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抗争策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弱者的武器,教师,日常抗争,隐藏的文本
抗争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高晓文,于伟[1](2018)在《弱者的武器:教师的日常抗争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常抗争"是指在常规情境下隐藏的平淡无奇却持续不断的抗争策略。大量个体的不约而同的"日常抗争"行为可以产生"变通"学校制度或压缩政策选择范围的巨大力量。研究者通过田野调查,对基层学校中教师"日常抗争"的形式进行了一种在地化、阐释性的分析:如"仪式的抗争"、"非正式规范"、"策略互动"、"自主的行动空间"、"工作-家庭边界迁移"等隐秘的、生活化的"日常抗争"策略。教师的日常抗争在属于自己的"专业领地"内拥有超强的稳定性,它表明从属群体在学校"官方文本"背后有可能创造并维持一个自主的行动空间,并对学校变革和课程实施的实践路径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影响。(本文来源于《教师教育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张丽琴[2](2015)在《底层抗争策略的确立与变换诱因分析——对一个维权组织的持续性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学界,政治学和社会学研究者多从行动策略的角度出发对草根维权行为进行研究,进而得出"日常化的隐性抗争"、"依法抗争"、"以法抗争"、"以弱者的身份抗争"、"以关系网络抗争"和"以死抗争"等有关维权策略的解释框架。但通过对H市一个有组织维权个案的观察,笔者发现,持续性抗争中的维权策略是多元、复合而非单一的,特定的背景因素是诉求者确定维权策略的依据,环境因素变化直接影响诉求者的心理和行为选择,从而使维权策略也发生转变。正因如此,所以,任何试图透过单一的维权策略描述去解释草根抗争全部过程的做法都只能说明事情经过中的一个片段,无法涵盖全部内容。以跟踪式的实证研究为基础,本文提出,与维权抗争相关的各种内在和外在环境形势才是促使维权策略确立或发生转变的诱因,因势制宜是草根维权抗争得以持续的生存之道。(本文来源于《云南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谢青松[3](2014)在《美国19世纪的女性抗争策略——以弗里曼小说《母亲的反抗》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玛丽·威尔金斯·弗里曼是美国文学史上杰出的短篇小说家之一,她的作品极具地域特性以及乡土气息,吸引了众多评论家的关注与兴趣。近年来,随着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快速发展,对男权制度下的女性抗争提出了新的标准,也为我们解读弗里曼的作品提供了崭新的审视方法和视角。《母亲的反抗》是弗里曼小说集中描述结果最成功的一部作品,本文主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将女权主义理论作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小说女主角争取独立,寻求自我解放的抗争策略,从而揭示弗里曼的女性观,为男权制度下的女性抗争提供新的可能和导向。(本文来源于《作家》期刊2014年10期)
马立明[4](2014)在《跨国情境下的底层抗争策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探索跨国情境下墨西哥萨帕塔运动抗争策略的特点。萨帕塔运动是当代底层抗争的一个知名案例,具有丰富的全球化时代元素和跨国政治内涵。本文将尝试把国内政治与跨国政治两个层面的研究视角进行整合,从而为萨帕塔运动为何能获得国际国内广泛舆论支持提供一个策略上的解释框架。20世纪90年代,拉美国家在新自由主义实验下遭遇种种发展挫折,社会矛盾激化,底层民众不堪重负进行反抗。这场反抗既针对国际资本霸权和全球新自由主义体制,同时也针对墨西哥的威权主义政治体制。萨帕塔运动与当代种种反体制思潮相结合,与国际国内各种反全球化、反资本力量相结合,形成了巨大的跨国媒体景观与轰动的全球效应。萨帕塔运动也是一场典型的“后现代革命”,游击队员们靠着麦克风、文字以及面具进行了有效抗争,参与推动了墨西哥的政治转型。本文认为,萨帕塔运动的上述策略特点,为当代底层抗争运动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4-03-10)
庄义辉[5](2011)在《从弗里曼《母亲的反抗》看美国十九世纪末女性的抗争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女性的抗争一直是十九世纪美国女作家玛丽·弗里曼的关注重心。本文结合十九世纪末美国社会特定的文化历史背景,解读其着名短篇小说《母亲的反抗》,探寻以女主公萨拉为代表的女性在"真正女性崇拜"下,从对该价值观的盲目服从,经历自我觉醒和自我肯定,继而以爱为名,以家为营积极反抗,从而超越"真正女性崇拜"的束缚,最终获取男性社会理解和认可的抗争策略。(本文来源于《世界文学评论》期刊2011年02期)
