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戴妈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格罗利亚·,内勒,传统与现代性,冲突,融合
戴妈妈论文文献综述
弓铭琦[1](2018)在《传统与现代性视域下《戴妈妈》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格罗利亚·内勒在美国当代文坛占有重要地位,并创作了许多反映非裔美国黑人生活的文学作品。《戴妈妈》是其代表作之一,一经问世就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国内对其研究主要侧重于小说中反映的女性主义,强调了黑人女性在争取自己权利时所做的不懈努力;而国外学者则侧重于小说的对比研究,通过与其它非裔美国女作家的作品或内勒的其它文学作品进行对比,从而揭示其中蕴含的黑人传统文化与黑人主人公们为实现自身认同救赎所付出的艰辛,这为研究美国黑人文学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本文通过分析非裔美国黑人生活经历,探讨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辩证关系,论证了了只有在坚守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将传统与现代性进行融合,才能让传统与现代性形成良性的辩证关系。小说中的地点柳树岛和美洲大陆,以及人物妈妈戴、可可和乔治分别代表了传统与现代性。随着小说人物情节的展开,传统与现代性不可避免地进行了碰撞与冲突,而小说的结局则印证了两者的融合。在坚守传统的道路中不可避免地要与现代性相遇,两者会产生冲突,而冲突不是单纯的对抗而是融合的必经过程。这一过程是痛苦的,反思与借鉴会促进融合而一味地固守己见则会付出巨大的代价。经历冲突两者才能真正融合,而融合是传统与现代性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希望通过研究诠释这一过程,使读者对黑人传统文化有更加全面的理解。(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8-06-01)
陈圆[2](2017)在《斯图亚特·霍尔族裔散居理论视角下《戴妈妈》中美国非裔文化身份建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格洛里亚·内勒是当代非裔美国文学史上最富有洞察力且最为重要的小说家之一,其着作颇丰,反映的主题也多种多样。与其他黑人作家相比,内勒更加关注非裔美国人的身份建构,这充分体现在她的第叁部长篇小说《戴妈妈》中。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主要研究了这部小说的主题、人物、黑人传统和文化、叙事策略等,或是将这部作品与其他小说相比较。但很少有学者从族裔散居理论的视角探讨非裔美国人的身份构建问题。因此,本篇论文将对《戴妈妈》中非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问题进行详细的讨论和论证。本篇论文主要借助斯图亚特·霍尔族裔散居理论中的“叁个存在”部分分析了《戴妈妈》中非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问题。斯图亚特·霍尔的叁个存在主要包括“欧洲存在”,“非洲存在”和“美国存在”。“欧洲存在”是前提,描绘了在白人主流社会的压迫下,非裔美国人被排斥到社会的边缘地带,并被主流社会内化为“他者”。在这种情况下,非裔美国人倾向于怀疑“自己到底是谁”,并陷入某种程度的身份危机。“非洲存在”是建构该文化身份的基石。“非洲存在”强调对代代相传的非洲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创新,在这个过程中,非洲身份自然而然保存下来。“美国存在”是美国身份建构的场所,也是非洲身份和和美国身份融和的场所。一方面,“美国存在”描绘了非裔美国人积极主动融入白人主流社会,接受白人的价值观,获取美国身份。另一方面,“美国存在”描绘了非裔美国人通过“同化”,“融合”和“混杂”作用,将非洲身份和美国身份相融和,构建完整的非裔美国文化身份,得到主流社会的认同。只有将非洲身份和美国身份相结合,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认同,被主流社会接受。(本文来源于《宁夏大学》期刊2017-05-01)
任雪娇[3](2017)在《论《戴妈妈》中黑人女性的新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格洛丽亚·内勒(Gloria Naylor,1950-2016)是与美国当代杰出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和艾丽斯·沃克齐名的黑人女性作家之一。作为一名黑人女作家,内勒致力于美国黑人的研究。在她的主要作品中,为了弘扬丰富的黑人文化与展现真实的黑人群体,内勒积极探索黑人的历史与命运、关注黑人的生存与精神世界。1988年,内勒发表了《戴妈妈》(Mama Day)。在该小说中,内勒试图颠覆美国主流文学对黑人女性歪曲建构的传统,并尝试重新塑造了一系列拥有崭新形象的黑人女性。长久以来,在崇尚白人父权主义至上的主流社会中,统治阶级为了强化自己的“纯正形象”,更好地将黑人女性控制在一个既定的从属地位,便将她们定义成了各种支配性形象-----保姆、女家长、福利母亲和妓女。而正是这些“被妖魔化”的负面形象使得黑人女性在她们的生存与发展上遭受了巨大的痛苦。十九世纪中叶,随着黑人女性主义思想的不断发展,众多黑人女作家开始逐渐意识到重塑黑人女性形象是她们自己的重任。因此,黑人女作家们纷纷探求她们“独特的黑人女性语言”来讲述她们自己的故事,以此来推翻和颠覆各种强加的支配性形象。