吐、发热来我院门诊就诊,查尿淀粉酶1 185 U,诊断:急性胰腺炎。入院体检:神志清,痛苦面容,体温37.8℃,心肺无特殊,腹软,上腹部明显压痛,未触及肝、脾和包块,无移动性浊音。辅助检查:血红

阎柱[6](1984)在《胃肠内窥镜诊断及治疗现状》文中研究表明 由于临床医师与工程师的积极合作,目前已创制出第五代、第六代多种光导纤维内窥镜,从而对各种消化道疾病的诊断及治疗起到重要作用。本文简述近几年有关方面之进展。一、胃镜 1.充分的术前准备目前日美各国镜检前均注射解痉,镇静、止痛剂,表面麻醉剂漱口、口服表面麻醉剂胶冻及消泡剂多种药物。由于术前准备充分,使胃肠道处于低张状态,分泌物明显减少,且最大限度的减轻了患者的不适感,取得患者的充分配合。检查时患者体位多变,检查者施行多种手法,从多方位对胃底贲门及球部进行详细观察,

李建胜[7](2013)在《口服甘露醇MSCTE扫描在小肠病变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小肠是人体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主要场所,是胃肠道中最长的一段肌性管道,它蜿蜒曲折,互相重叠,成人小肠长约5-7米,可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小肠的特殊解剖结构给病变的检查和诊断带来一定的难度。目前小肠病变的诊断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口服钡剂小肠造影是早期最常用、最简便的方法,能观察小肠粘膜、小肠蠕动及明显的占位性病变,但对于节段性病变和较小的占位性病变的敏感性不高,也无法观察病变肠外浸润或肠外病变小肠浸润。小肠灌肠气钡双对比造影对重叠的肠曲显示清楚,有利于细微病变的显示,但SBE要插管,患者比较痛苦,且对于肠腔外病变、血管性病变的显示以及瘘道的显示差。电子小肠镜检查可对小肠病变进行诊断、活检及治疗,但小肠镜费用昂贵,操作技术要求高,检查费时。双囊电子小肠镜因为价格贵,且易滞留在肠腔狭窄处,以及只能观察其腔内情况,其在小肠病变中的应用同样受到限制。胶囊内镜在不明原因的胃肠出血和Crohn’s病的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存在较多禁忌及危险的并发症—内镜滞留。超声检查由于肠腔内气体干扰明显,通常超声显示不理想,不能清晰分辨,故在小肠病变方面应用较少。MR小肠造影是结合传统小肠造影的优点和磁共振形态学成像方面的优势的检查方法,但MR小肠造影检查存在较多禁忌,另外MR检查的时间相对较长。近年来多层螺旋CT的出现及广泛应用,明显拓宽了小肠病变检查的范畴。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就是将常规腹部多层螺旋CT和小肠造影的优点结合起来的一种检查技术。该技术通过口服中性对比剂使小肠肠腔充盈,并经MSCT增强扫描,将图像进行后处理,使肠腔、肠壁、肠外系膜、腹腔内血管、后腹膜及腹内实质脏器多方位显示出来。因此本研究拟采用口服等渗甘露醇评价小肠扩张并讨论多层螺旋CT低张小肠造影联合增强扫描检查在小肠病变中的应用价值。第一章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对比剂的优化研究目的通过对小肠充分扩张、充盈肠管方法的比较,探讨MSCTE合适的口服对比剂并进行优化。材料和方法1.临床资料收集在我院行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检查的无小肠病变的志愿者30名,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17岁-69岁。正常志愿者入选标准:①无青光眼、前列腺肥大、尿潴留等疾病;②无全身性疾病病史;③无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既往无过敏史。将志愿者随机分成3组,采取口服三种不同对比剂充盈小肠的方法,第一组10例,以等渗甘露醇为口服对比剂;第二组10例,以纯牛奶(含3%脂肪)为口服对比剂;第三组10例,以纯水为口服对比剂。2.CT检查方法2.1检查前设备及药品的准备2.1.1设备:西门子双源CT扫描仪;新沟通工作站;CT双筒高压注射器;图像的存档与传输系统;2.1.2主要药品:山莨菪碱注射液、20%甘露醇注射液、CT造影剂(碘海醇100ml,300mgI/ml)2.2检查前肠道准备首先预约检查时间,告知所有正常志愿者检查方法,征得本人及家属同意,并签订CT增强扫描知情同意书。检查前三天禁止做任何消化道阳性对比剂(钡剂、碘剂)检查。检查前两日嘱患者低脂、低纤维、少渣饮食,前一日晚进无渣半流质饮食,并用硫酸镁或番泻叶进行肠道清洁,并饮水1500ml以上,部分便秘患者,可适当延长排空时间,至无排泄物为止,检查当日禁水禁食。2.3小肠充盈准备方法三组志愿者于检查前60分钟分4次饮完1500ml相应的对比剂,每次间隔约10分钟。小肠对比剂口服结束后嘱各组患者平卧于移动板车上,检查前5-10分钟,肌肉注射654-220mg,扫描前再次口服对比剂约300ml,准备CT检查。检查完后询问患者有何不适及对该检查的耐受程度,并观察有无并发症。2.4CT检查技术2.4.1扫描范围:全腹部,自肝脏膈顶至耻骨联合下缘;2.4.2扫描参数:管电流:开启自动调制电流,参考mAs为300mAs,有效mAs为125~245mAs,平扫时相250-270mAs,增强时相340-380mAs;机器转速0.38s/转,准直1.2mm,螺距为0.8;层厚及层距均为7mm,有效层厚1.5mm,重建间隔1.0mm,平均扫描时间6-7s。2.4.3扫描方法:一次屏气自上而下完成全腹部平扫,增强扫描同样采用一次屏气自上而下完成,使用碘海醇注射液(浓度为300mgI/ml)作为对比剂,用量约60~80ml,采用CT双筒高压注射器,经肘部表浅静脉注入,注射速度约3~3.5ml/s;之后再以相同速率注射生理盐水30ml,动脉期扫描运用人工智能触发软件,监测点取腹主动脉,触发阈值设置为100H u,当达到触发阈值时,自动启动扫描程序,完成动脉期扫描,间隔约30-40s后启动扫描程序,完成门脉期扫描。2.5图像后处理:将各组原始数据回顾性重建,层厚1.5mm,层间隔1.0mm,再将重建后数据传至工作站进行数据分析。三维重建方法主要有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容积成像技术及CT血管造影。3.