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痛人流时脑电监测与心率变异性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黄媚[1](2020)在《脑电意识指数监测对脑微血管减压术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脑电意识指数(index of consciousness,Io C)监测即镇静(Io C1)联合镇痛(Io C2)监测对微血管减压术患者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微血管减压术患者(临床诊断为面肌痉挛或三叉神经痛)60例,年龄18~65岁,体重指数18~30 kg/m2,ASA I或II级。随机化方法将其分为2组(n=30):无监测组(B组)和Io C监测组(I组)。两组患者均采用气管内全身麻醉,均无术前用药,进入手术室后常规开放静脉通路,吸氧并监测心电图(ECG)、脉搏氧饱和度(SPO2)、心率(HR)、无创血压(NIBP),局麻下行桡动脉穿刺置管术,监测有创动脉压(ABP),其中I组患者监测Io C。两组患者均通过静脉依次注射咪达唑仑,舒芬太尼,依托咪酯和罗库溴铵进行麻醉诱导,B组待血压心率平稳后,I组待Io C1为35~45,Io C2为25~35时行气管插管术,后进行机械通气。再通过靶控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持续吸入七氟烷进行麻醉维持,其中丙泊酚的血浆靶浓度范围是1~4ug/ml,瑞芬太尼的血浆靶浓度范围是2~5ng/ml。关硬脑膜时,所有病人静脉注射羟考酮1mg/kg进行术后镇痛,阿扎司琼20mg预防术后恶心呕吐。患者术毕入PACU,在PACU当VAS评分≥4时,静脉注射曲马多50mg补救镇痛;出现恶心呕吐时,静脉注射托烷斯琼6mg止吐。于术前1d、术后3d时使用15项恢复质量评分量表(Qo R-15量表)评估患者早期恢复质量。记录术中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的用量,记录手术时间、麻醉时间,记录术后情况(苏醒时间、拔管时间、下床时间、出院时间),以及记录术后补救镇痛和恶心呕吐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诊断(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以及手术时间、麻醉时间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B组相比,I组患者术后3d时早期恢复质量评分更高(P<0.05),且I组患者的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的用量减少(P<0.05),苏醒时间及拔管明显缩短(P<0.05)。两组患者术后补救镇痛及恶心呕吐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微血管减压术中进行Io C1和Io C2双参数联动监测,明显缩短患者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减少患者麻醉镇静、镇痛药物消耗量,提高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质量,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早期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谷书涵[2](2019)在《围手术期不同时间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后镇痛效果及胃肠功能恢复的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不同时间经皮穴位电刺激应用于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的镇痛效果和胃肠功能的恢复,以期得出更利于术后恢复的经皮穴位电刺激的刺激时间。方法选出150例需要择期行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的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IⅡ级,年龄(58.2±8.8)岁(5070岁),将其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对照组(C-TEAS组)、短刺激时间经皮穴位电刺激组(S-TEAS组)、长刺激时间经皮穴位电刺激组(L-TEAS组),其中每组均为50例。所有患者手术前均进行常规的全身麻醉。S-TEAS组从手术开始进行经皮穴位电刺激至手术结束,刺激穴位为双侧足三里(ST36)和内关(PC6)。电刺激仪刺激参数设置为2/100 Hz的疏密波,脉冲宽度0.20.6 ms,选取患者能耐受的最大电流强度,一般在8-12 mA之间。L-TEAS组患者从术前0.5 h开始经皮穴位电刺激至手术结束后0.5 h,刺激穴位同前,并于术后2 d内,早中晚各一次每次刺激0.5 h。C-TEAS组患者也在相应穴位连接刺激仪但不打开。记录并比较三组患者术后4 h(T1)、8 h(T2)、16 h(T3)、24 h(T4)、36 h(T5)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镇痛泵用量和Ramsay镇静评分;记录并比较患者术后首次肠鸣音出现的时间、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记录并比较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和对麻醉的满意度。