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展生物课外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中磨炼(论文文献综述)
薛芹[1](2021)在《走出小教室,融入多彩大课堂》文中研究指明生物学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素质教育的号召下,我校的生物学课外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取得了丰硕成果,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课程改革大潮的到来,我们以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不断去探索、实践。
郑先常[2](2021)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发展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的时代背景下,加强推进专项化教学的实施尤为迫切。针对当前存在的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涵仍需明晰、教学效果评价手段还需丰富、教学改革理论需进一步完善的问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政策进行分析,进一步探寻专项化教学的内涵特征,为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通过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访谈法和层次分析法对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并对体系的各指标进行赋值。在此基础上,对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可操作化定义,创新专项化教学效果评测的新手段;最后应用于专项化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基于指标体系上海专项化教学改革的问题与改善建议,研究发现:1.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目标集中体现在: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掌握、体能的健康发展、良好的体育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培养等方面。与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相比较,专项化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特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以“体育核心素养”为引领的教学目标、以“运动专项学习”为主体的教学内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方式和注重长效性机制的教学评价。2.遴选具有(1)职称为教授或副教授且具有博导资格的;(2)从事学校体育及相关领域,且具有较高热情的;(3)熟悉或参与到专项化教学改革的;(4)有一定的工作时间和工作精力、配合度良好的四种标准的人员,组成13人的征询专家群,对初建的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和修正。通过三轮专家意见征询,最终确定了由体育意识、体育知识、运动能力、运动参与和体育品德5项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和19项三级指标构成的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其一级指标体育意识、体育知识、运动能力、运动参与和体育道德对总目标的权重分别为0.1204、0.1032、0.3329、0.3343和0.1092,其二级和三级指标的权重见论文中表5-19。3.依据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最初量表的设计与制作、测试变量的选取、量表的修正、量表的验证几个步骤,研制了包含28个题项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经检验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较好。4.参照相关研究对评价对象评价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的方法,其中,0.8分以上为高,0.6到0.79分为中,低于0.6分为低。本研究借助《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对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总体效果得分为0.716,总体处于中等等级。一级指标体育意识的得分为0.775、体育知识的得分为0.688、运动能力的得分为0.713、运动参与的得分为0.697,体育品德的得分为0.810。(2)不同年级的学生在5个指标上没有明显的差异性,从得分上看专项化教学效果的纵向效果较好;男性学生在5个指标上的得分均好于女性学生,在运动参与上,男女生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5.通过对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评价,发现:(1)虽然专项化教学总体效果较好,但总体水平不高;(2)学生的专项运动体育知识整体水平不高,尤其是专项运动技能性知识水平不高;(3)学生的运动参与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特别是学生的身体活动水平方面。应对措施:(1)多角度查漏补缺,补齐短板,全面提升专项化教学效果;(2)默会知识促进运动技能知识的获得;(3)发展学生运动能力,营造适宜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水平。本研究结论,如下:1.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程序规范、方法合理、指标体系各级指标权重得分符合专项化教学改革的初衷,表明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科学性。2.研制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测量工具。3.通过在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符合当前专项化教学的实际情况,表明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有效性。4.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是专项化教学效果理论体系的有益补充。
林桂强[3](2021)在《高中生物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文中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到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教学与生活相结合。为落实《纲要》精神,教育部制定了《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版)》,其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教学过程重实践,其中,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中也更详细地指出生物要与学生生活相结合。山东省从2020年高考开始实施新的高考方案,生物教育也正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高中生物学生活化教学能吸引更多学生选择生物作为高考选考科目,使生物学科相比其它学科变得更有优势。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情境学习理论、杜威的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基础,通过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据统计法和案例分析法对高中生物学生活化教学进行实践研究。利用网络资源及学校的图书馆,首先通过文献法查阅博硕士论文、期刊、报刊和着作收集关于生活化教学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资料,整理国内外生活化研究的现状和概念。对济宁市高中生活化教与学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表明:济宁市师生对生活化教学的态度是积极的,但在生活化教学实施方面仍存在着问题。存在问题:生物教师对生活化的理念了解不够深入;生物生活化教学资源开发存在问题;教学过程模式化;课外实践活动少;评价方式单一,忽视评价。对造成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构建生活化教学的五步策略。策略:导入生活实例,引出课程内容;提出生活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基于生活情境,组织教学活动;内化理论知识,构建知识体系;知识回归生活,发展生物素养。选取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教材中的三节课进行生活化的案例设计,借助教育实习进行实施。以济宁市曲阜市第一中学的高二学生为实践对象,将普通班级中两个平行班中的25班作为实验班,26班作为对照班。实验班进行生活化教学,对照班进行传统教学。结合课堂行为观察、课下访谈与成绩,对实践效果进行分析和反思,最后得出实施生活化教学对生物教学有积极影响的结论。
