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芳基哌嗪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二氢吡唑,酰胺,抗炎活性,抗肿瘤活性
芳基哌嗪论文文献综述
毛泽伟,刘蓓,朱萍,张丽君,朱加洪[1](2018)在《哌嗪取代3-芳基-5-呋喃基-4,5-二氢吡唑酰胺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吡唑是一类具有优良生物活性的五元杂环化合物.以4-氟苯乙酮和2-呋喃甲醛为原料出发,经Aldol缩合、取代、环化和酰化等反应,合成得到16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型哌嗪取代的3-芳基-5-呋喃基-4,5-二氢吡唑酰胺衍生物.采用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模型和噻唑蓝(MTT)法分别测试了目标化合物的体外抗炎活性和抗肿瘤活性(A549、Hela和SGC7901).研究结果发现,二氢吡唑类化合物能有效抑制炎症因子NO的生成,并对肿瘤细胞株表现出选择性的抑制活性.其中3个化合物与地塞米松活性相当,能有效抑制NO的生成;3个化合物对肿瘤细胞株的体外选择性抑制活性与5-氟尿嘧啶(5-FU)相当,均可做进一步构效关系研究.(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18年08期)
林峰[2](2018)在《分子水平上芳基哌嗪类5-HT_(2A)受体拮抗剂的结合机制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5-羟色胺2A(5-HT_(2A))受体作为一种G蛋白偶联受体,因其在认知、行为和生理功能中起着关键作用而闻名,所以它成为治疗精神疾病(特别是抑郁症)的主要分子靶点。临床上已使用了多种作用于5-HT_(2A)受体的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药物,但它们的缺点也逐渐突显出来。因此,探索更有效和更安全的药物仍然是必要的,还有大量的研究工作需要去做。为探索影响抑制活性的结构特征,目前我们建立了作为有前途的5-HT_(2A)受体拮抗剂的109个芳基哌嗪类衍生物的数据集,依靠该数据集通过使用比较分子力场分析(CoMFA)和比较分子相似性指数分析(CoMSIA)两种方法,进行了基于配体的叁维定量结构-活性关系(3D-QSAR)研究。得到的最优CoMSIA模型显示了良好的可靠性和较强的内部与外部预测能力(交叉验证相关系数Q~2=0.587、非交叉验证相关系数R~2_(ncv)=0.900和测试集化合物的预测相关系数R~2_(pre)=0.897)。此外,我们还进行了分子对接以研究这些配体与5-HT_(2A)受体之间的结合模式。同时,作为研究拮抗剂在结合腔中构象的对接辅助工具,分子动力学(MD)模拟,也被运用其中,进一步阐明了配体-受体复合物在磷脂双分子层环境下的变化。根据这两种方法的组合使用,我们发现芳基哌嗪类衍生物呈现近似“V”构象,通过氢键、π-π堆积以及疏水相互作用结合在5-HT_(2A)受体的常规2号位点处。最后,基于上述结果,我们设计了一些新的分子,它们可能是潜在的5-HT_(2A)受体的芳基哌嗪类拮抗剂。希望目前的模型和推导出的信息能有助于优化和设计新型强效的抗抑郁药物,以及探索5-HT_(2A)受体拮抗剂的作用机制。(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8-04-27)
潘陈玲[3](2018)在《二芳基甲基哌嗪类阿片受体混合激动剂的构效关系与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μ阿片受体选择性激动剂为主的阿片类镇痛药物是重要的临床药物。然而,此类药物也具有严重的副作用,如呼吸抑制,成瘾性和耐受性等。呼吸抑制可能危及患者生命,成瘾性会引起药物滥用,耐受性则降低镇痛效果。若在保持或提高镇痛效果的同时,减轻或消除上述副作用,将具有重大意义。诸多实验数据表明,阿片受体之间存在激活效应的相互制衡,可用于消除阿片样副作用,而且这一制衡可以通过混合激动剂来实现。我们课题组主要专注于二芳基甲基哌嗪类混合型阿片受体药物的研发工作。课题组张宽仁教授是二芳基甲基哌嗪类δ受体激动剂BW373U86的发现者,在BW373U86构效关系研究中,发展了一类以DPI-3290为代表的二芳基甲基哌嗪类δ、μ、κ受体叁重激动剂,并通过体内药理研究发现当受体激动活性比例为δ>μ~κ时,能同时有效减弱化合物的呼吸抑制和成瘾性副作用。因此,阿片受体混合激动剂有望成为更为安全的镇痛药和更为有效的戒毒药。然而,DPI-3290的药理性质尚不理想,有待进一步优化。