结果1一般情况各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如:性别、平均年龄、平均体重指数、平均手术时间、肿瘤分期、手术方式、吻合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疼痛视觉模拟评分L-TEAS组患者在T1、T2、T4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显着低于C-TEAS组(P<0.05)。3镇痛泵用量L-TEAS组和S-TEAS组在T1、T2时的镇痛泵用量显着低于C-TEAS组(P<0.05);L-TEAS组在T1时的镇痛泵用量显着低于S-TEAS组(P<0.05);L-TEAS组在T5时的镇痛泵用量显着低于C-TEAS组(P<0.05)。4 Ramsay镇静评分三组患者Ramsay镇静评分无显着差异。5胃肠功能恢复L-TEAS组和STEAS组的首次肠鸣音时间显着短于C-TEAS组(P<0.05);L-TEAS组的首次排气时间显着短于C-TEAS组(P<0.05);L-TEAS组的首次排便时间显着短于S-TEAS组和C-TEAS组。6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L-TEAS组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显着低于C-TEAS组(P<0.05);L-TEAS组和S-TEAS组患者满意度均高于C-TEAS组(P<0.05);L-TEAS组的患者满意度高于S-TEAS组(P<0.05)。结论1 TEAS应用于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可减少术后初期的疼痛,加快胃肠功能的恢复,增加患者满意度;2与术中TEAS相比,术前和术后各延长0.5 h电刺激且术后2 d内每天三次每次0.5 h持续电刺激能更有效地减少术后早期镇痛药用量,减少麻醉药总用量,减少PONV的发生;3围术期加用TEAS相对于单纯术中TEAS可缩短术后首次排气排便的时间,更有效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图6个;表7个;参141个
张华山,潘振国,王明义[3](2018)在《右美托咪定替代丙泊酚用于无痛流产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替代丙泊酚用于人工流产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我院门诊ASAⅠ级初孕人工流产172例,年龄1638岁。随机分为D组和C组,每组86例。D组给予右美托咪定0.81.0μg/kg后复合舒芬太尼0.1μg/kg。C组给予丙泊酚注射液2.02.5 mg/kg复合舒芬太尼0.1μg/kg。两组必要时可以追加,使患者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值稳定于(55±10)。同时记录两组孕妇从诱导开始到可以手术的时间即诱导时间、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 O2)、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BIS值恢复85以上即时和5 min后的计算力、对两组并发症干预的次数。结果两组孕妇镇静水平达到手术要求,D组的诱导时间、苏醒时间要长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的患者BIS值恢复85以上即时计算力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的患者BIS值恢复85以上5 min计算力与C组无差异。结论右美托咪定可替代丙泊酚用于人工流产麻醉,且抑制呼吸作用较轻,但是要注意心率降低的发生。
汪芳俊,胡建华,涂发平,刘洋[4](2014)在《不同手术室噪声对无痛人流手术麻醉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不同手术室噪声对无痛人流手术麻醉的影响。方法选择行人工流产术全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A组(噪声为3040dB)、B组(噪声为5060dB)和C组(噪声为7080dB),每组40例。静脉推注芬太尼1μg/kg、丙泊酚2.0mg/kg行麻醉诱导,根据患者意识情况可分次追加丙泊酚0.5mg/kg,待其意识消失后开始手术。术中根据患者对手术刺激的反应,必要时分次追加丙泊酚0.5mg/kg。记录噪声干预前5min(T0)、麻醉诱导前1min(T1)、手术开始后1、3、5、10min(T2、T3、T4、T5)以及术后患者清醒时(T6)的MAP、HR、SpO2和BIS值。观察并记录丙泊酚麻醉诱导剂量,同时记录术中追加丙泊酚的剂量;观察人流综合征的发生情况和术后恶心呕吐情况;评价麻醉效果和患者梦境感受并记录患者苏醒时间和离院时间。结果与T0时比较,T1时B、C组MAP和BIS明显升高(P<0.05),HR明显增快(P<0.01),且明显高于和快于A组(P<0.05或P<0.01);T2时三组MAP和BIS均明显降低(P<0.01),HR明显减慢(P<0.05);T3、T4时三组BIS仍明显降低(P<0.01),但T4时B、C组BIS明显高于A组(P<0.05);T5、T6时B、C组MAP明显升高(P<0.05或P<0.01),HR明显增快(P<0.01),且明显高于和快于A组(P<0.05或P<0.01),B、C组BIS明显高于A组(P<0.05)。与C组比较,A、B组麻醉效果明显提高(P<0.05),A组丙泊酚诱导剂量和术中追加剂量明显减少(P<0.05)。与A组比较,B、C组苏醒时间与离院时间明显延长(P<0.05),梦境难受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手术室噪声不仅影响丙泊酚无痛人流手术麻醉的效果,还会加重患者的紧张和焦虑。