韦国囊[4](2021)在《提升农村初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然而农村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普遍缺乏对生物科学素养的关注和培养。本文以此为切入点,以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概念转变理论和素质教育理论为依据,通过采用多种教学策略,以期培养和提升农村初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三都县九阡中学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现状,明晰问题,为研究提供现实基础;其次,对三都县九阡中学全体生物教师进行访谈,结合本土实际整理归纳影响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因素;再次,基于调查和访谈结果,以初中生物学新课标为导向,并结合生物学教材,构建初中生物学教学策略,采用探究式教学、生物科学史教学、生物实验的强化和优化、STS教育的渗透、开展生物学课外活动、“重要概念”为核心的课堂教学进行教学实践;最后,从学生学业成绩、学习兴趣、实验能力以及学习方法几个方面来检验教学策略的实施效果,得出以下结论:1.学生生物学基础薄弱,普遍缺乏批判性思维和探究性精神,虽然擅长用实验法进行学习,但其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水平较差。2.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可以提高学生的成绩。3.在实验班实施的多种教学策略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多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冯婷[5](2021)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生物学课程资源在社团活动中的开发与利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关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在今天,生物学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中国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素养的落地,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密切相关。《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了教师要积极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本研究旨在通过社团活动平台,探索初中生物学课程资源开发的一般方法,达到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的目的,并能为其他教师尝试开展生物社团活动提供可参考之处。本文先通过文献研究法,分析了课程资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其概念、分类、功能、特点、利用原则进行了界定。然后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太原市一线生物学教师识别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并调查了各学校生物社团开展情况以及生物学课程资源在社团活动中的开发和利用情况。接着笔者对太原市第十八中学校已开展过的课程资源与社团活动相结合的实践研究进行了总结。综合以上措施,分析了生物社团课程现阶段体现的优势:(1)社团活动能结合地方特色,因地制宜的开展。(2)活动设计注重创新,能起到辅助课堂教学的作用。(3)学生的知识水平、实操能力有明显提高,核心素养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笔者也找出了现阶段生物学课程资源在社团活动中开发的困难与问题:(1)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薄弱、能力欠缺(2)不少学校实验教学开展不充分,课堂教学形式单一,且社团开设不充分。(3)开设了生物社团的学校,也存在课程布局缺乏规划、活动设计不够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不足,导致课程目标不清晰,核心素养不能完全落地的问题。基于以上问题,笔者以人教版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上册教材为例,尝试进行了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生物学课程资源在社团活动中的开发策略的详细研究。首先,归纳出课程资源在社团活动中开发的一般流程,即概览生物学教材,选定活动主题;研读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结合素养要求,创设开展思路;备课组集体讨论,论证可行度;实施活动,进行记录;师生评价反馈,优化改进设计。其次,笔者整合了多样化课程资源,将选定的七年级上册活动主题分成了实验型社团活动、调查(科普)型社团活动和体验(制作)型社团活动三个大类。并结合具体的实践案例,研究总结了课程资源在三种类型的社团活动中的开发策略。(1)实验型社团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重视对教材实验资源的拓展延伸、整合利用,更要注意对实验装置和探究思路的创新设计,还要注意因时因地的选择、准备合适的实验材料,充分利用地方资源,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2)调查(科普)型社团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一般先依据活动目标,帮助学生确定易接触到的调查对象,再依据活动主题,指导学生设计切实可行的调查方案,最后依据调査结果,学生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即可。但对这类活动的开展,还要充分结合地方特色,因地制宜的开展活动,充分体现调查过程中课程资源的教育价值。对于偏科普类的活动,则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开展,科普内容的收集主要由学生完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3)体验(制作)型社团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主题一般源于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要注意创新活动形式,拓展活动内容;另外,活动可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一些生活经历上,通过多角度开发校内外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深化学生的生活认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对于学生的活动成果,要留下痕迹,以碰撞出新的思维火花。通过本研究发现,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能力明显提高,核心素养得以发展,教师的教育智慧和教学技能也有明显提升。在总结和建议部分,笔者指出了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王思源[6](2021)在《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实践性是地理学科基本属性之一。