与同时代的美国黑人女作家相比,格洛丽亚·内勒擅长在她的作品中刻画拥有崭新形象的黑人女性。在小说《戴妈妈》中,内勒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崭新形象的黑人女性,正是这些形象挑战了美国白人主流社会及白人文学强加给她们的消极形象。与此同时,这一鲜明的主题也正是黑人女性主义者所倡导的。本文将运用黑人女性主义理论家帕翠霞·希尔·柯林斯(Patricia Hill Collins)所提出的黑人女性思想,即“挑战白人文化强加给黑人女性的支配性形象”,来重点分析小说《戴妈妈》中拥有崭新形象的几位黑人女性。此外,本论文还将小说《戴妈妈》中的黑人女性与同时代的女作家所塑造的众多黑人女性形象进行了对比分析,突出了作者内勒笔下人物的新颖性。(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7-04-10)
任雪娇,魏兰[4](2016)在《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戴妈妈》》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9世纪70年代生态女性主义诞生以来,该理论受到极大关注,国内外众多学者开始试图以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文学作品,以揭示它们的生态女性主义价值。格洛丽亚·内勒的第叁部小说《戴妈妈》使她真正巩固了她在非裔美国文学界的地位,小说中渗透的女性与自然的关系也是学者们争相研究的对象。旨在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以及精神生态来分析小说中女性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从而表明作者所倡导的生态女性整体观,建立一个男人与女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家园。(本文来源于《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陈圆,胡笑瑛[5](2016)在《言说者文本视角下看内勒的《戴妈妈》》一文中研究指出格洛丽亚·内勒是现当代非裔美国女性作家中的领军人物,她的第叁本小说《戴妈妈》不仅是美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而且对内勒本人意义重大。本文依据佐拉·尼尔·赫斯顿的言说者文本的叙述策略,分析了《戴妈妈》中的直接引语以及自由间接引语。内勒对赫斯顿言说者文本的继承与发展不仅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而且在表现黑人特有的文化遗产——黑人土语的独特性和包容性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6年07期)
陈圆,胡笑瑛[6](2015)在《《戴妈妈》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格洛丽亚·内勒是现当代非裔美国女性作家中的领军人物,她的第叁本小说《戴妈妈》不仅是美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而且对内勒本人意义重大。本文旨在从小说主题、具体内容、叙述技巧叁个方面总结归纳国内外对该小说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国内研究和国外研究的异同点,指出国内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建议以期提升国内研究的学术价值和创新价值,为之后国内研究该小说的学者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5年21期)
王元元[7](2015)在《格洛丽亚·内勒的《戴妈妈》中的黑人男性气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格洛丽亚·内勒是非裔美国文学史上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她的第一部小说《布鲁斯特街的女人们》获得了1983年的美国国家图书奖,使她成为继佐拉·尼尔·赫斯顿、艾丽丝·沃克和托尼·莫里森等非裔美国女性作家之后的一名新秀。自此她又出版了五部小说。《戴妈妈》是她的第叁本小说。该小说以纽约和柳树泉这一孤立的黑人社区为背景,通过多角度叙事的手法探讨并质疑“现实”这一概念,同时赞颂浪漫但又问题重重的爱情。与日益繁荣的女性主义研究相比,男性气质的研究在中国相对甚少,这使得性别研究更像是女性研究的同义词。鉴于这种情形,作者试图从黑人男性气质的角度研究《戴妈妈》,尝试分析该小说中黑人男性人物所展现的男性气质以及内勒对男性气质构建的反思。首先,通过分析《戴妈妈》中刻画的两性关系,作者认为书中的叁位男性人物分别展示了不同的男性气质,而且他们的妻子对他们的男性气质构建起到了重要作用。格洛丽亚·内勒吸收了父权语境下传统男性气质的积极因素,消解了如霸权、暴力、对性能力的过度强调等消极因素。其次,通过分析《戴妈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以及人物对黑人传统文化的疏离,探讨了榜样缺失对男性气质构建的负面影响。内勒通过小说呼吁父亲角色的回归,并指出黑人传统文化对黑人男性气质重建的重要作用。总之,黑人的男性气质构建需要男性和女性的协力合作,需要父亲角色和传统文化的回归。希望该课题能够丰富当前男性气质的研究。(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5-02-28)