张晓青[5](2014)在《丙泊酚及其与不同阿片类药物配伍在无痛人流术中的麻醉效果和满意度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文通过观察丙泊酚及其丙泊酚复合芬太尼、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在无痛人工流产术中麻醉效果及满意度的比较,探讨一种更安全高效舒适的麻醉方法,以满足无痛人流术的需要,为临床麻醉工作提供相关依据。方法:随机选择长沙市四医院门诊自愿采用无痛方式终止妊娠的早孕妇女400例, ASAⅠ-Ⅱ级,年龄17-35岁,体重43-60kg,均为第一次人流,无阴道生育史,术前经妇产科相关检查及B超确诊为宫内妊娠(42-68d),患者血液分析、出凝血时间及心电图无明显异常,无药物过敏史,无心肺功能障碍,无精神障碍及外伤手术史。将400例患者随机双盲分成4组:单纯丙泊酚复合生理盐水组(A组)、丙泊酚复合芬太尼组(B组)、丙泊酚复合舒芬太尼组(C组),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组(D组),每组均100例。连接多功能监测仪,监测袖带血压(BP)、心电(ECG)、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02)。消毒铺巾后,分别给予四组麻醉药,记录四组患者麻醉前、麻醉后2min,扩宫时、手术后1min的MAP、HR、和Sp02,记录苏醒时间及离院时间、腹痛(子宫收缩痛)的程度记录VAS分值、丙泊酚总用量、术中体动,术后三天内电话回访患者对麻醉的满意度及术毕调查手术者的麻醉满意度,总结得出各组数据,通过对所得数据的处理,分析得出实验结果。结果:400例入选患者其中有12例因术中出血多注射缩宫素、手术时间长、要求自动退出而被排除于本实验,共388例患者完成实验。1、四组患者年龄、体重、孕龄及手术时间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四组患者苏醒时间比较:A组苏醒时间显着延长(P<0.05),而B组、C组和D组之间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四组间离院时间比较:A组离院时间显着长于其他三组(P<0.05),C组比较于B组和D组,离院时间明显短于B、D组(P<0.05)。3、观察术后10分钟四组VAS评分发现,比较于B、C、D组,A组术后VAS评分显着高于其他三组(P<0.05);而与B、C、D组比较,C组术后VAS评分明显低于B、D组(P<0.05)。4、电话调查四组患者对麻醉满意度比较:表示A组分别同B、C、D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C组与B、D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5、术毕调查手术医生对麻醉满意度比较:表示A组分别同B、C、D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C组与B、D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6、四组患者组间比较麻醉前(T1)MAP、HR、Sp02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MAP和HR在四组患者麻醉后同时间点(T2、T3、T4)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O.05)。SP02在T3和T4时间点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T2时间点,D组SP02显着低于其他三组(P<0.05)。四组患者组内比较MAP、HR和SP02均在T2时间点出现下降,有统计学差异意义(P<0.05),T3和T4时间点,MAP、HR和SP02的变化与T1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7、四组丙泊酚用量比较,A组丙泊酚用量最大,A和B、C、D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D组与B、C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8、四组间术中体动:A组较B、C、D组体动发生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C组与B、D比较,体动发生率明显低(p<0.05)。结论结合苏醒时间、离院时间、术后腹痛(子宫收缩痛)程度、患者及手术医生对麻醉满意度等方面,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人流手术的离院时间短,麻醉镇痛效果好,能有效地抑制人工流产术后的子宫收缩痛,术中生命体征较平稳,尤其是患者及手术医生满意度高等优点,充分提高了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无痛人流手术最舒适、高效的麻醉药物配伍。