晚清学校地理课程诞生至今的百年的时间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一直在地理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考察、观察、调查和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既是地理学科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中学地理课程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是地理教育育人模式和教学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途径与手段。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作为培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主要途径,引起了国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地理实践教学的诸多因素中,教学内容是决定性的因素,不同的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决定了相应的活动形式、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因此,本文通过对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分析,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为地理实践教学提供支撑。不同历史时期的课程文本凝聚了当时理论研究的成果和实践结晶。课程文本承载着国家意志,体现了科学精神,是课程与教学的物质载体。课程文本可以视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点的文字语言表达,具有纲领性和强制性。尽管实践丰富多彩,但是教育实践被要求必须如此执行,实质精神不能偏离课程文本的要求。因此可以通过对课程文本历史考证,揭示我国中学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进程与特点。本研究从课程计划的角度,把握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变化的整体学科背景;从地理课程标准的角度,审视地理教学实践活动内容体系的变化过程与趋势;最后从地理教科书的角度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方面的内容特征。以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作为课程文本研究的时间起点,基于课程文本的视角,聚焦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以时间为线索,依据课程文本的历史演化进程,运用内容分析法探寻晚清至今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和规律。在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梳理过程中,找到课程文本及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相关研究提供详实的历史依据,为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和课程文本修订提出合理化建议。绪论部分主要对研究缘起、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等进行综合阐述,并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和地理课程文本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文献综述。第一、二、三章围绕课程文本的历史变化过程,展现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脉络。将百年中学课程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之前,包含晚清政府、民国时期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三个时期;20世纪50年代之后,以改革开放为分界包含前后两个时期;21世纪之后为新课改时期。从课程计划(课程方案)、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地理教科书三个层次的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和要求进行内容分析。从课程名称、课时与科目、课程类型和课程目标四个方面总结不同时期地理课程设置特点;归纳了不同时期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课程要求;分析了教科书内容体系基本特征及审定出版概况;总结并分析了不同时期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及其原因。最后综述了各阶段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主要成就和局限。第四章基于百年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过程的历史经验,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形式、实施途径和意义等角度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做出研究和阐述,以此作为阐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依据。第五章采取内容分析方法,从地理实践活动的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四个方面,聚焦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对人教版教科书进行了纵向的历史研究,对现行七版初中教科书和四版高中教科书的实践活动内容特征进行了横向的比较分析。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找到初中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第六章分析和总结了在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设计和实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课程设置、课程要求、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课程文本的角度提出了修订建议。最后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优化和教学评价的转向四个方面提出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建议。
王彬[7](2021)在《基于科学素养的初中生物学课外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行动研究》文中指出生物学课外活动作为生物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拓展,长期处于活动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的现象。如何设计出有效的生物学课外活动?如何更加有效的开展生物学课外活动?如何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基于以上三方面的考虑,笔者从科学素养角度,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生物学课外活动,通过对活动的实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形成开展生物学课外活动的策略及典型案例,为一线教师开展生物学课外活动提供参考。本次研究首先采用访谈法,对某中学所有生物学教师进行访谈调查,了解该校生物学课外活动开展的现状。访谈结果显示,教师对生物学课外活动的理解不够深刻,生物学课外活动的开展状况不容乐观,教师具有设计和实施课外活动的能力,教师开展生物学课外活动存在困难。教师对开展生物学课外活动提出一些建议。然后结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内容,设计并实施两轮生物学课外活动设计与实践的行动研究。第一轮研究主要解决确定活动目标,制定活动内容;争取学校支持,落实活动时间两个问题。笔者对第一次轮活动结果进行反思,设计并实施了第二轮生物学课外活动,主要关注合理安排活动,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丰富评价方式,注重活动过程的评价两个问题。最后总结出生物学课外活动设计策略:(1)明确活动目的,提升学生生物科学素养;(2)制定活动计划,确保活动顺利进行;(3)以生活情境为背景,增加活动趣味性;(4)发掘活动资源,丰富活动形式;(5)以学生为中心,发展学生能力;(6)多种评价方式结合,注重过程评价。生物课外活动实施策略:(1)注重学生生物学原理的学习;(2)培养学生形成科学探究能力;(3)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态度。
