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恶性黑色素瘤细胞论文-史秀明

小鼠恶性黑色素瘤细胞论文-史秀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小鼠恶性黑色素瘤细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肿瘤细胞迁移,应力纤维,RUNX3,WGEF

小鼠恶性黑色素瘤细胞论文文献综述

史秀明[1](2015)在《RUNX3抑制小鼠恶性黑色素瘤细胞B16F10迁移并上调WGEF表达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众所周知,癌症是影响到我们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直接威胁到了我们很多人的生命安全。而癌症临床治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恶性肿瘤的转移特性。而到目前为止,由于肿瘤转移的高度复杂性,我们还是没有完全深入地理解肿瘤转移的机制。肿瘤的成功转移,首先依靠于肿瘤细胞自身的迁移能力,然后顺利的侵入周围组织,最后成功穿过血管或者淋巴管,在新的部位形成转移灶。也可以说,肿瘤扩散和转移的范围主要依赖于肿瘤细胞的迁移能力。而肿瘤细胞的迁移需要很多步骤的协同调控,其中包括,细胞运动方向的前端突起,胞体向前移动以及尾部收缩等几个阶段。得益于以上几个步骤的不断重复,细胞才能连续不断地向前迁移运动。在这些步骤中,肌动蛋白骨架的重排为细胞前端形成突起及胞体的向前移动提供动力。最近几年的研究表明,在很多的肿瘤中,RUNX3基因作为一种肿瘤抑制基因,其异常的表达在多种肿瘤的发生以及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其抑癌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在本文中,通过划痕实验我们发现,RUNX3能够抑制小鼠恶性黑色素瘤B16F10细胞的迁移,并且影响了细胞的形态和伪足。细胞计数及倒置显微镜观察显示,RUNX3没有影响细胞的增殖和铺展。鬼笔环肽标记结果显示RUNX3能够增强细胞中应力纤维的形成,而使用RhoA的抑制剂可以打断RUNX3对应力纤维的调控。进一步研究发现,RUNX3可以上调鸟嘌呤核苷酸交换因子WGEF (Arhgefl9)的表达。由以上实验结果我们推断,RUNX3可能是通过上调WGEF调控应力纤维的重排而抑制小鼠恶性黑色素瘤细胞B16F10的迁移。(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5-12-01)

齐艳霞,康世均,罗荣城[2](2014)在《Notch1 siRNA抑制小鼠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增殖的体内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小干扰RNA(siRNA)抑制小鼠恶性黑色素瘤细胞Notch1表达,探讨其对小鼠恶性黑色素瘤细胞体内外增殖的影响。方法靶向Notch1基因的siRNA转染小鼠恶性黑色素瘤细胞株B16F1,诱导RNA干扰,采用RT-PCR、Western blot、MTT法及细胞克隆试验体外检测细胞Notch1基因和蛋白表达及细胞增殖、克隆形成变化。随后将转染或对照细胞皮下接种于同基因C57BL/6小鼠,在成瘤过程中瘤内注射相应siRNA,记录肿瘤生长情况并绘制生长曲线,处死动物后取肿瘤比较各组肿瘤体积,并行HE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肿瘤组织病理学变化和Notch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Notch1 siRNA转染B16F1细胞后,细胞增殖能力、克隆形成率及小鼠体内成瘤等均受到抑制(P<0.01),免疫组化显示siNotch1转染组Notch1蛋白表达阳性细胞百分比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靶向Notch1基因的siRNA可通过降低细胞Notch1的表达抑制小鼠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与生长,可作为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的新方法。(本文来源于《规范治疗与科学评价——第五届国际中医、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交流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期刊2014-07-18)

