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变化分析

天津市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变化分析

一、天津市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变化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樊欢欢[1](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重庆市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李晓鹏[2](2021)在《财政支出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研究 ——基于日本经验与中国实践》文中研究表明城镇化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载体,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与必由之路。日本城市化发展已在上世纪末基本完成,且经验良多,能够为中国城镇化发展提供有益借鉴。中国现代城镇化发展始于改革开放,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快速提升至2019年的60.6%,成绩斐然。但相比于成熟工业化国家近80%的城镇化水平,中国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与此同时,在经济增速放缓及前期积累的城镇化问题集中释放的背景下,中国当前及未来城镇化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无论从前期理论研究还是从世界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实践来看,财政支出对城镇化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中国改革开放后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财政支出的推动作用,但中国城镇化发展中的某些问题,部分也由财政支出问题所致,并且多数城镇化问题也必须通过财政支出手段予以解决。面对市场机制本身的缺陷与中国部分制度问题的阻滞,迫切需要通过优化财政支出与革新财政支出机制来解决中国当前及未来所面临的城镇化问题,以推动城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文章核心点是研究财政支出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在论文思路与结构安排上,首先对核心概念进行多维度分解,将财政支出分解为财政支出规模、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分权及财政支出城乡分配四个维度,将城镇化分解为城镇化效率、城镇化质量、城镇空间形态与城乡关系四个维度,进而确定两个核心概念相应维度之间的多个重要关系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文章将对日本城市化发展特征及城市化发展中财政支出作用的多维度分析作为研究起点,并在日本经验启示的基础上确定研究方向与研究框架。在中国实践部分的行文安排上,论文采用发展实践概述、理论与数理分析、实证分析的研究脉络。文章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日本的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人口城市化水平较高(主要是战后),城市空间布局经历由失衡到均衡的序贯增长过程,城乡关系状况良好(主要是战后)。战前与战后实践总体表明,日本城市化发展与财政支出规模间存在相互促进的正相关关系,但一定时期内财政支出规模的过大或过小都将对城市化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日本战前生产性财政支出水平极高,战后城市化高速增长期生产性财政支出占比缓慢下降,在城市化后期消费性或民生性财政支出显着增加。战前财政集权致使城市空间发展极化;战后日本市町村的财政分权态势较为均衡,城市化空间形态也呈现先“聚”后“散”的序贯特征,大中小城市发展整体较为均衡。日本财政支出对农业发展、农村工业化与农业兼业经营、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改善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日本经验对理论分析框架的建立及对中国从财政支出方面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启示。第二,在公共产品非过度拥挤状态下,公共产品供给有助于经济集聚水平提升,经济集聚水平提升也会提高公共产品供给效率。在实际中表现为在住房保障、教育、医疗、基础设施、收入分配与福利公平需求方面,财政支出规模与城镇化发展的相互促进关系。财政支出规模、经济集聚与劳动力城乡转移的空间经济数理模型分析发现,财政支出规模与经济集聚或城镇化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基于1982-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对中国财政支出规模对城镇化效率的影响分别进行静态面板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计量分析,实证结论与理论分析结果一致。第三,财政支出结构的适时调整能够从提高经济增长水平、更好满足居民公共产品偏好结构、改善收入分配差距与福利不公平状况、提升城镇空间综合承载力四个方面推动城镇化质量与效率的提升。财政支出结构与劳动力城乡转移数理模型分析发现,由公共资本效率与公私产品偏好结构变化所推动的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对劳动力城乡转移决策及流动均衡具有重要影响。基于1982-2019年中国全国数据构建时间序列协整模型计量分析得出,财政支出结构中服务性支出比重与城镇化质量间存在倒“U”型关系;进一步的省级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分析得出了财政支出结构中各类服务性财政支出对城镇化质量的具体影响。第四,财政分权能够通过财政激励、财政竞争与提升地区公共产品供给效率三个方面提升城镇化效率,但也会因财政资源分配差距产生的“马太效应”而导致城市发展出现两级分化。财政分权、城镇空间形态与城镇化效率的数理模型分析发现,在公共产品拥挤条件下,财政分权程度会对城镇化水平产生倒“U”型影响,并在土地拥挤假设下得出城市群形态是城镇空间布局的最优形态。对中国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地级市与县级地区各层级城市财政自给率与财政支出分权指数的核算结果发现,层级越高的城市财政自给率与财政支出分权指数越高,人口的平均流入规模越大。基于2007-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的动态面板模型与分位数模型回归结果显示,财政支出分权有助于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并且城镇化水平越高,该边际影响越大。第五,财政支出能够扩大城乡市场规模,支撑乡村产业发展,促进乡村地区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但实践中常常因城乡财政配置结构失衡而导致城乡发展差距扩大。财政支出、农业产出与城乡收入变化数理模型分析发现,当城镇存在公共投资而乡村没有时,农业产出会减少,城乡收入差距会拉大;而当公共资本存在并按适当比例向乡村农业转移时,不仅会提升农业产出水平,还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基于1997-2019年中国全国数据对数平均迪氏分解(LMDI)分析发现,财政农业支出对农业产出增加具有正向影响。基于2007-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发现,财政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在不同时期对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有所不同。基于2007-2019年面板校正标准误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结果发现,财政支出相对规模的增加、服务性财政支出与生产性财政支出的增加均能够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占比与城乡收入比之间虽呈负相关关系,但并不显着。论文的主要创新点为:(1)将财政支出规模、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分权及财政支出城乡分配(财政支出维度)与城镇化效率、城镇化质量、城镇空间形态、城乡关系(城镇化维度)相关联,并根据日本经验与中国城镇化发展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构建财政支出影响城镇化发展的多维度分析框架。(2)将财政支出引入传统的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垄断竞争空间经济模型,并根据理论分析需要,建立财政支出结构与劳动力城乡转移模型,财政分权、城市空间形态与城镇化效率模型,财政支出、农业产出与城乡收入变化模型,并获得有价值的分析结果。(3)在实证研究方法上选用了适用且较为前沿的动态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时间序列协整分析模型、动态面板模型等计量方法,对问题进行多角度、多方法、多数据类型实证分析,以保障经验研究的全面性与准确性。

