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义论文-宋贝贝

词汇义论文-宋贝贝

导读:本文包含了词汇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词表,义类系统,义类分布

词汇义论文文献综述

宋贝贝[1](2017)在《汉语国际教育用词汇义类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系统考察了汉语国际教育用词汇在整个义类系统中的分布概貌和分布属性。研究发现,词语在一级义类具有完全覆盖性特征,随词语级别提升,义类大体由薄变厚;词语在二至五级义类具有缺损性特征,义类数量随词语级别提升而增长,义类的大幅增长主要体现在中级水平词汇及下位义类。义类分布存在一些问题,如义类薄厚的变化和排序不符合词语习得规律等。本文还考察了义类分布的存缺性、复现性、序列性特征及存在的问题,认为在汉语二语词表研制方面,需将义类分布作为考虑要素,并尽量使之符合习得规律;在教材编写方面,需加强对义类分布属性的考虑;在课堂教学方面,需根据学习者水平分配不同义类词语的数量。(本文来源于《语言文字应用》期刊2017年03期)

胡静书[2](2017)在《例析句式义误解为词汇义之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将不、将非、莫、莫非"等词被认为可表肯定义,也可表不肯定推测,二者相互矛盾,导致误解的原因是忽视了这些词所在的疑问句对整个句义的决定性作用,将句式义误认为是词汇义;"不"的假设义、"为、为是"的选择连词解读均为因忽视特定句式而造成的误解。(本文来源于《殷都学刊》期刊2017年01期)

赵韶丽[3](2014)在《双及物构式中构式义和词汇义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双及物构式(ditransitive construction)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指对应于[N1VN2N3]横组合序列的小句结构,其中N,V分别代指名词性词组和动词性词组,在句法和语义研究中占有独特的地位。构式语法认为,构式是形式与意义的配对。然而关于双及物构式中词汇与构式在该结构意义生成中所扮演的角色有不同说法。本文首先阐明了双及物构式中,词汇和构式的互动机制,并着重阐述了压制的作用及其作用方式。进而从语际与语内两方面探讨两者的互动关系。从语际来说,尽管该构式在人类语言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该构式并非存在于所有语言之中。英语中的双及物构式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以Goldberg为代表的构式语法学家,将英语语言中的双及物构式意义确定为“给予”。近年来,汉语中的双及物构式也得到学者青睐。尽管在英语和汉语中存在着该构式,但在构式意义的生成过程中,词汇意义与构式意义所发挥的作用并不一致。除此之外,有些语言(例如,日语)中并不存在该构式。因而,在这些语言中,词汇意义占据意义表达的主导地位,词类力量大于构式力量。从语内来说,本文主要以英语和汉语为例予以分析。英汉双及物构式表征大体相同:即NVNN。英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双及物构式,在其构式意义的确定过程中,词汇义与构式义存在着明显的互动关系,二者互相牵制,经过互动生成双及物构式意义。在汉语中,双及物构式因可进入该构式的动词被划分为给予类和夺取类两类。其中,给予类动词中的制作类动词显然难以进入该构式,其词汇意义大于构式意义;而本身具有给予义的寄送类动词可以与该构式和谐相处,因而,汉语中的给予类动词在生成双及物构式中,总体而言,词汇力量大于构式力量。而夺取类动词,无论是叁价动词(比如,偷,抢),还是二价动词(如打碎,用坏,弄丢),都可以顺利进入该构式。可见,其词汇差异作用甚微,构式义大于词汇义。基于以上研究,我们认为双及物构式意义从整体而言,是进入该构式的词汇意义与构式义互动的结果,但是双及物构式中词汇义和构式义的互动存在不对称的现象,并认为这种不对称可以归因于语言使用者主体认知对语言的映射、主体认知距离象似性、主体认知语用熟悉度和语言文化基因差异。通过此研究,一方面有助于深化对双及物构式的理解,另一方面将有助于对该构式的英汉教学,也将对该构式的语际翻译有所启示。(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4-04-02)

黄弋桓[4](2012)在《构式、构式义和词汇义的互相制约——以“不A不B”构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谓词性短语"不A不B"属于"标记性构式",其构式义为选择义。由于AB语义关系的不同,"不A不B"的构式义又有他选和折中选两种具体的表现,呈现出词汇义影响构式义的情况。而AB的多样性及体词性AB进入"不A不B",在构式义凸现的同时AB会受到这一构式的制约。构式、构式义和词汇义是一种互相制约的关系。(本文来源于《求索》期刊2012年04期)