齐艳霞[3](2014)在《Notch1 siRNA抑制小鼠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增殖的体内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小干扰RNA(siRNA)抑制小鼠恶性黑色素瘤细胞Notch1表达,探讨其对小鼠恶性黑色素瘤细胞体内外增殖的影响。方法:靶向Notch1基因的siRNA转染小鼠恶性黑色素瘤细胞株B16F1,诱导RNA干扰,采用RT-PCR、Western blot、MTT法及细胞克隆试验体外检测细胞Notch1基因和蛋白表达及细胞增殖、克隆形成变化。随后将转染或对照细胞皮下接种于同基因C57BL/6小鼠,在成瘤过程中瘤内注射相应siRNA,记录肿瘤生长情况并绘制生长曲线,处死动物后取肿瘤比较各组肿瘤体积,并行HE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肿瘤组织病理学变化和Notch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Notch1 siRNA转染B16F1细胞后,细胞增殖能力、克隆形成率及小鼠体内成瘤等均受到抑制(P<0.01),免疫组化显示siNotch1转染组Notch1蛋白表达阳性细胞百分比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靶向Notch1基因的siRNA可通过降低细胞Notch1的表达抑制小鼠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与生长,可作为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的新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肿瘤内科进展 中国肿瘤医师教育(2014)》期刊2014-07-03)

