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工作流复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软件复用,软件生产线,工作流,领域业务本体
工作流复用论文文献综述
龚晓庆,刘锋,葛玮,郝克刚[1](2009)在《一种生产线架构中的工作流过程定义复用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工作流管理系统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过程定义低效、复杂的问题,借鉴软件复用的思想,提出了一种生产线架构下的工作流过程定义复用方法。该方法建立在领域业务本体和工作流模板这两类可复用资产之上,尝试建立特定领域工作流过程定义的复用机制,以提高过程定义的效率。着重探讨了可复用资产的构建、描述和检索等问题,介绍了基于复用的工作流过程定义方法,并开发了相应的实用工具以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计算机科学》期刊2009年11期)
李阳[2](2009)在《基于工作流任务处理的可复用框架技术的研究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工作流技术起源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办公自动化领域的研究。进入九十年代以后,随着个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以及信息化建设的日益完善,使得工作流技术的应用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工作流就是工作流程的计算模型,即将工作流程中的工作任务前后组织在一起的逻辑和规则,在计算机中以恰当的模型进行表示并对其实施计算。工作流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为实现某个业务目标,在多个参与者之间,利用计算机,按某种预定规则自动传递文档、信息或者任务。针对工作流任务处理中的界面信息重复展现、与应用复杂交互等技术难点,本文设计和实现任务处理的可复用框架技术,来提升工作流技术在系统应用中的灵活性,同时降低任务处理的复杂性,以便于进行系统的开发和维护。建立任务处理的通用设计框架,实现基础的任务处理,将各任务处理应用中可变部分进行参数化配置,通过解释配置项,动态生成界面和后台服务参数,进而实现应用系统与工作流平台的通用交互。采用可复用框架技术,可以通过简单的配置文件,无须修改代码,就能实现界面及交易功能,大大提高开发和测试效率。在应用层次上降低了任务处理和信息展现的复杂性,提高了信息展现的通用性。本文以技术框架设计思想为主线,从总体设计、框架设计、工作流任务设计、技术实现等方面,详细介绍了本技术的设计实现过程,完成基于工作流任务处理的可复用框架技术的设计与实现。(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09-05-01)
龚晓庆,刘锋,葛玮,郝克刚[3](2009)在《基于复用的工作流过程定义工具——PDTBR》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工作流过程定义的效率,提出了一种基于复用的工作流过程定义方法。文中讨论了构建和描述可复用资产——领域业务本体和工作流模板的方法,给出了基于领域业务本体检索工作流模板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基于复用的过程定义工具PDTBR,并在实际使用中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期刊2009年01期)
韩小安[4](2008)在《数据挖掘工作流的发现和复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数据挖掘模式的多样性、挖掘过程的非平凡性、挖掘算法的复杂性,使得构造一个完整的知识发现流程往往是耗时的,而且需要领域专家和算法设计人员的多方参与。这些流程不仅可以揭示知识发现过程,而且含有针对某类具有共性问题的解决方案。因此,如果能够对这些工作流进行发现和复用的话,可以大大缩短工作流的创建时间,提高工作流的创建质量。在本文中,我们利用本体论的方法实现了一个数据挖掘工作流发现和复用系统。主要工作包括:1、根据用户的需求和数据挖掘工作流的特点,提出了数据挖掘工作流的四层描述模型:1)自然语言描述;2)将工作流当作一个原子服务来描述;3)将工作流当作一个组合服务来描述;4)对工作流的结构进行描述。2、根据这个四层描述模型,建立了知识发现领域的本体,在本体中确定了数据挖掘领域的类,关系,公理,再利用它们对工作流资源进行组织。并利用OWL语言实现了该本体。3、提出了工作流查询的体系结构,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图形化用户界面,查询处理模块,关键字查询模块,语义查询模块。在语义查询模块中,利用SPARQL语言实现了基于本体的语义查询。在数据挖掘工作流本体中,利用T-BOX中的推理来进行本体的维护,利用A-BOX的推理来回答用户的查询,在A-BOX中,我们实现了叁种类型的推理:1)垂直推理;2)水平推理;3)新关系的推理。通过这些推理规则的引入,该系统就可以更好的支持用户的复杂查询,提高了搜索的查全率和查准率。4、实现了一个数据挖掘工作流发现和复用的原型系统,该系统采用叁层体系结构,分别为:存储层,管理层和GUI层。这样可以让用户通过可视化界面来操作本体以进行数据挖掘工作流的查找,在该系统中,我们还提供了一些规范化的术语,以规范用户的输入来获得更准确的查询结果。现阶段,对于工作流设计的生命周期,系统支持工作流的查找,编辑和运行,但是还不能够支持工作流的发布。系统还不提供工作流的关键字查找。这两个问题将是我们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8-05-01)