王颖燕[6](2013)在《双频脑电指数在小儿脑瘫手术麻醉监测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目的观察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监测对全凭静脉麻醉下儿童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中应用的可行性。2方法2.1分组方法本试验采用随机对照法。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2麻醉方法两组患儿术前均禁食水8小时。入室后常规监测NIBP、ECG、SPO2。BIS监测组于麻醉诱导前在前额放置BIS电极,采用A-2000XP型BIS监测仪(美国Aspect公司生产)监测。麻醉前给予静注阿托品0.01mg/kg,咪唑安定0.05mg/kg麻醉诱导采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靶控输注,丙泊酚血浆靶浓度设定为4ug/ml,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为4ng/ml,患者意识消失后予以阿曲库胺0.4mg/kg快速诱导气管插管。A组BIS值维持在45-60,根据BIS值调整瑞芬太尼、丙泊酚血浆靶浓度;B组无BIS监测,根据生命体征变化调节麻醉深度,HR、MBP波动不超过基础值20%。两组术中均不再追加肌肉松弛药。术毕缝皮时停药,待患儿呼吸频率、潮气量均恢复接近正常,咳嗽、吞咽反射恢复,拔除气管插管2.3观测指标术中记录电刺激前后各5分钟、电刺激时HR、MAP、BIS的变化及拔管时间、用药量等及其他不良反应。术毕患儿呼吸频率、潮气量、咳嗽、吞咽反射等的恢复情况。3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手术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手术前相比,电刺激时两组HR和MAP均升高(p均<0.05),对照组HR和MAP高于BIS监测组(p<0.05);拔管时间对照组明显长于BIS监测组(p<0.05);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的用量BIS监测组较对照组减少(p均<0.05);术后并发症及术毕回访知晓率比较二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4结论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在儿童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中应用增加了麻醉的可控性,对循环影响小,用药量减少,苏醒快,是小儿麻醉过程中安全有效的监测手段。
张弋舟,郑卫[7](2000)在《无痛人流时脑电监测与心率变异性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脑电和心率变异性临床已用于麻醉深度的监测,关于两指标和麻醉深度的相关性也有较多的研究,结果各有不同.本文就异丙酚诱导无痛人流手术中双频指数(BIS)、边缘频率(95%SEF)、心率变异性(HRV)各成分与麻醉深度的关系,试用于无痛人流麻醉监测的可行性.
苏珍[8](2017)在《脑电图在全身麻醉镇痛程度评估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第一部分丙泊酚复合不同浓度瑞芬太尼对定量药物脑电图的影响目的:全身麻醉中镇痛程度的评估缺少有效的手段。本研究观察了丙泊酚复合应用不同剂量瑞芬太尼时伤害性刺激对定量药物脑电图的影响,拟找出和疼痛相关性好的脑区与频段,为全麻中镇痛监测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拟于全身麻醉下行经腹胃肠肿瘤切除手术的病人60例。入手术室后常规心电监测和定量药物脑电图(Q uantitative pharmaco-EEG,QPEEG),采集左、右脑的额、顶、枕、颞脑区的脑电信号,划分为δ、θ、α、β4个频段。采用维库溴铵,丙泊酚,瑞芬太尼诱导,按靶控输注瑞芬太尼的剂量不同分为:A组(1ng/ml)、B组(3ng/ml)和C组(5ng/ml)。三组均维持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值在40-60范围内。分别采集诱导后气管插管前(n0)、插管后1min(n1)、切皮前(n2)、切皮后1min(n3)、追加芬太尼后(n4)的QPEEG信号。结果:与插管前相比,插管后和切皮后所有脑区的α、β频段功率百分比均增加;气管插管时的右额α频段和左额、右顶β频段变化比切皮时更明显;与插管后和切皮后相比,追加芬太尼后所有脑区α、β频段功率百分比降低;组间比较n1、n3时的左右额区及左颞区α频段、左额顶区β频段A组>B组>C组。与插管前相比,插管后和切皮后所有脑区δ频段功率百分比降低;除左额脑区外,气管插管和切皮时的变化差异无显着性;与插管后和切皮后相比,追加芬太尼后所有脑区δ频段功率百分比增加;组间比较n1、n3时的左额脑区δ频段A组<C组,B组<C组,其余脑区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与插管前相比,插管后θ频段功率百分比增加,但部分脑区切皮后θ频段功率百分比降低;组间比较时,左右额区气管插管时θ频段功率百分比A组>B组、A组>C组;左顶、右枕脑区A组<B组。结论:相同镇静程度下,伤害性刺激可引起显着的脑电改变:α、β频段功率百分比增加,δ频段功率百分比降低;α、β、δ频段脑电改变与伤害性刺激的过程密切相关;镇痛药可取消这种脑电变化;左右额区及左颞区α频段、左额顶区β频段脑电改变与镇痛药剂量密切相关;尚不能明确哪些脑电改变为疼痛特异性改变;综合这些脑电变化可为麻醉中镇痛的评估提供参考。第二部分镇痛指数在全麻手术中评估镇痛程度的临床价值目的:初步探讨镇痛指数(pain rating index,PRi)用于全麻手术中镇痛程度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择期行全麻腹部手术的病人20例,ASA1-11级,体重45-75kg。