齐艳霞[4](2014)在《靶向Notch1的siRNA抑制小鼠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增殖的体内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 MM),是起源于神经脊黑色素细胞的恶性肿瘤。近几十年来,恶性黑色素瘤在全球的发病率迅猛升高,成为所有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增长最快的肿瘤,年增长率几乎达到3-5%。其中白色人种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种,澳大利亚昆士兰地区和美国的南亚利桑那州为恶性黑色素瘤的高发地区,我国和日本等亚洲国家的黑色素瘤发病率与欧美国家相比相对较低,但近年来其发病率呈迅猛上升趋势。恶性黑色素瘤是世界上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之一,该病起病隐匿,易发生转移,当前已成为发达国家皮肤癌死亡率最高的肿瘤。它的预后因素与年龄、性别、部位、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是否溃疡及手术方式等相关。对于早期的局限性病变,外科手术切除是黑色素瘤的最佳治疗原则,然而术后发生转移的几率大。对于晚期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绝大多数需接受全身性系统治疗,但是黑色素瘤细胞对传统的放、化疗均不敏感,所以寻求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靶点迫在眉睫。Notch信号通路不仅对正常细胞的分化起作用,而且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也密切相连,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等。在哺乳动物中,Notch是由4个受体(Notchl-4)及5个配体(Delta-likel,3-4, and Jaggedl-2)组成。这条通路激活是通过Notch受体与相邻细胞表面的配体结合,引起Notch受体细胞外结构的改变,导致γ-分泌酶复合体切割并释放Notch受体胞内区NICD(Notchintracellular domain)进入细胞核,NICD通过其RAM(RBP Jk associated molecular)结构域与CSL(CBF-1/suppressor of hairless/Lag-1)蛋白结合导致共抑制复合物解离,并募集共活化分子MAML1(mastermind-like1)组成共叁聚体,从而启动下游基因的转录。在Notch的4个受体当中,Notch1是在肿瘤组织中最常被检测到的家族成员,对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演进的过程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值得注意的是,Notch信号通路在肿瘤形成过程中既可以充当促癌基因角色又可以充当抑癌基因角色,主要取决于不同肿瘤以及其不同的发展阶段。近年来对恶性黑色素瘤的研究发现,Notch1呈高表达状态并主要起着促癌作用,Notch1蛋白的高表达和天然活化阻止黑色素细胞正常分化,从而导致黑色素肿瘤的发生,间接参与了黑色素细胞的早期恶变。siRNA干扰技术是近年来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热点之一,它是由小分子干扰RNA引发诱导的转录后的基因沉默过程。与传统的肿瘤抑制治疗技术相比,siRNA不仅简单有效,而且能特异地下调细胞中基因的表达。目前,siRNA靶向抑制Notch1基因进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与增殖的相关现象已在胶质瘤、肾癌、前列腺癌、胰腺癌、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等肿瘤疾病的研究中得到了证实。但在恶性黑色素瘤中,靶向Notch1基因的siRNA是否也可以下调Notch及其下游信号传导通路来发挥其生物学作用,还需要我们进一步证实。因此,本研究拟用RNA干扰技术来探讨Notch1在恶性黑色素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小鼠恶性黑色素瘤B16F1细胞为研究对象,应用siRNA技术下调Notch1的表达,体外观察其对黑色素瘤细胞增殖的影响;同时,拟将转染后细胞注射至同基因来源的C57BL/6小鼠皮下,观察肿瘤的生长速度及Notch1、增殖活跃性指标细胞核相关抗原Ki-67、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变化,从而明确Notch1在体内对黑色素瘤增殖的影响。目的:1.探讨通过siRNA技术沉默Notch1进而抑制小鼠恶性黑色素瘤生长与细胞增殖的可行性。2.探讨Notch1是否能作为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的靶点,进而为寻求治疗恶性黑色瘤的新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1.主要的实验材料1.1细胞及实验动物来源小鼠恶性黑色素瘤细胞株B16F1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孟玉茹教授赠与;C57BL/6雌性小鼠,6-8周龄,体质量18-22g,购自南方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实验动物研究中心SPF级环境中饲养。1.2实验试剂胎牛血清、高糖DLipofectamineTM2000、Notchl siRNA Oligo及阴性对照、Trizol、PrimeScript(?) RT reagent试剂盒、SYBR(?) Premix Ex TaqTM试剂盒、Notchl引物、山羊抗小鼠的Notchl多克隆抗体、RIPA裂解液、SDS-PAGE凝胶配置试剂盒、PVDF膜、MTT试剂盒、DMSO、结晶紫染料、兔抗小鼠的Ki-67单克隆抗体、兔抗小鼠的PCNA多克隆抗体、辣根过氧化酶(HRP)标记山羊二抗试剂盒、HRP标记兔二抗试剂盒、DAB显色剂、AEC显色剂、苏木素、伊红、无水乙醇、95%酒精、1%盐酸酒精等。