图像分析采用盲法原则由两位经验丰富的副主任医师以上腹部影像诊断专家进行图像分析,诊断意见不一致时通过协商达成一致,评价指标包括:肠道的准备情况病人的耐受程度肠管充盈情况评价小肠充盈度评分,≥90%的小肠内见对比剂充盈,评4分;70一89%评3分;40-69%评2分;小于40%者为1分。同时根据小肠的分布重叠程度及长度情况分为:均匀型、致密型及离散型。观察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各段肠管的宽度、管壁的厚度、动脉期、门脉期的管壁CT值及管腔中对比剂CT值。4.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d表示,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齐时,用Oneway ANOVA检验,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用LSD作多重比较;方差不齐时,用Welch检验,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用Dunnett T3作多重比较。等级资料用平均秩次表示,用k-Independent Sample进行检验。三组小肠各段管壁CT值的比较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所有志愿者都同意并完成MSCTE及小肠CT增强检查,无明显不适感,无造影剂过敏反应。各组肠清洁度较高,残留的肠内容物较少。1.三组年龄和性别之间无统计学差异。2.在病人耐受性方面,各充盈法间无明显差异(P>0.05)。3.小肠的分布情况:均匀型(12)例,致密型(3)例离散型(15)例。4.小肠肠管扩张度三组之间作两两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甘露醇组扩张度好,纯牛奶组扩张度居中,纯水组扩张度稍差。5.三组均显示回肠扩张度最好,空肠其次,十二指肠扩张效果稍差。6.十二指肠、空肠管壁CT值与回肠管壁CT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十二指肠和空肠管壁CT值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7.三组组间动脉期、门脉期管壁CT值相比较,牛奶组与其他两组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纯水组与甘露醇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门脉期管壁CT值与肠腔CT值进行比较,三组都有统计学差异,牛奶组对比最好。结论1、等渗甘露醇是较好的口服小肠对比剂。2、静脉对比剂(碘海醇)能使肠壁强化,增加管腔内与管壁间的密度差,有利于小肠病变的显示。第二章正常小肠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表现及正常值研究研究目的对经口服等渗甘露醇准备后的小肠进行MSCT扫描,总结其各种正常MSCTE表现。材料和方法1.临床资料收集在我院行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检查的无小肠病变的正常志愿者30名,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17岁~68岁。正常志愿者入选标准:①无青光眼、前列腺肥大、尿潴留等疾病;②无全身性疾病病史;③无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无过敏史。2.CT检查方法2.1检查前设备及药品的准备同第一章2.2检查前肠道准备同第一章2.3小肠充盈准备方法同第一章甘露醇组充盈方法2.4CT检查技术同第一章3.图像分析3.1肠道分组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三组。3.2观察指标肠壁厚度、肠壁分层、肠壁平扫及增强的CT值、空肠粘膜皱襞数和肠系膜血管影、肠系膜脂肪密度、肠系膜淋巴结和后腹膜淋巴结。上述指标均由两名消化道诊断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副主任医师以上放射科医师盲法阅读图像资料,得出一致结论。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d表示,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齐时,用Oneway ANOVA检验,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用LSD作多重比较;方差不齐时,用Welch检验,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用Dunnett T3作多重比较。无须比较的采用Max、Min、χ±Sd进行统计描述。结果1.正常小肠管壁厚度在1.34-2.54mm之间,平均值为2.06mm,标准差为0.26mm;对上述小肠各组段肠壁厚度进行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69,P=0.933)。2.正常小肠充盈肠管宽度为14.10-33.46mm,平均23.22mm,标准差4.86mm;充盈良好的小肠组段,其肠管宽度均在23mm左右;各组段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810,P=0.000)。3.正常小肠管壁平扫CT值为(27.75±3.80)Hu,各组段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376,P=0.001)。小肠管壁动脉期管壁强化总平均值(65.82±8.28)Hu,十二指肠、空肠的动脉期增强CT平均值要高于回肠;各组段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667,P=0.000)。小肠管壁门脉期肠壁强化总平均值(81.28±10.92)Hu,十二指肠、空肠的门脉期增强CT平均值高于回肠;各组段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650,P=0.005)。