教育部[8](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提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袁佳利[9](2020)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外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文中研究说明2017年修订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迈入社会实践活动的大课堂,强调要将学科内容的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这使得思想政治课外活动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为思想政治课外活动发展提供了契机。自此,思政课教师对思想政治课外活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在教育教学实践环节中,该如何设计与实施思想政治课外活动还是处于摸索阶段。本文以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外活动为主题,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开展本论文的研究。第一章借鉴国内外研究,论述了高中思想政课外活动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外活动的特点以及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外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必要性与优势。第二章从教育教学实际入手,分析了当前高中思想政治活动课设计与实施中的问题与成因。第三章论述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课外活动的设计要求、流程及方法。第四章提出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策略。此外,论文应用上述理论构想开展了为期一学期总共10次课外活动的教学实践,呈现《中国茶文化研究》的课外活动教学,并通过访谈法、观察法验证思想政治课外活动的教学效果。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外活动教学方面提出了新的思路。即思想政治课外活动的教学目标要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课程内容要与学科内容紧密联系;设计流程包括确定主题、师生参与、学生展示、师生评价、效果测评六个方面。此外基于实践情况也提出新的对策,即要以学校培训为支撑点提高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素质、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向构建思想政治活动评价体系、以资源库为推手开发思想政治课外活动资源。总的来说,通过研究表明,开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外活动的意义和效果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思想政治课外活动的有效开展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还能更好地凸显思想政治活动型课程的特征。
白雪[10](2020)在《基于冯友兰境界说的中学语文人境界教育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升级表达,语文核心素养依据个人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明确指出对于语文的学习应是一个由外显至内隐,再到层级发展与内在逻辑提升的生命内化的实践过程。由此,语文教育的过程可以被理解为是一种进阶(境界)教育的过程。境界一词虽内蕴丰富,但生命价值的实现维度等同于人生境界的达成高度,生命的真谛无非始终处于意志、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新解构,顺势建构的无限更迭之中。将语文学科赋予境界说教育,能够对中学语文产生新的实践意义,弥补现阶段语文教学内容的不足以更好培育中学生意志、思维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反观当下中学语文教育现状发现仍受高考制度的影响,在实际教学环节中语文依旧身陷传统教学桎梏:过分重视学生成绩、片面强调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忽略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合理关照。学生活动和教师活动始终都围绕高考开展,教师往往依照教参对教材进行简单解读,难以挖掘教材资源中所隐含的文化生命精神;教学目标设计大多围绕考纲进行设计,忽视对达成学生人生境界的重视;教学过程内容大多仍套用固定陈旧教学模式,重视知识的掌握,轻视学生人生境界的培养,即思维、意志、情感态度价值观培育;教学评价方式单一也多侧重以成绩为主的结果性评价,缺少对学生独特生命情感体验的人生境界的关照。基于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语文教育的境界指向,立足当下语文教学的问题,故借助冯友兰人生境界说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第一,在挖掘教材资源方面,将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作为解读教材和研讨课后思考题的新思路。第二,在教学目标设计方面,充实以往三维教学目标设计观念(以往三维教学目标设计为基础融入冯友兰人生境界说,找到教学目标与境界说的契合点以求达到进阶目的),以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中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为人生境界的逐层递进过程,设计以磨砺意志、提升思维、索引情感的人生进阶(境界)教学目标。第三,在教学过程内容方面,充实模板化教学过程内容,利用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依托不同文体内容和特点的阅读教学、多种主题意向和素材的作文教学、形式多样的口语交际活动来落实中学生思维、意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人生境界教育。第四,在教育评价方面,转变单一教育评价模式,增加意志磨砺评价、增设思维训练评价、增添情感索引评价。根据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环节的各项具体实施意见,以期对中学语文培育学生思维、意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人生境界教育有所助益。
二、开展生物课外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中磨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展生物课外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中磨炼(论文提纲范文)
(1)走出小教室,融入多彩大课堂(论文提纲范文)
一、生物课外活动开展存在的问题 |
(一)学校对此缺乏重视 |
(二)学生和家长没有正确的认识 |
(三)教师个人能力存在问题 |
(四)课外活动时间不充分 |
(五)考核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
二、生物课外活动的具体实践措施 |
(一)巧用校园生态资源,构建创新课堂 |
(二)走进大自然,拥抱奇幻课堂 |
(三)追逐翩翩蝶影,徜徉最美丽课堂 |
(四)揭秘身边的花草世界,走进绿色课堂 |
三、结语 |
(2)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创新 |
2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2 国内外体育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
2.3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
2.4 体育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4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
4.1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政策梳理 |
4.2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内涵探寻 |
4.3 本章小结 |
5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1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