1.3实验仪器二氧化碳恒温培养箱、超净工作台、恒温循环水浴锅、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高速冷冻离心机、台式离心机、电泳系统、酶标仪、PCR仪、荧光定量PCR反应仪、分光光度计、石蜡切片机、石蜡包埋机、-80℃冰箱、通风柜、微波炉、电子秤、游标卡尺、眼科剪、眼科镊、lml注射器、培养皿、吸管、微量移液器、试管、EP管、冻存管、载玻片、盖玻片等。2.细胞培养B16F1细胞株用含10%胎牛血清的高糖DMEM培养液培养,置于37℃、5%CO2的细胞培养箱内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情况,每2-3天行传代培养。3.实验流程3.1靶向Notchl基因的siRNA转染小鼠恶性黑色素瘤B16F1细胞株利用siDESIEN网站设计靶向Notchl基因的siRNA,委托由上海吉玛生物公司合成。前期从预先设计的6对序列中选出1对作为目的siRNA,采用Invitrogen公司的lipofectamineTM2000介导的脂质体转染技术转染细胞。转染了靶向Notch1基因siRNA的B16F1细胞用siNotch1表示、转染空载体siRNA阴性对照(negative control)的B16F1细胞用siNC表示、只加转染试剂lipofectamineTM2000对照的未处理B16F1细胞用mock表示。转染后采用RT-PCR以及Western blot验证沉默效率。3.2siNotch1对B16F1细胞体外生长特性的比较分析经上述siRNA技术瞬时转染的小鼠恶性黑色素瘤B16F1细胞株,行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以及细胞克隆试验观察叁组细胞克隆形成能力,克隆形成率的计算方式为形成克隆的数目/接种细胞的数目×100%,体外初步评价Notch1对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3.3siNotch1对B16F1细胞体内生长特性的比较分析分别用转染后的叁组细胞建立C57BL/6小鼠恶性黑色素瘤模型,动物皮下成瘤后每3-4天进行一次相应siRNA的瘤内注射,以保证稳定的转染效果,接种后的第31天断颈处死小鼠,取肿瘤标本比较各组肿瘤体积并行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改变以及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Notch1蛋白、细胞核相关抗原Ki-67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情况。免疫组化染色结果采用双盲法判定,每张切片随机选择5个高倍视野(x400),每个视野计数100个细胞,计算阳性细胞占肿瘤细胞的占百分比。4.数据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行统计学处理。实验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RT-PCR、Western blot、细胞克隆及免疫组化实验的统计学差异,采用析因方差分析MTT细胞增殖的检测以及肿瘤体积观察。所有检验均为双侧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siNotchl成功转染小鼠恶性黑色素瘤B16F1细胞株结果表明,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siNotchl转染B16F1细胞后的Notchl表达水平较空载体siNC组和未处理mock组显着降低(P<0.05),而siNC和mock组细胞间的Notchl表达水平无差异(P>0.05)。2. siNotchl体外抑制小鼠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以及克隆形成MTT实验结果表明,从转染后的第2天开始,siNotchl沉默组的增殖速度显着慢于siNC空载体组和未处理mock组(P<0.05)。同样,细胞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siNotchl组、siNC组以及mock组细胞的克隆形成率分别为(0.157±0.021)%、(0.760±0.030)%、(0.787±0.031)%, siNotch1沉默组显着低于siNC和mock组(P<0.05),而空载体siNC组和未处理mock组细胞间克隆形成率无差异(P>0.05)。3. siNotchl体内抑制小鼠恶性黑色素瘤的成瘤能力结果发现,第31天处死小鼠,测量肿瘤体积,叁组的肿瘤平均体积分别为1307.947±161.914mm3,2970.683±140.945mm3和3078.987±252.257mm3,siNotchl组的肿瘤体积显着小于siNC和mock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siNC和mock组之间的瘤体积则无显着差异(P>0.05)。HE染色发现siNotchl沉默组肿瘤组织镜下见多处大片坏死灶,肿瘤细胞异型性不明显,siNC空载体组及mock未处理组肿瘤细胞异型性明显,组织中含丰富的新生血管,坏死灶较少。免疫组化结果显示siNotchl沉默组、siNC空载体组及mock未处理组Notchl蛋白的阳性细胞百率分别为(41.44±6.84)%、(87.20±4.53)%、(90.36±5.25)%,siNotchl组明显低于另两组(P<0.05)。同样,增殖指标Ki-67和PCNA的表达在siNotchl组的表达也显着低于其他两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小鼠恶性黑色素瘤中,通过siRNA技术沉默Notchl是可行的,并且在体内外抑制了小鼠恶性黑色素瘤B16F1细胞的增殖与肿瘤的生长。2. Notchl基因在小鼠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望成为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的有效靶点,而siNotchl可能是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的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4-03-18)