郝巍魏[5](2011)在《词汇义偏离的认知语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到目前为止,语言学界对词汇义的解读,有诸多途径。包括从传统的亚里士多德的二分法语义观,语用动态语义观,到认知观照下的语义观。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本文以疯子为例,是一项基于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的实证研究。首先,笔者将从历时的角度来追溯疯子的词源及其词汇义演变。我们发现,对于疯子,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社会对其的评价,经历了由中性到贬义,再到褒义的过程,乃至最终形成一种褒贬共存的状态。现代人谈论起它,或嗤之以鼻,或顶礼膜拜。正是这样的疯子经历了从中国传统医学中的术语,到西方心理学的分析对象,到文学作品中借以讽刺社会的鲜活人物原型的转变,其内涵和语义也在不断经历变化。随着社会的变迁,其衍生出的疯狂观念,成为一种存活于世的自保手段,宣泄自身对于社会不满的工具,……最终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对象。然后,从共时的角度,笔者尝试运用概念整合理论的最新成果,分析“N+疯子”构式的语义整合与生成机制。实际上,人们在研究词汇意义的过程中发现词汇项目不仅有本身的词汇意义,还有许多语用条件因素,这些因素赋予词汇以特定的篇章语用功能,构成特定的语用意义。紧接着,在话语层面上,来分析疯子的动态语用义,运用玩笑准则来阐释其产生及其偏离的动因。最终,整合出一个新的理论模型“CBT+CSP+BP”,旨在能更好的阐释词汇义偏离的语言现象。(本文来源于《四川外语学院》期刊2011-04-01)

王伟丽,李如龙[6](2010)在《面向对外汉语教学和教材编写的词汇义位赋值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影响汉语词汇义位的因素有很多,从词汇本体的角度来讲有构词语素的义值的影响,同时,构词语素的结构本身又赋予词汇义位一定的价值。在语用中,语境对词汇义值也有触发作用,语用意义使词汇义位的丰度得到了加强。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和教材编写中加强对词汇义位赋值因素的研究,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学和教材编写的效率。(本文来源于《国际汉语学报》期刊2010年00期)

王伟丽,李如龙[7](2009)在《面向外汉语教学和教材编写的词汇义位赋值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影响汉语词汇义位的因素有很多,从词汇本体的角度来讲有构词语素的义值的影响,同时,构词语素的结构本身又赋予词汇义位一定的价值。在语用中,语境对词汇义值也有触发作用,语用意义使词汇义位的丰度得到了加强。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和教材编写中加强对词汇义位赋值因素的研究,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学和教材编写的效率。(本文来源于《2009年汉语国别化教材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9-12-19)

马芝兰[8](2008)在《论汉英词汇义模糊性之异同》一文中研究指出词义的模糊性在不同语言中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相异的一面。开展语言模糊性的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不同语言之间模糊性的共同性与差异性。本文运用汉英对比的方法,从词汇义的模糊性这一方面探讨了不同语言之间词义的模糊性之异同。(本文来源于《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3期)