4.正常小肠管壁分层少见,在本组数据中只有十二指肠有3.75%出现肠壁分层现象,其余各段均为单层肠壁。5.正常空肠粘膜皱襞数为2.40±0.50n/cm;正常肠系膜血管影为2.70±0.64n/cm。6.正常肠系膜脂肪密度最低-114.71Hu,最高为-63.44Hu,平均-79.17Hu,标准差12.87Hu。结论正常小肠CT表现和测量指标为小肠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奠定了基础,可作为评价小肠的参考指标之一。第三章口服甘露醇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在小肠病变中的应用研究目的通过口服等渗甘露醇用多层螺旋CT来评估小肠的扩张度,并联合增强扫描提高小肠病变的检出,探讨MSCTE检查在小肠病变中的应用价值及优越性。材料和方法1.临床资料收集在我院就诊病例中钡餐、CT检查、或临床检查怀疑小肠病变的而行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检查患者,共43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16例,年龄15岁~68岁,平均年龄45.31±12.41岁,病程为7日-16年。主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伴有腹痛、腹胀、腹泻、恶心、呕吐、发热、乏力、消瘦、腹部包块、体重减轻及大便隐血等症状。2.CT检查方法2.1检查前设备及药品的准备同第一章2.2检查前肠道准备同第一章2.3小肠充盈准备方法同第一章甘露醇组充盈方法2.4CT检查技术同第二章3.图像分析指标对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0、容积成像技术(VRT)、CT血管造影(CTA)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病变部位、小肠肠壁增厚、小肠肠腔狭窄、小肠梗阻、小肠套叠、肠壁分层征、病变纵经、病变横经、病灶平均CT值、肠系膜脂肪密度、肠系膜血管影、肠系膜淋巴结。在后处理工作站上测量以上分析指标,定量资料:横径测量取轴位或MPR重建图像,纵径测量取MPR重建图像。由两名放射科主治医师完成所有定量资料的测量。由两名在消化道疾病影像诊断方面有丰富经验的副主任医师以上盲法阅读图像资料获取所有定性分析资料。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无须比较的用Max/Min、χ±Sd进行统计描述。结果1.一般情况患者大多愿意接受MSCTE检查,并成功完成,其中3例怀疑小肠梗阻患者末能口服等渗甘露醇,其他服用后均感口感微甜,无其它不适。肠道准备充分,充盈度基本满意,病变周围肠段充盈良好,符合诊断要求。43例疑为小肠病变的患者中小肠肿瘤性病变共15例,间质瘤5例,淋巴瘤6例,十二指肠腺癌2例,网膜、小肠转移2例。小肠炎症性病变共20例,Crohn’s病(CD)8例,肠结核5例,嗜酸细胞性胃肠炎3例,小肠纤维粘连伴血管增生1例,Meckel憩室并出血1例,空回肠慢性溃疡伴多发炎性息肉2例。其余的是小肠淋巴管扩张1例,小肠淀粉样变性伴不完全性肠梗阻2例,胃肠功能紊乱1例,小肠机械性梗阻3例,正常1例。因该部分病例样本少且较分散,不进一步征象分析。其中37例为手术、内窥镜或活检病理证实,另6例为临床综合诊断结果。2.小肠肿瘤性病变的MSCTE影像学表现2.1小肠肿瘤性病变累及最多的是十二指肠,占整个病例组的50%,最少累及的为全小肠及小肠下段联合结肠占3%,空肠,占19%,回肠占28%。2.2小肠肿瘤性病变CT征象显示最多的为小肠肠壁增厚(80.00%),最少的为小肠套叠和小肠梗阻(6.67%)。2.3小肠肿瘤性病灶的CT测量结果小肠肿瘤性病变病灶平扫期平均CT值为43.83±6.61Hu,增强动脉期平均CT值为66.80±10.43Hu,增强门脉期平均CT值为72.53±8.85Hu。小肠肿瘤性病变病灶增强动脉期CT值较平扫CT值平均增高35.15±3.99Hu;增强门脉期CT值较平扫CT值平均增高46.65±6.71Hu;增强门脉期CT值较增强动脉期CT值平均增高11.98±2.30Hu。经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F=9.567,P=0.000,提示小肠肿瘤在平扫期、增强动脉期剂增强门脉期之间,CT值存在明显差异,CT值依次升高。小肠肿瘤性病变病灶CT纵径平均值为65.89±29.01mm,横径为44.47±16.70mm。小肠肿瘤性病变肠系膜脂肪密度为-83.40±21.51Hu,肠系膜血管影2.46±0.79n/cm。3.小肠炎症性病变的MSCTE表现3.1小肠炎症性病变累及较多的是回肠和回盲部,分别占37%和33%,最少的为十二指肠占8%,空肠占10%,全小肠累及,占12%。3.2小肠炎症性病变CT检查征象出现最多的为小肠管壁增厚及肠壁分层(55.00%).其余征象均低于50.00%。3.3小肠炎症性病灶的CT测量结果小肠炎症性病变病灶平扫期平均CT值为35.66±7.64Hu,增强动脉期平均CT值为63.73±13.15Hu,增强门脉期平均CT值为100.13±21.11Hu。小肠炎症性病变病灶增强动脉期CT值较平扫CT值平均增高43.45±11.35Hu;增强门脉期CT值较平扫CT值平均增高59.13±15.60Hu;增强门脉期CT值较增强动脉期CT值平均增高39.23±6.57Hu。经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F=14.651,P=0.000,提示小肠炎症在平扫期、增强动脉期剂增、门脉期之间,CT值存在明显差异,CT值依次升高。小肠炎症性病变病灶CT测量的纵径平均值为117.85mm,横径为9.73mm。小肠炎症性病变肠系膜脂肪密度最高为-29.65Hu,最低为-110.45Hu,平均80.16Hu。结论口服甘露醇CT扫描有利于小肠结构及形态的显示,有利于小肠病变的定位及定性,对小肠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做为小肠病变检查的选择之一。