本研究以DPI-3290为计算研究的出发点,主要借助计算机辅助理性药物设计的策略和方法,分别从基于受体的角度,构建了人源的μ、κ、δ叁种阿片受体亚型激活状态的叁维结构并开展了分子对接研究;从基于配体的角度,进行了叁维定量构效关系分析。随后对于我们为后续新药研发而合成的DPI-3290类似物,我们预测了其药物代谢动力学性质并分析了其与受体蛋白的相互作用关系。围绕二芳基甲基哌嗪阿片受体混合激动剂的优化,我们做了一些分子模拟基础研究工作,以期为更理想的类二芳基甲基哌嗪阿片受体混合激动剂药物研发提供理论依据。本论文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以分子靶标和药物结构为主要分类标准,对近期报道的小分子阿片类药物进行归纳总结,并简述本研究的课题设计。第二章,应用基于配体的建模方法来研究二芳基甲基哌嗪骨架的构效关系,构建比较分子场分析(CoMFA)模型和比较分子相似性指数分析模型(CoMSIA)模型,对47个二芳基甲基哌嗪类δ阿片受体激动剂的结构及其活性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归纳它们的结构与活性关系并指出影响活性的相关特征。通过基于配体的3D-QSAR结果,希望为设计新型高活性的阿片受体激动剂提供科学依据。第叁章,通过多模板分区段同源模建的方法,构建人源的μ、κ、δ叁种阿片受体亚型激活状态叁维结构,使用拉氏图对构建的模型进行评价,衡量蛋白中氨基酸残基构象是否合理,用PROSA软件进行了能量合理性评价,评价模型是否落入了PDB数据库中实验数据所确定的Zscore区域中。第四章,使用构建的人源μ、κ、δ阿片受体激活状态叁维结构,应用基于受体的药物设计方法,进行分子对接,研究δ受体激动剂BW373U86和阿片受体混合激动剂DPI-3290与受体结合的作用模式,为进一步的分子设计提供指导和理论依据。第五章,对DPI-3290一系列衍生物的重要药代参数进行药代动力学(ADMET)预测,得到对分子设计有用的信息,排除目标化合物的可能副作用。通过将已知活性的DPI-3290类似物分别与构建的人源μ、κ、δ阿片受体激活状态叁维结构进行分子对接,通过分析相互作用模式,获得相关的构效关系。第六章,对本论文的主要工作进行总结和展望。(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8-04-01)
范超[4](2017)在《芳基取代的螺环吲哚二酮哌嗪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抑菌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芳基取代的螺环吲哚二酮哌嗪类化合物是螺环吲哚二酮哌嗪类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螺环吲哚二酮哌嗪类化合物中主要以spirotryprostatin类生物碱为代表。研究发现该类化合物具有很好的生理和药理活性,尤其对细胞周期有较好的抑制活性。因此,spirotryprostatin类生物碱可以作为新药物筛选的先导化合物。本论文对spirotryprostatin类生物碱的骨架进行了修饰,首次合成了一系列芳基取代的螺环吲哚二酮哌嗪类化合物并对其进行了结构鉴定和抑菌活性研究。本论文以甘氨酸和靛红为反应原料,分别通过两步反应得到12种席夫碱化合物(偶极体)和13种3-芳亚甲基-2-吲哚酮化合物(亲偶极体),选用单一的亲偶极体3-苯亚甲基-2-吲哚酮分别和12种席夫碱偶极体化合物在手性配体(S)-TF-BiphamPhos和AgOAc催化下发生1,3-偶极环加成反应得到12种螺环吡咯烷中间体,螺环吡咯烷中间体再与Fmoc-L-pro-Cl发生酰胺化反应,然后经有机碱催化脱去保护基并诱导自发关环得到目标产物9a-9e,这5个化合物皆为新化合物。所有化合物经核磁1H-NMR、13C-NMR、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HRMS等手段进行结构表征,并通过2D NMR和X-ray衍射确定了中间体和目标产物的立体构型。在抑菌活性实验中,共选用4株细菌,分别是两株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 lococcus aureus)和乳酸链球菌(Streptococcus lactis),两株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10株植物病原真菌,分别是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苹果树腐烂病菌(Valsa mali)、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e)、白菜黑斑病菌(Alternaria brassicae)、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芍药炭疽病菌(Peony anthracnose)、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辣椒炭疽病菌(Phytophthora capsici)、葡萄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初步的结果显示,中间体化合物和目标产物都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而且目标产物的活性优于相对应的中间体化合物,所有的化合物抗细菌的活性普遍优于抗真菌的活性。