王敏[3](2020)在《生活圈视角下大城市外边缘区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 ——以天津市武清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城乡发展正处于二元对立走向二元融合的重要阶段,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共同驱动乡村地区发展。乡村空间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乡村地区“提品质、补短板”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科学配置乡村公共服务设施,提高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水平成为实现乡村振兴、城乡融合的关键举措之一。天津市作为京津冀地区的特大城市,乡村人口结构及生产生活方式都呈现出新的特征,但乡村地区发展程度低,城乡差距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受中心城区的辐射作用,乡村空间的不同圈层呈现不同的特征,表现为边缘区中的内边缘区和外边缘区乡村地区呈现不同的人、地、网络特征,内边缘区受中心区辐射的直接、间接影响都很大,乡村城市化发展较快;外边缘区其形态和构成要素更偏向于乡村地区,其乡村发展更为落后,设施不均等的现象更为突出。为保障城乡拥有平等的发展权利,满足乡村居民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本文以天津市外边缘区为研究地域,解析特定空间下的人-地-资源矛盾,针对天津市外边缘区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困境,从服务效率的视角构建乡村生活圈,提出基于生活圈的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方法体系,选取武清区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为天津市外边缘区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提供新思路。首先,分析天津市乡村发展概况和市域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的总体状况,解析市域范围不同空间圈层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现实问题及发展困境,总结天津市外边缘区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困境的特异性。其次,基于乡村生活圈构建与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关系的探讨,从服务效率视角,构建乡村生活圈,并提出操作性较强的基于生活圈的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方法体系,具体包括生活圈圈层划定、各级生活圈内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布局,得出天津市外边缘区各级生活圈内必须布局的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并确定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在各级生活圈内具体地布局方法。然后,选取天津市外边缘区的典型区域——武清区进行实证研究。分析武清区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情况,通过对乡村居民出行调研分析,确定生活圈的圈层范围,结合居民点现状,运用Arc GIS分析平台的区域分配功能对武清区生活圈进行了具体的圈层划定,并进行合理性检验。最后,基于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理论导向,公共服务设施现状供给分析,寻找“生活圈中心(等级公共服务设施中心)”,对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空间布局,建立符合区域发展实际需求的设施配置标准,提出配置保障策略。

苏亚冰[4](2020)在《我国消费升级与制造业高端化的动态关系 ——基于面板向量自回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消费升级和制造业高端化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近年来,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促进消费升级是今后长期经济工作的重点,然而当下消费降级、消费分层现象严重阻碍消费升级进程,同时国内市场商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中高端产品的供给不能满足部分消费者的需求,造成消费外流,使社会资源配置无法达到最优化,这与国内制造业高端化程度不够息息相关。虽然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在规模上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但目前仍位于产业链中低端。如何促进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加快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进程,同时满足中高端消费需求,促进消费升级与制造业高端化良性互动及区域间协调发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研究消费升级与制造业高端化的动态关系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文章首先围绕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环境和消费公平性对消费升级取得的进步与不足等现状进行分析;围绕制造业高端化的规模、结构和创新对制造业高端化取得的进步与不足等现状进行分析。其次构建了消费升级和制造业高端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了我国29个省份消费升级和制造业高端化的综合水平。再次运用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对消费升级与制造业高端化的动态关系及其区域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根据实证结果分析其原因。最后提出促进消费升级、推动制造业高端化转型及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文章的结构一共有六章。其中:第一章是导论;第二章是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第三章是我国消费升级与制造业高端化的现状分析;第四章是我国消费升级与制造业高端化动态关系的实证分析;第五章是促进消费升级与制造业高端化的对策建议;第六章是结论与展望。文章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全国消费升级和制造业高端化均依赖自身发展,消费升级对制造业高端化有负向影响,制造业高端化对消费升级的正向影响具有滞后性,制造业高端化对消费升级的影响大于消费升级对制造业高端化的影响;东部地区消费升级和制造业高端化均不依赖自身发展,消费升级与制造业高端化的动态关系较弱;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研究结果则与全国基本保持一致。基于上述结论,文章最后提出了从增强消费潜力、改善消费环境、引导消费回流等方面加快消费升级进程;从提升工业基础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化营商环境、促进重点领域突破发展等方面推动制造业高端化转型;要促进产业消费“双升级”,聚力畅通经济大循环;因地制宜地推动各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对推动消费升级与制造业高端化的良性互动及区域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徐少鹏[5](2020)在《天津市商业健康保险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消费在中国经济增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何促进消费,从而更好地发展经济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商业健康保险作为一种可以降低未来不确定性的产品,从理论上讲可以减少人们的预防性储蓄,从而增加消费。但是在实际中,关于商业健康保险和城镇居民消费之间的研究成果较少。因此,本文的研究围绕着这一主题展开,分析商业健康保险对消费的影响机制,为如何提高城镇居民消费提供参考。在本文研究的过程中,基于保险与消费的影响机理出发,考察商业健康保险的增长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文章在梳理已有文献的基础上,从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方向研究天津市商业健康保险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首先对天津市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现状和城镇居民消费现状进行梳理介绍;然后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之上,介绍了数据的来源以及变量的选取,确定被解释变量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解释变量为商业健康险保险密度,主要控制变量包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老年抚养比和城镇人均社会医疗保险支出。从全国和天津两个层面上进行分析,构建商业健康保险对城镇居民消费影响的模型,分析商业健康保险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通过实证结果来看,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对全国和天津市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都具有拉动作用,并且对天津市拉动程度大于对全国的拉动程度。在此基础上,又对天津市商业健康保险对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是否有影响进行分析,得到天津市商业健康保险可以改善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结论;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从政府和保险公司两个角度提出促进天津市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合理建议,其中建议政府应该从完善法规规章、加强监管和加强宣传等方式促进天津市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建议保险公司应该从研发符合市场趋势的保险产品和加强自身专业化水平等方式推进天津市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希望可以通过促进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方式,拉动天津市城镇居民消费,进而达到促进天津市经济发展的目的。