靶控输注异丙酚(初始血浆靶浓度1ug/ml)和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2ng/ml)进行全麻诱导,调整异丙酚靶浓度,维持BIS 40一60。静脉注射维库溴铵,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于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前,气管插管后1min、切皮前、切皮后1min、追加芬太尼前,追加芬太尼后记录BIS、PRi、SBP、DBP、HR的变化。结果:气管插管和切皮均引起了SBP、DBP、HR、PRi的显着升高(P<0.05);追加芬太尼后SBP、DBP、HR、PRi均降低(P<0.05);气管插管和切皮均未引起BIS的显着变化(P>0.05);追加芬太尼后BIS有所下降(P<0.05)。结论:镇痛指数用于全麻手术中镇痛程度的评估,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朱倩玲[9](2012)在《单次静脉注射阿片药物对丙泊酚镇静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文中指出背景阿片类药联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中,阿片类药对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影响虽然已有较多的研究,但由于研究设计不同所获结果也有较大差异。例如有研究认为BIS监测仅代表药物对大脑皮层的抑制情况,丙泊酚不仅作用于大脑皮层产生镇静和遗忘作用,而且还作用于皮层下结构如丘脑和脑干,产生催眠和意识消失的作用。因此BIS值通常随着丙泊酚剂量的加大和对中枢抑制的加深而显着降低。而阿片药物虽然在发生镇痛作用的同时也可产生一定的镇静作用。但当采用BIS监测其镇静作用时,常常难以得到准确反映,因为在低剂量时阿片给药时不仅不会出现抑制性脑电活动,反而产生频率增快的脑电波,往往需要5倍于镇痛剂量时才会出现比较明显的脑电抑制现象。此外,以往的研究多数是比较不同阿片类药物或者相同阿片类药物在不同浓度下复合丙泊酚对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受此启发,本研究拟观察单次静脉注射等效剂量的芬太尼、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对丙泊酚镇静时BIS的影响。目的比较单次注射等效剂量芬太尼、舒芬太尼或瑞芬太尼对丙泊酚静脉靶控时对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以期为丙泊酚静脉麻醉选择合适阿片类药物配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择期行全身麻醉下手术的患者80例,年龄18-65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级或Ⅱ级,随机分为8组(每组10例):盐水组(C组),盐水+丙泊酚组(C+P组),芬太尼组(F组),芬太尼+丙泊酚组(FP组),瑞芬太尼组(R组),瑞芬太尼+丙泊酚组(RP组),舒芬太尼组(S组),舒芬太尼+丙泊酚组(SP组)。所有患者均不给予术前药物,第一阶段首先丙泊酚按阶梯式靶控输注,待患者BIS≤65(T,)时停药,当患者BIS恢复到80(T2),开始第二阶段给药,C组、F组、R组、S组分别以l0m1、2.4μ g/kg、2u g/kg、0.2u g/kg的剂量单次静脉注射,或者复合靶控输注丙泊酚(血浆浓度3u g/m])。分别记录麻醉前(T0)、BIS≤65(T1)、BIS=80(T2)、注射阿片类药后第1min(T3)、2min(T4)、3min(T5)、5min(T6)、10min(T7)、15min(T8)、20min(T9)时患者的脑电双频指数(BIS)、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氧饱和度(Sp02)等。结果在第一阶段的单独靶控泵注丙泊酚观察中,各组达到BIS值≤65的时间(△T1)、所需的丙泊酚血浆浓度及注入剂量比较,各组间无显着差异。各组(C组、CP组、F组、FP组、R组、RP组、S组、SP组)第一阶段给药停止后BIS值恢复到80所需时间(△T2)分别为7.2±2.6mi n、8.5±3.2min、8.2±3.2min、6.5±2.0min、5.1±1.5min、6.6±1.8min、7.4±1.8min、8.5±2.0min,S组所需时间比R组延长(P<0.05);F组、CP组、SP组所需时间显着比R组延长(P<0.01)。在第二阶段的观察中,单独给予阿片药物的F组和S组与无给药的C组在观测时川内(T3-T9)BIS值的变化趋势及数值均十分相似和接近,组间对比未见显着差异。R组在T。-T。BIS值虽呈减低,但由于组内数值变异较大,导致标准差增大,只有在T3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时间点与其它各组组间相比未见统计学差异;R组在T4-T。组内比较无显着差异,此两时间点与其它各组间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丙泊酚靶控泵注时复合注射阿片药物的FP组、RP组和SP组与单纯输注丙泊酚的CP组对比,βIS值的变化趋势在观察期间内均呈减低趋势,并显着低于对照组T2的BIS值(P<0.01),但组间对比几乎无显着差异,只是在T9观察点时CP组的BIS值显着低于其它三组(P<0.05)。结论1.在丙泊酚镇静停止给药恢复期单次静脉注射芬太尼或舒芬太尼未见对BIS值产生明显抑制作用,但静脉注射瑞芬太尼后出现短暂BIS值下降。2.以血浆浓度为3u g/ml输注丙泊酚时静脉注射瑞芬太尼2u g/kg、芬太尼2.4μg/kg或舒芬太尼0.2μg/kg并不使BIS的抑制加深,反而在注药后第20min容易出现BIS值回升。3.研究结果提示,临床常用剂量芬太尼、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单独应用时对脑电BIS的影响有所不同,但三者均未见对丙泊酚的BIS抑制有加强作用。
