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代谢途径论文-冯建勋,陈瑞,高兴强,魏东芝,王学东

转化代谢途径论文-冯建勋,陈瑞,高兴强,魏东芝,王学东

导读:本文包含了转化代谢途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分枝杆菌,植物甾醇,Tween-80,羟丙基-β-环糊精

转化代谢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冯建勋,陈瑞,高兴强,魏东芝,王学东[1](2016)在《Tween-80和羟丙基-β-环糊精对分枝杆菌转化植物甾醇代谢途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前期研究筛得1株新金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neoaurum),可以转化植物甾醇生成1,4-雄二烯二酮。本研究主要考察了助溶剂Tween-80和羟丙基-?-环糊精(HP-?-CD)对植物甾醇转化产甾体药物中间体效率的影响,并探讨了这些助溶剂对甾醇转化代谢途径的影响。结果显示,当植物甾醇浓度为2.5 g/L,单独添加Tween-80和HP-?-CD时,转化率为70.2%和100%(对照组为36.7%)。单独添加Tween-80时,1,4-雄二烯二酮占总产物比例减小,而雄烯二酮和睾酮比例增加;若单独添加HP-?-CD,1,4-雄二烯二酮比例升高,并且还原性侧链不完全降解产物增多。若两者同时加入,HP-?-CD对植物甾醇转化的影响远大于Tween-80。(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工业杂志》期刊2016年01期)

张原宇,王玉民,于志晶,李海云,张玲[2](2015)在《叶酸代谢途径folE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在大豆中的转化》一文中研究指出fol E基因是高叶酸调控基因,来源于细菌,已证明在西红柿等植物中,提高了叶酸含量。本试验采用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子叶节法,将fol E基因在大豆受体材料Williams82中表达。共侵染了200个外植体,得到34株转化苗。通过对转化苗进行除草剂(135 mg·L-1)涂抹鉴定,获得14株除草剂抗性转化苗。PCR检测结果显示其中12株为阳性。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fol E全长c DNA已成功插入到大豆基因组中,并得到2个单拷贝株系。(本文来源于《大豆科学》期刊2015年02期)

杜闪,王雪花,杨政茂,刘笑生,宋焕禄[3](2014)在《生物转化合成β-苯乙醇代谢途径及其调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β-苯乙醇是种具有玫瑰风味的芳香醇,目前在食品、化妆品、烟草及医药等方面有广泛应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物转化法生产β-苯乙醇备受关注。文中综述了微生物生物转化合成β-苯乙醇的两个代谢途径,分别是苯丙酮酸途径和艾氏途径,其中艾氏途径是利用微生物合成β-苯乙醇的首选途径,L-苯丙氨酸经转氨酶、脱羧酶及脱氢酶的作用,终转化为β-苯乙醇。着重介绍了艾氏途径中编码这3种酶相关基因的调控。(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4年01期)

朱美霖,姜阳,曹红斌[4](2012)在《不同形态的As在代谢途径中相互转化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中的As污染问题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存在,As通过地下水和食物链进入人体造成毒害作用。由于不同形态的As毒性差别很大,因此可以通过调控其存在形态减少其对人或其他生物造成的毒害;了解不同形态的As在生物体中的转化机理和影响因素,就可以采取一定的方法促使其形态发生转化。在此对生物体代谢途径中不同形态As的转化进行了综述。(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2年19期)

谢厦[5](2010)在《葡萄糖转化异丁醇代谢途径的设计与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使得人们越来越关注生物质能源的研究。与传统生物质能源——乙醇相比,高碳醇,特别是支链高碳醇,具有较小的挥发性和腐蚀性,较高的辛烷值和能量密度。2008年,James C Liao课题组在大肠杆菌中利用非发酵途径方法合成了异丁醇,经对异丁醇代谢途径及发酵工艺不断优化后,得率达到了理论值的86%。然而,发酵结束后仍有一部分的葡萄糖没有被利用,表明高浓度的异丁醇产物抑制了大肠杆菌的代谢。研究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对异丁醇的耐受性高于大肠杆菌,并且自身具有异丁醇合成途径的优势基因,因此,本研究选择在枯草芽孢杆菌中利用合成生物学的思想构建异丁醇的代谢通路,以缬氨酸生物合成途径中的α-酮异戊酸盐为前体物,展开合成异丁醇的相关研究。本实验以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的穿梭质粒pHP13为基础,连接了枯草芽孢杆菌中的强启动子p43,构建了表达载体pP。从乳酸乳球菌基因组DNA上克隆下脱羧酶编码基因kivd,从酿酒酵母基因组DNA上克隆下脱氢酶基因ADH2,依次连接在表达载体pP上,由p43启动子启动两个基因的表达,构建了重组载体pPKA。采用Spizizen转化法将重组载体pPKA转入B. subtilis 168中,获得了重组菌B. subtilis 168/pPKA。经气质联用鉴定,重组菌的发酵液中有异丁醇存在,说明两个外源基因在重组菌中成功表达,催化α-酮异戊酸盐生成了异丁醇。在成功获得异丁醇生产菌株B. subtilis 168/pPKA后,对其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优化内容包括培养基中葡萄糖的加入量和缬氨酸的加入量,发酵时间,接种量,装液量,初始pH等。优化结果为发酵培养基中葡萄糖的加入量为3%,缬氨酸的加入量为2%,接种量为1%,装液量为50ml/250ml,初始pH为7,发酵时间为35h。最终异丁醇的产量为0.607g/l。(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0-06-01)