王晶[6](2020)在《中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反贫困政策。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针对城市贫困群体,我国施行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一反贫困政策,其中低保标准是其有效运行的关键,过高会造成福利依赖,过低则导致保障不足,其也应该随着经济发展而适当提高,这些问题的研究对优化我国低保制度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风险社会理论、社会正义论,基于2010年、2013年和2016年的地级市空间面板数据,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比分析法和包括变异系数、空间自相关、空间杜宾模型等在内的统计分析方法,借助Stata、GeoDa、ArcGIS、Excel等工具,对我国城市低保标准的现状、变化特征、地区差异、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分析,并基于以上分析得出了优化其制度的对策与建议。通过研究得出:第一,从变化特征来看,从2010年到2016年,我国各地区的城市低保标准均出现了不同程度地上涨,且其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比值也基本都呈现出了上升的趋势。第二,从地区差异来看,城市低保标准较低的地区集中在我国的中西部,较高的地区集中在我国的东部,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等。第三,从时空变化来看,城市低保标准存在正向的空间关联关系,且从2010年到2016年,其空间关联关系有所减弱,其地区间的差异也逐渐减小。第四,从影响因素来看,人均GDP、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对城市低保标准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城镇低保财政预算中央投入占比对其有显着的负向影响,人均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对城市低保标准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本文通过研究提出了优化城市低保制度的对策与建议,主要从鼓励多元力量的支出和参与、加大对中西部等地区的政策倾斜、加强各地区的空间联动发展效应、科学客观地制定低保标准、协调低保制度与其他制度等方面提出建议。

朱雅馨[7](2020)在《我国城乡人口相对贫困的比较》文中研究表明贫困是人类社会发展始终存在的问题,任何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面临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贫困。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都十分关注贫困问题,包括贫困的产生背景、特征以及反贫困策略。在我国政府不懈努力下,到2020年,我国绝对贫困问题基本解决,但是相对贫困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相较于绝对贫困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攻坚决战,相对贫困的内涵和特征更为隐蔽和复杂,且在城镇内部、农村内部及城乡之间具有不同的特征。本文对2014—2017中国统计年鉴以及2016年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hinese Family Panel Studies2016,CFPS2016)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实证统计分析。首先计算反映不均等的泰尔指数可得出,虽然我国农村内部的不均等程度高于城镇内部,但城镇内部、城乡之间的差异对我国整体差异的贡献最大,即我国相对贫困问题主要集中在城镇内部和城乡之间。紧接着计算出我国城乡人口的等价收入,以全社会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0%确定相对贫困线,再确定全国城乡相对贫困人口比例,比较城乡人口相对贫困的特征,得出城乡人口相对贫困在收入类型、消费支出与结构、住房养房成本、家庭最高文化程度、地域等存在差异。在剖析城乡相对贫困人口成因的过程中,就地理位置、家庭人口特征、居住条件、医疗保障情况进行了城乡对比分析,发现导致城乡人口相对贫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后结合我国城乡相对贫困人口的特征、成因,从城乡人口相对贫困的识别、防贫与反贫并行,尤其是针对相对贫困人口的帮扶向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在收入分配与再分配、城乡一体化、住房保障、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提出政策和建议。

万佳宜[8](2020)在《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适度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围绕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总体部署,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一系列重大改革,并逐渐形成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为第一支柱的基础养老保障体系。伴随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发展,不同基本养老保险之间的公平性问题凸显,待遇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因此,确定适宜的基础养老金待遇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是未来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关键。文章基于居民基本养老需求和待遇水平适度性双重视角,着重探究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待遇水平的适度性,将需求层次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理论基础,依据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保基本”的总体目标,汇总中国统计年鉴中2014-2018年的截面数据,运用ELES扩展性线性支出模型结合Eviews10.0软件对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需求进行回归分析,并添加地区差异作为控制变量,预估并测算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养老金待遇水平调整区间,最后通过构建基础养老金待遇水平适度模型与选取基础养老金收入替代率、基础养老金生活保障系数和基础养老金覆盖率三项指标来综合检验我国各区域调整后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养老金待遇水平的适度性。结果显示:至2023年,我国各区域调整后的城乡居保制度基础养老金收入替代率均值为56%,基础养老金保障水平较高且呈现西部较高,中部和东北地区位于中等水平,而东部地区较低特点,基础养老金收入替代率达到待遇水平适度性标准;基础养老金生活保障系数均值为1,达到满足我国各区域居民基本生存需求的制度目标,呈现适度性特点;基础养老金覆盖率为65%,未实现基础养老金全覆盖的特征,呈现非适度性。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待遇水平的发展应加强政府间财政支付转移力度,逐步缩小各区域间存在的养老待遇差距,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待遇水平的适度性。