王恩见[6](2011)在《国家与个体农民:权力技术与抗争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与农民的关系是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中国的国家与农民的关系更多地体现在作为国家行政序列权力末梢的乡镇基层政府与农民的关系上,基层社会的日常生活是代表国家的乡镇基层政府和农民互动的舞台。传统的对基层政府与农民关系的大量研究集中在国家与作为抽象存在的农民集体的关系上而忽略了国家与个体农民关系的研究。因此,本文重点研究国家与个体农民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到底呈现怎样的实践状态。本文以计划生育治理超生为视角以此来透视国家与个体农民的关系。选取计划生育为研究视角是基于计划生育在基层政府工作中的重要性凸显;涉及整个党政部门;计划生育的非公共性和现实紧迫性的考虑。本文在文献梳理中发现以往的研究主要是以中国式的国家政权建设为主线,以“国家——社会”为框架,这一研究模式极大的限制了对国家与个体农民关系研究的深入和进一步的拓展.因此,本文力图避免“国家——社会”分析框架,从日常生活出发,从关注卑微的、个体的农民在计划生育超生问题上与基层政府的流动的、鲜活的、片段的、在动态中充满着“隐秘”的权力关系,从中透视出国家与个体农民的复杂但又微妙的关系。本文以权力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基层政府与个体农民的权力关系来透视国家与个体农民的关系。在权力关系的分析中,借用了福柯的微观权力与斯科特的“弱者的武器”和“隐藏的文本”理论,并进行修正,使之符合中国的经验现实。最后,对权力做了一些界定。首先,权力是一种关系,只有在关系中,我们才能窥视到权力的流动性、多变性、隐秘性及其背后深层次运作逻辑;其次,权力只有在日常生活中的“事件”中才能呈现出它的本真面目,人们的日常生活更能折射出权力运作的痕迹,因此,“事件”的情景构成了权力关系的一部分;最后,我们分析权力时,仅仅着眼于权力运作的表面,得出的结论或许能适应那种泛道德化和泛意识形态化的话语,但却会忽视平静水面下的潜流,而这正是权力分析的本质所在。本文在批评“结构——制度”的研究策略的基础上,借用了孙立平教授的“过程——事件分析”策略。作为一种研究策略,“过程——事件分析”主要研究国家和农民的实践状态,它试图摆脱传统的结构和制度分析方法,从人们的事件和过程中去把握真实的互动关系。“过程—事件分析”策略是我们洞见国家与个体农民动态的、流动的关系,“连根拔起”其中的“隐秘关系”的一种非常好的方法。本文首先对农民的经典形象进行再分析,指出传统意义上对农民的认识存在着一种僵化的泛意识形态化的认识,使学者脑海中早已潜伏并作祟的价值预设阻碍了他们发现社会事实的隐秘,蒙蔽了学者的洞察力,阻碍了他们发现社会事实的悖论。因此,本文认为对农民形象的认识应该放到具体的情境中,发现农民“可怜”的一面,但不能忽略农民“可嫌”的那一面。国家在治理超生上通过法律文本的层层制作、在村庄的宣传、张贴黑名单、例行的孕检和“抓人”、“连坐”、“抄家”等一系列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权力技术来达到治理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发现国家权力强硬与柔软相结合、经济与实用相结合、展示与恐吓相结合、凝视与宣泄相结合,织成了一张绵密的权力之网。但是,无论这个权力之网如何绵密,农民总会发现它的弱点,这就是农民的智慧之处。农民的智慧在于他们在实践中有着层出不穷的抗争策略:逃跑的艺术、假离婚、未婚先育与迁户口对制度漏洞的巧妙利用、行贿、寻求的介入、请计生干部参加超生成功农民的“庆功宴”直至形成弥漫在村落的超生的“亚文化”。而这些抗争策略尽量不正面与政府发生冲突,尽量降低违法成本,尽量做好各方面的平衡,这里处处体现着农民的生存智慧,处处体现着农民狡黠的影子。叙事是为了阐述事件背后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了本文的主要观点。首先比较了农民个体的抗争与农民群体的抗争的区别;其次,本文认为个体农民的抗争会产生集聚效应,它以一种“平静的侵蚀”的方式对国家在农村的治理效果产生水滴石穿的作用,国家不得不对大量的超生行为“买单”;再次,它导致了国家政权建设“内卷化”的继续,为了治理大量的超生行为,基层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加以控制。这就形成了新时期杜赞奇所谓的国家政权“内卷化”;最后,是对“国家——社会”二分法在某种程度上的超越。通过研究发现,国家权力的触角伸缩有度,可以根据国家的需要伸入或撤出基层社会。而基层社会对国家权力的接纳与反抗也松弛有度,由此可见,国家和社会的边界常常是模糊的、流动的。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使得国家的权力在不同的情形下显示不同的运作逻辑,而农民面对不同的权力运作则有着自己独特的应对方式。国家逻辑与农民逻辑既相互融合又相互“斗争”。(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1-04-01)
抗争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学界,政治学和社会学研究者多从行动策略的角度出发对草根维权行为进行研究,进而得出"日常化的隐性抗争"、"依法抗争"、"以法抗争"、"以弱者的身份抗争"、"以关系网络抗争"和"以死抗争"等有关维权策略的解释框架。但通过对H市一个有组织维权个案的观察,笔者发现,持续性抗争中的维权策略是多元、复合而非单一的,特定的背景因素是诉求者确定维权策略的依据,环境因素变化直接影响诉求者的心理和行为选择,从而使维权策略也发生转变。正因如此,所以,任何试图透过单一的维权策略描述去解释草根抗争全部过程的做法都只能说明事情经过中的一个片段,无法涵盖全部内容。以跟踪式的实证研究为基础,本文提出,与维权抗争相关的各种内在和外在环境形势才是促使维权策略确立或发生转变的诱因,因势制宜是草根维权抗争得以持续的生存之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争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1].高晓文,于伟.弱者的武器:教师的日常抗争策略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8
[2].张丽琴.底层抗争策略的确立与变换诱因分析——对一个维权组织的持续性观察[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5
[3].谢青松.美国19世纪的女性抗争策略——以弗里曼小说《母亲的反抗》为例[J].作家.2014
[4].马立明.跨国情境下的底层抗争策略分析[D].暨南大学.2014
[5].庄义辉.从弗里曼《母亲的反抗》看美国十九世纪末女性的抗争策略[J].世界文学评论.2011
[6].王恩见.国家与个体农民:权力技术与抗争策略[D].吉林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