李晓琳[5](2008)在《基于语义的网格工作流智能复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网格工作流将工作流管理和网格技术两个领域结合在一起,提供了一种很有前景的分布式协同系统的实现方案。作为网格环境的一项基础设施,网格工作流不仅是工具和解决问题的手段,更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可重用的知识。因此,要使网格最终成为问题求解的智能化集成环境,网格工作流的大规模共享和智能复用是一项亟待解决的核心技术。借助语义技术更着重从意义和联系来描述模型,以及属于人工智能范畴的规划理论所研究的问题与工作流的相似性,本文以规划理论为基础,提出并实现了基于语义的网格工作流智能复用架构。基于这一架构的工作流共享和复用过程,是指对目前分散、异构存在的大量模型进行统一表达、集中存储以作为先验知识,进而在遇到新问题时通过对已有解决方案的复用来智能化生成或帮助生成新解决方案的过程。将工作流复用分为两种,一是通过模型搜索和匹配复用单个模型以解决相似案例,二是通过规划方法组合复用多个模型以解决新的复杂问题。其目的在于简化复杂网格应用问题的开发,节省对问题重复建模造成的浪费,为充分发挥网格环境大规模智能协同的潜力创造条件。这一体系结构包括两种信息描述格局――工作流语义描述和基于ECA规则的逻辑描述,以及实现模型复用的四个核心模块,包括由语义检索和规划组成的复用模块、语义配置、工作流切片和模型适配器,支持完整的工作流建模和复用周期。语义描述框架具备面向对象的继承思想和可扩充可配置特性,支持层次化的工作流查询,以实现第一种复用机制。基于ECA规则的工作流统一表达方式和模型“双向适配器”,支持不同格式模型的相互转换以充分利用目前大量存的工作流模型。将规划理论应用到工作流的复合过程中,以实现第二种复用机制。最后,本文提出了工作流切片技术,进行工作流模型中具有强内聚性、高复用价值片断的识别和分离,从而使可重用的模型资源迅速扩充。(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08-01-01)
朱韦桥[6](2007)在《软件复用技术与工作流技术及其在MIS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储存、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MIS有很多开发方法,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开发方法已难以适应复杂和多变的应用需求。如何改进MIS开发进程,引入新的开发方法将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本文首先对软件复用技术及工作流技术及其应用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和相关概念进行了系统的介绍,详细论述了复用技术的关键技术,对软件复用技术进行了比较,提出了基于软件复用双生命周期模型的应用系统开发模式;然后又研究了基于工作流技术进行应用系统开发的方法。针对MIS领域,提出采用基于工作流和软件复用技术的软件开发框架,将J2EE体系规范、构件技术、工作流技术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构件作为应用系统的基本组成元素,使MIS应用系统可以快速高质量的搭建,建成的应用系统具有较强的可管理、可维护能力,同时拥有最强的需求变化响应能力,并通过构件积累来持续积累软件知识财富。最后,结合实际需求,设计并实现了叁层B/S结构的基于软件复用技术和工作流技术的合同管理信息系统系统。(本文来源于《铁道部科学研究院》期刊2007-06-01)
汪海涛,陈星,孙丽[7](2006)在《基于角色访问控制的动态工作流软件复用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软件复用思想为指导,对办公自动化领域中的若干系统进行工作流分析,并对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RBAC进行研究,将其嵌入到工作流系统中,重点体现流程的动态化,运用面向对象技术,采用叁层结构,分析设计出可复用性较高的基于RBAC的动态工作流软件复用模型,以提高办公自动化领域的软件开发效率和质量.(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期刊2006年05期)
刘峰[8](2005)在《工作流过程定义中复用问题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工作流管理技术是实现企业业务过程重组、过程管理与过程自动化的核心技术。工作流过程定义就是将业务过程描述成计算机可处理的形式化表示,它一直是工作流技术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工作流过程定义既要明确描述业务过程中的活动及活动间的关系,又要定义活动间所传递的数据,执行活动的应用程序、活动所需要的资源等内容。只有从不同的角度详尽地了解了业务过程,才能完整地描述业务过程,因此过程定义被普遍认为是一项耗时而困难的工作。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工作流过程定义中的复用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复用的过程定义方法,该方法不再采用一切从零开始的方式进行过程定义,而是复用过去积累的知识与经验,能有效地降低过程定义的复杂度,提高过程定义的质量。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 1.利用领域业务本体促进特定领域通用业务知识的共享。领域业务本体能帮助开发人员理解领域业务、捕获具体系统的业务需求,它是过程定义中概念层次上的复用。 2.在继承工作流模板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工作流模板的表示、工作流模板间的关系、工作流模板的存储等相关问题。工作流模板作为通用业务过程的标准化设计,是过程定义中实现层次上的复用。 3.将领域业务本体和工作流模板相结合,利用领域业务本体为工作流模板提供语义描述,提出了基于领域业务本体检索工作流模板的方法。 4.讨论了构建领域业务本体、生产工作流模板以及基于它们进行工作流过程定义的过程。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基于复用的过程定义工具PDTBR(Process Definition Tool Based on Reuse),并以使用该工具的一个实例验证了本文研究成果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05-05-01)
张国军,朱海平,邵新宇,李培根,萧健[9](2004)在《基于配置的可复用工作流设计方法与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高工作流的重复利用程度,是快速建立工作流模型的关键。提出了基于配置的可复用工作流设计方法。该方法的基础是通过对工作流进行保留目标的多途径分解,以建立其非精确模型。在实际执行时,根据配置的范围与参数不同,采用相应的配置方法得到其精确模型。将工作流模型中结构相同的部分作为"复用元"以提高工作流的设计效率。讨论了从"重复有用性"、"复用粒度"以及"复用成本"等几个方面进行工作流可复用性综合评价的方法。最后给出了应用实例。(本文来源于《工业工程与管理》期刊2004年03期)