5.2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的、对象、原则和流程 |
5.3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初建 |
5.4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修正与优化 |
5.5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意义与说明 |
5.6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5.7 本章小结 |
6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的研制与实证 |
6.1 量表的研制 |
6.2 预调研及量表修正 |
6.3 验证性因子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
7.1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
7.2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评分结果分析 |
7.3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对比分析 |
7.4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应对 |
7.5 讨论 |
7.6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与建议、研究局限及展望 |
8.1 研究结论与建议 |
8.2 研究局限 |
8.3 展望 |
9 致谢 |
10 主要参考文献 |
11 附录 |
12 个人简历 |
(3)高中生物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 |
二、新高考制度改革的需求 |
三、高中生物学学科的特点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理论综述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生活化教学 |
二、高中生物学生活化教学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
二、情境学习理论 |
三、杜威的生活教育理论 |
四、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
第三章 高中生物学生活化教学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问卷编制 |
四、问卷信度与效度 |
第二节 调查结果分析 |
一、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二、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三节 调查结果 |
一、优势所在 |
二、问题与分析 |
第四章 高中生物学生活化教学实施策略 |
第一节 导入生活实例,引出课程内容 |
一、导入生活实例要有实际性和目的性 |
二、导入生活实例要有科学启发性 |
三、导入生活实例要有趣味性和创新性 |
第二节 提出生活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
一、精心规划课本内容使生物问题转变为生活问题 |
二、重视组织实践活动使生活问题转变为生物问题 |
第三节 基于生活情境,组织教学活动 |
一、利用直观教具 |
二、利用多媒体现代信息技术 |
三、利用游戏 |
第四节 内化理论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
一、找出本节课的相关知识点 |
二、运用生活经验构建知识体系 |
第五节 知识回归生活,发展生物素养 |
一、布置生活化作业 |
二、组织课外实践活动 |
第五章 高中生物学生活化教学实践 |
第一节 教材分析 |
一、《分子与细胞》教材分析 |
二、《遗传与进化》教材分析 |
第二节 生活化案例分析 |
一、“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教学设计 |
二、“酶的特性”教学设计 |
三、“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
第三节 教学实践 |
一、实践目的 |
二、实践对象 |
三、实践设计与实施 |
四、实践效果分析 |
五、实践结果 |
第六章 结论和反思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反思 |
第三节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现状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
附录2 高中生物学生活化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3 学生访谈提纲 |
致谢 |
(4)提升农村初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社会发展的需要 |
1.1.2 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 |
1.1.3 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
1.1.4 农村初中生物学教育需要 |
1.2 生物科学素养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外培养特点 |
1.2.3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1 科学素养 |
1.3.2 生物科学素养 |
1.3.3 教学策略 |
1.4 研究的理论依据 |
1.4.1 多元智能理论 |
1.4.2 建构主义理论 |
1.4.3 素质教育理论 |
1.4.4 概念转变理论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意义 |
2 研究方法与思路 |
2.1 研究方法 |
2.1.1 文献分析法 |
2.1.2 问卷调查法 |
2.1.3 访谈法 |
2.1.4 教育实验法 |
2.1.5 案例分析法 |
2.2 研究思路 |
3 农村初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目的 |
3.2 问卷编制 |
3.3 问卷调查的实施 |
3.4 调查结果分析 |
3.4.1 获取生物学信息分析 |
3.4.2 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分析 |
3.4.3 生物学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
3.4.4 生物学能力素养 |
3.4.5 生物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3.5 问卷调查结果小结 |
3.6 影响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的因素 |
3.6.1 家庭因素 |
3.6.2 社会因素 |
3.6.3 学校因素 |
4 农村初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策略及实践 |
4.1 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应遵循的原则 |
4.1.1 兴趣性原则 |
4.1.2 启发性原则 |
4.1.3 科学性原则 |
4.1.4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
4.1.5 实践性原则 |
4.2 提升生物科学素养的教学策略 |
4.2.1 在课堂中引入探究式教学 |
4.2.2 贯穿生物科学史教育 |
4.2.3 强化和优化生物实验 |
4.2.4 渗透STS教育 |
4.2.5 开展生物学课外活动 |
4.2.6 强化重要概念的学习 |
4.3 教学实践对象的选取 |
4.4 教学实践研究 |
4.4.1 案例一:强化重要概念教学:《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
4.4.2 案例二:贯穿生物科学史:《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第一课时) |
4.4.3 案例三:渗透STS教育:《传染病及其预防》 |
5 教学效果评价 |
5.1 生物科学素养的评价 |
5.1.1 生物科学素养评价的原则 |
5.1.2 生物科学素养评价的方法 |
5.2 成绩分析 |
5.3 实验能力分析 |
5.4 学习生物学兴趣访谈记录 |
5.5 学习方法访谈记录 |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建议 |
6.3 研究不足 |
6.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初中生生物科学素养调查问卷 |
附录2:访谈提纲 |
附录3:初中生物探究活动评价量表 |
附录4:学生活动记录 |
致谢 |