陈伟[9](2008)在《构式义与词汇义间压制的构式语法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如题所指,本文主要用构式语法的研究方法研究压制。语言学家们已经普遍认同压制与构式是密切联系的。从广义上说,压制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人类语言,它构成了基本句型。本文的第叁章就集中讨论了各种构式中压制的普遍性并对压制过程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在仔细研读了各种有代表性的定义过后,采用了其中较科学的定义。该定义详述了转喻在压制过程中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修辞、语义和句法要求也会对压制构成影响。有关这些因素对压制产生的影响在以往的研究中都有体现,本文第二章中将作简要概括。认知语言学的近期研究频频使用压制一词,压制从前是和计算机语言学密切相关的,用来研究自然语言中句法层面的语义与其词汇层面的语义之间的冲突。其中一些对词汇义与构式义之间协调的外延性进行了实例研究,其他的则对词汇义与构式义之间的冲突进行了实例研究。在构式语法的近期研究中,压制被用于描述协调句式与词汇填充项这一连续性过程。可以看出它并不是有关词项运用过程中凭空产生的一项闻所未闻的语法功能,但它确实是从词汇义与构式义相互制约的关系中衍生出的一个概念。可惜,学者们对压制和构式两个概念的界定各执一词,而且构式语法对各种构式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本文正朝着这个方向继续探索,并试图把构式义压制与构式语法的核心概念相联系。构式语法对典型的压制过程中搜集到的英语压制现象的资料进行了详细的构式类型化分析。举“我姐姐步行上班”为例,它正是压制的典型产物。英语表达沉淀下来的语法规则中也不乏对压制的运用。构式语法假定一种语言的构式并非一些毫无关联的词项集合而是有等级规则的,因此构式间相似或同级的都会被构式间的联系所影响。这些联系往往表现为一致、遗传和压制。为了解决构式的歧义问题,本篇学位论文采用假定从一构式到另一构式形式与语义特征的存在遗传关系这一假说,这样也就找到了近义与歧义的根源。就像Goldberg所指出的那:“一个给定的构式的结构是从语言中其他构式遗传得来的”。而压制又是另一个关于语言描述手段的弹性机制。本文中我们用压制来解释连词成句的可能性,而语义限制的相互排斥为连词成句设置了障碍。笔者认为特定条件下的构式义促使构式中词的选派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兼容性的冲突是通过特定词项适应构式义来解决的。这一机制不仅解决了语义冲突或构式义与词汇义之间的冲突,也解释了连词成句的规则及不规则现象,于是具有了极大普遍性。另外,压制提供给先前冲突构式中的词位的再次解读是基于认知和语用中隐喻或转喻机制的。虽然Michaelis没有明确的揭示出这层关系,但在下面的这句引证中却是很明显的,它把压制定义为语用层面上所激发的再次解读:“压制效应是由读者协调整句构式及其词项的需要所触发的(Michaelis 2004:7)”。这些认知和语用层面的程序和机制构成了语言使用者普遍存在的语言创造性的基础(这些语言使用者往往同时扮演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角色),这些语言使用者正是一直以来语言变化的推动力。举个简单易懂的例子来说,一个单词的隐喻的一开始在一个压制成功的构式中是可见的,但这一隐喻可能会逐渐独立于构式之外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隐喻,而这又可能会引起改词项的语义变迁。压制这一概念在笔者做了仔细研究后得出它并不是一种新近发现或闻所未闻的认知或语用层面上的运作机制,更准确的说,它是一个比较有解释力的概念,它是对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自然语言在认知和语用层面上的运作机制的高度概括。有了压制这一概念的提出,有关构式的各种概念与语言变迁及语法化之间重要的协同作用能得到充分解析也就指日可待了。(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08-04-15)

杜佐华[10](1996)在《现代汉语中“不”的词汇义与语素义探微》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汉语中“不”的词汇义与语素义探微杜佐华《现代汉语词典》“不”字条下分列了八个义项(包括词义和语素义),应该说,“不”在现代汉语中反映的词义和语素义还不止八种。现将八个义项以外的意义列举如下:l、表示“不到、不够”。《现代汉语词典》词条“没有”下列...(本文来源于《理论月刊》期刊1996年12期)

词汇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将、将不、将非、莫、莫非"等词被认为可表肯定义,也可表不肯定推测,二者相互矛盾,导致误解的原因是忽视了这些词所在的疑问句对整个句义的决定性作用,将句式义误认为是词汇义;"不"的假设义、"为、为是"的选择连词解读均为因忽视特定句式而造成的误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词汇义论文参考文献

[1].宋贝贝.汉语国际教育用词汇义类分布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17

[2].胡静书.例析句式义误解为词汇义之现象[J].殷都学刊.2017

[3].赵韶丽.双及物构式中构式义和词汇义的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4].黄弋桓.构式、构式义和词汇义的互相制约——以“不A不B”构式为例[J].求索.2012

[5].郝巍魏.词汇义偏离的认知语用分析[D].四川外语学院.2011

[6].王伟丽,李如龙.面向对外汉语教学和教材编写的词汇义位赋值因素研究[J].国际汉语学报.2010

[7].王伟丽,李如龙.面向外汉语教学和教材编写的词汇义位赋值因素研究[C].2009年汉语国别化教材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

[8].马芝兰.论汉英词汇义模糊性之异同[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9].陈伟.构式义与词汇义间压制的构式语法分析[D].西南大学.2008

[10].杜佐华.现代汉语中“不”的词汇义与语素义探微[J].理论月刊.1996

标签:;  ;  ;  ;  

词汇义论文-宋贝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