这为进一步研究该类化合物的抑菌活性的机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陕西科技大学》期刊2017-03-01)
汪彩露[5](2016)在《芳基哌嗪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抗前列腺癌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 PCa),一种发生于中老年男性泌尿生殖系常见的恶性肿瘤,是死亡率居第二位的实体肿瘤。其发病机制尚无定论,但可以确定的是前列腺癌与雄激素及其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 AR)有密切关系。研究发现,在前列腺癌的各个阶段,AR都有一定程度的表达,是前列腺癌治疗的主要靶点。内分泌治疗是临床治疗晚期前列腺癌的主要方法,在前列腺癌治疗早期效果良好,但大多数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对去势治疗出现抵抗,成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 CRPC)。研究发现一旦肿瘤细胞成为激素抵抗性,用于治疗的药物几乎不能提高治疗结果或存活率,尽管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病痛。因此,发明和开发更加有效、安全的抗前列腺癌药物是迫切的。针对目前临床上应用AR靶向治疗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本文在前期围绕萘哌地尔及其核心骨架-芳基哌嗪的研究基础上,以4-(溴甲基)苯乙酸为原料,设计、合成了两个系列共52个醚类芳基哌嗪类衍生物,即衍生物2-5~2-29和2-5'~2-31',通过CCK-8法测试这类衍生物对PC-3, DU145, LNCaP叁种前列腺癌细胞和一种正常前列腺上皮细胞RWPE-1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并初步讨论它们的构效关系,目的是寻找更加高效、安全的抗前列腺癌药物。第一章阐述了前列腺癌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包括发病原因,发病机制,主要诊断治疗方法,AR为靶向的抗雄激素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以及本研究的内容和意义。第二章报道以4-(溴甲基)苯乙酸为原料,设计、合成了两个系列共52个醚类芳基哌嗪类衍生物,即衍生物2-5-2-29和2-5'~2-31',并对个别化合物进行了晶体的培养。通过对化合物的逆合成分析,设计了目标化合物的具体合成路线、合成方法并用CCK-8法测定了目标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第叁章报道通过1H NMR、13C NMR、HRMS/ESI-MS和元素分析对合成的所有衍生物进行了结构验证。CCK-8法测定醚类芳基哌嗪衍生物2-5-2-29和2-5'-2-31’对PC-3, DU145, LNCaP和]RWPE-1的体外细胞毒活性,并与萘哌地尔进行了对比参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2-14,2-17,2-18,2-20,2-21,2-23,2-24,2-26和2-27对测试表现出很强的活性(ICso<3 μM)。另外,这些化合物对人正常的前列腺上皮细胞均表现出弱的活性。此外,化合物2-14和化合物2-23对PC-3表现出最好的细胞毒活性。对化合物2-5,-,2-29的构效关系研究发现,间位基团如-OCH3以及C1原子的引入可明显增强化合物对PC-3的活性;化合物2-5',2-10',2-28',2-29'和2-30'对测试细胞表现出很强的活性(ICso<3μM)。另外,这些化合物对人正常的前列腺上皮细胞均表现出弱的活性。化合物2-10',2-29'对PC-3细胞表现出最好的细胞毒活性。