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桩箱基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陡坡,掉层结构,嵌固层,箱桩基础
桩箱基础论文文献综述
何云,李轩直[1](2019)在《某高陡坡地桩箱复合基础嵌固层的有效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天然高陡坡地场地条件复杂,开挖平整场地困难且花费成本昂贵,可以考虑直接在原始高陡坡地上建造房屋,需要研究基础的有效嵌固,保证在高陡坡地上基础承载力、刚度以及充分的抗震性能。本文对某高陡坡掉层结构基础嵌固层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提出解决高陡坡掉层结构无法有效嵌固的箱桩复合基础设计方案。通过计算基础在大震作用下水平承载力,以及分析结构掉层部分在大震下动力弹塑性的性能,验证了高陡坡下人为构造基础嵌固层是有效和可行的。(本文来源于《建筑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孔伟阳[2](2018)在《带垫层桩箱基础水平及低周循环受力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海洋开发战略的逐步实施,桥梁建设逐渐由内河向近海扩展,深水跨海桥梁修建面临着软弱地基深厚、波浪、水流、地震、强风等复杂环境的巨大挑战,传统单一型式的桥梁深基础方案都存在难以避免的缺陷。群桩基础虽然具有良好的承载力,且能够有效控制地基沉降等优点,但需要较长的桩长,柔性长桩的整体刚度偏小及海上施工非常困难;对于单体沉箱基础,具有较高的竖向承载力,但对于地基沉降的控制难以满足使用的要求,因此,综合利用传统深基础的优点,将沉箱基础与桩基础进行组合形成带垫层桩箱基础。带垫层桩箱基础具有更高的竖向承载性能,在满足基础沉降控制要求的同时较桩基础更经济,且能够满足深水桥梁基础隔震要求等优势。本文依据前人对垫层、沉箱及复合地基已有的研究成果,采用室内模型试验及数字图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带垫层桩箱基础在水平及低周循环荷载下的受力特性。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水平静载试验,分析了桩数、垫层厚度和竖向荷载对沉箱水平位移及桩身内力的影响,利用数字图像量测技术获取了土体位移场与剪切带。结果表明:桩数、竖向荷载可有效限制沉箱的水平位移,设置垫层可显着减小桩身弯矩及剪力;土体在垫层顶部形成位移集中区,产生局部塑性变形并不断扩大,最后局部塑性变形区贯通形成完整的剪切带。(2)通过水平低周循环试验,分析了加载方式、垫层厚度、循环幅值及次数对带垫层桩箱基础水平刚度、土体位移及桩身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带垫层桩箱基础的水平刚度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增大,而滞回圈面积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与水平静载试验相比,群桩中各基桩分担的水平荷载比例随循环加载发生重分配,后排桩的作用逐步得到更多发挥;当循环幅值较小时,前、中排桩所承担的弯矩值较为接近,随着循环幅值的增加,前排桩的作用得到加强;较无垫层情况相比,在水平静载及循环加载时,设置垫层均可显着减小前、中及后排桩的桩身弯矩;前、中排桩的桩顶剪力分担比随着循环幅值的增加而增大,后排桩则呈现逐级减小的趋势。(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8-05-01)
董建国,董知真,袁聚云[3](2013)在《高层建筑桩箱(筏)基础沉降计算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高层建筑桩箱(筏)基础新的沉降计算方法——发展的简易理论法。此法简单、方便,且可手算;计算参数容易确定;计算结果不需乘以桩基沉降修正系数;能反映建筑物荷载与沉降的非线性关系;计算沉降量与实测推算值相当接近;该方法可适用于其他软土地基。这个方法可以作为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桩侧考虑剪应力的沉降计算模式的补充。(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3年S2期)
王志华,陈国兴,周恩全[4](2013)在《重型设备-桩箱基础-砂卵石地基体系动力稳定性振动台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并完成了重型设备-桩箱基础-砂卵石地基体系地震反应的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分析了设备结构位移和转角反应特征以及桩箱基础和砂卵石地基的动力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设备结构位移反应峰值呈上大、下小的叁角形分布,位移和转角反应受结构振动方向第一振型控制;振动过程中基底两侧土反力增量不均,由上部重型结构水平惯性力引起的基础转动效应明显,这也是基础发生倾斜的主要原因;箱形基础振动对周围地基土产生挤密作用,基础转动显着影响侧墙土压力分布形态;强震作用下,砂卵石地基持力层振动孔压比能达到0.3~0.5,振动孔压的累积和消散可引起基础附加沉降。试验结果可为砂卵石地基箱形基础抗震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13年02期)
黄凤仙[5](2012)在《浅析高层建筑桩箱(筏)基础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人们越来越重视高层建筑地下空间的开发,桩箱(筏)的基础设计也因此受到普遍欢迎。文章结合实际的设计经验,浅谈高层建筑桩箱(筏)基础的设计。(本文来源于《科学之友》期刊2012年06期)
李成芳,吴德伦,邓小波,王定春[6](2008)在《高层建筑桩箱基础共同作用现场测试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一高层建筑桩箱基础原位测试,阐述了箱基底板钢筋应力变化特征、基础变形和沉降规律、箱底土压力分布规律及桩-土荷载分担比例。测试结果表明,箱基底板钢筋应力仅为设计强度的8%;基础沉降量为理论计算值的20%;基础纵向弯曲值仅为0.319‰,设计时可只考虑局部弯曲而不考虑整体弯曲;箱基底板土分担了11%的荷载,土压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建议增大桩距来实现这一目的,从而降低工程造价。(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08年09期)