(5)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生物学课程资源在社团活动中的开发与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
1.1.2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
1.1.3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
1.1.4 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2 相关理论综述 |
2.1 初中生物学的地位和作用 |
2.1.1 初中生物学的地位 |
2.1.2 初中生物学的作用 |
2.2 生物学课程资源 |
2.2.1 生物学课程资源的概念 |
2.2.2 生物学课程资源的分类 |
2.2.3 生物学课程资源的功能 |
2.2.4 生物学课程资源的特点 |
2.2.5 生物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原则 |
2.2.6 生物学课程资源利用的理论基础 |
2.2.7 生物学课程资源的研究现状 |
2.3 社团活动 |
2.3.1 社团的概念和开设意义 |
2.3.2 社团的形式 |
2.3.3 社团活动的组织原则 |
2.3.4 社团活动的组织策略 |
3 太原市初中生物学课程资源在社团活动中的开发现状分析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对象 |
3.3 调查方法 |
3.4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3.5 调查结果和分析 |
3.5.1 结果及分析 |
3.5.2 调查总结 |
4 生物学课程资源在社团活动中的开发利用现状——以太原市第十八中学校为例 |
4.1 现阶段社团开展情况 |
4.1.1 学校社团开展概况 |
4.1.2 生物社团开展现状 |
4.2 生物社团课程现阶段体现的优势 |
4.2.1 学校社团氛围浓厚 |
4.2.2 活动结合地方特色 |
4.2.3 创新设计辅助教学 |
4.2.4 学生能力逐步提高 |
4.3 生物社团课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 |
4.3.1 课程布局缺乏规划 |
4.3.2 课程资源开发不足 |
4.3.3 活动设计比较粗放 |
4.3.4 课程目标不明晰,核心素养未落地 |
5 生物学课程资源在社团活动中开发利用的案例库建立及策略总结——以太原市第十八中学校为例 |
5.1 生物社团活动课程优化设计策略 |
5.1.1 概览生物学教材,选定活动主题 |
5.1.2 研读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 |
5.1.3 结合素养要求,创设开展思路 |
5.1.4 教师集体讨论,论证活动可行度 |
5.1.5 实施活动,进行记录 |
5.1.6 师生评价反馈,优化改进设计 |
5.2 实验型社团活动 |
5.2.1 实验型社团活动特点分析 |
5.2.2 实验型社团活动案例展示 |
5.2.3 实验型社团活动开发策略总结 |
5.3 调查(科普)型社团活动 |
5.3.1 调查(科普)型社团活动特点分析 |
5.3.2 调查(科普)型社团活动案例展示 |
5.3.3 调查(科普)型社团活动开发策略总结 |
5.4 体验(制作)型社团活动 |
5.4.1 体验(制作)型社团活动特点分析 |
5.4.2 体验(制作)型社团活动案例展示 |
5.4.3 体验(制作)型社团活动开发策略总结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讨论 |
6.3 研究不足 |
6.4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是实现地理实践活动目标的基本保证 |
(二)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与规律的研究薄弱 |
(三)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存在问题 |
二、研究背景 |
(一)时代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倡导地理实践活动 |
(二)国际共识: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的修订引发课程改革 |
(三)学科要求:课程文本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现状 |
(二)课程文本研究现状 |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
五、研究思路 |
(一)跨学科的研究范式 |
(二)“理论-历史-现实”的三维分析框架 |
(三)以课程文本为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载体 |
(四)以确定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的依据为逻辑线索 |
六、研究方法 |
(一)多维联动的研究方法原则 |
(二)主要研究方法 |
第一章 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初创 |
一、20 世纪50 年代前课程文本概况 |
(一)学制的变革推动课程文本发展 |
(二)课程文本修订的历史沿革 |
二、晚清政府时期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 |
(一)地理课程设置中朦胧的地理实践活动意识 |
(二)官民合作的地理教科书中的地理实践活动 |
(三)晚清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的反思 |
三、民国时期北洋政府课程文本首次出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
(一)新学制后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出现在课程文本中 |
(二)教科书编写有所突破但仍未见地理实践活动 |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现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
四、民国时期南京政府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基本确立 |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体系基本形成 |
(二)地方志为主的教科书仍缺少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
(三)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不做具体规定 |
五、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
(一)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从无到有 |
(二)地理实践活动教学未落实到行动层面 |
第二章 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 |
一、20 世纪50 年代后课程文本概况 |
(一)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课程文本更新 |
(二)教学计划和地理教学大纲新变革 |
二、改革开放前注重实践技能培养的课外自然地理内容体系 |
(一)借鉴苏联经验的课程设置注重实践技能技巧的培养 |
(二)以苏联教材为蓝本的地理教科书有一定实践活动内容 |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以自然地理为主 |
三、改革开放后以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课内外结合的内容体系 |
(一)地理课程秩序的恢复与现代地理课程体系的确立 |
(二)教科书活动栏目注重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 |
(三)观察和调查为实践活动主要形式及其实施 |
四、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
(一)逐步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基础教育地理课程体系 |
(二)不同时期局限性因素的克服促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
第三章 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改革 |
一、21 世纪以来课程文本修订概况 |
(一)重修课程文本是构建中国特色课程体系的必然要求 |
(二)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研制与修订 |
二、21 世纪以来多样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各具特色 |
(一)地理课程结构优化满足学生多样发展需求 |