程翔[10](2009)在《经皮穴位电刺激对人流患者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与目的研究背景目前,由于全身麻醉可以提供完善的镇静镇痛而成为人流手术主要的麻醉方式,但有很多患者(从我院门诊统计约20%-30%)由于各种原因(如有上呼吸道感染、全麻药物过敏等全麻禁忌症或经济困难、对全麻恐惧等)没有选择全身麻醉,只能进行宫颈阻滞麻醉,但该方法镇痛不全,并且不具有镇静作用,因此,临床应用效果不好,寻找一种简单实用的方法来有效缓解患者紧张和疼痛,解决这20%-30%患者的镇痛、镇静需求,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经皮穴位电刺激是传统的镇痛方法,并成功应用于术中镇静;脑电双频指数是目前监测镇静作用最有效的指标,具有及时、客观、量化的特点,因此,本课题引入脑电双频指数,对经皮穴位电刺激的镇静程度进行量化,从而客观的评价其镇静作用,并且评价其是否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研究目的: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方法,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人流术中术后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影响,评价经皮穴位电刺激对人流患者的镇静作用,并结合VAS评分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在人流术中应用价值。方法:ASAⅠ-Ⅱ级,无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能主动配合医师的麻醉操作,年龄在20-40岁之间(包括20、40岁),妊娠4-8周,无生殖系统畸形、无近6个月内剖宫产手术史,自愿进行人流手术,因各种原因没有选择全身麻醉下人流术的患者90例。采取简单随机法,以产生随机数字当天日期为随机统计数,由计算机产生90个随机数字,并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30例,分别为:A组经皮穴位电刺激组(对内关、太冲实施2/100HZ交替电刺激15min)、B组宫颈阻滞麻组(1%利多卡因5ml宫颈阻滞麻醉)、C组经皮穴位电刺激加宫颈阻滞麻组(对内关、太冲实施2/100HZ交替电刺激15min后再用1%利多卡因5ml宫颈阻滞)。连续监测血压、心率、呼吸、氧饱和度、BIS值至术后30分钟,对术中疼痛进行VAS评分,并记录术后不良反应如面色苍白、恶性呕吐、发热、出汗/冷汗、低血压、窦性心动过缓等,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显着性。结果:1、三组术前一般情况及脑电双频指数无显着差异P>0.05;2、在经皮穴位电刺激15分钟后,经皮穴位电刺激组(A组)和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宫颈阻滞麻组(C组)脑电双频指数显着下降(P<0.05),术中有轻微上升,而宫颈阻滞麻组(B组)术中无显着变化;A组和C组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A组、C组与B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3、三组术中MAP、HR显着升高(P<0.05),术后30分钟恢复到基础值,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三组RR和SpO2无显着变化,组内及组间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4、三组VA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人数从高到低分别为B组A组C组,B组与A、C组间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结论:1、经皮穴位电刺激在人流术中具有镇静和镇痛作用,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有一定应用前景,但其最佳穴位及刺激强度组合有待更进一步探索;2、经皮穴位电刺激能显着降低患者脑电双频指数,起到镇静作用,联合宫颈阻滞麻醉后脑电双频指数不能进一步降低。3、经皮穴位电刺激对VAS评分的影响与宫颈阻滞麻醉相同,具有镇痛作用,联合宫颈阻滞麻醉后VAS评分不能进一步降低。
二、无痛人流时脑电监测与心率变异性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痛人流时脑电监测与心率变异性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脑电意识指数监测对脑微血管减压术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方法 |
2.4 观察指标 |
2.5 统计方法 |
2.6 研究病例纳入流程 |
3.结果 |
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3.2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 Qo R-15 量表评分比较 |