罗吉[9](2020)在《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及其矫正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具有社会保障作用的基本公共服务逐渐得以满足,人民对于公共服务(产品)的需求在种类、数量、质量、自由选择程度上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对于农村地区来说,其本身所具有的地域广博、资源与人口分布分散、受地形、气候和自然环境影响大、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等特点,导致其居民对于公共服务的需求更为碎片化、小众化与原子化。这在很大程度上从技术水平、经济效益、社会福利层面对这些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提出了新的挑战,导致大规模集中式的公共服务需求相对较少,而更多体现为难以实现规模效应的零散需求。正是由于农村公共服务的这些特征,农村公共服务普遍存在利用率低、投入成本高、规模效应小,社会效益优于经济效益等固有缺陷。围绕如何更好地满足农村多元化与小众化的公共需求,首先应根据农村公共服务的特点对其进行分类,然后再根据不同回应主体的比较优势对其进行分工与合作,分析农村公共服务的供需失衡情况,并探索怎样建立一个完备而尽善其职的农村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矫正机制。一是农村公共服务应该怎样进行分类,二是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是否以及应该怎样进行分工,三是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的供需失衡是否存在矫正机制。本文以长尾理论、机制设计理论、资源依赖理论等为理论基础,通过对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需匹配情况进行实证研究和基本判断,探究供给主体效率影响供需失衡的机制。本文针对这种失衡提出以不同回应主体分工为基础的满足激励相容和信息效率的农村“长尾”公共需求失衡矫正机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通过将农村公共需求置于“嵌入”的经济社会制度与发展进程中,分析其未来的趋势及其回应完善路径。本文的主要内容有,以农村“长尾”公共服务、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矫正机制等核心概念为研究起点,首先分析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现状和特征。然后基于不同需求回应主体在治理效率上的差异,分析这种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总体性原因(包括需求的离散化、政府财政限制、政府理性选择偏差、社会组织发育不成熟、供给“市场”缺失等),特别是针对有代表性的农村公共服务领域(例如教育、养老、医疗等)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其供需失衡的差异性影响因素,揭示出影响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内在机理和基本路径。再次,本文通过构建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指数等指标体系,对这种失衡的严重性程度进行实证测算。以此为基础,本文进而提出构建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矫正机制设计,对不同供给主体进行合理有序分工。最后,本文提出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均衡“互联网+社会组织”模式,对这种网络化平台进行理论构建和实践运营机制阐述。本文主要创新在于,首先,本文创造性地将“长尾理论”运用于农村公共服务,对农村公共服务中具有不同特点和性质的需求进行“头部”和“长尾”分类与区分。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不同类型的需求特征进行数理证明与实证分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拓展长尾理论幂律分布的运用前沿,也为农村公共服务的异质性分类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长尾需求的聚合对农村公共服务的回应主体进行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可行性分析,基于长尾需求的差异性(多样性)偏好、回应主体的福利水平和供给不同公共物品的外溢性大小构建“长尾均衡”与“头部均衡”比较静态和动态均衡模型。其次,在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均衡模型的基础上,本文选取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进行专项实证研究,分析影响农村“长尾”公共服务动态失衡的经济与社会因素,并检验这种失衡是否存在时序与空间上的自我矫正机制。另外,考虑到“长尾公共需求”与“头部公共需求”的相互影响,本文构建似不相关模型(SUR)对“头部”与“长尾”的互动与耦合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在理论上更好地完善农村公共服务“长尾需求”理论体系。此外,本文通过比较政府和社会组织在回应农村公共服务需求上的分工、各自特点和优势,对基于异质性偏好农村公共服务的长尾分工机制进行主体匹配度回应与分析。基于机制设计理论构建满足信息效率与激励相容的矫正机制,本文构建“互联网+社会组织”模式,实证研究其在供给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中的比较优势与运营机理,为不同类型社会组织在新时期我国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振兴”伟大目标中所发挥的作用提出新的理论视角与解决方案,以及未来其在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中新的发展趋势与动向。

李子彪,李叶,孙可远[10](2019)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建设进程及成效的统计监测》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京畿重地、北方腹地,京津冀一直被视为带动我国的第三增长极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核心增长点。从目前的一体化发展形势来看,京津冀三地的发展极不均衡,河北和京津两地间存在着明显的发展断崖。直至2017年雄安新区的设立,对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探讨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三地经济建设的重要性,由此说明协同发展对三地致胜的法宝;其次,横向对京津冀三地的发展状态进行了描述,指出了现阶段三地协同发展以来已取得的成果与不足;然后,纵向对比分析了雄安新区提出前后京津冀三地的发展变化,反应出雄安新区对京津冀三地发展带来的巨大推动作用;最后,根据以上分析,对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现存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提出了相应政策指导。本研究成果拟在雄安新区建设不断升温的大背景下,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进程的统计监测及建设效果提供参考方法和评价依据。

二、天津市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变化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津市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财政支出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研究 ——基于日本经验与中国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日本工业化进程中的财政支出与城市化问题
        1.2.2 城镇化动力机制、发展规律与中国实践
        1.2.3 财政支出规模、经济集聚与城镇化
        1.2.4 财政支出结构、城镇化与城镇化质量
        1.2.5 财政分权、空间经济效率与城镇化
        1.2.6 财政支出与城乡关系
        1.2.7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研究框架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框架
        1.3.3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城镇化
        2.1.2 财政支出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
        2.2.2 财政支出理论
        2.2.3 城镇化相关理论
    2.3 财政支出影响城镇化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
第三章 日本城市化发展多维度分析
    3.1 日本概况及工业化发展历程
    3.2 日本城市化发展概况
    3.3 日本人口城市化发展实践
    3.4 日本城市空间形态演变
    3.5 日本城乡关系发展特征
    3.6 小结
第四章 日本城市化发展中的财政支出作用:经验与启示
    4.1 日本财政制度沿革概述
    4.2 日本城市化发展中的财政支出作用分析
        4.2.1 日本城市化发展中的财政支出规模效应
        4.2.2 日本城市化发展中的财政支出结构效应
        4.2.3 日本财政分权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
        4.2.4 日本财政支出对城乡关系发展的影响
    4.3 日本经验与启示
    4.4 小结
第五章 中国财政支出规模对城镇化效率的影响研究
    5.1 中国城镇化发展与相关财政支出实践
        5.1.1 中国城镇化发展特征
        5.1.2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财政支出规模变迁
    5.2 财政支出规模与城镇化的互动逻辑
        5.2.1 公共产品与经济集聚
        5.2.2 财政支出规模的城镇化发展效应
        5.2.3 财政支出、经济集聚与劳动力城乡转移:数理分析
    5.3 中国财政支出规模对城镇化效率的影响:实证研究
        5.3.1 变量选取、数据说明与数据准备
        5.3.2 面板数据回归分析
        5.3.3 动态空间面板回归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中国财政支出结构对城镇化质量与效率的影响研究
    6.1 中国城镇化质量与财政支出结构实践
        6.1.1 中国城镇化质量状况
        6.1.2 中国财政支出结构演变
    6.2 财政支出结构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理论分析