窦娅芳[8](2012)在《256层多排螺旋CT小肠成像(MDCTE)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由于小肠其特定的解剖特点,小肠疾病一直是影像学检查的难点。随着多层螺旋CT技术及其强大的后处理功能的迅猛发展,为我们诊断小肠疾病开拓了一项简便、快捷而又准确的检查方法。本组研究旨在分析256层多排螺旋CT小肠口服法造影(Multidetector-row computed tomography enterography, MDCTE)增强扫描的影像表现,探讨其在小肠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同时,由于CT造影检查仍存在弊端,因此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各种影像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小肠疾病的诊断将会更完善。第一部分MDCTE扫描技术和体位选择目的:评价256层多排螺旋CT小肠造影(MDCTE)的最佳体位选择、小肠肠腔宽度和肠壁厚度的测量值及其影响因素。材料和方法:60例受检者(男29例;女31例;平均年龄48.3岁)口服2.5%的甘露醇口服液充盈胃和小肠,随机分为俯卧位组(35/60,58.3%)与仰卧位组(25/60,41.7%),行256-MDCTE平扫及增强扫描,通过横断面及多平面重建,分别对2组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测量肠腔宽度、肠壁厚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十二指肠肠腔最宽、肠壁最厚,空肠次之,回肠最薄。在肠腔宽度、肠壁厚度方面,2种体位无明显差异;49例小肠充盈程度为满意~较满意,肠管分布、显示病变等俯卧位均优于仰卧位。结论:小肠MDCTE检查能够清晰显示小肠,俯卧位更有利于得到清晰的图像。第二部分正常小肠的MDCTE表现目的:研究正常成人小肠的影像学表现。材料和方法:60例受检者(男29例;女31例;平均年龄48.3岁)口服对比剂充盈胃和小肠,行256层多排螺旋CT小肠造影(MDCTE)平扫及增强扫描,通过横断面及多平面重建,观察不同断面上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肠壁、肠腔形态,肠曲的分布,增强后动脉期和静脉期的表现,小肠系膜血管、淋巴结的形态及排列分布等情况。结果:口服法小肠MDCTE增强扫描中口服大剂量2.5%等渗甘露醇有利于充盈肠管,与肠壁有良好的对比,易于观察肠壁结构及血运情况;静脉期(60s)扫描图像肠壁强化值接近峰值,此时肠壁与肠腔密度对比鲜明,更容易观察肠壁厚度、粘膜细微结构及腔内外结构,结合多平面重建技术,可以提供更多影像信息,对清晰显示小肠的结构具有意义。结论:口服法小肠MDCTE增强扫描技术能较好地显示肠壁细微结构及肠外情况,可作为小肠影像学检查的首选方法。第三部分小肠疾病的MDCTE表现目的:探讨256层多排螺旋CT小肠造影(MDCTE)扫描技术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118例临床怀疑小肠疾病患者(男53例;女65例;平均年龄48.5岁)行256-MDCTE平扫及增强扫描,通过横断面及多平面重建,观察病变部位、大小、形态、周围侵犯及转移情况,结果与最终临床诊断对照分析。结果:本组118例患者中,56例MDCTE诊断为小肠病变,并与最终临床诊断相符。62例患者MDCTE诊断为阴性,47例符合,9例漏诊,6例误诊。MDCTE诊断小肠疾病的灵敏度为78.87%(56/71),特异度为100%(47/47),正确率为87.29%((56+47)/118),阳性预测值为100%(56/56),阴性预测值为75.80%(47/62)。本组资料中小肠肿瘤15例,其中腺癌5例,表现为肠壁不规则增厚或分叶状肿块,近端肠道梗阻;间质瘤3例,表现为富血供肿块而无肠道梗阻;淋巴瘤1例,表现为小肠壁较长节段的不均匀增厚,肠腔反而扩张,病灶强化不明显;空肠平滑肌瘤1例,表现为肠壁不规则增厚,动静脉期强化不明显;肠系膜转移5例,表现为肠系膜密度增高、腹腔内多发淋巴结肿大、腹水形成等。小肠炎症性病变25例,其中Crohn病16例,表现为病变以直肠、结肠为主,肠壁不规则增厚,肠壁全层或分层样强化和梳状系膜血管;溃疡性结肠炎2例,表现为肠壁的连续、对称、均匀轻度增厚,黏膜面的小溃疡和息肉,而浆膜面光滑;小肠结核1例,病灶以回盲部为中心,广泛累及回肠和升结肠,表现为肠腔狭窄,肠壁增厚、僵硬,增强后动脉期和静脉期可见明显强化,可伴腹腔内淋巴结环形强化;病毒性肠炎1例,表现为小肠局部管壁轻度均匀增厚,增强后呈明显强化,无分层,肠管周围渗出、水肿;小肠黏膜一般炎症7例,根据溃疡、水肿、增生糜烂表现各异。肠梗阻22例,其中腹内外疝9例,表现为肠腔(本组病例均为小肠)通过腹股沟、闭孔、膈肌及结肠系膜疝出,近端小肠扩张;小肠扭转6例,小肠粘连性梗阻2例,幽门梗阻2例,胆石症2例,因克隆恩病肠壁增厚引起不全性小肠梗阻1例,根据梗阻部位不同,可发现“分界移行带”、“漩涡征”、“鸟嘴征”、“靶征”等特征性及原发疾病的表现。小肠憩室2例,其中Meckel憩室1例,盲肠憩室伴慢性阑尾炎、阑尾结石1例,表现为阑尾增粗,阑尾及盲肠开口处多发类圆形高密度影,伴气体影。血管性病变2例,其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1例,表现为肠系膜上动脉迂曲、纤细不规则并有钙化斑块,分支明显减少;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1例,表现为血管腔内充盈缺损,肠壁增厚、靶样强化,肠系膜水肿。肠道血管畸形1例。其他病变包括腹茧症2例,肠息肉1例,过敏性紫癜(腹型)1例。结论:小肠肿瘤、炎症、肠梗阻等病变在MDCTE上具有特征性的表现,MDCTE能全景式、多方位展示小肠肠道、肠系膜和系膜血管,对小肠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第四部分小肠疾病的影像学展望尽管现在有很多敏感的、直接的和间接的技术可以应用,但是小肠疾病的诊断仍是一个难点。MDCT和MRI的优质图像能清晰地反映肠壁和肠腔外的病变,因此,将传统X线检查结合CTE、MRE技术,能全面反映小肠病变的部位、范围和性质,将小肠疾病的诊断提高到一个新水平。随着CTE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关于辐射所引起的健康危险。影像学技术正在不断更新,目前尚处于早期研究阶段的新型技术,有望发展成为小肠特异性检查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各种影像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小肠疾病的诊断将会更完善。