齐艳霞,康世均,刘新会,罗荣城[5](2014)在《Notch1 siRNA对小鼠恶性黑色素瘤细胞体内外增殖的抑制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靶向Notch1基因小干扰RNA(Notch1 siRNA,以下简称siNotch)对小鼠恶性黑色素瘤细胞体内外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将siNotch转染小鼠恶性黑色素瘤细胞株B16F1,诱导RNA干扰,采用RT-PCR、Western blot、MTT法及细胞克隆试验体外检测细胞Notch1基因和蛋白表达及细胞增殖、克隆形成变化。随后分别将转染及对照细胞皮下接种于同基因C57BL/6小鼠(分别为转染组及对照组),在成瘤过程中瘤内注射相应siNotch1,记录肿瘤生长情况并绘制生长曲线,处死动物后取肿瘤比较各组肿瘤体积,并行HE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肿瘤组织病理学变化和Notch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siNotch1转染B16F1细胞后,细胞增殖能力、克隆形成率及小鼠体内成瘤等均受到抑制(P<0.01),免疫组化显示转染组Notch1蛋白表达阳性细胞百分比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 siNotch1可降低细胞Notch1的表达,从而抑制小鼠MM细胞的增殖与生长,可作为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的新方法。(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14年10期)

王凤丽,李琼书,孙霞霞,王娟,台桂香[6](2012)在《表达人全长MUC1降低小鼠黑色素瘤细胞株B16细胞的恶性度》一文中研究指出MUC1(Mucin 1)是粘蛋白家族的跨膜糖蛋白,异常过表达在腺癌以及多种血液肿瘤细胞表面,是近年被广泛关注的研究肿瘤疫苗的有效靶点。但对于MUC1过表达的生物学意义还不完全明了。近年来许多研究揭示MUC1除了在润滑、保护以及细胞粘附中起作用,其可作为癌蛋白在细胞恶性转化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也有少部分研究发现MUC1过表达表现出增殖抑制。稳定表达人全长MUC1的小鼠黑色素瘤细胞株B16-MUC1常被用来建立肿瘤免疫治疗荷瘤鼠模型或作为CTL杀伤的靶细胞研究细胞免疫应答抗肿瘤作用,但是关于MUC1基因转染本身对B16细胞的生物学行为的影响鲜有报道。为探讨人全长MUC1基因对B16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我们将含有22个串联重复序列的MUC1 c DNA重组载体及pc DNA3空载体转染B16细胞,通过G418筛选建立稳定表达人MUC1的细胞株(B16-MUC1)和空载体细胞株(B16-neo),通过 RT-PCR、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鉴定证实MUC1在B16细胞上表达且阳性率>95%。通过体外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实验发现,稳定转染MUC1的B16细胞,其增殖能力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明显受到抑制(p<0.05),且细胞生长周期被阻滞在G1期。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B16-MUC1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与阴性对照组比较亦明显受到抑制(p<0.01)。采用 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MUC1信号传导路的相关分子,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比,B16-MUC1细胞cyclin D1(p<0.01),c-myc(p<0.05)表达明显降低;β-catenin蛋白核定位明显减少(p<0.05),E-cadherin表达明显增加(p<0.05)。体内成瘤实验结果显示,无论是在C57BL/6鼠还是BABL/c裸鼠,B16-MUC1细胞的肿瘤形成能力均较B16-neo细胞降低,B16-MUC1组瘤重明显小于B16-neo组(p<0.01)。该研究结果表明,MUC1基因转染降低了B16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抑制了其体内肿瘤形成能力及肿瘤进展,其机制可能与改变了β-catenin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分子的表达有关。该结果提示MUC1作为癌蛋白存在其他的调控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第八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期刊2012-10-18)

史鹏[7](2012)在《小鼠骨髓源性DC的提取及其与恶性黑色素瘤细胞融合细胞制备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GM-CSF和IL-4剂量的变化对原代小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提取数量、纯度的影响以及应用PEG法制备树突状细胞和恶性黑色素瘤细胞融合细胞时的适宜分子。方法:取4周SPF级雄性C57BL/6小鼠,断颈处死,分离出小鼠股骨和胫骨,取骨髓细胞,应用完全培养基重悬细胞,接种于6孔板中,每孔加1.5ML完全培养基,然后置入含5%CO2浓度37℃恒温培养箱内。贴壁3小时后,弃上清,用含有不同剂量GM-CSF(200,500,1000)和IL-4(200,500,1000)的1640培养基培养,第5天加入TNF-α1.5ML刺激细胞成熟。分别对不同分组的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细胞计数板计数,流式细胞术分析树突状细胞不同成熟度下细胞因子(MHC-Ⅱ、CD11c、CD80、CD83)表达的变化、测定细胞纯度,免疫荧光技术测定成熟细胞因子CD83表达。将培养至第七天的成熟树突状细胞和对数生长期的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制备成单细胞悬液,用不完全培养基重悬。应用PKH67-GL和PKH26-GL分别染色树突状细胞和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分别应用PEG-3000和PEG-4000制备融合细胞。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融合过程,并进行融合细胞纯度和数量的估算。结果:加入GM-CSF浓度为1000U/ml,IL-4浓度为500U/ml组的树突状细胞,细胞密度适中,伪足状的树突结构明显,呈现典型的树突状细胞结构,明显的优于其他3组(P<0.05)。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表型的变化证明了树突状细胞成熟度改变而致细胞表型变化的特性。免疫荧光检测成熟树突状细胞,可见细胞高表达CD83。应用PEG-3000制备的融合细胞,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大量PKH67-GL(绿色)与PKH26-GL(红色)染色后的细胞,同时可见激发出黄光,细胞体积较上述两种细胞大的融合细胞,融合率约40%-50%,细胞密度和融合率明显高于PEG-4000制备的细胞。结论:1、不同浓度浓度的刺激因子影响原代的提取数量和纯度,提取原代细胞刺激因子适宜的浓度分别为GM-CSF:1000U/ML;IL-4:500U/ML。2、PEG-3000在分子量上最适宜制备树突状细胞和恶性黑色素瘤细胞融合细胞。(本文来源于《大连医科大学》期刊2012-04-01)

