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论文-高有鹏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论文-高有鹏

导读:本文包含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社会发展,民族,文化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论文文献综述

高有鹏[1](2019)在《关于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等经典作家创造性地吸收和发展了历史上及其同时代社会发展学说,更重要的是形成于社会现实生活的实践之中。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对文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如何构建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是当前文化艺术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来源于《民族艺术》期刊2019年05期)

意娜[2](2019)在《马克思主义少数民族文艺学的新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少数民族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发展,是沿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道路,根据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传统和语言文学的特征进一步本土化的结果。它既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密不可分,成为其有机组成部分,又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色。马克思主义对少数民族文艺理论的加强和提升到目前为止尚未见到较为完整和到位的梳理,其中就包括这样一个方面:如何既立足于民族立场又能超越特定民族的局限,在观察特定民族传统时随时保持更为开阔的国际性视野,同时引入更为客观的比较尺度和更符合科学工作原则的方法。从另一方面说,中国少数民族文艺理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简单的狭义民间文学加作家文学,要在更为宏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中整体性地考察少数民族的文艺活动过程和成果。少数民族语言(思维)对民族文学形式的塑造、文学与宗教关系问题的不可回避、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与少数民族文艺理论建设同步发展,都是中国少数民族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鲜明特色。(本文来源于《民族文学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冯宪光[3](2018)在《《共产党宣言》与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方法论》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奠基人,他们在1848年出版的《共产党宣言》是整个马克思主义最为厚重的基石之一。《共产党宣言》的主旨是昭示共产党人的理论主张,并不是刻意对文学艺术做某些专门论述,但是其中有些论述成为当代西方文论乃至于全球文论的重要问题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边平恕[4](2018)在《关于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研究路径问题——就如何理解从抽象到具体的研究方法与李衍柱等商榷》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把马克思从抽象上升为具体的研究方法阐释为作家创造作品的方法,本文阐明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是构建文艺学体系的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在如何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构建文艺学体系上,存在若干有待进一步商榷的问题。以艺术本质论为文艺学的核心,对马克思提出的涉及艺术本质的若干概念,按照逻辑与历史统一的原则,进行梳理、阐释、排列,然后进行归纳,有可能得出一个包含多种规定和丰富内涵的有关艺术的具体观念。这一过程体现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研究艺术的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辩证逻辑方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但不能归结为唯物辩证法。以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来评论作家作品的原则,也不能上升为文艺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本文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马龙潜[5](2018)在《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基本观念的确立——习近平文艺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时代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在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新起点上,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树立的新时代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旗帜。习近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针对中国的特殊国情,结合新时期以来文化艺术战线发展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概念和论断,形成了完整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体系,确立了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基本观念。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基本观念及其美学原则发展到现时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呈现的一种新的文艺学形态。(本文来源于《艺术百家》期刊2018年04期)

王贵禄[6](2018)在《文学在场学:一种建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之“中国话语”的观念与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在场学"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中国学派——"出场学"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文学研究的观念与方法,有其聚焦的问题谱系、相对稳定的研究理路、通常采用的研究方法、标识自身特质的话语体系。文学在场学对文学理论研究的最大启示在于研究思路的更新,即运用"两大地平线、四个模块"的研究方法,探析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经典文本如何在历史语境的转换中,重新建构其出场逻辑、出场路径和出场形态。文学在场学对于文学史研究的意义,在于运用其特有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在场的"反常事实"的阐释,以探寻文学史演进的相关规律。文学在场学对于文学批评研究而言,重在探寻文艺思潮的出场路径、文学作品的解读方式和文学批评家的出场形态。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文学在场学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高有鹏[7](2017)在《关于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的几个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理论是对社会历史与社会现实的总结,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有的理论发展,都面临着一定的机遇。改革开放几十年之后,我们更多地接受了西方学说和话语,总是喜欢用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套用中国社会现实。如此,一方面显得很时尚,很前卫,不落后于时代发展;另一方面则非常轻松,不必像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深入其里,进行艰苦之至的调查和分析。当然,世界进入全球化,博采众长是一个基本道理。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中,曾经流行告别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一些(本文来源于《华中学术》期刊2017年03期)

张一凡,张瑞雪[8](2017)在《透过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浅谈“音乐艺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音乐作为艺术的一种门类已发展了千年有余,追随着这段悠久的发展历史,我们以中西方音乐艺术为例,悉数"音乐"在文化史上所留下的那些斑驳印记,并通过由本杰明、阿多尔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人所组成的"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思想来粗略地浅析音乐艺术的"前世今生"。(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7年02期)

