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过饱和固溶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机械合金化,纳米晶,Ta-Al二元合金,Miedema模型
过饱和固溶体论文文献综述
王康,蒋亮,白掌军,刘创红,李佳欣[1](2018)在《机械合金化制备Ta-10%Al纳米晶过饱和固溶体》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机械合金化的方式制备了组成为Ta-10%Al(质量比)的纳米晶过饱和固溶体。以XRD和SEM为表征手段,研究了球磨时间对Ta-10%Al纳米晶过饱和固溶体产生的影响,并对Ta-10%Al纳米晶过饱和固溶体形成的热力学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球磨时间增加,Al逐渐溶入Ta中。当球磨时间达到48 h后,Al完全固溶进Ta中形成Ta-10%Al纳米晶过饱和固溶体,晶粒尺寸和微观应力分别为84.3 nm和0.285%。延长球磨时间导致Ta-10%Al纳米晶过饱和固溶体晶粒细化且微观应力增加,过长的球磨时间可能引发合金粉末的团聚。以Miedema半经验模型为依据,建立了机械合金化过程中的热力学模型,计算结果显示,以机械合金化为手段制备Ta-10%Al纳米晶过饱和固溶体的主要驱动力来源于热力学驱动。(本文来源于《金属热处理》期刊2018年09期)
雷若姗,陈广润,徐时清,王焕平,汪明朴[2](2017)在《大塑性变形工艺制备纳米晶过饱和固溶体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合金在大塑性变形过程中能够形成纳米晶过饱和固溶体,呈现出不同于传统粗晶材料的微观结构和独特性能。近年来,纳米晶过饱和固溶体的形成机制及其热稳定性已成为国内外的一个研究热点。综述了大塑性变形工艺(如机械合金化法、高压扭转法等)制备纳米晶过饱和固溶体的研究概况,着重讨论分析了大塑性变形诱导纳米晶形成和固溶度扩展的几种机制及其局限性,简要介绍了纳米晶过饱和固溶体的热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最后对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做出了分析和展望。(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7年21期)
王祝堂[3](2017)在《话说镁合金过饱和固溶体的分解(一)》一文中研究指出与其他金属材料一样,常常对镁合金施加种种热处理来改善其使用性能或工艺性能,常用的热处理方法有退火、固溶-淬火、时效等,选用哪种热处理与合金成分、产品类型(铸件还是加工的)以及预期的工作条件有关。镁合金为何可进行热处理镁合金的热处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有色金属报》期刊2017-06-20)
梁涛[4](2017)在《叁元单相过饱和固溶体的非平衡制备及热稳定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取合金的两种非平衡制备方法—深过冷快速凝固法和高能球磨法制备了Ni-Fe-Pb和Fe-Cr-C单相过饱和固溶体,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及选区电子衍射(SAED)等对合金试样的微观形貌及演化进行分析,并通过真空热处理等手段,结合晶粒生长热动力学理论模型分析了其后的晶粒生长及原子偏聚行为。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Ni-Fe-Pb深过冷快速凝固合金中,发生了晶粒尺寸的两次细化现象,利用HRTEM和SAED证实,一次细化是由于枝晶熟化发生枝晶的重熔碎断,二次细化是由于深过冷组织内应力累积导致的再结晶;Ni-Fe-Pb单相过饱和固溶体的热处理发现,随着保温温度的增加,组织晶粒平均尺寸会有所增加,随着保温时间的增长,平均尺寸亦会随之增长,且发生了两次生长现象,一次生长源于Fe、Pb的溶质偏聚导致的晶界能减小,二次生长源于Fe Pb3第二相沉淀导致的晶界能增加。(2)利用高能球磨法,并通过改善球磨时间、分散剂等条件,制备了单相过饱和固溶体Fe-Cr-C纳米晶合金粉末;对Fe-Cr-C合金粉末进行800℃真空热处理,结合XRD及HRTEM分析了其内部纳米晶粒,获得了纳米晶粒尺寸与退火温度的函数关系,进一步证实,Cr、C在晶界的溶质偏聚导致纳米晶的热稳定。(3)建立了叁元非平衡合金晶粒生长的热稳定模型,并利用Ni-Fe-Pb,Fe-CrC,Fe-Cr-Zr,Fe-Ni-Zr等晶粒生长实验数据进行拟合验证,模型计算发现,晶粒生长的停止及尺寸的稳定与保温温度具有精确的函数关系,且多种组元协同偏聚促进晶粒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7-05-01)