王莉平,王义善,张国营,刘昆,段慧英[8](2011)在《狼毒对荷瘤小鼠体内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狼毒大戟提取液(LDE)对荷瘤小鼠恶性黑色素瘤B16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观察荷瘤小鼠空白组和狼毒治疗组的肿瘤生长情况;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骨桥蛋白(OPN)的活性;Western Blot蛋白印迹法检测了狼毒大戟提取液对荷瘤小鼠黑色素瘤B16组织中的Bcl-2/Bax凋亡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狼毒大戟提取液对荷瘤小鼠体内恶性黑色素瘤B16细胞的生长有显着的抑制作用,能明显减慢肿瘤体积生长趋势和减轻瘤重;与对照组相比较,狼毒治疗组的VEGF、OPN的水平有统计学意义(P<0.05);HGF的的水平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狼毒能下调小鼠体内恶性黑色素瘤B16中Bcl-2/Bax凋亡蛋白的表达。结论狼毒大戟提取液是一种有效的抗恶性黑色素瘤B16细胞增殖的中药水提液成分。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诱导细胞凋亡,影响细胞中相关蛋白表达以及肿瘤血管生长和肿瘤转移相关因子VEGF、HGF、OPN的活性有关。(本文来源于《时珍国医国药》期刊2011年11期)

孙宝胜,张矛,刘林林,张伟静,孙娟[9](2011)在《Taurolidine联合X射线对小鼠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周期进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taurolidine联合X射线照射对小鼠恶性黑色素瘤(B16-4A5和B16-F10)细胞周期进程的影响,探讨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发生机制。方法:选择B16-4A5和B16-F10细胞系按给药浓度随机分为4组,taurolidine剂量分别为0、25、50和100μmol.L-1,同时进行1、2和4Gy X射线照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Western blotting分析cyclin B、cdc2和caspase-3的表达。结果:与25μmol.L-1taurolidine组比较,50和100μmol.L-1 taurolidine组诱导B16-4A5和B16-F10细胞发生G0/G1期阻滞,细胞数分别升高54.9%、73.7%和36.8%、55.5%(P<0.05);50μmol.L-1 taurolidine联合2和4Gy X射线照射组,细胞G2/M期阻滞消除,细胞数分别降低52.1%、44.2%和59.3%、52.7%(P<0.05)。与对照组、单纯taurolidine组及单纯照射组比较,联合4Gy X射线照射组cyclin B和cdc2的表达降低,caspase-3的表达升高(P<0.05)。结论:taurolidine联合X射线照射可去除G2/M期阻滞,可选择地抑制肿瘤细胞cyclin B和cdc2的表达、增强caspase-3的表达,共同诱导细胞凋亡。(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1年01期)