刘渠志[9](2016)在《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视域下中国现代诗歌人民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本质学说、文学与人民的关系、文学与文艺生产的关系、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等理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人民性完整的思想体系。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形成、发展和完善,以及现代诗歌人民性的艺术化和大众化普及提供了明确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南。第一章主要论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与中国现代诗歌人民性思想形成之间的内在关联,考察和疏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艺“人民性”思想的相关阐释及论述,以探讨其与中国现代诗歌人民性之间交流对话与融合共生的现实性与合理性。马克思主义人民性思想的传播符合现代中国人民探求民族生路和思维转换的价值判断,与中国现代诗人的审美趋向相一致,引领现代中国诗人较好地突破了伦理困局,找到了诗歌文化的精神和文化承载。从这一时期开始,“为什么人”的问题便成为新旧诗学价值判定的分水岭,而马克思主义“人民性”思想的精神导向也为现代中国诗人的审美情感转移提供了诗学的价值判定和理论标尺。第二章主要论述在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现代诗人面临的文化危机与伦理思辨,特别是西方诗学观引发的情感转换和理论探索,以及民族文学觉醒、外来文化的渗透和张扬凸显的传统诗学的困局、社会动荡引发的精神困境、新旧文化碰撞中诗歌载体的重新审视、世界文化碰撞中的中国现代诗歌的价值判定等。特别是传统诗学中“文以载道”的启迪引发了深刻的诗界革命和新诗运动,在中华文化的图存图强中强化了现代诗歌的时代精神、人本思想和使命意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过程中现代诗人“民众意识”的觉醒,以及文化警觉和诗学伦理思考。第叁章主要论述在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国化过程中,中国现代诗人积极参与民族文化的重塑和诗歌文体革新,并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文艺思想。促进了中国现代诗歌人民性的最终确立。中国现代诗歌的人民性具有被实践证实的、与现代中国历史进程密切关联的诗学审美特征,构成了新文化运动后期现代诗人无法回避的诗学命题。其时代精神、使命意识、价值追求等经过现代诗人长期的创作实践和文化传承,业已成为中国现代诗学的精神向度,并演化为中国现代诗人的精神和思维标度。第四章着重论述中国现代诗歌人民性的大众实践。中国现代诗歌是现代中国诗人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社会意识、文学观念、审美趣味的集中体现,随着社会变革的日渐深入,其表现形式逐渐摆脱古典文学固有形式的约束,自觉不自觉地走向了白话化、大众化和现代化。中国现代诗歌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复杂的历史背景,是与中国人民在反对封建专制、进行新文化运动、抗日救亡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大历史紧密相连的,现实生存的需要和对国家民族未来的担忧,催生了一批新文化革命的先行者,他们在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影响下,主动与大时代接轨,积极参与人民群众的生活与革命实践,接受人民群众思想与情感的熏陶,并以优秀的诗歌作品引领和影响人民群众的精神和物质生活。现代中国的诗人们用自己独特的文艺视角和天才创造,创新了中国现代诗歌的创作结构,优化了新诗的内涵,拓展了新诗的外在空间。使现代诗歌的创作、发展与现代社会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环环相扣密不可分,其强烈的人民性倾向,体现了中国现代诗人的时代担当和使命意识,并赋予中国新诗以新的思维架构和精神伦理。(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6-11-01)

刘渠志[10](2016)在《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视域下中国新诗的精神向度》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新诗是在中华传统文化遭遇冲击、震荡、甚至颠覆的大时代背景下创作产生的,无论是新诗创作还是新诗理论研究,都直接或间接受到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指导,主动与时代接轨,感应时代脉搏,反映民众生活,从文学的角度解释自然、社会、人生的相互关系,反映社会大众的愿望和生活追求,推升着民族新的精神伦理的形成与完善。诗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伦理,如血液渗入民族的灵魂和心理。虽然在发展过程中会有起伏波折,但始终不会偏离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精神视野。(本文来源于《蚌埠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少数民族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发展,是沿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道路,根据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传统和语言文学的特征进一步本土化的结果。它既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密不可分,成为其有机组成部分,又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色。马克思主义对少数民族文艺理论的加强和提升到目前为止尚未见到较为完整和到位的梳理,其中就包括这样一个方面:如何既立足于民族立场又能超越特定民族的局限,在观察特定民族传统时随时保持更为开阔的国际性视野,同时引入更为客观的比较尺度和更符合科学工作原则的方法。从另一方面说,中国少数民族文艺理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简单的狭义民间文学加作家文学,要在更为宏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中整体性地考察少数民族的文艺活动过程和成果。少数民族语言(思维)对民族文学形式的塑造、文学与宗教关系问题的不可回避、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与少数民族文艺理论建设同步发展,都是中国少数民族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鲜明特色。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论文参考文献

[1].高有鹏.关于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问题[J].民族艺术.2019

[2].意娜.马克思主义少数民族文艺学的新发展[J].民族文学研究.2019

[3].冯宪光.《共产党宣言》与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方法论[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8

[4].边平恕.关于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研究路径问题——就如何理解从抽象到具体的研究方法与李衍柱等商榷[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8

[5].马龙潜.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基本观念的确立——习近平文艺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时代意义[J].艺术百家.2018

[6].王贵禄.文学在场学:一种建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之“中国话语”的观念与方法[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7].高有鹏.关于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的几个问题[J].华中学术.2017

[8].张一凡,张瑞雪.透过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浅谈“音乐艺术”[J].大众文艺.2017

[9].刘渠志.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视域下中国现代诗歌人民性研究[D].安徽大学.2016

[10].刘渠志.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视域下中国新诗的精神向度[J].蚌埠学院学报.2016

标签:;  ;  ;  ;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论文-高有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