梁陆新[5](2016)在《过饱和Al(Ti)固溶体形成机制及其对NaAlH_4可逆吸放氢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目的是改善NaAlH4的制备方法以及对其储氢性能的研究。通过机械球磨和退火处理工艺相结合制备掺杂剂-NaAlH4储氢材料,并研究制备工艺、掺杂方式等对原位球磨合成掺杂剂-NaAlH4储氢性能的影响。首先,通过在球磨过程中加入过程控制剂成功制备出纯度较高的,且成分均匀度高的Al(Ti)过饱和固溶体(固溶度约为2.2at%)。在球磨过程中,Al(Ti)过饱和固溶体的形成会经历薄层状TiAl3合金的形核、长大和消失过程。TiAl3可以促进A1的扩散,还可以提高球磨过程中含Ti颗粒脱落率而增大与A1的接触面,因而对Al(Ti)固溶体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的方法探讨了 Al(Ti)固溶体的晶胞体积收缩,固溶度极限较低和能达到较高过饱和度的原因;还利用理论和实验结合方法探讨了Al+2.5at%Ti球磨合成Al(Ti)过饱和固溶体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机制。在400℃退火5h,Al(Ti)过饱和固溶体脱溶出了 Al和细小的TiAl3颗粒。其次,以Al(Ti)过饱和固溶体与商业购买的NaH为原料进行高能振动球磨制备出Ti-NaAlH44,并研究了预球磨时间对Ti-NaAlH4体系制备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预球磨时间的增加,NaAlH4的合成量越多,未经过预球磨的样品和预球磨10h的样品,只合成出了 Na3AlH6,其初始放氢量分别仅有1.33wt%和1.62wt%,而预球磨30h、50h和70h的样品,都合成出了 NaAlH4,其初始放氢量分别为3.48 wt%、4.91 wt%和4.96 wt%。随着预球磨时间的增加,NaAlH4的两步脱氢激活能越来越低,与预球磨30h的样品相比,预球磨70h的样品的第一步和第二步的脱氢激活能分别降低了 42kJ/mol和34 kJ/mol。随着预球磨时间的增加,脱氢后的样品再吸氢动力学也有较大提高,未预球磨的样品3h的吸氢量约为1.51wt%,预球磨70h的样品3h的吸氢量约为 3.63 wt%。最后,以Al(Ti)过饱和固溶体脱溶出的Al-TiAl3和商业购买的NaH为原料进行高能振动球磨制备TiAl3-NaAlH4,并研究了不同退火条件对TiAl3-NaAlH4储氢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单纯由商业Al粉、TiAl3粉和NaH粉直接高能振动球磨40h,没有合成出NaAlH4,只合成了 Na3A1H6,其初始脱氢量仅有1.69wt%。而经过在400℃保温5h退火后的混合粉和商业购买的NaH在高能振动球磨40h后,合成了 NaAlH4,而且其含量较高,初始脱氢量达到了 4.50wt%。前者样品的脱氢激活能为173kJ/mol(仅有第二步),后者样品的第一步和第二步的脱氢激活能分别为112kJ/mol和74 kJ/mol。经过退火处理后,合成的样品脱氢后再吸氢的动力学性能也有较大改善,例如,未经退火处理的脱氢样品在3h的再吸氢量仅为1.40 wt%,而经过400℃保温5h退火后的脱氢样品在相同的时间吸氢量为3.40wt%。(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6-11-01)
吴志方,周帆[6](2015)在《高能球磨制备Fe-Cu纳米晶过饱和固溶体》一文中研究指出对Fe-20at%Cu合金粉末进行了高能球磨并利用XRD对Fe-Cu二元合金粉末在球磨过程中的物相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球磨30 h后形成了Fe(Cu)纳米晶过饱和固溶体。热力学计算分析指出,Fe-Cu二元系不具有形成过饱和固溶体的热力学驱动力。高能球磨在Fe-Cu二元互不溶体系中扩展固溶度的驱动力是动力学驱动。在随后的退火过程中纳米晶过饱和固溶体发生分解。(本文来源于《金属热处理》期刊2015年12期)
吴志方,周帆,程钊[7](2015)在《机械合金化制备Ag-Cu纳米晶过饱和固溶体》一文中研究指出参考Miedema半经验理论,建立了Ag-Cu系机械合金化(MA)过程的热力学模型。热力学计算分析指出,Ag-Cu二元系不具有形成过饱和固溶体的热力学驱动力;而对机械合金化制备的Ag-20%Cu(原子分数)合金的X射线衍射(XRD)分析表明,机械合金化可以获得Ag-Cu纳米晶过饱和固溶体;这说明Ag-Cu合金经机械合金化形成过饱和固溶体主要来源于动力学驱动。在随后的退火过程中,纳米晶过饱和固溶体发生分解。(本文来源于《粉末冶金工业》期刊2015年05期)