边春华,李蓓[8](2014)在《试析小说《戴妈妈》中的传统与人物命运》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黑人女作家格洛里亚·内勒的小说《戴妈妈》是一部重要的黑人文学作品,其中以戴妈妈为代表的黑人团体继承并坚守黑人文化,使可可获得重生,而放弃文化的乔治则导致了自己的人生悲剧。人物的不同命运表明少数族裔移民要在美国主流文化的霸权中找到自己的身份获得发展,就必须依靠自己的文化传统。(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4年12期)
林文静[9](2013)在《男性·女性·牵手——格罗丽亚·内勒小说《戴妈妈》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解读当代美国非裔女作家格罗丽亚·内勒小说《戴妈妈》,通过分析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手"意象揭示"牵手"的寓意:牵手意味着相互依存与和谐;生态的和谐需要人与自然的牵手,种族间的和谐需要白人与黑人牵手,不同性别之间的和谐需要男性与女性的牵手。(本文来源于《淮阴工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阮霄羽[10](2012)在《《戴妈妈》的主要情节及心理内涵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格洛丽娜·内勒笔耕勤奋,思维敏捷且时有超前,她亦被公认为是当代少数美国黑人女性文学队伍中领军者之一。《戴妈妈》是其中的一部小说。小说中,作者以"后现代主义"特别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着重描绘了一对美国黑人青年男女的生存状态及发展轨迹——生活、工作及爱情故事(其他人物予以配合与铺垫以形成一个社会子系统)。一、美国黑人女性生活与就业心理内涵分析小说中,内勒耗费苦心切入点准确,精心选择了典型的人物及事件,用以说明美国不同环境下成长的人在认知、交友、习惯、恋爱等方面的同一性及差异性。乔治从(本文来源于《长城》期刊2012年08期)
戴妈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格洛里亚·内勒是当代非裔美国文学史上最富有洞察力且最为重要的小说家之一,其着作颇丰,反映的主题也多种多样。与其他黑人作家相比,内勒更加关注非裔美国人的身份建构,这充分体现在她的第叁部长篇小说《戴妈妈》中。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主要研究了这部小说的主题、人物、黑人传统和文化、叙事策略等,或是将这部作品与其他小说相比较。但很少有学者从族裔散居理论的视角探讨非裔美国人的身份构建问题。因此,本篇论文将对《戴妈妈》中非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问题进行详细的讨论和论证。本篇论文主要借助斯图亚特·霍尔族裔散居理论中的“叁个存在”部分分析了《戴妈妈》中非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问题。斯图亚特·霍尔的叁个存在主要包括“欧洲存在”,“非洲存在”和“美国存在”。“欧洲存在”是前提,描绘了在白人主流社会的压迫下,非裔美国人被排斥到社会的边缘地带,并被主流社会内化为“他者”。在这种情况下,非裔美国人倾向于怀疑“自己到底是谁”,并陷入某种程度的身份危机。“非洲存在”是建构该文化身份的基石。“非洲存在”强调对代代相传的非洲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创新,在这个过程中,非洲身份自然而然保存下来。“美国存在”是美国身份建构的场所,也是非洲身份和和美国身份融和的场所。一方面,“美国存在”描绘了非裔美国人积极主动融入白人主流社会,接受白人的价值观,获取美国身份。另一方面,“美国存在”描绘了非裔美国人通过“同化”,“融合”和“混杂”作用,将非洲身份和美国身份相融和,构建完整的非裔美国文化身份,得到主流社会的认同。只有将非洲身份和美国身份相结合,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认同,被主流社会接受。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戴妈妈论文参考文献
[1].弓铭琦.传统与现代性视域下《戴妈妈》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D].云南大学.2018
[2].陈圆.斯图亚特·霍尔族裔散居理论视角下《戴妈妈》中美国非裔文化身份建构研究[D].宁夏大学.2017
[3].任雪娇.论《戴妈妈》中黑人女性的新形象[D].四川师范大学.2017
[4].任雪娇,魏兰.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戴妈妈》[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5].陈圆,胡笑瑛.言说者文本视角下看内勒的《戴妈妈》[J].校园英语.2016
[6].陈圆,胡笑瑛.《戴妈妈》研究综述[J].文教资料.2015
[7].王元元.格洛丽亚·内勒的《戴妈妈》中的黑人男性气质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
[8].边春华,李蓓.试析小说《戴妈妈》中的传统与人物命运[J].青年文学家.2014
[9].林文静.男性·女性·牵手——格罗丽亚·内勒小说《戴妈妈》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3
[10].阮霄羽.《戴妈妈》的主要情节及心理内涵分析[J].长城.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