        6.2.1 财政支出结构的城镇化发展效应分析
        6.2.2 财政支出结构与劳动力城乡转移:数理分析
    6.3 中国财政支出结构对城镇化质量与效率的影响:实证分析
        6.3.1 时间序列协整分析
        6.3.2 省级面板数据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中国财政分权对城镇空间形态与城镇化效率的影响研究
    7.1 中国财政分权与城镇空间形态演变
        7.1.1 中国财政分权概述
        7.1.2 中国城镇空间形态演变
    7.2 财政分权对城镇空间形态与城镇化效率的影响:理论分析
        7.2.1 机理分析
        7.2.2 数理分析
    7.3 中国财政支出分权对城镇空间形态与城镇化效率的影响:实证研究
        7.3.1 中国财政支出分权对城镇空间形态的影响
        7.3.2 中国央地财政支出分权对城镇化效率的影响:省级面板数据
    7.4 小结
第八章 中国财政支出对城乡关系发展的影响研究
    8.1 中国城乡关系与相关财政支出实践
        8.1.1 中国城乡关系发展实践及成因分析
        8.1.2 中国城乡关系健康发展对财政支出的现实需求
    8.2 财政支出对城乡关系发展的影响:理论分析
        8.2.1 财政支出的城乡关系发展效应
        8.2.2 财政支出对城乡关系的影响:数理分析
    8.3 中国财政支出对城乡关系发展的影响:实证分析
        8.3.1 中国财政农业支出对农业发展的影响:LMDI分解分析
        8.3.2 中国财政支出对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以社会保障为例
        8.3.3 中国财政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8.4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9.1 主要结论
    9.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生活圈视角下大城市外边缘区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 ——以天津市武清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政策背景
        1.1.2 社会背景
        1.1.3 实践背景
        1.1.4 发展动力
    1.2 研究目的、意义与创新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研究创新点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大城市外边缘区
        1.3.2 乡村地区
        1.3.3 乡村生活圈
        1.3.4 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1.4 研究范围界定
        1.4.1 研究地域范围:天津市外边缘区
        1.4.2 研究公共服务设施类型范围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中心地理论对乡村生活圈应用的理论支撑
        2.1.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乡村公服配置的理论指导
    2.2 国内外大城市边缘区的相关研究综述
        2.2.1 国外大城市边缘区的研究
        2.2.2 国内城市边缘区的研究
        2.2.3 天津市边缘区的研究
        2.2.4 综述
    2.3 国内外生活圈的相关研究与实践
        2.3.1 国外生活圈的研究与实践
        2.3.2 国内生活圈的研究与实践
        2.3.3 综述
    2.4 国内外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相关研究与实践
        2.4.1 国外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研究与实践
        2.4.2 国内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研究与实践
        2.4.3 综述
第3章 圈层结构下天津市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现状及空间分异特征解析
    3.1 天津市乡村发展概况
        3.1.1 社会经济特征
        3.1.2 城镇化特征
        3.1.3 人口特征
        3.1.4 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用地分布及网络特征
    3.2 天津市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的总体状况
        3.2.1 天津市乡村公共服务设施总体空间分布特征
        3.2.2 天津市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总体水平
    3.3 天津市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现实问题
        3.3.1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布局与人口空间聚集情况不匹配
        3.3.2 基层优质资源不足与使用效率低下并存
        3.3.3 设施建设与乡村社会发展需求不匹配
    3.4 天津市市域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困境的空间分异特征
        3.4.1 外边缘区较内边缘区乡村老龄化问题严重,优化配置需求迫切
        3.4.2 外边缘区较内边缘区居民点面积过小且过于分散下配置的困境
        3.4.3 外边缘区较内边缘区城乡设施资源差距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生活圈的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技术探索
    4.1 乡村生活圈构建与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关系
    4.2 基于服务效率的乡村生活圈构建
        4.2.1 乡村生活圈建构影响因素
        4.2.2 乡村生活圈的发展趋势
        4.2.3 乡村生活圈建构思路
        4.2.4 乡村生活圈圈层划分
    4.3 基于生活圈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构思
        4.3.1 各级生活圈内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
        4.3.2 基于生活圈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方法体系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武清区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现状配置情况
    5.1 武清区概况
        5.1.1 地理区位
        5.1.2 自然条件与资源
        5.1.3 社会经济概况
        5.1.4 人口与城镇化情况
    5.2 武清区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总体情况
        5.2.1 现状教育设施配置情况
        5.2.2 现状医疗卫生设施配置情况
        5.2.3 现状养老设施配置情况
    5.3 基于可达性评价的武清区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特征
        5.3.1 教育设施可达性分级分析
        5.3.2 医疗卫生设施可达性分级分析
        5.3.3 养老设施可达性分级分析
    5.4 武清区乡村公共服务设施质量分化特征
        5.4.1 教育设施质量差异性
        5.4.2 医疗卫生设施质量差异性
        5.4.3 养老设施质量差异性
    5.5 武清区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差异原因分析
        5.5.1 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
        5.5.2 人口密度的空间差异
        5.5.3 交通与区位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生活圈视角下武清区乡村公共服务设施优化配置
    6.1 武清区生活圈圈层划定
        6.1.1 武清区乡村居民出行意愿调查
        6.1.2 武清区生活圈圈层划定
        6.1.3 武清区生活圈的合理性验证
    6.2 武清区乡村公共服务设施优化配置的方案
        6.2.1 配置思路
        6.2.2 配置体系
        6.2.3 配置引导
    6.3 促进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策略
        6.3.1 突破行政边界,响应村镇国土空间规划要求
        6.3.2 协同多方意见,调动多方力量
        6.3.3 结合流动模块,多途径供给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2017 年天津市居住区POI数据
附录 B:2017 年天津市公共服务设施POI数据
附录 C:2017 年天津市武清区公共服务设施POI数据
附录 D:2017 年天津市武清区公交线路及站点POI数据