王界斌[9](2010)在《口服甘露醇盐水多排螺旋CT小肠造影的应用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口服甘露醇盐水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来评估小肠扩张度及评价口服小肠造影对小肠疾病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选自怀疑小肠疾病的患者共60名病人。所有入选病人45-60分钟内共饮1500-2000ml的甘露醇盐水(2.5%甘露醇+0.7%氯化钠),分3-4次口服,每15-20分钟1次,每次500ml,在扫描前十分钟肌注20mg654-2,10分钟后行螺旋CT扫描。根据CT图像将小肠充盈程度分为满意、较满意、欠佳;根据小肠长度和肠管分布情况分为致密型、均匀型和分离型;分肠梗阻和无肠梗阻分别测量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最大管外径。以外科手术和(或)肠镜及活检病理的诊断结果为最后临床诊断来判断MSCTE对小肠病变的诊断价值,计算口服小肠造影后对小肠疾病总体敏感度、特异度、正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并观察MSCTE诊断结果与最后临床诊断一致性(以kappa值表示)。结果:55例病人口服了1500-2000ml造影剂,5例病人只口服了500ml造影剂;2例患者有腹泻,其他58名都顺利完成MSCTE检查。充盈情况:5例病人肠管充盈欠佳,10例充盈较满意,充盈满意45例。无梗阻患者小肠扩张度分别为:十二指肠:2.32±0.32cm,空肠:2.57±0.39cm,回肠:2.17±0.22cm;梗阻患者扩张度为十二指肠:2.22±0.25cm,空肠:4.14±0.97cm,回肠:4.36±1.16cm。小肠分布:7例呈致密型分布,26例为分离型,27例为均匀型。多种小肠疾患如小肠肿瘤、Crohn病、小肠梗阻等的肠腔、肠壁、肠外肠系膜血管和淋巴结及腹内脏器的情况MSCTE都能清楚地显示,其中检出小肠Crohn病4例、结核3例、小肠肿瘤30例、其他小肠疾病11例、结肠癌8例、正常4例。MSCTE检出小肠疾病的灵敏度=97.9%,特异度=91.7%,正确率=96.7%,阳性预测值=97.9%,阴性预测值=91.7%。MSCTE诊断结果与最后临床诊断具有最强的临床诊断一致性,其kappa=0.896。结论:口服甘露醇盐水MSCTE是小肠疾病检查的一种简便、可靠的全面显示小肠的方法,同时也是鉴别小肠和腹腔内其他脏器疾病的好方法。

马力群[10](2009)在《艾灸疗法医案研究》文中提出艾灸疗法是我国传统针灸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医案则是古今中医临床家们灵活地将中医理论应用于临床的一种智慧的结晶,历代的艾灸疗法医案是艾灸疗法发展过程中凝结的精华,能够集中体现各个时期艾灸疗法理论及临床发展水平,能够体现艾灸疗法在各科疾病中的诊治规律。在艾灸疗法医案的收集上,对清代及清代以前艾灸疗法医案的收集本着全面的原则,以彭建中主编的《中国古今医案精粹选评》所附录的《历代医案书目提要》为基础进行收集;而对于现代艾灸疗法医案,则本着精选的原则,在现代着作的选择方面,只选取新中国成立以后较有代表性的灸疗专着两本,一本为医家周楣生所着的《灸绳》,一本为医家谢锡亮所着的《谢锡亮灸法》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此外还选取发表于学术期刊中较有代表性的文章作为研究材料,以弥补研究中的不足。在收集整理基础上总结艾灸疗法医案中所体现的历代艾灸疗法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特色;总结艾灸疗法医案中所体现的中医常见疾病灸疗规律;总结医案所涉及的一些艾灸疗法中较有争议性问题。其目的在于:对典型艾灸疗法医案进行系统的整理;归纳艾灸疗法的发展历程,为艾灸疗法的发展提供参考;从分散的材料中找出其中共性,提炼临床思维方法,为提高临床水平及开拓科研思路提供宝贵的材料;吸取理论应用于临床的经验,促进艾灸疗法理论水平的提高。对历代典型艾灸疗法进行整理、归纳和研究,得出了下面结果:一、从艾灸疗法医案在各个历史时期所出现的数量和学术价值等方面得出艾灸疗法的发展规律:(1)晋唐时期没有艾灸疗法的医案流传,可以说,晋唐时期是艾灸疗法理论的探索、发展和完善期。这一时期所作的积累,对后来宋代艾灸疗法的发展做出了很好的铺垫。(2)宋代是艾灸疗法高度发展的时期。出现了一批以王执中、窦材等为代表的艾灸疗法专家。宋代的艾灸疗法医案显示,当时的医家运用艾灸疗法治证相当广泛,医案内容涉及内、外、妇、儿各科。(3)金元时期是理论与实践进一步融合的时期,这一时期,医家开始对艾灸疗法进行反思。(4)明代的内科灸法更加重视脉诊、辩证和与其它如针、药、熨等治疗方法相结合,各取所长,治疗更加灵活。而在外科灸法方面,更加重视得气,并发展隔物灸法。(5)清代中期以后,统治者阻碍针灸医学的发展,使得清代艾灸疗法医案在数量上较明代有较为明显的减少,但在辨证思路及创新性上都显示了其成就。(6)民国时期,一方面,民国政府阻碍针灸医学发展,而另一方面,热爱中医事业的有志之士,为保存和发展针灸医学而积极奔走。(7)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在党中央的深切关怀和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针灸医学得到了普及和提高,艾灸疗法医案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二、通过对内、外、妇、儿、五官各科艾灸疗法医案的整理,得出如下艾灸疗法在各科常见疾病中的应用规律:(1)内科疾病主要整理及研究艾灸疗法在水肿、哮喘、虚劳、肺痨、汗症、痞满、中风、腰痛、泄泻、疟疾、流行性出血热、乙型肝炎等疾病当中的应用。