对化合物2-5'-2-31'的构效关系表明,对位引入取代基有利于提高化合物的抗癌活性。第四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且介绍了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对筛选出的几个活性较好的化合物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通过讨论它们的构效关系,期望为更有效、更安全的抗前列腺癌药物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南阳师范学院》期刊2016-10-31)
蒋军荣,徐峰,柯中炉[6](2016)在《二芳基甲基哌嗪化合物药理活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具有二芳基甲基哌嗪的化合物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包括抗组胺、抗肿瘤、抗高血压、抗偏头痛等,通过整理文献,本文对近年来发表的二芳基甲基哌嗪化合物的药理活性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为深入开展以含有二芳基甲基哌嗪结构为创新新药研究提供信息。(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导报》期刊2016年05期)
Ravilla,L,马帅[7](2015)在《公斤级合成N-芳基哌嗪类化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苯胺类化合物(6.17 mol)和二(2-氯乙基)胺盐酸盐(1.3 eq)中加入环丁砜(3 L),升温至150℃保温反应14 h,制得N-芳基哌嗪类盐酸盐,11例收率85%~92%。产物易分离纯化,反应溶剂可回收循环利用。该方法制得的哌嗪类化合物是很多药物的重要中间体。(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工业杂志》期刊2015年09期)
程玉龙,房晓敏,徐元清,徐英,谢勇[8](2014)在《新型芳基联哌嗪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与杀菌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农业中,为提高农产品产量减少农业病害,农药被广泛使用。然而由于农药的使用而产生的的抗性问题也已成为非常迫切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开发具有新型结构或作用机理的高效农药将成为科研工作者的工作中心和重点。(本文来源于《河南省化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4-07-11)
刘宁,陈锦春[9](2014)在《N-芳基哌嗪的合成工艺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二氯乙胺盐酸盐和取代苯胺为原料,正丁醇做溶剂,在无碱的条件下回流以较高产率合成了取代芳基哌嗪,其结构经1H-NMR确认无误。由于反应产物能直接从反应体系中结晶析出且滤液可重复套用多次,使得该合成新方法适合于工业化规模生产。与文献报道方法相比较,新工艺简化了操作步骤、降低了产物的分离难度、提高了收率和产品纯度。(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14年11期)
崔本强[10](2014)在《类二芳基甲基哌嗪镇痛药物设计与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阿片受体主要有μ,δ和K叁种受体亚型。吗啡等传统的阿片类镇痛药是μ受体的高选择性激动剂,通过抑制神经递质的释放产生生理作用,具有镇痛活性强、抗痛谱广的优点,但同时会引起呼吸抑制、胃肠道蠕动抑制、排尿反应抑制、依赖性、欣快感和成瘾性等典型的阿片样副作用,其临床应用受到诸多限制。近年,μ和δ受体的双重活性化合物受到关注。研究发现,δ受体对μ受体介导的生理效应存在着调节作用,可减少呼吸抑制和成瘾性等副作用的产生。尽管阿片受体混合激活是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但现有的混合激动剂只能部分克服阿片样副作用。DPI-3290是二芳基甲基哌嗪类δ/μ/κ混合型激动剂,镇痛强度介于吗啡与芬太尼之间,呼吸抑制作用和依赖性相对减弱,安全性显着增加。本文主要进行以下方面工作:1.运用阿片受体蛋白晶体结构模型、“信号-地址”理论和先导化合物构效关系设计了叁类化合物:二芳基甲基二氮杂双环类、二芳基亚甲基哌啶烯类和二芳基甲基哌嗪类。