张雯[6](2008)在《银杏萜内酯代谢途径中关键酶基因的遗传转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银杏萜内酯,包括银杏内酯和白果内酯,是在银杏提取物中起着主要作用的有效药用成分,其独特的生理作用和治疗价值在世界医疗行业引起了极大兴趣。然而,银杏萜内酯在银杏中含量较低,且银杏的细胞培养系很少产银杏萜内酯。由于不断扩大的银杏制品的市场需求和有限的银杏树资源,用基因工程技术修饰银杏萜内酯生物合成途径已成为提高银杏萜内酯含量最具潜力的方法之一。法尼基焦磷酸合成酶(FPS)是异戊烯基转移酶中的一种,它催化一分子的二甲基烯丙基焦磷酸(DMAPP)和两分子的异戊烯基焦磷酸(IPP)缩合生成法尼基焦磷酸(FPP)。FPP是植物体内甾体、皂苷、倍半萜、橡胶等许多萜类衍生物质的合成前体。在银杏中,FPP为合成白果内酯合成提供前体,同时也为香叶基香叶基焦磷酸(GGPP)的生成提供直接前体,而GGPP是包括银杏内酯在内的所有二萜类化合物的共同前体。1-羟基-2-甲基-2-(E)-丁烯基-4-焦磷酸还原酶(HDR)是MEP途径末端的酶,以5:1的比例同时把1-羟基-2-甲基-2-(E)-丁烯基-4-焦磷酸(HMBPP)转化成IPP和DMAPP的混合物,为银杏萜内酯的生物合成提供了异戊烯前体。FPS和HDR都是银杏内酯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因此,fps基因和hdr基因也成为了研究银杏内酯代谢工程的两个潜在靶点。为了研究FPS和HDR对银杏愈伤中银杏内酯含量的影响,我们基于pCAMBIA1304载体构建了两个单基因表达载体,分别是载体p1304+Gbfps和载体p1304+Gbhdr。采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分别将Gbfps和Gbhdr转化银杏种子胚。通过潮霉素(10mg/L)筛选,分别获得了32个和8个抗性愈伤组织系,PCR检测表明其中分别有30个和7个为转基因愈伤组织系。采用HPLC-ELSD法分别对转Gbfps的22个愈伤组织和转Gbhdr的4个愈伤组织中的银杏总内酯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转Gbfps的愈伤组织系f-6中银杏总内酯含量相比非转基因系有大幅提高,达到非转基因系的4.4倍,转Gbhdr的愈伤组织系h-8中银杏总内酯含量达到非转基因系的2.5倍。(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08-05-01)

转化代谢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fol E基因是高叶酸调控基因,来源于细菌,已证明在西红柿等植物中,提高了叶酸含量。本试验采用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子叶节法,将fol E基因在大豆受体材料Williams82中表达。共侵染了200个外植体,得到34株转化苗。通过对转化苗进行除草剂(135 mg·L-1)涂抹鉴定,获得14株除草剂抗性转化苗。PCR检测结果显示其中12株为阳性。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fol E全长c DNA已成功插入到大豆基因组中,并得到2个单拷贝株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转化代谢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1].冯建勋,陈瑞,高兴强,魏东芝,王学东.Tween-80和羟丙基-β-环糊精对分枝杆菌转化植物甾醇代谢途径的影响[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6

[2].张原宇,王玉民,于志晶,李海云,张玲.叶酸代谢途径folE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在大豆中的转化[J].大豆科学.2015

[3].杜闪,王雪花,杨政茂,刘笑生,宋焕禄.生物转化合成β-苯乙醇代谢途径及其调控的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4

[4].朱美霖,姜阳,曹红斌.不同形态的As在代谢途径中相互转化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2

[5].谢厦.葡萄糖转化异丁醇代谢途径的设计与表达[D].天津大学.2010

[6].张雯.银杏萜内酯代谢途径中关键酶基因的遗传转化研究[D].复旦大学.2008

标签:;  ;  ;  ;  

转化代谢途径论文-冯建勋,陈瑞,高兴强,魏东芝,王学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