从内科艾灸疗法医案来看:水肿的治疗常选择水分穴及使用温补脾肾法以化气行水;哮喘的治疗依虚实的不同分别采用温补脾肾和理气化痰之法;虚劳的治疗,常用穴位为关元、气海、膏肓、足三里等;膏肓穴是艾灸疗法治疗肺痨的常用有效穴,血愁穴为治疗肺结核的经验穴,癸亥日亥时灸腰眼治疗肺痨有效;汗证的艾灸治疗,根据症状和起病原因,主要从心、脾、肾论治,依法选择不同经络上的穴位进行治疗;痞满的艾灸治疗从脾胃入手,需分清虚实,分别采用补虚和泻实的方法;腰痛的治疗以温肾强腰为出发点,常选择肾俞、督脉穴位及神阙及脐周穴位治疗;泄泻的艾灸治疗以分利小便、升阳举陷为主要原则;通过补虚、健脾来治疗疟疾是艾灸疗法在疟疾治疗上的优势;流行性出血热:主要总结现代艾灸家周楣声在艾灸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方面的贡献;乙型肝炎:主要总结现代艾灸家谢锡亮在艾灸治疗乙型肝炎方面的贡献。(2)外科疾病主要整理及研究艾灸疗法在疮疡(包括疔疮、痈、发背、瘰疬)、脱疽、痔疾、虫兽伤等疾病当中的应用。主要采用局部取穴,直接或隔蒜、豆豉等材料艾灸疮口,以达到温通气血、拔毒外出的效果,促进伤口的愈合。(3)妇科疾病主要整理及研究艾灸疗法在女性产后血晕、胎位不正、崩漏、痛经、妇女乳房病症等疾病上的应用。从艾灸疗法医案来看:产后血晕的实证以行血逐瘀为主,虚症以益气摄血为主;艾灸至阴穴可纠正胎位,也可治疗胎位不正所引起的难产;崩漏的艾灸治疗以温补脾肾为主,隐白穴、断红穴为艾灸治疗崩漏的有效穴;艾灸疗法对寒凝胞宫所致的痛经效果最好;对于乳房疾病,乳痈的治疗以清热散邪为主;乳癖的治疗以疏肝健脾、软坚散结为主;乳痨的治疗以调理肝肾、理气化痰为主;乳岩的治疗以扶正祛邪为主。(4)儿科疾病主要整理及研究艾灸疗法在小儿遗尿、惊风、水痘等疾病上的应用。小儿遗尿的艾灸治疗以补肾固摄、补肺健脾为主;小儿急惊风多从心论治,慢惊风多用温补法;艾灸疗法多针对小儿水痘恶候,于患处作隔蒜灸,起到拔毒外出的作用。(5)五官科疾病主要整理及研究艾灸疗法在牙痛、鼻衄等疾病上的应用。牙痛的艾灸治疗常选择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吕细穴是艾灸治疗龋齿的经验穴;鼻衄的艾灸治疗常选择头部督脉或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也可选择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三、通过相关医案的整理,从医家实践经验的角度出发,对艾灸疗法较有争议的几点问题进行研究:(1)误灸:对脉象不平者、火气盛者、阴虚挟热者、年少气弱者,不宜使用艾灸疗法。当出现灸误引起变症时,可用养阴清热药进行补救。(2)热证是否可灸:艾灸疗法医案用事实证明热证可灸,但这是建立在辩证准确、治疗方法得当基础上的。如有必要,可与其他中医治疗方法同用。(3)艾灸壮数及艾炷大小:大补元气者艾炷宜大,壮数宜多;病位较深者宜多灸,较浅者不宜多灸;急症施灸不计壮数;头不宜多灸。(4)补泻:清代及清代以前医案中没有涉及艾灸补泻手法。现代艾灸家周楣声将《黄帝内经》中所描述的补泻手法应用于临床,取得理想效果。(5)灸疮:化脓灸为古代常用的艾灸方法,古代医家认为化脓灸可达到一定的治疗量。但由于会引起剧痛及留下疤痕,现代临床治疗不常用。灸疮的愈合情况可作为疾病预后的参考。医案中还涉及灸疮的调护方法。综上所述,艾灸疗法医案作为灸疗文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不同时代流传下来的艾灸疗法医案会带有较为明显的时代烙印,能够体现当时艾灸疗法理论和临床发展水平。不同医家的医案能够体现医家的临床思路,在这些医案中,还出现了许多医家使用灸法治病的独特方法和经验,另外,从古今各科艾灸疗法医案中可以总结出对同一疾病,不同医案在辩证施治上的相通之处,体现了艾灸治疗的规律性,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值得在临床和科研方面作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艾灸疗法医案是艾灸疗法应用于临床的实践证明,通过这些实践,可以进一步论证艾灸疗法理论,并且帮助解决艾灸疗法长期存在的一些有争议性的问题。

二、球部溃疡出血注射硬化剂后合并十二指肠急性蜂窝织炎一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球部溃疡出血注射硬化剂后合并十二指肠急性蜂窝织炎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1)TNF-α拮抗剂治疗药物引起的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的多中心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国内外研究概况和最新研究趋势
    2、本次研究内容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2、实验室检查
    3、治疗方案
    4、评价指标
    5、统计学处理
结果
    1、总体情况
    2、DASI评分及DASI改善指数
    3、治疗前后不同体液的TNF-α值比较
    4、随访结果及安全性评价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重症药疹的非糖皮质激素治疗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3)健中愈疡片对胃溃疡线粒体DNA修复酶调控机制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医古代文献对胃脘痛的阐释
    第二节 传统中医对胃溃疡的理论概括
        一、胃溃疡的病因病机
        二、胃溃疡的治疗原则
    第三节 胃粘膜损伤的中西医研究近况
        1. 病因病机
        2. 西医治疗
        3. 中医药治疗
        4. 其它疗法
        5. 实验研究
    第四节 文献研究小结
    第五节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立题依据
        1、健脾益气是中医药治疗胃粘膜损伤的主要治则
        2、影响胃溃疡修复质量的因素
        3、线粒体与脾的相关性
        4、线粒体DNA修复系统相关酶的研究现状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临床观察部分
        1. 病例选择标准