施晔,陈长松[7](2005)在《桩筏、桩箱基础减小差异沉降的调平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根据复合桩基的非线性设计理论,对如何减小差异沉降的调平设计的原理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减小差异沉降的调平设计方法。(本文来源于《西部探矿工程》期刊2005年12期)
汪宁,张鹤年[8](2004)在《桩筏、桩箱基础减小差异沉降的调平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桩筏、桩箱基础减小差异沉降的调平设计方法 ,并结合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的实例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为类似的工程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04年22期)
王岭,韩金田[9](2004)在《高层建筑桩箱(筏)基础设计中的优化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高层建筑桩箱(筏)基础设计中存在的优化问题,从群桩受力机理的角度分析“外强内弱”、“外弱内强”两种布桩方式的合理性,得出一些结论并指出相关研究中的存在问题。(本文来源于《广东土木与建筑》期刊2004年04期)
张菁莉,陈国兴[10](2003)在《深厚软弱地基上相邻桩箱基础高层建筑地震反应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二维有限元整体分析法对深厚软弱地基上相邻的双幢桩箱基础高层建筑的地震反应进行了数值模拟,探讨了 SSI 效应对双幢高层建筑地震反应的影响规律;并分析了深厚软弱地基上双幢高层建筑和单幢高层建筑地震反应之间的差异。一般地,SSI 效应使深厚软弱地基上相邻的双幢高层建筑各楼层的绝对加速度反应要比单幢高层建筑的反应略小一些,但也可能使双幢高层建筑中部楼层的绝对加速度反应大于单幢高层建筑的反应。与此相反,SSI 效应一般使相邻的双幢高层建筑各楼层的相对位移反应有所增大;但也可能使双幢高层建筑各楼层的相对位移反应有所减小,两者的差异与场地条件、输入地震动特性有关。此外,还探讨了双幢高层建筑的间距对其地震反应的影响。随着间距的增大,双幢高层建筑的地震反应趋近于单幢高层建筑的反应。输人加速度峰值越大,场地土越软,相邻的双幢高层建筑的间距对其地震反应的影响越大。(本文来源于《世界地震工程》期刊2003年04期)
桩箱基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我国海洋开发战略的逐步实施,桥梁建设逐渐由内河向近海扩展,深水跨海桥梁修建面临着软弱地基深厚、波浪、水流、地震、强风等复杂环境的巨大挑战,传统单一型式的桥梁深基础方案都存在难以避免的缺陷。群桩基础虽然具有良好的承载力,且能够有效控制地基沉降等优点,但需要较长的桩长,柔性长桩的整体刚度偏小及海上施工非常困难;对于单体沉箱基础,具有较高的竖向承载力,但对于地基沉降的控制难以满足使用的要求,因此,综合利用传统深基础的优点,将沉箱基础与桩基础进行组合形成带垫层桩箱基础。带垫层桩箱基础具有更高的竖向承载性能,在满足基础沉降控制要求的同时较桩基础更经济,且能够满足深水桥梁基础隔震要求等优势。本文依据前人对垫层、沉箱及复合地基已有的研究成果,采用室内模型试验及数字图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带垫层桩箱基础在水平及低周循环荷载下的受力特性。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水平静载试验,分析了桩数、垫层厚度和竖向荷载对沉箱水平位移及桩身内力的影响,利用数字图像量测技术获取了土体位移场与剪切带。结果表明:桩数、竖向荷载可有效限制沉箱的水平位移,设置垫层可显着减小桩身弯矩及剪力;土体在垫层顶部形成位移集中区,产生局部塑性变形并不断扩大,最后局部塑性变形区贯通形成完整的剪切带。(2)通过水平低周循环试验,分析了加载方式、垫层厚度、循环幅值及次数对带垫层桩箱基础水平刚度、土体位移及桩身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带垫层桩箱基础的水平刚度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增大,而滞回圈面积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与水平静载试验相比,群桩中各基桩分担的水平荷载比例随循环加载发生重分配,后排桩的作用逐步得到更多发挥;当循环幅值较小时,前、中排桩所承担的弯矩值较为接近,随着循环幅值的增加,前排桩的作用得到加强;较无垫层情况相比,在水平静载及循环加载时,设置垫层均可显着减小前、中及后排桩的桩身弯矩;前、中排桩的桩顶剪力分担比随着循环幅值的增加而增大,后排桩则呈现逐级减小的趋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桩箱基础论文参考文献
[1].何云,李轩直.某高陡坡地桩箱复合基础嵌固层的有效性分析[J].建筑科学.2019
[2].孔伟阳.带垫层桩箱基础水平及低周循环受力特性试验研究[D].扬州大学.2018
[3].董建国,董知真,袁聚云.高层建筑桩箱(筏)基础沉降计算方法[J].岩土工程学报.2013
[4].王志华,陈国兴,周恩全.重型设备-桩箱基础-砂卵石地基体系动力稳定性振动台试验[J].工程力学.2013
[5].黄凤仙.浅析高层建筑桩箱(筏)基础的设计[J].科学之友.2012
[6].李成芳,吴德伦,邓小波,王定春.高层建筑桩箱基础共同作用现场测试分析[J].岩土力学.2008
[7].施晔,陈长松.桩筏、桩箱基础减小差异沉降的调平设计[J].西部探矿工程.2005
[8].汪宁,张鹤年.桩筏、桩箱基础减小差异沉降的调平设计[J].山西建筑.2004
[9].王岭,韩金田.高层建筑桩箱(筏)基础设计中的优化问题[J].广东土木与建筑.2004
[10].张菁莉,陈国兴.深厚软弱地基上相邻桩箱基础高层建筑地震反应的数值模拟[J].世界地震工程.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