3.3 两组患者术中麻醉药物用量和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
3.4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
4.讨论 |
4.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 |
4.2 麻醉深度监测 |
4.3 术后早期恢复质量 |
4.4 两组患者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及术后恢复情况 |
4.5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
4.6 本研究的局限性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6.附录 |
7.致谢 |
综述 镇痛监测指数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2)围手术期不同时间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后镇痛效果及胃肠功能恢复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麻醉方法 |
1.1.3 干预方法 |
1.1.4 观察指标 |
1.1.5 统计学处理 |
1.2 结果 |
1.2.1 基线资料比较 |
1.2.2 术后VAS评分比较 |
1.2.3 术后镇痛药物消耗比较 |
1.2.4 术后镇静评分和PONV发生率比较 |
1.2.5 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比较 |
1.2.6 患者满意度比较 |
1.3 讨论 |
1.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综述 围手术期应用经皮穴位电刺激的研究进展 |
2.1 针刺、电针到TEAS的发展 |
2.2 TEAS在围术期的镇静作用 |
2.3 TEAS在围术期的镇痛作用 |
2.4 TEAS降低术中应激反应 |
2.5 TEAS的器官保护作用 |
2.5.1 脑保护作用 |
2.5.2 心肌保护作用 |
2.5.3 肝脏保护作用 |
2.5.4 肾脏保护作用 |
2.5.5 胃肠道保护作用 |
2.5.6 免疫功能保护作用 |
2.6 TEAS减轻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
2.7 TEAS和加速康复外科 |
2.8 中西医结合的历史和发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右美托咪定替代丙泊酚用于无痛流产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诱导时间、复苏时间比较 |
2.2 两组麻醉效果比较 |
2.3 两组麻醉过程中并发症比较 |
2.4 两组患者恢复后计算力比较 |
3 讨论 |
(4)不同手术室噪声对无痛人流手术麻醉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5)丙泊酚及其与不同阿片类药物配伍在无痛人流术中的麻醉效果和满意度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英文缩略词简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对象与分组 |
1.1.1 一般资料 |
1.1.2 纳入标准 |
1.1.3 排除标准 |
1.1.4 实验分组 |
1.2 药品、仪器 |
1.3 实验步骤 |
1.4 数据收集处理 |
1.5 统计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四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
2.2 四组患者苏醒时间和离院时间比较 |
2.3 四组患者术后VAS评分比较 |
2.4 四组患者对麻醉满意度评价 |
2.5 手术医生对四组麻醉满意度评价 |
2.6 丙泊酚不同配伍组术中MAP、HR、SP02比较 |
2.7 四组丙泊酚用量比较 |
2.8 四组患者术中体动情况比较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双频脑电指数在小儿脑瘫手术麻醉监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脑电双频谱指数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研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的临床应用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 |
临床资料 |
诊疗标准 |
临床资料分析及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脑电图在全身麻醉镇痛程度评估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丙泊酚复合不同浓度瑞芬太尼对定量药物脑电图的影响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小结 |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二部分 镇痛指数在全麻手术中评估镇痛程度的临床价值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小结 |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综述 麻醉中镇痛程度评估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9)单次静脉注射阿片药物对丙泊酚镇静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 |