        2. 实验结果
        3. 结果分析
        3.1 在线粒体DNA修复酶方面的分析
        3.2 在胃痛评分方面的分析
        3.3 在脾虚症状方面的分析
        3.4 在临床疗效方面的分析
    第二节 动物实验部分
        1.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结果分析
        3.1 在改善胃痛方面的分析
        3.2 在改善脾虚证候方面的分析
        3.3 在溃疡愈合质量方面的分析
        3.4 在作用机制方面的分析
第三章 结语
    第一节 理论探讨
        一、古代医家对胃溃疡的理论认识
        二、胃溃疡的发病机制和修复因素
        三、中药治疗溃疡病的机理研究
        1、中药对胃液pH值、胃液总酸度、血清胃泌素的影响
        2、中药对溃疡病人胃粘膜Hp感染的影响
        3、中药对粘膜PGE_2、PGI_2、TXA_2的影响
        4、中药对免疫球蛋白、D-木糖排泄率的影响
        5、中药对血液流变学、甲皱微循环的影响
        四、目前“脾虚”本质研究涉及的主要方面
        五、脾主运化与细胞线粒体相关性的再探析
        1、脾主运化与细胞线粒体的相关性
        2、脾与线粒体相关的现代研究
        六、创立健中愈疡片的理论依据
        1、方义
        2、单药研究
        七、指标选择依据
        1、线粒体DNA修复系统相关酶
        2、大鼠体重、悬吊时间测定及扭动次数测定
        3、胃溃疡愈合质量——大鼠胃溃疡指数及胃粘膜微循环测定
        4、胃痛分级评分、脾虚症状分级及疗效判定
        5、对照组药物的设立及意义
    第二节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4)TriVex系统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及静脉性皮肤病变127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论文正文:TriVex 系统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及静脉性皮肤病变127 例临床分析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附图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一:动脉插管溶栓治疗医源性桡动脉损伤并血栓形成两例
    临床资料
    讨论
    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二:急性下腔静脉损伤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一例
    临床资料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室筋膜综合征的诊治进展
文献综述二: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手术治疗现状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7)口服甘露醇MSCTE扫描在小肠病变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对比剂的优化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章 正常小肠MSCTE表现及正常值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章 口服甘露醇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在小肠病变中的应用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功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附件

(8)256层多排螺旋CT小肠成像(MDCTE)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MDCTE扫描技术和体位选择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正常小肠的MDCTE表现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小肠疾病的MDCTE表现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四部分 小肠疾病的影像学展望
总结
    全文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口服甘露醇盐水多排螺旋CT小肠造影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CT检查步骤和参数
    2.3 图像分析
    2.4 诊断标准
    2.5 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MSCTE一般情况
    3.2 小肠造影效果
        3.2.1 小肠肠管充盈情况
        3.2.2 小肠扩张度统计
        3.2.3 小肠的分布情况
    3.3 MSCTE检查结果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MSCTE检查程序
        4.1.1 病人肠道准备
        4.1.2 对比剂的选择和引入方式
        4.1.3 MSCT扫描和后处理技术
    4.2 MSCTE临床应用
        4.2.1 小肠炎症性病变
        4.2.2 小肠肿瘤
        4.2.3 小肠梗阻及其他
    4.3 不足之处和展望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带综述