倪春生[10](2006)在《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恶性黑色素瘤细胞体外共培养环境中相互作用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研究恶性黑色素瘤细胞与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间的相互作用及作用机制,从而进一步明确恶性黑色素瘤血管形成机制中内皮细胞来源和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多种因子表达情况及间充质干细胞对其表达的影响,丰富肿瘤局部微循环建立模式的相关理论,并为恶性黑色素瘤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自分泌机制和正反馈环路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方法 通过四肢长骨分离和骨髓腔冲洗得到骨髓,应用贴壁筛选等细胞筛选方法,选取适当血清浓度、细胞接种密度等细胞培养条件进行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和扩增培养,通过倒置相差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光镜下形态,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通过倒置荧光显微镜、倒置相差光学显微镜、图像采集系统观察并检测CD44、CD105、CD34和CD45等指标的染色结果进行细胞表型鉴定。 通过体外进行MSC细胞的单独对照培养和与恶性黑色素瘤细胞(B16细胞)的非接触式共培养,应用倒置相差光学显微镜对比观察和分析单独对照培养和非接触式共培养条件下的MSC细胞光镜下形态,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倒置荧光显微镜、倒置相差光学显微镜、图像采集系统观察和检测CD44、CD105、CD34、CD45、Ⅷ因子、VEGFR-1和VEGFR-2等7种指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并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以明确两组间7种指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的差异和观察透射电镜下超微结构的变化,以及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倒置荧光显微镜、倒置相差光学显微镜、图像采集系统观察和检测MSC细胞和与恶性黑色素瘤细胞(B16细胞)在非接触式共培养条件下的恶(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期刊2006-06-01)

小鼠恶性黑色素瘤细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应用小干扰RNA(siRNA)抑制小鼠恶性黑色素瘤细胞Notch1表达,探讨其对小鼠恶性黑色素瘤细胞体内外增殖的影响。方法靶向Notch1基因的siRNA转染小鼠恶性黑色素瘤细胞株B16F1,诱导RNA干扰,采用RT-PCR、Western blot、MTT法及细胞克隆试验体外检测细胞Notch1基因和蛋白表达及细胞增殖、克隆形成变化。随后将转染或对照细胞皮下接种于同基因C57BL/6小鼠,在成瘤过程中瘤内注射相应siRNA,记录肿瘤生长情况并绘制生长曲线,处死动物后取肿瘤比较各组肿瘤体积,并行HE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肿瘤组织病理学变化和Notch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Notch1 siRNA转染B16F1细胞后,细胞增殖能力、克隆形成率及小鼠体内成瘤等均受到抑制(P<0.01),免疫组化显示siNotch1转染组Notch1蛋白表达阳性细胞百分比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靶向Notch1基因的siRNA可通过降低细胞Notch1的表达抑制小鼠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与生长,可作为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的新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鼠恶性黑色素瘤细胞论文参考文献

[1].史秀明.RUNX3抑制小鼠恶性黑色素瘤细胞B16F10迁移并上调WGEF表达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

[2].齐艳霞,康世均,罗荣城.Notch1siRNA抑制小鼠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增殖的体内外研究[C].规范治疗与科学评价——第五届国际中医、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交流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2014

[3].齐艳霞.Notch1siRNA抑制小鼠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增殖的体内外研究[C].中国肿瘤内科进展中国肿瘤医师教育(2014).2014

[4].齐艳霞.靶向Notch1的siRNA抑制小鼠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增殖的体内外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

[5].齐艳霞,康世均,刘新会,罗荣城.Notch1siRNA对小鼠恶性黑色素瘤细胞体内外增殖的抑制作用研究[J].山东医药.2014

[6].王凤丽,李琼书,孙霞霞,王娟,台桂香.表达人全长MUC1降低小鼠黑色素瘤细胞株B16细胞的恶性度[C].第八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2012

[7].史鹏.小鼠骨髓源性DC的提取及其与恶性黑色素瘤细胞融合细胞制备的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2

[8].王莉平,王义善,张国营,刘昆,段慧英.狼毒对荷瘤小鼠体内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1

[9].孙宝胜,张矛,刘林林,张伟静,孙娟.Taurolidine联合X射线对小鼠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周期进程的影响[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

[10].倪春生.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恶性黑色素瘤细胞体外共培养环境中相互作用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6

标签:;  ;  ;  ;  

小鼠恶性黑色素瘤细胞论文-史秀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