2 靶控输注系统 |
3 丙泊酚-阿片类药相互作用 |
3.1 丙泊酚-芬太尼 |
3.2 丙泊酚-瑞芬太尼 |
3.3 丙泊酚-舒芬太尼 |
4 丙泊酚对BIS值的影响 |
5 阿片类药物对BIS的影响 |
5.1 芬太尼对BIS值的影响 |
5.2 瑞芬太尼对BIS值的影响 |
5.3 舒芬太尼对BIS值的影响 |
6 展望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1 病例选择 |
1.1 病例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分组方法 |
3 麻醉及监测方法 |
3.1 监测项目 |
3.2 麻醉方案 |
4 记录项目 |
5 统计分析 |
6 技术路线 |
7 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四部分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10)经皮穴位电刺激对人流患者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一、针刺镇痛的历史与现状 |
二、人工流产术中镇静需求 |
(一) 中医理论 |
(二) 西医理论 |
(三) 临床实践 |
三、经皮穴位电刺激与镇静作用 |
(一) 研究成果 |
(二) 尚待解决的问题 |
四、经皮穴位电刺激镇静效果评价 |
五、内关和太冲穴与镇静 |
(一) 中医理论认为针刺内关太冲具有镇静功能 |
(二) 现代脑功能研究发现针刺内关太冲具有镇静作用 |
(三) 临床实践支持针刺太冲有镇静作用 |
六、本课题研究目的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一、资料与方法 |
(一) 资料 |
1、试验人群 |
2、试验设备 |
3、随机分组 |
4、方法 |
5、相关执行标准 |
(二) 试验方案 |
(三) 统计学处理 |
二、结果 |
(一) 三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比较 |
(二) 三组患者脑电双频指数的改变 |
(三) MAP、HR、RR、SpO_2四项监测指标的变化 |
(四) 三组VAS评分及不良反应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一、经皮穴位电刺激与BIS |
(一) BIS与镇静作用 |
(二) 经皮穴位电刺激的镇静效应 |
(三) 经皮穴位电刺激的镇静效应机制探讨 |
(四) 影响经皮穴位电刺激镇静效应的因素 |
二、对术中MAP、HR、RR、SpO_2指标变化的解释 |
三、经皮穴位电刺激与VAS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
(一) 经皮穴位电刺激与VAS |
(二) 经皮穴位电刺激与不良反应发生率 |
四、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试验记录表格 |
附录二 SAS焦虑评估量表 |
附录三 试验数据和图表 |
附录四 研究生阶段发表论文 |
致谢 |
四、无痛人流时脑电监测与心率变异性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脑电意识指数监测对脑微血管减压术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D]. 黄媚.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2]围手术期不同时间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后镇痛效果及胃肠功能恢复的比较[D]. 谷书涵.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3]右美托咪定替代丙泊酚用于无痛流产的临床观察[J]. 张华山,潘振国,王明义. 中国现代医生, 2018(14)
- [4]不同手术室噪声对无痛人流手术麻醉的影响[J]. 汪芳俊,胡建华,涂发平,刘洋.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4(08)
- [5]丙泊酚及其与不同阿片类药物配伍在无痛人流术中的麻醉效果和满意度比较[D]. 张晓青. 中南大学, 2014(03)
- [6]双频脑电指数在小儿脑瘫手术麻醉监测中的应用[D]. 王颖燕.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10)
- [7]无痛人流时脑电监测与心率变异性的探讨[J]. 张弋舟,郑卫. 现代医药卫生, 2000(06)
- [8]脑电图在全身麻醉镇痛程度评估中的应用[D]. 苏珍. 南京医科大学, 2017(06)
- [9]单次静脉注射阿片药物对丙泊酚镇静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D]. 朱倩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10)
- [10]经皮穴位电刺激对人流患者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D]. 程翔.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