(二)各具特色的地理教科书有种类丰富的活动栏目 |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联系实际反映时代特征 |
三、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
(一)课程理念的更新和教科书的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教学 |
(二)教科书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与课程标准要求存在差距 |
第四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历史经验 |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
(一)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的认识 |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特点 |
(一)能动性 |
(二)实践性 |
(三)真实性 |
(四)发展性 |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 |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一般特点 |
(二)初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
(三)高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
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形式 |
(一)地理观察与观测 |
(二)地理考察与实习 |
(三)地理实验与制作 |
(四)地理调查与参观 |
五、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实施途径 |
(一)学科课程 |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
(三)课外活动与研学旅行 |
六、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意义 |
(一)体现地理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
(二)对学生认识和智力发展的价值 |
第五章 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 |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方法 |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基本思路 |
(二)基于言语信息符号的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分析框架 |
(三)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研究模型 |
(四)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的计算方法 |
(五)中学地理教科书选择与活动栏目解读 |
二、人教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历史研究 |
(一)同一年代不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
(二)不同年代相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
三、现行各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比较研究 |
(一)七版初中实验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
(二)四版高中 2019 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
四、基于内容特征分析的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
(一)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
(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
第六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与教学建议 |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的问题 |
(一)课程设置欠缺对初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整体规划 |
(二)课程要求的学理论证和历史考证不充分 |
(三)课程实施的阻力是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不完善 |
(四)课程评价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关照较少 |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的课程文本修订建议 |
(一)课程计划联动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进行整体设计 |
(二)课程标准加强对核心概念变化的说明提供理论支持 |
(三)教科书精选可操作的实践活动内容实现意义建构 |
(四)课程文本发挥育人合力完善地理实践活动评价与考核制度 |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建议 |
(一)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为追求的多元化教学目标 |
(二)以学科大概念为引领结构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 |
(三)以真实情境中活动体验与主体性学习结合的教学方法 |
(四)以社会交互性发展为主的过程性学习质量评价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基于科学素养的初中生物学课外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1.国家教育发展的需求 |
2.生物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
3.学科发展的需求 |
4.组织课外活动的自我实践反思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1.科学素养 |
2.生物科学素养 |
3.课外活动 |
4.生物学课外活动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理论基础 |
1.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
2.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
3.多元智力理论 |
4.非正式学习理论 |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访谈法 |
3.问卷调查法 |
四、行动研究过程 |
(一)行动研究的准备 |
1.调查对象及研究方法 |
2.调查结果和分析 |
3.关于生物课外活动开展现状的思考 |
(二)第一轮行动研究 |
1.研究问题 |
2.活动策略 |
3.活动内容 |
4.活动实施 |
5.活动结果 |
6.活动反思 |
(三)第二轮行动研究 |
1.研究问题 |
2.活动策略 |
3.活动内容 |
4.活动实施 |
5.活动结果 |
6.活动反思 |
五、结论与对策 |
(一)结论 |
(二)生物学课外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策略 |
1.生物学课外活动设计策略 |
2.生物学课外活动实施策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生物课外活动开展现状调查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二 《生物课外活动开展效果调查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三 七年级学生生物课外活动效果反馈调查表 |
(9)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外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
1、创新之处 |
2、不足之处 |
一、学科核心素养与高中思想政治课外活动概述 |
(一)学科核心素养及课外活动 |
1、学科核心素养的涵义 |
2、课外活动的涵义 |
(二)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外活动的特点 |
1、内容的广泛性 |
2、形式的多样性 |
3、参与的自主性 |