吴志方,周帆[8](2015)在《机械合金化制备Co-Cu纳米晶过饱和固溶体》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Miedema半经验理论建立Co-Cu二元系机械合金化过程的热力学模型,讨论机械合金化法制备的Co-Cu(原子分数为20%)纳米晶过饱和固溶体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特点。结果表明:采用机械合金化法可以获得Co-Cu纳米晶过饱和固溶体;热力学计算结果显示,Co-Cu二元系不具有形成固溶体的热力学驱动力,Co-Cu合金经机械合金化制备纳米晶过饱和固溶体的驱动力主要来源于动力学。(本文来源于《中国粉体技术》期刊2015年02期)
吴志方,周帆[9](2015)在《Fe-Cu二元互不溶体系中纳米晶过饱和固溶体的机械合金化制备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Fe-Cu二元互不溶体系合金在机械合金化过程中形成纳米晶过饱和固溶体,并显示出与其微米尺度结构合金所不同的独特性能。综述了近年来Fe-Cu二元互不溶体系中纳米晶过饱和固溶体的机械合金化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Fe-Cu纳米晶过饱和固溶体的形成机理及其力学和物理性能等。(本文来源于《粉末冶金工业》期刊2015年02期)
吴志方,周帆[10](2014)在《二元互不溶体系中纳米晶过饱和固溶体机械合金化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互不溶体系合金在机械合金化的非平衡过程中能够形成纳米晶过饱和固溶体,并显示出与其微米尺度结构合金所不同的独特性能。纳米晶过饱和固溶体不仅是互不溶体系中重要的一种亚稳态结构,也是一种重要的纳米材料体系。综述了近年来二元互不溶体系中纳米晶过饱和固溶体机械合金化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纳米晶过饱和固溶体的形成机制,以及纳米晶过饱和固溶体的热稳定性、力学和物理性能。(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4年13期)
过饱和固溶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合金在大塑性变形过程中能够形成纳米晶过饱和固溶体,呈现出不同于传统粗晶材料的微观结构和独特性能。近年来,纳米晶过饱和固溶体的形成机制及其热稳定性已成为国内外的一个研究热点。综述了大塑性变形工艺(如机械合金化法、高压扭转法等)制备纳米晶过饱和固溶体的研究概况,着重讨论分析了大塑性变形诱导纳米晶形成和固溶度扩展的几种机制及其局限性,简要介绍了纳米晶过饱和固溶体的热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最后对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做出了分析和展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过饱和固溶体论文参考文献
[1].王康,蒋亮,白掌军,刘创红,李佳欣.机械合金化制备Ta-10%Al纳米晶过饱和固溶体[J].金属热处理.2018
[2].雷若姗,陈广润,徐时清,王焕平,汪明朴.大塑性变形工艺制备纳米晶过饱和固溶体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7
[3].王祝堂.话说镁合金过饱和固溶体的分解(一)[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7
[4].梁涛.叁元单相过饱和固溶体的非平衡制备及热稳定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7
[5].梁陆新.过饱和Al(Ti)固溶体形成机制及其对NaAlH_4可逆吸放氢性能的影响[D].广西大学.2016
[6].吴志方,周帆.高能球磨制备Fe-Cu纳米晶过饱和固溶体[J].金属热处理.2015
[7].吴志方,周帆,程钊.机械合金化制备Ag-Cu纳米晶过饱和固溶体[J].粉末冶金工业.2015
[8].吴志方,周帆.机械合金化制备Co-Cu纳米晶过饱和固溶体[J].中国粉体技术.2015
[9].吴志方,周帆.Fe-Cu二元互不溶体系中纳米晶过饱和固溶体的机械合金化制备研究进展[J].粉末冶金工业.2015
[10].吴志方,周帆.二元互不溶体系中纳米晶过饱和固溶体机械合金化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