2.对每一类化合物合成方法进行探索。二芳基亚甲基哌啶烯类化合物合成中,采用McMurry偶联反应得到烯烃,经羧酸化、酰胺化、脱甲基等反应完成合成。制备二芳基甲基哌嗪化合物,通过一个四组分叁步串联反应,由芳基醛、单烷基化手性哌嗪、苯并叁氮唑和芳基格氏试剂发生立体选择性缩合得到。在研究二芳基甲基二氮杂双环类化合物合成中,发现了一种合成中间(1R,4R)-2-苄基-2,5-二氮杂双环[2.2.1]庚烷新方法,运用差向异构化-立体归一化成环反应实现内酰胺化。后经亲核取代、羧酸化、酰胺化、脱甲基等得到二芳基甲基二氮杂双环系列化合物。(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4-05-01)
芳基哌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5-羟色胺2A(5-HT_(2A))受体作为一种G蛋白偶联受体,因其在认知、行为和生理功能中起着关键作用而闻名,所以它成为治疗精神疾病(特别是抑郁症)的主要分子靶点。临床上已使用了多种作用于5-HT_(2A)受体的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药物,但它们的缺点也逐渐突显出来。因此,探索更有效和更安全的药物仍然是必要的,还有大量的研究工作需要去做。为探索影响抑制活性的结构特征,目前我们建立了作为有前途的5-HT_(2A)受体拮抗剂的109个芳基哌嗪类衍生物的数据集,依靠该数据集通过使用比较分子力场分析(CoMFA)和比较分子相似性指数分析(CoMSIA)两种方法,进行了基于配体的叁维定量结构-活性关系(3D-QSAR)研究。得到的最优CoMSIA模型显示了良好的可靠性和较强的内部与外部预测能力(交叉验证相关系数Q~2=0.587、非交叉验证相关系数R~2_(ncv)=0.900和测试集化合物的预测相关系数R~2_(pre)=0.897)。此外,我们还进行了分子对接以研究这些配体与5-HT_(2A)受体之间的结合模式。同时,作为研究拮抗剂在结合腔中构象的对接辅助工具,分子动力学(MD)模拟,也被运用其中,进一步阐明了配体-受体复合物在磷脂双分子层环境下的变化。根据这两种方法的组合使用,我们发现芳基哌嗪类衍生物呈现近似“V”构象,通过氢键、π-π堆积以及疏水相互作用结合在5-HT_(2A)受体的常规2号位点处。最后,基于上述结果,我们设计了一些新的分子,它们可能是潜在的5-HT_(2A)受体的芳基哌嗪类拮抗剂。希望目前的模型和推导出的信息能有助于优化和设计新型强效的抗抑郁药物,以及探索5-HT_(2A)受体拮抗剂的作用机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芳基哌嗪论文参考文献
[1].毛泽伟,刘蓓,朱萍,张丽君,朱加洪.哌嗪取代3-芳基-5-呋喃基-4,5-二氢吡唑酰胺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评价[J].有机化学.2018
[2].林峰.分子水平上芳基哌嗪类5-HT_(2A)受体拮抗剂的结合机制探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
[3].潘陈玲.二芳基甲基哌嗪类阿片受体混合激动剂的构效关系与优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8
[4].范超.芳基取代的螺环吲哚二酮哌嗪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抑菌活性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7
[5].汪彩露.芳基哌嗪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抗前列腺癌活性研究[D].南阳师范学院.2016
[6].蒋军荣,徐峰,柯中炉.二芳基甲基哌嗪化合物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6
[7].Ravilla,L,马帅.公斤级合成N-芳基哌嗪类化合物[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5
[8].程玉龙,房晓敏,徐元清,徐英,谢勇.新型芳基联哌嗪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与杀菌活性研究[C].河南省化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4
[9].刘宁,陈锦春.N-芳基哌嗪的合成工艺改进[J].广州化工.2014
[10].崔本强.类二芳基甲基哌嗪镇痛药物设计与合成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