(三)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外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必要性 |
1、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的需要 |
2、落实新课改理念的需要 |
(四)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外活动设计与实施的优势 |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 |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素养 |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素养 |
5、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外活动设计与实施的现状调查与存在问题 |
(一)问卷调查设计与样本的选取 |
1、问卷设计 |
2、调查对象的选取 |
(二)访谈的设计与访谈对象的选择 |
1、访谈提纲的设计 |
2、调查对象的选择 |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外活动设计与实施的现状 |
1、思想政治课外活动态度调查 |
2、思想政治课外活动开展情况调查 |
3、思想政治课外活动影响因素调查 |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外活动设计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1、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外活动设计存在的问题 |
2、高中思想政治课外活动实施存在的问题 |
(五)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外活动设计与实施存在问题的原因 |
1、教师队伍素质跟不上新课改发展的需要 |
2、现有的评价体系不完善 |
3、教学资源匮乏 |
三、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外活动的设计 |
(一)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外活动设计的要求 |
1、教学目标要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 |
2、课程内容要与学科内容紧密联系 |
(二)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外活动的设计流程及方法 |
1、确定主题,精心策划 |
2、师生参与,记录过程 |
3、学生展示,素养生成 |
4、师生评价,事后反思 |
5、效果测评,整理数据 |
四、优化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外活动的实施策略 |
(一)以学校培训为支撑点提高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素质 |
1、增加课外活动理论方面的培训 |
2、增加课外活动管理方面的培训 |
(二)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向构建高中思想政治课外活动评价体系 |
1、成立学校思想政治课课外活动评价小组 |
2、确定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评价目的和指导思想 |
3、确定思想政治课外活动的评价要素 |
(三)以资源库为推手开发思想政治课外活动资源 |
1、建设思想政治课外活动资源库 |
2、管理和更新思想政治课外活动资源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基于冯友兰境界说的中学语文人境界教育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选题缘起 |
1.2 选题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文献综述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3.核心概念及理论依据 |
3.1 研究的理论基础 |
3.1.1 境界的概念 |
3.1.2 冯友兰人生境界说的基本认识 |
3.1.3 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论联系 |
3.1.4 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与语文课程标准之间的理论联系 |
4.基于冯友兰人生境界说的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现状分析 |
4.1 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4.1.1 调查对象的选取 |
4.1.2 问卷编制的确立 |
4.2 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现状分析 |
4.2.1 学生问卷分析 |
4.2.2 教师访谈记录分析 |
4.3 基于冯友兰人生境界说的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
4.3.1 解读教材创新不足,学生自我觉解能力有待提升 |
4.3.2 教学目标设计观念略显陈旧,学生意志教育有所不足 |
4.3.3 教学内容实施过程略微固定,学生思维教育有待充实 |
4.3.4 教学评价模式轻微单一,学生情感评价有待渗透 |
5.基于冯友兰人生境界说的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策略 |
5.1 冯友兰境界说之多角度解读文本 |
5.1.1 巧借教材重塑澄明本心 |
5.1.2 运用课后思考题研讨人生境界新路径 |
5.2 冯友兰境界说之充实三维教学目标设计 |
5.2.1 立足自然境界以人生境界说之自然境界,磨砺意志 |
5.2.2 突破功利境界以人生境界说之道德境界,提升思维 |
5.2.3 超越道德境界以人生境界说之天地境界,索引情感 |
5.3 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之拓充模板化教学内容 |
5.3.1 强化阅读教学训练力度 |
5.3.2 拓展作文教学训练环节 |
5.3.3 丰富口语交际活动训练项目 |
5.4 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之转变单一教学评价模式 |
5.4.1 增加意志磨砺评价 |
5.4.2 增设思维训练评价 |
5.4.3 增添情感索引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调查问卷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四、开展生物课外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中磨炼(论文参考文献)
- [1]走出小教室,融入多彩大课堂[J]. 薛芹. 试题与研究, 2021(30)
- [2]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 郑先常.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3]高中生物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D]. 林桂强.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4]提升农村初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策略研究[D]. 韦国囊.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2)
- [5]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生物学课程资源在社团活动中的开发与利用[D]. 冯婷. 西南大学, 2021(01)
- [6]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D]. 王思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7]基于科学素养的初中生物学课外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行动研究[D]. 王彬.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8]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9]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外活动的设计与实施[D]. 袁佳利.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10]基于冯友兰境界说的中学语文人境界教育策略研究[D]. 白雪. 天水师范学院,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