附录 E:武清区乡村公共服务设施优化配置研究调查问卷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我国消费升级与制造业高端化的动态关系 ——基于面板向量自回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消费升级的内涵与特征
        2.1.1 消费升级的内涵
        2.1.2 消费升级的特征
    2.2 制造业高端化的内涵与特征
        2.2.1 制造业高端化的内涵
        2.2.2 制造业高端化的特征
    2.3 研究的基础概念
        2.3.1 恩格尔效应
        2.3.2 鲍莫尔效应
        2.3.3 需求收入弹性
        2.3.4 需求价格弹性
    2.4 消费升级与制造业高端化之间影响机制的理论分析
        2.4.1 消费升级对制造业高端化的影响机制分析
        2.4.2 制造业高端化对消费升级的影响机制分析
第3章 我国消费升级与制造业高端化的现状分析
    3.1 消费升级取得的长足进步和存在的问题
        3.1.1 消费支出稳步提高,对经济拉动后劲不足
        3.1.2 消费结构逐渐优化,高端消费外流严重
        3.1.3 消费环境不断完善,消费安全亟待解决
        3.1.4 消费公平性趋于合理,不同收入阶层差距显着
    3.2 消费升级存在问题的原因
        3.2.1 中低收入阶层文化素质不高,人口老龄化严重
        3.2.2 国内消费供给市场不匹配,供给体系不合理
        3.2.3 互联网发展存在弊端,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
    3.3 制造业高端化取得的长足进步和存在的问题
        3.3.1 制造业规模扩大,质量效益不高
        3.3.2 结构调整成效显着,高端化程度不足
        3.3.3 创新驱动作用显着,核心竞争力不足
    3.4 制造业高端化存在问题的原因
        3.4.1 制造业发展起步晚,研发水平相对落后
        3.4.2 生产要素成本增加,企业进行区域转移
        3.4.3 虚拟经济快于实体经济,“脱虚向实”效果不显着
第4章 我国消费升级与制造业高端化动态关系的实证分析
    4.1 消费升级与制造业高端化的综合水平评价
        4.1.1 评价的基本原则
        4.1.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3 评价方法:面板熵值法
        4.1.4 数据来源与处理
        4.1.5 评价结果与分析
    4.2 消费升级与制造业高端化的模型分析
        4.2.1 模型的构建与方法
        4.2.2 平稳性检验
        4.2.3 滞后阶数的选取
        4.2.4 PVAR模型估计
        4.2.5 脉冲响应分析
        4.2.6 方差分解
        4.2.7 实证结论及原因分析
第5章 促进消费升级与制造业高端化的对策建议
    5.1 加快消费升级进程
        5.1.1 增强消费能力
        5.1.2 改善消费环境
        5.1.3 引导消费回流
    5.2 推动制造业高端化转型
        5.2.1 提升工业基础能力
        5.2.2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5.2.3 优化营商环境
        5.2.4 促进重点领域突破发展
    5.3 促进消费升级和制造业高端化的区域协调可持续
        5.3.1 促进产业消费“双升级”,聚力畅通经济大循环
        5.3.2 因地制宜地推动各区域协调发展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天津市商业健康保险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国内外文献述评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1.3.1 研究方法
        1.3.2 结构安排
    1.4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概念与理论
    2.1 商业健康保险相关概念
        2.1.1 商业健康保险概念
        2.1.2 商业健康保险分类
        2.1.3 商业健康保险在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定位
    2.2 消费及相关理论
        2.2.1 消费及居民消费
        2.2.2 消费相关理论
    2.3 商业健康保险对居民消费影响的机理分析
        2.3.1 商业健康保险对可支配收入的影响
        2.3.2 商业健康保险对消费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天津市商业健康保险与城镇居民消费发展现状
    3.1 天津市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现状分析
        3.1.1 健康险保费收入对比分析
        3.1.2 健康险保险密度对比分析
        3.1.3 健康险保险深度对比分析
        3.1.4 天津市商业健康险市场份额及赔付情况
    3.2 天津市城镇居民消费现状分析
        3.2.1 天津市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分析
        3.2.2 天津市城镇居民消费指标分析
        3.2.3 天津市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商业健康保险对城镇居民消费影响实证分析
    4.1 全国商业健康保险对城镇居民消费影响实证分析
        4.1.1 变量选取和模型构建
        4.1.2 数据整理与描述
        4.1.3 散点图和拟合曲线
        4.1.4 平稳性检验
        4.1.5 Hausman检验
        4.1.6 固定效应模型结果
        4.1.7 稳健性检验
    4.2 天津市与全国商业健康保险对城镇居民消费影响对比分析
        4.2.1 天津回归模型构建与分析
        4.2.2 天津市与全国回归模型对比分析
    4.3 天津市商业健康保险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
        4.3.1 数据来源及模型构建
        4.3.2 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建议
        5.2.1 政府层面
        5.2.2 保险公司层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6)中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内容
        (四)数据来源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评析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二、基本理论
        (一)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
        (二)风险社会理论
        (三)社会正义论
第三章 中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现状
    一、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政策现状
        (一)政策发展历程
        (二)政策实施现状
    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运行现状
        (一)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支出分析
        (二)最低生活保障惠及人数分析
        (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析
    三、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时空变化分析
    一、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总体变化分析
    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区域变化分析
    三、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省份变化分析
    四、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地市变化分析
        (一)基本分析
        (二)变异系数分析
        (三)全局自相关分析
        (四)热点分析
    五、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变量选择
    二、模型构建
    三、模型检验与结果分析
        (一)模型选择检验
        (二)模型结果分析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一、主要结论
    二、对策与建议
        (一)鼓励引导多元力量的支持和参与
        (二)加大对中西部等地区的政策倾斜
        (三)加强各地区的空间联动发展效应
        (四)科学客观地制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五)协调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其他制度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7)我国城乡人口相对贫困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相对贫困的概念
        1.2.2 相对贫困的识别
        1.2.3 反相对贫困战略