(10)艾灸疗法医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ENGUSH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医案研究在艾灸疗法研究中的重要性
    1.1 医案从实践上进一步论证了艾灸疗法的价值
    1.2 医案深化了艾灸疗法的理论
    1.3 医案体现了历代艾灸疗法的发展过程
    1.4 艾灸疗法医案为针灸临床和科研提供更多思路
第二章 艾灸疗法医案的收集与整理
    2.1 艾灸疗法医案的收集
    2.2 资料库的建立
第三章 从医案看艾灸疗法的发展历程
    3.1 艾灸疗法的起源
    3.2 宋代及宋代以前艾灸疗法医案研究
        3.2.1 《针灸资生经》艾灸疗法医案研究
        3.2.2 《扁鹊心书》的艾灸疗法医案特色
        小结
    3.3 金元时期艾灸疗法医案研究
        3.3.1 金元四大家艾灸疗法医案的特色
        3.3.2 《卫生宝鉴》艾灸疗法医案研究
        小结
    3.4 明代艾灸疗法医案研究
        3.4.1 《针灸大成》艾灸疗法医案研究
        3.4.2 明代外科艾灸疗法医案研究
        小结
    3.5 清代艾灸疗法医案研究
        小结
    3.6 近现代艾灸疗法医案研究
        3.6.1 承澹安、谢锡亮师徒艾灸疗法医案特色
        3.6.2 周楣声先生艾灸疗法医案研究
        小结
第四章 从医案看艾灸疗法在各科中的应用
    4.1 艾灸疗法在内科中的应用
        4.1.1 水肿
        4.1.2 哮喘
        4.1.3 虚劳
        4.1.4 肺痨
        4.1.5 汗证
        4.1.6 痞满
        4.1.7 中风
        4.1.8 腰痛
        4.1.9 泄泻
        4.1.10 疟疾
        4.1.11 流行性出血热
        4.1.12 乙型肝炎
    4.2 艾灸疗法在外科中的应用
        4.2.1 疮疡
        4.2.2 脱疽
        4.2.3 痔疾
        4.2.4 虫兽伤
    4.3 艾灸疗法在妇科中的应用
        4.3.1 产后血晕
        4.3.2 胎位不正
        4.3.3 崩漏
        4.3.4 痛经
        4.3.5 妇人乳房疾病
    4.4 艾灸疗法在儿科中的应用
        4.4.1 遗尿
        4.4.2 惊风
        4.4.3 水痘
    4.5 艾灸疗法在五官科的应用
        4.5.1 牙痛
        4.5.2 鼻衄
第五章 关于艾灸疗法的几个问题
    5.1 灸误
        5.1.1 形弊者艾灸治疗可能引起病情恶化
        5.1.2 火盛者艾灸治疗会加重体内的火毒
        5.1.3 阴虚挟热者经艾灸治疗可能会导致阴液枯竭
        5.1.4 年少气弱者应当慎灸
        5.1.5 灸误的补救方法
    5.2 热症是否可灸
        5.2.1 热证用灸治验用事实说明热症可灸
        5.2.2 热证施灸需要注意的问题
    5.3 艾灸的壮数及艾炷大小
        5.3.1 艾灸大补元气壮数宜多
        5.3.2 病位较深的需多灸
        5.3.3 病位较浅的无需多灸
        5.3.4 急症施灸不计壮数
        5.3.5 头不宜多灸
        5.3.6 艾灸的壮数及艾炷大小当根据病情灵活选择
    5.4 补泻
    5.5 灸疮
        5.5.1 化脓灸的应用
        5.5.2 灸疮可判断疾病的转归
        5.5.3 灸疮的调治
结语
参考文献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录医案

四、球部溃疡出血注射硬化剂后合并十二指肠急性蜂窝织炎一例(论文参考文献)

  • [1]TNF-α拮抗剂治疗药物引起的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的多中心临床观察[D]. 陆晓君. 苏州大学, 2019(02)
  • [2]07-08年肛肠外科进展一角[A]. 徐加鹤. 2008年浙江省肛肠外科学术年会暨继续教育培训班资料汇编, 2008
  • [3]健中愈疡片对胃溃疡线粒体DNA修复酶调控机制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姬爱冬.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7(02)
  • [4]TriVex系统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及静脉性皮肤病变127例临床分析[D]. 何阳. 重庆医科大学, 2007(02)
  • [5]球部溃疡出血注射硬化剂后合并十二指肠急性蜂窝织炎一例[J]. 李平,张啸.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2(06)
  • [6]胃肠内窥镜诊断及治疗现状[J]. 阎柱. 山西医学院学报, 1984(01)
  • [7]口服甘露醇MSCTE扫描在小肠病变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 李建胜. 南方医科大学, 2013(03)
  • [8]256层多排螺旋CT小肠成像(MDCTE)的临床应用研究[D]. 窦娅芳. 复旦大学, 2012(03)
  • [9]口服甘露醇盐水多排螺旋CT小肠造影的应用价值[D]. 王界斌. 南昌大学, 2010(05)
  • [10]艾灸疗法医案研究[D]. 马力群.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0)

标签:;  ;  ;  ;  ;  

球状溃疡出血硬化剂注射后十二指肠急性蜂窝织炎1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