张伟燕[10](2003)在《工作流管理系统中的复用技术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工作流技术的起源和发展现状作了概述,分析了企业采用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好处和现有工作流管理系统的不足。经深入研究本文认为:组织的管理、业务与活动,经过规范、归纳和抽象分析后可以工作流来表达;工作流又可以分解为“流”和节点,其流的形式变化是很少的,流的结构形式也是不变的,而节点的构成与结构的全集也是有限已知不变的;对流和节点的活动可以分解为若干个不变的处理引擎予以实现,由工作流管理系统激活各种具体的工作流,调用和控制流与节点的相应处理引擎。工作流定义软件可让用户按照自己管理、业务和活动的需要,定义和改变各种不同的工作流,并存入到工作流库中。而工作流管理系统则解释、激活和控制工作流库中的工作流,并调用或激活相应的流和节点的处理引擎,实现组织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达到针对不同组织和业务管理所需应用软件的高度复用性。 基于以上观点,本文对工作流管理系统中的系统组织结构与相互关系、工作流定义程序、工作流结构与模型、工作流引擎程序和工作流管理与控制都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和设计,并实现了工作流管理系统中的数据模型、工作流定义程序和工作流管理与控制引擎。其中数据模型的设计和实现是与具体数据库无关的,而且是开放的,这样可以方便的将其部署到不同的数据库中,实现了数据模型的较好的复用性;工作流定义程序可将不同组织和不同的管理、业务与活动经过规范、归纳和抽象后以工作流的形式表达,该程序具有很强的复用性。工作流结构模型可以表达各种工作流,也可为各种管理、业务与活动的表达所复用。工作流引擎程序是流和节点的分解元素的处理程序,也即是各种管理、业务与活动分解元素的实现程序,它可被各工作流的管理所调用,具有最高的复用性。整个系统都采用Java技术来实现,充分的利用了Java技术的平台无关性和“Write Once,Run Anywhere”的特性,这也为很好的复用此工作流软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最后提出:软件复用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在应用层次对软件的复用,同时也是软件技术发展的一种趋势。对工作流技术中的复用性进行研究,可以使相应的工作流产品具有很高的通用性,能够在各行业的应用中作为一个整体被复用,也必将是工作流技术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本文来源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研究生部》期刊2003-04-01)
工作流复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工作流技术起源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办公自动化领域的研究。进入九十年代以后,随着个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以及信息化建设的日益完善,使得工作流技术的应用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工作流就是工作流程的计算模型,即将工作流程中的工作任务前后组织在一起的逻辑和规则,在计算机中以恰当的模型进行表示并对其实施计算。工作流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为实现某个业务目标,在多个参与者之间,利用计算机,按某种预定规则自动传递文档、信息或者任务。针对工作流任务处理中的界面信息重复展现、与应用复杂交互等技术难点,本文设计和实现任务处理的可复用框架技术,来提升工作流技术在系统应用中的灵活性,同时降低任务处理的复杂性,以便于进行系统的开发和维护。建立任务处理的通用设计框架,实现基础的任务处理,将各任务处理应用中可变部分进行参数化配置,通过解释配置项,动态生成界面和后台服务参数,进而实现应用系统与工作流平台的通用交互。采用可复用框架技术,可以通过简单的配置文件,无须修改代码,就能实现界面及交易功能,大大提高开发和测试效率。在应用层次上降低了任务处理和信息展现的复杂性,提高了信息展现的通用性。本文以技术框架设计思想为主线,从总体设计、框架设计、工作流任务设计、技术实现等方面,详细介绍了本技术的设计实现过程,完成基于工作流任务处理的可复用框架技术的设计与实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工作流复用论文参考文献
[1].龚晓庆,刘锋,葛玮,郝克刚.一种生产线架构中的工作流过程定义复用方法[J].计算机科学.2009
[2].李阳.基于工作流任务处理的可复用框架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厦门大学.2009
[3].龚晓庆,刘锋,葛玮,郝克刚.基于复用的工作流过程定义工具——PDTBR[J].计算机应用.2009
[4].韩小安.数据挖掘工作流的发现和复用[D].天津大学.2008
[5].李晓琳.基于语义的网格工作流智能复用[D].上海交通大学.2008
[6].朱韦桥.软件复用技术与工作流技术及其在MIS中的应用[D].铁道部科学研究院.2007
[7].汪海涛,陈星,孙丽.基于角色访问控制的动态工作流软件复用模型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6
[8].刘峰.工作流过程定义中复用问题的研究[D].西北大学.2005
[9].张国军,朱海平,邵新宇,李培根,萧健.基于配置的可复用工作流设计方法与关键技术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4
[10].张伟燕.工作流管理系统中的复用技术研究与应用[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研究生部.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