    1.3 研究方法及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内容
    1.5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1.5.1 论文创新点
        1.5.2 论文不足
第2章 相对贫困人口的概括
    2.1 相对贫困的内涵
    2.2 数据来源
    2.3 城乡人口消费特征
    2.4 城乡相对贫困总体特征
        2.4.1 泰尔指数
        2.4.2 基尼系数
第3章 城乡相对贫困人口的比较
    3.1 总体比较
    3.2 各学历层次的比较
    3.3 领取离退休或养老金情况比较
    3.4 工作类型的比较
    3.5 住房类型的比较
    3.6 相对贫困人口的区域差异
第4章 相对贫困的区域特征
    4.1 空间计量模型的介绍
    4.2 指标的选取
    4.3 实证分析检验
    4.4 模型的应用
        4.4.1 区域特征分析
        4.4.2 空间相关分析
    4.5 区域差异的相关结论
第5章 相对贫困人口的成因分析
    5.1 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的确定
    5.2 相对贫困人口的识别
    5.3 变量的确定
    5.4 实证分析检验
    5.5 稳健性检验
    5.6 相对贫困人口的成因
        5.6.1 城镇相对贫困人口的成因
        5.6.2 农村相对贫困人口的成因
第6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6.1 结论
    6.2 政策建议
第7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8)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适度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经济背景
        1.1.2 政策背景
        1.1.3 社会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基本养老需求
        1.3.2 养老金替代率
        1.3.3 适度水平测定
        1.3.4 文献述评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2.1.2 财政支持水平
        2.1.3 待遇水平的适度性
    2.2 理论基础
        2.2.1 需求层次理论
        2.2.2 公共产品理论
        2.2.3 城乡一体化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乡居?基本养?保险待遇水平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城乡居?基本养?保险待遇水平现状分析
    3.2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待遇水平中存在的问题
        3.2.1 基本养老金收入替代率低且呈现非适度性
        3.2.2 基础养老金生活保障系数不均衡
        3.2.3 养老金待遇水平差距明显
        3.2.4 各省市发展差异存在不平衡现象
        3.2.5 调整机制多变,难以确定合理区间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乡居民基本消费需求水平实证分析
    4.1 模型构建
    4.2 城镇居民基本消费需求水平实证分析
        4.2.1 数据来源
        4.2.2 变量选取
        4.2.3 结果分析
        4.2.4 虚拟变量回归结果分析
    4.3 农村居民基本消费需求测算实证分析
        4.3.1 数据来源
        4.3.2 变量选取
        4.3.3 结果分析
    4.4 城乡居民基本消费需求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调整实证分析
    5.1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调整定性分析
        5.1.1 模型构建
        5.1.2 数据来源
    5.2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生存需求待遇水平调整结果
        5.2.1 东部地区
        5.2.2 中部地区
        5.2.3 西部地区
        5.2.4 东北地区
    5.3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发展需求待遇水平调整结果
        5.3.1 东部地区
        5.3.2 中部地区
        5.3.3 西部地区
        5.3.4 东北地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适度性检验
    6.1 基础养老金待遇水平适度性检验模型构建
    6.2 数据来源
    6.3 调整后的基础养老金待遇水平适度性检验结果
        6.3.1 东部地区
        6.3.2 中部地区
        6.3.3 西部地区
        6.3.4 东北地区
    6.4 基础养老金替代率适度水平检验
        6.4.1 评估指标选取
        6.4.2 数据来源
    6.5 调整后的基本养老金替代率检验结果分析
        6.5.1 东部地区
        6.5.2 中部地区
        6.5.3 西部地区
        6.5.4 东北地区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提升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待遇水平政策建议
    7.1 建立合理的养老金待遇水平调整机制
        7.1.1 确定基础养老金的适度范围
        7.1.2 明确基础养老金政府层级责任分担
    7.2 协调多元化基金筹资方式
    7.3 健全财政转移支付机制
    7.4 进一步完善缴费激励机制
    7.5 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基本结论
    8.2 创新性分析与进一步展望
        8.2.1 创新性分析
        8.2.2 进一步展望
    8.3 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9)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及其矫正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文献综述
        1.3.1 农村公共服务(需求)的特点
        1.3.2 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现状、特点与问题
        1.3.3 农村公共服务的供需失衡/均衡研究
        1.3.4 农村公共需求供给主体研究
        1.3.5 社会组织的特点及在公共服务中的作用
        1.3.6 现有研究的水平与发展趋势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创新之处
        1.4.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述评与核心概念界定
    2.1 相关理论述评
        2.1.1 “长尾”理论
        2.1.2 机制设计理论
        2.1.3 资源依赖理论/社会网络理论
    2.2 核心概念与模型设定
        2.2.1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
        2.2.2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均衡与失衡
        2.2.3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矫正机制
第三章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的属性及其供需失衡的特征
    3.1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的需求侧属性
    3.2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的供给侧属性
        3.2.1 服务类型视角下农村“长尾”公共服务的供给侧属性
        3.2.2 财政支出视角下农村“长尾”公共服务的供给侧属性
        3.2.3 社会组织视角下农村“长尾”公共服务的供给侧属性
    3.3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特征
        3.3.1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空间分布特征
        3.3.2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时序分布特征
        3.3.3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满足成本特征
第四章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原因与影响因素
    4.1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需求侧整体性原因
    4.2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供给侧整体性原因
        4.2.1 政府财政限制
        4.2.2 政府理性选择偏差
        4.2.3 社会组织发育不成熟
        4.2.4“长尾”供给“市场”缺失
    4.3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差异性原因:以农村特殊教育为例
    4.4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差异性原因:以农村特殊医疗为例
    4.5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差异化原因:以农村特殊养老为例
    4.6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差异性原因:以农村金融服务为例
    4.7 小结
第五章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程度的测算
    5.1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程度的测算方法
    5.2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指数的测算:以农村特殊教育为例
    5.3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指数的测算:以农村特殊医疗为例
    5.4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程度的测算:以农村特殊养老为例
    5.5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程度的测算:以农村金融服务为例
    5.6 小结
第六章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矫正机制设计
    6.1 基本机制设定
        6.1.1 承诺机制设计
        6.1.2 政府监管机制
    6.2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激励相容与信息效率机制
    6.3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矫正机制的区间设计
    6.4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格罗夫斯-克拉克矫正机制
    6.5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纳什均衡矫正机制
    6.6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动态调整机制
    6.7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需求精准匹配机制
第七章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矫正机制的实践运用:“互联网+社会组织”
    7.1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矫正机制的网络外部性
    7.2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均衡“互联网+社会组织”模式
        7.2.1 “互联网+”与网络经济的特征
        7.2.2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均衡“互联网+社会组织”实践机制
    7.3 案例研究京东公益基金会互联网平台
结语 效率-公平互补的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均衡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建设进程及成效的统计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意义
    (一)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理论意义
    (二)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现实意义
        1、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
        2、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对于河北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
        3、雄安新区经济发展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现实意义
三、京津冀三地发展现状
    (一)北京市的发展状况
        1、地区生产总值的发展状况
        2、居民消费水平
        3、常住人口增加数
        4、废气中主要污染物的状况
        5、中关村的发展状况
    (二)天津市的发展状况
        1、天津地区生产总值现状
        2、居民消费水平
        3、天津市金融创新发展状况
        4、交通运输发展现状
        5、滨海新区建设现状
    (三)河北省的发展状况
        1、地区生产总值
        2、居民消费水平
        3、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
        4、河北省能源消耗状况
        5、石家庄以及其他市县发展状况
四、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建设进程的实施效果
    (一)雄安新区设立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实施效果
        1、雄安新区设立前京津冀创新协同发展实施效果
        2、雄安新区设立前京津冀市场协同发展实施效果
        3、雄安新区设立前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实施效果
        4、雄安新区设立前京津冀交通协同发展实施效果
        5、雄安新区设立前京津冀生态协同发展实施效果
        6、雄安新区设立前京津冀公共服务协同发展实施效果
    (二)雄安新区发展的实施效果及发展战略
        1、雄安新区发展的实施效果
        2、雄安新区发展战略
    (三)雄安新区设立后京津冀协同发展实施效果
        1、雄安新区与北京的关系
        2、雄安新区与天津的关系
        3、雄安新区与河北的关系
    (四)京津冀协同发展综合分析
        1、科技创新
        2、绿色生态
        3、开放发展
        4、协调发展
        5、公共服务
五、京津冀协同发展对策启示
    (一)京津冀地区发展的相关问题
        1、三地存在严重的行政壁垒
        2、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趋同
        3、交通运输发展极不均衡
        4、公共服务差距显着
        5、环境污染问题亟待解决
    (二)雄安新区背景下京津冀协调发展对策
        1、对于政治壁垒的解决对策
        2、对于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趋同的解决对策
        3、协调京津冀交通运输的发展对策
        4、协调京津冀公共服务发展的解决对策
        5、对于解决京津冀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

四、天津市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变化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重庆市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研究[D]. 樊欢欢.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 2021
  • [2]财政支出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研究 ——基于日本经验与中国实践[D]. 李晓鹏. 河北大学, 2021(09)
  • [3]生活圈视角下大城市外边缘区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 ——以天津市武清区为例[D]. 王敏. 天津大学, 2020(02)
  • [4]我国消费升级与制造业高端化的动态关系 ——基于面板向量自回归研究[D]. 苏亚冰. 南昌大学, 2020(01)
  • [5]天津市商业健康保险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D]. 徐少鹏.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6)
  • [6]中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D]. 王晶.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7]我国城乡人口相对贫困的比较[D]. 朱雅馨.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0)
  • [8]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适度性研究[D]. 万佳宜.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
  • [9]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及其矫正机制研究[D]. 罗吉. 广西大学, 2020(06)
  • [10]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建设进程及成效的统计监测[J]. 李子彪,李叶,孙可远. 统计与管理, 2019(07)

标签:;  ;  ;  ;  ;  

天津市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变化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